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围城》于婚姻职场之“城”外,窥探人性困缚与突围的永恒命题

铛铛铃2025-09-11文学43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围城》。

20世纪这100年里呀,跨学术界和文学界的大师不少,但既是大学者,又是大作家的人却寥寥可数,钱钟书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位。他1910年出生,1998年去世,身后的名声比生前还要隆重。围绕着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学,这充分表明了钱钟书著作的魅力和长远的价值。

钱钟书的学术专著主要有《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等,在文学写作上,他的成就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等。《围城》本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根据这部小说,又拍摄过由陈道明、葛优主演的电视剧,在大众中获得广泛传播,知名度极高。

钱钟书1944年开始写作《围城》,以两年时间完稿。可以说这是一部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书写知识分子命运的小说。小说的核心主题是,从哲学层面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写过一句话,《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如果再加些解释,大致就是说,小说主角方鸿渐既因时代环境的摆布,也因懦弱的性格不断碰壁,他喜欢的人得不到,不喜欢的人勉强地接受了。在婚姻的围城里,他不能安生,最终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同样的情况呢,在他的人生中也是如此,博士文凭是买来的,工作是偶然得到的,都如同在虚拟的围城里焦虑徘徊,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钱钟书具有高超的讽刺写作技巧,《围城》的语言俏皮锋利,小说正是通过绝妙的讽刺,直指知识分子群体,以及现代人所处的围城生存困境。

好,下面我将首先讲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呢,分析小说对知识分子的讽刺,以及小说的题眼“围城”的深刻意味。

我们先来看看《围城》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说开篇场景啊,是在一艘开往上海的法国游船上,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上场,他这是从外国镀金后回国。为什么说是镀金呢?方鸿渐这个人啊,运气不错,早早就订婚,但未婚妻呢,不幸死了。本来呢,这段关系也就此结束,没料想呢,准老丈人拿出一笔钱供他出国留学。方鸿渐万万没想到,天上能掉下馅儿饼来,乐滋滋地拿着钱跑到欧洲去,伦敦、巴黎、柏林到处转,兴趣颇广,心得全无,晃了4年。说是留学呢,其实是游学,根本没有认真读书。钱花完了也该回国了,发现呢,还得拿回博士学位,给掏钱的准丈人交差,自己又读不出文凭,急中生智,索性找了一个爱尔兰人,买了一张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就此登船回国。这就是方鸿渐的镀金过程,也是他的前史。

在这艘游船上,还出现了另一位重要人物苏文纨,她是在法国里昂规规矩矩读书,取得博士学位的才女,是方鸿渐在国内大学读书时的同学。从前啊,她是看不上方鸿渐的,如今到法国念了几年书,年龄大了,心思有了改变,很想给同船的方鸿渐一个机会。可惜呢,方鸿渐不解其意,白白浪费了苏文纨的一片情。

船到了上海,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纠葛故事啊,还在继续,另外又加上两个人形成四角关系,这两位叫赵辛楣和唐晓芙。赵辛楣是苏文纨的长期追求者,但是在上海,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好感已经公开化,方鸿渐也心知肚明,但他并不喜欢苏文纨,却又优柔寡断,没勇气拒绝她。赵辛楣眼看这局面,视方鸿渐为情敌,时时冷嘲热讽打击这个情敌。直到有一天呢,方鸿渐遇见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对她一见钟情,唐晓芙也对方鸿渐很有好感,方鸿渐才终于向苏文纨坦白了一切,这就闯下了大祸。苏文纨岂能让他称心如意,便向表妹唐晓芙揭露方鸿渐往日的风流韵事,于是呢,方鸿渐和唐晓芙的这一段恋爱也就结束了。同时呢,苏文纨也迅速嫁给了别人。方鸿渐遭受失恋的打击,赵辛楣也没能“捡到果子”,同样失恋了。他们两位同病相怜,竟然成为朋友。

这时赵辛楣要去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同时推荐了方鸿渐,三闾大学便给两人分别寄来聘书。于是呢,两人便从上海奔赴三闾大学任教。路途中除了方鸿渐、赵辛楣之外,还另有三人——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五人结伴前往三闾大学赴任。

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孙柔嘉,这是小说的重要人物,可以说呢,是女主角。她长得不算好看,刚刚大学毕业,去三闾大学任外文系助教。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却是《围城》中的女主角。她厉害在哪里呢?是她的心机。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头次打交道,就是方鸿渐谈出国坐船经历,胡扯什么鲸鱼大的牙齿缝里可以进一条大船,孙柔嘉惊奇的眼睛瞪得溜圆。旁观的赵辛楣私下告诫方鸿渐,孙小姐心机深着呢,她就像那条鲸鱼,张开嘴,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的那条船。方鸿渐却不以为然。

