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叫魂》一场荒诞妖术恐慌下透视清代社会的权力暗流
铛铛铃2025-09-11【文学】91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给你讲的书叫《叫魂》。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1768年是乾隆三十三年,乾隆正值壮年,康乾盛世处于顶峰阶段。
在这样的一个盛世里,是什么样的妖术能够震动至高无上的皇帝,并且席卷了半个中国,引发了一场波及亿万人的大恐慌呢?
这种妖术就是叫魂。叫魂就是偷取别人的魂,这本来是一种迷信,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手法,但是基本要素差不多都包含着这样几点。
首先,人的魂可以和身体分离,掌握了一个人的魂,就可以利用他的力量操纵,甚至是夺人性命。
其次,可以通过妖术来偷取别人的魂,比如对着男人身上剪下来的一小撮头发,或者是女人的一小块衣服念咒。
那么,要怎么样获得这些人身上的东西呢?答案也不复杂,可以对这个人撒迷药,让他在被剪头发的时候无法抵抗。
最后,被偷走魂的人会生病或者死去,这样的受害者以男孩为主。
这种迷信是不是真的会变成现实,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是不是相信它。只要大家都相信这个,就可能造成恐慌。
乾隆年间的那些人就对叫魂深信不疑。当时人们对灵魂和身体的认识和今天不太一样,中国人很早以前就认为,灵魂包括魂和魄,魂掌管精神,魄掌管身体,缺哪一个都有损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我们常说“失魂落魄”,就是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其中魂是很不稳定的,把魂从活人的身上分离出来,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比如说睡觉的时候,魂就是脱离身体的。而尚未成年的孩子特别容易把魂给丢了,如果说魂离开身体的时间太长,人就会生病,那么这就得把魂给召唤回来,和魄重新团聚,人呢也就会痊愈。
更让人担忧的是,你的魂有可能被别人偷走,那可能是妖魔鬼怪,也可能是你身边的坏人,即便是你不认识他,但是只要他拿到你的头发之类的东西,就能够通过做法偷走你的魂。
为什么是头发呢?因为在传统文化里,向来都把头发看得非常重要,里边藏着人的精神和力量。以前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头发,有神奇的魔力。这么一说,相信你就能够理解,1768年的时候,为什么一说有坏人在偷偷地剪人的辫子,大家都吓坏了,就是因为剪辫子的目的非常的明显,就是要通过你的头发把你的魂给叫走啊。
最有嫌疑干这种坏事的就是两种人,出家人和乞丐,他们都是四处漂泊的流浪汉,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秩序。中国古代社会是个熟人社会,身边只要有一个陌生人出现,都会十分的显眼,会立即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而且,和尚、道士和各种各样的法术联系在一起,肮脏的乞丐又让人恐惧,害怕被贫苦的运气污染。所以说,一旦有恐慌,把怒火发泄到这些人头上,简直是理所当然的啊。
这就是叫魂案发生的时候民间社会的心理基础。交代了这个,就可以来看一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桩叫魂案了。
1768年4月,在浙江杭州旁边的萧山县,有四个和尚在村庄里边分两头化缘。这一天,年纪较大的聚城和静心两个和尚在街上和两个男孩搭讪,说了两句闲话,没有要到什么施舍,他们就离开了。没走多远,男孩的父母怒气冲冲地追了上来,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打听孩子的名字,还一口咬定他们一定是来叫魂的。聚诚和静心怎么辩解都没用,村民们越围人越多,最后啊,是把这两个和尚给绑了起来,搜他们的身,殴打他们,最后把他们押到了县衙。
在县衙,据城和静心发现,原来另一路化缘的两个和尚也被抓了。抓捕他们的是一个姓蔡的卜义,蔡卜义还搜查了他们的行李,里边有三把剪刀和一根用来扎辫子的绳子。你说和尚又没有头发,带这些东西在身边确实有点奇怪,这可戳中了民众的敏感之处,人们围拢过来吵吵嚷嚷地说,这两个和尚肯定不是好东西啊。还有人嚷着要烧死他们。蔡捕义呢,也把他们扭送到了县衙。
