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考试脑科学》:脑科学助力考试:科学备考策略大揭秘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6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考试脑科学》,副标题是“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

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考试的经历,无论是大大小小的升学考试,还是进入社会后的各种资格考试、职称考试,每一次都是对我们学习成果的检验,尤其是对记忆能力的考验。但记忆这种东西,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一些知识明明背过,在考场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学知识时有人容易记住,而有人就是记不住,等等。

其实啊,记忆这件事看似虚无缥缈,却也有一定的规则可循。不了解记忆的规则,就去埋头苦练,注定事倍功半。

本书的作者池谷裕二,是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研究科教授、日本脑信息通信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著有《进化过的头脑》《单纯的脑》《复杂的我》等书,作品累计销售突破150万册。这本《考试脑科学》在日本畅销十余年,帮助无数日本考生取得了理想成绩。

本书以脑科学为依据,详细阐述了记忆的规律,并据此梳理了增强记忆力、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都是大有益处的。

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为您讲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不住;

第二,如何提高记忆效率;

第三,除了增强记忆力,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优化学习和考试呢?

首先来讲第一部分,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不住。

在学习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学完的新知识,想再回忆一下,却总是想不起来,哪怕最后记住了,等过一段时间再回想,却又会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记忆很难呢?

要想揭开记不住的真相,先来了解一下记忆是怎么形成的。记忆是信息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人脑的信息传递,包括记忆的形成,都是由神经回路来完成的。神经回路就是大脑中的一张张神经网络,这个网络连着上千亿的神经细胞,连接通道叫神经纤维,神经信号在神经回路上来回奔走传递,进行信息处理。

打一个比方,神经细胞就像你的家和公司,神经纤维就像是城市的道路,道路将你的家和公司相连,便形成了一个回路,你可以在这条回路上奔走活动,处理事情。

当大脑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信号后,会将它们的信息通过众多的神经回路,传递到一个对形成记忆至关重要的部分——海马体。这些感官信号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皮肤感觉等等。海马体相当于记忆的临时储存场所,对短期记忆进行储存和加工。短期记忆就是指保存时间很短、容易被忘记的记忆,并且其容量很小,不能同时保存太多的信息。比如你正在烧水,等待水开的过程中,接到了朋友打来的电话,你们聊得非常开心,就很有可能忘了正在烧水这件事情。这是因为烧水是短期记忆,一旦被打断了,很快就会被忘记。

接下来,海马体通过神经回路,将短期记忆传递到大脑皮层,长期保存下来,形成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就是指保存时间长久的记忆,且容量很大。当我们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比如在考场上写下试题的答案,所调用的就是长期记忆。如果短期记忆没有被海马体及时转存到长期记忆当中,那么很快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那么,如何才能将短期记忆变为长期记忆呢?首先你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短期记忆,都会被储存为长期记忆的。因为进入人脑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与脑容量无法匹配。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测定人脑储存长期记忆的容量,但有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我们把迄今为止所见、所闻、所感的全部信息都装进大脑皮层,那么它在几分钟内,就会因为信息爆满而失去机能,就像计算机死机了一样。

所以,为了灵活运用有限的储存空间,大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短期记忆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只有少数被判定为必要的信息,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层中,长久保存下来,成为长期记忆。而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检查员,就是刚刚说的海马体。通常来说,海马体的审查非常严格,最短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那么,海马体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审查信息的呢?请你仔细想一想,吃变质的食物会引起食物中毒,这种信息和苏格拉底死于公元前399年,这类信息相比,你更容易记住哪一类呢?毫无疑问,自然是前者。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与生存息息相关。所以海马体的信息通关标准就在于,该信息对生存而言是否不可或缺。

我们在学校里接受的大部分信息,比如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海马体会认为,忘记一两个不会导致生命危险,所以它就一刻不停地删除这些短期记忆,使它们很难转化为长期记忆。这就是你经常背了又忘的原因。