他们五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三闾大学。在学校的一年里,孙柔嘉以柔弱的姿态赢得了方鸿渐的好感,两人开始正式交往,并很快订了婚。但是订婚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原来啊,是孙柔嘉有一次告诉方鸿渐,自己的父亲来信询问两人关系如何,追问婚姻大事。方鸿渐一听,心想,完了,又想呢,反正孙家的人都知道我们之间的事情了,随他去吧。同事李梅亭等人又不怀好意的起哄,结果呢,两人便订婚了。之后,方鸿渐有一次无意中问起那封信,想看看。孙柔嘉刚开始有些发愣,后来反应过来说,自己当时一生气就把信撕了。其实呢,从来就不存在这封信,这全是孙柔嘉为了虏获方鸿渐的小心机。而孙小姐编织谎言的功夫太厉害,严丝合缝,所以呢,方鸿渐也找不到理由怀疑,就这样进了套。

一年之后,大学一方没有给方鸿渐送来继续任教的聘书,方鸿渐呢,也不打算继续教书,于是离开三闾大学,未婚妻孙柔嘉自然和他一起。在回上海的旅程中,他们结了婚。婚后的生活陷入了俗世的琐碎之中,既有方鸿渐、孙柔嘉两人的性格摩擦,也有双方亲属的搅局,终于造成婚姻的破裂。小说的末尾以一只祖传钟表的打钟声作结,写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含着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故事结束了。

我们上面主要讲的是围绕方鸿渐的直线型故事,其实呢,《围城》是一部涉及面很广的小说,它被称为新《儒林外史》,展现了社会的众生相,其讽刺的锋芒所在,多半对准了知识分子群落。我们下面呢,就来看小说是怎么描写这些知识分子的。

钱钟书在小说中讽刺了不同的人格,比如假道学者,比如市侩型知识分子。他讽刺虚荣心强、不学无术的知识分子,如哲学家褚慎明,说自己去英国见大人物罗素,罗素请教了他不少问题,听起来似乎挺厉害。他的确见过罗素,但是罗素都向他请教了些什么问题呢?不过是问他什么时候到的英国,查理要搁几块糖这类问题,这些问题好像确实非他不能回答似的。还比如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道貌岸然,方鸿渐无意中得知,韩学愈的博士文凭竟然也是克莱登大学的,和自己一样是假的。方鸿渐虽然是买来的假文凭,但他知道羞耻,从来不敢提,而韩学愈却冠冕堂皇的拿这张文凭骗取大学教职,脸不红心不跳。韩学愈有个口吃的毛病,小说呢,是这样描写的:韩学愈虽非哑巴,但天生有点口吃,因为要掩饰自己的口吃,他讲话少、慢、拙力,仿佛每个字都有他全部人格做担保,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老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韩学愈这种故作姿态的行为,联系起他买来假的博士文凭骗人,倒也不出意外了。

小说描写知识分子中的市侩性格,最典型的是李梅亭,他在从上海赴任三闾大学时,带着一个大铁皮箱子,里面装满了药品,准备运到湖南倒卖赚钱。旅途中同伴病倒,希望能够吃一点他的鱼肝油,李梅亭表面答应,却趁人不备,转身就扔进自己的嘴里。而另一位教师顾尔谦是个马屁精,小说写道,他只恨上帝没有给她一条尾巴,谄媚别人时可以摇摇尾巴,增加效果。

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当校长更像是一个政客,左右逢源,用尽各类圆滑的手段。小说这样描写他的外貌,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它,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有这样的校长在,可想而知学校里的教授、副教授都是什么样的人。小说还写道,校长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啊,科学家跟科学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段关于科学家和科学的妙喻,已经可以成为格言了。还有一句话呢,也是直指高松年的丑态,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标志。

钱钟书的讽刺语言是《围城》这本小说最引人注目的特点,甚至可以说,《围城》就是由一串串的妙语连珠构成的。比如关于大学里各个学科的鄙视链,钱钟书早有妙语,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如今呢,我们看到这一句话,可能都会会心一笑,这种大学专业之间的鄙视,原来早在民国时期就存在了呀。

