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乌合之众》揭群体心理暗涌,破大众行为迷障

铛铛铃2025-09-11文学60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乌合之众》,副标题是《大众心理研究》。

这本书被誉为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一共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一位100多年前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1866年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4年之后开始在巴黎行医。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学者一样,勒庞是一位跨学科的通才,研究领域横跨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

100多年后,我们往回看,却发现他在社会心理学和大众传播学领域的成就,远远高于他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原因就在于《乌合之众》这本书。

“乌合之众”这个词在汉语里头是带着贬义的,其实它的英文版译名是“the crowd”,意思就是群体,其实就是个中性词。勒庞在书里讲述了群体为什么会出现,又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个体加入群体,并且变得疯狂、冲动和非理性,最终以排山倒海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

勒庞在本书中的很多论断,对于今天的我们理解当下的很多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都极富参考价值。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这本书,看看勒庞是怎么描绘能够排山倒海的“乌合之众”的。

《乌合之众》全书共分为三卷,我们要真正理解这本书,重点就得围绕着“乌合之众”的定义、特点和形成原因来进行解读。具体来说呢,我会用以下四个问题,来帮你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一、《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二、《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三、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

四、我们如何评价《乌合之众》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乌合之众》具体是指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勒庞给“乌合之众”的定义。勒庞所定义的“乌合之众”,也就是群体,有着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他们是一群原本无组织的、彼此之间不相干的人。其次,这些人是因为某一事件或者某一契机,心理上有了共通点,并因此聚集起来的。

在描述群体的定义时,勒庞说:1000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作是一个群体。”所以,根据勒庞的定义,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聚集了一批人,比如景区的游客、商场的消费者、湖边散步的人群,这些都不算“乌合之众”。但如果突然发生了爆炸火灾,这群人因为恐惧开始疯狂逃窜,逃生的心理,就让这些人有了心理上的共通点,他们也就构成了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也就是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了。

反过来看,有些群体,比如军队、企业、宗教团体等等,就不是“乌合之众”,因为他们是有组织的,能够接受指挥统一行动。

第二,《乌合之众》有哪些心理特点?

一群互不相干的人,突然变成了一群“乌合之众”,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了一些共通点,这些共通点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总结下面几点:

一、本能优先,从数量上考虑。形成群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使得他敢于发泄自己的本能欲望。我们刚刚讲到过,一群人在散步,突然发生了爆炸,大家就会开始逃窜。面对危险,逃生就是一种本能,而除了逃生,还有破坏、同情,都属于本能范畴。在一些游行队伍中,打砸抢烧的现象十分普遍,就是破坏的本能在发挥作用。反过来,面对恐怖袭击之后的孩子的照片,很多人纷纷捐助,也是同情的本能。

二、互相传染。群体成员之间,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极具传染性。当你看到别人跑了,你肯定也赶紧跑,这就是群体行动的传染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根本来不及思考,除非是特工、特种兵等训练有素的人,可能抽出一些时间观察地形、人,决定如何跑。

三、易受暗示。群体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因为群体存在一个隐性的气场。有些人可能没有目睹爆炸发生,但看到大家开始跑了,也觉得出大事了,这就是暗示。

四、缺乏理性。在勒庞眼中,群体推理能力低劣,智力很低,而且个人的智商容易被群体削弱,判断力也会跟着下降。一个高智商的人加入群体,最终也会被拉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可能有些人会问,个体加入群体之后,理性能力迅速下滑,这个过程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勒庞没有给出太明确的说法,在这里提供一个我的综合解读。可以说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频率,当我们基于某种恐惧、信念或目标加入一个群体,那么个体的情绪频率,就会与群体的情绪频率进行配对。有的人需要调高频率,有的人需要调低频率,但总之所有人都需要调到同一个频率,最终形成情绪共振。在情绪共振之下,个人会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转而促使自己与群体保持步调一致。

