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蛊惑世界的力量》:上瘾史探秘:欲罢不能的心理与生理机制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3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蛊惑世界的力量》,
副标题是《可卡因传奇》。
作为世界主要毒品之一,可卡因的故事魔性十足。它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毒品,却也同时具有独特的医药用途。它来自毫不起眼的植物,但所到之处一直伴随着金钱、腐败、武力、犯罪。它是人人喊打的魔头,但依然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各个角落。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蛊惑世界的力量》,就讲述了可卡因的传奇故事。
本书的作者多米尼克·斯特里特·菲尔,是英国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先后采访了150多人,其中包括科学家、学者、美国海关和药品管理局的官员,甚至只身犯险,深入南美丛林,近距离接触各路大毒枭,获取准确资料。
这本书中,作者从富含可卡因的植物古柯谈起,讲述了可卡因蛊惑世界的发展过程。
可卡因是一种来自于植物的生物碱。地球上可卡因含量最丰富的植物是古柯。古柯树是一种南美洲土生土长的灌木,叶子是椭圆形。如果凑近叶片,就能闻到一种类似于刚刚收割的稻草和巧克力混合起来的气味。古柯对生长条件并不挑剔,即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野蛮生长,但位于北纬七度到北纬十度之间的安第斯山脉东坡,更适宜它的生长。也就是说,从南美洲北部的哥伦比亚往南穿越到秘鲁,再延伸到南部的玻利维亚,都是古柯的最佳种植区域。而且这些地区的古柯中可卡因含量最高,这就使得南美洲成为可卡因的主产地。
当地的壁画和文物一再证明,美洲土著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咀嚼古柯叶子。1974年,科学家吉姆·布劳曼对古柯叶子进行化验,得出的结论是,100克的古柯叶子足以提供个人每日所需的钙、铁、磷、维生素A、维生素B2和维生素E。这对于新鲜水果和蔬菜奇缺的南美山区非常重要,人们只需要每天嚼50多克的古柯,就能获得日常所需的维生素。不过,与其说美洲土著咀嚼古柯是为了补充维生素,还不如说是为了消遣。他们早就发现,长时间咀嚼少量的古柯叶子,可以使里面的天然兴奋剂缓慢释放出来。所以对他们来说,咀嚼古柯就像其他地方的人喝咖啡一样,主要是用来提神。据说有个印第安人一天步行了200多公里,中间只休息了半小时,除了古柯和几粒玉米外,什么也没有吃。美洲的土著人没事就会掏出古柯叶子,整天嚼啊嚼的。
那个时候,可卡因还隐藏在古柯叶子里,和人类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阿尔伯特·尼曼提取出古柯中的活性成分,并命名为可卡因。此后,可卡因就进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泛滥期。
一个名叫马里亚尼的化学家首先找到了古柯和市场的完美结合点——葡萄酒。他发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可卡因溶剂,将古柯叶子浸入葡萄酒中,再把叶子残渣去掉,就能配制出一种充满诱惑的饮料了。于是,在1863年,马里亚尼就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古柯饮料,并以马里亚尼的名字投放市场。不出所料,这款葡萄酒以提神醒脑的独特功效,销量一路飙升。大发明家爱迪生和挪威作家易卜生都是它的忠实用户。
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就再也没法关上。继马里亚尼葡萄酒成功之后,一大批古柯产品开始上市,包括止咳糖、药剂、灵丹妙药,还有茶等等。其中在药剂上的应用最为广泛。长久以来,古柯就是南美洲治病的万能药,经常用来治疗血盲症、头疼、开放性创伤等等。无论人们得了什么病,古柯都能起到较好的疗效。毕竟这是一种兴奋剂,总能让患者感觉舒服点。
可卡因正是作为药剂使用,还要追溯到19世纪。在此之前,难度较大的手术中,常常用乙醚作为麻醉剂,或者是干脆什么也不用。而乙醚对于体质弱的病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病人醒来之后常常会感到非常恶心。特别是在眼科手术中,病人一旦恶心,手术部位的针脚就会撕裂开来,就必须要再做一次手术。因此,做眼部手术的外科医生宁可不用麻醉剂。衡量眼部手术的质量,就看医生手速有多快。
一个名叫卡尔·科勒的眼科实习医生想要改变这种情况。1884年,他在进行研究的时候,嘴唇上不小心沾了一些可卡因,结果感觉嘴唇麻了。于是他灵光乍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局部麻醉剂,从而解决了医学界最重要的难题之一。
