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怨恨背后,15位日本妻子的真实故事

铛铛铃2025-09-21人文47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你解读的书是《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它的日文版原名是《希望丈夫死去的妻子们》。

对于38岁的公司职员七濑美幸来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场战役。一边急着上班,一边还要安排孩子吃早饭、穿衣服。

这天早上,三岁的儿子不知为何闹起了情绪,完全不愿意配合妈妈,一岁的女儿又不小心打翻了食物。美幸忙得人仰马翻,丈夫却悠哉悠哉地躲进厨房,只顾着给自己泡茶喝。

美幸请丈夫赶紧过来帮个忙,丈夫却慢悠悠地回答:“稍等一下啊。”

这一句事不关己的“稍等”,点燃了美幸心中的怒火。就在那一刻,一股杀意涌上了美幸的心头。她明白自己已经彻底不爱丈夫了。

丈夫们也许会感到难以理解:“就为了这种小事吗?”但本书作者小林美希认为,妻子们心生杀意的瞬间,恰恰潜藏在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之中。

小林美希是日本的一名自由记者,她始终关注雇佣、结婚、育儿等问题。她在2013年获得了贫困新闻报道奖,还曾出版图书《不让生育的社会》。

2015年,一则杀夫案的新闻引起了小林美希的注意。一名70岁的女性将其79岁的丈夫殴打致死。这对夫妇结婚已经50年,案发前,丈夫向妻子坦白了自己36年前的一场出轨。后来丈夫因胃癌卧病在床,妻子脑中不断浮现出丈夫36年前的背叛,愤怒之下殴打丈夫致其死亡。

这起案件让小林美希想到,自己在报道劳动、雇佣和育儿问题的过程中,受访的妻子无一例外产生过希望丈夫去死的想法。

此外,根据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如果在搜索引擎输入“丈夫”一词,自动显示的第一个关联词是“去死”。虽然绝大多数妻子只是想想而已,但究竟是什么让她们如此痛恨丈夫呢?

我们今天说的这本纪实作品,就将试图通过15位日本女性的婚姻遭遇,来解答这个问题。

本书出版于2016年,共有五章。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导致夫妻关系问题的社会和职场环境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下面我将通过三个部分,为您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是什么让妻子们记恨丈夫;

第二,他们为什么不离婚,又如何面对婚姻问题;

第三,如何化解妻子的怨恨。

好,我们先进入到第一部分的内容:妻子们为什么痛恨丈夫?

把怀孕的妻子丢在家里,自己照常花天酒地;借口晚上要加班,不去托儿所接孩子;对妻子评头论足、颐指气使。作者在采访中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往往会成为引发妻子怨恨,甚至杀意的导火索。

但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夫妻之间的一些固有矛盾,日积月累就会引发妻子的恨意。最常见的矛盾之一是日本的夫妻同姓制度。

我们还是从美幸的故事讲起。美幸从小就被父母灌输“女人30岁之前一定要结婚”的观念。29岁那年,她和广告公司的同事结了婚,算是完成了人生任务。然而,在填写结婚申请表的时候,美幸和丈夫就要不要改姓的问题发生了冲突。

日本是唯一一个从法律上强制夫妻二人采用相同姓氏的发达国家,但这个法条制定于1898年,那时的日本女性还不能接受教育。而在今天,日本女性在高中和大学升学率上,已经和男性势均力敌。从民意来看,根据日本官方的一项调查,59岁以下的受访者中,也有4~5成赞同夫妻不必同姓,但是法律并没有相应作出调整。这也令夫妻同姓制度成为引发日本夫妻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在日本,人们通常是用姓氏来称呼对方的,姓氏的身份感非常强。结婚时更改姓氏,会导致一些女性产生人格否定,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怀疑。日本离婚诉讼专家打越孝梁律师则认为,女性婚后冠以夫姓,是扭曲的男性主导社会的表现。这种性别不平等现象不消除,女性歧视就不会消失,女性就将永远处于从属地位。

