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海错图笔记》:“博物君”与清代奇书的奇妙邂逅
铛铛铃2025-09-20【科普】38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海错图笔记》。
书名中的“错”不是错误的意思,而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海错”就是指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
在明末清初,有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叫做聂璜。他在沿海地区考察海洋生物,每见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后来把这些作品汇总在一起,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海错图》。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海错图笔记》,是作者选取《海错图》里的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生物,用现代生物学的方法考证分析之后所做的笔记。
通过这些笔记,你会了解到,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竟蕴藏着那么多的秘密。餐桌上常见的带鱼,竟然是同类相残的小恶魔;长相恐怖的海蛇却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味道鲜美的野生大黄鱼,快被人们给吃灭绝了;憨态可掬的海豚不仅是歌唱高手,还是海洋救生员。
本书的作者张辰亮,是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昆虫学硕士,同时也是《生命世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科学探险》等多家媒体的撰稿人。他专注科学传播,在微博拥有800多万粉丝。在众多粉丝心目中,他什么都知道,轻松幽默地为粉丝答疑解惑,被称为“博物小亮”。
《海错图笔记》里提到的海洋生物,既有餐桌上常见的,也有虽然听说但从未见过实物的,甚至还有连听都没听过的。听到陌生的名字不要紧,它们的名字和相貌,都会在听书笔记当中给出。
接下来,我就从它们独特的捕食方式和各具特色的性情这两个方面,为你讲述这些动物有趣的故事。最后还会谈一谈因为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几种海洋生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海洋生物是怎样捕捉食物的。它们捕捉食物的本领啊,那可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以逸待劳的,有跟踪追击的,还有巧妙智取的。
我们先来看以逸待劳型。在这一类里啊,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鱼叫做赤刀鱼,它主要生长在福建沿海海域。因为全身红色,又叫做红莲鱼。这种鱼头大身细,不过啊,不是为了方便游泳,而是为了便于穴居。它们喜欢在海底挖一个洞,把尾巴插进去,只露出脑袋,看上去就像是把自己种在了海底一样。捕食方式就是这样,静静地呆着,守株待鱼。一旦有小鱼小虾经过,它就飞速地钻出来,叼住猎物。在海底挖个坑,食宿问题都解决了,真是懒鱼有懒办法。
赤刀鱼常常出现在餐桌上,清蒸赤刀鱼肉多刺少,味道很不错。因为颜色喜庆,近几年来在宴席上越来越受欢迎。
和赤刀鱼捕食方式十分相似的还有须鳗虾虎。这是一种长得十分难看的鱼,老是张着血盆大口,露着两排尖牙,两个豆豆眼比芝麻还小,表皮红里透着灰,还覆盖着一层粘液,样子啊,估计只有它的妈妈才会觉得好看。它和赤刀鱼一样喜欢藏在沙里,几乎把整个身体都埋进沙中,只靠感受振动来探测和捕捉周围的猎物。由于太懒了,长期躲在沙子里,所以它的眼睛退化,几乎没有视力。不过啊,如果你以貌取鱼,那可就错了。别看须鳗虾虎长得丑,却比赤刀鱼更加受人欢迎,用它熬的汤像牛奶一样白,因此啊,它还有个外号叫做“奶鱼”。
除了懒洋洋的赤刀鱼和须鳗虾虎,甲甲鱼捕起食物来也是十分的悠闲。不过啊,它的悠闲是被逼无奈。甲甲鱼学名叫做香豚,因为它的身体就像藏在一个龟壳里,鳍和尾巴从壳中透出来,只有鳍能动,身体动不了。打个比方,就如同一个人把身体挺得直直的,像根木头,只有脚趾头在那一个劲地划水,姿势啊,十分搞笑。独特的身体构造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使它只能在礁石间慢悠悠地寻找食物,和慢吞吞地等待猎物送到嘴边。
相反,有的动物则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击。比如海鳝,身体很像蛇,因为全身通红,被形容成珊瑚做的鞭子。海鳝在海里游动时啊,像烟管一样直挺挺的,而不像鳝鱼一样扭来扭去,所以它还有个中文名字叫做“林烟管鱼”,有鳞的烟管,很形象吧。海鳝主要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温暖水域,每年的三到11月是它们的活跃期,特别是9月、10月的每天上午,站在海边的礁石上,常常能够看到一群群小鱼身后跟着一个像幽灵一样的大烟管,那就是准备捕食的海鳝。当它靠近小鱼时,突然把嘴巴张大,把小鱼全都吸进肚子里。