钱钟书的讽刺语受英国随笔的影响很深,文笔洒脱,风趣幽默,所以《围城》的语言有很深的书卷气,这种书卷气和讽刺结合起来,会收到令人意外的效果。比如小说形容游船上一位穿衣服很清凉的鲍小姐,用了“局部的真理”一词,为什么呢?有人叫她真理,因为呢,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而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这句话用的是比喻,本体呢,是鲍小姐,喻体是真理,这两者本来相距遥远,似乎没什么关系,但钱钟书别出心裁地将他们放到了一起,这种反讽的效果非常强烈。又比如方鸿渐和赵辛楣头回见面,赵辛楣和鸿渐拉拉手傲物地,把她从头到脚看一下,好像鸿渐事业一览而尽的大字幼稚园读本。赵辛楣视方鸿渐为情敌,充满敌意,想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于是呢,将方鸿渐看作大字幼稚园读本,这个绝妙的比喻,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赵辛楣的轻视心理。

钱钟书的精彩语言,几乎在小说的每一页都可以挑出不少,所以说呢,这本小说读起来非常畅快,说它是由妙语连珠构成的,并非夸张。

钱钟书将讽刺的锋芒指向知识分子,因为呢,这是他最熟悉的群体,更因为他对这一群体的观察和思考。方鸿渐们所处的时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面临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知识分子这个阶层对此的感受,比其他阶层更为敏锐,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钱钟书作为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员,洞察这个阶层,以犀利的文字暴露出腐朽可笑之处,是在揭疮疤、揭痛处展示给我们看,而他对知识分子的剖析,他的讽刺力度可以说是旁人难以达到的,也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说完了《围城》的讽刺特色,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本书的围城主题。“围城”是小说的题眼,展现的是从哲学层面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所说:“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是句很精炼的概括,我们可以通过方鸿渐、孙柔嘉、苏文纨、赵辛楣四个人物的经历,来具体谈谈“围城”这一主题。

其实对方鸿渐来说,他所有的生活经历时时都在围城中。早年父亲做主给她订婚,送给她一个未婚妻,她不想要,但不敢反抗,父亲只好接受。没想到呢,未婚妻死了,天上又掉下馅儿饼,得到一笔钱可以出国留学。从不想拿博士学位的他,又不得不屈从准丈人和父亲的意思,买一个假博士文凭拿回去交差。苏文纨喜欢她,她呢并不喜欢苏文纨,却没有勇气直接说明,一直拖着,直到遇见唐晓芙,实在拖不下去了,才告诉苏文纨,结果惹怒苏文纨,也搅散了自己和唐晓芙的恋爱。她说不上很爱孙柔嘉,却一步步和她踏上了婚姻的路途,而婚后又不能融洽相处,再加上双方亲属的掺和,终至到了婚姻破裂的局面。方鸿渐无时无刻不在围城之中徘徊挣扎,这里面有时代环境的因素,如果不是因为战乱,他不会去内地的三闾大学工作,应该就不会遇见孙柔嘉了。但是呢,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方鸿渐的软弱性格,因为即使没有这个事,也会发生那个,遇不到孙柔嘉,也会有李柔嘉、张柔嘉在等着他。正如前面所说,方鸿渐的遭遇始终在一个圈子里循环,她喜欢的人得不到,不喜欢的人勉强的接受了。在婚姻的围城里,她不能安生,最终是一个失败的结局。同样的情况在他的人生中也是如此,博士文凭是买来的,工作是偶然得到的,都不能长久,如同在虚拟的围城里左右摇摆,面临着失败的各种可能。方鸿渐的性格特征很明显,优柔寡断,事事都由别人推着走,概括一下呢,还是赵辛楣说得好,你不讨厌可全无用处。

钱钟书选择如此不完美的人,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当然有其用意。在钱钟书笔下,方鸿渐心肠不坏,但软弱无用,对自己、对他人都是事事不关心的态度,在生活中总是被动的角色,这种知识分子的性格在当时是非常典型的,钱钟书就是要借这种典型形象,来映射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乃至现代人的围城命运。

我们再来看看孙柔嘉,这是一个心机深沉的小女人,她处心积虑地使方鸿渐落入自己的圈套和怀抱,她成功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是胜利者。但她的胜利能够维持多久呢?她仍逃脱不了围城的罗网。在猎取方鸿渐这个猎物时,方鸿渐显然是最佳的结婚对象,是孙柔嘉所满意的,但结婚后,方鸿渐的性格缺点慢慢的暴露,孙柔嘉由原本的满意渐渐变得不能满足,开始挑剔方鸿渐,婚姻的裂痕在双方的推动下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不能收场,以悲剧告终。孙柔嘉和方鸿渐几乎就是两种性格的对立,方鸿渐是优柔寡断,对人生全无计划,而孙柔嘉呢,心机深沉,对生活步步为营,这两种相反的性格,在人生的围城中都遭遇了失败,陷入精神和生活的困境中,最后的结局是没有差别的。

