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君主论》解码马基雅维利笔下君主治国的经典要义
铛铛铃2025-09-11【人文】2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一本,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尼科洛·马基亚维利的名著《君主论》。
马基亚维利出身佛罗伦萨贵族世家,祖上出过13位政府首长和53名执政官。虽然传到马基亚维利的父辈时已经家道中落,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万丈雄心。
马基亚维利从小便奋发图强,熟读拉丁文和意大利的古典文学历史,其中古罗马的历史、法学和治国艺术,他更是了然于心。
1494年,马基亚维利成为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的助理员,这个职位让他得以接近权力的中心,参与命令的传递,从此踏上了政治舞台。
到1498年,马基亚维利升任为国务秘书,负责办理外交与军政事务。这一年,马基亚维利也才29岁。从此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夺取政权、共和国政府垮台,马基亚维利在外交部长兼国防部长的位置上整整干了14年。
此间,作为佛罗伦萨的外交代表,他出使欧洲各国,周旋于列强之间,纵横捭阖。作为佛罗伦萨的国防部长,他革新兵制、整顿军队,并亲自统率一手整编出来的国民军上马杀敌,收复了比萨城,成就了他一生功业的顶点。
共和国垮台之后,马基亚维利被迫下野,回归布衣之身。在这段时间,他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其中最光辉耀眼的一部著作,便是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君主论》。
马基亚维利创作《君主论》的初衷,是要献给美第奇家族,希望以帝王之术打动佛罗伦萨的新统治者,博得机会再度出山。虽然愿望落空了,但是这本书却流传后世,成为现代政治学的源头之一。
既然马基亚维利的原意是要为新君解析帝王术,那么整部《君主论》就不得不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成为君主;第二,一个人在成为君主之后,要如何维持统治。
不过,《君主论》是一本很薄的理论小册子,一共也就20多章,你说它是一本格言金句集,也大差不差。考虑到马基亚维利对君主的看法适用于古今中外,所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呢,我会加入不少中国的例子,拉近这位意大利理论家和你的距离。
首先,一个人要如何才能成为君主呢?在马基亚维利看来,一个人要成为君主,无非是要通过以下三个主要途径:世袭、暴力和个人魅力。
在这三条途径当中,经由世袭取得君主地位,是最被社会普遍认可的,因为传统和习惯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这一点在东西方各国的历史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直到今天法统依然延绵不绝。中国的大一统王朝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般传承个十几代问题不大。在西方,哈布斯堡王朝、波旁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等等,也都是统治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古老皇族。
除去世袭以外,暴力乃是通往君主之位的另一条主要道路,在历史上演绎出无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剧”。中外历史上依靠宫廷政变、起义、各种王位继承、战争和争霸战争等暴力手段来取得君主地位的案例不胜枚举。中国历史上唐宋之交的五代十国时期,曾有某位率真到可爱的军阀直言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这实在是传统史书当中难得一见的大实话。只不过呀,这条道路上有一个关节点至关重要,那就是你是靠着自己控制的暴力取得的君主地位,还是靠着别人控制的暴力取得的君主地位。你所依靠的暴力的来源不同,造成的结果也就天差地别,不可以道里计。如果你是依靠自己的暴力,那么你可以成为有实权的君主;但如果你依靠的是别人的暴力,那么你充其量就只是权臣手下的玩物了。
我们就拿项羽来说,他在灭秦之后,就弑杀了自己原来的顶头上司楚怀王。朱元璋掌握军力之后,也如法炮制,暗杀了原先红巾军的合法继承人韩林儿,这也是一个明证。
在世袭和暴力之外,第三条取得君主位置的道路是个人魅力。中国古人讲究立德、立功、立言,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内圣外王。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认为最好的统治形式是哲学王,差不多也就是内圣外王的意思。当然,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很不容易的,而能做到的人自然也就能天下归心,被拥立为君主也是顺理成章了。
关于这一点,马基亚维利在书中所引援的案例就是《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当中的犹太人领袖摩西的故事。摩西与神订立契约就是立德,颁行摩西十戒就是立言,率领犹太人出奔埃及,披荆斩棘,回到应许之地,则是立功。于是摩西自然而然被拥立为犹太人之王。
