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韩非子》下:法术势交融下的帝王统治权谋宝典
铛铛铃2025-09-11【传记】486人已围观
简介
在上一集中,我们介绍了韩非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理解了他的思想成型的大背景,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韩非生活在怎样一个时代。之后,我们又进入了第二个问题:韩非有着怎样的治国理念?
韩非推崇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有三大法宝,分别是法、术、士。法是成文的规则,术是帝王的心术,士是造就君主特殊的地位。但是有了这三大法宝,君主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其实啊,只要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韩非的理论是有短板的,这个短板就出在君主自己身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用好法术士,君主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首先,君主不能有偏私。爱妃、儿子、宠臣犯了法,不能因为君主喜欢他们就免去惩罚。反过来,君主不喜欢的人立了功,也要给予他应得的奖赏。选拔官员的时候,亲近的人合适,这个位置应该任命他;仇人合适,也应该任命。这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周武王死后,他的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勾结商纣王的儿子发动叛乱,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周公坚决镇压了他们,最终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从血缘上讲,周公和管叔、蔡叔是亲兄弟,但他并没有放过他们,为什么呢?因为其害国伤民,败法类也,因为他们违反了法律,损害了国家利益。所以韩非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能因为喜欢某些人就奖赏他,也不能因为讨厌某些人就惩罚他,否则法制会被破坏,国家将面临危险。
其次,君主不能表露出个人喜好,就是说要喜怒不形于色。韩非认为,君主要懂得掩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能让臣民看出来,不然臣民就会投其所好,专门做讨君主喜欢的事。久而久之,君主会被臣民牵着鼻子走。有一次齐桓公开玩笑说,吃遍天下美食,但没尝过人肉,非常遗憾。厨师易牙听了,回到家把儿子杀掉,给齐桓公呈上。还有个臣子叫竖刁,为了表忠心,挥刀自宫成为太监。易牙和竖刁的举动,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赋予了他们很大的权力。结果怎么样呢?齐桓公病重,易牙和竖刁把王宫包围起来,赶跑太子,拥立公子无亏,最后齐桓公被活活饿死,死后几十天没人敢收尸,齐国也陷入内乱,一蹶不振。
第三,君主不能贪图享受,这是对上一条的发挥,道理是一样的。君主喜欢跳舞喝酒,大臣就会献上舞女美酒;君主喜欢高楼大厦,大臣就会大兴土木。结果呢,君主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不理朝政,权力都转移到奸臣那里,国家就要乱套了。
第四,君主要把奖励和惩罚的权力牢牢握在手上。韩非说,大臣又不是君主的亲儿子,为什么会为君主卖命呢?那都是利益驱使的呀。所以谁有权奖励人、惩罚人,谁就能驱使别人,这个权力君主必须自己掌握,不能交给大臣,否则君主会被大臣控制。这就要求君主非常勤奋、非常细心,时刻观察臣民的举动,决定是奖励还是惩罚。
总之啊,按照韩非的标准,想做一个合格的君主,实在是太难了。他拥有绝对权力,但不能任性地使用权力;他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能听枕边风,让没有功劳的亲信做官;他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享受山珍海味,不能建造豪华宫殿;他每时每刻都得保持警惕,防止有人夺权篡位。君主想达到目的,首先要依靠法,让臣民觉得自己只不过在依法办事;如果还不够,就用权术,使用权术是要小心,要让臣民们不知不觉地就做了君主想做的事,不能让他们发现那是君主的愿望,这就达到了明君无为于上,群臣悚惧乎下的效果。表面上看,君主什么都没干,臣民们却诚惶诚恐,努力履行职责,这就是法家所希望的无为而治。这样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才算有了一个完整的答案。关于治国,法、术、士这三个君主专制的法宝,依然需要近乎完美的君主来驱动君主专制,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可是啊,世界上存在这样完美的君主吗?韩非好像也不太相信,所以他警告说,如果君主做不到这些,轻一点的大权旁落、国力衰弱,严重的国破家亡,会死的很惨。你怕不怕?怕的话就按我说的做。
然而,仅仅告诉人们风险是不够的,权力的诱惑太大了,用权力能干的事情太多了,君主要怎样才能克制住自己呢?实际上啊,对君主来说,滥用权力马上就能得到好处,国破家亡虽然可怕,却并不会立刻发生。比较之下,大多数君主都会忍不住滥用权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我们以秦始皇为例,统一天下前,秦始皇奉公守法,勤勉治国;统一天下后,他四处巡游,大兴土木,征发上百万老百姓,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等重大工程。他还耗费重金追求长生不老,在接班人问题上,秦始皇考虑的也不够周密,他把长子扶苏派到远方去监军,到秦始皇死的时候,扶苏不在身边,这就给臣子弄虚作假的机会,赵高和李斯假传圣旨逼扶苏自杀,让胡亥继承皇位。秦始皇是读过《韩非子》的,而且非常欣赏,他的很多行为就是学的韩非子。然而就算是这样一个韩非的粉丝,到了晚年也不能完全符合韩非子的严格标准,很多韩非一再警告过的错误,秦始皇都犯了。