从那以后,医学界便陷入了对可卡因的狂热,似乎哪里都用得上它。心理学家认为,它能治疗神经衰弱和精神忧郁症。还有人认为它可以解除糖尿病、哮喘或是梅毒患者的痛苦。到处都在报道它的外科用途,说它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减轻疼痛。制药公司纷纷开始推销可卡因药物,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有晕车药、止咳药、感冒药。只要是含有可卡因的东西,都拥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如果有人说自己牙疼得厉害,马上就会有人提议:“抹点可卡因吧。”
卖假药的商人注意到这一点之后,也在配方里增加了可卡因,让这些假药变得神通广大。
到了1884年下半年,可卡因神奇的作用已经征服了全人类。当时尤其推崇一种观点,就是可卡因也许能够让吗啡成瘾者戒掉药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支持这种观点。他的朋友弗莱施尔·马克索夫一生因为手部感染而患上神经瘤的时候,为了减轻疼痛给自己注射吗啡,结果染上了吗啡瘾。在马科索夫吗啡瘾发作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建议他试试可卡因。没想到反复服用几次之后,马克索夫的吗啡摄入量渐渐下降。于是弗洛伊德认为,可卡因可以治疗吗啡瘾,并在报纸和讲座中反复提到可卡因这种神奇的功效。
糟糕的是,没过多久,马克索夫患上了可卡因瘾。他觉得自己皮肤下面有昆虫和蛇在爬,这是因为可卡因对大脑中枢系统有强烈毒性,会让人产生幻觉。可以说,弗洛伊德无意之中造就了第一个被记入史册的可卡因瘾君子。
从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对可卡因上瘾。
为什么可卡因会让人上瘾呢?人脑中有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负责神经传递。当大脑在合适的位置上拥有更多的多巴胺,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多巴胺值,比如吃巧克力,或者大热天喝上一杯冰啤酒。不过这些快乐总是非常短暂,多巴胺刚一产生,马上就被大脑收集起来,等待再次利用。可卡因则不同,不仅仅能增加大脑里多巴胺的分泌,还能阻止大脑对多巴胺的收集。可卡因通过提高多巴胺浓度,让人产生强烈的快感。当多巴胺从大脑系统退去,快感便迅速消失,人们感到了崩溃。由于快感如此猛烈,而紧接着就是崩溃,会让人的情绪发生剧烈的变化,感觉比用药前更糟糕,而且还会产生强烈的想要再次兴奋起来的欲望。如此一来,大脑就会进入渴望的状态,而唯一能把多巴胺分泌量提高到先前的水平,让人感觉好一点的东西,就是更多的可卡因了。
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上瘾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对可卡因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890年,美国对可卡因的需求大约为每年一吨,15年后需求竟达到了7吨多。一时间,可卡因种植技术和提取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爪哇、苏门答腊、德国、荷兰等国家都参与了进来,导致了欧洲和美国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可卡因。
针对毒品泛滥的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严格控制可卡因生产,使得可卡因产量严重萎缩,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
20世纪60年代左右,由于可卡因的危害逐渐被人淡忘,加上当时有谣言说,可卡因可以当做春药使用,通过国际走私,可卡因卷土重来。在贩毒集团的疯狂走私下,整个美国的可卡因供应急剧上升,其他各国的可卡因也开始全面泛滥。
在可卡因的产地南美洲,毒品给犯罪集团带来了空前的利润,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定因素,暗杀、枪战等暴力事件不断升级,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禁毒形势越来越严峻。
由于美国与可卡因的产地临近,而且国内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美国一直是禁毒活动的倡导者和行动者。在本书中,作者也是以美国为主线,讲述了在禁毒方面采取的努力。
