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美味欺诈》:戳穿餐桌上的谎言:美食真相的守护者

铛铛铃2025-09-20生活20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美味欺诈》,

副标题是《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如今,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层出不穷。让你欲罢不能的油泼辣子,里面或许暗藏着罂粟;贴着天然酿造标签的陈醋,可能是用工业原料勾兑的。很多人都说呀,人心不古,现代人为了赚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其实,食品行业造假、售假自古就有。《美味欺诈》这本书就讲述了从古至今关于食品的造假和打假的黑色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比·威尔逊,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也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研究员。他曾在英国时政周刊《新政治家》担任美食评论家,随后在英国主流报纸《每日电讯报》上开设美食专栏超过10年,多次被美食作家工会评为年度美食记者。

那这本书大约有27万字,我将分成两大部分来讲述。第一部分,我们来了解一下食品欺诈的覆盖面有多广;第二部分,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打假。

首先来说一说食品欺诈的源头,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古罗马时期,也就是2000多年前,就有商人往酒里掺水。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食品掺假和造假集中出现,那这个问题逐渐得到了重视。你可能就想了,这怎么2000年了,人们才注意到食品欺诈的问题呀?那这是因为在农业主导的社会,大部分人都在家做饭吃,贩卖食材的商人往往和顾客很熟,那掺假的行为也不会太过分。那工业社会可就不一样了,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忙着上班,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心地挑选食材,甚至没时间做饭。那在这种情况下,食品欺诈就像井喷一样地爆发了。同时,资本主义热衷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财富的渴望和贪婪,成了食品造假的驱动力。

我们要说的第一部分内容,就是过去200多年的食品欺诈史。先来说一说英国的食品欺诈。在19世纪之前,人们对食品制假售假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但是大部分人啊,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么的严重。小说《汉弗莱·克林克》当中,就描述了伦敦的食品有多么的肮脏低劣,例如走街串巷的无盖桶装牛奶,掺了明矾的劣质面包。但是大家都没把这部小说当回事儿,觉得作者应该只是在夸张。那到了1820年,人们第一次对食品欺诈有了广泛的认识,因为在这一年,一本叫做《论食品掺假和处方毒物》的小册子在英国伦敦问世,很快轰动一时。那它的作者是德裔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阿库姆呢,算是当时伦敦最著名的化学家,他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皇家科学研究会的会员。揭露食品掺假并不是他的第一件壮举,1815年,他成功地鼓励公众克服了对煤气照明的偏见,让威斯敏斯特地区用上了气灯。阿库姆善于把化学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他四处演讲,每次都座无虚席,深受公众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在书中提到的假冒伪劣食品,都经过了科学的检验,他还给出了很多简单的方法,让读者可以自己在家里就检验食物的真假,比如我们后面会提到的,用碘酒就可以检验奶油的真假。

那么阿库姆所在的时代,英国的食品造假问题到底有多么的严重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生活中的每一样食品都可能有假。进口的火腿可能是本地或假冒的,作为贵族身份象征的茶叶,也许只是用某种植物叶子伪造的。不只是奢侈品,生活必需品也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孩子们吃下的五颜六色的糖果,可能是用有毒的红丹染色的,红丹是一种添加在油漆里的燃料;男人们觉得口感醉人的啤酒,说不定里面就掺了麻药,只要放那么一点点强有力的麻醉药,就能够掩饰酿酒时没用足量的啤酒花和麦芽的事实,还能改善口感。

