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居里夫人传》于科学星河中镌刻坚韧与智慧的传奇人生
铛铛铃2025-09-11【传记】9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居里夫人传》。
被人们称为居里夫人的玛丽·居里出生于波兰,在法国走上科研之路。她对放射性现象做了开拓性的研究,被人称为“镭的母亲”,一生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时至今日,她依然是杰出女科学家的代名词。人们在鼓励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经常会想:“想不想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人?”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当然会有很多传记。而今天要讲的这一本,是所有关于她的传记中影响最广,也被公认为最全面的一本。它的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其中大女儿伊莱娜继承了她的科研事业,在1939年和丈夫弗雷德里克一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而小女儿艾芙从小对艺术和文学感兴趣,长大成了一名音乐家和作家。顺便说一下,艾芙的丈夫亨利·拉布伊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也就是说,居里一家出了五个诺贝尔奖得主,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居里夫人不但自己很厉害,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高手。
艾芙写的这本《居里夫人传》,在居里夫人去世的3年后,也就是1937年出版,一经问世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27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本书共32万字,27章,书中除了着重介绍居里夫人的工作精神和科研成就,还引用了她生前的许多私人信件和日记,并加入了作者作为一个女儿对母亲的切身观察。因此,这本《居里夫人传》既有丰富的资料,也有充沛的情感。
究竟是什么样的天赋和特质,让居里夫人成为杰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在事业和家庭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这些都能在这本《居里夫人传》中找到答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居里夫人伟大的一生:第一,是她在波兰成长的岁月与经历;第二,居里夫人是如何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的;第三,科研之外,居里夫人还有什么卓越的品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居里夫人在波兰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居里夫人的原名是玛丽·斯科沃多夫斯卡,1867年,她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是全家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因此家里一直有着崇尚学习的家风。玛丽从小就非常聪明,在四岁的时候,她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阅读,让父母惊喜不已。上小学的时候,她比班级里的同学都小两岁,但所有课程的成绩都是第一名。从小学到中学,她都是才华横溢的学生,老师经常给出天赋非凡的评价。不过话说回来,这在斯科沃多夫斯卡家并不算太特殊,因为玛丽的哥哥姐姐们的学习成绩也都很好,几乎每一个都在学校里被评为优等生。玛丽就在这样一个学霸之家里游刃有余地学习各科知识。
那时的玛丽对于科学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反倒是对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更有热情。在她少女时代的日记里,找不到太多和数理化相关的内容,但满满都是一位文艺女青年的笔录心得,有德文和波兰的诗歌、俄文的哲学论文、拉封丹寓言诗的插图,还有勒南《耶稣传》的摘句。和所有的小姑娘一样,玛丽很爱玩。中学毕业后的那一年,她甚至什么事都没做,就在波兰乡间旅行玩耍。那一年,她学会了划船、游泳、骑马与跳舞,参加舞会的时候,一个晚上就能磨穿一双软底羊皮鞋。
如果我们非要在小玛丽身上找出一些过人之处,一些和她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相关的特质,那可能是她身上的专注力。小玛丽有一个天赋,在她念书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不能打扰她。有一次她在读书,她的两个姐姐搞了个恶作剧,在她身体周围用几把椅子搭了一个高高的金字塔,搭好之后,两姐妹笑着退到一边等着看笑话。然而这一等就是好久,玛丽完全没有注意到两个姐姐的动静,直到书读完了才抬起头,椅子金字塔随着她身体的移动轰然坍塌,玛丽愣在那里,仿佛突然惊醒的梦游者。
在完成中学学业后,玛丽希望有朝一日能到法国留学深造。那个时候法国对于波兰年轻人的吸引力很大,但是玛丽家不可能负担那么多孩子去法国留学,那怎么办呢?玛丽和她的二姐布洛尼亚想出了一个互帮互助的计划,年纪大一点的布洛尼亚先去法国留学,而玛丽在波兰找一份工作,定期给对方寄钱,等到布洛尼亚学成了,就轮到玛丽去法国,布洛尼亚资助她。就这样,布洛尼亚去了巴黎学医,而玛丽在波兰一个名叫思思祖基的乡村当起了家庭教师。
