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
铛铛铃2025-09-18【传记】34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我的一个世纪》。
在上海市中心有一座花园式的饭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这个饭店曾见证了许多重大事件,比如1972年的中美上海公报就是在这里发表的,还接待过许多著名人物,仅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就有500多位。今天给您讲的这本书,就是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的自传。
董竹君的一生可谓传奇。她出生于1900年,是一个黄包车夫的女儿,少时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来结识了革命党人,当过督军夫人。1935年3月,她在上海开了一家名叫锦江小餐的川菜馆子,也就是如今锦江饭店的前身。开业当天,这个两层楼的小菜馆挤满了四面八方来捧场的人,甚至上海滩当时黑白两道的头面人物,比如上海市保安处处长杨虎和青帮大佬杜月笙都来了。能让他们聚在一起的正是董竹君。
这本自传是董竹君78岁的时候开始写的,在她1997年去世前不久,这本书出版了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再版重印了六次,连续三个月位居全国各大城市畅销书排行榜的前三名,还被引进到了日本。1999年,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世纪人生》播出。纵观董竹君的一生,她不断地尝试改变命运,而不是像传统女性那样听任命运摆布,逐渐失去自我,这一切都要从她的出生开始讲起。不过这个结局并不美好。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给别人做粗活。虽然夫妻俩拼命工作,但一家人却常常连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她本来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都夭折了。不过父母还是决定在董竹君六岁那年送她去私塾,他们觉得不读书就没有出头之日,读过书起码可以嫁个好丈夫。这让董竹君第一次感到,人应该通过努力尽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成了伴随她一生的基本理念。
13岁那年,董竹君的父亲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只好把董竹君送到长三堂当小先生,换一笔钱救急。所谓长三堂子,指的是当时的一种高级妓院,因为在这里的各种消费几乎都是三块银元,所以称为长三。为了标榜自己档次高,这里的妓女被称为先生,董竹君当的小先生就是卖唱不卖身的雏妓,期限是3年。父母向她保证,期限一到就接她回家,但董竹君很快就发现,这个期待是不现实的。
因为天生丽质,嗓子清脆,加上不苟言笑,董竹君反而让那些看惯了卖笑的客人们觉得很新奇。别的姑娘一般一天也就接待两三个客人,而董竹君却是应接不暇,最多时一天要接待五六十个,接待内容包括陪客人说说话或者唱唱歌。因为让妓院日进斗金,董竹君很受老鸨宠爱。可一位负责照顾她生活的孟阿姨,却向董竹君点出了其中的门道:不要指望父母会来接你,老鸨更不会放你走,你必须为妓院赚到最后一块钱。至于卖唱不卖身,那也不是永远的,姑娘只有在未成年时才卖唱不卖身,先积累名气,等成年了再卖,还可以开更高的价钱。
孟阿姨的这番话让董竹君打定了主意,要在被迫卖身之前找个人嫁出去。于是她开始在客人中寻找值得托付终生的人。这时,一个名叫夏之石的人走进了她的生活。那时,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了,他们只好转入地下活动,上海滩上那些鱼龙混杂的妓院,就为革命党提供了最好的掩护。这些革命党人假装来妓院鬼混,秘密商议事情,他们谈论的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引起了董竹君的注意。同时引起她注意的还有夏之石。
