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韩非子》上:法术势交融下的帝王统治权谋宝典

铛铛铃2025-09-11传记50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跟大家说的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韩非子》。这本书你可能没读过,但是下面这几个成语你一定很熟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华而不实。没错,这些今天人们还挂在嘴边的成语,就出自《韩非子》这本书。

我们常说经典,是那些塑造了你语言和思维的作品,你和他很熟悉,熟悉到日用而不知的地步。从这个意义来说,“经典”二字《韩非子》当之无愧。

《韩非子》的作者是韩非。大家知道啊,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学派,俗称诸子百家。这些学派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仅如此,他还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所以韩非也被尊称为韩非子。在古代啊,在姓名后面加个“子”,是表示尊敬的意思,说明这个人非常重要。将儒家的孔丘称为孔子,孟轲称为孟子,都是这个道理。

《韩非子》汇集了韩非一生最重要的文章,后人又加入了几篇与韩非思想相近,或者解释韩非思想的文章,共计55篇,记录了法家思想的精髓。这55篇中有些很有代表性,也都出自韩非之手,像《主道》《爱臣》《五蠹》这些著名篇章,都是围绕君主权术来说的。《显学》用来批驳儒家和墨家的学说,《说林》《内储说》等篇,则汇集了各类历史寓言故事作为参考。

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帝王都研究过韩非的学说,并且加以运用。历朝历代的改革者,也或多或少从韩非那吸取养分,来制定改革路线图。所以我们说啊,韩非是2000年君主专制的总设计师。到了近现代,韩非依然受到重视,梁启超、鲁迅等,都高度评价过《韩非子》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有意思的是,那些受到韩非影响的人,却很少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宣称自己信奉的是儒家,还千方百计地包装,让自己的行为看上去符合儒家学说。这就使《韩非子》这本书显得十分神秘,它就像一本武林秘籍,大家偷偷的读,偷偷的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嘴都很严,绝对不向外面透露。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本武林秘籍的神秘面纱。《韩非子》这本书啊,虽然写在2000多年前,但今天读来依然很打动人,这与韩非的文风还有学识有着很深的关联。首先,韩非这个人擅长用讲故事、说寓言,经常用精彩的案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其次,法家和儒家是对头,所以韩非的很多观点是冲着儒家去的,经常挖苦讽刺儒家,一点也不客气,时常让人耳目一新。最后,韩非学识渊博,除了法家,他也借鉴了很多道家思想,他甚至专门做了《解老》和《喻老》两篇文字,从法家的角度诠释了老子。

不过《韩非子》内容太过丰富,我们将围绕三个问题,探讨《韩非子》一书的精髓所在:

一、韩非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二、《韩非子》传递了怎样的治国理念;

三、《韩非子》一书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

我将逐一讲述这三个问题。读《韩非子》,不了解韩非是说不过去的,为此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韩非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简单的说就是乱世。我们知道,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东周拉开帷幕,历史进入了春秋时代。从那时起,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战争越来越激烈。经过350多年的吞并战争,历史又进入了战国时代,原本几百个诸侯国,只剩下七个大国和十几个小国。这七个大国是秦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和燕国,他们被称为战国七雄。

和春秋时代相比,战国时代的竞争更加激烈。实力强大的国家想消灭其他国,完成统一;实力弱的国家不甘于灭亡,想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论是要消灭其他国家,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国家,都必须让自身变得强大起来。那用什么方法实现这个目标呢?儒家、墨家、法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主张用仁义来治国,统治者要任用贤明的人,善待老百姓,实行仁政,这样的君主一定能统一天下。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人人爱我,我爱人人,反对打兼并战争,这样天下就能太平。法家和他们都不一样,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用严厉的法律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让他们为君主所用,这样国家将变得强大,在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

很显然,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学说最受各国君主青睐,因为他那一套最管用,见效最快。所以啊,在战国时代,各国都重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韩国的申不害、齐国的邹忌,都主持了本国的变法工作,使国家强盛起来。不过这些国家的变法并不彻底,所以他们的强大没能持续。最彻底的是秦国,秦国在秦孝公时期进行了商鞅变法,之后的几代国君,都坚决贯彻商鞅制定的治国原则。到韩非生活的时代,秦国已经是战国七雄里最强大的国家,其他国家只能够勉强防守,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