那说到这儿,你可能就会发现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那这里呢,就得注意到一个现象,民众的无知也会助长食品造假的泛滥。那人们对食品的颜值有多么的在意呢?我们来说一说白面包的故事。中世纪时,英国面包师必须在出售的面包上加盖印章,市面上的每一条面包都可以责任到人。公元1266年,亨利三世颁布了著名的《面包和麦酒法令》,那这项法令对面包师和面粉都严格管制,规定了面包的重量、价格、成分等,在面包里掺假的,将受到游街示众的惩罚。到了1756年,英国小麦欠收,英国国会就下令生产全麦面包和黑麦面包,可英国人对白面包啊,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全麦和黑麦面包完全不受欢迎。于是面包师就开始用明矾来处理面粉,满足人们对白面包的需求。明矾虽然很常见,但被食用以后却非常的危险,会导致胃灼热,甚至产生腐蚀性结石。不久啊,英国就爆发了大瘟热,很多身强力壮的人出现习惯性腹泻,医生怀疑这和明矾有关系。1758年,英国国王下令禁止在面包中掺入明矾,但解决不了问题,粮食减产、小麦短缺,面包师们只能偷工减料,顾客呢,又对白面包有着狂热的需求,于是在面包里掺明矾的行为愈演愈烈。到了1822年,政府索性放任不管,把面包法令废除了。1851年,反掺假的倡导者,著名的哈塞尔医生,抽查了伦敦市场上的各种面包,发现几乎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明矾。那掺入明矾的白面包,已经成了当时行业的潜规则。可以说呀,当民众的无知遇见商家的贪婪,食品掺杂一发不可收拾地在英国蔓延开来。

在英国食品欺诈泛滥的同时,美国的食品安全又怎么样呢?19世纪50年代,美国职业女性增多,选择牛乳喂养的母亲越来越多,大城市对牛奶的需求同步增加,主妇们从奶商那里购买牛奶,那他们以为啊,这些牛奶是来自宜人的乡村,都是红脸蛋儿的乡村小姑娘手工挤出来的,但这些都是白日做梦。市场上打着乡村旗号的奶,根本就不是来自乡村,而是来自城里的奶牛厂。那这些奶牛厂通常开在酿酒厂,或者是精流厂的旁边,奶牛被关在暗无天日的牛棚里,吃的就是酿酒厂的泔水,干水奶几乎没有营养,脂肪含量极低,而且严重兑水,还加入大量的熟石膏一类的东西,目的啊,就是掩盖牛奶稀释时透出的蓝色,再加入氧化镁、面粉、淀粉和蜂蜜,勾兑出不错的卖相和口感。那就是这样的干水奶却能每年销售16万夸托,相当于18万升。调查数据就显示,干水奶每年导致数千名儿童死亡。干水奶丑闻打击了美国人对食品的自信,他们开始怀疑所有食品的真实性。而后美国大规模爆发的食品掺假,证实了人们的担心。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工业飞速发展,带来了一波食品掺假的技术革命,除臭剂、色素、调味剂、防腐剂能够随意改变食品的口感和保质期,对奸商们来说,这简直就是最方便的造假工具啊。和英国的食品一样,美国食品的质量变得非常糟糕。那这个时期的食品打假,面临两个全新的问题,化学添加剂的滥用和人造食品带来的困扰。

首先是化学添加剂的大量出现,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防腐剂。有了防腐剂,食品就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人们不用每天出门买食材,还可以减少吃到发霉食物的风险。从19世纪后期开始,防腐剂就变成了美国饮食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新式防腐剂无色无味,所以防腐剂的用量也在不知不觉中剧增。1897年,美国化学委员会主席威利在演讲时说,最常见的一种防腐剂水杨酸在食品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这会对人的消化功能造成损害。威利是食品添加剂的反对者,他还通过实验证实了各种防腐剂的毒性,让公众越来越关心食品添加剂的问题。20世纪初,一本小说把美国人对添加剂的恐惧彻底点爆,作家辛克莱在《丛林》这本书当中,揭露了肉类加工厂的可怕场面,香肠的原料发霉腐败,老鼠在肉堆上跳来跳去,厂家用各种添加剂随意改变肉的颜色、口感和气味。这本书热销全美啊,甚至惊动了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罗斯福派专人去调查,结果发现,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真实的。1906年,美国接连通过了两个食品法案,添加剂的滥用终于得到了正式的管制。