工作之余,她依然在学习。她学的东西很杂,可以说能拿到什么书就看什么,而且只能自学,因为当地没有任何人能给她指点和忠告。书中引用了当时的玛丽写给表姐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我同时读几种不同的内容,因为专攻一个主题会让我厌倦,我可怜的小脑袋已经使用过度了。要是我读书觉得看不进去了,就演算代数题或三角题,这种活动是不能分心的,于是又将精力集中到正轨上来。”
几年后,布洛尼亚从巴黎来信告诉玛丽,自己已经学成,可以反过来资助她留学了。然而玛丽却婉拒了姐姐的好意,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的她经历了失恋的挫折,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就在玛丽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个家庭,她与雇主家里的大儿子卡什米尔相恋了,但遭到了卡什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骄傲的玛丽立刻结束了那段恋情,从思思祖基回到了华沙,但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情绪低落。她给布洛尼亚写信,心灰意冷地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想去法国留学,她写道:“我一向愚笨,现在也愚笨,恐怕终生都会愚笨。按照流行的说法,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现在不幸运,将来永远也没有幸运。我梦想过去巴黎,就像希望灵魂获得救赎一样梦想过,可那个梦想很久以前便已离我而去了。”那一年,玛丽已经24岁了,看上去她似乎就会这样在波兰呆着,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度过平凡的一生。
然而命运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神奇的转机。玛丽有一个表哥负责一个实验室,他告诉玛丽,有兴趣的话可以来实验室玩玩。于是玛丽生平第一次走进了一间科学实验室,她立刻就迷上了那里,失恋的痛苦和自暴自弃的情绪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之后,她只要一有空就会去那个实验室,按照物理学和化学的理论展开各种实验,直到深夜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回到家中,一种激越的兴奋会让她久久不能入睡,梦里都会出现那些试管、静电剂和精密天平。在此前20多年的岁月里,她热爱学习,爱好广泛,却始终不能确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而此刻,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清晰的光点,一个她愿意用一生去追逐的目标。再度给布洛尼亚写信时,玛丽显得判若两人,她急切地写道:“去巴黎将带给我极大的快乐,让我的精神从今年夏天严酷的磨难中恢复过来,也会对我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求你立刻给我写回信。”
1891年的秋天,波兰姑娘玛丽·斯科沃多夫斯卡抵达法国巴黎,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一段科学史上的传奇即将展开。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波兰姑娘是如何在法国登上科学高峰的。
刚才我们提到过,在玛丽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强的专注力,而在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的时间里,她把这种专注力用到了极致。玛丽立志要拿下两个学科的学术学位,分别是物理学和数学。为了能专心学习,玛丽从她原先借宿的姐姐姐夫家里搬了出来,在学校附近的拉丁区租了一个房间。那是一个极小的阁楼,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供热,没有供水,也没有照明。她每个白天都在学校上课,晚上去图书馆,待到图书馆关门,时间也就是深夜十点,然后才回到她的房间,点起一盏煤油灯,继续用功到凌晨两三点。
一年冬天,巴黎遭遇了罕见的寒潮,玛丽住的阁楼冷得让她无法入睡。但是一个波兰姑娘,怎么能向巴黎的冬天屈服呢?她打开大木箱,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能穿的都穿在身上,然后再钻进被窝里,把其余衣服和衬衫都盖在薄薄的被子上,可还是冷,于是她伸手把屋里唯一的一把椅子拽过来,压在被子上面,让自己有一种重量和热量的感觉。
对于吃她也极为潦草,可以一连几个星期只吃涂着黄油的面包,偶尔想吃点像样的东西,就去拉丁区一家小饭店买两只鸡蛋,或者一块巧克力或一些水果。有一次,玛丽当着一个同学的面晕倒了,姐夫闻讯后着急赶到她的住处,发现她居然还坐在桌前用功,脸色像纸一样白。姐夫翻遍了整个屋子,只找到一种可以下肚的东西,一小包茶叶。他气急败坏地询问玛丽这两天吃了什么,回答是前一天晚上吃了几根小红萝卜、半磅樱桃,然后一直学习到凌晨三点钟,醒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什么东西。
