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旧制度与大革命》从历史回响中聆听制度变革的警世钟声
铛铛铃2025-09-11【历史】306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旧制度与大革命》。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学术书。可是,就是这么一本正儿八经的学术著作,在这两年突然特别红,而且可能是突然一夜爆红。最近一段时间可能热度没有那么高了,但是你去书店,在人文社科这边的书架的显要位置,你还是能找到这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为什么突然之间它就一夜爆红呢?这个大家都知道,因为王书记推荐。2012年的时候,在一次中纪委的座谈会上,王岐山书记给大家推荐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王书记可是学历史出身的,这么推荐一本书肯定有他的道理。
所以这句话一出来,好多人就跑到书店去,蜂拥而至,去抢那么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个火爆程度就跟若干年前抢《时间简史》一样,甭管看得懂看不懂,先买一本搁家里供着。各个出版社也是闻风而动,这就是商机。之前已经出过版本了,那当然最好了,拿出来翻新一下加印;没有出过这本书的,那就赶紧找人翻译。这好就好在,这本书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书了,已经没有版权了,就是说在公共领域了,所以找个人翻译出来,赶紧紧急上架,也要来分一杯羹。
当然了,这种如火如荼的盛景,也不是只因为王书记那么一句话。刚说了王书记推荐必有它的道理,也的确是因为这本书对当今确实有借鉴意义,有关于我们的改革,有关于我们的反腐,有关于我们思考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那说了那么多,那么这是一本什么书呢?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关于法国和法国大革命的书。《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个大革命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大家都知道,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作为标志开始,法国人民掀起了一场争取民主、争取平等的这么一场大革命。统治法国几百年的波旁王朝,这是一个专制王朝,在几年之内土崩瓦解,国王路易16被送上了断头台。革命的潮流风起云涌,把旧世界打得粉碎,整个法国在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急剧的大转弯。这个过去的特权阶级,贵族和教士阶级,在这个时刻被掀翻在地,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的特权,而新的观念也在旧的废墟当中逐渐确立起来,这就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些观念逐渐变成了人们普遍的、固有的观念,在大革命之后迅速向全世界传播。
大革命时代泥沙俱下,摧枯拉朽,这中间也出现了很多极端的事情。革命嘛,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会那么温文尔雅。比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那个断头台就没有闲过,他们不仅砍掉了国王的头,砍掉了王后的头,砍掉了贵族的头,也砍掉了平民的头,也砍掉了想要砍掉别人头的人的头。这革命的历程也是瞬息万变,从一开始相对温和的君主立宪派执政,到后来吉伦特派上台,到后来奉行极端政策的雅各宾派上台,丹东、马拉、罗伯斯庇尔这些人上台,到后来说大家受不了这个恐怖气氛,热月党人上台,到时这些人都收拾不了残局,终于把拿破仑给推上了前台。拿破仑建立了他的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当了皇帝,这个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就跨出法国国界,向整个欧洲蔓延。这欧洲各个旧势力的君主联合起来一起绞杀法国大革命,终于是在滑铁卢之后,把拿破仑流放到大西洋里边的圣赫勒拿岛上,波旁王朝短暂得以复辟,但是这个时候的法国社会已经跟革命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革命洗礼的法国人民,后来又是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最终把法国的政局永远地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法国大革命,这就是在人类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道分水岭。但是这个大革命到底算是怎么一回事呢?是不是就是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就这么解释就算完了呢?革命的爆发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革命的过程是不是就符合我们的想象呢?而革命的成果是不是就符合革命之前对于革命的一个预期呢?试图回答这些问题的有很多人,也写了很多很多的书、很多很多的文章,其中很著名的一本就是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是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并没有亲身经历法国大革命。当然,如果你说法国大革命的历程不只是到1794年热月党人上台算结束,而是可以往后一直算,一直恨不得算到1830年的话,那他是经历过了。但是他至少没有经过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时期,高潮时期其实就那么几年,就是把国王脑袋砍掉了那么几年。托克维尔本人其实是贵族出身,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描述这个法国大革命,而且去深入地分析它,并且写出自己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跟平常我们对大革命的一个刻板的认识是非常的不一样的。
