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海洋中的爱与性》:海洋动物的狂野私生活:性爱与生存的交织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8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海洋中的爱与性》。

都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广阔深邃的海洋里,有的不仅仅是咸湿的海水,还有数不清的海洋动物,每天都上演着浪漫与激情:龙虾如何赢得异性的青睐,乌贼如何变装偷情,小丑鱼又为了繁衍生息做了什么呢?今天讲的这本《海洋中的爱与性》,就将讲述海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激情故事。

本书的作者马拉·J·哈尔特,是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科学博士。他曾任美国蓝色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目前为非营利组织“鱼类未来”的研究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生物保护事业。他在本书中用拟人化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海洋动物交配与繁殖的趣事,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该书曾被评为美国亚马逊2016年度好书。

下面我将分为三个部分,为您讲述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海洋动物是怎么吸引异性、寻找伴侣的;

第二,海洋动物是怎么完成交配和繁衍的;

第三,人类活动对海洋动物的繁衍产生了哪些影响。

首先,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一个问题:海洋动物是怎么吸引异性、寻找伴侣的。

为了吸引异性,海洋动物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的第一个求偶手段是释放信息素。信息素就是释放到身体外的激素,其中的性信息素能够传递求偶交配的信息,海洋动物可以通过灵敏的触角捕捉到它。桡足类动物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桡”,是木字旁加一个“尧舜”的“尧”。这类动物你可能没有听说过,也没见到过,但它们却是海洋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动物。它们长得像带着甲壳的跳蚤,通常只有小米粒那么大。桡足类动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小到小虾小蟹,大到鲸类都喜欢吃它们。因为桡足类长得实在太小了,移动速度又慢,在海洋里游上几米也不一定会碰上异性,但它们的平均寿命才几个月,这可怎么办呢?雌性桡足类就会向海水中释放出信息素,尽管极其微量,雄性桡足类却可以用非常敏感的触角,根据水流的方向判断信息素的来源,前去赴约。

除了桡足类,靠信息素吸引异性的海洋动物还有很多,并且有些口味不是一般的重,比如缅因龙虾。它们会靠着尿液中的信息素来吸引异性。缅因龙虾是女追男的求偶模式。如果一只雌性龙虾看上了一只雄性龙虾,那么它每天就会来到这只雄性龙虾巢穴门口,撒一点点尿。过上几天,如果这只雄性龙虾被吸引了,它也会开始向这个雌性喷尿。缅因龙虾的求偶方式,得益于他们独特的身体构造。多数动物的排尿器官都远离头部,龙虾则不同,它的膀胱就位于大脑下方,而它排尿的喷嘴就位于眼睛附近,而且喷射力极强,可以喷到超过它们身长七倍的地方。尿液不仅可以吸引异性,还是龙虾恋爱的味道。当雄性和雌性龙虾的尿液混合在一起,飘散开来,说明他们正在进行甜蜜的恋爱,其他的龙虾就不要再靠近了。

你可能觉得靠尿液吸引异性太粗鲁野蛮了,即使海洋动物也不缺乏浪漫,它们常用的第二种求偶手段就是展示才艺。最常见的才艺之一是唱歌。声音的传播距离要比气味远得多,对于一些种群密度比较低的大型海洋动物来说,求偶主要靠唱情歌。地球上体重最大的动物蓝鲸就是情歌高手。到了繁殖季节,雄性蓝鲸就会用它们浑厚的嗓音,唱起浪漫的情歌,歌声能传播到几百千米之外。而且雄性蓝鲸的歌声越低沉,需要的肺活量就越大,消耗的能量也更多,也就意味着雄性的体型更大、更强壮,这样雄性就更有可能获得雌性的青睐。

还有些海洋动物,擅长用曼妙的舞姿来吸引异性。有一种生活在太平洋热带海域的热带鱼,叫花斑连鳍䲗,它最大只能长到10cm,但外表五色斑斓,又被称为七彩麒麟鱼。有人又觉得它身上的图案,像清代官服上的刺绣,所以又叫它“官服鱼”。通常雄性花斑连鳍䲗的色彩要更鲜艳一些,好在求偶的时候吸引异性。当遇到合适的雌性的时候,雄性就会跳起扇子舞,把背鳍、胸鳍和腹鳍张开抖动,身体看上去也会大几倍,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扇子。如果两个雄性花斑连鳍䲗同时看上了一个雌性,他们就会battle,也就是斗一段扇子舞。两个雄性会转着圈跳舞,有一些雄性还会在斗舞的时候,把锋利的像箭一般的胸鳍刺向对方,这倒不是为了杀死情敌,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雄性魅力而已。雌性呢,通常是以大为美,所以他们会选择那些跳舞时鳍舒展得更大的雄性,因为大也意味着强壮,能够繁育出更优质的后代。