夏之石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4岁的他在四川成都郊外的龙泉驿起兵响应,率数百人打进重庆,成立蜀军军政府,被选为副都督。两人相识时,夏之石26岁,在他的眼中,董竹君与其他的青楼女子不一样,她爱读书、求上进,还关心国家大事。董竹君也觉得夏之石和其他人不一样,不但不和自己随便调笑,还劝她有机会要多读书。再加上夏之石的太太当时已经病故,自己如果嫁过去,不必做低人一等的姨太太。不久,夏之石明确向董竹君表达了爱慕之意,并表示可以送董竹君去日本读书,这让董竹君很高兴。但是老板开出的赎身费高达3万银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我们之前给你讲过《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在20世纪初,0.2银元就能上西餐厅吃到炸猪排、牛油面包等食物。当时卫生局的一名普通书记员月薪只有8银元,科长每月拿30银元,就能够维持一个五口之家的体面生活了。可夏之石那时候只有1万元,而且袁世凯正在悬赏3万元买他人头,他躲在一家旅馆里,准备流亡日本。去意已决的董竹君,被老鸨软禁在一所房子里,她用计支开了看守,跑到夏之石藏身的地方,两人在那里草草举行婚礼,立刻登船逃往日本。事后,董竹君才知道,她刚刚逃出,老鸨派出的追兵便赶到了。这一年是1914年,董竹君14岁与夏之石结婚,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
到了日本,董竹君开始如饥似渴地求学,她每天搭电车进城补习日文,后来又在家里跟随家庭教师,读完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这3年的学习对董竹君来说可谓收获满满,她和夏之石有了爱情的结晶——大女儿夏国琼,她的名字竹君也是在日本取的,她本名叫董毛媛,在日本读书的时候,一位家庭教师给她改名董璜,字竹君,从此董竹君就成了她的新身份。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开启了董竹君的眼界,也让她接触到了更多自由平等的新思想。
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两个人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夏之石出身地主家庭,大男子主义严重,他只把董竹君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比如因为董竹君年轻貌美,又出身青楼,夏之石就不让她和别的男人接触。董竹君之所以跟着家庭教师学习,主要因为夏之石反对她去学校读书,避免和男同学接触。在住处周围,夜晚时常有人吹箫,喜欢音乐的董竹君常常细心聆听,这也让夏之石很不高兴。
1916年夏天,夏之石准备回国再度发动革命,他把四弟叫到日本,名为照顾,其实就是监视董竹君。临走前还给董竹君一把手枪,说:“你好好读书,这把手枪给你放在枕边,用来防贼自卫。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你也用它。”这让董竹君十分不快,但想到夏之石即将上战场,便暂时忍住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1917年秋,董竹君完成了师范学校课程的学习,决定自学法语,找机会去法国留学。但夏之石的父亲病危,董竹君便在夏之石的要求下,带着大女儿回国了。不过,虽然服从了丈夫的要求,她却早已立下了日后的目标:认真料理家务,好好教育儿女,多多协助丈夫办国家大事。此外,她还想创办事业,从经济上开路,为争取男女平等做点事。
1918年春,董竹君辗转抵达了夏之石的老家四川合江。夏家是一个传统大家庭,有数十口人,基本靠夏之石一个人供养。夏之石以前也不是很宽裕,一度还靠典当度日,但他这时已经有了军职,在交通要道上随意征收苛捐杂税,这些钱除了维持军队基本开支外,全进了他私人腰包,他不但能供养一大家人,还成了大富翁。但见到丈夫从当初充满豪气的革命青年变成这样,董竹君感到异常惊奇,痛心不已。
此时的中国已是军阀混战的局面,即使手握枪杆子,也很容易在政治斗争中落马。1919年春夏之时,夏之石被昔日的部下熊克武骗到成都,军队遭到收编成了光杆司令,但他又不想去干熊克武委任的虚职,就在成都闲居。受到打击的夏之石意志消沉,开始整天抽鸦片和打麻将。董竹君努力操持着家里的生活,并尽量规劝夏之石振作起来,找回当年的革命意志。不过此时双方已经有了根本的思想分歧,这番努力换来的只有无休止的争吵。