可能听到这儿很多人会感到沮丧,但事实就是如此。相对于记住,大脑本来就更擅长于忘记,根本记不住和即使记住了也会忘记,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人脑不能像计算机一样,只要保存一次就永远不会忘记呢?其实我们应该感谢人脑的这种设计,否则就无法正常生活。如果记忆力太好会怎样呢?医学上还真有这样一种罕见疾病——超忆症。超忆症患者能记住一天当中看到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但这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头脑中事情太多,会妨碍他们思考,让他们分不清现实与想象,最终迷失在幻觉的世界中,患上精神类疾病。

好,以上便是第一部分,在人脑接收到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信息,才会被海马体传送到大脑皮层,成为长期记忆保存下来,而余下的大部分信息则会被忘记。大脑生性如此,那人们就只能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是,因为记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你顺应记忆规则,便可以找到一些技巧来提高记忆效率,这是第二部分我们要讲的主要内容。

怎样才能让海马体将与生存无关的知识划分到必要信息中去呢?第一种方法就是复习,也就是反复地将信息传递给大脑,欺骗海马体。这样海马体就会产生一种“如此锲而不舍,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进而开放关卡,使信息得以进入大脑皮层。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也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当我们以为自己忘记一些知识时,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因为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变弱的原因,使它们变成了潜在记忆,不容易被想起来。当我们反复记忆时,变弱的神经元连结会被迅速强化,这些潜在记忆便会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知识,提高记忆效率。比如,你背诵了一篇古文,半个月却只能想起其中的一两句,你以为其他的句子都被彻底忘了,但当你拿出来再背一遍时,会发现比第一次记忆时要轻松很多。

复习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何复习也是有一定窍门的。首先是复习的时间,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加以说明。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对于记忆有深入的研究。艾宾浩斯提出,在我们背诵一些无意义的内容后,几乎所有人都会以大致相同的速度遗忘信息。这里无意义内容,指的是由完全不相干的几个字组成的短语,没有任何含义。他将这种遗忘信息的规律总结成一条曲线,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在记住信息后的四小时内,人们会一口气忘掉大约一半的内容,在这之后,遗忘速度减慢,曲线趋于平稳。

那么根据遗忘的特点,想要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复习的时间节点也要遵循先紧后松的原则。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复习时间节点建议,复习共分四次,第一次是两天后,之后一周、两周和一个月再各复习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就算不遵循这一时间安排,第一次复习最迟也要在学习知识后的一个月内完成,否则我们就无法动用潜在记忆帮助记忆,因为潜在记忆的保质期只有一个月,这也和海马体审查信息的时间相吻合。因此,复习间隔时间过久的知识,对于海马体来说和学习新知识并无差别。

除了复习时间外,复习的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复习就是指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一旦内容改变,复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还要注意,复习也要像初次学习时那样,不仅用眼看,还要动笔写、出声读,尽可能调用自己的感官,这样才能将更多的信息输送进海马体,成功欺骗海马体的可能性就越大。

复习时需要注意的第三点是要注重输出,而不只是输入。前面我们说过,反复复习会让海马体产生反复传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那么站在海马体的角度,如果这个信息被如此频繁地使用,它也会判定为必要信息。所以在复习时,除了反复钻研教科书,还可以多做几遍习题或试卷,让大脑勤于输出,才会取得更好的记忆效果。

靠复习达到增强记忆力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考试前一定要提前做好计划,给复习留出充足的时间,尽量避免考前突击。而且大量的考前突击还会导致记忆干扰,记忆干扰就是指,如果短时间内将知识一股脑地塞进大脑中,因为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新记忆会对原有的记忆造成冲击,导致记忆混乱、模糊甚至消失。这就像往一个小瓶口的大瓶子里灌水,虽然瓶身容量很大,但如果用水桶将水一股脑往里倒的话,大部分的水都会洒到瓶外浪费掉。所以在记忆时不能贪多,而是要细水长流。

听到这儿,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有没有可能减少复习次数,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又不影响复习效果呢?答案是有。下面呢,我们就来讲提高记忆效率的第二种方法——增强LTP效应。

