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迷人的温度》:温度计里的人类史:地球与宇宙的温度记忆

铛铛铃2025-09-20科普34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迷人的温度》,

副标题是《温度计里的人类、地球和宇宙史》。

每天早上醒来,大多数人都会思考几个问题:几点了?今天几度?等会要去哪里?不知不觉中,对长度、时间和温度的“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过去几千年里,人类对长度和时间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温度就不同了。虽然就连一个婴儿都能分辨冷热,但是我们学会度量温度只有几百年而已。

现在全世界最常使用的温度标记是摄氏温标,水的冰点是摄氏零度,沸点是摄氏100度。然而,在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舍尔修斯第一次提出摄氏温标的时候,其实他规定的水的冰点是100度,沸点是零度,和现在使用的正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瑞典的气温经常掉到冰点以下,莎尔修斯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在记录温度时出现负数。但越冷温度越高,这实在是有点反直觉,所以没过两年,人们就把舍尔修斯规定的零度和100度颠倒了过来,成为了今天使用的摄氏温标。

原来看似熟悉的温度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趣事和发现。《迷人的温度》就探讨了一些和温度相关的谜题。

本书作者吉诺·塞格,是美国高能基本粒子理论物理学家,曾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的嘉奖。他出身于物理世家,家族里出过很多物理学家,叔叔埃米利奥·塞格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作者吉诺·塞格雷在从事物理研究30多年后,回首自己的事业,以及父亲和两位叔叔的一生,发现科学领域内的很多主题都和温度息息相关。

对人类来说,哪些温度格外重要呢?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六组重要的温度数据出发,带领我们揭开生命和宇宙的谜题。这六组数据分别是:动物的体温、文明的温度、地球的温度、深海的温度、太阳的温度和温度的极限。

首先是动物的体温。为何有些动物要保持恒定的体温,以及它们是如何保温的?从北极冰流上的因纽特人,到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经纪人,人类的体温都惊人的相似。我们常说人类体温大约是37度,其实这个数据不是特别严谨,因为人体各处的温度并不相同,皮肤温度一般比内脏低六度,不同的内脏温度也有细微的差别,高低取决于新陈代谢和血液的流动。

除了人类以外,动物界也广泛存在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那么恒温性对动物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试想一下远古的一位人类祖先,在非洲大草原被一头狮子追逐的情景。作为猎物,我们的祖先在逃跑时需要调动四肢,协调运动,大脑也必须估算出最佳的生存策略:我该往左边跑还是往右边跑?爬到树上还是跳进河里?脑子里的念头和身体的行动必须同步进行,从而制定出一条求生的路线。反观捕猎的狮子,它同样需要做出许多判断:眼前这个动物能吃吗?我能不能追上它?人和狮子都想活着,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要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都得同时决定好几件事情,而大脑是这些决策的核心。无论是人类还是狮子,大脑里都有数量惊人的神经细胞,神经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依赖于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发生。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进行得越快,所以体温设定的越高,体内的反应就越活跃,但也不能太高,一旦多余的热量无法排出,接收的信息又来得太快,系统就会崩溃,就像有的电脑在夏天特别容易死机一样。

过去几百万年里,人类和其他温血动物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在摄氏38度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最高效的。所以从演化的角度来说,恒定的体温有助于提升身体机能,增加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获胜的几率。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包括人类在内的温血动物才会成为陆地上的霸主。

那么,温血动物是如何保持恒定体温的呢?要保持体温恒定,高效的冷却机制和保暖同样重要。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出汗、山风和喘息来防止体温过高。要是外界温度太低,我们会靠发抖产生热量。而在长期的低温环境中,温血动物会长出厚厚的脂肪,来隔绝外界的寒冷,企鹅和海豹就是绝佳的例子。某些海豹的皮肤下方,有大约6mm厚的脂肪,正是由于这层脂肪的存在,海豹身体内部的温度比表皮温度高了足足21℃,所以它们才能不惧北冰洋的严寒。而企鹅除了脂肪之外,还有另一个取暖绝招——抱团,帝企鹅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风雪来临时,帝企鹅会自发聚集成团取暖,最外围的企鹅轮班换岗,每个大团都由成千上万只企鹅组成,最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几十万只。靠着集体的力量,它们才能熬过零下几十度的南极极夜。