按照《史记》的记载,韩非出生于战国后期,是韩国国君的儿子,属于王室成员。他天生口吃,话都说不清楚,但是善于写文章。身为王室成员,韩非非常关心韩国的命运,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他非常焦虑。我们甚至可以说,作为韩国人,韩非比赵国人、楚国人、齐国人更加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只要秦国发动统一战争,第一个倒霉的肯定是韩国,这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韩国的地理位置应该说非常不好,北面和东面是魏国,南面是楚国,西面是秦国,被这几个大国包围,注定了它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国土面积一直是垫底的,还不如燕国。

多年来,韩国国君采取依附于秦国的政策,才勉强保住身家性命。然而,一旦秦国下决心要消灭六国,韩国再怎么听话也没用,因为函谷关正好在秦国的东面,直接对着函谷关,秦国出函谷关就面对韩国。而拿下韩国,秦国将直接威胁魏国首都大梁和楚国北部,加上韩国没有多少抵抗力,秦国怎么可能放过他呢?更致命的是,韩国内部混乱,国君不思进取,大臣结党营私,搞得乌烟瘴气。早年韩国的变法改革,到此时早已是一片云烟,这让韩非十分愤怒。他意识到,正是用法家治国,秦国才变得强大,韩国想要生存下去,也必须彻底变法。

所以年轻的时候,韩非跑去跟荀子学习。众所周知,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不是要去学富国强兵吗?诶,怎么做起了荀子的学生呢?原来啊,虽然荀子是儒家,但他跟孔子、孟子不太一样。荀子研究了当时流行的所有学说,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取长补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韩非跟荀子学的主要是帝王之术,就是教帝王怎么进行统治,这方面的是法家最擅长。后来韩非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基础就是在荀子那打下的。

韩非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直接的目的就是拯救韩国。学成回国后,韩非推动改革,写了一系列文章,共十多万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向韩国国君呼吁,要变法自强。这就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韩非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由于形势危急,韩非内心焦虑,所以他的文字战斗性很强。鲁迅曾经用“峻急”来形容《韩非子》的文风。“峻急”两个字啊,是严峻的“峻”,紧急的“疾”,两个字合起来是,韩非的学说犹如一帖猛药,直击弊端,咄咄逼人,不容你有片刻的喘息和反驳。可以说这个评价是很到位的。郭嘉就要灭亡了,韩非能不着急吗?

然而,韩非并没有得到韩王的重视。相反,他的文章传入秦国,被秦王嬴政看到,深受赞赏。嬴政甚至说,如果能和韩非交朋友,我死而无憾。于是啊,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国攻打韩国,逼迫韩王交出韩非。唉,这下秦王应该心满意足了吧?可奇怪的是,还没得到重用,韩非就被关进牢房,被李斯下令毒死了。也就是说,韩非之死属于非正常死亡,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竟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史记》的记载,韩非被关进牢房是秦王的指令。秦王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韩非啊,一到秦国就献上了一篇名为《存韩》的文章,“存韩”的意思是保存韩国。而我们知道,秦国第一个要消灭的就是韩国。显然,韩非是韩国人,他要维护韩国的利益,这就和秦王的战略规划发生了冲突。齐王不由得怀疑,这个人可不可靠,能不能为我服务?但是这个时候,秦王并不打算杀掉韩非,他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先把韩非关起来,免得他碍手碍脚,这个人到底能不能用,秦王还在考虑。而李斯就利用了这个时间差,擅自做主,毒死了韩非。

李斯为什么下毒手呢?表面的理由是担心秦王被韩非洗脑,放弃消灭韩国的计划。但李斯可能还有私心,他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一起学习过好多年,互相是知根知底,李斯承认自己的水平不如韩非,担心秦王重用韩非会损害到自己的地位,所以痛下杀手。

