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生活生活

《魔鬼的晚餐》:辣椒掀起的饮食革命:热辣历史与嗜辣文化

铛铛铃2025-09-20生活53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魔鬼的晚餐》,

副标题是《改变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

说起吃辣呀,很多人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要说今年疫情期间什么吃的卖得最火,那可能非螺蛳粉莫属了。光2020年上半年,柳州袋装螺蛳粉就卖了50个亿。除了螺蛳粉以外,各种各样的酸辣粉、麻辣自热火锅,都成了疫情期间非常热门的美食。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辣。

时间往回倒20年,你问哪里的人能吃辣,人们会说湖南、四川、重庆。而今天你都没法问这个问题了,你得问哪儿的人不能吃辣,因为全国人民已经进入了无辣不欢的时代。

但是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吃辣到底好不好,它究竟为什么会流行起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本《魔鬼的晚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它的作者斯图尔特·沃尔,是英国广受好评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对美食文化很有研究,还出版过《世界葡萄酒大百科》,《魔鬼的晚餐》是他最新出版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从三个方面讲述了辣椒流行的故事。

第一个方面讲得很实在,辣椒有什么用,吃辣有什么好处。

第二个方面,辣椒作为某个地域的产物,是怎么成功地、在全世界传播的。

第三个方面,作者带我们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高度,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人类会对吃辣这件事欲罢不能。

那接下来我们就先说说第一个方面,辣椒的好处。

首先,辣椒可谓是下饭神器。人在吃辣椒的时候会促进唾液的分泌,而唾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酶,能把米饭、面食这些淀粉类食物中的糖分解,变成人体容易吸收的葡萄糖。我们总说吃辣可下饭了,就是这个原因。

辣椒不仅能满足你味觉上的享受,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一颗简简单单的新鲜红辣椒,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B2、维生素C等,含有铁、镁、磷、钾、锰等微量元素。通过分析辣椒的营养成分,科学家发现,辣椒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体内胶原蛋白,让头发、皮肤看上去更有光泽,促进新陈代谢,有效防止体重增加,还有保护视力、疏通血管、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等一大堆好处。

科学家花了7年的时间,针对50万人做了长期研究,发现经常吃辣的人患上心脏病、脑卒中、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都比不吃辣的人更低。当然要注意啊,这是个相关性实验,具体吃辣为什么能降低患病风险,科学家还在研究中。

而且辣椒还有一个特别神奇的作用,就是能帮北方人在冬天驱寒暖身,还能帮南方人在酷热中给身体降温。北方这个好理解,我们都体会过啊,一碗滚烫热辣的牛肉面下肚,冻僵的身体迅速有了暖意。那降温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辣椒也会欺骗我们的身体,在酷热中吃辣,身体会以为自己被烧伤了,进而产生一系列交感反应,比如血管扩张,比如排汗,而汗液在蒸发时就会让身体逐渐降温。所以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世界各地处于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带的人,都不约而同地爱上辣椒。

有人说,哇塞,既然吃辣椒有这么多好处,那以后我就天天吃辣,越吃越辣岂不更好。那我就不得不给你泼一盆冷水了。

首先,辣椒对口腔和消化系统的刺激是很明显的,所以患有咽喉炎、胃炎、胃溃疡的,都应该尽量少吃太辣的食物。有的人没这些毛病,但是吃辣吃多了就会上吐下泻,胃部痉挛,这是因为身体不适应这么多辣椒,把它当成毒素,在强制身体把它清除出去。

那我们怎么知道吃多少辣合适呢?答案是只有你自己试了才知道。每个人可以承受的量都不一样,就像每个人可以忍受的最辣程度也不一样,能吃多少,入口方知。

不光是吃啊,辣椒还有很多神奇的应用。作为药物,辣椒可以用来治疗术后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疼痛,这些病症的诱因是敏感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身体部位,比如关节。针对这样的疾病,有些大夫会给患者开辣椒素乳膏,因为辣椒素可以作用于一种神经肽物质,而神经肽会参与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当然,使用这类药物需要遵循医嘱。

