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解析社会演进中人类不平等现象的根基脉络
铛铛铃2025-09-11【人文】729人已围观
简介
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大家都有一个感受:如果你生活平稳,关起门来过日子的时候,可能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就是世界的全部。但只要你打开门来,去上学、去求职、掏出医保卡、拿到房产证,或者给自己的车挂个牌照,你马上就要遭遇一番精神上的碰撞,这就是平等、公平之类的议题。
在几年前,哈佛大学桑德尔推出了一门公开课,叫做《公正》。这门公开课用西方大哲学家的看法,帮助大家理解公正、公平的原则和可能性。这门课的内容呢,说起来还真是有点艰深,但出乎意料,它居然在中国特别火,被大家追捧。
其实呢,思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性,在现实中如何实现公平公正,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就是思考平等问题的一本经典,它的名字叫《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为书名较长,下面呢,我们就把它简称为《论不平等的起源》。
在进入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让·雅克·卢梭。大家可能知道,卢梭是西方启蒙运动中一位风云人物,他生前活跃于欧洲文坛,在去世后呢,更获得了法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卢梭生活的启蒙时代,流行君主专制制度,它建立在等级制度之上,等级制度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进而侵蚀了人的自由天性,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恶果。所以呢,启蒙思想家们试图追溯人类不平等的来源,进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卢梭呢,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位。不过呢,卢梭比其他的思想家多走了一步,因为他的批判指向了人类整个文明。
不过卢梭的立场与当时的主流启蒙分子,像伏尔泰、狄德罗等人很不一样。伏尔泰等人认为人类的未来很美好,只要遵循启蒙思想前行,这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在卢梭看来,最美好的时代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人类社会将会越来越糟糕,启蒙知识分子所能做的,只是尽力去缓解人类败坏后的痛苦。请大家记住,这个就是卢梭思想的基本底色。
《论不平等的起源》这本书缘起于1753年法国狄德罗科学院的一次征文比赛。尽管卢梭在这次论文评比中铩羽而归,但是呢,这本书却引发了舆论的地震。落选的原因不在于文章写得差,反倒是由于他的观点太过标新立异,曲高和寡。
《论不平等的起源》是紧紧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的:第一,人与人之间天生就存在不平等吗?第二,如果不是,那么人类是如何发展出不平等的?而本书最惊动世人的地方,正是卢梭的回答。他认为人类天生并没有不平等现象,从自然上说,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社会交往的增多,文明的进步才越来越陷入不平等的状态。
好的,说了这么半天呢,我们马上进入这本书,看看卢梭是如何得出以上结论的。从全书的结构上看,《论不平等的起源》除了绪论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呢,卢梭探究的问题是:人类在进入文明状态之前,就会像我们今天这样不平等吗?卢梭处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区分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个呢,是人的先天差异,比如高矮胖瘦、聪明、愚蠢;另外一个呢,则是后天的在社会中产生的不平等,像是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
咱们来举一个例子啊,比如像比尔·盖茨,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聪明,这就是自然的、先天的差异;而他比我们大部分人都富有,也更有影响力,这就是后天的带有社会因素的不平等。卢梭认为,前人在研究不平等现象时,都没有很好地做出这个区分。所以呢,追问不平等现象的来历,就要先考察自然差异,再考察社会的不平等。
在卢梭之前,主流观点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差异,决定了后来的社会不平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主人和奴隶的区别在于,主人天生就比奴隶更理性,更有智慧,所以呢,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不平等,来自于天赋的差别。卢梭为了挑战这个观点,首先引入了一个概念,就是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要把人退回到最原始、最孤立、最像动物的时刻。卢梭说,要研究人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情况,就不能像亚里士多德那样,受后来各种社会因素的干扰。这就好比我们在中学物理课上学到的,只有把各种摩擦力去掉之后,才能研究纯粹而理想的均匀直线运动。
那么,去除了各种社会因素干扰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啊,我们都听过关于狼孩的报道,被遗弃在荒野的婴儿,因为机缘巧合被野兽喂养大,而且呢,从来就没有和其他的人类接触过,他们更喜欢用四肢爬行,不用语言和其他人沟通,也毫无善恶观念。卢梭心目当中的自然人,或者说原始人,大体上呢,也就是如此。卢梭说,尚未进入到社会化状态的原始人,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凭着感觉生活缺乏理性。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原始人没有我们发达的抽象思维,也没有什么想象力,所以呢,也就没有计划未来,过起日子来懒懒散散,唯一能考虑到的就是自己目前的状况。比如说现在困了,那么我就找个地方躺着,或者现在饿了,那么我就上树上摘几个果子吃,而不会考虑到晚上可能会饿肚子,所以我今天早上就要多摘几个果子。
第二呢,既然缺乏理性,那么原始人行动就靠着两种自然情绪来驱动,一种是求生欲,这种东西在卢梭的学术体系中也被叫做自爱。这一点很好理解,因为原始人或者狼孩儿在这种环境下,最直接想到的就是如何延续自己的生命,吃饭、奔跑、休息、打斗、交配,种种行为都是为了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不过呢,除了求生自存的欲望,卢梭认为,驱使原始人行动的另外一种情绪,就是对同类的同情。咱们中国古代的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也就是说的这个现象。同情心这种东西,并非是后天教育培养出来的,我们在看到有生命的东西受苦受难时,会下意识地避开目光,甚至想赶紧躲开,这下意识的行为呢,就是同情在起作用。
第三个特点呢,就是原始人是没有语言可以交流的,彼此孤独的生活着。从上面这三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笔下的原始人,跟其他的动物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呢,人和动物总归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差别在于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和适应环境的本能。不然的话,人跑得没有老虎快,皮毛没有灰熊多,也不像鸟儿一样可以振翅飞翔,它怎么能在自然界中存活呢?
