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迷人的液体》:神奇又危险的流动物质:液体的魅力与奥秘
铛铛铃2025-09-20【科普】29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迷人的液体》。
说到液体,你能想到哪些呢?
平常喝的咖啡、茶、可乐,生活中用的洗衣液、沐浴露、香水,还有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这些都是液体。
它们流经我们的身体,流过我们的生活,看似是普通的存在,背后却隐藏着一些或神秘或危险的故事。
你知道为什么被雨水冲刷过的窗户,依然有灰尘吗?滔天巨浪是怎么形成的?洗发水和洗手液有必要区分吗?怎样才能冲泡出一杯好茶?这些关于液体的秘密,都将在这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本书作者马克·米奥多尼克,是伦敦大学学院材料科学教授、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士,曾任BBC纪录片主持人,被评为英国百大影响力科学家。他还是一位科普作家,乐于向大众普及材料科学知识,曾出版过畅销科普书《迷人的材料》。今天要说的《迷人的液体》,是它的姊妹篇。
在这本书中,作者延续了他一贯的英式幽默,用有趣的故事展示液体的魅力。本书获得了2018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金融时报2018年度图书奖。
因为要对各式各样的液体进行研究,作者时常会到全球各地参加学术会议。这本书就记录了他从纽约到旧金山的空中之旅,在这次旅途中,他就接触到了多种液体。
作者先是经历了机场的安检,他随身携带的花生酱、蜂蜜、威士忌,一股脑全被没收了。航空公司规定,乘客不能随身携带超过100 ml的液体,就连花生酱也不放过。你可能会问,花生酱也算液体吗?哈,因为它可以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往往会受容器的影响,这就是液体的特性,所以花生酱也是液体。最后,作者只能懊恼地接受了这一切。
在接下来的旅途中,随着飞机的爬升,各类危险的、醉人的、充满能量的液体纷纷出场,这里面有可以喝的液体、生活中用到的液体,以及自然界中的液体。
好,下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开启这段奇妙的旅程吧。
首先,我们来说说那些可以喝的液体,比如让人提神醒脑的茶和咖啡,还有令人迷醉的酒。
飞机起飞后,空姐推来一辆小车。“先生,您需要茶还是咖啡?”作者经历了一番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选择了一杯红茶。然而,他还是后悔了,这杯茶像一杯被煮过的可乐,完全没有茶的香味。不过这也不能怪航空公司,在飞机上泡杯好茶太难了。
那泡出一杯好茶需要哪些条件呢?一杯茶的品质主要由四个关键变量决定:茶叶、水质、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茶叶本身含有的芳香分子越多,泡出来的茶也越香浓。至于什么茶叶是最好的,这个评价标准很主观,每个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那款茶叶就可以了。
茶主要是由水构成的,所以水对茶的味道有重要影响。如果你想泡出一杯灵动的茶,那就要用含有一点矿物质的水。矿物质少了,味道就比较单调;太多矿物质又会压住茶的清香。一般来说,正常的自来水都比较合适,前提是保证自来水管道是干净的,否则会带着金属的味道。可以先打开自来水龙头,放一会儿再去接水。
茶叶和水都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要把水煮沸。泡茶的水温决定了哪些分子会溶解到水中,也就决定了茶的口感、味道和颜色。水温太低,很多分子无法溶解,茶的香味就冲泡不出来,颜色也比较淡。怎样的温度是比较合适的呢?对于红茶和绿茶来说是不一样的。
绿茶和红茶的区别在于加工方式。绿茶是茶叶被采摘下来之后,立刻加热制成的,叶绿素被保留了下来,看上去是绿色的。它的味道分子很容易被提取出来,所以泡绿茶的水温不需要太高,70到80℃就可以了,温度太高反而会让茶水变得苦涩。而红茶是将新鲜的茶叶放在阳光下晾晒,再经过揉捻、烘干等工序制作出来的。叶片在枯萎的过程中,颜色会慢慢变深,其中的一些分子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茶叶中一种原本苦涩的分子——单宁和酚类物质会转化成更鲜美或者有些果味的分子。所以冲泡红茶时,你可以用100度的水,这样泡出来的茶味道更香浓。