听上去太苦了是不是?但是,居里夫人自己把她在巴黎大学求学的4年称为她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那4年的她不参加聚会,也不交什么朋友,把每一天每一刻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这位不同寻常的学生,很快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巴黎大学一位姓李普曼的物理学教授,经常会给玛丽分配一些实验室的任务,以检验她的思维能力和独创性。教授很快发现,玛丽拥有出类拔萃的实验技术和细致手法,简直是为做实验而生的。终其一生,实验室都是玛丽最爱的地方,她永远都是站着工作,时间再长都精神抖擞。很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学生沙米尔这样形容实验室中的她:“钢琴家也无法像居里夫人的双手那样协调灵巧,这是一种完美的技术,目的是为了将人为的偏差减小到零。”
在进入第三个学年的时候,玛丽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拿到了物理学学士,一年后又拿到了数学学士。原先,玛丽的计划是在巴黎大学取得学位后,就回到波兰报效祖国。然而,一个美丽的意外改变了这个计划。就在取得物理学学士的那一年,她遇到了一个名叫皮埃尔·居里的法国青年科学家,两人一见钟情,于1895年7月结婚,28岁的玛丽·斯科沃多夫斯卡变成了居里夫人,并从此留在了法国。
一年后,居里夫人的第一个孩子伊莱娜出生。根据《居里夫人传》的说法,成家后的玛丽似乎从来没有担忧过如何在自己的家庭与事业之间保持平衡,妻子、母亲、科学家这三种身份,她既然都做了,就都要尽量去做到最好。就在玛丽生下伊莱娜的那三个月里,她不断跟在波兰的姐姐通信,请教照顾婴儿的方法,吐槽自己的奶水不够多。与此同时,她还获得了在中学任教的资格文凭,并拿出了她的第一项研究成果,那是一份关于退火钢料磁化性能的专论。不仅如此,她开始寻觅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莱尔一篇关于铀射线的论文引起了她的兴趣,她决定将放射性定为自己在博士阶段研究的课题。
首先,她想要弄明白这种射线的性质究竟如何,为此,她发明了一种测量铀射线电离能力的方法,并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就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放射性与铀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无关,而是铀元素原子特性的一种。其次,她发现这种射线是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东西,它不受温度、光照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凡的独特性。
一般的科研人员可能就到此为止了,玛丽却问出了一个问题:“难道只有铀元素有这种放射性吗?”驱使她问出这个问题的是好奇心,而好奇心也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为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她决定审查所有的纯元素和化合物,不知疲倦地用静电剂检查她能找到的所有物质。很快,她发现钍的化合物也能产生射线,而且强度与铀射线相当。更重要的发现接踵而至,她检测到沥青铀矿石的放射性强度远远大于含铀或含钍的正常值。
1897年,在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研究后,她提出在沥青铀矿里有两种此前不为人知的放射性新元素。她和皮埃尔把这两种元素分别命名为“钋”和“镭”,其中“钋”这个名字就是居里夫人为了纪念祖国波兰而取的。
接下去她要把这两种元素提炼出来。皮埃尔在这个阶段也中断了自己对于结晶的研究,全力以赴加入到玛丽的研究中。他们从波西米亚的圣约艾希姆·斯塔购买到大量的沥青、铀矿、矿渣,又说服巴黎物理学校的校长,搞到一间实验室。不过说实验室实在是有些抬举那个地方了,那是物理学校后院的一个木棚屋,屋顶的天窗玻璃早已破碎,没有地板,地面上铺着一层凹凸不平的沥青,学校的医学院曾一度把这里用作解剖室,但后来人们觉得那鬼地方就算是停放死尸也不合适。
从1898年开始,这个破烂不堪的棚屋就成了居里夫妇的实验室。他们俩因各有所长而分工不同,基本上,皮埃尔负责确定镭的性质,而玛丽集中精力做化学提纯,这意味着玛丽承担了大部分的重体力活。当皮埃尔在棚屋里搞着精细的实验,玛丽的工作常态是站在院子里,身穿满是尘土酸渍的旧工作服,用一根长度与她身高差不多的铁棍,一连几个钟头不停搅动重达20kg冒泡沸腾的原料,眼睛和喉咙被滚滚浓烟呛得发疼。然而,就像玛丽把在巴黎大学求学的4年成为一生中最完美的时光,她将自己在这间棚屋里的艰苦工作成为最激动人心的岁月。她和丈夫仿佛生活在梦幻中,专心致志地从事着唯一的事业。
经过了5年努力,居里夫妇成功地提炼出了氯化镭,并分析出了镭的特性。这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辐射强度比铀要大200万倍,它能产生一种特殊的气——镭射气,还能发热发光。不久后,人们发现镭射线具有能摧毁癌细胞、让肿瘤缩小的惊人能力,这个消息惊动了全世界,因为人类那时候已经绝望地与癌症抗争了几个世纪,镭射线让他们第一次看到希望。
居里夫妇的科学成果还不只是发现和提炼了一种神奇的新元素,他们让一个崭新的放射性元素王国出现在人类眼前。哪怕是在短短的5年之前,人们还相信宇宙是由确定的物质构成的,元素永远不会改变,而放射性物质每一瞬间都在产生,也在自我毁灭,每过一秒钟,这些物质微粒就以强大的能量射出氦气,原子爆发后的残余物衰变成另一种放射性物质,比如镭是铀的后代,钋是镭的后代,物质虽然表面看上去是静止的,但内部却包含着产生、碰撞、杀戮和自杀。这个研究成果不但改写了学科与知识,还影响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获奖者是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莱尔以及居里夫妇,玛丽由此成为了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科学家。在从波兰来到法国留学的12年后,她终于凭借智慧与异乎寻常的专注力登上了人类智慧与科学的巅峰。