审讯开始,知县一开口就让他们招,剪了几根辫子,和尚们当然不承认了。知县就向他们展示了蔡捕义交上来的证据,四把剪刀,一根儿扎辫子的绳子,两小段辫子。请注意,这比刚搜出来的时候多了几件东西啊。据成也摸不着头脑,他承认其中有三把剪刀啊,这是他死去的儿子当皮匠的时候用的,但是第四把完全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呀。那根绳子是他当和尚之前扎头发用的,但是那两段辫子他根本就没见过。
嗯,不承认,好,那就上刑。聚成的腿骨都被夹棍给夹断了,他受不了招认了所有的指控。知县非常满意,把这四个嫌疑犯送到上一级衙门,也就是杭州的巡抚衙门。
比起县里,省里的衙门对这个案子没那么草率。杭州的按察使姓曾,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公检法部门的头儿,他经过认真审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他们怀疑蔡捕义搞了一点小动作。因为蔡捕一那样的人不是职业警察,只是政府外招的编外人员,工资非常低,平常呢,靠勒索百姓捞油水。所以说,蔡捕义陷害和尚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
蔡卜义被审了一天,终于交代了真相。原来他一开始向和尚们勒索过钱财,被拒绝之后,他就故意刁难,要搜查他们的包裹,但是他自己都没想到,找到了剪刀和绳子之后,围观群众越来越多,事态逐渐失控。他呢,只能够把两个和尚带出人群,在一个没人的地方再次索求贿赂,可是那和尚们硬是不给,还说要到官府告他。蔡卜一意识到,除非他真的能够证明这几个和尚的确参与了叫魂,要不然呢,自己还真就麻烦大了。最后他偷偷的把自己家里找到的一撮头发编成了辫子,再加上家里的一把剪刀,塞进了和尚们的行李之中。
一切似乎都真相大白了,按察使把案子退回萧山县衙,蔡卜义被打了板子,还带上枷锁示众,四个和尚也被释放,每个人那还得到了一小笔赔偿。看上去皆大欢喜,各得其所,还会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
从整个中国来说,萧山县的这个案子只是一个序幕,谁也没有料到事情会愈演愈烈。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因为民众恐慌加剧,剪辫子叫魂的谣言很快就跃出了浙江,传入邻省。另一个方面呢,这件事触动了统治者敏感的神经。乾隆高居庙堂之上,为什么非得对发生在乡间的叫魂案念念不忘呢?这样一个看似很愚昧的迷信事件,敏感之处在于哪儿呢?
首先,它发生的地点就很敏感,整个事件是从江南开始的,而江南是全中国最富庶、最发达的地方。从1700年到1794年,不到100年时间里,中国的人口从1亿5000万增长到3亿多,翻了一番。江南就是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工商业发展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好日子,相反,人多意味着竞争激烈,意味着物价飞涨,密集的人口拥挤在那儿,生存空间被压缩得非常小,总有人在这样的社会竞争当中被淘汰。那么被淘汰的那些人有什么出路?很简单,他们只能够跌入社会的底层,沦为靠乞讨过活的乞丐,还有四处化缘的游方僧,实际上没有登记在册的和尚也是乞丐。在官府眼里,他们四处流浪,难以管理,也许呢,还身怀妖术,善于蛊惑人心,绝对是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
更重要的是,江南这个地方给清朝统治者留下过刻骨铭心的记忆,就算到了乾隆年间,江南一有风吹草动,还是会引起皇帝的警惕的啊。江南的这种特殊性,要追溯到120多年前,清王朝入关的时候。那个时候,乾隆皇帝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刚继承皇位,只有九岁,代小皇帝掌管国事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制定了一条削发令,对被他们征服的汉人提出了一个强制要求,那就是剃光前额的头发,让汉人像他们满人一样,在后脑勺留一根辫子,如果说不服从就是反叛,就要杀头,这就是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当时清朝定都北京,但是还没有完全征服南方,统一全国。在后来征服南方的过程当中,“留发还是留头”成为了汉人抵抗满人的焦点问题。很多汉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只要剃发令一下达,他们就驱逐清朝的官吏,组织军队抵抗清军。这里边比较有名的就有江阴81日守城、嘉定三屠,这些激烈的对抗都发生在江南地区,背后的逻辑来自汉人的文化。虽然清朝最终依靠强大的武力镇压了一切抵抗,但血腥的往事给所有人都留下了心理伤害。江南的汉人对清军的残暴心有余悸,清朝统治者也对江南民众的不屈不挠耿耿于怀。所以一旦江南出现动乱的苗头,皇帝就大为紧张,更何况叫魂案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剪辫子,乾隆的心里边一咯噔啊,不由得联想到了当初削发令引发的叛乱。