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故事则是尧、舜、禹三代贤君,尤其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救万民于水火,顺理成章地成了接班顺帝的新君。当然,摩西和大禹的故事严格说起来只是一些神话传说,缺乏可信的考据。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可是正史当中言之凿凿的,那就是王莽代汉。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成为权臣,有心篡夺王位,因此在当上皇帝以前,他素有贤德之名,谦恭俭让,礼贤下士,颇有些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味道,以立德而受禅让称帝。称帝之后,又锐意进取,托古改制,希望立下不世功业,巩固新朝江山。然而他失败了。公元23年,在他称帝仅仅14年后,绿林军攻入帝都长安,王莽在混乱中被分尸斩首,百姓们则拥到大街,拿王莽的头颅当球踢。之后王莽的头颅被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大火才被焚毁。
接下来的问题是,导致王莽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马基亚维利了解中国的话,他一定会说,王莽失败的原因无非是两条:第一,托古改制这步棋走差了;第二,他手里的刀把子还不够硬。
关于第一条,马基亚维利认为,对于君主而言,再没有比维新改制更困难、失败更加不确定、执行起来更危险的事情了。因为革新者得罪了所有旧制度之下顺风顺水的人,而那些在新制度下可能受益的人们,只能是半心半意的拥护者。那么新制度的受益者为什么只是半心半意拥护革新呢?一则是恐惧,这些人害怕旧制度羽翼下既得利益者的既有权利;二则是怀疑,在新事物站稳脚跟之前,在新事物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稳固下来之前,他们是不会确实相信的。这样,一旦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发起反扑的时候,新军面临的反对者是众志成城的,而支持者则是三心二意的,如此怎能不败呢?
关于第二条,也就是刀把子,马基亚维利更加言简意赅,只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了胜利,而没有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他进一步解释道,民意如流水,要说服人们是比较容易的,而要让他们坚定不移就困难了。因此,事情必须是这样安排的,当人们不再信仰的时候,就依靠武力迫使他们就范。王莽的天下不是打下来的,而是接受禅让而来的,汉朝皇室的基本盘还在,刀把子是比不上人家硬实的,又贸然推进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改制,损害了旧制度下一切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如此一来二去,短短十几年便落得个败亡的下场,就不奇怪了。
那么,一个人在成为君主之后,究竟要怎样维持统治呢?对于这个问题,马基亚维利认为,首先要说明人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君主来统治自己。说到底,君主权力是人民和贵族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贵族要统治和压迫人民,人民不愿意被贵族统治和压迫,两种力量、两个愿望之间互相竞争的结果,就是需要一个君主在表面上代表全社会的利益,居间制衡,否则矛盾激化的恶果就是玉石俱焚的无政府状态。只不过这种君主政体不是由人民建立的,就是由贵族建立的。贵族看到人民力量无法抵抗的时候,就会暂时调和内部矛盾,牺牲一点主导权,抬高他们当中某一位贵族的声望,并使他当上君主,这样贵族们就可以在贵族君主的羽翼下实现自己的愿望。反之,当人民察觉自己无力抵抗贵族压迫的时候,也会抬高他们当中某一个人的声望,使他成为君主,这样人们就可以在领袖的庇护下实现自己的意志。究竟是贵族君主还是人民领袖能够取得全社会的君主地位,那就要看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风云际会了。
马基亚维利对于君主政体起源的观察无比透彻而犀利。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要么源自贵族造反,要么就是人民起义。前者如项羽,还有李渊、李世民父子。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里的“三户”说的可不是楚地的平民老百姓,而是指楚国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则是著名的关陇军功贵族,隋朝皇族杨氏其实也是关陇军功贵族,杨李两家还是亲戚,晋阳李家灭隋兴唐,也不过是关陇军功贵族集团内部一次皇位换马而已。经由人民起义而取得君主地位的代表则有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位都是出身布衣,面对暴政挺身而出。