比如董竹君有一次正在做家务,夏之石命她来麻将桌上凑个人手,董竹君拒绝了,夏之石立刻抄起座钟砸了过来,并拍着桌子大喊“滚出去”。还有一次,因为做家务太累,董竹君在给夏之石剪脚指甲时,不小心剪出血,被一脚踢翻在地。1926年夏天,董竹君得了肺病,这在当时就是不治之症。为了不让孩子遭遇失去母亲的痛苦,董竹君痛下决心,把所有事物搁在一边,休养了三个月,终于痊愈。在这期间,夏之石从没有来看望过她。
此时董竹君已经生了四个女儿,这也让夏之石非常恼火,甚至对董竹君的父母也常常羞辱,说他们偷了自己的烟土和首饰。这个时期只在一件事情上,两人还能形成一致意见,那就是办实业。不过这背后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董竹君是想从经济上奠定基础,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获得支持,她便和夏之石说,这么做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夏之石听说可以赚钱,便提供了本金。
于是董竹君在四川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创业。1923年,她创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1926年又创办飞鹰黄包车公司。因为在日本学了不少新知识,董竹君已经有了朴素的平等观念,许多事她还亲力亲为,对工人十分关心,这让她的企业口碑很好,许多人都愿意来工作。加上她又善于用人,比如让拉过多年黄包车的父亲帮助经营黄包车公司,所以两家企业办的还算不错。
这个时期,她和夏之石系统谈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应该让家里所有人都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同时让所有的子女都能读书,将来在社会上自立,家中所有成员应该一律平等。但夏之石却瞪了她一眼,反问她为何会有这种想法,双方的分歧已经不可调和。
1928年,取得北伐胜利的蒋介石基本在南京坐稳了江山,夏之石觉得自己是革命元老,捞个一官半职应该不成问题,于是他在这年春天前往江浙一带,准备疏通运作一下。到了1929年春,四川局势混乱,几路军阀划地为王,各自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市面萧条,董竹君办的两家企业也难以为继。她听说夏之石已经到了上海,立刻将企业关闭,带着孩子去上海找夏之石。临行前,她决定两人再沟通一次,如果沟通破裂就正式离婚,再也不回丈夫那个旧家庭。结果沟通果然破裂,对于这段婚姻,董竹君已无可留恋,夏之石却试图挽回,最后双方达成折中方案,先分居5年,等5年后再根据二人的现实处境,决定是否正式办理离婚。在此期间,夏之石每年付给董竹君和孩子们基本的生活费和学费。
5年后,两人分歧依旧,终于离了婚。而董竹君的命运,从两人分居之日起,就又一次发生了转折,董竹君也在精神上完全独立了。两人分居后,夏之石根本没有按照约定支付孩子的生活费,还扬言董竹君一个人肯定在上海活不下去,最后只能带着孩子跳黄浦江,否则他就用手掌心煎鱼给别人吃。这话深深刺痛了董竹君,但眼前的经济困境是不争的事实,她带到上海的四个女儿,最大的15岁,最小的五岁,都要吃饭上学,而双亲也要靠自己养活。董竹君没有什么积蓄还失业,但她并没有因此屈服,而是希望像在四川时一样,靠自己在社会上立足。
1930年,她卖掉几乎全部衣物、首饰,凑得800元,又集资3000多,开办了群益纱管厂,主要生产纺织设备上的重要器材、砂管。后来经人介绍,她要去菲律宾向华侨募集了1万元,使工厂职工总数扩大到数百人。然而,打击接踵而至,先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工厂几乎全被日本飞机炸毁,董竹君也因为发表激进的抗日言论,差点被抓。1934年,由左派学生拿着一包宣传材料到她家,结果被租界警探跟踪,董竹君被关进监狱,折腾好久才算没事。头一年,父母也都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此时的董竹君连温饱都成问题。有一天,她因为晚饭没有着落,把一件背心卖了五毛钱,全家才没有挨饿。走投无路之下,她甚至想到自杀。
就在这时,有一位叫李嵩高的四川人前来拜访,对方称董竹君带着孩子出走后,四川当地的舆论就轰动一时,他对董竹君的自立自强非常钦佩,愿意借2000元帮助董竹君做点生意,渡过难关,条件是自己的弟弟占600元的股份。解决经济问题要紧,董竹君答应了,她的人生第三次发生转折,也迎来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创办锦江川菜馆。