事关重大,乾隆帝对叫魂案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他有几方面的考虑。首先,如果叫魂案真的是谋反的前奏,那首先要做的是迅速地扑灭它,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揭穿他背后的秘密,否则百姓更容易产生联想,动荡会进一步加剧。其次,对朝廷派往江南的高级官员,乾隆不太放心。在他心里,江南文化是汉文化的精髓,但太过精巧优雅,乾隆担心在那儿当官的满汉官员会沾染江南的不良风气,学会欺上瞒下、闻过是非。这些陋习、这种歧视虽然只是乾隆这个异族君主的自卑,但是这种自卑感呢,让他暗自下了决心,要借叫魂案这个案件,好好的整顿一下那些已经被汉人文化征服的官员们。最后呢,乾隆也希望借叫魂这个案子打击一下民间信仰。人和神灵之间的中介必须由政府许可,即天地的只能够是皇帝,各地的城隍也要得到中央的批准。民间的迷信,往往也会抬出自己的天地神灵啊,你看像白莲教就搞出个无生老母,在白莲教里,他是一个造物主,佛陀和弥勒都是他的手下啊。这种做法对朝廷来说就比较危险了。
正是因为这三点考虑,乾隆通过密信督促地方高官尽快抓捕叫魂案的元凶,了结此案,但是信中他避免提到偷剪辫子、削发令、满汉之分这类话题。
那么地方官员有什么反应呢?叫魂案这样的案子,本来在地方上有两个处置原则。那第一,要锁定叫魂巫术的真正罪犯,这个不太可能。虽然巫术在清代法令当中往往是要治重罪,但是这类怪力乱神的东西子所不语,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官员不会真把这个当真。经过调查审讯,所有被指控为妖党的人,最终都因为证据不足给放了。那些揭发叫魂恶行的人,要么是捕风捉影,要么是别有居心,没有一件案子有实质性突破。第二,叫魂巫术可能诱发了动乱,才是必须控制的。如果平头百姓对叫魂的威力信以为真,那么维持稳定就是官员的职责了。万一在自己的管区里出现了动乱,这个责任可就大了。所以至少在表面上,官员必须表现得非常积极。
但是现在呢,乾隆对这个案子超乎寻常的积极,要抓捕嫌犯及早定案,这根本做不到,随便找个替死鬼来搪塞,又逃不过乾隆的法眼。这个时候麻烦就来了,怎么样才能够让皇帝满意呢?哎呀,到底是该怎么办才好啊,这下官员们就真的为难了。他们只好使出各种方法来应付。
这里边,江苏巡抚张宝的做法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根据乾隆掌握的情报,江苏境内藏有多名剪辫妖人啊。这位管理苏南地区的封疆大吏,到1768年的8月中旬,仍然没有抓住一个叫魂案的嫌疑犯,但是总不能够一点线索都不提供吧。他呢,就向皇帝报告,早在暮春4月时节,省内就有个人因为剪了一个男人的辫子被捕,他受审时说自己是为了引发混乱,趁乱偷钱才这么做的。县里的官员呢,也没太把他当回事,仅仅是关押了起来,也没有上报。后来又发生了类似两起案子,但是那些据说是剪辫子的人,不是被当场打死啊,就是被老百姓追得走投无路,只好自杀了。
乾隆听到了张宝的汇报之后,狠狠的批评他说,你那些无能的下属,怎么能够相信这样的狡辩,耽搁了如此重要的案件,如果早点积极调查,也就不会有后来两起事件,嫌犯都被人群给逼死了。诶,这一招不行,张宝呢,只好把责任推给邻省,告诉皇帝,他已经指示地方官员严密关注一个妖僧,据说他是叫魂案的主要策划者,这样皇帝的注意力不就转移了吗?我张宝只要防患于未然,不让那个妖僧从安徽窜入江苏就可以了。结果可想而知啊,乾隆骂他渎职,平时跨越省界追捕犯人是不妥当,但是对这样的大案,怎么能够有所顾忌呢?
为了挽回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张宝顾左右而言他,向乾隆报告了另一桩延误舞弊案,说案子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谁知道啊,这招打动不了乾隆,皇帝还是觉得张宝这个巡抚主次颠倒,轻重不分,眼下哪件事至关要紧,哪件事可以缓一缓,你就没点眼力见吗?