结婚前,美幸向丈夫提,妻子必须改姓是不合理的,可以由丈夫去改姓。丈夫听罢暴跳如雷:“女人冠夫姓,天经地义!”两人吵了起来,但第二天就是婚礼了,最终美幸做了妥协。不过她只是把户籍、工资卡上的账户改了姓,其余时候还是沿用自己的娘家姓。

婚后,美幸的丈夫总体来说性格温和善良,婚后两人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34岁时,美幸怀孕了,随之而来的丧偶式育儿,彻底击碎了她对丈夫的温情。而丧偶式育儿,恰恰是导致夫妻冲突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大儿子出生前,丈夫答应会休育儿假,帮美幸做家务、照料孩子,结果这统统没有实现。美幸申请了一年的育儿假,开始了丧偶式育儿的生活。儿子每隔一小时就大哭一次,要抱在怀里喂奶才行,晚上也要隔一两个小时就喂一两次奶。此外,她还要做家务。因为睡眠不足和过度疲劳,美幸产后瘦了10 kg,还得了产后抑郁。

反观丈夫,却过上了每天有人热饭热菜、好生伺候的生活,满脸写着元气和满足。假日里,丈夫会大喊一声:“我为家里做贡献了,陪孩子玩会儿!”或者帮忙做点家务。如果想让丈夫独自带娃一会,那更是不可能,丈夫只会手忙脚乱地找美幸求助。

休了一年的育儿假后,美幸把儿子送去托儿所,自己重返职场。尽管如此,孩子一旦在托儿所里出状况,或者遇到体检等各种琐事,全是美幸请假去做。为了接孩子,她还申请了公司的育儿短时工作制,每天工作六小时,四点下班。

父母都有工作,但育儿的重任往往只压在母亲身上。而且这样的安排,不仅美幸的丈夫觉得理所应当,公司和托儿所也觉得理所应当。如果孩子在托儿所生病了,托儿所会优先联系美幸,而不是孩子的父亲。而美幸的丈夫只是偶尔送一下孩子,就自诩好爸爸。

一方面孩子几乎是美幸独自带大的,另一方面,孕检材料、所有跟孩子相关的政府文件和材料上,都写着爸爸的姓氏,这都让美幸愤恨不平。她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淡,直到有一天,她在咨询还房贷和保险事务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真切地期盼丈夫死掉。

日本一项针对300对夫妇的调查发现,孩子出生会导致妻子对丈夫的爱意急剧下降。74.3%的受访夫妇表示,在怀孕期间深爱对方。到了孩子两岁时,尚有51.7%的丈夫依旧深爱妻子,但深爱丈夫的妻子比例已经下降到34%了,还不到怀孕时的一半。

与之相映照的是,日本夫妇在家务和育儿分配上的极度不公。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及人口问题研究所2013年的一次调查显示,日本妻子承担了85.1%的家务,此外,妻子们还承担了79.8%的育儿工作。那些一周照看一到两次孩子的丈夫们,最常做的工作是陪孩子玩儿,其次是陪孩子一起泡澡。用作者的话来说,可真是捡便宜呀。

另一个研究所2014年的调查则发现,日本丈夫最常做的家务是锁房门,其次是年底大扫除、买菜和倒垃圾。

作者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就业上的性别不平等。日本职场对女性,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性来说,可以说恶意满满。

在日本,25%的妇女遭遇过孕妇歧视,比如因为怀孕被调到了不重要的部门,或者遭遇主管同事的冷眼。另外,还有大约60%70%的日本职业女性在生育第一个孩子后失业。日本有60%的职业女性都是非正式员工,她们几乎不可能申请到育儿假,因此她们生育即失业,只能选择成为全职主妇。即便是正式员工,因为不得不经常为了孩子请假,或者提早下班等等,也会被认为是靠不住的,不仅压力极大,升职加薪也只能靠边站。

41岁的片山志穗是名系统工程师,原本与丈夫收入相当,家里的事情大到买房,小到把没用的家具锯开扔掉,都是志穗一肩挑。如此能干的志穗,却为了照顾孩子,只能缩短工作时间,不仅收入减少,公司也不再让她参与重要项目。志穗心中十分愤闷:“凭什么只因为是男人,就能维持在公司的职务和地位,而自己的丈夫凭什么那么无能,还那么得意?”