简单来说,他的观点就在这个书名上面,《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们通常认为大革命是砸碎了旧制度,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但是托克维尔通过对第一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这个大革命其实是脱胎于旧制度,是旧制度导致了大革命,而且也在大革命的成果当中烙下了非常深的烙印。
那么这本书究竟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托克维尔到底说了一些什么问题。这本书分成三编,也就是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其实没有标题,但是总结出来的话,第一篇主要讲的是大革命是怎么回事,第二篇讲的就是旧制度,它核心的问题说的是那些被认为是大革命造就的新事物,其实都是脱胎于旧制度,第三篇呢,就是说旧制度为什么会引发大革命。
作者得出来的最有意思的结论就是,并不是说大革命之前法国社会压迫就多么厉害、多么狠,相反,其实法国人的日子过得并不错,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还是造就了大革命,这到底是为什么?作者在序言当中自己就说了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他说:“现在我呈现给公众的这部作品是要解释为什么几乎同时在欧洲各国酝酿的大革命在法国而不是其他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它自发地产生于它要摧毁的社会之中,旧的君主制为何如此完全突然地垮掉了,而且他还要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在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人们本来对着平等和自由有着同样的这样一种追求,但是为什么在大革命当中,对于平等的追求越来越极端化,但是对于自由的追求却慢慢就忘记了呢?而在大革命之后建立的这个新社会,他跟大革命之前的那个旧社会到底有多大的异同,哪里相似,哪里不同,在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当中,法国人民究竟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那么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这一切都要我们在书中得到答案。
好,下面咱们就把这本书细细地捋一遍。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意思,虽然每一编并没有标题,就是第一编就是第一编,第二编就是第二编,但刚才已经说了它到底讲的什么意思,这是我总结的。但是它每一章的标题用得可就有点太详细了,就很少有这样的书能把这一句话写得完完整整。比如说第一编第一章就说“大革命爆发时人们对它的不同评论”,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章要说什么东西,甚至有的章名儿把这一章的结论都说的很清楚,比如说第二章会说“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这个结论就很清楚。那么我们在看这书的时候,思路就可以很清晰。这么说来的话,这本书按理说不应该难懂,因为它每一章的标题我们如果读一遍,把目录读一遍,我们大概也就知道这个作者想说什么东西了。
那么好,我们还是一章一章地来说一说作者究竟写了些什么吧。第一篇第一章,大革命爆发时人们对它的不同评论,那有什么不同的评论呢?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三个字:没想到。大革命之前在欧洲是有一段时期叫做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些知识分子、一些文学作家写了一些对于社会、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对于人人平等的这样一种追求、一种理想。我们现在来说,他们对于这个革命来说是做了一些理论上的准备,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候革命爆发的时候,这些人也没能判断说这革命会变成什么样子。当时的欧洲的一些君王也非常喜欢跟这些启蒙作家打交道,但是他们也没有想到说这革命会变成什么样子。这革命爆发了,大家就觉得说这跟以前这个时代肯定是不一样了,但是究竟怎么不一样了呢,这还真是不知道啊。
对于这些欧洲的封建君主来说,除了法国之外,其他的欧洲国家,什么德意志的一些王公,德意志是当时分裂成很多小国,为首的就是普鲁士,在大革命之前正好是他们的腓特烈大帝在位的时候,当然他没有赶上法国大革命就去世了,但是他在革命之前也就没有预料到说这革命会怎么样。这革命爆发之后呢,很多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就是欧洲的很多的观察家全都看错了。多数人认为这没什么嘛,这不过就是一次地方性事件,一次小阵痛罢了,这个法国国王虽然被囚禁了,一开始只是被囚禁或者说被软禁,那也不过就是一个之前此起彼伏的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所以这些欧洲王公聚到一块开会,说也要谴责这个大革命怎么怎么样,但是压根他们就不信这种革命会对他们的统治造成什么影响,他们最关注的其实是借这个机会能够削弱法国,因为法国是个传统的欧陆大国,从路易13、路易14,路易14太阳王在位70几年,东征西讨,这法国在整个欧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法国这回革命了、内乱了、祸起萧墙了,那对于这些欧洲国家来说,他们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这里边根本就不是说他们对大革命会有怎样的一个认识。