如果体温调节出了问题,人们就会发烧。实际上,目前我们并不清楚发烧的具体机制。医学界一度认为,体温升高是为了杀死入侵的病菌,但对于大多数细菌来说,杀死它们的温度远高于人体能承受的上限,所以医疗器械的消毒和肉类的烹饪需要70℃以上的高温。那么,如果体温升高的目的不是杀死细菌,又是为什么呢?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体温控制的根源是什么?它是如何设定的?如何变化的?对于这些基本的问题,科学家们才刚开始研究。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再去寻找答案的过程。

说到文明的发展,除了用熟悉的纪年法来界定以外,还可以采用温度这个特殊的度量。从狩猎、采集到建村、定居,再到生产工具,人类制造的温度从零度开始,经过500度、1000度、2000度直到几亿度,不同阶段的文明有不同的标志——温度。

我们不知道是哪位智人祖先首先掌握了生火的技巧,也不知道第一堆火是从哪里升起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火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熊熊的篝火可以吓退野兽,还能为洞穴带来光明,让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洞穴的更深处定居。有了火,人类就能从热带和温带迁居到气候严酷的寒带,甚至开始利用火来加工金属,制造出趁手的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制造出来的火的温度越来越高,人类文明也从最原始的石器时代进入辉煌的青铜时代,直至铁器时代。炼铁需要摄氏1400度的高温,大约2000年前,人类就将火加热到了这个温度,1400度也由此成为铁器时代的标志。然而在此之后的1000多年里,人类在生活这个领域的技术没有太大的进步,直到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才再次改变了世界。这段历史同样与温度息息相关,蒸汽时代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志温度,但它的诞生离不开人类对温度本质的深入理解。科学家对温度的探索,促成了热力学这门学科的诞生,最终,他们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且能量整体是守恒的。蒸汽机的原理,正是将蒸汽蕴含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再利用这些能量驱动机械,人类就此进入蒸汽时代。

经历了蒸汽时代的爆炸式发展,人类很快进入如今的核子时代。1994年,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聚变反应堆,利用真空磁场加速粒子,最终达到了5.1亿摄氏度的高温,这是目前人类创造的能控制的最高温度。不可控的核聚变甚至能制造出几十亿度的高温,比如爆炸的氢弹核心。

现在,科学家对热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未来的地球会是怎样,它会变得酷热还是寒冷,到时候人类又将如何。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和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地球的温度。

刚刚诞生的地球是一颗灼热的火球,随着温度慢慢降低,液态水得以形成,生命开始萌芽。经过亿万年的演化,人类终于出现在大地上。毋庸置疑,人类的命运与地球的温度息息相关。如果地球的温度升高100度,或者降低100度,人类就不可能存活下来。即使变化的幅度不那么大,只是升降几度,人类的生活也必将受到重大的影响。决定地球温度的最大因素是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以一定的倾角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条公转轨道并不是完美椭圆形,它的偏心率会发生一定变化,也就是说,这个椭圆有时候会变得比平时更扁一些。所以在不同的年份,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的年份更近一些,有的年份更远一些。这样的区别足以导致地球的温度发生变化,就像你离炉子越远,就越感受不到它的热量。当地球离太阳这个炉子最远的时候,就会进入冰期。科学家的计算显示,过去的65万年里,地球上出现过九个显著的冰期,那时候的夏季温度比现在低七度左右,这足以让大片的冰原覆盖地球,就像在电影《冰川时代》里看到的那样,大地风动,万物蛰伏。幸运的是,现在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所以文明才能欣欣向荣的发展到今天。地球历史上每次间冰期平均持续2万多年,目前的间冰期大约开始于1.1万年之前,所以对于人类来说,冰期的威胁依然遥远,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变暖。