不过半个世纪以后,美国人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造食品。最初美国人对所有的人造食品,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认为这些都是造假,但是人造食品价格便宜呀,口味又新颖,而且能够长期保存,在20世纪大萧条的年代,这些廉价的人造食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养活了一大批破产的家庭。商家通过广告轰炸鼓吹人造食品的优点,人们就慢慢地消除了戒心。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人造食品的黄金时期,人们甚至觉得这些新型食品营养价值更高。1969年,美国政府发现许多美国人营养不良,几乎所有不到一岁的儿童都缺铁,同时肥胖的人越来越多,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来调查人造食品和美国人健康恶化的关系,小组中包括几家食品公司的副总裁,这调查结论是这么说的,要解决美国人的健康问题,还是得靠人造食品,应该开发新型的瘦身食品,进行营养强化,比如说在食品当中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叶酸。那这一波新型食品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呢?1970年到1994年,美国食品中的铁元素增加了1/3,因为铁中毒和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增加了60%,面包中强制添加了叶酸,也对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造成了伤害。毫无疑问,这波营养强化的浪潮中,有一批食品制造商倒是发了财。

回看这两个世纪的历史,无知的民众被贪婪的商家骗得团团转。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21世纪,普通民众都有了去识别和抵制假货的意识,食品掺杂的时代就过去了吗?其实并没有,直到今天,食品欺诈还在全世界为非作歹。如今我们不会再遇到明矾面包和干水奶,但对于人们不熟悉的食材,古老的骗术依旧有效。比如说要收集一磅真正的藏红花粉,需要20万株特定品种的藏红花,那这种昂贵的香料,经常被人掺入便宜的金盏花花瓣,或者混入蜂蜜来增加重量,这种掺假延续到了21世纪。今天你在摩洛哥或者伊斯坦布尔旅游的时候,买到的藏红花粉,仍旧有可能是掺假的,因为大家对藏红花粉的味道不熟悉,就连伦敦最豪华的摩洛哥餐厅,也出现过假货。当然,21世纪也有新的食品欺诈招数,把添加剂包装得更加隐形。30年前人们就知道,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胆固醇升高,还可能会引发心脏病,2003年,奥利奥公司因此被告上法庭后,食品行业才开始有所收敛。那今天你在标签上可能看不到反式脂肪酸,只有部分氢化的字样,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了,部分氢化其实就是意味着含有反式脂肪酸。隐藏更深的还有肌肉,200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就表明,肌肉中的脂肪含量相当于35年前的近四倍,你可能就会问了,说,这到底是为什么呀?因为鸡缺乏运动啊,饲养方式的改变让脂肪直接渗入了肌肉里,这种油腻的肌肉,本质上就是一种隐形的掺假。

这些让人防不胜防的食品欺诈,会引起人们的恐慌,甚至对食品安全长期的不信任。2004年,毒奶粉事件震惊中国,那至今啊,还有不少国人不敢去买国产奶粉。食物可以救人于水火,也可以置人于死地,虽然食品行业时常失去诚信,危机四伏,但我们从未放弃过斗争。那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一说怎么去打假。

先来说一说立法监督。最初行会承担着监督食品质量的责任,掺假造假者会被逐出行会,受到孤立和惩治。到了工业社会,小商贩太多了,行会逐渐失去了控制,法律就成了食品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拿葡萄酒来做例子,过去的葡萄酒里,有时候会掺入石膏或者树脂,使口味更加柔和,还会加入铅或者海水做防腐剂,尤其是铅,除了防腐,它也能让酒变得更甜。据说许多富有的罗马人,因为喝多了含铅超标的葡萄酒而不能生育。从公元三世纪开始,有不少人因为葡萄酒中的铅得了疝痛病。公元802年,查理曼大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反葡萄酒掺假法,之后不断有新法令出台,到了20世纪初,法律规定了葡萄酒添加物的种类和剂量,葡萄酒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那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葡萄酒,至少都是用货真价实的葡萄汁发酵的。可见啊,只要政府积极作为,立法监督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但是从食品欺诈出现到食品法律的诞生,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需要消费者付出惨痛的代价,政府才能意识到立法的必要性。1820年,阿库姆撰写《论掺假》这本小册子的时候,英国食品欺诈就已经非常的严重,40年后,英国的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才正式颁布。况且,就算有了法律,如果不及时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同样保护不了民众。到了21世纪,孟加拉国还在使用1959年的食品法,早就漏洞百出了。你能想象吗?在2004年的孟加拉国,被控诉的奸商,只要缴纳三美元的罚款就能脱罪。