当然,“乌合之众”也不是一定与负面事件发生关联的。比如面对落水的孩子,在场的人群纷纷进入一个救人的心智模式,那些平时比较冷漠的人,可能也会受群体传染,变得很热心。另外,一些重症患者把自己的病情境遇写成故事,发布在网上,可以赢得广大网友的支持,又问候又捐款。其实啊,这些捐助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群勒庞定义的“乌合之众”。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不是简单聚集的一群人,而是具有共同感受、共同观念的一群人。这些人又不像军队士兵、企业员工那样经历过严密的训练,能够统一行动。在“乌合之众”内部,单个的人可能智商很高,为人很理性,但一旦聚集起来,他们就变得智力低下、推理能力弱、易受暗示、冲动偏执、容易夸张化等等。具有这样特点的一群人,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也可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第二个问题,《乌合之众》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很多历史上的大事件,都是由“乌合之众”参与的社会运动促成的,最典型的就是法国大革命。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件,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和团运动,还有一些学生运动。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规模如此庞大的“乌合之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有哪一些因素导致他们的出现呢?勒庞的答案是,可以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但其实从全书来看,“乌合之众”的出现还跟领袖息息相关,大概是领袖的作用特别大,所以他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我们也一样,在第三部分,我们会单独来讲领袖的角色和作用。

“乌合之众”和社会运动,或者说社会动乱是同时出现的。一般来说,大事件都是由小冲突导致的,小冲突就是我们说的导火索。比如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就是一次征税会议,国王在会议上很蛮横,试图对第三等级,也就是资产阶级征收更多的税,会议一开完,不满的群众就开始商量着要开始行动了。

不过群众不满也好,蠢蠢欲动也好,还得需要人来撩拨他们的心弦。勒庞认为,群众之所以能够加入运动,参加革命,愿意成为“乌合之众”一员,直接因素有三个:

第一个直接因素是运动爆发过程中,流传的那些概念、词汇。这些概念看起来也许非常的形象、伟岸、迷人,但它们本身的含义一定是模糊的。当演讲者说出来的时候,这些概念、词汇乃至套话极富煽动性。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自由、平等、博爱就是这样一些概念。这三个词汇很抽象,但却可以击中人心,让很多普通民众加入了大革命。

第二个直接原因是,集体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幻觉。勒庞说:“自从出现文明以来,群体一直处于幻觉的影响之下。”读过或听过《人类简史》的朋友,也许会记得,这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就认为,虚构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勒庞和赫拉利说的有些类似,那就是人是有幻觉的,具有虚构一些目标和场景的能力。而在人群中,人的幻觉会更容易出现。之所以一些看起来很理性的人也会加入运动,因为他们也会有幻觉,置身于山呼海啸的运动中,他们也觉得自己不可阻挡,觉得革命胜利就在前方。

第三个直接因素是群体所具有的历史经验。群体经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集体记忆。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国王通过议会向第三等级加税,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而且1789年的前一年春天,法国农民经历了严重的旱灾,到了夏天又来了一场冰雹,把庄稼给砸烂了,冬天的时候呢,饥荒发生了,政府却没有能够及时救灾。这些当时法国人共同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满。

除了直接因素,勒庞认为,间接因素对“乌合之众”的形成也很关键。间接因素的第一个就是种族,因为勒庞就是一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所以他认为种族是很根本的一点。勒庞认为种族决定了一群人的气质,在他眼里,法国人就是格外冲动、易受蛊惑的一个民族,而隔壁的英国人呢,理性沉稳,不像法国人这样偏执,容易被暗示。同样进行改朝换代,英国人搞出了光荣革命,基本没有死人,法国人攻占了巴士底狱,还把皇帝路易16给送上了断头台。所以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般举例时的套路都是法国怎么怎么不好,英国怎么怎么好。

第二个间接因素呢,是传统因素。勒庞说传统是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可以看出勒庞和中国的鲁迅有点像,都坚信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是有各自特点气质的。鲁迅批判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勒庞呢,也批评法国的社会传统太冒进,不够理性。

第三个间接因素是时间。勒庞说的时间其实是另一个维度,因为包括传统、政治制度,还有教育,都必须要依靠时间的积累。再牛的人要做成一件事都需要时间,同样的,群众内心世界的具体观念落地,也需要时间的加持。革命要爆发,情绪要积累,能量要储备,时间很重要。

第四个间接因素是政治社会制度。勒庞觉得,政治与社会制度对于人们加入革命队伍,当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最关键的。甚至在具体的论述中,勒庞冷不丁的就开始羡慕英国人或美国人,顺便责备一下法国、西班牙等拉丁民族。勒庞认为同样都实行了民主制度,美国高度繁荣,而被西班牙殖民过的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却悲惨混乱。