然而,飞机上泡茶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机舱内的气压比较低,水的沸点只有90度左右,这个温度对于冲咖啡而言刚好完美,泡红茶则相当糟糕。茶叶中有太多影响口感的关键成分,稍不留神就会影响它独特的风味。
相比较而言,咖啡的萃取要容易得多。已知最早的咖啡研磨和冲泡方法,出现在15世纪的也门,人们用最简单的醋和盐钵把咖啡豆磨碎,再把咖啡粉倒进水中加热煮沸。在中东,直到今天,这种咖啡制作的方法依然流行,通常被称为土耳其咖啡。用这种方式煮出来的咖啡质地丝滑、味道浓郁,但是会丢失果味、巧克力味等香气。
你自己冲泡咖啡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觉得咖啡闻起来比实际喝起来的味道更好?这是因为咖啡冲泡的时候,很多本应该在口中释放的香味,散发到了空气中,留在杯子里的大多是苦味和酸味,香味分子已经比较少了。为了避免冲泡过程中香气挥发的太多,最好把水温控制在90度左右,同时还能降低咖啡因的浓度,抑制苦味。
手工制作一杯咖啡耗时很长,难以满足咖啡店的日常需求。因此到了19世纪的蒸汽时代,以蒸汽为动力的咖啡机在意大利诞生了,这款机器又被称为意式浓缩咖啡机。如今,这种机器依旧被广泛用于各大咖啡馆以及日常家庭中。它能将水加热到88至92℃,然后把水加压到大约九个大气压,用高压的水萃取出咖啡粉最为丰富的味道,整个过程速度非常快,只需要30秒。这意味着咖啡中的香味分子没时间挥发到空气中,最后,你会得到一杯各种味道比例均衡的意式浓缩咖啡。在此基础上,你还可以衍生出各种花样,兑点热水就是美式咖啡,加入泡沫牛奶便是一杯卡布奇诺,加点巧克力酱和鲜奶,就是摩卡咖啡。
如此受人们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咖啡因能刺激神经、缓解困意,很多职场人的一天都是从一杯咖啡开始。不过,高剂量的咖啡因会导致失眠和焦虑。除此之外,和尼古丁、可卡因这些生物碱一样,咖啡因具有成瘾性,一旦你开始有规律的喝它,想停下来就很难了。
不过说到让人上瘾的液体,就不得不提酒精了。酒精的学名是乙醇,我们平时说一个人喝醉了,其实是乙醇中毒。乙醇的毒素会抑制神经系统,让人失去控制,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下降。那么,当乙醇进入身体之后,会引发怎样的生理反应呢?它可以偷偷穿过胃壁细胞,直接进入你的血液,然后光临你的肝脏。肝脏能以一定速度代谢乙醇,但如果你喝酒的速度过快,超出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乙醇就会渗透到其他器官,比如会暂时削弱心肌,让心脏的跳动不再那么有力,从而降低血压,这时人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头晕、想睡觉的情况。当血液循环到肺部时,一部分乙醇分子会越过细胞膜,跟二氧化碳一起排出体外,酒精检测仪就运用了这个原理,测试一个人的呼吸中是否含有乙醇,就能判断他是不是喝过酒。
乙醇对大脑的影响因人而异,通常来说,乙醇会抑制神经系统,让人不再感到压抑,变得放松起来。作者说,在结束了一周的辛苦工作之后,没有什么比喝杯小酒更让他感到愉快的了。喝酒除了让人心情变好,还有别的用途,作为一种佐餐饮品,酒还是一种高效的味觉净化剂,能让食物变得更加可口。为什么这么说呢?当你在吃高脂肪食物的时候,口感会感到滑腻,而葡萄酒的涩味正好能抵消这种油腻感,让你的味觉回到中性状态。在选择佐餐酒的时候,要考虑酒的酸度和甜度,以及酒本身的香气会不会和食物的味道起冲突。作者建议用红葡萄酒搭配牛排或者三文鱼,这类脂肪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味道浓烈的烟熏鱼则需要搭配伏特加这样的烈酒。一方面高浓度的乙醇可以溶解油脂,清除食物的余味,另一方面,烈酒的味道很单一,不像葡萄酒那样还含有果味、香草味等,因此不会影响食物本身的味道。
以上我们介绍了茶、咖啡和酒这几种可以喝的液体。离开餐桌,你可以发掘出更多可为人所用的液体。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生活中的液体,比如用来清洁的肥皂、带来光和热的燃油,以及屏幕中的液晶。