海洋生物还有一种更精彩的捕食方式,那就是巧妙智取。在这方面如果要评冠军,非鲟虎莫属了。所谓“鲟”就是螃蟹,鲟虎也是一种鱼,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抓螃蟹非常厉害。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螃蟹竟然是鲟虎的腹中物,足见鲟虎的智勇双全了。每当鲟虎发现石缝里的螃蟹,先是伸进尾巴挑逗抽打螃蟹,螃蟹警觉胆小,但是特别容易被激怒,几下之后,螃蟹就发火了,用它的蟹螯夹住鲟虎的尾巴,这下正好上了鲟虎的当。鲟虎快速地把尾巴甩出,一只蟹螯就被成功地拽了下来。螃蟹发现自己吃了亏,这下更加愤怒了,剩下的那只大螯也被同样的方法收拾掉了。螃蟹那两只凶猛有力的大螯,就这样被鲟虎解除了,一点招架之功也没有了。现在鲟虎就可以从容地享受战利品了。鲟虎用嘴含住蟹螯脱落后的伤口,把螃蟹的肉一点儿一点儿地吸走。你看,鲟虎诱敌深入、轻松智取的这招够厉害的吧。
海洋生物捕捉食物的方式呢,各有特点,它们的性情啊,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冷酷无情,有的则有情有义。有的动物个头不大,脾气却不小,但有的虽然外表可怕,脾气却是十分的温顺。现在我们就来了解第二个方面,看看它们的性情特点。
先来领略一下动物的冷酷无情。有一种鱼叫做龙头鱼,它的得名主要是因为长了个极其凶恶的脑袋,脸的绝大部分都是嘴,嘴里密布着锋利的牙。有研究者曾经剖开过500多条龙头鱼的肚子,发现它们简直就是海中的小恶霸,肚子里竟然有48种动物,包括小黄鱼、虾、乌贼等人类眼中上好的海鲜。研究人员还吃惊地发现,在这48种动物当中,数量最多的竟然是龙头鱼,也就是说,龙头鱼的主要食物竟然是自己的同类。龙头鱼的胃和肝脏十分发达,消化能力特别强,吃进去的食物很快就被吸收干净了。但这个特点啊,也为它们自己带来了麻烦,由于吃得多、长得快,现在龙头鱼已经成为渔网里的主力鱼种了。
还有我们常常吃的带鱼啊,它的冷酷无情可以与龙头鱼相提并论。我们在市场上见不到活带鱼,因为带鱼是深海鱼,捞上岸之后,外界压力变化巨大,导致内脏破裂,无法存活。虽说是深海鱼,但带鱼呢,每天都要从海底到海面往返一次,它们傍晚来到水面活动,天亮时又会潜入水底。为了适应水压的变化,带鱼上浮下潜的速度很慢。渔民抓住了这个特点,就会在晚上和清晨用鱼竿钓带鱼。在钓带鱼的时候,人们又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一只带鱼咬钩之后,另一只会咬住它的尾巴,从而被一起提出水来。早些时候,渔民认为一只带鱼咬钩之后,旁边的带鱼为了救它,结果自己也被钓了上来。如果这样的话,带鱼算得上是很有团队精神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原来啊,带鱼虽然平时结队而行,看似和睦,实则不然。当一只有难的时候,其他带鱼不是营救伙伴,而是立刻扑上去啃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曾经解剖过1000多条带鱼,发现带鱼胃里35%以上的食物就是带鱼,可见它们同类相残的程度有多么严重。
怎么样,听了刚才的讲述,你是不是对龙头鱼和带鱼有了新的认识呢?
海洋那么大,动物那么多,有不讲情分的,当然也有情谊深厚的。其中有一种动物,它还超越族群,甚至对人类热心相助,那就是海豚。海豚顾名思义就是海里的猪,但海豚得名啊,不是因为外表像猪,而是因为它是哺乳动物,它的内脏和猪的内脏很相似。海豚历来被看作是有灵性的动物,相传,古希腊音乐家阿里翁在船上遇到歹徒,他请求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纵身跳海,一只海豚被他的歌声打动,把他救了起来。后来,这只海豚便成为了星空当中的海豚座。这个传说体现了海豚的两个习性,一是会用歌声沟通,另一个是会救起溺水的人。海豚群体成员之间感情深厚,对幼崽、体弱者更是关爱有加。以前呢,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来捕猎海豚,现在在保护海豚的理念之下,则用这个特点来救助海豚。2013年2月2日,100多只海豚在澳大利亚的一处浅水海域迷路,动物专家把一条海豚幼崽拖进了深水区,其他海豚听到幼崽呼救,纷纷赶去营救,从而游进深水,脱离了险境。
还有一类动物,它们动不动就使个小性子,耍个小威风,属于个头不大、脾气不小的类型。《海错图》中提到的跳鱼就是典型代表。因为它们喜欢爬出水面,在海滩上跳来跳去,它们也被叫做弹涂鱼。“弹”是弹跳的弹,“涂”是滩涂的涂。弹涂鱼对氧气需求比较高,因此常常在退潮的时候爬出水面呼吸,有的甚至在涨潮时也不愿泡在水里,就像陆地上的青蛙一样。一旦两只雄性滩涂鱼相遇,就会标志性地示威,展开背鳍,露出自己鲜艳的花纹,有的还会仰天张开大嘴相对怒吼。小不点儿的跳鱼是出了名的急性子、暴脾气,而外表恐怖的海蛇却正好相反,它们虽然拥有可以发威的资本,却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最常见的是深浅色花纹相间的斑马色海蛇,头都是圆乎乎的,尾巴像船桨一样扁。海蛇有两种运动模式,一种是潜入浅海海底,在珊瑚、石块、海草间游,寻找食物;另一种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浮在水面上晒太阳。所有的海蛇都属于眼镜蛇科,毒性很大,有的甚至比陆地上的眼镜蛇还毒,中毒的人会在几小时到几天之内死亡。不过啊,这些有着剧毒的海蛇,却有着十分温顺的好脾气,没有强烈的刺激,海蛇从不主动攻击人。