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中国虎文化》:虎年谈虎:虎文化的魅力与寓意

铛铛铃2025-09-20人文577人已围观

简介

在今天讲述之前,

我们先来听一段相声。

“说你哥哥长相。”

“我哥哥是虎头虎脑。”

“这还差不多。说你爱人眼睛。”

“我的爱人是虎视眈眈。”

“母老虎是吧?”

“你跟在你爱人后边狐假虎威。”

“你爱人不在家呀?”

“你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你爱人只要一在家……”

“你简直别说了。”

“怎么了?”

“我在家我就那地位啊。”

“你什么地位啊?”

“什么地位?你让你明白明白。”

“哟哟哟,在家我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哈哈哈哈哈,这就有点意思了。”

中国人为什么对老虎情有独钟?其形象从古至今有过怎样的演变?老虎与传统民俗又有什么关系?针对这些问题,著名民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汪玢玲深入研究数十年,终于写成了《中国虎文化》。本书共14章,约28万字,广泛搜集资料,从文化、考古、宗教、民俗、传播、保护等各个角度,细致而饶有趣味地阐述了中国虎文化的发展和内涵。下面我就围绕三个问题来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崇尚老虎?

第二个问题,虎文化有哪些内涵?

第三个问题,虎文化是怎样传播和传承的?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崇尚老虎?这当然首先跟中国是老虎的起源地有着直接的关系。

1920年,古生物学家在河南渑池发现了老虎头骨及下牙床化石,经鉴定距今约200万年。这说明早在远古时期,这片区域就有老虎活动。这只虎被命名为古中华虎。后来有学者在进一步研究后认为,现存的五个老虎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印度虎、南亚虎和苏门答腊虎,都是从古中华虎繁衍而来的。所以一般认为中国是虎这个物种的起源地,并且其分布范围极广,遍及中原、东北、西南和华南。这是因为古代东亚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是老虎理想的栖息地,这决定了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要与虎共存。

举个例子,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学家就找到了虎骨化石。长期的相处,使华夏先民对虎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老虎是猫科动物里个头最大的,雄性老虎体长可以达到3.7米,重420kg,吼声震天动地,捕猎凶猛迅捷,再加上外表威猛雄壮,很容易被先民当做图腾来崇拜。

19756月,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了一处原始墓葬。墓主人为一名老年男性,墓葬右侧有一条用蚌壳精心摆成的龙形图案,左侧则是一只老虎图案。这只虎长约1.39米,虎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做奔跑状。据鉴定,该墓葬距今约6500年前,恰好处于传说中的伏羲时代。本书作者推测,以当时的条件来讲,该墓葬的配置堪称顶尖,因此墓主人不是普通人,他可能就是华夏始祖之一伏羲,或者至少也应该是个颇具权威的部落首领。不管他是谁吧,老虎图案已足够说明华夏先民很早就把老虎视为神兽了。

一些原始部落还以虎为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神和保护神。这在另一个上古传说——涿鹿之战中,有着极其生动的体现。远古时代,炎帝和黄帝这两大部落联盟在一个叫涿鹿的地方,黄帝驱使熊、虎、豹等猛兽击败炎帝,随后又如法炮制击败了蚩尤。至此,三大部落联盟合而为一,演变成华夏民族。现代学者分析,在这两场战争中大发神威的雄虎、豹并非真正的动物,而是以此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在黄帝的率领下征讨四方。

当华夏民族迈入国家文明后,图腾崇拜得到延续。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大量龙虎纹饰,通常的搭配是以老虎为主体,尽量彰显其勇猛威严的姿态,龙则起烘托作用。这表明在当事人的心目中,老虎的地位高于龙。道理也很简单,商朝和周朝的核心区域都是老虎栖息地,人们不难见到,对它的印象肯定比只存在于传说中的龙来得直观和深刻。一直到春秋时,还有诸侯国把虎当做图腾。据历史学家考证,江淮流域的徐国就以崇尚虎著称,徐国人自称虎族。龙后来居上是在秦汉时期,统治者把龙和真命天子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皇权的象征,自此之后,龙的地位才超过虎。不过要论广泛性,恐怕还得是老虎更胜一筹。

实际上,中国人对老虎的信仰不局限于某几个区域,而是非常普遍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例如中国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就有黑虎崇拜。彝族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黑虎的身体化成的,自己也是黑虎后代,死后会还原为虎。彝族的12生肖中,老虎排在首位。彝族人还用虎为山川河流命名,哀牢山,在彝语中是大虎山的意思,澜沧江的本意则是老虎跌入江中。东北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同样尊奉老虎为神,时至今日,一些东北老人还管老虎叫山神爷。