花斑连鳍䲗是在海底跳吸引异性,有的鱼则会把舞跳到海面以上,比如说蝠鲼。蝠鲼的体型像一只张开翅膀的蝙蝠,样子有点吓人,又被称为魔鬼鱼,但其实蝠鲼以软体动物为食,是一种非常温和的鱼类。蝠鲼通常喜欢独来独往,但在求偶的季节也会聚集在一起。面对这么多的竞争对手,雄性蝠鲼怎么才能吸引到雌性注意呢?它们会跃出水面高达2米,在空中翻转,然后用白色的肚皮啪啪地拍在海面上,激起很大的浪花。这种舞姿虽然算不上美,却足以吸引雌性的注意。那些能拍出大浪花的雄性蝠鲼通常是更强壮的,也更能吸引到异性。

除了秀才艺,海洋动物求偶时的第三种手段是扮演居家好男人,把巢穴建得很漂亮来吸引异性。要问海洋中谁是建造巢穴的大师,那非雄性纹腹叉鼻鲀莫属。纹腹叉鼻鲀,俗称白点河豚,是一种生活在海里的河豚。2014年,科学家们才正式认定它是一个新物种。纹腹叉鼻鲀长着亮白的肚皮和金色的背部,背上有白点。雄性为了吸引雌性的注意,会修建直径达到2米的砂轮巢穴,“砂”是沙子的砂,“轮”是轮胎的轮。砂轮巢穴位于海底较为平坦的沙滩之上,看起来像巨大的蚊香,在一圈圈的沙脊之上,还装饰有精美的珊瑚和贝壳,同心圆中央则是纹腹叉鼻鲀真正的窝,那里有纹腹叉鼻鲀精心挑选的最细软的沙子。潜水员们最早发现这些巢穴时,一度认为他们是人类艺术家在海底留下的作品。对于个头只有巴掌大的雄性纹腹叉鼻鲀来说,修建这样的巢穴并不容易,但它又充分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臀鳍和尾鳍一点点建造这个精美巢穴。一般一个巢穴的建造时间为一周,而且由于它是沙子做的,建好了之后也很容易被海底的强烈水流冲毁,但为了能吸引到雌性,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昏暗的海底,一旦有雌性对砂轮巢穴表现出兴趣,雄性纹腹叉鼻鲀就会拼命煽动自己的鳍,示意这是自己的杰作。

海洋动物求偶的第四种手段是伪装,乌贼就是依靠伪装来偷情的大师。在许多地球上的海域,雄性乌贼的数量通常是雌性的410倍,这就意味着许多雄性乌贼要打光棍儿。为了告别光棍生涯,他们会乔装打扮来接近雌性。雌性乌贼外观上和雄性有一定的区别,它们体型较小,有棕色斑点,腕足也更短一些。个头小的雄性乌贼就会变出棕色斑点,收起自己的足,伪装成雌性。它们不仅能成功地接近雌性,还能骗过这些雌性已有的配偶,然后,伪装的雄性会想尽一切办法讨雌性的欢心,从别人眼皮子底下撬走他的老婆。

以上我们讲完了本书的第一个问题:海洋动物是如何吸引异性寻找伴侣的。为了寻找伴侣,海洋动物各施所能,气味吸引、施展才艺、建造精美的巢穴,甚至伪装成异性,都是找到伴侣的好方法。

那么找到伴侣之后,海洋动物又是如何完成交配和繁衍,孕育后代的呢?这是本书的第二个主要问题。

最原始的方式是体外受精,也就是雄性和雌性分别把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在外部结合。许多低等的海洋动物,会选择这种孕育后代的方式。但是在海洋中,精子和卵子很容易被水流冲走,为了提高繁殖效率,使用体外受精的海洋动物,也有着不同的策略。比如生活在海底的群居动物海胆,雄性和雌性之间就会默契配合。当雄性海胆性成熟之时,就会向海水中释放精子,一旦有一两只海胆开始释放精子,就会触发整个海胆群中的雄性集体排精,从而在海底上方形成巨大的精子云,此时雌性海胆才会考虑排卵,它们的卵会上浮到精子云中,从而完成受精。