韩非虽然死了,但幸运的是,他的学说保留了下来。后人把韩非及其弟子的文章,汇集成《韩非子》一书。这本书完整记录了韩非的治国理念,也是最完整、最重要的法家著作,他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改革家,都是韩非的徒子徒孙。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讨论第二个问题,韩非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韩非的治国理念,那就是君主要掌握绝对的权力。韩非说:“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意思是君主对手下太好,一定会威胁到自己大人的地位,太尊贵一定会造反,这样国家将陷入混乱。一个混乱的国家,还谈什么富国强兵呢?所以,治国的第一步就是把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上,让君主具备绝对权威,要说一不二。

这个理念呢,来自于韩非对历史经验的归纳总结。我们知道,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控制着中央政府,然后由周天子分封设立诸侯国。在诸侯国内部,君主把一部分领地划给大夫,由此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里,大夫有权管理自己的领地,但对君主负有一定的义务,要听他调遣。诸侯有权管理自己的国家,但对周天子也有一定的义务要听从调遣,这就是封建制,也叫分封制。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今天的人们习惯用封建专制来概括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事实上,封建和专制是两套制度,因为真正的封建应该像周代那样,天子并没有绝对权力,他要跟诸侯分权,诸侯在自己的国家里也没有绝对权力,而要跟大夫分权,这跟专制是矛盾的。专制呢,是把一切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上,是集权,最反对的就是分权。

好了,我们继续往下讲。封建制原本运行的很顺畅,但是西周衰落之后,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国各自为政,再也不听天子号令了。而在诸侯国内部,国军同样面临着大夫的挑战,随时可能被取代。对此,韩非有切身体会,他最喜欢举的例子就是三家分晋。晋国原本是大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曾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然而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国君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晋国的实际权力,被六个强大的大夫家族所控制。这六大家族互相攻击,忙于内斗,完全没心思为晋国争取利益了。最后,赵家、魏家和韩家胜出,把晋国分成了赵国、魏国和韩国,史称三家分晋。

韩非从这个例子中看到,假如国君失去了权力,大臣就有空间肆意妄为,国家就有可能分崩离析。对此,韩非也经常举另一个例子,就是齐国的政变。齐国的建立者是姜尚,即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春秋时期啊,齐国是数一数二的大国,齐桓公重用管仲,提升了国力,名列春秋五霸之首。可是后来,作为大夫的田氏家族日益壮大,国君的权力一天天缩小。等到田和当丞相的时候,他先杀了齐简公,后来发动政变,赶跑齐康公,最后田和向周天子请求册封,得到允许,名正言顺的成了齐国国君。

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和齐国的情况并不是个案。实际上啊,所有的诸侯国都面临类似的挑战,有的虽然还没有到亡国的地步,但是国君和大臣的关系十分紧张,相互之间不停斗争,以至于无法一致对外。就连君主集权做得最好的秦国也出过岔子,就在韩非来到秦国的前几年,秦国发生了嫪毐之乱。丞相吕不韦的门客嫪毐,利用太后对他的宠信发动叛乱,遭到了严厉镇压。吕不韦受到这件事的牵连,加上他权力太大,让秦王嬴政不安,结果就被赐死。

从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中,韩非得出了一个结论:“奸臣蕃息,主道衰亡。”用我们今天的话呢,臣子的势力越扩展,君主的权力就越萎缩。所以君主既要利用臣子为自己服务,又要时刻防范他们,以免大权旁落,国破家亡。

那么君主应该如何驾驭臣子呢?韩非给出了三大法宝:法、术、势。法律的法、权术的术、权势的势。我们一个个来说,先说“势”。简单的说,指权势、势力、地位。这个概念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提出的。慎到认为啊,君主之所以能令臣民们服从,是因为他的地位天然就比臣民尊贵,权力天然就比臣民大。慎到举例说,如果尧舜是普通人,谁会听他们的呢?尧舜能推行其政策,和他们是不是圣贤没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有权势。韩非赞同慎到的看法,这就跟儒家学说形成了鲜明对比。儒家主张贤明的人,才有资格当君王,才有资格推行他们的政策。韩非则认为,君主能进行统治,是因为他的地位比臣民高,至于他是如何爬到这个位置的,有没有资格坐这个位置,不需要讨论。这就是说,法家认为君主专制是天经地义的,一个人只要当上君主,就拥有绝对的权势。