但居里夫人的卓越之处远不止体现在科研领域。第三部分,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居里夫人还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首先,她最为卓著的品质是淡泊名利。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的一句评价特别有代表性。爱因斯坦是居里夫人的好朋友,他曾说过:“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需要指出的是,爱因斯坦这句话可能有些偏差,因为根据《居里夫人传》的说法,在淡泊名利这一点上,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是高度一致的。镭具有超高的工业和医学价值,居里夫妇却决定放弃专利,并向全世界毫无保留地公布包括提纯工艺在内的所有研究成果,因为在他们看来,取得专利有违科学精神。他们说:“物理学家从来都应该原原本本地发表自己的研究过程,如果我们的发现具有商业前景,那也纯属偶然,我们千万不能从中谋取利益。”
当居里夫妇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竟然拒绝前往瑞典参加颁奖典礼,给出的理由是:“我们两人都在学校任教,此时离开必然严重影响教学工作,且停留时间将极其短暂,几乎没有时间结识瑞典科学家。”事实上,诺贝尔奖这一巨大的荣誉似乎只给居里夫妇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艾芙在书中写道:“从那时起,这种喧闹给我父母带来的只有不快,人们带着敬仰的热情打乱了夫妇俩的生活,夺走了他们唯一希望拥有的东西——思索和宁静。那段日子,皮埃尔经常给他的朋友们写信,抱怨来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追随我们,甚至在报纸上复述我女儿与保姆的谈话,描写我家里那只黑白小花猫。”皮埃尔甚至表示:“我渴望在一个禁止演讲、迫害新闻记者的安静地方过平静的日子。”而玛丽也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嘈杂喧嚣没完没了,人们竭尽全力妨碍我们工作,现在我决心鼓起勇气拒绝客人来访,但是人们照样要打扰我,我们的生活让荣誉和名声彻底毁掉了。”
一次,一位美国记者跟踪外出度假的居里夫妇,从巴黎一路追到了法国西北部的普尔杜。他在小镇一个朴素的乡村旅社前停下脚步,想打听居里夫妇是不是下榻于此。门口的石台阶上坐着一个赤足的女人,看样子是个当地的农妇,要不先问问她吧。那个女人抬起头,一双灰色的眼睛望向她,记者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女人就是居里夫人。一阵惊愕后,记者连忙掏出了笔记本,眼见这次采访是逃不过了,居里夫人只好用简短的句子回答问题。“是的,我们发现了镭;是的,我们还在继续研究。”一边说,她一边挥动手里的拖鞋在台阶上磕打,把里面的沙子彻底抖干净。记者还想继续挖一些独家猛料,玛丽站起身来,叹了一口气,说出一句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是人。”
艾芙在书中指出,比起她的父亲皮埃尔,她的母亲对于外界的干扰更为抗拒,这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居里夫人可能有一种社交恐惧症,只要在喧嚣的人群中,她就会感到胆怯和慌乱,甚至会头晕目眩、身体不适,如果有陌生人凑近询问:“你是居里夫人吗?”她会本能的感到一阵心悸,条件反射般的回答:“不,你弄错了。”第二个原因是,比起丈夫皮埃尔,玛丽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同样是科学家,皮埃尔只要工作就好了,而居里夫人既要做科研,又要管家,还要照顾两个女儿。艾芙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她的生活就好像是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行走,只要再多一种责任,那好不容易维持住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再来看居里夫人另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坚强。1906年4月19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3年后,皮埃尔·居里在一场马车车祸中不幸遇难。科学界失去了一位前途无量的天才科学家,而居里夫人失去了她无可替代的人生伴侣。她没有跟任何人倾诉心中的苦痛,只在自己的日记里寄托哀思。巴黎大学理学院决定将皮埃尔的教授职位保留下来,由玛丽以代课教师的名义接替,这是法国高等教育领域首次聘任一位女性担任教授。在那之前,居里夫人一直在一所女子中学教书。得到消息的第二天,居里夫人在日记中写道:“亲爱的,我想告诉你说,你喜爱的金雀花开放了,紫藤花和山楂花也都含苞待放。我还想告诉你,他们任命我继承你的职务。”居然有些傻,为此向我道贺。
此后的岁月里,居里夫人继续对放射性进行研究,做出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著作《论放射》,发明镭的称重方法,也就是通过测量镭的射器、测定镭的原子量,制定镭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并因分离出金属镭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此同时,她悉心培养两个女儿,在女儿们很小的时候,她就在笔记上记录到:“大女儿在数学方面有出色的能力,而小女儿在音乐上有天分。”回头这两个孩子,一个成了科学家,一个成了音乐家。她尤其重视体育锻炼,不论天气如何,她都要求女儿们步行,还要做体操、游泳等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居里夫人的身体素质很好,有很强的运动天赋,在50多岁的时候,还可以在冰冷的海水中游很长的距离。事实上,如果不是从事放射性研究,她的寿命应该很长。可惜的是,居里夫人和她的大女儿伊莱娜因为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分别只活了67岁和59岁。而她没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小女儿艾芙,也就是这本传记的作者,活到了103岁。