无独有偶,在广西壮族的民间信仰里,老虎也是山神。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不仅流传着与虎有关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往往有相通之处。上面提到彝族的黑虎创世神话,同汉族的盘古创世神话就非常接近,以至于有学者认为他们来源相同,只是不同的民族表述不一样罢了。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因为中华文明的不同区域间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观念、习俗、行为互有影响。西王母神话的演变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个特点。

有关西王母的传说出自春秋战国时的古籍《山海经》。书中记载了很多海外奇闻,看似荒诞不经,却保存了一些上古的神话、传说、人文地理和宗教习俗。其中有一篇说,在遥远的昆仑山上住着位女神,她人面虎身,还长着条豹尾,名曰西王母。现代学者考证,距今3000~5000年前,昆仑山脚下的青海湖边,的确存在着一个游牧部落,部落女酋长应该就是西王母的原型。由于这个部落以白虎为图腾,可以想象,女酋长平时的装束是披虎皮、戴虎帽,远看像只老虎,所以在传说中,西王母就拥有了老虎的外形。

西王母神话先在青海一带的古羌人部落流传,此后扩散到中原地区,被《山海经》的作者记录下来,后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工,演绎出更多的故事。战国时的穆天子传说,周穆王曾巡游天下,到过昆仑山,和西王母谈笑风生。汉代,西王母又跟另一位远古大神后羿联系起来,说后羿从她那儿取来长生药,妻子嫦娥服用后飞上了月亮。魏晋时期的人更是脑洞大开,杜撰了汉武帝和西王母七夕相会的桥段。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看中了西王母,把她吸纳进自己的神仙体系,作为众仙女的最高领导者。这样西王母成了家喻户晓的王母娘娘,还在《西游记》中露了把脸。

当然,西王母的形象演变到这份儿上,老虎的痕迹已经很淡了。作者其实是借此说明,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对虎的认知和感情是相互渗透的。在这个过程中,老虎身上的宗教色彩慢慢褪去,而融入到民俗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

那么,作为一种民俗文化,虎文化有哪些内涵呢?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具体来说,在中国的民俗文化里,老虎有三大内涵。

先讲第一个,它是一种神兽,也叫灵兽,是平安吉祥的象征。这显然跟前面讲的图腾崇拜有关。远古时,人们就把虎的图案作为护身符,驱赶鬼怪和敌人,护佑氏族和家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传统。在汉代,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画只老虎,用来驱鬼辟邪。后来发展成张贴门神神荼和郁垒,因为据说这两位的职责就是抓捕恶鬼喂老虎。唐宋年间兴起了另一位专司捉鬼的门神钟馗,身旁也常常有一只老虎陪伴。顺着虎与恶鬼为敌的思路,不少地方的人喜欢给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在河南习俗中,外婆要给外孙缝制布老虎,山东有用老虎剪纸给小孩当护身符的做法。凡此种种,无外乎是为了让鬼离孩子远一点,辟邪保平安。还有人把枕头做成老虎形状,以求睡个安稳觉,道理是相通的。继续延伸下去就变成老虎走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好运。中国地名中,带有虎字的不少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如苏州虎丘、杭州虎跑泉,这绝不是偶然的。

古人又认为,所有老虎中以白虎最为吉祥。生物学上,白虎只是单一隐性基因引起的性状遗传,致使毛发变白,此外没什么特别的。可对古人来说,白虎通体雪白且十分罕见,无疑代表了某种祥瑞。西汉管皇帝和群臣讨论朝政的地方叫白虎殿,就颇有些讨口彩的意思。汉宣帝当政时,湖北一带进献了一只白虎,汉宣帝认为非常吉利,专门立祠堂供养。这种观念又同上古天文学相结合,演变成带有迷信色彩的风水术。上古时,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28组,俗称28星宿。其中东方的七组星宿被想象为一条青龙,西方七组则是一只白虎,再加上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构成了一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星空图。先民就根据这幅图判断季节轮转、气候变化,以便于安排农事活动。此后,经过不断的引申和发挥,左青龙、右白虎被纳入所谓风水术,是古人营造宫殿、住宅及墓地时必须参考的原则,否则会招来灾祸。这样虎成了真正的神兽或灵兽。

再来讲虎文化的第二大内涵,虎是勇士的代名词。如果说吉祥平安是人类赋予老虎的特性,那勇猛就是它自带的。它威风凛凛的外表、震撼山林的吼声,以及扑向猎物时的迅猛,都给古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难怪《说文解字》认为虎是山兽之君,即百兽之王。虎字的发音则是对老虎吼叫声的模仿。虎的这种特点很快被拟人化,用来形容那些威猛刚健的勇士。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战车300辆、虎贲300人,击败了商纣王。这里的虎贲就是勇士的代名词,也可以理解成精锐部队。汉代设虎贲中郎将,负责保卫皇宫。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结果天下大乱,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眼看京师快保不住了,王莽拿出最后数万精兵,并任命九卫将,号称九虎去镇压起义。随着九虎或战败或投降,宣告了王莽覆灭的命运。