作为武器呢,辣椒甚至能起到以弱胜强的效果。1494年,在加勒比的伊莎贝拉岛上,当地土著泰诺人,和远道而来的西班牙殖民者,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西班牙人掌握的先进武器是托莱多钢剑,锋利无比,泰诺人没有任何优势,但泰诺人把辣椒磨成粉,跟土灰一起装进葫芦,变成辣椒手榴弹。手榴弹扔出去裂开以后,辣椒粉混着灰尘钻进西班牙人的眼睛、喉咙里,戴着头巾的泰诺人就趁机手刃了他们。

后来,人们还发明出了辣椒水炸弹、辣椒烟雾战术,把一堆辣椒点燃,让困在屋里的人窒息而亡。不得不说啊,人们对于辣椒的联想实在是太丰富了。

一些人甚至会把辣椒跟性联系起来。几百年前,欧洲的牧师认为辣椒会刺激性欲,还有人说辣椒是天然的壮阳药,可以治疗性冷淡。在巴斯克人的婚礼上就会点燃辣椒,为的是祈求新人早生贵子。印度直到今天还有一款辣黄瓜味儿的避孕套,他们相信辣椒油的味道会让使用者兴致盎然。但是这些其实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

咱们说完了第一部分辣椒的用途,接下来第二部分就来说说,为什么辣椒能风靡全世界。

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但是具体在哪,至今仍然是个谜。一些古生物学家推测,野生辣椒可能起源于南美洲东北部的圭亚那,也有人说是在巴西中部,还有人说是在中美洲。

远古的辣椒啊,原本没有这么辣,在漫长的历史中,辣椒是怎么变辣的呢?是为了让我们吃的更爽吗?当然不是,辣椒变辣恰恰是因为它不希望自己被吃掉,辣椒也有求生欲,变辣是它的自我保护机制。

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天下辣椒可不是一样辣,有的辣椒变态辣,有的辣椒就是刚刚好、很下饭的程度,这是为啥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像蝉、蚜虫这些昆虫,它们很喜欢吃野生辣椒,但如果一些辣椒的滋味太辣了,他们就会选择不吃。也就是说,辣椒的辣度越高,被昆虫啃食刺伤的概率就越低。如果辣椒被昆虫咬破、刺穿,热带潮湿空气中的真菌就会趁虚而入,感染被咬破的辣椒形成菌群,一些辣椒没法抵御,就会挂掉。科学家发现,辣椒素越多,霉菌就越难在辣椒体内生长。所以气候干燥的地方,辣椒不太辣,因为空气干燥就没必要玩命变辣,抵抗真菌。同理,越潮湿的环境,辣椒感染真菌的几率就会更高,自然进化出的辣椒也就辣得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有些餐馆做什么菜都喜欢放一把辣椒,因为辣椒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辣椒可以消灭食物中75%的食源性病原体,跟不辣的菜肴相比,辣味菜品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性要低得多。同时,辣椒还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

那你知道辣椒身上哪个部位最辣吗?有人说:当然是辣椒籽啊。错,辣椒身上最辣的是辣椒精,也就是把辣椒籽固定住的那几道白膜。因为生物进化策略决定了,辣椒素会集中在最有可能产生霉菌的部分。如果你炒菜想不那么辣,刮掉辣椒籽,不如去掉辣椒精来的更管用。

辣椒里的辣味正来自辣椒素,很多哺乳动物如果接触到辣椒素,就会产生火烧火燎的灼烧感,因为哺乳动物体内有一条通道,叫瞬时受体电位,只要辣椒素跟它结合上,就会引起体内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从而释放出一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引起人体对于伤害性疼痛的感受,身体就会给大脑发送虚假的警报信号,告诉我们,哎呀,你正在经受42度的灼烧,也就是比正常体温高5~6度的一个刺激。