回到居里夫人的中年时代,艾芙在书中写道:“在玛丽·居里44岁那年,巴黎掀起一股浊浪攻击她,玛丽精神崩溃,几乎发了疯,差一点就要自杀,她的身体也垮了,患了重病。”这段话没头没尾,而且语焉不详。事实上,这牵涉到居里夫人一生中的至暗时刻,但艾芙出于对母亲的爱,简化了那一段过往。在皮埃尔去世的5年后,居里夫人和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相恋了,但是郎之万当时已是有妇之夫。1911年11月,郎之万的妻子将玛丽写给郎之万的情书公之于众,这让玛丽遭受了疯狂的谩骂,媒体称她为“波兰荡妇”,骂她玷污了居里这个姓氏。有人用石头砸烂她的窗户,甚至扬言要杀了她,就连一些曾经与她一起合作过的法国科学家也联名写信,要求她离开法国,其中包括她此前最好的研究搭档保罗·艾培。讽刺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玛丽·居里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一荣耀丝毫没有减弱人们对她的攻击,甚至有人建议居里夫人为了自己的名誉考虑,不要去领这个奖。
好在还是有人站在居里夫人这一边,爱因斯坦就站了出来,为玛丽和朗之万说话,他说:“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保罗·艾培的女儿也跳了出来,愤怒地指责他的父亲,她说:“如果你敢赶走她,我将永远不会再见你,我的父亲。”她还说:“如果玛丽·居里是个男人,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玛丽的生理和心理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但她最终还是挺了过来,继续投入工作。
此后,居里夫人的生命中再也没有出现过爱情。晚年的她曾对女儿说:“在由男性制定规则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谈及爱情,她喜欢引用一位法国文学家的话说:“那不是一种可敬的情感。”居里夫人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20世纪初,整个物理学界迎来了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而她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1927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留下了一张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合影,被誉为是人类最强大脑一次空前绝后的集结,29位合影者有爱因斯坦、波尔、普朗克、薛定谔、海森堡等大神,而居里夫人是其中唯一的女性。这张合影具象化了玛丽·居里的地位,她是当时唯一一位能站在科学巅峰的女性。
那段时间的居里夫人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激烈地抗拒采访和社交活动,她渐渐懂了和她所信奉的“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是人”相反,公众往往是通过人来注意事的,甚至连政府也不例外。于是她不得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科学事业做宣传,甚至前后两次前往美国访问。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害怕人群,她只好努力控制自己。因此,在所有的盛大活动中,她始终保持着一个形象,呈现出一张没有血色、毫无表情、无动于衷的面孔。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用出行,可以安心待在巴黎工作,她会在每天九点左右来到镭研究所,穿上宽松的黑色工作服,走进实验室,万事万物都消失不见了,那就是她在世间的天堂。
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了1934年,那一年的夏天,67岁的玛丽·居里住进了上萨瓦省桑塞罗摩疗养院,7月4日与世长辞。临终前,她没有叫任何亲人的名字,而是断断续续地说:“各个章节的安排应该是这样,我一直在考虑那个出版物。”根据医生的诊断,居里夫人得了恶性贫血,骨髓没有造血反应,可能是因为长期积累的辐射量造成的损伤。换句话说,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死于她这一生最重要的成果。她的哥哥约瑟夫和姐姐布洛妮娅赶来巴黎参加葬礼,在她的墓穴中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一年后,她去世前心心念念的那本书出版了,书名是一个朴素的字眼——《放射学》,这本书成为放射性这门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到这里,《居里夫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爱因斯坦在给居里夫人的悼词里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的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好,《居里夫人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