还可以再举两个例子,唐太宗和康熙,他们是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皇帝,被当做帝王的典范。但是晚年的唐太宗和康熙,都贪图享受,生活奢侈,而且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同样犹豫不决,导致宫廷斗争不断,甚至让国家陷入危机。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的经历说明,连这样的人都不可能彻底克制欲望,不滥用权力,何况其他帝王呢?所以说,百分百符合法家标准的君主,只存在于理想中,现实里根本没有。
即便如此,韩非对法术士这三大法宝的解读,还是让统治者豁然开朗,找到了专制统治的秘诀,所以我们说,韩非是2000年君主专制的总设计师。
接下去我们就讨论第三个问题:韩非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知道,秦朝推崇法家,《韩非子》是得到认可的,但是秦王朝命太短,很快被推翻。汉朝统治者分析,秦朝的法律太严厉,把老百姓逼反了,吸取这个教训,汉朝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法家的那套治国方法被认为太残暴,不应该使用。后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了官方指定的学说,地位远远高于诸子百家。唐宋时期建立了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达到完善,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读书人要熟读儒家经典。所以从影响力来说,法家比不过儒家,韩非的影响力跟孔子、孟子也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法家并没有像墨家那样消亡,很多人呢,特别是统治者,偷偷的读法家著作,学习法家的治国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第一个是汉宣帝,汉宣帝喜欢法家那一套,用它来驾驭臣子进行改革。有一次,太子劝他:“陛下,您的这个法令啊,太严厉了,应该多用用儒生啊。”汉宣帝脸色大变,严厉的批评太子:“我们汉朝有自己的制度,霸道和王道交叉使用,怎么能够只施行仁政呢?”汉宣帝所说的霸道,就包括法家的治国方法。
第二个例子是刘备,熟悉三国的都知道,刘备行走江湖靠的是仁义,看起来他奉行的是儒家学说。然而在给儿子刘禅的遗嘱里,刘备开了一份书单,书单里的《管子》《商君书》《韩非子》都是法家著作。这说明啊,刘备思路很清楚,治国理政光讲仁义道德不行,还要靠韩非这样的法家。
第三个例子则是宋神宗,宋代的皇帝给人的印象啊,通常是儒雅、仁慈、宽厚,宋神宗却是另类,他熟读《韩非子》,力图振作,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于是宋神宗启用同样深受法家影响的王安石进行变法。可见韩非的学说从来没有失传过,每个时代都有人研读。
那么人们从《韩非子》中学到了什么呢?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来讲。先说积极的一面:
第一,提倡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制。韩非认为像周朝那样搞分封是历史的倒退,这样做将使大臣有机会培植势力,酿成大祸,贯彻郡县制才是正确的选择。历史证明了韩非的判断,汉代初期,刘邦封刘氏为王,设立了吴、楚、赵等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对中央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终于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明代朱元璋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结果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就起兵夺取皇位。
第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韩非认为法律规定什么就是什么,亲情、爱情、人脉关系都不能干扰法律,执法者也不能光凭个人好恶去立法、执法。所以说韩非强烈反对人治,他认为既然法律已经公布了,从权贵到老百姓都要守法。他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执行法律的人坚持原则,国家就强大;执行法律的人徇私枉法,国家就弱小。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乱世中的人们特别有启发,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就都推崇法家。这里讲一下诸葛亮,诸葛亮治理的蜀国内部错综复杂,小集团很多,如果执法不公平,很容易引发矛盾,所以诸葛亮建立了一套公平严格的考核制度,不管是谁,只要违背了都要受处罚,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诸葛亮的谋臣,很受器重,但是他丢掉了街亭,按军令当斩,虽然有很多人求情,诸葛亮还是坚持把马谡杀了。由于诸葛亮公平执法,他活着的时候,蜀国没出现内乱。