除了依靠法律,还得有科学的检测手段,来戳破奸商们的恶行。阿库姆在《论掺假》这本小册子当中说,化学是打击掺假的唯一途径,它提供了不少简便的检测方法,比如说在奶油上滴几滴碘酒,真正的奶油就会变成黄色,而掺了增稠剂的假奶油则会变成蓝色,因为增稠剂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变蓝,这是能让奸商们哑口结舌的铁证。化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分析食品的技术,例如碱浓度测量器,可以检测啤酒和葡萄酒的PH值,容量分析法、比色法和荧光剂,也都能用来确定不同食品的成分和纯度。19世纪50年代,哈塞尔医生拿显微镜来检测食品中的有机添加剂,肉眼很难辨别的掺假行为,在显微镜下一清二楚。医学界非常著名的期刊《柳叶刀》,开始公布权威的食品检测报告,并实名揭露卖假货的店铺。从1851年到1854年,平均每两周就有一份检测报告公布,一共分析了超过2500份食物样品。到了21世纪,检测手段又有了更大的进步,气象色谱法,能给橄榄油做个类似心电图的检查,准确地测出它的纯度,而同位素分析法,最适合识别受环境影响较大的食品,比如把西班牙羊羔肉和英国羊羔肉区分开来,质谱法则能够识破用糖水冒充的果汁。不过呀,最厉害的还是DNA检测,只需要一块售价三四英镑的小芯片,就能完成检测,这是食品领域的刑侦学,冒牌意大利面和掺了假的印度香米,都逃不过这小芯片的火眼金睛。

不过呀,落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得了解足够的知识,才能对食品欺诈保持警惕。第一,我们得看懂标签儿,比如你在买巧克力的时候,成分表里如果写的是代可可脂,而不是可可脂,那就代表这并不是真材实料的巧克力。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实施了新的标准,凡是带可可脂含量超过5%的,必须注明是代可可脂巧克力,不能直接标注成巧克力,但是市面上的产品依然有可能滥竽充数。如果你学会了看成分表,就不会被华丽的包装所忽悠。有的时候啊,这制造商还会用看似正确的说法,来误导消费者,你比如说谷类食品,标签上写着低脂,让你以为这个很健康,但是本来就没有一种谷物是高脂肪的,我们很少有耐心去仔细地琢磨标签,这样就很容易被生产商的计量给蒙蔽。那第二啊,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食品添加剂,尤其是防腐剂,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可能买到那么多种类的食品,很多东西还没运到市场就开始发霉了,还有那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大部分都离不开合理用量的色素、鲜味剂等等。那要是对添加剂过分关注,还可能让好事变成坏事。20世纪,美国为了不使用防腐剂苯甲酸,让番茄酱中的糖和醋的含量增加了一倍,后来美国肥胖的人数剧增,和大量加糖的番茄酱脱不了关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量的糖分比合理用量的苯甲酸,对健康更加有害。其实啊,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在于用量,今天我们已经能够很方便地去判断了,食品中的添加剂的用量都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如果有疑问,我们可以把样品送到质检部门去检测,同时呢,多关注新闻里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名单,尽量选择通过国家检测的正规厂家,就可以避开一大波食品欺诈的埋伏。这第三点,不要盲目地追求健康,食品商标中的有机两个字,并不是食品安全的保险单,有机食品的标准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在美国有人就发现,所谓的有机鸡蛋,只不过就是母鸡的生活环境宽敞那么一点,他可能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触碰,所以我们不要被宣传语里的字眼所蒙蔽,可以追溯源头,看看是不是真正的天然有机食品。那就算是天然食品,也不一定就是完美的,16世纪的著名毒理学家帕拉塞尔·苏曾经就说过,万物皆有毒,世间本无无毒之物,毒药或良药的区别就在于剂量是否得当。胡萝卜汁本身对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在1974年,健康食品狂人巴兹尔·布就因为喝了太多的葡萄汁,死于维生素A中毒。所以要记住了,不提剂量的健康食谱,那就是耍流氓。

面对花样繁多的食品欺诈,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尽量少选择人造的新型食品,从有信誉的商家那里购买食材,吃天然新鲜的食品。如果你还是对辨别食材的真假有所疑虑,那么请相信自己的感官,活鱼身上的光泽、大米天然的香味,才是最直接的证据。

好了,《美味欺诈》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儿了,精华笔记在音频的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