然而君主并不能高枕无忧,因为在韩非看来,君臣之势,也就是君主和臣子的关系随时会发生变化。如果君主掉以轻心,让臣子的权力越来越大,君臣关系迟早会颠倒过来,从君主控制臣子,变成臣子控制君主。前面说过的三家分晋、齐王被取代都是明显的例子。所以君主一定要把权力牢牢握在手里,确保自己的“势”,就是地位要高过臣民。

那君主应该怎么做呢?必须依靠“法”——法律、法规、法令。韩非认为,君主应该制定详细而明确的法律,来规范和引导臣民的行为,使之符合君主的利益、国家的利益,这叫以法治国,简称法治。韩非的法治思想来源于商鞅,商鞅比韩非早生100多年,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韩非的偶像。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于公元前356年进行了第一次变法,6年后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为此,商鞅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收录在《商君书》里,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和建立军功授爵制。

前面说过,周代实行封建制度,大臣拥有自己的领地,而且能够代代相传,这就叫世卿世禄制,世代为官,世代拥有领地,世代享受俸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有实力的大臣想方设法扩大领地,并且在自己的领地上收税,建立武装,对国军构成巨大威胁。儒家和法家都主张中央集权,所以都想改变这种状况,但两者的方法不一样。儒家想恢复封建制度,孔子认为,只要像从前那样,做国君的有国君的样子,做大臣有大臣的样子,谁都不越界,安分守己,天下就太平了。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封建制度已经不适合战国的形式,必须废除。商鞅将土地私有化,土地拥有者直接向国军交税,大臣不再拥有领土,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臣子对国君的威胁。

与此同时,商鞅建立了军功授爵制度。什么叫军功爵呢?简单地说,你想得到爵位,必须上前线打仗立军功,你有多大的军功,就有多高的爵位。从此,贵族子弟不能只靠拼爹上位了,大家都要凭军功说话。商鞅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韩非非常佩服。他说,商鞅变法后,秦国人用力劳而不休,竹笛危而不怯。秦国老百姓平时努力耕种,劳累了也不休息,打起仗来非常勇敢,遇到危险也不后退。

法律为什么会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韩非指出,这就是法律的两大作用:奖励和惩罚。奖励守法的人,惩罚违法的人。韩非认为,人性啊,是趋利避害的,看到有利可图的事就想去做,可能损害到自己利益的,就想办法避免。君主在制定法律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条人性的原则。具体来说,对君主有利的行为,要立法予以奖励,对君主不利的行为,要用法律来惩罚。比如说人是怕死的,打仗的时候自然就想退缩,但是按照秦国的法律,当逃兵不仅自己会受到严厉处罚,家人邻居也要受到连累。相反,如果努力作战,就可能获得爵位,家人的地位也将随之一起提升。再比如说,人都是偏向亲友的,亲友犯了罪,人们本能的做法是替他隐瞒罪行,但是秦国的法律规定,帮亲戚隐瞒罪行也算犯罪,哪怕是儿子替父亲隐瞒,妻子替丈夫隐瞒都不行。相反,举报罪犯是得到鼓励的。

所以韩非总结说,英明的君主怎样制定法律呢?“社民所欲,以求其功,故为绝路以劝之;社民所恶,以禁其间,故为刑罚以威之。”人民渴望获得利益,就制定法律规定,为君主服务就能获得利益;人民讨厌受损失,就制定法律规定,损害君主的利益就要受到惩罚。为了达到最佳效果,韩非主张法律制定得越详细越好,让臣民都能明白好,按照法律规定来做事情。对于守法的行为,奖励要丰厚,使人们趋之若鹜;对于违法的行为,惩罚要严厉,使人们都不敢去做,这就是所谓的严刑峻法。