禁毒的措施首先表现在立法方面。早在19世纪末,美国一些地区就禁止销售没有处方的可卡因,但仅仅限制销售作用不大,因为人们很容易从专利药里得到它。由于美国各州在药物立法上没有达成一致,经常有人在可卡因合法的州进口更多的可卡因,然后运到其他州去。面对可卡因的猖獗肆虐,1909年,美国人组织了第一届全球禁止服用麻醉剂大会。英国人虽然同意出席会议,但对立法禁毒并不热心,原因在于,从对中国出售鸦片的交易中,英国取得了巨额财富。锲而不舍的美国人又在海牙组织了会议,各国终于同意尽量减少危险麻醉品贸易,所有危险麻醉品只能在医学上使用。然而三天后,费迪南大公被暗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禁毒努力被搁浅了。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使得英国人开始重视起可卡因,士兵从战场上带回来的可卡因瘾开始在伦敦蔓延,让英国人第一次经历了毒品恐慌。
1916年7月,英国规定禁止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向军方人员销售含量超过0.1%的可卡因和鸦片产品。这项规定最终变成了1920年的《危险药物法案》,这标志着英国禁毒立法的开始。美国则在1914年通过了《哈里森法案》,这是当时最有效的禁毒立法,非法销售麻醉剂要受到长达5年的监禁或2000美元的罚款。到了1992年,这个判决提高到10年监禁或者5000美元罚款,比销售海洛因的量刑还要重。
禁毒的另一措施就是武力打击贩毒。在美国,药品管理局、联邦调查局、海关,甚至军队都加入到打击毒品犯罪的行列。然而,毒品高昂的利润成了滋生腐败的沃土。1975年,在突击检查一起数额较大的可卡因交易时,药品管理局的探员发现自己陷入了枪战之中,而敌方不是别人,正是他们公共安全部的同事。在哥伦比亚,甚至总能发生被没收的可卡因神秘失踪的稀奇事。
与此同时,可卡因的走私方式不断创新,通过挖地道、走下水道、人体运送等等方式蒙混过关。我们在电影当中看到的类似情节,都是贩毒组织真实行动的再现。比如运输毒品的把货系在一大块海盐上,在船开进码头前扔到船外,货就会沉下去,等到海盐完全溶解,货会再次浮上来,这时海关和警方早就走了。类似的手段让缉毒人员防不胜防。
既然难以通过武力打击贩毒,那就转换思路,消灭古柯树,从根本上消除可卡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联合国为玻利维亚人提供了一种高产量的新品种咖啡,来替代古柯种植。这种咖啡在国际市场上卖价很高,但在实际种植中却需要大量的化肥,可是当地农民谁也买不起这么多的化肥,加上国际咖啡市场垮塌,使得接受咖啡种植的农民连成本都收不回来。于是计划失败了,所有人又继续种植古柯。要知道,一公顷古柯叶子能够卖到2600美元,利润比每公顷只卖600美元的其他作物要高很多。单从经济角度考虑,这根本行不通。
此路不通,美国人开始大量砍伐古柯树,结果适得其反。古柯被砍倒后并不会死去,在很短时间内又会活过来,并且变得更加强壮。用机器把整棵树连根拔起倒是有效的,但这样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清除古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用蛮力是不行的,美国人又研发出了生物技术,可以说是一种细菌战。这是一种真菌,名字叫做镰孢菌,镰是镰刀的镰,孢是孢子粉的孢。它能够使古柯叶子变黄,最终枯萎死去。这种菌类号称能够消灭田野里99%的作物,也就是说,镰孢菌在消灭古柯树的同时,也消灭其它农作物。更重要的是,镰孢菌能够在土壤中存活40年,还能自行繁殖,消灭大片的良田,是一种杀敌1000、自损800的招数。
除此之外,打击可卡因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在古柯上面撒蛾子的蛹,使用药剂来减少人们对可卡因的需求量,以及给人体接种可卡因疫苗等等。所有这一切,表面上看起来似乎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且由知名科学家来推行,但都说不上赢得了这场可卡因战争。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与其感慨毒品难以清除,不如从人类自身找原因。作者写道,2000年前,很少会有人因为喝酒而死,因为没有人知道如何蒸馏酒精,他们酿造的酒气很小,没什么危害。如今,我们可以买到各种颜色和口味的高纯度酒精,这样很容易让人喝得一醉不醒。吃水果和嚼甘蔗很少会使人体重超标,而一旦糖被提纯出来,大量吃甜食就会导致肥胖。为了让人类得到更多更大的快感,科学家花费了几个世纪的时间,对种种消费品进行提纯。对古柯和可卡因来说也是一样的,无论是嚼食还是当茶喝,古柯本身并不危险,古柯液中的可卡因含量很低,因此是无害的。但如果将可卡因从叶子中分离出来,吸入你的鼻孔或注入静脉,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路易斯·莱文在1924年的著作《迷幻药》中写道:“吸食可卡因的人,以身体和灵魂为代价去购买那短暂的欢愉,他们很快地穿过了不幸之门,落入黑暗的无底深渊。”
所以,无休止的欲望,势必将人类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