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导致收入的不平等,继而又导致家务分工和家庭地位的不平等。根据日本国税厅2014年的一项调查,日本男性的年薪为514万日元,相当于近30万人民币,约为女性平均年薪的两倍。男性工作五到9年后,平均收入就超过了工龄30多年的女性的平均工资。

我们前面说过,美幸的丈夫原本是答应休育儿假,帮助照料孩子的,但孩子出生后,丈夫却反悔了,理由很简单,如果休育儿假会被降职,甚至被炒掉。即便能保留职位,休育儿假的时候,月工资的降幅最高可达50%。丈夫年纪比美幸大,挣得比美幸多,从经济角度考虑,如果必须有人休育儿假,那只能是美幸了。

而休了育儿假,承担更多的家务,又会导致女性在职场上遭遇更多的歧视和阻碍,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少女性因为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只能被迫辞职。

这样的现实,让一部分女性主动渴望成为家庭主妇,以为结婚就能帮自己逃避这一切了。然而,作者发现,经济实力好的男性往往只关心工作,更有甚者把妻子当成了女佣。

39岁的田川明日香就是这样一名全职主妇,她和丈夫以及四岁的女儿住在东京都黄金地段的一所高档公寓里。明日香名牌傍身,就连出门倒个垃圾都要画上精致的妆容,但她的生活只是表面光鲜。丈夫工作忙,周末的时候不是加班,就是陪客户打高尔夫,家务、育儿全是明日香一人打理。

就这样,丈夫还不满意,只要发现家具上有一点点灰尘,丈夫就会用手指一抹,问明日香:“这是什么?”

女儿出生后,丈夫对女儿的成长教育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划:一岁前必须学英语,两岁要接受韵律训练,三岁开始学芭蕾和钢琴。只要女儿相比育儿书上的标准稍微显得慢了一点,丈夫就会问明日香:“你又没工作,还没时间管孩子吗?都是因为你学历低,女儿才这么笨。”

此外,他还常常对明日香摆出一副施恩的态度,对她说:“你想想你有多幸福,我保证你每天有一日三餐,还能每天睡个午觉。”

一开始,明日香为了安逸的生活忍了,但她对丈夫的怨恨也在不断堆积。如果没有自己操持家务带孩子,丈夫又凭什么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

明日香的故事并非个案,不止一位采访对象告诉作者,自己被丈夫当做女佣一样吆五喝六。当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也做点家务嘛。”丈夫傲慢地回答:“要是你挣得和我一样多,我就做。”从此,这位妻子再也没有要求丈夫做过家务,但对丈夫的感情也彻底没了。

作者指出,全职主妇的家务劳动是有巨大价值的。日本内阁府2013年的一项评估显示,截至2011年,日本家务劳动价值约为97万亿至13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万亿至7万亿元。这其中,全职主妇和双薪家庭中的女性承担的家务劳动总计价值占到了64%91%

此外,日本女性家务劳动的时间是男性的4.9倍,承担着家务劳动的家庭主妇也是在赚钱的。然而,这份劳动的价值并不被承认,操持着家务的妻子还时常被丈夫认为过得特别轻松。

46岁的加藤孝子和丈夫关系的转折点源于一句话。有一天,丈夫下班回家,看着做家务带孩子玩的孝子,感叹地说:“每天只是和孩子玩玩真好呀。”这句丝毫不知体谅的话,伤透了孝子的心。