而珊瑚虫为了保证自己种群的纯洁性,不同种群之间会有节律地岔开排精和排卵的周期,避免杂交。世界上有500多种珊瑚虫,它们往往在一片海域内共生,不同种群的珊瑚虫会选择不同的时间集体排出卵子和精子。比如石星珊瑚会选择日落后两小时,集体排出卵子和精子,列星珊瑚则要晚一些,在日落后的三个半小时。这两种珊瑚虫是近亲,长得非常像,科学家就是根据它们交配时间的不同,把它们区分开的。

还有些海洋生物会上岸进行体外受精,我们先来讲讲鲎,它是一种和三叶虫一样古老且低等的海洋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几亿年,广泛分布在北美和东亚的浅海地区。因为形状类似马蹄,又有点像螃蟹,因此它又被称为马蹄蟹。在繁殖季节,雌性鲎会从浅海游到沙滩上产卵,而此时雄性鲎就会搭顺风车,趴在雌性的背上,等待它们排卵。雄性鲎的体型一般比雌性小,所以一只雌性身上通常会背着五六只雄性鲎,在雌性的背被趴满之后,一些雄性鲎甚至会趴到别的雄性身上叠罗汉。一只成熟的雌性鲎的体内,通常会储存10万枚绿色的卵,它一边爬上沙滩,一边挖出一行浅坑,在每个坑里产下几千枚卵,它背上的雄性鲎会争抢着在第一时间喂这些坑里的卵受精。雌性鲎并不排斥多个雄性同时纠缠自己,因为只有更多的雄性来提供精子,才能增加卵的受精概率,保持基因的多样性,繁育更多的后代。不过对于鲎来说,沙滩之旅是危险的,它们在沙滩上经常成为海鸥的猎物,好在鲎以数量取胜,在繁殖季节里,它们前赴后继冲上沙滩,总能留下足够多的后代。

还有些鱼也喜欢在沙滩上产卵和受精,比如银汉鱼。银汉鱼是一种身形细长的鱼,通常身长几公分,在全世界许多沿海地区都有分布。在晚上,成千上万的雌性银汉鱼会趁着涨潮跃上沙滩产卵,它们还会把几乎整个身体钻进沙子里,以便把卵藏得更深。此时,雄性也会成群地跃上沙滩,用精液覆盖雌性银汉鱼,这些精液会顺着雌性的身体流进沙子的深处,完成卵的受精。雄性银汉鱼可能要算是海洋中的渣男,在完成排精后,他们马上就大摇大摆地回到海里,而深陷在沙子里精疲力竭的雌性,往往需要耗费几个小时把自己从沙子里拔出来,再艰难地回到海里去。有许多雌性就此再也回不到大海中去了。

对于海洋动物来说,体外受精并不安全,它们的卵富含蛋白质,很容易成为别的动物的美餐,好在他们以数量取胜,成千上万的受精卵中,总有一些能逃过劫难,孵化出后代。

对于一些大型的、高等的海洋动物来说,它们的繁殖就不看重数量了,而是以质量取胜,它们的繁殖方式是体内受精。为此,雄性进化出了阴茎,我们俗称丁丁来完成交配,而雌性则进化出了能为受精卵遮风挡雨的内室。根据化石考古,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丁丁出现在4.25亿年前,一种名叫盾皮鱼的雄鱼已经进化出了丁丁,从而完成体内受精。蓝鲸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丁丁,有3米长,不过要是和体长相比,蓝鲸丁丁的长度只有体长的1/10,就身体的比例而言,藤壶的丁丁无疑是最傲人的。藤壶通常寄生在礁石或者轮船的底部,它们看起来像一个个锥形的小火山,四周是坚硬的壳,中间有一个孔,虽然它们体长只有几厘米,丁丁的长度却可以伸展到体长的八倍。对于不擅长移动的藤壶来说,可以伸缩的丁丁更有助于它们完成交配。