对领兵在外的将领,皇帝会授予其虎符。所谓虎符,是把铜制成老虎的形状,然后分成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交给将领。皇帝要调兵,会派使者拿着半个虎符与将领勘验,如果能合上就发兵,否则将领有权拒绝。将领的营帐叫虎帐,众将深夜在营帐中讨论作战计划,美其名曰虎帐夜谈兵。

文人学士对虎也青睐有加。唐宋年间科举考试后发布的录取榜单,俗称虎榜或龙虎榜。宋代理学家张载给学生讲解《易经》,座椅上铺了张虎皮,既表示他是学术权威,也应和着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学说主张。后来张载遇到程颐、程颢兄弟,自叹不如,主动撤去了虎皮。有意思的是,虎皮的寓意延续至今。例如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土匪头子座山雕就坐在一张虎皮椅上,以显示自己的权威。

既然老虎是勇士的象征,那么打老虎不就是勇上加勇吗?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极为推崇打虎英雄。现代人最熟悉的自然是《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其实不少梁山好汉都跟虎有关系。据作者统计,《水浒》100单八将里有12个绰号带虎字,如矮脚虎王英、锦毛虎燕顺、打虎将李忠。野史笔记中的打虎故事就更多了。帝王也热衷于把自己塑造成打虎英雄,商代和周代诸王多有打老虎的记录,据说周武王曾一次性擒获22只老虎,勇猛无比。契丹人建立的辽保持着狩猎习俗,辽朝皇帝经常外出捕虎,《辽史》中就有十多条相关记载。

不过若问古往今来谁才是打虎第一人,答案只能是康熙。据清宫档案,康熙堪称狩猎的狂热爱好者,不仅每年秋天去承德围猎,出巡也要打猎。结果他一辈子打了135只虎、25头豹和20头熊,论数量空前绝后。当然,康熙的勇猛是有制度保障的。清朝皇帝围猎要出动数万人马,先围成圈,再逐步缩小,让圈内的动物疲于奔命,陷入绝望,然后皇帝或皇太子射箭开枪,割韭菜般的捕杀猎物,其他人除非得到皇帝允许,否则不准射出一箭。

当然了,老百姓不像皇帝有那么多人保护,所以如果老百姓忽然和老虎面对面,画面就非常恐怖了。这要讲到老虎的第三大内涵,它是暴君的象征。本书作者认为,狩猎时代,人们一方面崇尚老虎,一方面也捕猎老虎,捕猎的目的要么是展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要么是获取虎皮虎骨,对老虎本身并没有恶意。进入农耕社会,情况有所变化,因为老虎可能践踏庄稼、捕食家禽,甚至伤害到人类。这类现象在耕地和山林的交界地带尤为普遍。比如战国时的秦国,地处农林杂交的大西北,就曾饱受虎患困扰。据说秦昭襄王时期群虎肆虐,杀害1200多人,秦昭襄王花了很大力气才摆平。由于对人类构成威胁,老虎的形象增添了负面色彩。所谓勇猛,换个角度不就是残暴吗?相应的,那些残暴的国家和人物,便如同老虎那样残暴。

战国时代,秦国以凶狠著称,于是六国称秦为虎狼之国,秦军为虎狼之师。虎代表勇猛,狼代表狡诈,凶猛而狡诈,正是六国对秦国的观感。儒家经典《礼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某天,孔子从泰山脚下路过,看到不远处有位妇人在坟墓前哭泣。孔子听了半晌,觉得哭声里充满哀怨,便派学生子路上前询问。妇人告诉子路,起先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后来丈夫也被老虎吃掉,现在又轮到我的儿子,我怎能不悲伤呢?子路问,那为什么不搬走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捐杂税。孔子听到后告诫学生,你们记住,苛政猛于虎也,暴虐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也讲了一个凄惨的故事。湖南永州有蒋氏三代人,宁愿冒生命危险抓捕毒蛇进贡给朝廷,也不愿做普通农户,遭官吏的剥削压榨。文末,柳宗元同样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悲叹。从此人们就把暴政和暴君比成猛虎加以批判。

不过,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老虎数量急剧减少,到近现代,大多数地方已很难寻觅老虎的踪影了。于是人们对老虎的负面记忆越来越少,最终完全无感。狼外婆故事的演变就很有代表性。其实在原始版本中,冒充外婆去吃孙女儿的是老虎,后来才变成狼。这说明老虎不再对人类构成威胁。