小说的第一男配角和第一女配角,当属赵辛楣和苏文纨,他们的纠葛也印证着围城的困境。赵辛楣追求苏文纨20年,苏文纨当他是空气一样,全然不放在心上。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对方呢却不喜欢她,苏文纨报复心很重,索性破坏了方鸿渐的恋爱,转身另嫁他人,一点不给赵辛楣机会。赵辛楣在这样的感情打击下去了内地的三闾大学教书,意外的和政治系主任的夫人有了暧昧的恋情,被发现后被迫辞职,狼狈回上海。然而赵辛楣和苏文纨的关系并未结束,另嫁他人的苏文纨反而对赵辛楣好了起来,处处卖弄风情。在一次宴席上,有人说了一句英国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纨接口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呢,不是说鸟笼,是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话很妙,苏文纨这么说,何尝不是也可以映射到她自己和赵辛楣身上呢。

小说中所描写的这几个主要人物,虽是个体,却很有代表性,方鸿渐是优柔寡断,拿不了主意,孙柔嘉是心机深沉,处处算计,苏文纨是自视清高,实则庸俗,赵辛楣则性情坚定,却又用情深难以自拔。而另外一些角色,如校长高松年、教员李梅亭等人,深陷名利场,尤其缺乏反省意识,这些特点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是很典型的,而放眼望去,何尝仅仅是知识分子,而是所有现代人,都或多或少能从中找到一些影子来。有谁不在生活着呢,只要处于社会人的状态,谁都不会逃脱围城的境遇。

因此呢,《围城》这部小说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虽然将时代背景放在中国的抗战时期,但是时代感并不强,这是钱钟书有意为之的。他说:“在这本书里啊,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特性。”可以说,方鸿渐们的故事,他们的困惑和迷惑,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人身上。人是一种充满欲望的动物,从来不会长期满足于任何状态中,所谓围城,身处城外时,渴望进入城内,但一旦身处城内,不久又会厌烦、羡慕起城外来,永远觉得别处的生活更好,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问题。

如有一次,方鸿渐对赵辛楣说:“譬如我当初很希望到三闾大学去,所以接了聘书,近来愈想愈乏味,这时候自恨没有勇气援船退回上海。我经过这一次啊,不知何年何月会结婚,不过我想你真娶了苏小姐,滋味也不过尔尔。”方鸿渐料想,如果自己当初不去三闾大学任教,就不会遇到孙柔嘉,不会有现在的婚姻悲剧,而对于好友赵辛楣,他认为呢,就算你当初娶了苏文纨,估计啊,也就跟我现在差不多吧。对于好友的命运,方鸿渐似乎旁观者清,觉得城里城外都差不多,对于自己呢,方鸿渐却还在幻想着更好的结局。而我们可以透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看到没有什么好与更好,如果是另外一个结局,我们的主人公一样会感到厌烦,一样会幻想着另外一种可能,而这也就永远把自己放在了围城困境中。

《围城》是一部大众阅读率很高的小说,名气很大,或许呢,有人会认为它自问世以来就评价很高,这是一个误解。《围城》得到肯定,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这中间是有一个过程的。钱钟书1944年开始写《围城》,花了两年时间完成,1947年出版,1949年前又再版两次,能够多次印刷说明受读者欢迎,但评论家却多有批评,比如认为,小说抓住不甚动荡的社会一角材料来,写出几个争风吃醋的小场面,这种批判的声音,主要在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部小说没有写轰轰烈烈的社会场面,没有写人民的觉醒这种大主题。有这样的主导评论,《围城》不再重印,从读者视线中消失,这一销声匿迹就是30年,直到1980年重新出版。

不过在海外有着对《围城》的新评价,标志性的事件是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美国出版,书中对《围城》有高度评价。钱钟书第一次出国访问,在国外受到热烈欢迎,很大程度上源于夏志清著作在海外传播的影响。1980年,《围城》再次面世,几年之内多次加印,可见读者是爱读的。不过此时的流通,多半集中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群中,毕竟呢,这部小说尘封近30年,多数人是闻所未闻的。转折发生在1990年,根据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围城》播出,引起巨大反响,使得《围城》在大众层面迅速传播,已经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同时呢,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繁体版问世,影响广泛,而夏志清对《围城》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专业的认可,不久呢,就体现在中文系教材的编写上。就是这样,《围城》逐渐在大众层面和学术研究界都得到盛誉。

《围城》问世已经超过70年了,它的魅力没有削减,反而进一步得到一代代读者的青睐,这既有其小说艺术的高超,更有超时代内涵的吸引力,它讲述的上个时代普通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我们并不生疏,并不隔膜,只因处处都有相通,这种命运和困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围城》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普遍价值之上。

好,这本《围城》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