最后一个间接因素是教育。在教育的作用上,勒庞也继续围绕着种族问题进行批判。他认为,法国的教育其实是在把受过教育的人变成社会的敌人。所以可以看出啊,在勒庞眼里,种族是核心因素,其他因素都围着种族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在勒庞的分析框架中,一个人之所以加入“乌合之众”,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他目睹或听闻了事件的爆发,然后被一些说辞概念给说服了,同时身处在运动浪潮中,他们相信我们这个群体是很有力量的,他和这个群体有共同的记忆和经历,促使他加入了大部队。间接因素也不可或缺,只是他们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更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种族、传统、时间、制度和教育都属于间接因素。

第三个问题

领袖在乌合之众里如何发挥作用

勒庞说:“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的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所以呢,领袖在乌合之众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乌合之众的心理影响,我们必须要单独来说说。

首先,我们来看领袖的分类。在乌合之众里,勒庞把领袖分作两类。一类呢,是一时拥有坚强意志的人,也就是临时性、暂时性的领袖,比如球迷、骚乱中的先锋,或者是跳水救人的见义勇为之士。他们只是在做那件事的时候成为领袖。另一类是拥有更持久意志力的领袖,他们长期占据主要位置,死后的影响可能超过生前。这类领袖呢,我们可以通过媒介经常看到,比如革命领袖、开国元勋、传奇商人以及大思想家。这两类领袖很好区别,不过我还是可以再提供一个案例帮助理解。

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就是临时性领袖,而他的后继者朱元璋则属于长时期的领袖。张无忌虽然功夫深不可测,但性格软弱,一直被周围人推着走。而朱元璋呢,虽然武功平平,但性格坚定,拥有旁人难以比拟的意志力。

第二,我们来看领袖的手段。我们来看看领袖在成为领袖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手段。勒庞的答案就是三个词:断言、重复、传染。

断言就是领袖不要做任何论证,不要有任何推理,直接下判断。只有坚定的下判断,才能让群众相信。前面我们举了爆炸的例子,其实不管有没有爆炸,或者是不是气球爆炸,在场的临时领袖如果想让大家相信,一定会坚定地呼喊:“爆炸了!爆炸了啊!”这个人呢,绝对不会跟大家论证一下,到底如何鉴别恐怖袭击,多大规模才算爆炸,为什么现在的情形就是爆炸。至于那些长期占据领袖地位的人,他们的演讲发言则更为坚定。也只有坚定的语气,才能让台下的听众觉得正常舒适。勒庞说:“说理和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他们是和群体一起隆重上市的,只要一听到他们,人人都会肃然起敬、俯首昂立。”没错,那些大而化之的套话,听起来总让人振奋人心、精神抖擞。

第二点,重复也很重要。谎言说了1000遍就成了真理,领袖的话重复1万遍,那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会产生幻觉。爆炸中呼喊的那个人,一定不会只喊一遍、三遍或五遍,而是无数遍。这种不断的重复,更容易造成人心的浮动。拿破仑说:“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拿破仑是蛊惑专家,是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对重复某个概念的重要性了然于胸。

最后一点,传染。不管多么荒谬的断言,只要领袖坚定不移、不断重复,就能普遍扩散开来。回想一下,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曝光后,大量东南沿海的普通居民开始抢盐,原因是有人散发盐可以防辐射的说法。在一个群体中,恐惧会让人变得不管不顾。俗话说啊,谣言止于智者,但如果群体内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也就不存在智者了。

利用断言、重复和传染,领袖们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威力,这种威力就是名望。说起来,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有了名望的领袖继续断言、重复和传染,那么领袖的名望又会继续扩大。而且领袖的名望还会通过舆论、文学和艺术等等进行体现。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社会对这种领袖的崇拜,非常类似于一种宗教精神。

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同样我们总结一下,领袖分为短期性、临时性领袖和长期性、永久性领袖这两类。前一类只是在一个特别的场景涌现出来,一旦这个场景消失了,他们就会重新淹没在群众之中。另一类领袖则具备坚定的意志,能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当上领袖,就必须要遵循六字真言:断言、重复、传染。领袖必须做一个最终把南墙撞破的人,才可以成功,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名望,这将有助于领袖影响力的持久存在。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本很有争议的书?勒庞的《乌合之众》毕竟出版了122年。在勒庞之后,很多学者或者沿袭勒庞的研究道路,或者从其他领域切入,都加入了群体心理研究的队伍。我们在解读《乌合之众》的时候,最好经历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要怀着深深的敬意,去仰视这位百年前的社会心理学大家;第二个阶段是我们要进入文本,用平视的态度去摸清他的论述;第三个阶段,我们要用鸟瞰的方式考察勒庞的观点在整个思想脉络中的大体位置。这是一种俯视的方式。因为只有我们知道了勒庞在整个观念市场里的位置,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出批判性的解读。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只有对一个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才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试图对勒庞的思想进行一次鸟瞰。