那么其他的观察者呢,他们也没有看出来这个事情的趋势。比如说有英国人说,在法国旅行的时候所见所闻,他觉得这革命一爆发,恐怕要增加那些特权等级的权利了,这个我们知道跟后来的事实完全相反,特权阶级不光没有增加他们的特权,反而是被打翻在地。还有人判断说,自大革命之后这法国就一蹶不振了吧,这个法国整个的就要颠覆了,也不会再是欧陆强国了,但是这个我们知道跟事实也是相反的,大革命不仅造就了法国的强大,而且有拿破仑横空出世之后,是空前的强大,这是后话了。
总结起来的话,大多数欧洲人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认识都是没想到,而一旦革命真正起来之后,这个意见也会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认为这革命也没啥,不过就是一场周期性的阵痛罢了,而另一个方向就是正好相反,是把大革命看成了魔鬼、洪水猛兽,觉得这就要彻底颠覆人类社会了。当然也有很多人觉得这个大革命一起来之后,将使人类焕然一新,整个法兰西的面貌焕然一新,对整个世界来说都要创造出一种新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事实证明,他们都想的太片面了,真正的结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
那么第二章托克维尔说的是,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不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利。为什么要提出来这个,就是因为在欧洲的话,这个基督教传统是非常的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法国,法国这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当然中间容许了新教的存在,那也是经过流血的,这个圣巴特罗庙大屠杀那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总之,宗教在法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这特权等级当中是两个等级,两个阶级,一个是贵族,一个就是教士,那教士代表的就是宗教的力量。那在法国大革命的最开始的一些行为当中,就有攻击教会,而在这个大革命慢慢的接近尾声的时候,这个反宗教的情绪还在继续蔓延,一直到最后才收尾。
但是作者在这地方想要证明的是,其实啊,并不是因为这个基督教或者说这个教会多么招人恨,这个宗教本身其实并不是招人恨,招人恨的是教士在这个社会上获得了那种地位、那种财产地位、那种社会地位,这个才招人恨。他举出来的反例是,一旦大革命之后,这些教会、这些教士跟这个土地、财产,跟这些统治权力,跟这些政治制度就没有直接关系的时候,这人们又开始又找回到了这个宗教的庇护,又这个宗教又在这个法国得以复兴。作者在这里面说的很清楚,说基督教之所以激起如此深仇大恨,并不在于它是一种宗教,而是因为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并不在于教士自称是来世的代理人,而是因为他们是县市的地主、领主、征税者、行政官吏,并不在于教会在即将建立的新社会中失去地位,而是因为在正被摧毁的旧社会中他占据了最有权势的地位。
所以,法国大革命其实是一场很现实、很世俗的革命,之所以冲击了这个宗教的权力,仅仅是因为宗教在世俗当中发挥了比它本身应该有的地位更高的一个作用。那么另外一个容易对大革命产生的误解就是,革命是趋向于无政府状态的,你看到处都是一片混乱、一片恐怖,这个革命的恐怖,像那个雅各宾派上台之后,断头台到处砍人,这个处处都是互相斗来斗去,这种状态是趋向于无政府状态。但是作者说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在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君主立宪派的首领米拉波伯爵就像国王写信的时候说过,说这革命来的太及时了,太好了,他所有打碎的这一切,所有的让世人平等的这种理念,对于王权来说都是一种加强,因为原先是有特权等级在跟国王分庭抗礼的,现在大革命一来,这些特权等级全被取消,全被打破,那么居于最顶上的就是国王的权力,反而是得到了加强,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说要废除国王,大革命是要废除一切旧的社会形态,打碎一切现存的机构,这确实是要达到这个目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反而需要更加集中、更加强力的一个权力机构,他把原来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权力都吸收到中央政权当中来,所以这个居于中央的权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得到了加强。
第三章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大革命的一个特征了,就是大革命作为一场政治革命,却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展开,其原因何在。就是刚刚也已经说了,就是法国大革命这明明是一场现世的革命,是一场世俗的革命,但是他怎么会跟宗教革命的形式有些相似呢?就是说在此之前,一切的革命都是有一个祖国的,并且这个变革都是局限在这个范围之内的,但是法国革命却不是,他没有自己的疆域,不仅如此,他的影响已经从地图上抹掉了所有的旧国界,也就是说从法国这一个国家向周围的这些国家蔓延,所以才引起了欧洲这些君主的恐慌,因为革命在往外输出,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已经超越了一切的国籍,是所有认同法国大革命理念的人,他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公民,因为人人生而平等嘛,那么所有其他的什么民族、性别、人种,这些属性都在这面前不堪一击,这个天赋人权既然是平等的,那么人和人之间就是一样,这样的理念放之四海而皆准。