对董竹君来说,这2000元无疑是雪中送炭,但她也知道不能再有任何闪失。思前想后,她决定开一家四川菜馆。当时的上海外地菜肴中,以广东菜、福建菜最受欢迎,至于川菜,麻辣过重、味道太浓,不符合当地人的口味,除了少数旅居上海的四川人外,顾客很少。董竹君在四川生活多年,知道川菜其实类型繁多,并非只是一味的麻辣,尤其是在成都生活期间,她跟随夏之石接触过不少上层人士,知道高档川菜细腻鲜美,因此她自信可以创出独具一格的新派川菜,让川菜名扬上海。
为了确保创业成功,董竹君便开始精心谋划,处处留意,力争使各方面都达到完美,最终成就了大名鼎鼎的锦江川菜馆。首先,她要给菜馆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既朗朗上口又清新雅致,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寓意。她想起在成都生活时,城市东门外有江水流过,两岸风景秀丽,江畔有座木楼,是唐朝时当地一位女才子薛涛吟诗的地方。成都因为盛产绸缎,又称锦城,因此董竹君便想到,以锦江二字给菜馆取名叫锦江小餐,既富于诗意又很响亮,显得既有美感又好记。她希望川菜有朝一日会和成都的锦缎一样有名。
锦江小餐的店徽则是青青的竹叶,是董竹君自己设计的。取好了名字,接下来就是寻找店址。2000元在当时只能开一家很小的菜馆,董竹君到处寻找房租便宜又得闹中取静,位于市中心的门面房,而且还得紧邻马路,门前足够停放汽车,以吸引上流社会的客人。最终她选中了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华格臬路,也就是现在的宁海西路附近的一处房子。当时这里人烟稀少,尤其是到了晚上,人们去霞飞路,也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宁可绕行都不愿从这里抄近道,所以当时华格臬路上只有四五家零零星星的店铺,朋友们都觉得这里人气不旺,开店肯定亏本,但董竹君觉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因为自己的菜馆要走精品路线,并非一味追求人气。
此外,董竹君还在菜品上狠下功夫。锦江的川菜既有重麻重辣,又有轻麻轻辣,甚至有无麻无辣,既保持了传统川菜的特色,又能适应上海五方杂处的饮食习惯,同时更注重刀法和菜品细腻,许多招牌菜如纸包鸡、香酥鸭、石烧冬笋、食炒牛肉丝、成都素食锦等,都让人入口难忘。喜剧大师卓别林1936年访问中国,便在锦江品尝香酥鸭,多年后还记得这道菜。
锦江小餐一开业就座无虚席,由于本金有限,菜馆一开始的面积很小,殿堂里是四张小桌卖普通客饭,二三楼则是四五张桌子做精致菜肴,根本容纳不了多少客人。锦江小餐周围很快就开了11家菜馆,只为了争抢那些在锦江订不到位置的客源,周边的地皮也被带动着涨价了。就连杜月笙、黄金荣这样的头面人物,去锦江吃饭,也要等上很久才能久坐,这让杜月笙十分不满,说应该扩大营业面积,并称自己可以帮忙。当中间人将这番意思转达给董竹君时,生性要强的董竹君本想拒绝,因为她不愿与帮会扯上关系,但转念一想,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即使是小摊贩都很难摆脱有帮会的影响,锦江如今又声名在外,又是服务性行业,更不能例外。何况自己无权无势,如果应付不好,帮会必然难以立足。杜月笙提出帮忙,至少算是善意,也确实有利于菜馆的发展,于是在杜月笙的帮助下,房东将菜馆旁边几栋房子的房客请走,将屋子租给了锦江。
就这样,锦江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大小雅座有十几间,散坐20多桌的大小餐厅各一间,总共可以容纳300人左右就餐,仅办公室就有三四间,员工又增加了好几十人,整个面积增加了好几倍,而锦江小餐也正式更名为锦江川菜馆。不久,董竹君又在1936年1月开办了40多张台桌,能容纳200多顾客的锦江茶室,上下午卖茶点,中午、晚上卖饭菜。锦江两店,即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在当时是公认的环境优雅别致、服务周到。锦江川菜馆的殿堂装饰中西合璧,也吸取了日本元素,用本色的柚木镶嵌在墙壁和天顶上,增加文人气息,再搭配高档家具,并用书、画、宫灯等点缀其间,显得雅致宁静,同时还安装了当时上海餐馆很少有的暖气,让客人有舒适的就餐环境。