由于脾气太好,反而引来人类的疯狂捕捉,蛇毒被用来制药,蛇肉则送去餐馆。过去常常有成片的海蛇在海面聚集,渔民称这种现象为“海蛇走亲戚”,现在啊,太多的亲戚被抓走了,这样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认识了更多的海洋生物。千百年来,不管是相互争斗还是友好相处,它们都在辽阔的海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上演着一幕幕动人的场景。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们贪得无厌的疯狂攫取,许多海洋生物数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有一种海洋生物绰号叫“海和尚”,学名棱皮龟,这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龟,能长到2.5米多长。如果你以为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移动起来一定是笨拙缓慢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它不紧不慢,相反啊,却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爬行动物之一。它的前肢是海龟中最长的,划起水来可以达到每小时35km的速度,比普通小电瓶车还要快一点。棱皮龟脑袋光光,五官像人形,因此被称为“海和尚”。传说当中海和尚被抓住之后会流泪,口念经文。传说很美丽,实际上,所谓的流泪是棱皮龟从眼中排出含盐液体,所谓的口念经文,就是它发出沉重的呼吸和低吼声。棱皮龟的主食是水母,它的食量惊人,每天能吃掉大约500多公斤的水母。现在棱皮龟的数量已经濒临灭绝了,一个原因是海中漂浮的大量的塑料袋和水母十分相似,棱皮龟误将它们吞食,结果被噎死;另一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异常,刚出壳的小龟的性别是由气温决定的,温度高时就发育成雌性,温度低就变成了雄性,异常的气候打破了棱皮龟雌雄比例,后代繁衍自然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还有一种传说更悠久的“鱼人鱼”,它早在先秦的《山海经》和近代的《博物志》里都有不同记载。《海错图笔记》里作者考证,历史上传说的人鱼其实就是儒艮。儒艮是一种哺乳动物,它的鳍很像人的胳膊,脸部像微笑的胖子,雌性儒艮胸前有一对明显的乳头,她抱着幼崽浮在海面上喂奶,很像是女人在哺乳孩子,因此常被叫做“美人鱼”。儒艮对水质、水温要求很高,主要生活在印度洋、西太平洋以及亚热带的海域当中,中国海南、广西、广东和台湾海是它分布的最北部。上世纪50年代,国人开始对儒艮大肆围捕,此后儒艮就越来越罕见了。尽管1992年,中国在儒艮曾经出没的热点地区广西合浦建立了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已经许多年都看不到它的踪迹了。保护区的专家说:“现在我们保护海草,希望儒艮来吃,可是人家不来了。”言语中透着无奈和惋惜。
还有一种鱼,因为味道太过鲜美,被满门抄斩,那就是大黄鱼。它一身蒜瓣肉,刺少味美,是中国人最爱吃的海鱼之一。以它为原材料,在南方宁波的雪菜大黄鱼,在北方鲁菜的干烧黄鱼,都是广受欢迎的名菜。大黄鱼的头部有两块“矢耳石”,矢志不渝的“矢”,耳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早在明朝,潮州人就根据大黄鱼的身体特点,发明了一种敲罟的捕鱼法,用船队围住鱼群,使劲儿敲击船舷上的木板,大黄鱼头内的耳石在巨响下共振,不论大鱼小鱼,一律震晕浮上水面。这种捕捉大黄鱼的秘密陆续传入福建、浙江等地,渔民纷纷效仿,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大黄鱼的处境越来越不妙。每到春天,大黄鱼会游到海边来产卵,有的渔民就守在大黄鱼产卵的地方进行捕捞,很多大黄鱼还没来得及产卵,就被捞起来,满肚子都是鱼籽。这种捞法让大黄鱼断子绝孙,数量急剧下降。大黄鱼发现近海去不了,就回远海休养吧。1974年,上千艘船追逐到远海,端了大黄鱼的老巢,来了个大丰收,也让大黄鱼从此一蹶不振。现在野生大黄鱼已经很难看到了,2011年,一条两斤重的野生大黄鱼就卖到了4000多元。如今市场上能买到的大黄鱼都是人工养殖的,因为近亲繁殖,它们的肉质变差、生长变慢,个头也越来越小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海洋生物的趣味知识,现在总结一下《海错图笔记》这本书的精彩内容。作者通过现代生物学的方法,考证了众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生存技巧,也有着颇具风情的小性情。这本书让我们对餐桌上的美味海鲜多了一层了解,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它们的生存环境,不要让这些有趣的海洋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变成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美丽神话。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