你可能会问,肥皂不是固体吗?没错,可是一块干巴巴的肥皂没办法洗手,起到实际作用的其实是肥皂液。早在公元前2200年,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上,就记录了肥皂的配方:把柴火的灰烬溶解在水里面,然后加入融化的牛油煮,冷却下来之后,你就拥有了一块朴素的肥皂。在这个过程中,草木灰和牛油发生反应,形成了一种叫做硬脂盐酸的物质,这是肥皂里的有效成分。我们知道油脂不溶于水,如果你衣服上有油渍,怎么洗掉它呢?清水显然不行,这时候硬脂盐酸就派上用场了,它一头是亲油的,另一头是亲水的,也就是说,它左手拉着油,右手拉着水。如果一群硬脂盐酸遇到一滴油,比如你衣服上那块油渍,他们就会把油团团围住,然后齐心协力把油拽到水里去,这样就完成了清洁工作。
像肥皂这样的中介还有不少,比如蛋黄,蛋黄中的卵磷脂也是一头亲油、一头亲水的结构。油和水本来是不相容的,但把生蛋黄加进油水混合物,因为它特殊的分子结构,既清油又亲水,就能把油和水混合起来,形成了蛋黄酱。同理,你可以用蛋黄洗手,有些洗发水里就把蛋黄作为基础清洁成分。类似的芥末醋汁,是利用芥末把油和醋混合在一起。这一类物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表面活性剂。无论是洗发水、洗衣液还是沐浴露,其中的有效成分都是表面活性剂。商家为了包装出更丰富的产品,才让化工技术人员研制出不同功效的表面活性剂,比如有漂白功能的、能适应低温的,或者能够抑制泡沫的。
听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为啥要抑制泡沫啊?难道不是泡沫越多,清洁能力越好吗?呵,如果你仔细阅读一瓶洗发水的成分表,很可能会发现一种叫做12烷基硫酸钠的物质,它不但能够有效清洁油脂,还能形成丰富的泡沫。然而,泡沫的多少和清洁能力无关,它的作用纯粹停留在感官层面,让你感觉泡沫多就洗得干净。像洗洁精、洗衣液,甚至牙膏中,也同样会有12烷基硫酸钠成分,所以你刷牙时的满嘴泡,也只是为了展示“看我正在刷牙”。
如果说洗发水、牙膏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但洗手液真的有必要吗?20世纪80年代,洗手液被发明了出来。制造洗手液,需要消耗大量的棕榈油或者椰子油,因为棕榈油和椰子油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它产生的分子链更短,形成的表面活性剂更小更轻,作为发泡剂也更有效。相较于洗头、洗澡时厚重的泡沫,它能让洗手液的泡沫更轻盈。棕榈树和椰子树多生长在马来西亚或者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虽然制造洗手液给当地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益,却导致了大片的热带雨林被砍伐。除此之外,单一种植的棕榈树取代了物种多样性,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其实购买洗手液,主要是为了商家的营销手段买单。其实无论是沐浴露、洗发水、肥皂还是洗手液,其中发挥清洁作用的成分都差不多。因此,为了保护热带雨林,也为了保护钱包,作者还是呼吁使用肥皂。
另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液体,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燃料。在电灯普及之前,人们照明用的通常是油灯或者蜡烛,把一根棉线浸在油里,露出一截线头,然后把它点燃,一抹明亮的火焰就产生了。其实生成火焰的不是棉线,而是从棉线里渗出的油。油能无视重力的存在,沿着棉线往上跑,这种现象叫做“芯吸效应”,灯芯的“芯”吸收的“吸”,这是液体的基本性质。这种性质来源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张力从哪儿来呢?这和液体的微观结构有关。固体的原子之间结合的非常紧密,它们没办法自由移动,气体分子就松散多了,它们可以互相挣脱,自由运动,而液体介于两者之间。液体分子可以在液体内自由移动,不断与其他分子建立或切断联系。液体表面的分子一侧接触着空气,另一侧接触着其他的分子,它们和液体内部的分子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没有完全被其他分子包围,就好像一群人叠罗汉,下面的人头顶和脚下都受力了,只有最顶上的人,他头顶没有压力,因为受力不平衡,在液体表面就形成了一股力量,这就叫做表面张力。这股力量可以支撑一些比较轻的物体,比如树叶漂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还有些昆虫能在水面上行走,都是因为液体的表面张力。你仔细观察一只装着水的玻璃杯,会发现水面是向下凹的,在玻璃杯的边缘,水好像被拽上去了,这也是因为表面张力。如果把玻璃杯缩小,变成直径不到一毫米的导管,那么水就会被拽着往上跑了,这就是灯油会沿着棉线往上爬的原理。