皇帝已经表现得如此急不可待,对叫魂案的处理,当然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扩大化。到1768年8月初,叫魂的谣言已经向各省蔓延,越来越多的省份出现了叫魂案的踪迹。光是直隶啊,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官府,就收到了剪辫子的报案17起。为了保护自己,许多人在自家的门上、墙上贴了破除妖术的符咒。威胁离北京越来越近,皇帝也变得越来越忧心忡忡。
到了1786年9月7号这一天,乾隆终于说破了,在他给七省高官发出的文件当中,终于明确的把剪辫妖术和削发令联系了起来。皇帝现在把话挑明了,叫魂不仅是迷信,还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谋反者制造这个谣言,是想让恐慌的群众自己剪掉辫子,主动站到清王朝的对立面来。既然皇帝已经对事件定了性,那么官员们能做的就是马上开动法律机器。大家都明白了,重点不是妖术,而是谋反,这是封建王朝最大逆不道的行为。
好几起叫魂案涉案人员都被押到了承德避暑山庄,由乾隆最信赖的军机大臣傅恒主持审讯。不过让乾隆皇帝大不满意的是,这些案件里边没有一件能够确凿无疑的证明这一切和谋反有关。这其中呢,有一个案子,是一个姓孟的农夫,晚上睡觉的时候被剪掉了几寸辫子,他的妻子怕丈夫被叫了魂,她又听说只要把剩下的辫子都剃光,就能够躲过灾难,于是她叫来理发匠给丈夫剃头。傅恒经过仔细盘问,认为孟农夫的话大致可信,他剃头只是出于愚昧,不是有谋反的意图,于是建议把他送回原籍。
另一个案件当中呢,地方高官为了回应乾隆施加的压力,只能够层层加码,把压力传给那些基层官员,希望从他们的手里榨出一点成果。上有所好,下必应之。在山东的一个案件里,一个流浪的和尚被当做妖人抓了起来,和尚是吃够了酷刑的苦头,不得不把路途当中遇到的无关人等,通通说成了被他剪了辫子的人。有了这份名册,知县却如获至宝,他命令衙役要在五天之内找到所谓的受害者,衙役们明明没有找到啊,为了避免受罚也撒了谎,这样就坐实了和尚的供词,案子也就越闹越大。
但是呢,刑讯逼供得到的供词往往经不起推敲,一旦重审就会露出破绽。军机处对刑讯逼供出来的供词表示严重怀疑,没过多久呢,乾隆也清醒起来,曾经让他觉得已经抓到大鱼的谋反证据,竟然没有能够被证实的。他抱怨,各地官员呈上来的嫌疑犯口供荒唐无据,要么是犯人撒谎,要么是屈打成招都不可信。他质问地方官员,这样下去,真正的坏人还怎么抓?
叫魂案的缘由始末就是皇帝本人,如果他不松口,官员怎么敢懈怠呢?于是这个徒劳无功的过程还得继续。这个时候只有找一个合适的台阶,才能够打破这个僵局。
转眼到了1768年的10月,终于出现了这样一个机会。刑部尚书,也就是公检法机关的最高官员刘统勋,从北京来承德向乾隆汇报工作,之前他一直在北京处理叫魂案。刘统勋是个德高望重的大臣,他有个著名的儿子啊,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人称刘罗锅的刘墉。刘统勋在上交给乾隆的报告当中,罗列出了每一桩案件的种种漏洞。他在承德呆了五天,每天都和乾隆一起办公。孔飞力猜想,刘统勋在那五天当中,用高超的语言艺术说服了乾隆。在他随同乾隆回到北京的两天之后,皇帝就停止了对叫魂案的清剿,实质上皇帝已经让步,但是明面上啊,不能够这么说。最后作为整个行动的收尾,乾隆提供了一个官方的说法啊,叫魂案之所以蔓延到几个省份,因为派去管理江南的高级官员没有及时报告情况,玩忽职守。皇帝命令把叫魂案的嫌疑犯移送至北京,结果发现没有真正的坏人,却有很多无辜的人被连累了,都怪地方官员耽误了时机。为了不再滋扰地方,清剿必须立即停止。
但是与此同时,乾隆仍然强调地方官员不能够放松警惕,这样皇帝保全了面子,也没承认叫魂案本身是站不住脚的,而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官员的头上。
那么接下来是时候惩罚那些失职的官员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浙江巡抚、前江苏巡抚、山西巡抚,以及一批级别更低的官员都被降职革职。乾隆这么做不仅可以发泄愤怒,还整肃了江南的吏治。被派去管理江南的那些总督巡抚,没能够把那个虚无缥缈的造反头子缉拿归案,这就是他们被江南文化腐化的明证。
官员处理完了,那些被抓进牢里严刑拷打的嫌疑犯,又要拿他们怎么办呢?啊,还记得我们开头讲到的萧山县的那四个和尚吗?在9月初清剿运动扩大化的时候,他们又重新被捕,并且呢,从浙江押送到了承德,受到最高法律部门的严密审问。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那个栽赃给他们的姓蔡的卜易。审了快两个月,军机大臣组成的法庭还是维持了浙江省级衙门的原判,判定和尚们的确是被菜补一诬陷,口供也是逼供的产物。和尚们终于得以遣送回原籍,无罪释放,但是蔡不易可就摊上大事儿了,死刑是免不了的。
现在军机大臣的调查重点是在于查清蔡捕义承认自己栽赃,到底是不是浙江地方官员授意他这么干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为了隐瞒真有剪辫案的存在。说来这蔡捕义呢,倒也是条汉子,他知道自己是死到临头了,也不愿意拉更多的人下水,他对审问者说,我都要死了,怎么会替人担下罪责呢?军机大臣一听,哟,合情合理,就判他斩首,秋后处决。其他的一些叫魂案最后的处理呢,也基本如此。