像这种普世的理念,在过去人类的经验当中,只有那种普世的宗教才具有,比如说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世界性的宗教都有这样的特征,就是在基督教之前,像罗马帝国境内的这些宗教,他们对于向别的民族传教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因为宗教只限于他们的民族,一个民族有共同的文化习俗、共同的宗教、共同的神明,所以他们是一个民族,但是在基督教出现之后,他摆脱了具体的国家、具体的民族、具体的政府形势、具体的社会形态、具体的时代的限制,凡是信仰这个宗教的都是兄弟姐妹,那么就给他巨大的生命力,从各个文明形态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传播,所以他才会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这就是一种宗教式的革命。
那么法国大革命正是与此类似,所不同之处只是说法国革命是关乎现世的,而宗教革命是涉及来生的,就是一个是管此岸世界的,一个是管彼岸世界的。那些具有普世性质的宗教把人抽象出来,视为是一般的不以国家和时代为转移的人,那么法国大革命其实也是这样,甭管你是哪个民族的人、哪个宗教的人,一切都是平等的,那么就把人给抽象出来了,于是人就具有了普遍的一个价值,于是这样的理念就更加具有普遍性,也可以说是非常自然的一个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法国大革命就能被一切人所理解,也能够到处被人效仿,也可以到处去传播。
那么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革命本身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一种新的信仰,只是他有待于完善,他没有上帝,也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来世,但是却可以输出一种狂热,而让整个世界到处是充满了他的信徒和他的士兵。
那么在大革命之前的这个欧洲,是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况之下呢?这就是第一编的第四章,欧洲如何建立了一样的制度,又如何一起崩溃。他指的这个一样的制度就是封建制。我们说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之前,是漫长的1000年,是黑暗的1000年,是中世纪的1000年,这1000年就是处在封建制的社会之下。所谓封建制,这个中文是借用了一个艺名,因为中国曾经存在过封建制,中国的这个封建就是封土建国,这有块地,封你在这当诸侯,你就世世代代统治这里,世袭,这个西周、春秋,这是最典型的封建时期,我们听到的春秋五霸那些故事,各个国之间、小国之间打来打去那些故事,这就是封建制的时代,这是中国传统的讲的封建制的这样一个概念。
那么在欧洲来说,这个feudalism差不多也类似这样的一种体制,就是有国王,下面有骑士,这骑士分369等,也是按爵位分,公、侯、伯、子、男,公爵、侯爵、男爵,这一大堆这些爵位,这个当然这个是翻译的名称,是我们跟中国这边五等爵对应过去的,但是这个级别是这个是客观事实,那么下一层的这个封臣就对他的封君有这个封建的义务,他是靠这样一层一层的封建的效忠关系,来维持这样一个封建制的。
而托克维尔在这一章中一方面是描述了说,欧洲这个封建制在哪哪都差不多,英国、法国、德国,德国当时不是统一,但是德国那个范围之内,包括那个各个日耳曼民族、奥地利、普鲁士,还有其他一些小公国,在这些范围之内,到处都是一样的,比如说都是由统一的,都有议会,这个议会都是由同样的成分组成的,都有同样的权利,在不同的阶级之间都有等级社会,贵族是占据同样的地位,城市呢,也差不多,都有相似的结构,农村是什么样的管理呀,农村这些他那些环境啊,土地怎么被计划、被拥有、被占据、被耕种,然后佃农制、领主制怎么怎么,这些几乎都是一样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旧体制在18世纪的欧洲是逐渐趋于衰落,到处濒临垮台,在封建制时代,作为社会中间的是贵族阶级,这个贵族阶级以教士为核心,这个阶级在不可救药的衰落下去,染上了老年衰弱症。本来由他们统治的基层的这些人民,就民心就开始倒向王权,倒向贵族们头上的那一个一个的国王,而这些贵族的衰落呢,本来是让他们力量越来越弱小,产生的危害也越来越小了,但是他们激起的仇恨反而越来越大了,这个在后面的第二篇当中有非常详细的论述。
总之,由于欧洲这个王权的逐渐加强,这比封建时代的国王拥有更大的权力,那么此消彼长嘛,那些封建贵族的权力就被逐渐削弱了,这个事情其实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这种事情在中国其实是发生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那么多国家都要求变法,他们变法变的是什么,就是要加强各国的王权,那加强的最狠的就是秦国,所以最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那么反对变法最起劲的是谁呢,都是六国旧贵族,这旧贵族是哪来的,都是先秦那些传下来的这些封建领主,这跟西欧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那个状况其实有相似之处,那时候也是用国王派下来的这些官吏取代了地方上这些贵族们的直接统治,那个国王的官吏,也就是官吏嘛,取代的那些世世代代封在那地方的封君,这不就是加强中央王权,加强专制统治的这么一个过程吗?