不过,辣椒素的这一招对鸟不管用,因为鸟没有瞬时受体电位通道,所以鸟对于辣椒甘之如饴。当辣椒果进入鸟的肠胃,经过一番消化吸收,辣椒种子不会被磨碎,可以完好无损地排出体外。随着鸟类的排泄物,完整的种子就能传播到世界各地,辣椒从南美洲向北方的传播,就是这样发生的。

但是光传播到自然界各地还不够,怎么能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爱上辣椒呢?其实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晚。

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哥伦布在新大陆上发现了一种香料,名字叫阿吉,他说这是当地人的胡椒,而且比黑胡椒更值钱,当地所有人吃的调味品只有这一种。但其实他说的阿吉,就是大西洋岛屿一些土著人所说的辣椒,直到今天英语里辣椒这个词pepper跟胡椒混为一谈,就跟哥伦布脱不了干系。

当时他满怀期望能靠辣椒一夜暴富,把他们带回欧洲,再倒手转卖,就能像历史上那些炙手可热的东方香料一样,赚个盆满钵满。但哥伦布只想对了一半儿,辣椒最终真的成为欧洲乃至世界饮食界的重要食材,但它没能让哥伦布一夜暴富。

一开始啊,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们根本没有把辣椒当做食材,而是当做一种珍稀植物栽种在庭院里,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后来随着探险者不断出海回家,他们的家人才开始尝试着像吃黑胡椒一样,吃辣椒,用它给猪肉菜肴调味,还因此发明了味道更火辣的伊比利亚主菜,用甜猪肉加上辣椒制成乔利佐香肠。但是总还是有欧洲人怀疑,这玩意儿有烹饪价值吗?

这时候就得有专家学者出来背书了。1535年,西班牙一个历史学家、旅行家贡萨洛就讲到,在寒冷的冬季里,食用辣椒对健康特别有益,如果需要给鱼和肉类调味,辣椒的表现也比传统的印度黑胡椒出色。

伴随着16世纪葡萄牙海上贸易的崛起,这种从新大陆远道而来的调味品,又进一步扩散到了亚洲和非洲各地。葡萄牙的奴隶贩卖商们在买卖人口的时候,经常用辣椒代替金钱来支付,这更加速了辣椒在非洲大陆上的传播。

精明的欧洲奴隶贩发现,如果只贩卖同一地区的黑人,就会有潜在的风险,因为这些黑人都是老乡,将来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反抗奴隶主。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奴隶贩子决定,每次都会从非洲的不同地区购买奴隶,所以非洲沿海各地都被欧洲人跑了一遍,辣椒不仅流入了西非海岸,也在东南非的莫桑比克等国家出现。由于气候原因,非洲人习惯吃一些辛辣的东西祛湿散热,所以辣椒很快就融入了非洲各地的饮食当中。非洲人还在当地培育出一些新品种的辣椒,比如非洲鸟眼辣椒,就是葡萄牙探险带到莫桑比克以后,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种辣椒有多辣呢?你吃一克鸟眼辣椒,要喝150kg的水才能消除掉辣味,也就是说需要兑水稀释15万倍,辣味才会消失。

在亚洲,辣椒的传播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比方说印度,原来印度人主要吃黑胡椒,但是黑胡椒只能生长在喀拉拉邦的西南海岸,而辣椒不挑地方,在哪种都容易活,价格也便宜,所以到16世纪,印度的老百姓很快就开始种植食用辣椒。辣椒在16世纪传入印度之后,过了200年的时间,开始在不丹栽种,不丹人甚至拿辣椒当早餐吃。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也纷纷上车。

在大航海时代之后,辣椒大规模传入中国的过程,可能更曲折一些。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500年前的中国人吃过辣味,但很多人并没有吃过辣椒,中国菜肴里的辣味大多来自芥菜籽、辣根和生姜,还有一种特殊的辣味食物,就是茱萸,“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它是唐代的辛辣调味品。真正的辣椒传入中国,可能是最近500多年才发生的事情。

