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理想国》:勾勒乌托邦蓝图下正义与秩序的哲学思辨
铛铛铃2025-09-11【人文】82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相信但凡对哲学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听说过这本书。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之作,也是乌托邦文学的奠基者,其地位简直是堪比孔子的《论语》。
可是啊,这本开山之作有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特点,就是太长了。这本卷帙浩繁的鸿篇巨著,中译本竟然有600多页,分为十卷,足足超过了50万字。单从篇幅上看,真的很少有人有足够的毅力,能把它从头到尾读完一整遍。
不过啊,大家别着急。今天呢,为了让大家不错过这本超级名著,我会用音频的形式,大约30分钟左右的时间,帮助大家快速弄懂这本经典中的经典,究竟都讲了什么内容。
说到哲学,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个稍稍有认知门槛的学科。所以在正式解读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柏拉图,通过加深对作者生平的认识,来接近作者的思想。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我们现代人常把亲密关系里,那种纯粹精神交流的感情,称为柏拉图式的恋爱。但柏拉图这个人其实打了一辈子光棍儿。和他关系最紧密的两个人,你也一定听说过,一个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另一个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并称希腊三贤。
也许是世俗的欢乐已经入不了柏拉图的法眼,他把自己毕生80年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哲学上。也正是因为这份心力,让他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流派。
说到这,你可能也会有疑问,我今天花半个小时来听一本2000多年前的书,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万变不离其宗”,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理想国》,也是再贴切不过了。下面我给大家说三条,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理由。
第一,《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达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理论、形而上学、至善理念等学说,而且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自我启蒙的要求。简单地说,是让人类不再单纯地受感性遮蔽,而是通过理性践行科学、探寻真理。这些概念你可能陌生,但是正是这些你不熟悉的理论,奠定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理论基础,就好比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一样,让后人从此都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所以啊,我们今天的人,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追根溯源到2000年前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是我给你的第一个必读理由。
第二,《理想国》还是一本涵盖众多领域的百科全书,什么文学、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等,都被囊括其中。可以说,无论你是什么专业,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本学科的历史源头。对于想在自己专业有过人见解的人,这本书能让你获得一个超出专业之外的全局视野。这是我给你的第二个必读理由。
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理想国》探讨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理性、金钱、公正,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些不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也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类的永恒终极问题。通过阅读《理想国》,我们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那些狭隘的视角和思维,在更高的视野下理解人类社会与我们自身。这是我给你的第三个必读理由。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讲解这本煌煌巨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为大家提炼了三个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小问题:一、人为什么要理性;二、什么是正义;三、政治体制分几种。这三个问题是理解《理想国》的地图,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围绕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
大家的精神世界,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理性?