LTP是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它是指人们在记忆新内容时,新知识的反复刺激,会使神经之间的连接增强,信息传递效率增高,即使停止接收新知识,这种连接的增强状态也仍然会被保持。也就是说,神经连接在刺激后仍然保持增强的状态,这才使得记忆得以保存。因此,LTP是大脑的记忆之源。有实验证明,通过注射药物或改变基因的方式,剥夺了LTP的动物,将无法产生任何记忆,而通过一些外界刺激,使LTP得到很好发挥的动物,记忆力也会有所提高。

因此,如果能让海马体处于容易产生LTP的状态,就能提高记忆效率。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作者介绍了两种方法:

一是在记忆时产生θ波。θ波是脑电波的一种,与记忆密切相关,但它在白天很少出现,多在睡眠时产生。在记忆时,如果有θ波出现,即使反复刺激的次数很少,比如只有原来的1/10,也会使海马体中产生LTP ,达到同样的记忆效果。如何在记忆时产生θ波呢?实验证明,当某一事物激起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处于兴奋、期待的状态时,θ波就会产生。相反,我们对于千篇一律的事物丧失好奇心时,θ波就会消失。因此,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比如通过唱歌的方式背诵古诗,通过看英文电影来学习英语等。如果一时间找不到兴趣,作者建议那就坚持学习下去吧,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让人感兴趣的部分,只要坚持住,就一定能发现学习的有趣之处。

要注意,有些药物可以抑制θ波的产生,影响学习效果,其中最常见的两种药物就是东莨菪碱和苯海拉明,前者是很多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后者常用于治疗过敏和晕车,所以临考前要尽量避开此类药物。

增强LTP效应的第二种方法就是调动情绪。情绪产生的部位,位于人脑中一个名为杏仁核的地方,这里紧邻海马体。有研究表明,激活杏仁核可以有效引发LTP效应,也就是说,人们更容易记住能使自己情绪高涨的事物。比如在看电影时,我们对那些让人发笑或者忧伤、愤怒的情节印象深刻。我们可以利用感动式学习法来增强记忆力,比如你要记“1815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这一知识点,你试着带有感情地记忆,拿破仑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在滑铁卢战役失败后,于1815年被终身流放到荒岛上,是非成败转头空,曾经是叱咤风云,如今却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这是多么悲惨的境地啊。将感情带入到历史情节之中,激活杏仁核和大脑,就会更容易记住这个知识点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对拿破仑这个人物产生了好奇心,使大脑产生θ波,记忆效率就更高了。

在所有的情绪中,快乐这种积极情绪对LTP的作用更为明显。比如有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能让人的IQ测试成绩提高8-9分,虽然维持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小时,但效果已经很显著了。这可能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大多节奏愉快,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还有那种平时怎么记也记不住,但一到考试前却能一下子记住大量知识、超常发挥的人,可能就是考试前的焦虑情绪和危机感激活了他们的杏仁核,使记忆力得到了爆发式的提升。当然,这种特效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用,前面说过,一下子记住大量知识,可能会产生记忆干扰,影响考试成绩。除此之外,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不同,对有些人来说,压力反而会减弱LTP效应,导致记忆力下降,这可能是有些人经常考试发挥失常的原因。

那么如何缓解这种过大的压力呢?这里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在考前把不安的情绪写下来,比如写出让自己不安的考试内容,以及描述出自己不安的状态,这样压力就可以得到缓解。

增强LTP效应的第三种方法是狮子记忆法。试想一下,对于一头在草原上的狮子来说,记忆力在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呢?那就是狩猎,此时狮子需要调用过往的经验,判断什么猎物好抓,怎样可以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不同的猎物需要应用哪一种捕猎方式等,这些都是对记忆力的考验。那么,狮子狩猎时的哪些特点能帮助我们记忆呢?