好的,我们已经了解了卢梭心目中的原始人的样子,那接下来呢,就来处理一下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平等现象呢?卢梭推测说,在自然状态下地广人稀,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原始人,都是彼此独立着的,活着一辈子难得见到几个同类,再加上适应力极强,几乎什么都能够吃,所以呢,也就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更不会引发什么打斗争执,也就没有了互相依附的情况出现。而没有依赖,也就没有支配,不平等现象就无从谈起。
在这里呢,我们先做一下小结。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没法演化成压倒性的优势,也制造不了不平等,因为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出现依赖关系。既然人生而是平等的,那么要寻求不平等的起源,就只能去社会中寻找。
接下来呢,在《论不平等的起源》的第二部分,卢梭的重点就放在了这个问题上:说人类的不平等现象是如何起源于社会之中的。卢梭推测,人类从自然的平等走向社会的不平等,这个阶段呢,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我们呢,不妨把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看作是人类不平等简史。这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集体生活诞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经济生活阶段;第三阶段是立法阶段;第四个阶段呢,是行政管理机构确立的阶段;而最后的一个阶段是合法的政治生活退化为暴政的阶段。这五个阶段呢,基本涵盖了性别、财富、法律、权力,还有政治、身份等几个社会中制造不平等的重要方面。
好,接下来呢,我们就按照卢梭勾勒出来的线索,一起看看生而平等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被套上不平等的枷锁的。第一阶段是集体生活的出现,这个是人类不平等的起点。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在自然状态中,人的生活是以自身个体为中心的。可是卢梭的设想是,随着人口增加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慢慢地聚集在一起,组建家庭,进而产生部落,人类慢慢就适应了集体生活,社交活动开始增多,逐渐有了和他人攀比的心理,好胜的心理也慢慢的生长出来,最初的不平等观念也就此萌生。
卢梭举了个舞会的例子,比如说呢,在原始部落的舞蹈中,一方面是欢乐的载歌载舞,而另一方面呢,也开始出现了竞争现象。我们总想跳得比别人好看,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获得更多人的掌声。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注意别人的评价,别人对我怎么看变得相当重要,而也慢慢习惯按照别人的眼光来过日子。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在西方的圣经的故事里,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躲着不肯见上帝,觉得在上帝面前赤身裸体会感觉到羞耻。这个故事的寓意与卢梭讲的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开始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这一时刻起,人类就被放逐出乐园。大家要记住,在卢梭那里,这就是社会给人套上的不平等枷锁的起点,因为人类头脑中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我们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而在意于怎么在他人面前扮演自己。
第一阶段说完,我们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是经济不平等的确立。我们都知道,在原始人的那个阶段,不存在分工合作,也用不着依赖于他人的帮忙,但现在呢,人与人的交往频率提高了,偶然间接受了其他人的帮助,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物质所带来的快乐,那么我们就想要比原来更多的东西。财产权的观念就是从这个地方进入到人类的头脑中的,我们都要让自己的东西越多越好,那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把私有财产的观念确立下来。假如我们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都不归属我们自己,随时随地有被人夺走的可能,那么追逐财富的欲望永远都实现不了。卢梭曾说过一句十分精彩的话:“谁第一个把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说的这些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缔造者。”