到这里,虎文化的三大内涵——神兽、勇士和暴君都介绍完了。可以看到老虎形象总体上正面大于负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趋于正面。那么这是中国虎文化所特有的,还是普遍现象?第三部分,遍布亚洲,虎文化传播和老虎生存现状,我就来讲这个问题。

前面讲过,中国是虎的起源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中国虎象四处扩散,逐渐遍布亚洲各地,并形成了八个亚种,现存的还有五种,分别是东北虎、华南虎、印度虎、南亚虎和苏门答腊虎。其中的东北虎并不局限于中国东北,在西伯利亚和朝鲜半岛也经常能看见它的足迹。所以朝鲜人对老虎并不陌生,他们还把自己和老虎的渊源追溯到上古时代。据朝鲜古籍《三国遗事》记载,很久以前,熊和虎都想变成人,太阳神之子答应他们,只要在洞穴里待满100天,期间只吃大蒜,就能实现这个愿望。结果老虎受不了苦,半途而废,熊则坚持到底,成功变身女性,并与太阳神之子结合生下儿子,取名檀君。后来,檀君创建了朝鲜,并尊奉熊和虎为图腾。在这则故事里,老虎虽然意志不坚定,却仍然为人们所尊崇,仅次于被古代朝鲜人视作先祖的熊,其地位可见一斑。

据作者统计,朝鲜半岛流传的老虎故事绝大多数是正面的。比如曾击败辽国大军的朝鲜名将姜邯赞,据说他出生前母亲偶然踩到老虎脚印,所以才如此英勇善战。后百济国创立者真宣是喝老虎的奶水长大的,每当国有危难,就会有虎神力挽狂澜。和中国东北相似,朝鲜民间也认为虎是山神爷,逢年过节要在门口张贴老虎画像,以避灾驱邪。时至今日,朝鲜半岛依然有着浓厚的崇虎、敬虎风气。韩国被称为白虎之邦或太极虎,1986年的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也都把老虎作为吉祥物,以至于老虎有韩国国兽的美誉。

除了中国和朝鲜半岛,亚洲其他地区,如日本、越南、印度也流传着有关老虎的故事。论数量,印度可能是最多的。这不奇怪,印度次大陆一直是老虎的栖息地,印度虎又称孟加拉虎,是目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老虎亚种,古代它的活动范围就更广泛了。所以印度很多地方有和老虎相关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就要数舍身饲虎的故事。古印度有一位萨埵太子,外出游玩时,在丛林中发现一窝即将饿死的老虎,太子心生怜悯,牺牲自己救活老虎。这则故事后来被概括成舍身饲虎,广为流传。故事的主人公萨埵太子,据说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前世。由此虎对佛教就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印度另一大本土宗教印度教里,老虎也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你或许会问了,说到现在都是亚洲,那亚洲之外有没有虎文化的踪迹?学者一般认为,老虎向西最远抵达中亚里海一带,由于高加索山脉和阿拉伯沙漠阻隔,没能扩展到非洲和欧洲,所以西方人对老虎的认知远不如狮子。东边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有学者认为中国虎文化传播到了美洲大陆,这就需要开点脑洞了。

据本书作者介绍,20世纪90年代,曾有学者提出,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晚期,一部分商人为躲避战乱,漂洋过海来到今天的墨西哥,并定居下来。因为思念故国,他们见面时会互相询问,殷地安,殷商故地还安好吗?久而久之,读音演变成印第安,于是他们干脆自称为印第安人。正是这些变成印第安人的殷商人,带去了和老虎有关的神话传说,这在后来美洲的本土文明,如奥尔梅克文明、玛雅文明中仍留有痕迹。今天,印第安人还习惯把美洲豹叫做美洲虎,也是受到了虎文化的影响。当然,上面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史学界认可,历史学者普遍认为他毫无根据,我们只是作为天方夜谭记录在这里,给虎年增添一点趣味性。

诚如作者指出的,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保护老虎,传承虎文化。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共有6000多只老虎,绝大多数属于人工繁育,野生东北虎只有约30只,华南虎则几乎没有野生的。而那些圈养在动物园或动物保护基地的老虎,也陷入了近亲繁殖、野性退化等怪圈。长此以往,虎文化将失去依托,而仅仅成为一种存在于人们记忆之中的想象。

所以,最后我想用本书作者的一番肺腑之言作为这次讲述的结尾:虎是人类和地球的巨大财富,在万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为人类文化史创造了不朽的功业。人类应该感谢它、纪念它,让它的价值取向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进一步得到开发。文明初开时,虎是人的保护神,如今,在文明的制高点上,人便义不容辞的是虎的保护神。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