结婚前,孝子是不折不扣的职场精英。她先是在一家政府金融机构负责翻译、整理公司与美联储、英国中央银行等机构的工作文件和报告,后来又以1000万日元,也就是约50万人民币的年薪被挖到了一家外资金融机构。

15年前,孝子怀孕生子后,发现自己无法兼顾工作和生活,不得已辞职。在她想重返职场时遇到了重重阻力,最后,她托朋友才在一家私人研究所找到了一份临时工的工作,年薪3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十多万元,还不到自己生孩子前收入的1/3

而就在孝子为了重返职场努力奋斗的时候,孝子的丈夫继续当甩手掌柜,把费时费力的家务全都推给了孝子。孝子做了6年的临时工,才在一家投资咨询公司找到了正式工作,后来她又进入一家上市公司,成为管理层,终于在收入上与丈夫持平了。走到这一步,孝子花了11年。

对于这背后的艰辛,对于妻子牺牲事业的不甘,丈夫丝毫体谅不到,还说:“结局好就行了吗?”丈夫还在来做客的朋友面前奚落于孝子:“她就是个工作狂,她现在挣得可比我多了,在家里可威风呢。”

听到这些话,一股杀意从孝子的心底涌出:“混账,去死!我失去了11年,而他却满不在乎。”

以上我们说了社会观念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导致夫妻在收入以及家庭分工上的不公。如果丈夫又不懂得体谅和帮忙,天长日久,妻子们的恨意就会不断累积,终于在某次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件之后,变成了杀意。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日子都过成这样了,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呢?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问题。我们前面说了,60%70%的职场女性在生育第一个孩子后失业,之后很难找到正式工作。此外,又有60%以上的单亲妈妈从未收到过前夫的抚养费。如果离婚时没有家庭财产可以分割,妻子之后的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而抚养一个孩子长大,从幼儿园到大学,哪怕读的都是公立学校,学费都要769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9万元,读私立学校更贵。单亲妈妈凭一己之力很难把孩子抚养成人。

外界的眼光也是一个原因,有些妻子担心离婚对孩子不好。前面说的加藤孝子虽然挣得足够养活自己和儿子,但是作为公司管理层里唯一一名已婚且有孩子的女性,她下不了离婚的决心。她对作者说:“真希望丈夫早点死,我成了寡妇以后,社会地位还能高点,我一个人生活完全没有问题。”

此外,孝子觉得自己被迫中断了11年的职场生活也回不来了,现在离婚只会便宜丈夫,必须维持婚姻关系,让丈夫继续履行养家的义务。

既不能离婚,又不能真的杀了丈夫,一些妻子就开始幻想或者实施对丈夫的复仇。尤其是那些出生于团块时代,也就是战后那几年的妻子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日本社会男尊女卑的情形更甚,丈夫往往也更大男子主义,更不懂得体谅和支持妻子。这导致团块时代妻子的怨恨更深。

当她们和丈夫一起步入老年,家庭中的权力关系往往掉了个个儿。退休后的丈夫因为成天无所事事,寸步不离地跟在妻子身后,被比喻成粘在鞋底的潮湿落叶。女性则截然相反,丈夫一死,妻子就活了。她们可能会难过一段时间,但会迅速恢复,比以前还要神采飞扬。离婚对女性也有类似的效果,40岁的日本女性离婚后平均能再活40.49年,而同龄男性如果离婚,只能再活28.72年。

但离婚对一些人来说是不现实的,夫妻俩如果把养老金对半分,谁都不够独立生活,只能继续住在一起。为了少见到丈夫,团块时代的妻子们开发了不少方法,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装修或者重新布置房子。

比如家里的两个孩子成年后搬出去了,空出了两个房间,妻子就对丈夫说:“一间给你当书房吧,让你安安静静地看书。”另一个空房间就被妻子顺便改造成了自己的卧室。这样一来,夫妻就不睡在一起了。作者采访的一位顶级建筑商说,有一半的家庭把改建当成夫妻分床睡的契机。