那么好,在匆匆地了解了一下欧洲当时整体的一个格局,了解了其他国家的这种状况之后呢,托克维尔把目光又拉回到了法国,提出来法国革命独特的功绩是什么,他提出的问题包括大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它本身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他偏偏要这样发声,他又完成了什么。这第一篇作者是先论证了说,法国大革命并不是为了摧毁宗教信仰的权威,它实质上是一场社会政治革命,他也不是想让这个混乱延续下去,他是摧毁了若干世纪以来完全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那种封建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一致、更加单一,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这样一种社会秩序。
革命嘛,是一种非常突然的一种社会变革,他事先没有任何的预兆,没有任何的过渡,没有任何的预备,也没有任何说有时间去同情,摧枯拉朽突然就完成了,可能需要好多代人、好长时间无法完成的事情,这就是革命的成果。那么这么大的一场革命,为什么是在法国发生呢?那就是作者后面要回答的问题,所以第二篇就是在讲法国的这些旧制度。
首先第一章就在说封建权利在法国为什么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是人民憎恶,为什么法国的特权阶级、这些贵族就这么遭人恨呢,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在别的国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啊。托克维尔这个时候这个研究是获得了一些第一手的资料,包括大革命期间、大革命之前,某些地区的这个土地清查的这个账册,还有一些税收的记录,还有什么什么东西。
那这章的论证其实就为了说明一件事,并不是因为法国的封建领主多么多么坏,多么多么强势,才惹得这个法国人民那么憎恶,而恰恰相反,从前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这些封建领主,他们本来有统治当地这些人民的这些权利,而这些权利逐渐逐渐都被国王给收走了,国王往地方上派员,派总督,总督下边再派这个分支机构,分支的这些官吏,他们来直接统治这些人民,那这样的话就把这些贵族就给架空了,那这贵族也乐的好吧,我不管事了,不管这些事情,但是呢,原有的一些封建义务还在,比如说有些捐税,就该捐给这个封建领主的,捐税照样得捐,而有些税收呢,对于封建领主来说又是豁免的,那这些农民就不干了,说你跟我是一样的,你就是我的邻居,你并不怎么管我啊,你不是来直接统治我的这样一个官员,但是呢,你有这样这样这样的特权,这样这样的优惠啊,税也不收你的这个有什么劳,你也不用去,我还得替你干活,凭什么呀,这能不遭人恨吗?