对于雌性来说,一旦获得了雄性的精子,也就获得了繁育后代的主动权。为了繁育更优质的后代,他们也有着不同的策略。一些雌性并不会马上让卵子和精子结合,而是会建立精子库,储存精子在合适的时机再受孕。从鲨鱼到海龟、章鱼、螃蟹都会使用这样的策略。很多雌性鲨鱼可以把雄性的精子储存一两年,然后再受孕,最长的记录是45个月。雌性海洋动物为什么这么做呢?第一是为了寻找更优秀的雄性,繁育更优质的后代。美国行为生态学家蒂姆·伯克黑德指出,精子储存为雌性提供了一个改变主意的机会,一旦有更优秀、更心仪的雄性出现,原本身体里储存的精子就会被替换掉。第二是为了寻找养育后代的最佳时机,比如雌性海豹,孕育后代往往要耗尽全身的能量,体重会下降1/3,而当他们和雄性海豹谈情说爱之时,身体不一定正处于最佳状态,这时雌性海豹就会先把自己养肥了,再孕育后代。

不过即便受精卵在雌性的体内开始发育了,也不一定能顺利的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竞争从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比如说一种叫沙虎鲨的鲨鱼,它们通常一胎只能生下一到两只幼鲨,不过在一个交配季节里,雌性可以和多只雄性完成交配,有810个胚胎同时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但只有一两个胚胎能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其他的幼鲨全部被他们杀死吃掉。手足相残,吃掉兄弟姐妹的故事听起来很残忍,但是从繁衍的角度讲,沙虎鲨却获得了最强壮的后代。

还有的海洋动物为了尽可能多的繁育后代,延续种群,会采用变性的方法来完成交配,比如小丑鱼。小丑鱼是一种热带鱼,好莱坞电影《海底总动员》的主角尼莫,就是一只小丑鱼。在一个小丑鱼群中,通常包括了一个统治地位的雌性,和几个成年雄性组成。如果这个雌性小丑鱼遭遇意外死亡,那么将会有一只雄性的小丑鱼通过自身荷尔蒙的分泌变化,把自己变成雌性,维系这个种群。不过小丑鱼并不是真的变性,它们的身体里本就有雌雄两套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发育时,它们表现为雄性,而在需要时,它们也可以让雌性生殖系统发育,便表现为雌性。在海洋当中,有很多鱼是雌雄同体,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比如皇后鹰嘴鱼、五彩蛮裂唇鱼等等。转变性别,可以让它们种群中的雌雄比例达到最佳,更利于繁殖后代。

在一些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实在无法找到配偶,一些海洋动物也会选择单性生殖,比如说巨魟。巨魟是一种长得像鲨鱼的魟鱼,因上唇扁长并有像锯齿一样的结构,像一把锯子而得名。科学家曾经对巨魟进行研究发现,一些雌性个体不需要雄性就能繁殖后代,但这种情况只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发生,因为单性生殖不能优化基因,会使得后代更加孱弱。如果一种海洋动物进行单性生殖,很可能说明它们的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处在濒危的状态。

好,以上我们就讲完了本书的第二个问题:海洋动物是如何完成交配和繁衍孕育后代的。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海洋动物交配与繁衍孕育后代的方式五花八门,为了繁育后代,一些海洋动物甚至会采用变性或者无性生殖的手段。

海洋学家们对于海洋动物的繁殖习性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不仅事关海洋动物本身的延续,也关乎人类的未来。自古以来,我们都觉得大海如此广阔,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天演论》的作者赫胥黎就曾认为,海洋生物是不可能被灭绝的,因为海洋是如此的大,各种生物来去是如此的自由,它们的繁殖又是如此的迅猛,人类根本就没有能力灭绝海洋动物。但如今的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人类对海洋的不断开发,海洋动物的繁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人类的活动如何影响海洋动物的繁殖。

首先,人类的肆意捕捞让一些海洋动物面临灭绝。还有一些捕捞者会选择捕捞大鱼,将小鱼放生,一来捕捞效率高,二来表面看上去也不会让鱼群绝种。殊不知,这样的捕捞方式并不可取。对于一些种类的海洋鱼类来说,体型大就意味着繁殖能力最强,在繁殖季节,那些最有活力的雄鱼往往更有好奇心,勇于在雌鱼面前彰显勇敢,也最容易钻入捕鱼者的陷阱。因此,过量的捕捞可能使鱼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并不是所有的鱼类都能像小丑鱼那样很快地完成变性,性别的单一很可能使一些鱼群很快衰落下去。