理性这个词在今天可能并不新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不要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但在20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理性这个概念的柏拉图,可算作是吃螃蟹的第一个人了。他认为,人只有通过理性的训练,才能远离自己固有的偏见,并因此而获得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隐喻故事——洞穴隐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理性。隐是隐藏的隐,隐喻是比喻的喻。什么叫隐喻呢?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比如“祖国是我的母亲”“他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这类说法中,母亲与铁石心肠就分别被用来暗喻了祖国与冷漠。事实上,往大了说,我们人类就是通过隐喻来理解整个世界的。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人类社会。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大大的山洞,只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因为通道太长,导致任何阳光都无法照进来。在山洞里,有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它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头颈也被固定,无法向四周转动。他们看不到别人,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到他们面前的墙壁。在洞穴中,囚徒的身后有一堆火焰,在火焰的后方,有人用头顶着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也回响到囚徒们的耳朵里。因为看不到别的事物,这些囚徒们误以为这些影子和声音就是世界,就是现实。
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松绑了,他终于能转身了。首先,他看到了背后的火堆,这是他看到的第一个实物,这让他眼花缭乱,痛苦不堪。然后,他往洞口的方向继续走,走着走着,最终走到了外面,看到了阳光照耀的真实世界。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在黑暗洞穴里,人们普遍是无知的。柏拉图用囚徒比喻那些愚昧、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普通人。囚徒的手铐和脚链是指普通人的局限,这些局限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心智水平的差异,也可能是后天的,比如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囚徒看到的影子是肤浅社会的表象,而第一个转身的囚徒看到光明时被闪花的眼睛,代表的是一个人看见社会真相时的痛苦。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不妨再说得通俗一点。大家都看过3D电影吧,戴上3D眼镜,电影就会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假如有一个人,他从小就在电影院里长大,只能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着电影屏幕,你觉得他会变成什么样?恐怕他会认为电影里的情节都是真实的,那些人物、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柏拉图的这个预言,和我们刚刚举的看3D电影一样,整个世界的真相都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不管多么的栩栩如生,都只是一个表象,这些表象背后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些运作机制内部的原理,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不是躲在洞穴看那些习以为常的倒影,而是转过身来直面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了解自身认知的局限,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这种摆脱日常偏见的过程,柏拉图管它叫张开灵魂之眼。但是同时柏拉图也强调,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理性又是极为困难的。那些看到了真实世界的人们,再回到黑暗里,试图给洞穴里的囚徒讲解自己在阳光下的见闻时,一定会遭到责骂和嘲笑。因为那些沉迷于自己愚蠢见解的囚徒,对他们身后更大的光亮一无所知,这些囚徒会认为那个了解了真相的人是疯子,是异类,是要毁掉他们美好生活的恶魔。
那么具体而言,人们到底怎么才能获得理性思考的能力呢?柏拉图的答案是,学习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几类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拿数学来说吧,数学的推导不需要任何经验的参与,就可以自圆其说,并且一直推论下去,这是一种确定的知识。不断研习这种确定的知识,能让人们不断地熟悉把思维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得运用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最终走出洞穴。柏拉图相信世界上的事物有规律可循,理性的人的任务,就是去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并依据他们来行动和生活。
以上就是《理想国》里关于什么是理性的答案。如果你愿意打破无往不在的枷锁,做一个追求理性的人,那咱们就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来看下一个问题。对一个人和一个团体而言,究竟什么是正义?
刚刚我们说过,《理想国》这本书是用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哲学思想的,关于正义这个话题,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三个人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讲解的。这段文字很长,大约有1万7000多字,我们简单地为大家概括一下。