还有的妻子会跟丈夫说:“咱们把厨房翻新一下吧。”丈夫以为满足妻子的要求,妻子就会给自己做更好吃的饭菜,但改建的时候,只需在厨房和客厅中间加一道墙,妻子做饭时就看不到坐在客厅里的丈夫了。

相比而言,65岁的花村叶子复仇的方法更刺激,她决定把丈夫的骨灰丢在火车上。

叶子被丈夫欺凌了40年,她在厨房做饭收拾,丈夫就把先做好的饭菜都吃完了,一口也不给叶子剩。叶子怀孕的时候,丈夫在夜总会夜夜笙歌。叶子贷款攒钱买了房子,开了一家美容院,每天卖力地工作,丈夫却整天游手好闲。美容院来了客人,丈夫继续看电视,把活都丢给叶子。叶子稍微攒下点钱,丈夫就跑去国外旅游,清零叶子的账户。

38岁的时候,拼命工作的叶子得了宫颈癌,要切除子宫,丈夫却冷淡地对她说:“切了子宫,你还算女人吗?”叶子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句话,从那天起,她再也不允许丈夫碰自己。

40多年中,叶子无数次在心中对丈夫说:“去死!”也想过半夜用钉子扎死丈夫,但她知道那是犯罪,始终没有能去下手。她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受到歧视,而且离婚在经济上不现实,所以咬着牙不离婚。

直到40年后,孩子们长大了,叶子决定重新掌控生活。她平时对丈夫采取无视的策略,不管丈夫说什么,叶子都只回答:“听不见。”丈夫感冒了,叶子对她说:“自己的病自己治。”本来叶子根本不想给丈夫做饭,但如果让丈夫出去吃就更费钱,所以就随便给她做一口。

叶子每月给丈夫2万日元的零用钱,还常常冲丈夫大吼:“你知不知道,都是你把钱玩光了,起来上班,你要工作到咽气前一秒!”

一天,一个客人告诉叶子,有人把骨灰丢在了火车车厢里。日本铁路公司会先保管骨灰一段时间,之后转交给警察,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听到这个新闻,叶子心中大快:“我也要这么干!”而一旁的丈夫则神色黯然,也许真的怕骨灰被随意处置,或者怕自己被赶出家门,丈夫快70岁的时候,对叶子言听计从,还根据妻子的意愿立好遗嘱,把房子放在叶子的名下。

叶子有一个朋友对丈夫说:“孩子都搬出去,家里空荡荡的,我们把房子卖了吧。”然后当丈夫搬进租来的公寓,这位朋友自己拿着卖房的钱逃走了。

叶子还有一位朋友,丈夫脾气暴躁,80岁了还找了个情人,当朋友向叶子诉苦,叶子说:“如果是我,我就把抹布上的脏水拧到你丈夫的味增汤里。”不知叶子的这位朋友有没有照做,但叶子用丈夫的牙刷刷过马桶,然后看着丈夫继续用那把牙刷刷牙。

面对妻子们滔天的怨念甚至杀意,应该如何化解?如何帮助妻子们更好地生活呢?第三个部分,我们来说说这个。

作者介绍了一个名叫“全国亭主关白协会”的组织。“亭主”,亭子的亭,主人的主,意思是端茶倒水之人;“关白”,关心的关,白色的白,意思是地位居于皇帝之下的人。全国亭主关白协会把妻子封为家中的皇帝,丈夫的任务就是宠溺辅佐妻子。

这个协会成立于1999年,有2.5万名会员。协会主席天野周一认为,丈夫们与其操心国家大事,不如提高一下自己在家里的活命率。为了求生,丈夫们每天要雷打不动地遵守爱的三原则,即毫不犹豫地说谢谢、毫不恐惧地说对不起、毫不羞涩地说“我爱你”。

此外,丈夫们还要摆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如果总是高高在上地俯视妻子,婚姻关系当然会糟糕。一名优秀的、能活下去的丈夫,应该会做家务,应该能做到女士优先,能拉着爱妻的手一起散步,认真地听她说话,也能一个晚上就解决婆媳矛盾。