那么反过来,对于君主来说,到底是依靠人民还是依靠贵族更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呢?马基亚维利认为,君主无疑应该更多地依靠人民的力量。这是因为贵族希望压迫别人,而人民所要求的则是免遭压迫而已。由此,一个君主如果公平地处理事情,不损害他人,就不能够使贵族满意,但却能够使人民感到满足。此外,人民的不满对于君主的威胁比贵族不满更大,这里的原因显而易见,人民人数众多,贵族人数甚少。面对贵族叛乱,君主可以依靠人民的支持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旦人民的不满积累起来,超过临界点,群起而攻之,那么君主是无路可逃的。不止如此,对于君主而言,贵族往往比人民危险得多,因为人民数量虽多,却分散而居于江湖之远,贵族人数虽少,但却往往接近权力中枢,而且组织和动员能力远远强于人民。如果你是君主,你的身边时刻围着有这么一群人,有野心、有知识、有头脑、有组织,就问你怕不怕?你要怎么办?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因此,一个人如果是因为人民的拥戴而成为君主的话,想要维持统治,就应当与人民保持友好关系,而这一点也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贵族是欲壑难填的,但人民所要求的却只是免受压迫,君主只要处事公道,就能令人民满意,天下归心了。
而一个君主如果是依靠贵族支撑登上大位的话,那么他上台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事实上,这一点对于君主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得到的,因为君主只要将人民置于王权的保护之下,而人民原本预料要从贵族君主那里遭受更多的压迫,如今却从君主那里得到益处,那么人民几乎立刻就会对君主感恩戴德,且这种来自民众的好感远远胜于那些曾经送你登上王座的贵族。总之一句话,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当中就没有补救的办法了。《孙子兵法》里边讲“上下同欲者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君主倘若有巩固的武装力量,又没有结怨于人民的话,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君主能否维持其统治,主要还是要看他究竟是走的哪条道路获取的君主地位。世袭而来的君主地位无疑是最稳固的,因为世袭本身就代表着世代相传的秩序和稳定,传统习惯和合法性是坚不可摧的,而人民对于变化和未知总是戒备而恐惧的。这样不论新君如何不堪,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比如不要随便改动制度,不要伤害了所有人的利益,或者过于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总还不至于出大乱子。中国历史,封建帝制传承了2000多年,大一统王朝的亡国之君是屈指可数,像隋炀帝那样的奇葩,上下5000年可也就出了这么一位,也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了。
至于那些依靠暴力或者个人魅力上位的君主,情况就不大妙了。你是靠着暴力或者个人魅力上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原有的秩序和利益格局被打了个粉碎,所有旧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们都对你虎视眈眈,在旧制度尚能拥有秩序和稳定的人们也因为变革的动荡对你不满,而没有相当的时间沉淀,你也无从满足支持者们的各种愿望。这种情况之下,君主的地位是极其脆弱的,君主本身也不得不戒慎恐惧,必须打起12分精神来稳定局面。这种情况之下,君主一定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行事:
第一,想方设法争取人民支持。正如我们刚刚讲过的,君主力量的源泉在于人民的支持,人民数量众多,又是物质力量的主要创造者,正是民为邦本,而且人民所要求的也不过是免受压迫,君主只要处事公道,保卫人民不受侵害,对逆境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表现足够勇敢,能够用精神意志和制度措施激励全体人民,人民就会坚定不移地团结在君主身边,这样的君主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谨慎使用暴力。新的君主在使用暴力或者个人魅力夺取一个国家的过程当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属原则:要么你就用个人魅力或者恩惠爱抚人们,如果做不到,你就要把他们彻底消灭掉,而不是仅仅给予一些小的惩罚。这是因为啊,如果任何人相信施以新的恩惠,就会让旧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们忘掉你这个新君主给他们的伤害,那么你就是在自欺欺人。而如果你只是轻微的伤害到他们,人家是有能力、有意志进行报复的,但是如果你对他们施加的是不可承受的沉重打击,他们就会丧失报复的意志和能力。所以在这一点上,马基亚维利有点玩世不恭了,他用冷酷的笔触总结道:“我们对一个人施加侵害,应当是我们无需害怕他们会报复的一种侵害。”至于这句话如何理解,如何应用到具体的不同环境中,那就见仁见智了。