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忙了半天,竟然是连一个确凿无疑的凶手都没有。从荒诞的谣言开始,经过徒劳无功的闹腾,最后狼狈收场,整件事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对民众来说,叫魂案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权力狂欢,在叫魂案扩大化之后,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拥有了伤害别人的权利,看谁不顺眼就去官府举报他,说他和叫魂案有关,那这个人就倒霉了。对于身处底层的人们来说呢,这种情况以往并不常见,一旦有机会借此打击自己的敌人,他们会很欢迎。向直隶一个叫做关德林的人,他是张二的债主,结果呢,张二还不起钱,就诬告关德林是剪辫子的妖人。即便是没有特定的敌人,那么把帽子扣到和尚和乞丐头上,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是危险的外来人员,还常常和超自然世界来来往往,极有可能打破本地有序的生活。
对于皇帝来说呢,叫魂案是他本人焦虑心理的一次集中爆发。1768年,他征讨缅甸的战争陷入困境,这时候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内事务上来,也许是烦恼和沮丧的一种发泄方式。更重要的是,政权被颠覆,满人被汉化,是长久以来乾隆的两大心病。叫魂案涉及辫子,这个非常敏感的象征,激化了他的担忧,加上乾隆一直对江南存有敌意,担心江南对官员人格的腐蚀,要整肃吏治,叫魂案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样看来,民众和皇帝都有把事情搞大的动机,那么叫魂案为什么虚张声势的火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虎头蛇尾了呢?这和当时的官员群体有关系。不得不说,这些被乾隆皇帝斥责为无能的官员,反而是乾隆时代的一种幸运。他们不像民众那样容易相信妖术的存在,也不像皇帝那样疑神疑鬼,精神紧张。作为官员,他们对待叫魂案,也许像是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有点懒惰,有点敷衍,有点墨守成规啊,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呢,这种陋习反而是成为了温和的缓冲层,客观上,他们限制了皇帝的专制权力,给狂热的社会情绪踩了一脚刹车。
啊啊,好了,叫魂本身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如果不是孔飞力对叫魂案的挖掘,它可能还躺在一堆一堆的史料当中,不为人所注意。那么孔飞力这样的知名学者,为什么要关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事件呢?难道他是为了猎奇啊,还是说要为我们重演一遍清代君臣的处世之道吗?其实都不是,孔飞力写这本书,是在追问一个问题,中国走向近代到底是自主自发的,还是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出来的?这个问题看上去和叫魂案好像搭不上边儿,实际上大有关联。
在孔飞力看来,叫魂案是乾隆一朝的社会危机,他最初从一个小小的谣言变化而来,背后的根源是清代中期人口暴涨带来的生存困境。人口暴涨,生产能力并未提高,全社会的生存压力陡增,不少人破产流落四方,成为了不安定的因素。这种生存压力是农耕社会消化不了的,中国被推到了现代化的临界点上,要么改变既有的政治经济模式,要么固守传统,走上王朝衰亡的老路。那中国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是像同时代的欧洲那样,在危机面前走上社会的全面变革吗?没有。
当时的中国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有着庞大商贸经济,并不缺乏复杂法律、官僚制以及儒家教化这样的社会理性,但是偏偏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导出的结果不是启蒙,不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危机的缓解。嗯,看一看案件前后的中国,社会依然波澜不惊,民众平静下来,并未意识到社会危机的根源,他们对政治依然毫无贡献,皇帝平静下来,实现了心中的某些政治目的,比如说整肃吏治,比如威胁社会,官僚系统也平静了下来,暂时不必担心头上的顶戴不保了。最后大家各归各位,叫魂案的大恐慌总算是结束了,但是社会的根本问题还在那儿,等待着下一个刺激的到来。而这就是叫魂故事背后的意义所在。
好,《叫魂》这本书就介绍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