另一位名叫山野正人的教育机构职员则认为,如果丈夫年收入5000万日元,家里就可以请阿姨帮忙,但对于工资不高的打工族,就该认清自己的生活条件,直面家务和育儿。正人说,很难讲丈夫做多少家务,妻子才会感到幸福,夫妻双方要事先明确双方要承担的内容,一个重要的准则就是“谁能做就谁做”。

比如孩子出生后,妻子请了育儿假在家带孩子,证人就会在夜里帮忙照顾孩子,妻子早上上班前要化妆,证人就做早餐和帮孩子吃早饭、穿衣服。

除了男性要改变自己自身的态度,作者认为,要解决夫妻关系的问题,还要从改变职场环境以及改善社会保障上入手。就拿育儿假来说吧,直到2014年,也只有2.3%的日本男性休了育儿假。原因除了我们前面说到的男女收入差异,也在于企业对男性休育儿假的成见。

事实上,日本男女的性别差异意识正在逐渐减小,在年轻人或者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中,赞同婚后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观点的人数比例在逐年下降。很多年轻日本男性也是想休育儿假的,但修不成、不敢休。

一名金融机构的男性职员小心翼翼地问老板:“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可不可以休育儿假?”老板回答道:“你仔细想想,你担得起休假的后果吗?”

而那些真的休了育儿假的男性,大多会被降级或者遭遇歧视。一名34岁的信息公司研发职员告诉作者,自己三个月的育儿假结束后,被调离了之前负责的项目,后来又被公司以经常为孩子请假为由,把他降了级,调离了原来的开发岗位。从此,她的男同事们没有一个敢再休育儿假了。

即便是那些允许男性申请育儿假的公司,育儿假往往也只是被公司当做业绩来标榜。积极支持员工育儿的公司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被厚生劳动省认证为支持育儿企业。这不仅能提高企业形象,还能帮助招揽毕业生,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但有些公司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认证而已,并不会认真贯彻育儿假制度。

一名30多岁的男性职员在公司新人入职会上干脆坦率地说:“我只休了两周的育儿假,如果想休长一点,就会被公司当做不需要的人,我的育儿假不过是公司的业绩罢了。”

可见,要扭转整个职场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作者认为还要加强对女性的社会保障,让她们敢于挣脱不幸婚姻的藩篱。一方面,离婚时在财产分割的时候,应该考虑补偿妻子在家庭中的无偿劳动,而不是简单地将家庭财产一分为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育儿的社会支持。

在日本,如果没有父母可以帮忙,女性不仅很难独立养育孩子,也很难出门工作。就拿公立托儿所来说,孩子稍微有点小毛病,托儿所老师就会让父母接孩子回家,这就妨碍了父母的正常工作。如果能改善此类社会保障,就能帮助一些怨恨的妻子勇敢地离婚、独立生活和育儿。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试图去探讨婚姻是什么。全国亭主关白协会的天野主席认为,婚姻是老天的恶作剧,把不合适的两个人绑在了一起。只有结了婚,才能了解人性,了解自己。而对于一个人的爱与恨,时间久了也会纠缠不清,理不清头绪。

比如叶子,那个让她恨之入骨的丈夫,竟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有时候,叶子对丈夫说:“别死在家里,你最好被豪车撞死,我还能赚1000万日元的保险金。”丈夫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两个人就像寻常夫妻一样拉起了家常。叶子有时也会记挂丈夫的好,比如孩子上托儿所的时候,其他家长说叶子的坏话,丈夫就教她:“别怕,怼回去!”

也许叶子想让丈夫工作到咽气,不只是出于恨,还因为她也需要那一份陪伴。她说:“也许是因为我不想一个人打扫房间,一个人洗衣服。”说到这里,叶子笑了,补充说道:“不过我以后还是会用他的牙刷刷马桶的。”

好,《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