首先是他会感到饥饿,肚子饿了才会去狩猎。相关研究发现,人在肚子饿的时候,胃会分泌一种叫做饥饿素的物质来刺激食欲,这种饥饿素可以进入海马体,促使海马体产生LTP效应,从而增强记忆力。当然,过于饥饿的状态也不行,只要让脑感到适度的危机,比如早、中、晚饭前的时间就很合适。

其次是走动,狮子狩猎时经常会来回走动。运动能帮助产生θ波来增强LTP效应,因此边走动边背,确实比坐着背书效果好,乘坐交通工具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只要让大脑感受到正在移动的状态就可以了。

最后是低温环境,狮子在寒冷时会感受到危机,因为冬天很难捕捉到猎物,这会促使它们更积极地调动记忆去抓捕猎物。有报告称,学习场所的最佳温度约为22℃左右。

除了复习和增强LTP效应,提高记忆效率的第三种方法是保证良好的睡眠。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一夜未眠,第二天的记忆会变得很差,经常考前通宵熬夜背下来的知识,在考场上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相反,如果学完新知识后好好睡上一觉,第二天反而会理解的更深刻。这其实是因为在我们睡觉时,大脑也在加紧复习,大脑会对白天的信息进行整理,海马体也是在此时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信息是否必要,如果不睡觉,就相当于不给海马体整理审查的机会,信息太过杂乱无章,最终被海马体一股脑抛弃了。而且在对脑电波的观察中发现,在我们睡觉时,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产生大量θ波,帮助整理记忆。

睡眠还能让人灵光乍现,如果在睡前看一下题目再睡觉,第二天早上答题时,脑中闪现解题思路的概率就要高很多。因此睡觉前把题目过上一遍,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技巧。

听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我紧张的睡不着怎么办?其实不必担心,睡眠发挥作用的重点并不在于一定要睡着,而是在于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大脑整理信息的时间。即使是在安静的房间,闭上眼睛放松一下,或者半小时左右的午睡,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睡眠时间上,要根据考试时间调整作息。人的一个睡眠周期大概90分钟,只有在一个周期快结束时醒过来,才可以保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大脑。因此要调整好睡眠周期,不要中途打断,否则也会导致精神恍惚,影响考试成绩。

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作者总结了有效利用全天时间的学习方案:

一、饭前处于饥饿状态,适合学习,尽量创造低温的学习环境,一边走动一边背诵;

二、早饭前不适合背诵,可以做一些简单计算和复习;

三、上午一般最为清醒,适合逻辑思维较强的科目;

四、午饭后处于饱腹状态,可以不学习,做一些使自己放松的事情;

五、午睡前抓紧时间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午睡的记忆恢复作用;

六、晚上放学或下班后,先学习再吃饭,晚饭后可以放松一下;

七、睡前是记忆的黄金时间,适合背诵;

八、养成规律的作息,按时睡觉,不要熬夜。

提高记忆效率的第四种方法是善用经验记忆和方法记忆。记忆虽然都是以神经回路的方式,储存在大脑皮层中,但它也是有不同种类的。请你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记忆,你能想到什么呢?可能是某次走路摔了一跤,也可能是昨天晚上吃了什么,每个人都能想起很多事,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记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你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叫做经验记忆。

除了这一类记忆,我们的脑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记忆,比如圆周率、英语单词、勾股定理等等,这些叫做知识记忆,就是如果没有合适契机,就不能轻易想起来的记忆。比如,只有当别人提出让你描述或需要用到勾股定理时,你才会在记忆中寻找这一内容,否则是想不起来。知识记忆不容易被调用,可考试的内容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所以在考场上,我们总是会出现怎么都想不起来的情况。

要改变这一情况,重点就在于通过联想,把考试内容从知识记忆转变为经验记忆。比如,在考试做题时,我们无法想起题目的答案,但转念一想,这个题在参考书的某一页见过,当时做这题目时,我正在喝水,桌子上还摆着零食袋子等等,像这样通过回忆当时的场景,将知识与环境联系起来,产生类似经验记忆的效果,可能就能记起。

在记忆时,我们也可以尽可能的将内容与其他事情关联起来,关联越多就越容易被想起来。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时,可以采用谐音记忆法,类似将救护车ambulance”谐音为“俺不能死”,并在脑海中想象救护车在你眼前停下,医生将患者抬出来的画面,这样记忆变得更加精致化,效果也会进一步加强。