第一位出场的对方辩友是一位叫波勒·马霍斯的农民,我们暂时叫他波波吧,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立场,认为欠债还钱就是正义。苏格拉底就问他,如果我们欠敌人的东西,要不要归还?波波回答说,应该,不论是不是敌人,欠别人东西就应该归还。苏格拉底说,那就是说,给予每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就是还债。波波认可了这个说法。苏格拉底又说,按照这个推论,正义就是把善给了朋友,把恶给了敌人。如此说来,救死扶伤的医生、保家卫国的士兵、替你保管钱财的朋友,都是正义的人。波波觉得没毛病。下套完毕,苏格拉底开始反驳波波。苏格拉底说,医生既是最擅长治愈疾病的人,也是最擅长治死病人的人,士兵既是最擅长保卫家园的人,也是最擅长破坏别人家园的人,一个最会保管钱财的人,同时也可能是最会偷东西的人。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具有发冷和发热这两种相反的属性,而正义这种德行,也不应该具备帮助人和伤害人这两种对立的特质。所以波波所认为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听了苏格拉底的反驳,波波表示服气,但在旁边的色拉叙马霍斯沉不住气了。为了方便理解,咱们管这人叫小色吧。小色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派哲学家,非常擅长辩论。他在旁边大喊了一声:“苏格拉底,你根本是扯淡!”小色开篇就立了一个flag,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说,你的意思是,社会上的弱者要服从强者。小色说,正是如此。小色的观点是,只要力量够强大,所做的事情都是正义的,所以弱者服从强者的统治就是正义。比如治病救人来说,医生和病人相比较,医生懂得更多的医术,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就是强者,病人就是弱者,病人要听从医生的医嘱。同样,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来讲,统治阶级更为智慧,所以算是强者,被统治阶级当然算是弱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天理。
苏格拉底微微一笑,对小色娓娓道来。苏老说,不管是医术、统治之术,或者是其他的任何技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技艺,而技艺最终的受益者,并不是拥有这项技艺的人,而是享受这项技艺的人。比如一个牧羊人,他拥有放牧的技艺,他能找到更优质的草场,其实是为了牛羊好。同样一个强者选择施展自己的统治之术,也是为了被统治者好,满足的并不是自身的利益。
既然欠债还钱不算是正义,满足强者的利益不算是正义,究竟什么才是正义呢?柏拉图借由苏格拉底之口,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灵魂隐喻。就人类而言,我们的身体并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一直发生变化,最终腐朽,而人自身还有一个不变的内核,那就是灵魂。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灵魂分为理性、义气和欲望,这里的义是意思的义,气是空气的气,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义气就是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欲望,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的过渡状态。柏拉图认为,理性位于我们的头部,义气位于我们的胸部,而欲望位于我们的腹部、横膈膜与其之间。对一个人而言,理性用义气来控制我们的欲望,就如同理想国里,哲学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样,灵魂三级,各执其事,各安其分,人才能成为正义的人。对一个团体而言,不同灵魂状态的人群从事不同的事业,大家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整个团体才可以做到整体的正义。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想一下,为什么会有不正义的人存在呢?《理想国》认为,我们灵魂里有三个事物,一头野兽、一头狮子和一个人,野兽是欲望,狮子是义气,人是理性。野兽是指不能自制的狂野而无序的力量,狮子能够自律,有坚定的意志,但是毕竟是野兽中的一种,可能展示野兽的一面,也可能展示与人合作的一面,而人最稳定可靠。其实也就是说,真正的人就是理性的人。这个比喻中强调了人的灵魂中各个力量之间的差异,但也暴露了理性的脆弱,因为野兽和狮子的力量远远胜过了人,也就意味着理性的力量往往抵不过欲望和义气。
柏拉图还认为,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贪婪者,他们往往从事商业,主要服务于欲望;第二种是有志者,他们一般从事政治活动,服务于义气;第三种是博学者,这些人就是哲学家,是服务于理性的人。三类人表明,人类灵魂三种力量分别占上风之后的结果,人们因为灵魂倾向不同而不同,并皆为不同的团体区分出了人群或阶层,这也就解释了社会中人以群分的原因。相应的,城邦内部也分三个层级,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对应于灵魂中的理性、义气和欲望三部分。在柏拉图看来,人群必须分层,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每种人的功能,才能达到团体整体的最优,整个社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比如生产者就负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们拥有家庭和世俗生活;护卫者通过严格教育和训练,保卫城邦安全,促进城邦内部安定和行动统一;而进行统治的阶层,必须是有行政专业能力的人,也就是那些拥有真正的统治知识并良好运用的人。
以上就是《理想国》里关于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柏拉图给出的解答。他认为,正义既不是普罗大众口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不是诡辩家口中的强权即是正义。对于个人和团体而言,正义是平衡理性、义气和欲望的结果,这就是他著名的灵魂三分说。同时,我们通过对柏拉图对正义的解释,也可以窥见他本人对政治体制的一些见解。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探究第三个问题,政治体制到底有多少种?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社会的每一阶层都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业之内,潜心于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有哪个阶层轻易的和另一个阶层发生冲突了。有了职业的专业化和分工,一切内部争斗都会停止,每个阶层都将满足于做自己的特定工作,自私就无影无踪,团结将遍及城邦。那些专心履行自己职责的,不可能自私。为了给无私以双重的保险,柏拉图把统治者的职位留给了一小部分人,这些人在一系列考验和诱惑之下,坚信国家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国家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这条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老先生。继续说,下面的统治者没有家庭,没有家人,没有财产,因而也就没有自私的诱因。真正的统治者甚至必须是哲学王,意思就是要么是哲学家成为王,要么是君王自己变成哲学家。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了解,2000多年前,孔子为了普及自己的理念,曾经周游列国,向各国的君主推荐儒家的治国之道。当年的柏拉图也干过相同的事,他也向希腊各大城邦的君主解释何为理性、何为灵魂,效果怎么样呢?套用现在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叫“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基本上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柏拉图后来转换思路,既然君王没法成为哲学家,那能不能把哲学传授给潜在的君王呢?柏拉图说干就干,他成立了一所雅典学园,这可以说是大学最早的雏形,一直持续了900多年。这所学园源源不断地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城邦立法者。