第三,批判儒家,打破儒家的思想垄断。韩非的思想和儒家针锋相对,儒家是提倡人治的,亲情比法律重要。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儿子犯了罪,父亲要替他隐瞒;父亲犯了罪,儿子要替他隐瞒。通过科举考试,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从官员、读书人到商人、农民,满脑子都是儒家的人治思想,于是中国变成了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做任何事都要靠关系托人情,至于法律怎么规定的,反而不重要了。幸好《韩非子》这样的法家著作流传了下来,提供了跟儒家不一样的思想主张。因此,历史上那些反思和批判儒家的人,都喜欢从《韩非子》那儿寻找思想资源。例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宋明理学,却对《韩非子》大加赞扬,认为韩非对儒家的批评很有道理。
第四,积极变法,反对保守。韩非生活在乱世,社会秩序瓦解,局势动荡,他主张顺应形势,积极变法,反对固步自封,这又是跟儒家对着干。儒家的理想是尧舜之治,或者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韩非则指出,世异则事异,时代变了,方法也要跟着变。圣明的人不羡慕远古时代,不抱着习惯不放,而是研究当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顽固的保守派,韩非还编了一个寓言嘲笑他们,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那个成语“守株待兔”。韩非当然知道,变法改革一定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会联合起来攻击诋毁改革派,所以改革派要有巨大的勇气,哪怕被万人唾骂,被所有人孤立,也不能退缩。这种积极进取的态度,鼓舞了后人,后世主张变法的,都会援引韩非的言论。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甚至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也就是说,天象的变化不足以让我害怕,祖宗的规矩不足以让我遵守,人们的议论不足以让我忧虑。
说完了积极意义,我们再来说一说《韩非子》的负面影响:
第一,权力过于集中,对君主没有约束。虽然韩非指出,君主如果滥用权力,就会威胁到自身,甚至丢掉性命,但是他并没有在制度上进行设计,去制约君主的权力。所以说到底啊,君主会不会滥用权力,完全看他本人的意愿,一旦君主滥用权力,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能够防止和纠正。因此法家也解决不了产生暴君、昏君的问题,更准确的说,当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暴力、腐败、贪婪就必然会产生。
第二,玩弄权术阴谋盛行。韩非认为,如果法律不够用,君主应该运用权术,虽然他强调啊,术只是法的补充,不能用的太频繁,但在实际操作中,君主们却热衷于玩弄权术,因为和法律相比,权术在暗处,君主能够任意操控。君主可以不要法制,但一定会钻研权术,所以有学者认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实行的其实是外儒内法,从外表看,采用儒家来治国,内部实行的却是法家那一套阴谋论。
第三,鼓吹严刑峻法,违反基本人性。韩非生在乱世,主张乱世用重典,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这是有道理的,但他走过了头。在韩非的理论中,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大臣随时可能造反,君主要严加提防,高压政策一刻也不能放松,这就违反了基本人性,最终民众也会因为受不了严刑峻法,真的起来造反。
第四,一味反对仁义道德,为迫害知识分子提供理论武器。在韩非看来,追逐利益、躲避危险是人的本性,君主呢,就是利用这一点来操纵臣民,但知识分子不一样,他们讲仁义,讲道德,为了维护心目中的道义,知识分子可以不追逐利益,面对危险则会挺身而出。如果人人都这样,君主还怎么操纵臣民呢?韩非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毒虫,会扰乱人心,主张消灭他们,这就为君主们迫害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五,对商人有偏见,打击商业。诶,这似乎很奇怪啊,韩非不是主张人都是追逐利益的吗?那商人就是逐利的,他为什么看不惯呢?原因很简单的,商人追逐的利益不是君主的利益。战国时期战火纷飞,君主需要人们卖命,所以中将勇猛作战的人在当时啊,一旦商业发达、流动性高,人的心思就容易活络,很难拼死卖命不说,反而还会借着各种战争囤积居奇、大发横财,扰乱公共秩序,这些都不利于君主的统治,韩非当然要激烈反对啊。在他眼里,商人跟知识分子一样,都是毒虫。韩非的这种想法很对君主的胃口,在之后的2000多年里,统治者对商人非常警惕,通过身份上的打压,商业始终屈从于政治。
在了解了《韩非子》为后世留下的这些遗产之后啊,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如果要读《韩非子》,应该选择哪个版本呢?唉,我推荐的是凤凰出版社的《韩非子》校注修订本。这个版本的《韩非子》,由古典文学家周勋初主编,从1977年推出第一版,到2009年推出新版,30多年间,周勋初反复修改,每一篇的前面,他都撰写了说明,让读者了解这一篇主要要讲什么东西,对疑难字词,他详细解释,他还把难懂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书的最后,周勋初还写了篇长文,讲述他为什么会研究《韩非子》,研究那么多年有怎样的心路历程。所以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凤凰出版社的这套《韩非子》校注修订本是最好的选择。
好,《韩非子》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儿,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