除了依靠联想、谐音来帮助记忆外,向别人讲述学到的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记忆方法。前面提到,大脑不仅重视输入,还重视输出,讲述就是一种输出的过程。

除了经验记忆,还有一种记忆叫做方法记忆。比如我们再怎么听别人讲解如何骑车,最后也必须亲自实践才可以掌握方法,记忆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记忆,且非常牢固,不容易被遗忘。比如,即使我们多年不骑车,只要一坐上车还是会骑。也就是说,脑在记忆时不仅会记住事物本身,还会不自觉地学会它的理解方法,而很多事物的理解方法都是相通的,所以学会了一种事物,就相当于掌握了学习其他事物的基础能力,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会打羽毛球的人,学习乒乓球时也会相对轻松,英语好的人也会很快学会法语等,这种现象叫做学习迁移。学校里每一门科目都很优秀的人,通常是各个科目学习能力互相迁移的结果。

有些学习好的同学,在解题时经常能出现准确的直觉,来帮助他们判断,其实这种直觉就是方法记忆的产物,只有通过一定的积累,才能出现正确的直觉,而一个从来不学习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再比如很多人经常抱怨学校中学习的数学、物理,生活中用不到,但其实我们只是通过这些科目来学习一些方法记忆,比如数学、物理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而家庭理财以及剧本杀、麻将等娱乐项目,都要用到这一能力。

第二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介绍完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是使用正确的复习方法来欺骗海马体,同时在记忆知识时保持好奇心,调动情绪和使用狮子记忆法,都可以增强LTP效应,帮助记忆。除此之外,还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以及善用经验、技艺和方法记忆,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除了增强记忆力,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优化学习和考试呢?下面我就来讲第三部分。

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学习的三要素,即勇气、动力和合理的目标。什么意思呢?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在房间中安装了一个按钮,狗按下按钮就可以获取食物。开始时狗并不知道这一规则,直到偶然,它触动按钮获得了食物,多次尝试后,慢慢的将按钮和食物联系了起来。然后科学家又在房间中加入了一台电视,每当屏幕上出现圆形时,狗触动按钮才能获取食物,最终狗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成功将圆形、按钮和食物这三者连在了一起。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要学会一门知识,需要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是不畏失败的勇气,经历各种失败后,狗才能注意到几者之间的关系,人的学习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但要记住,要一边思考失败的原因,一边尝试解决方案,并保持不气馁的乐观心态;

二是要有动机,狗饿了才会努力去寻找获取食物的方法,人也一样,万事开头难,如果缺乏动机,人的学习能力会严重下降,比如高中学习是为了考上某某名牌大学,这就是一个动机,再比如,学习完这一部分内容后,可以看30分钟自己喜欢的综艺节目,这是一个更具体的动机;

三是设定合理目标,狗先学会了按钮和食物之间的联系,再学会了它们和图案之间的联系,我们学习也是一样,例如小学数学水平的学生,非要使用高中的教材和参考书,这种目标就是不合理的,只有循序渐进地学,才能达到良好效果。同时,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也可以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情绪,提高记忆效率。

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试的小技巧。比如有研究证明,房间的颜色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红色,红色可以削弱解题者向难题发起挑战的勇气,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房间里,尽量不要出现红色。作者认为绿色可以让人平心静气,有助于学习。在学习时还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背景音乐,有研究表明,人在完全安静的环境,很难集中注意力,有一些背景音反而会提高学习能力。

在应试技巧方面,首先是要注意考前实务,考前更适合吃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比如米饭、面包、薯类等,因为这些高碳水食物可以直接转化为葡萄糖,迅速为大脑提供能量,而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效率较低,同时蛋白质、脂肪难以消化,吃了这些食物后,血液会集中到肠胃,使得脑血流量减少,影响考试发挥。

其次要注意考试时间,考试中可以在心里默默把考试时间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因为当人做一件事时,注意力一般会在开头和结尾比较集中,而中间比较松懈,所以这样把时间划分开,可以帮助你一直集中注意力。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只有理解并灵活运用人脑的记忆规则,合理利用时间与精力,才可以使我们在考试、学习、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