其次是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合作比自己单干能产生更多的成果,但又因为每个人的自然禀赋不一样,合作劳动就需要社会分工。在这里呢,卢梭特别批评了社会分工,他认为,社会分工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体力好、智商高的也开始发挥出他的天然优势,也往往占据了生产分工链条的顶端。我们举家庭为例,为什么人类社会早期基本上都是按照男主外、女主内进行分工呢?那是因为男性在体能上的优势更容易捕捉到猎物,从而成为部落的经济支柱。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女性就不得不依赖男性,那么男女的不平等就始于这种生产分工。我们把这个模式放大到整个人类社会领域,那么有些人就是因为分工更容易积累到财富,这样呢,也就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经济上的不平就从这里出现了。
第三个阶段呢,是法律不平等的确立。我们刚才提到啊,人类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但是呢,经济上富裕的人有可能体力上不够强壮,他的财富也很有可能随时会被身体强壮的穷人给劫走。再者呢,富人的人数也没有穷人多,所以呢,富人就对穷人倡议说,不如一起制定一套法律制度,来保护大家的安宁,使弱者不再受到欺负,每一个人呢,都能安心地享有他自己所属的东西。可一旦穷人们同意制定法律,人类就完全告别了天然的自由平等状态,步入了有成文法律的世界。不过,在卢梭看来,这样的立法更像是富人的阴谋和欺诈,因为对私有财产进行形式上的保护,就好比是在说,我有我压榨你的自由,你有你睡大街的自由,不平等现象反倒被公开地承认了。通过这种方式,人与人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以法律的形态被确立了下来,也就变成了法律上的不平等。
第四个阶段呢,是政治不平等的确立。我们都知道啊,法律的运作不能光靠条文,如果针对某一个人提起诉讼,还得找一个公共的裁判者,一个能够服众的公共权威人物,这样法律的效力才会切实地发挥出来,不会沦为一纸空文。所以呢,法律制定好之后,还要树立起一个公共权威,建立起行政管理机构,所以呢,行政官的角色就出现了。而根据行政官的多少,我们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行政制度。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权势、名望、政治、荣耀等观念就会进入到人类的脑海中了,政治不平等便确立了起来。
举个例子啊,我们读历史书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好多皇帝都是体弱多病,甚至是年纪轻轻就过世了。这些君王呢,与劳动人民比起来,可以说是从自然身体上有着巨大的劣势,但是呢,身体的劣势与君王的政治身份毫无关系,他们对于劳动人民依旧享有巨大的政治特权,原因就在于君王掌握了权势和名望。
第五个阶段是全面不平等的时代。卢梭的人类不平等简史要在这里画上一个阴沉的休止符。随着政治不平等的愈演愈烈,最终呢,会出现一个最极端的状况,暴君的出现。在这种社会里,不平等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因为暴君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就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除了暴君这个唯一的主人,就没有其他人可以发号施令,人民呢,都是互相平等的,奴隶唯一的美德就是服从。
通过这样的一个轮回,人类从天然的平等堕落到奴隶般的平等。好,到现在呢,我们来对《论不平等的起源》第二部分内容做一个小结。卢梭认为,随着人与人交往的密切,相互攀比的心理开始产生,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多余的欲望,自然生理上的差异开始发挥作用,不平等现象由此出现。文明生活是不平等现象的源头,并且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压迫会越来越严重。
尽管卢梭对于人类的命运持有这种悲观态度,他依然在后来的作品中为了纠正社会的不平等,开出了两个药方。在《艾米尔》这本书中,他倡导一种自然教育,让人类回归自然生活。而第二个方案呢,是努力去打造好的政治共同体,这就是另一部政治学名著《社会契约论》的工作。
最后呢,我们可以再了解一下历史上对《论不平等的起源》这本书的两种主要评价。第一种评价是浪漫主义的,与卢梭齐名的伏尔泰在拜读完卢梭的大作之后,认为这是一部诋毁人类尊严的作品,因而呢,也有了这句经典的评语:“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花这么多的心思,使我们变成野兽。”这种观点认为,卢梭的最终主张是彻底否定当前的文明状态,要让人们回归到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状态中去。后世呢,也因此把卢梭当作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而第二种评价呢,是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我们知道,卢梭在《论不平等的起源》中用了很大篇幅去批判私有制度,呼吁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平等。所以呢,经常也有学者认为,卢梭是西方近代思想家中较早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展开批判,甚至给了后来人不少灵感,其中就包括19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马克思主义者。
好了,到这里呢,《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