历史学家研究发现,辣椒很可能是通过多条传播路线进入的,比方说16世纪,葡萄牙占领了中国的港口城市澳门,这是一条路线。而四川和湖南辣椒的传入,有可能是中东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完成的。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流行,跟明末清初的移民潮有关。

明末清初啊,西南地区遭遇一系列天灾、人祸,旱灾、蝗灾、瘟疫以及满清入关,搞得当地动荡不堪。后来康熙发布一道诏令,通过减免赋税,吸引老百姓移居四川。1757年,四川人口只有268万,30多年后,1790年就达到888万,再到1830年,竟然暴增到3495万。这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直接改变了西南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

明末清初,盐很贵,普通人吃不起,辣椒味道足,能发汗,还富含维生素,贵州的苗族人会拿辣椒代替盐。那时候呢,老百姓经常吃野菜充饥,野菜口感不好,但加点辣椒也就能凑合吃下去了。就这样,辣椒从川贵地区扎根,渐渐的风靡整个西南地区。

辣椒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生产这一端,辣椒非常容易种植,很容易适应各种气候,而且产量可观。而在消费一端,各地百姓尤其是穷人,在经历长期的食材单一、口味单调的饮食之后,迫切的需要能调味菜肴,同时又经济实惠的食物,辣椒就成了最好的一种选择。

有一句话叫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这句话用来形容辣椒再合适不过,辣椒毫无例外地被吸收进各地传统饮食文化中,完成了对不同文化的包围和渗透。

第三部分,我们再从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高度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人类会对吃辣这件事欲罢不能呢?

单纯的从生理上讲哈,人们喜欢吃辣,其实是因为吃辣的时候,身体释放了两种物质,内啡肽和多巴胺。内啡肽能抑制神经将疼痛信号传递给大脑,可以产生和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疼效果和欣快感,被誉为人体的天然鸦片,所以有些人就说自己像嗑药一样的嗑辣椒。

除了内啡肽,吃掉辣椒素的同时,人体还会立即释放出另一种强大的神经递质,叫多巴胺,它掌管着大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我们喜欢吃辣,其实是一系列生理反应的结果。

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还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分析,吃辣除了让人爽,其实也揭示了人性中很深刻的一面。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啊,很多能让人们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连结的食物,都不是特别的美味,比方说酒,很多人第一次喝酒的时候都不喜欢,尤其是白酒、辣嗓子,为什么人们会强调感情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知道你不喜欢喝这酒,但如果你真拿我当兄弟,你就能像我一样,此时此刻忍受喉咙里的辛辣不适,我们能开怀畅饮的人之间啊,会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的友谊和连接感,这在社会学上叫享乐逆转,也就是原本不喜欢吃的东西,因为能带来社交上凝心聚力的社会认同,人们能开始变得慢慢适应,甚至享受这些东西。

跟酒相反,你很少见到一群人频频举起可乐碰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可乐入喉又甜又爽,感情无论深浅,喝可乐都不是什么困难事儿,就没法从中筛选出愿意跟我一起苦中作乐的人。

吃辣也是这样。举个例子啊,墨西哥的儿童在4~7岁之间,就会对辣椒产生口味上的适应,甚至是爱好,因为他们会看到家族中年长的人们都喜欢吃辣椒,所以他们就会在模仿下逐渐适应。在这样的家族里长大,如果你不能吃辣,你就像一个异类,是没法融入大家庭里的。

在心理学上,另一种关于人们爱吃辣的解释就更私人一些,也更辩证一些,叫做良性受虐。什么意思呢?良性受虐说的是,你的身体感受到外界正在有威胁向你袭来,但你的大脑意识到,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危险,只是你的身体被愚弄了,所以你就会产生了思想高于身体的愉悦。这么说太抽象了,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坐过山车,最刺激的就是你牢牢地坐在椅子上,但你随时感觉自己都要被甩出去,那种疯狂的感觉,但如果你知道这回坐过山车俯冲下来,直接冲出轨道,车毁人亡,你肯定就不坐了。你的身体告诉你,我的天哪,我要掉下去了,而你的大脑知道,嗯,安全带系的很牢固,我不会掉出去的,过山车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就是这种又危险又安全的感觉,这就是良性受虐。