其实法国农民的日子已经比以前好过的多了,他们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名义上,他还得受他这个封建领主的这个管辖,这好多义务都得去尽,那他当然就不愿意了,这是地方上的情形。
那么从中央的角度来说呢,第二章就在说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就是看到大革命最后的成果的时候,你看到拿破仑那么强有力的一个政府,非常的强势,那是中央集权的一个典型的表现,但是作者试图论证说,这种中央集权它不是来源于大革命之后的成果,而实际上是脱胎于旧制度。
法国在整个社会体制当中,其实在欧洲是一个异类,他跟古代的中国其实很像,就是秦始皇之后的中国占主流的已经不是封建制,而是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皇帝直接任命官吏去管理地方,那这种体制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已经在法国出现了,刚才已经说到说那些地方上的那些贵族已经失去了他们在封建时代的一些权利,那么派谁去的呢,就是派各个省的总督,总督下边有总督代理,总督代理下边再层层派这个管理去收税,去干嘛干嘛去做这些行政事务。
那么在中央呢,中央就是国王的御前会议,这国王的御前会议有点像内阁了,就一切政务,大大小小都通过御前会议去来决定,那御前会议听谁的呢,当然听国王的,这御前会议决定一切,甚至决定,哪一块地上适合种葡萄,哪块地上适合种别的什么东西。
那再进一步说呢,第三章,如今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其实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那么旧制度是如何管理政府的呢?如果说这些城市的政府在中世纪的时候还有一些自治权力,还有可能是由当地的民众选举产生,或者说再不济是国王卖官鬻爵,把这个城市的管理权要卖给当地的政府,这种耍流氓的这种手段那也行,反正当地人只要把这个官职买下来,给国王足够的钱,相当于贿赂一下国王,那好歹这个权力的统治权还是归当地的议会,或者说当地选出来的什么大会来统治的,但是在大革命之前,这种权力越来越削弱,而各地的官员都逐渐把地方的这个政府都归于中央政府统一管理之下,这种体制并不是大革命造就的,而是在旧制度的时代就已经是这样了,这是行政权。
那么司法权呢,第四章就在说这件事情,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属于旧制度的体制,这个从中世纪的传统过来之后,有最高法院,这个国王按理说是不能直接插手最高法院的,但是呢,他又另外设了一个行政法院,一切跟政府机关、跟政府有关的一些诉讼,都是要经过行政法院的,那在这里边,这个国王通过御前会议就可以直接插手了,中央集权专制的这样一个王权的政府,一手抓住了行政权,一手抓住了司法权,那么就有一个问题了。
第五章权力集中为什么扎根于旧制度但没有摧毁它,在这一章里面,作者总结了一下前面几章的这个要点,就是说位于王国中央的一个机构在管理全国的政府机构,一个大臣在管理几乎所有的国内的事务,每个省都有一个官员在领导一切大小事务,就各省的总督嘛,然后次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权力机构只有事先请示方可以活动,就要受中央的控制,而司法这方面,特别法庭是有权受理与政府相关的所有案件,并且庇护所有的官员,这样一种图景明明就是大革命之后形成的集权政府,但实际上这一切在旧制度的时代就已经都形成了,而大革命之后建立的政府,非但没有瓦解这种中央集权的状况,而且还对此进行了非常重大的加强。
那这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因为大革命的这些理念,还是要靠这样中央集权的这种体制,才能够得以传播,他们的一些理想,只有靠中央政府才能够实现,而且还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所以旧君主制虽然在大革命前期被推翻掉了,但是很快又重建起来,重建起来之后的这个中央集权的政权比之前旧制度之前那个政权还要强大,也更加集中,所以很诡异的是,这民主革命虽然对旧制度的很多的体制都进行了扫荡,确实对中央集权这个制度起到了巩固的效果。
那么在大革命的这个风起云涌的形势之下,这个中央集权制度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人们理所当然的就认为这个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是大革命的功绩之一,殊不知这其实本来是旧制度早已存在的一个东西,只不过那时候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在大革命的时候他被加强了,被凸显出来。
第六章写的是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这看到这章内容之后,我觉得我们都觉得应该很熟悉,虽然那是几百年前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他说的这个风气,行政风气嘛,无非就是官僚主义、文牍主义,这个上下欺上瞒下,类似这样的事情,行政效率的低下,在那个时代,凡是中央集权的政府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所有的权利都来自上边,所有的决定都是要请示上级才能做决定,所以这个效率自然就会低下,这个所有的集中,这个权力的集中,还有所有的资源的集中,也造就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第七章说在欧洲各国中,为什么法国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呵,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心的一笑啊,在大革命时代的这个法国,就大革命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就是巴黎已经是吸取了全帝国的精华,已经可以代表法国了,然后他主导着法国的命运,那么外省对于巴黎人来说,那就完全不屑一顾。
托克维尔还特别爱举反例,他举的就是英国,他对英国的体制其实非常的推崇,但是英国跟法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那英国的伦敦,其实并没有像法国、巴黎这在全国的这样的地位,伦敦就是伦敦,伦敦也是一座城市而已,虽然它是首都,但是法国的巴黎就不一样了,因为政权是集中的,所有的资源全往巴黎这地方汇聚,尤其那个时候快要开始工业革命了,所有的手工业者,所有的工业、所有的这个经济,也都往巴黎市中心这边聚集,所以造成了巴黎的空前的庞大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种逻辑我们听着也是非常的熟悉。