19世纪初,法国数学家傅立叶最早提出了温室效应,但在那时候,他并不知道空气中所储热量的主要是二氧化碳。现在普遍认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但问题是它会升到多高,这取决于世界上的人口会以多快的速度增长,以及更重要的,这些人口以怎样的方式生活。与刀耕火种的年代相比,工业化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所以从全球来看,工业化越成熟的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越高。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地球的温度继续升高,海平面必然上升,许多海滨城市将遭受灭顶之灾。

海洋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同时海洋也是生命的庇护所。为什么这么说呢?地球经过历次大劫难,仍然有生命延续下来,这或许与海洋的温度有关。很多人以为,终年不见阳光的深海,必然是漆黑寒冷的地域,但1979年,一次深海考察推翻了人们的这个印象。科学家乘坐深潜探测器,在太平洋的海沟中找到了深海热泉,这些从海底裂缝中喷出的热水,能够制造出350度以上的高温,他们形容说,这些裂隙仿佛和地狱相连。来自地底深处的热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硫,进入海水以后,滚烫的泉水迅速冷却下来,硫酸钙也从水中析出,在喷口周围逐渐形成一根烟囱。这些烟囱喷口处的热水与几厘米外的海水,温差能够达到300度以上,这是自然界中温差最大的地方。后来,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些海底烟囱的管壁上竟然生活着一些细菌,这个发现简直惊世骇俗。在日常生活中,高温消毒是一种常见的灭菌手段,烹饪肉类时加热到70度以上,就是为了杀死细菌,但深海热泉附近的细菌,却能在80度甚至更高的温度下繁衍生息。目前,在细菌中保持耐高温记录的是盐湖酸锁火叶菌,它在摄氏110度的环境中发育得最好,要是温度降到90度以下,它就无法繁殖。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细菌能在100度左右的温度下生存繁衍,统称为嗜热菌。有人提出,在地面以下生活的嗜热菌规模超乎想象,它们的数量或许和地面上的细菌总量相当。这些细菌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的认识,人体能耐受的温度是摄氏37度左右,超过41度,我们的身体机能就会紊乱,就算刚好在这个温度上,我们也只能生存一小段时间,嗜热菌却能在没有阳光、充满毒性、温度超高的深海中存活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地面生命利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动物吸进氧气,吃下碳水化合物,整个欣欣向荣的生物圈都以太阳能为基础。海底烟囱附近的嗜热菌,却找到了另一套全新的机制。刚才我们说过,深海热泉喷出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硫,这些嗜热菌能与硫原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能量,嗜热菌在利用这些能量制造碳水化合物。简而言之,在这些深海热泉周围,化合作用代替光合作用成为了生命的支柱。

事实上,除了嗜热菌以外,还有另外一些能在极低温度下生存的嗜冷菌,它们甚至能在接近零度的冰水中繁衍生息。这些喜欢极端环境的微生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新的可能。如果气候危机真的来临,嗜热菌或许会成为生命的火种,即便大地封冻、失去阳光,或者海洋上涨淹没陆地,只要有化合作用的支撑,生命就仍然可能在深海热泉中保存下来,等到气候再次恢复,它们甚至还可能在陆地上出现。在几十亿年的历史中,地球经历了那么多毁天灭地的灾变,但生命自诞生以来似乎从未真正消亡过,或许这便是原因所在。

刚才我们提到,地面生命利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而太阳的大部分能量是在它的核心产生的,然后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由内向外扩散。太阳的核心是一座巨大的核反应堆,每一秒里,这座反应堆都有1万亿磅氢原子核转变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出海量的能量。究竟是哪些核反应催化了由氢到氦的聚变,这些反应的速度又有多快,这都取决于太阳的核心温度。我们自然无法直接测量太阳的核心温度,幸运的是,我们能够接收到来自太阳核心的一位信使,它从太阳的心脏飞来,并诉说着那里的温度,它的名字叫中微子。