然而,在取得君主地位之后,新君主就要转而遵守以下原则,即为了保卫自己必要的安全,可以偶尔使用暴力,除此之外,除非暴力手段能够为人民谋利益,则坚决不再使用。这样一来,新君主就会给人民充分的安全感,并且通过施加恩惠的方法,把他们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总之,暴力这种事情应该争取毕其功于一役,什么意思啊?要干就要一下子干完,以便减轻人民痛苦,这样人民的积怨就会少一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一滴地缓缓赐予,以便使人民能够更长久地品尝恩惠的滋味,从而随时间推移积累起对于新君主的效忠。这也就是中国古人常说“可以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
新君主应当遵循的第三条原则就是亲君子,远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呢,主要是就统治集团内部而言。那么根据什么标准来分君子和小人呢?马基亚维利认为,这主要是看一个人是否能够约束内心的贪婪,而这些贪婪并不是寻常百姓概念当中超过必要限度的占有欲,而是指一个人到底是依靠君主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动,还是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依靠君主的意志而行动的人,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君子;不依靠君主而依据自己意志行事的人,从君主的角度看就是小人。
那么对于君子,君主应当给予无限的荣耀并加以爱护,而对于小人,则要进一步区分。对于小人中缺乏勇气和胆识的家伙,君主要加以利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出有益意见的小人,这样一来,在君主天威赫赫的时候,他们会尊敬君主,而在君主身处逆境的时候,也无需畏惧他们。君主最需要提防的是那些野心勃勃、故意不依靠君主的意志行事的小人,因为他们为自己着想比为君主着想的更多,这样只要君主遭遇不利,他们总是会不失时机地出来把君主灭掉。所以君主对于这些人,一定要把他们当做公开的敌人那样警惕,须知,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堡垒又总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夺权上台的君主如果能做到这三条,就有很大的几率把君主的地位传承下去,进化到世袭这种稳定状态。但到了这一步,也不是说就高枕无忧了,世袭君主可能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新征服土地上人民是否真心效忠、顺服自己的新主人。比如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成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安置殷商移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如何削平六国旧贵族的反抗意识。对于这个问题,马基亚维利认为主要是看两点:第一,新政府土地上原有的君主政体是绝对君主制还是贵族共和制;第二,新政府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法律制度这些东西与你相同还是相异。
首先啊,先来看征服土地上原有政体的性质。有史以来,君主国都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统治的,一种是绝对君主,这种政体下一个君主率领一群臣仆来统治国家,这些臣仆的权力来源于君主恩宠和准许,所谓君为臣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君主专制政体是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秦代以后2000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绝非浪得虚名,而且君主专制的程度日益加深,明代以前好歹还有宰相可以制衡君权,宰相可以自己招募小团队,开府治国,大臣上朝也还可以坐着面君议事,明代以后,宰相职位被废除了,更没有权臣可以开府议事了,上朝只能站着,除非君主特别开恩赐座,等到了清朝,满朝文武都成了君主的奴才。
另外一种君主政体是贵族共和制,在这种政体之下,君主与贵族共治天下,贵族的权力并不来源于君主,反而与君主一样经由世袭而来,因此贵族保有相当的独立地位,君主不过是作为贵族共主存在,并没有绝对权利,贵族的下属只知有领主,不知有君主,他们的效忠对象就是自己的领主老爷,固然原则上领主老爷的效忠对象应该是君主,但是在领主和君主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这种效忠就颇为可疑了,因而百姓对于君主只有间接效忠的义务,而这种间接的效忠链条绝不是永远成立的。中国先秦时代大约就接近于这种贵族共和政体,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权都在强大的诸侯国手里,日本战国时代也是这种典型的贵族政体,天皇只不过是生活在京都的傀儡,实际权力都在诸侯手中,中世纪欧洲的封建时代就更不用说了,美剧《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就是西方那段贵族封建历史的真实写照,铁王座上的君主可以凭君王之尊号令天下,然而与君主意见相左的贵族也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拒绝从命,甚至举兵讨伐无道昏君。