大约在公元前387年,柏拉图40岁的时候等来了一个机会,远邦小城叙拉古的君王狄奥尼修斯一世向柏拉图抛出了橄榄枝。可当柏拉图与其见面的时候,因为过于直接地说出了叙拉古政体的弊端,触怒了君王,结果柏拉图被毫不留情地赶走了。后来迪奥尼修斯二世即位,柏拉图再次受邀为其讲授哲学,初期一帆风顺,可最终狄奥尼修斯二世听信小人谗言,差点要了柏拉图性命。但因为叙拉古城邦发生战事,柏拉图还是万分侥幸地逃回了雅典。
到了柏拉图暮年之际,他第三次被邀请到叙拉古,此时的迪奥尼修斯二世更加的独裁,曾经跟随柏拉图所学的哲学并没有让他鲜明起来。不出所料,迪奥尼修斯二世再次被激怒,最后把柏拉图卖做了奴隶,如果不是学生匪多相救,一代哲学大家就从此消失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柏拉图终于明白,他提出的方案是过于理想化的思路,并不能在现实中完美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无法确保哲学王出现,又有人们相互斗争和不安于职守的现实状况。他把对雅典政治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构想,都在《理想国》里和盘托出。他通过考察希腊已经存在过的和可能存在的政治体制,给出了多种具体政治组织形式的模型,并分别指出其优劣,分析其形成机制。
柏拉图认为,政治体制可以分为五种,按照优劣程度,分别是贤人政治、荣誉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和僭主政治,这里的僭是僭越的僭。柏拉图认为只有第一种是正义的政体,其余四种都是非正义的,或者说都是堕落的政治形式。柏拉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来逐一分析一下这五种政体吧。
先看第一种,贤人政体。贤人政体指的是以哲学王或真正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担任统治者,在理想王国中,他们凌驾在一切之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柏拉图认为,只有这种政体才是正义的政体。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是一种贤人政治,具体是否真实存在,咱们先暂且不表态,但在天子之位应该被禅让给全国最贤能的人,这种政治理念和柏拉图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
在柏拉图看来,除了贤者政治之外,其余四种都是非正义的,或者说都是堕落的政体形式。柏拉图的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什么是荣誉政体呢?如果统治者、管理者、劳动者三个等级相互混杂,就很容易演变成荣誉政体。在这种情况下,武力起着主导作用,统治阶级往往凭借战功获得地位,追求胜利感和荣誉感,忽视精神文化教育,重视身体锻炼。比如我们中国古代的秦国,他在国内所实施的军事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荣誉政体。
第三种叫寡头政体,在其中,富人执掌权力,而穷人与权力无缘。不仅是在政府事务由少数人统治,而且在任何团体,比如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任何其他机关中,都是少数人管制。比如欧洲古代的罗马共和国,是由元老院执政官等少数权贵操纵的政权,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寡头政体。
第四种是民主政体,柏拉图给民主政体的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但民主政体很容易演变成暴民政治。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吗?答案是,被公投处决的雅典公民竟然因为一件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说服不了苏格拉底,或者说被苏格拉底批得体无完肤,大家就恼羞成怒地投票处决了这位哲学大宗师。
说完了以上四种,咱们看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种政治制度,就是僭主政体,僭是僭越的僭,前面呢,也提到过一次。从名字上看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在希腊文,僭主政体和暴君政体是一个含义,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的人建立的独裁统治。在希腊历史上,柯林斯、阿戈斯、麦加拉、希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制。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像三国的董卓、唐朝的安禄山等等,建立的政权就属于僭主政体,因为他们既没有得到上一代统治者的禅让,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纯粹地依靠军队这种蛮力来逆天而行,所以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以上就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的五种政体。作为已经走出山洞的哲学家,他的智慧到今天依然有启发意义。
说到这里,《理想国》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我再为你总结一下。首先,我们通过洞穴隐喻来理解了人为什么需要理性;然后我们带着这份理性,围观了苏格拉底与波波和小色的辩论,搞清楚了什么是正义;最后我们分清了政体的五种形式,以及什么是正义的政体,什么是不正义的政体。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本文字就在音频下方的文稿里,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