中微子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粒子,它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也不带任何电荷,正是出于这样的特性,它才能畅通无阻的离开太阳,飞往四面八方,包括地球的方向。早在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就提出了中微子的概念。根据已知的太阳质量和半径,另一位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又建立了标准的太阳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太阳核心的温度与它产生的中微子数量直接相关,太阳核心温度越高,产生的中微子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所以如果能够测出中微子的数量,科学家就能根据标准模型算出太阳的核心温度。但我们该如何检测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粒子呢?泡利和贝特都没有给出答案,直到几年后,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才提出,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中微子会将它遇到的一个不带电的中子转化为带有正电荷的质子。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中微子和中子擦肩而过,或许其中就有一个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正是基于这个原理,科学家开始修建中微子探测器,他们使用的检测工具十分常见,那就是我们生活中会用到的洗衣液。洗衣液的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中微子检测利用的是这种化合物中的氯原子。我们刚才说过,中微子有极小的几率将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在茫茫多氯原子的海洋里,总有一些能够遇到中微子,于是氯原子里的一个中子就会变成质子,只要能检测到这种变化出现的频率,科学家就能推算出中微子的数量,进而算出太阳的核心温度。1968年,美国物理学家在地下金矿中建造了第一台大型中微子探测器,其实它的主体就是一个装满了洗衣液的游泳池,当时卖洗衣液的批发商还以为这位大客户是开连锁洗衣店的。正是泳池中的洗衣液告诉我们,太阳的核心温度大约是1570万度,这个数据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了太阳内的聚变反应。

除了太阳之外,其他恒星在燃烧坍塌也会释放出特殊的中微子,借助这位小小的信使,我们可以探查遥远恒星的温度,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上,我们探索了宇宙中的各种温度,那么,在浩渺的宇宙中,温度有极限吗?

根据现有的宇宙模型,大爆炸发生的那个瞬间,是整个宇宙温度最高的时刻,当时的温度达到了几千亿度,直到现在,无论是在太空中还是在人类的实验室里,我们都没能重现这样的酷热地狱。相比之下,宇宙温度的下限似乎更亲切一些。宇宙中温度的下限是绝对零度,它的具体数值是摄氏零下273.15度,也就是开尔文零度。但要注意的是,这个下限是一个理论数值,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达到,只能无限接近。因为温度衡量的其实是原子、分子这些微粒的动能,粒子动能越高,物质的温度就越高,如果粒子动能达到最低点,也就是完全静止的时候,温度就会达到绝对零度,那是一个完全寂静的世界,原子和分子都停止了运动,那样的世界只存在于理论的假想中。绝对零度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极点。

最近200年来,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朝着温度的下限不断进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了很多意外的发现。比如说在温度达到摄氏零下269度时,金属汞的电阻会突然变成零,一旦超过这个温度,电阻又会突然恢复,这就是著名的超导现象。在医院里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里,就有超导磁体,很多大型物理实验设备里也会用到超导材料,比如说加速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装置等。由于成本和使用环境的限制,目前超导技术在民用领域还比较罕见,但它的前景十分广阔,比如说超导电线和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超导计算机能将目前计算机的速度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还有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船舶推进系统等等,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分支,低温物理已经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对温度极限的追求,其实是人类在科学道路上执着精神的一个缩影。

现在回顾一下《迷人的温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由理论物理学家吉诺·塞格雷所著,他从六组重要的温度数据出发,带领我们一起探索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这六组数据分别是:动物的体温、文明的温度、地球的温度、深海的温度、太阳的温度和温度的极限。动物的体温蕴藏着演化的秘密,文明的温度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地球的温度决定着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生存、死亡,深海的温度为生命带来极端气候下复兴的希望,太阳能温度揭开了宇宙学的宏大篇章,而温度的极限体现了人类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温度的纽带连接着日常的生活与形而上的思考、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征程没有终点,温度正是我们在这伟大旅程中的重要标尺和工具。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