那么对于征服者来说,新征服土地的稳固程度首先就要看这块土地上从前是君主专制政体还是贵族共和政体。如果是君主专制政体,你要征服他是很困难的,因为原来的君主也是世袭来的,自带合法性光环,再加上老臣子们的权力地位都是来源于旧君主,可以说是荣辱与共了,便于君主集权,反抗入侵。另外,绝对君主制下的君主也有绝对的权威压迫臣僚,向人民让步,从而获得人民的爱戴与效忠,这种国家上下同欲,动员能力强大,一般是很难收拾他。这一点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有所体会,像清军入关后,与明代在南方的残余势力前后打了20年的战争,直到永历皇帝在缅甸被杀才算了结。可是一旦你征服了它,消灭掉了旧君主,群龙无首之下,没有人可以集结力量反抗你的统治,因而也会比较容易地向新君主效忠。一般来说,你的统治会相当稳固,还是刚才的那个例子,当南明消失之后,吴三桂等人掀起三藩之乱,虽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很少有人响应了。
如果你入侵的对象是贵族共和政体,那么恭喜你,你要征服它是相对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国家内部不团结、不统一,你总是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仇视自己君主的贵族,并与他联手灭掉旧君主,但是坏消息是,你想要维持对这块土地的稳固统治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面对的实际是无数个小君主,这些小君主,也就是旧贵族们,固然可能对从前的君主并不总是买账,但是对于你这个外来的新君主却往往是仇视的,一旦你露出破绽,就会迫不及待地跳起来咬你一口,让你无所适从。关于这一点,考察中国的封建历史是可以很容易看清楚的,先秦诸侯列国时代,从来没听说游牧民族可以入主中原,固然有个别华夏诸侯与戎狄结盟,攻伐其他诸侯国,可是戎狄想灭掉所有的华夏诸侯入驻中原,却是痴人说梦。到了汉代之后,诸侯贵族都被绝对君主收拾掉了,结果就是绝对君主强大的时候可以动员起绝对实力碾压周边蛮族,可是君主衰弱的时候就没有贵族这样的次一级力量中心能够站出来动员民众抵御外辱了。
除了新征服土地上原有的政体性质之外,另外一个决定你统治是否稳固的重要因素是新征服土地上人民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法律制度等与你是否相同。如果大体上相同,新君主要稳定其在新征服土地上的统治是相对容易的,就如先秦诸侯时代,华夏诸邦享有共同的文明,尽管各诸侯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然而文明的内核是一样的,正因为这样,在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固然六国旧贵族拼死反抗,然而一旦经过楚汉争霸战争的洗礼,天下归于汉室,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国家认同立刻就建立起来了,从此历经2000年而不衰。
但是,如果你征服的土地与你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系统、法律制度上大不相同,那就比较棘手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君主要想稳固统治,就要遵守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要么彻底毁灭它,要么迁都至此。
第二,单纯的军事占领有害无益,一定要移民实边,在新征服土地的关键节点上建立殖民地。
第三,对于新征服土地周边的弱小国家和民族,新君主要力图使自己成为他们的首领和保护者,对他们当中力量最强的要不遗余力地削弱,同时注意不让任何其他强国插手此地事务。
第四,如果前面三点都做不到,那么就要退而求其次,允许新征服土地照旧生活下去,同时要求他们进贡,并且建立对你友好的寡头政府。
就第一点而言,古罗马与迦太基之间争夺地中海霸权的漫长战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罗马人倾全国之力,冒着险些亡国的天大风险,最终征服了迦太基之后,出于对迦太基复仇的恐惧,罗马人干脆彻底摧毁了这个城邦,国家毁灭之彻底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罗马人屠杀掉全城的男性公民还不够,他们还在迦太基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撒满了盐,将迦太基彻底变成了寸草不生的盐碱荒滩。
就第二和第三点而言,二战时期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那段黑暗历史是最好的写照。日本在918事变建立伪满洲国之后,除了关东军对我国东北全境实现军事占领之外,也大量迁徙日本本土和朝鲜殖民地的人口在白山黑水之间择地移民拓殖。为了巩固对于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人执着地执行侵略和分裂中国内地的图谋,一边鼓动所谓满蒙自治,策动内蒙的封建王爷建立亲日的自治政府,一边鼓吹所谓华北五省自治,同时在华东华南地区建立汪精卫伪政府,这一切动作的战略目的,无非是把原本统一的中国大陆板块拆分成几个依附于日本的弱小地缘政治单位,来巩固他对于我国东北的殖民统治。同时日本还促成了苏日中立条约,以不进攻苏联并承认外蒙独立为条件,换取苏联承诺不插手我国东北,这就完全暗合了马基亚维利所说的不让任何其他强国插手此地的训诫。一句话,日本参谋本部几乎就是按照马基亚维利《君主论》所制定的基本原则,来谋划对我国东北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的。