还有一些海洋动物并不好吃,却因为各种奇怪的理由而被大量捕杀,从而走向濒危。自古以来,海龟的蛋被认为可以提升男性的性能力,海马被认为是一种春药,被制成海马干食用,这些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这样的行为到今天依然存在,是海龟和海马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之一。如今二者都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其次,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变大,一些海洋动物的繁殖地也遭到破坏。沙滩和岛礁是许多海洋动物重要的繁殖地,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鲎、银汉鱼的繁殖地就是沙滩,而拿骚石斑鱼的繁殖地是岛礁。人类对沙滩和岛礁的改造,很可能会影响一些海洋动物赖以繁殖的地点,让它们走向灭绝。

此外,海洋污染和气候变暖,也会影响着海洋动物的繁殖。人们把大量垃圾和废水排入海洋,导致一些沿海地区的海水富营养化,不再适合海洋动物生存。即便深海的污染物含量相对微小,也会对海洋动物的繁殖产生影响。珊瑚虫就对海水的成分特别敏感,微量的污染物,比如塑料分解极其细小的颗粒,都会干扰到它排出精子和卵子的节律。前面我们讲到,珊瑚虫繁殖的时间是极为精细的,一旦受到细微的干扰,珊瑚虫就会无法繁殖,后代逐渐走向衰亡。不仅是污染物,海水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影响海水盐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珊瑚虫的繁殖。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是大量珊瑚虫死亡、珊瑚礁白化的重要原因。

前面我们讲到的桡足类动物,也会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在海洋中,海水流动通常是非常剧烈的,不过海洋是分层的,就像一层层的蛋糕,每一层的温度和盐度都不同。在层与层交界的地方,是水流相对平静的地方,桡足类动物通常在海水分层处进行繁殖,但全球变暖很可能打破海洋稳定的分层格局,导致它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桡足类动物是海洋中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动物,也是很多海洋生物的食物,它们种群数量的减少,会导致以它们为食的生物走向衰亡。

对于人类来说,海洋动物的灭绝将影响我们自身的未来。海洋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人类食物中10%的蛋白质来自海洋动物,沿海地区的数亿人靠着捕鱼为生。海洋动物也是人类无尽的医药宝库,比如前面提到的鲎,它的蓝色血液就是一种重要试剂,可以用来检测人体血清或医疗器材是否受到污染,还被用于治疗癌症。海洋动物的灭绝也意味着人们在治疗疾病的道路上又少了一种可能性。

然而,面对海洋动物资源的衰退甚至灭绝,人类究竟有没有能力力挽狂澜呢?本书的作者哈尔特抱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只要人类努力,就能让海洋动物的种群繁盛起来,而围绕海洋动物繁殖做研究,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是恢复海洋生机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加强对海洋动物重要繁殖地的保护。比如红点石斑鱼是一种小型石斑鱼,产于美属维京群岛,由于渔民的大量捕捞,一度走向灭绝。1999年,当地政府强制关闭了红点石斑鱼的产子聚集地,禁止捕鱼,经过十多年的恢复,鱼群的密度增加了几倍,平均的个头也有所增加。除了美属维京群岛,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建立起了海洋自然保护区,比如中国就有60处,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海洋动物的繁殖地。

第二,改变人们捕捞与食用海洋动物的习惯。完全禁止海洋捕捞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改变人们捕捞和食用海洋动物的习惯。捕捞繁育期的海洋动物,会加速它们种群衰亡的速度,因此要对它们进行格外的保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组织也在行动,比如在斐济,一个民间组织号召人们不要在产子季节吃石斑鱼,有超过4000人响应承诺,不在七到9月食用、购买或销售石斑鱼,这也可以让石斑鱼的种群得到极大的喘息。即便是在非繁育期,也要注意将大鱼放生,因为大鱼往往是鱼类繁衍的生力军。另外,要严格限制每次捕鱼的数量,适度捕捞,让鱼类有机会繁殖与恢复种群数量,为的是更长久的获得海洋的食物馈赠。而此外,人类也可以改变食用海洋动物的习惯,尽量吃人工养殖的海产品,而不是野味儿,尽量不吃那些濒危的海洋动物。

这就是本书的第三个问题:人类的大量捕捞,以及海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都严重影响着海洋动物的生存。了解海洋动物的繁殖习性,是保护它们的关键。

说到这里,《海洋中的爱与性》这本书就讲得差不多了。繁殖是地球生物最原始的动力之一,它驱使乌贼变装,小丑鱼变性,蓝鲸不远千里去相会,它也让鲎和银汉鱼爬上沙滩,哪怕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应该保护这种原始的驱动力,保护海洋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