在卫生细节上,董竹君要求餐具、毛巾等严格消毒,还首次使用一次性筷子,筷子用松木制作,一掰为二,外国纸套里面还夹着各种写着诗句的纸条,供顾客用餐之余娱乐消遣。至于服务员的个人卫生,乃至指甲、牙齿的情节,董竹君也一一过问。此外,锦江还重视客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设立的所谓的特别间,由于文人雅士及社会名流聚餐,如客人对保密性要求极高,还会派出伙计在过道上严加巡视,当时的地下党就经常出入特别间。
就这样,锦江迎来了它的鼎盛期,客人一般需要提前三天才能订到座,排队的汽车常常从菜馆所在的华格臬路最东头排到最西边拐弯的路,长度达到约600米。董竹君并未沾沾自喜,她牢记自己创业的初衷之一,是从经济上开路,为争取男女平等做点事。在锦江,她批量招聘女服务员,以便促进女性就业,同时教育这些服务员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懂得自尊自强。锦江的女服务员普遍长得漂亮,而且作风正派、知书达理,给顾客很好的印象,成了锦江一张靓丽的名片。
董竹君又推出平价饭菜,按成本价出售,分五角、一块两种标准,每份有一个菜、一份饭、一碗汤,还有一杯茶,让收入不高的客人也能享受到锦江的美味。忙于事业的同时,对女儿的教育,董竹君也没有放松,她知道只让女儿读书上学是不够的,她常常教育女儿们要爱国爱家、先人后己,还要锻炼他们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三女儿只有12岁时,董竹君就让她自己从上海坐火车去南京,去给一位穷亲戚送钱。车到站时,城门已经关了,三女儿就在城门外坐了一夜,也不愿乱花随身带去的钱,董竹君知道这件事后,感到无比骄傲。
锦江小餐办起来后,董竹君不让女儿们到店里来,因为店里的客人三教九流都有,她不想让女儿们沾上恶习,自己谈生意一律在外,不把生意伙伴带回家。然而,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锦江的正常发展。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很快沦陷。到了1940年,又有汉奸出面,要董竹君在日本军部开的虹口旅馆里办锦江分店,因为会讲日语,又有经营经验,董竹君找不到推辞的理由,只好尽量拖延,后来实在拖不下去了,而且对方公开上门恐吓,董竹君只好把锦江两店,即川菜馆和茶室,委托他人打理,自己去菲律宾暂避一段时间。她没想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自己不得不滞留在菲律宾,直到1945年才辗转回国。
回到上海后,她才发现,因为久无消息,上海报纸说她已经死在菲律宾。受托管理锦江川菜馆的对菜馆不闻不问,只知道从店里拿钱炒地皮,后来甚至准备将店卖掉,董竹君立刻出手清点账目,整顿管理,终于将锦江两店收回。到了1948年,因内战导致物价飞涨,国民政府发行了号称坚挺的金圆券,但不久后金圆券却大幅贬值,很多经营者血本无归。幸亏董竹君仔细分析时局,预测到这一点,虽然政府规定所有店铺只能备两个月的货,但董竹君还是在金圆券还没贬值时,就大量购买物资,足可以用一年。靠着她的智慧,锦江躲过一劫。
就这样,她在1949年5月迎来了上海的解放。1951年,上海市委提出把锦江改成招待重要领导和外宾的场所,董竹君将自己苦心经营16年的锦江两店奉为公有。同年6月,在锦江菜馆与锦江茶室基础上创建的锦江饭店正式挂牌,董竹君任董事长兼经理。1953年,她改任董事长兼顾问,退居二线。后来,董竹君多次当选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文革期间,她因为曾经是督军夫人也受到了冲击,1967年被关进监狱,受了6年的牢狱之苦。1979年,公安部正式对她予以平反。此后,除了参加政协的活动外,董竹君一直过着平淡的日子。实际上,作为曾经的都督夫人,她与夏之石的故事也确实没有结束。1950年,夏之石被当作反革命执行枪决,1987年才被平反。后来,夏家在最困难的时候曾向董竹君求助,她都予以帮助,尤其是支持夏家的孩子上学,两家一直保持着联系。
1997年12月,董竹君以97岁高龄辞世,结束了这传奇的一生。在这本自传中,她对自己的一生做如下评价:“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这成了对她一生的最好诠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