第四点是允许新征服土地照旧生活下去,同时要求其进贡,并且建立对你友好的寡头政府。这是因为这样一个寡头政府能站住脚,完全是因为你的支持,而这个寡头政府却能够以当地人民认可的方式对内实行统治权力,这样你就可以支付最低成本而获取最大收益。历史上这一点曾是英国殖民者的拿手好戏,英国人在征服印度之初,保留了印度原有的统治机器,利用印度的王公贵族榨取印度的财富,仅在关键节点驻扎军队,并设立东印度公司来遥控,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除了对上述新征服土地的维稳之策外,马基亚维利还就君主维持统治的一般政治策略框定了若干基本原则,包括君主的首要职责是军事责任,君主在财政方面宁可节约也不要慷慨,君主与其受人爱戴不如被人畏惧,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等这四个原则。
关于第一点,很明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有武装力量的先知都胜利了,没有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因而君主的首要责任当然是建立强大的武装力量,并时刻将其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关于第二点,在财政方面,君主必须明白,如果花费的钱财是自己或者是老百姓的,就一定要节约,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果财政支出的来源既不是自己的腰包,也不是老百姓的钱袋子,那不妨慷他人之慨,不应该忽略表示慷慨的任何机会。这是因为如果你过于慷慨,支出庞大,那么你的力量消耗将是巨大的,力量消耗太多,就会招来轻视,这种情况之下,你为了避免遭人轻视,就必然横征暴敛,贪得无厌,这样就会招致憎恨,而一个君主要遵守的原则之一便是避免被人轻视和憎恨。慷慨会为你同时带来这两样坏东西,因此,如果你在节约和慷慨之间无法平衡,一定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君主是宁可选择节制,哪怕摊上吝啬的恶名,也要在所不惜。
关于第三点,君主宁可被人畏惧,也不要受人爱戴,理由很简单,人们爱戴君主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人们畏惧君主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对于一位明智的君主来说,一定要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把维持统治的希望寄托在任何人的善意之上。
最离经叛道的是第四点,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这是因为世界上一切斗争只有两种形式,一则是法律,二则是武力,第一种方法是人类所特有的,而第二种方法则属于野兽,如果一位君主选择失去人性,那么他还没有失去保住自己权威的杀手锏,但如果他失去了兽性,不敢残忍下去,那么他的权位会被人轻易夺走。君主就是一个半人半兽的生物,他必须同时懂得野兽和人类的斗争方法,在具体情况之下还要灵活运用这两种手段。那么既然君主必须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仿狮子和狐狸,要像狮子一样勇猛而冷酷无情,又要像狐狸一样狡猾而精于计算。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于己不利,或者做出承诺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君主就必须承担起不去尊重信义,一切依旧理性计算的责任。
好了,讲到这里,这部离经叛道、振聋发聩的古典政治学名著《君主论》就进入尾声了。这部《君主论》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论,各路道学先生们纷纷将其斥之为蛊惑人心的邪魔歪道,马基亚维利本人也因此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无良政客的象征,甚至他在书中所主张的各项基本政治原则,也成了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被冠以马基亚维利主义的恶名,为人所不齿。而这大约就是那第一个站出来指出皇帝身上其实什么也没有穿的那个男孩要付出的代价吧。
马基亚维利被学术界公认为现代政治科学的鼻祖,他的这本《君主论》也成为国际政治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之作。当然,对于马基亚维利和他的《君主论》,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莎士比亚称其是凶残的马基亚维利,马克思认为其是现代罪恶的导师、政治权术的化身,恩格斯评价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培根则认为他是人文主义的先驱。不管怎么样,这本饱受争议的《君主论》到这就告一段落了,是非功过还留待各位听众朋友评说。
好,《君主论》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