为了找到更便宜、亮度更高的灯油,人们做了各种实验。19世纪中叶,化学家们发现了从煤炭中提取燃油的方法,这种油的燃烧效果非常好,被称为煤油。不久之后,发明家们又去研究了煤矿附近经常出现的黑色油体,也就是原油。原油是各种物质混合而成的,主要是烷烃、环烷烃、烯烃等液态烃,使用蒸馏技术可以把这些物质分离开来。首先分离出来的是小分子液体,它很容易被点燃,这种危险的成分一开始是被当作废料丢弃的,后来人们发现它和空气混合燃烧后,可以产生推动活塞的热气体,就把它命名为汽油,用作汽油发动机的燃料。随后,另外一些分子比较大的物质,也被提取了出来,它蒸发的速度比较慢,也没有那么容易被点燃,和氧气发生反应的时候,可以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这种液体就是柴油。给飞机提供动力的航空煤油,性质介于汽油和柴油之间,它不容易挥发,也不会形成易燃易爆炸的混合物,不像汽油那样稍微接触点火星就会被点燃,所以煤油用在航空中更加安全。
然而航空煤油如果和适量的氧气混合,它的威力就会变得巨大。911事件中,导致双子塔坍塌的罪魁祸首就是航空煤油。飞机撞击大厦后,大厦的楼板被破坏,风从外面吹进来,航空煤油和氧气发生反应后,产生巨大的热量,将楼板加热到800度以上,使得钢结构变形,最终导致整个大厦开始坍塌。航空煤油就像是阿拉丁神灯里的妖怪,蕴含着强劲的动力,能满足你飞往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愿望,同时,它也有黑暗的一面,燃烧煤油等燃料排出的二氧化碳,让地球快速升温,给全球气候带来一场浩劫。
不过,此时飞在云端的作者,并没有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拉下窗户的遮阳板,让自己能看清屏幕,好好欣赏一部电影。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屏幕里的液体——液晶。
液晶总是藏在屏幕背后,虽然我们每天都面对他,却不怎么了解他。你可能更熟悉另一类物质——晶体,晶体中的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有序排列,比如冰糖是由糖水结晶后得到的,而液体呢,分子是无规则运动的。液晶中的分子结构就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它们也是动态的、流动的,但是这些分子依次排列,方向保持一致,就好像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的鱼群,像晶体一样规则排列的液体,就是液晶这个名字的由来。液晶中的分子之所以能整齐排列,是因为它是一种极性分子,有些区域带着正电荷,有些区域带着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就能手拉手排排坐。极性分子还赋予了液晶另一个功能,它们可以对外加电场做出反应,通过施加电压,你就可以控制液晶分子移动的方向,这也是液晶屏幕的原理。当你利用电场调节液晶结构的时候,也就控制了通过液晶的光线,黑白屏幕由此诞生了。只要改变施加的电场,就可以让画面动起来。
那液晶是如何创造颜色呢?在调色盘中,红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就能得到紫色,如果把蓝色和黄色混合,得到的是绿色。你可以用三原色调制出一切你想要的颜色,绘画中的三原色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均匀混合得到的是黑色,而色光三原色是红光、绿光和蓝光,三种光线均匀发射就显示为白色。所以彩色液晶显示器,就依据这个原理来调节色彩。在屏幕的像素点中,每个像素都有三个色彩的滤光片,可以通过三个基色光,也就是红光、绿光和蓝光,只要调节透过这些滤光片的光线,就可以得到丰富的色彩。手机上用的也是液晶屏幕,现在你可以做个小实验,在手机上滴一滴水,再透过它看屏幕,这时候水滴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你是不是能看到红、绿、蓝这三种颜色呢?