美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穆顿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的确,勒庞是一个目光锐利的断言者,他下的判断很精准,它所呈现的群众心理特点也很发人深省。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网络信息极度碎片化,谣言四起很常见,我们可能被某个夸大宣传的产品所蛊惑,也可能不自觉被某个大V的言论带领。《乌合之众》简直无处不在,成为乌合之众的门槛太低了,勒庞的断言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有趣的是,勒庞的《乌合之众》整一本书就似乎在做两件事:断言和重复。基本上呢,勒庞一直强调,不管单个的人多么聪明,他们一旦聚集起来,被某个事件点燃,就会变得智力低下、冲动易怒、行为夸张。而勒庞的这本书在全球十分畅销,就完成了传染的步骤。所以勒庞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领袖,经过出版媒介,一直在断言、重复和传染。这种理论与实践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上获得了有机结合,勒庞真的不简单。

接下来,我们来看后世对《乌合之众》有哪些佐证、研究和批评意见。勒庞对群众与领袖关系的论述,基本是一种观察式的结果。在那个年代,实验心理学才刚刚起步,勒庞作为一个业余社会观察家,还没有能力和条件进行理论实验。但到了1961年,耶鲁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做了一个著名的权威服从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特定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去伤害无辜的人。

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大概说一下。米尔格兰姆邀请了美国的一些好市民和工作人员参与实验。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全部被刻意安排成老师的角色,工作人员则假扮学生。这些市民扮演的老师,他们的任务是检测学生的词汇量。每当学生答错一道题,老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电击,答错越多,电压等级越高。而工作人员扮演的学生呢,则根据电击强度做出痛苦的反应。结果显示,在实验者威严的指令下,大部分平时温厚善良的好市民,选择了用高达400多伏的电压来伤害别人。权威服从实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勒庞的理论。

但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提出了不同观点。奥尔森不太关注具体的心理状况,他重点考察的是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奥尔森的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群众在集体行动中,并不像勒庞说的那样会丧失理性,变得智力低下。其实他们只是把集体行动作为个体利益实现的手段,一旦有机可乘,这些群众就会搭便车。举个例子,在很多游行中,一些参与者混在其中,可能只是为了一份免费的盒饭,并没有强烈的诉求。

此外,在乌合之众为什么能够形成,或者说社会运动事件为什么会出现的原因分析上,勒庞说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还不够完善。对比之下,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提出的价值累加理论,可能更富有解释力。斯梅尔塞提出的一个主要不同点是社会控制因素。什么意思呢?就是政府的控制能力如果很强,渗透到群众内部,那么普通人就很难有机会加入乌合之众。

最后,《乌合之众》这本书所呈现出来的政治不正确问题,也饱受争议。勒庞在书里极尽鄙视有色人种、妇女、儿童,可以说,勒庞有着非常强烈的人种、性别和年龄的优越感。在本书第二章的开头,勒庞就写道:“应当指出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评精神、夸大情感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之后,在叙述了一个因为证人指认错误而导致的冤案后,他又信誓旦旦的开始总结:“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及最没有主见的人。”用现在的标准去判断,勒庞就是一个妥妥的种族主义者和标准的直男癌。考虑到勒庞极力推崇的英国要到1928年才赋予女性选举权,而美国直到1964年才通过民权法案来保障黑人的权利平等,所以用现代人的价值观来苛责100多年前的勒庞的立场,略微有失公允。

我们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首先,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不是简单聚集的一群人,而是具有共同感受观念的一群人。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是按照本能行事,智力低下、推理能力弱、易受暗示、冲动、偏执、容易夸张等等。其次,一个人之所以加入乌合之众,可能是受一些直接原因的影响,比如他目睹或听闻了某个事件的爆发,然后被一些说辞、概念给说服了,或者是他与这个群体有着共同记忆和社会经验。他也有可能是受到种族、传统、时间等间接因素的影响。第三,领袖在乌合之众中扮演重要作用,他们主要靠断言、重复、传染这三种手段来成为领袖以及影响乌合之众。

好,《乌合之众》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