那么在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旧制度统治之下的法国人,他们偏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所有这些法国人都是在旧制度之下生活,他们彼此之间简直完全相同。第八章千人一面的法国,这个由于这个所有的资源都往首都汇聚,在外省的生活就变得千篇一律,都是一样的无聊、一样的没有什么前途,没有什么独特的生活,那么全国就在趋同,各地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全国的法律也都是一致的,国王的敕令、通告也都是面向全国的,御前会议的命令也都是一样的,所有的生活,所有的细节都是一样的,造就的法国人也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一样,然后各个阶级之间呢,除了平民、老百姓之外,也都在趋同,法国的贵族不断的贫困化,就刚说了嘛,他们的权利其实被剥夺了,那么他们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虽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特权,但是他们也开始贫困化,但另一方面呢,新兴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有钱了,也在谋求社会地位,那这个旧贵族和新贵,新的这些资产阶级,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这个状态,其实很多地方就很像了,那么到了18世纪末期,也就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时候,这个贵族和平民的气质,虽然还是有差异,但是,但是说到底,所有地位高居人民之上的阶层的人都是相似的,包括贵族,包括教士,包括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思想是一样的,习惯、品位、消费、书籍、语言都是一样的,只有在权利方面他们有所不同,但是这是一个极端。
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如此相似的人,为何分割成一个一个陌生的小团体,这就是第九章的内容,就是彼此相似的法国人,反而是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的互相孤立,这情况也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托克维尔又拿英国来做反例了,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英国因为历史上王权比较强大,所以这帮贵族就跟平民就结成了同盟,所以贵族跟平民之间的联盟,架空了国王,后来形成了君主立宪的传统,而这些贵族呢,就用现在话说叫接地气吧,他至少能倾听一部分平民的声音,所以在英国,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像法国那么尖锐,所以要不然,为什么是法国发生这么激烈的大革命呢?
啊,英国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也有大量的流血,也把国王给他脑袋给砍下来了,但是后来真正解决问题的是1688年光荣革命,这是不流血的革命,就是英国人其实比法国人更加善于妥协,就是说这事儿咱别弄到剑拔弩张,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有什么事咱们商量着来,该妥协妥协,妥协而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是英国人的性格,但是法国人就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旧制度,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这种旧制度时代,各个阶级、各个阶层之间互相的不信任,互相的这个由于自身的利益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小团体,这种利益小团体密密麻麻遍布全国,虽然从大的角度来看,法国人都个个相同,都是千人一面,但是这些小团体的利益又各个不同,最后就造成了社会的一个大的分裂,这托克维尔在这书里面说了,这贵族,贵族是抱着自己的特权不放,那跟平民,跟其那个资产阶级之间都划清界限,那资产阶级他因为有钱,他获得了相应的地位之后,他跟平民又脱离开来,他自己又形成了他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法国,贵族、资产者、平民之间的这个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阂,这样的情形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怎样呢,旧制度的灭亡,所以第十章写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导致旧制度灭亡的原因是政治自由的崩溃和各阶级的分离。
托克维尔在书中写到说,英国和法国从中世纪之后,这个政策就分道扬镳,英国那边的政策是越来越凸显出来,说没有纳税人的同意就不能征税,但是法国就不一样,法国人这个贵族,为了获取这个相应的政治地位,获得相应的特权,就卑鄙的同意国王说,那你就随便征税吧,哈,你只要给我好处,我就你就可以对那个臣民随便征税,那么这样任其发展下去的结果啊,就是,呃,最交不起税的那帮,就得负担所有的税,这个富人免税,穷人交税,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的不合理,这个国王为了收税,想钱都想疯了,他把这些官职直接卖掉,啊,这个卖官鬻爵嘛,拿来换钱,而且他更狠,就是卖了之后会把这个特权吧,有这个官再收回来,收回来之后你要再想,你接着再买一刀,哇塞,就已经很卑鄙的要干这种事情了,那么呢,国王就是这样不断的向国民去索要钱财,但是国民想要自由边儿去,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啊,漫漫长河里边,这个法国的国王是一个比一个强势,这个路易14为顶峰,之前的国王越来越强,之后这国王啊,路易15也就剩路易16,这个,呃,之前所有的这些国王啊,都是致力于加强这个中央的集权,都是才华过人都非常有能力,他越有能力这个剥削、这个征税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