除了清洁剂、燃料和液晶,你手头的圆珠笔、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头顶上的空调,这些生活用品中都隐藏着液体的身影,人们挖掘出液体的各类特性,并让它们发挥出最大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然而,自然界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驯服的液体,比如云朵、海水、熔岩等等,它们形成了变幻莫测的景致,有时也会带来灾难。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自然界中那些原始的液体。
当飞机开始降落,下降到云层之中,白色的薄雾笼罩一切,这不禁会让人想问,这些云是怎么形成的呢?在生活中,晾衣绳上挂着的湿衣服、人行道边的水坑、你额头上的汗珠,还有江河湖海,每一秒钟,都有一些水分子离开湿衣服、水坑、你的身体、海洋、湖泊,然后进入空气。尽管空气中充满了水分子,但最初你看不到任何的迹象,空气仍然是透明的。随着水分子越来越多,它们会再次凝结为液体,这些小水滴慢慢聚集起来,被向上升的气流拖向空中,就形成了漂浮在空中的云。不过,在水分子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小颗粒的协助,比如空气中的尘埃,或者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水分子会首先和它们结合,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水分子加入。也就是说,小水滴的中心其实是一些细小的颗粒,这就是为什么,当你收集雨水,容器里面通常会有沉淀物,汽车的挡风玻璃或者房间窗户上的雨水,被风吹干后,也会留下一些细细的粉末。
雨水虽然能滋润大地万物,但有时候却会带来灾难。煤炭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如果云遇到了它们,再以雨水的形式返回地球,就形成了酸雨。酸雨会让河流和土壤酸化,杀死鱼类和植物,还会腐蚀建筑物、桥梁等等。
如果说酸雨带来的灾难好似温水煮青蛙,而海啸会在瞬间将人吞没。在2004年12月26日,泰国普吉岛上的游客和往常一样,在海滩上散着步,他们发现了一些异常,海水迅速退去,露出平时淹没在水里的岩石,有些船还因此搁浅了。就在此时,一股巨浪突然出现,这不是寻常的波浪,它是一场海啸。在这场海啸发生前的几小时,印度洋中间的地壳破裂,引发了一场九级地震。地震不仅切断了地壳的板块构造,还让海床上升了好几米,于是,大约30立方千米的水被挤了出来,相当于1000万个奥林匹克游泳池里的水,它们横穿海洋,用接近喷气式飞机的速度靠近海岸。当波浪接近海岸时,因为遇到了潜水而开始减速,同时会提升波浪的高度,这种现象叫做潜水效应。海滩上的人首先注意到的是,海水被吸出了海面,如果他们了解这个现象,大约还有一分钟的时间逃离,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10米高的巨浪就将沿海的一切吞噬了。
为什么平静的地球会突然发脾气呢?我们脚下看似坚硬的地球,其实并不是特别坚固,它最初是一个由热液体构成的球,经过1亿年的冷却,才在外部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岩石地壳,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在地球的中心是一个坚固的金属核心,半径3000多千米,地核和地壳之间是一个流动的金属海洋,地幔厚度有2000多千米,火山爆发出来的熔岩就来源于地幔,它的主要成分是铁和镍。这些流动的液体创造了保护地球的磁场,让我们免遭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伤害,也是这流动的液体导致了地震和火山爆发。因为地壳漂浮在地幔上,地壳不是一个完整的圆球,而是由多个独立的构造板块构成的,所以所有的构造板块都在移动,当它们挤压到一起时,会默默积聚一股力量,直到板块破裂或者滑动,导致巨大的能量几乎在瞬间释放,这便是地震。2011年,引发日本海啸的地震,威力相当于2.5万枚核弹。不过,能量的寄居并不总是会产生地震,岩石的蠕动就像两张纸被挤到一起,会通过向上移动来释放压力,这就形成了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历经数百万年缓慢移动形成的。这些力量,都是由地球的流动性和液体属性产生的。
想要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存下去,我们必须学会与液体共处。
好,关于液体的故事就为你讲到这里。液体天生就是两面派,它介于固体和气体之间,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想要控制这种物质的状态,一方面他令人兴奋,也充满力量,另一方面他无组织、无纪律,破坏物品时得心应手。如今,我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液体的力量,同时保护自身免受他的伤害。相信在未来,我们与液体的联系还会继续加深,给这种神秘物质增添更多迷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