再比方说,看一出悲剧故事,不管是电视剧还是话剧,你可能会说,啊,好虐心啊。舞台上,演员正在遭受肉体和心灵上极端的痛苦,你甚至坐在观众席上都替她感到不安,浑身紧张,但是当你看完戏走出剧场,你会说,这戏排的真精彩啊,我好喜欢看这样的悲剧。这同样是良性受虐,你知道演员遭受的痛苦是假的,你坐在观众席上也很安全,但她演得如此逼真,以至于你情不自禁的带入进去,跟她一起安全的受虐,你的心灵享受到了一次日常没有的非凡体验,所以很过瘾。

说回吃辣,为什么吃辣也是良性受虐呢?有这样一句话说,辣椒爱好者永远都会说,他们最喜欢的那个辣度,比他们生理极限能忍受的辣度只低一个级别。喜欢吃辣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吃辣就像打怪升级,只要适应了之前的辣度,很快就会去寻求更辣一点的刺激。吃辣的人,永远都在纯粹的快乐和十足的痛苦之间,反复游走,新的辣度让人感到失控,但很快适应之后,就会拥有一种掌控感,吃着吃着就觉得又不过瘾了,进而寻求新的失控、掌控的平衡,直到达到一个自己能承受的极限,稳定下来。这就是吃辣能让人欲罢不能的另一个秘密,让人实现良性受虐,在苦乐之间反复的碰撞与融合。

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来说,吃辣还是一种对抗全球饮食同质化的武器,以此来拯救人类的味觉。所谓饮食同质化,就是工业时代之后,洋快餐一类标准化生产的食物,畅销全球的状况。可能对中国人来说,对饮食同质化体会不深,因为全中国各个地区的菜肴变化非常丰富,但是对整个西方来说,以汉堡、薯条、披萨、炸鸡、三明治、甜甜圈和巧克力为代表的西方食物,或多或少的殖民了地球上众多地区的饮食文化。在单调的味觉世界里,人们渴望着感官刺激,而辣椒就恰好填补了这一点。

尽管吃辣本身也是饮食全球化的一部分,但辛辣唤醒的味蕾,还是会给人一种专注于这口美食的、活在当下、酣畅淋漓的感觉,而不是我一直在浑浑噩噩的狼吞虎咽、食不知味。辣椒不仅是现代人对汉堡、薯条单调味觉的一场反叛,更是对复杂到个人难以掌控的现代生活本身的一场复仇。

作者提到,吃辣本身充满了战胜他人的竞争意识,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存中所必需的东西。英国作家吉普林就说过,在众人都吃下一碗灼热的德克萨斯红辣椒以后,如果所有人都被辣的失去理智,开始咒骂、开始猛灌牛奶解救自己,而你仍能保持头脑清醒,那么你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纵观人类历史,竞争心理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一个能反复忍受辣椒折磨的人,就像一个在意志上不断得胜的英雄。

好了,到这里《魔鬼的晚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辣椒作为一种原本毫不起眼的农作物,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文化之旅,从美洲的一株野生植物出发,搭乘16世纪欧洲殖民国家开往各大洲的船只,直到风靡全球。辣椒把自己鲜明的特色赋予世界各个角落的美食,给那些饮食单调的地区带来了诱人的滋味和丰富的营养,还掀起了人类美食历史上一股复杂奇特的嗜辣潮流。

过去,人们常用潘多拉魔盒来形容某种灾祸的源头,而作者则把辣椒比喻成魔鬼的晚餐,因为走上了嗜辣这条路,很多人就不会再回头。但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同样应该感到幸运,辣椒也许是唯一一个像病毒一样蔓延全球,却还对我们产生诸多益处的东西。对于一株从一开始就不希望被吃掉的小小植物来说,这应该是一个相当圆满的结局。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