实行了法制,国家就有了基本秩序,但是对于君主来说,只有法制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法律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有空子可以钻。韩非为此举了个例子,魏冉是秦国丞相,他辅佐秦昭襄王击败了魏国、楚国,功劳很大。公元前266年,魏冉联合韩、赵、魏、燕战胜齐国,并且把齐国的经济重镇陶邑据为己有。表面上魏冉得到的这一,是对他功劳的奖励,是合法的。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却是魏冉的个人势力极度膨胀,威胁到了秦王的地位。为什么会这样呢?韩非认为啊,这是由于秦王虽然懂得法制,却不懂得运用术。术,权术的术,最早提出和使用它的是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命申不害为丞相,实行变法。和商鞅不同,申不害没有去建立法律制度,他擅长的是术。通过对术的运用,君主就能辨别臣子是不是称职,是忠臣还是奸臣,能不能得到升迁。申不害的术提高了国君的权力,使国力得到增长。在他当丞相的十多年里,其他国家不敢入侵韩国。申不害对权术的高超运用,被韩非继承了下来。他主张,当法制还不能保证君主掌握绝对权力时,就要利用术来补充。具体怎么运用呢?韩非总结了一些经验。

第一条,听其言,观其行。韩非认为,君主应该让大臣提出自己的主张,随后考察他能不能执行自己的主张,执行的效果是有利于君主的,还是不利于君主的。有利于君主,说明这个人是忠臣;不利于君主的,说明这个人是奸臣。区分了忠臣和奸臣,臣子就不敢在君主面前耍心眼儿。

第二条,考察臣子的行为是小众还是大众。什么叫小忠呢,就是符合臣明自己的利益,大忠就是符合君主的利益。这时候啊,韩非又祭出了齐国的例子,齐景公晚年生活奢侈,人民交的税越来越多,苦不堪言。田氏家族趁机收买民心,遇到灾荒,他们借米给老百姓,到时候老百姓只需要还一部分,这个政策田氏家族连续执行了四代,得到了齐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所以当田氏夺取王位的时候,竟然没有人反抗。在韩非看来,田氏的行为就是小忠,他损害的是对君主的大忠,对此必须严加防范。

第三条,密切注意大臣有没有培植个人势力。韩非认为,大臣凭借功劳享受高官厚禄不是问题,关键是要防止大臣的俸禄虽然丰厚,但不能直接去大的工商业城市自行收税,大臣的坚信虽然众多,但不能拥有私人武装,否则君主大权就会旁落,大臣随时可能谋反。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四公子礼贤下士,肯花大价钱收罗人才、收养门客,对内四公子帮助君主治理国家,对外四公子联合其他国家抗击秦国。尽管四公子对国家有贡献,然而按照韩非的理论,他们的行为客观上培植了个人势力,削弱了军权,所以到最后,六国依然斗不过秦国。

上面三条是术的具体内容,术的作用呢,和法是相同的,奖励和惩罚。真心实意为君主做事的人是忠臣,要奖励;表面上为君主做事,私底下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是奸臣,要惩罚。那么术和法的区别是什么呢?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意思是法律是明确记载,公之于众的;权术是藏在君主心里悄悄使用的。因此,当君主公开奖励或惩罚臣民的时候,一定要合法,不能随便改变法律;术则要暗地里运用,让臣民觉得君主像神仙那样无所不知,神秘莫测,我只能乖乖听话。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啊,法和术都是君主需要的。韩非批评说,商鞅只懂得法治,结果呢,后来秦国出现了魏冉这样的权臣,他的行为看起来多合法,却对君主构成了威胁。申不害恰好相反,只会用权术,权术是灵活运用的,难免前后矛盾,臣民就会钻空子,投机取巧。所以韩非强调,法术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法制和权术一个都不能少,他们是帝王必须要掌握的东西。

以法治,将权力集中到了君主手上,运用权术,保证了君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牢牢掌握权力。韩非治国的三大法宝,法、术、势先介绍到这里。有了他们,君主就能进行专制统治。到此我们稍微回顾一下,韩非生活在战国乱世,他认为实现君主专制,才能把自己的国家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要做到这一点,有三大法宝,分别是法、术、势,他们是君主治国的不二法门。

那么是不是君主掌握了韩非的这三大法宝,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呢?韩非对此有着怎样的看法?韩非的学说,对后世的王朝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欢迎继续阅读《韩非子》一书解读的下半部分,我们会在那里为您作答。

好,《韩非子》这本书解读的上半部分就到这里,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集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