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荀子》承先秦诸子遗风,启后世学术新章,展儒家多元思想魅力
铛铛铃2025-09-11【人文】67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先秦思想经典《荀子》。
《荀子》的作者叫荀况,是战国末年的赵国人,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的出生年份不确定,一般认为死于公元前237年。他死后十多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
荀子生前也像孔子、孟子一样周游列国,但最终也未能得志,只好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那他留下的这本书是个什么样子呢?根据今人的研究,《荀子》一书是西汉刘向整理的,一共32篇。这32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写的,有22篇;一类是荀子的弟子记录他的言行,共五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五篇。总的来说,它反映的基本上还是荀子本人的思想。
那荀子的思想为什么重要,值得今天的人们了解呢?
首先,荀子在先秦思想中地位很高。孔子死后,儒家分出了很多派别,各有各的主张,但真正卓然成家的也就孟子和荀子。两人从战国末年到秦汉,孟荀都是并称的。
其次,荀子的思想对后世君主政治的影响,远比大家想象的重要。关于这一点,晚清思想家谭嗣同说得特别到位,他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我也认为,中国在君主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不是孔孟儒学,而是荀学。人们口头上尊崇的是孔孟,实际上落实的是荀学。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思想传统是所谓的“儒表法里”,儒家是面子,法家是里子,而这一思想传统正是荀子开启的。他融混了儒法两家。
荀子为什么要融混儒法两家呢?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末期,一方面,儒家的那套理论,正在以极大的加速度土崩瓦解;另一方面,以君主专制为特点的天下大一统,正在不可抗拒地到来。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荀子发现,单靠儒家思想已经无法拯救天下,使天下重归秩序,也得靠法家。儒家有儒家的好,法家有法家的好,最好的选择是两者合为一好。如果说孟子是道德理想主义者,荀子就是现实主义者。事实上,也只有从现实主义这个角度读《荀子》一书,才能豁然贯通。
那么今天要想理解荀子思想的精妙之处,要怎么入手呢?《荀子》32篇,主要是围绕政治和道德两个主题展开,大都是长篇的说理散文。但因为《荀子》一书不在儒家的四书之列,文章的内容不为今天的人们熟悉,所以我从两个关键词入手,提纲挈领地介绍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这两个关键词,一是“礼法”,二是“天人两分”。
先来看“礼法”,它是荀子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发展。首先,礼法的起点与对人性的判定有关。关于这一点,儒家的思想家们看法冲突很大。孔子不讲人性善恶,他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孟子高扬“性善论”,他的整个思想都建立在人性善这一预设上。荀子与孟子刚好相反,他认为人性恶。什么是人性恶呢?比如说人性生而好利,一旦有好处,肯定是挣得多、让得少;但凡有满足欲望的东西,肯定是扑上去的多,克制的少。荀子认为人性是靠不住的,如果人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天下必将大乱。既然人性靠不住,要治争乱、定秩序,靠什么呢?靠礼义。所以荀子说:“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也就是说,君主制定礼,作为外在于人心的刹车片,限制人们作恶。
有了这样的预设,荀子就有了不同于孔孟的礼治观念。在孔孟那里,礼治充满了温情,它是从人的内心情感出发的,人们要做的只是发现它,勇敢地实现它。但在荀子这里,礼治完全是外在的、冷冰冰的,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只有圣人、先王才能制定礼仪,普通老百姓只有学习遵行的份儿。这里的学习遵行带有很大的强制性。荀子甚至认为,能否遵守礼,是人和禽兽的主要区别。孟子说,人和禽兽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能行善,禽兽不能。荀子则说,人和禽兽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人能遵礼义,禽兽不能。所以《荀子》一书首篇就是《劝学》,学什么?当然是学儒家的经典著作,学礼、易。根据学的程度不同,荀子又将人划分为几个贵贱不同的等级。在《荀子·性恶篇》里,他将人分为圣人、士君子、小人、一夫四等;在《荀子·儒效篇》里,又将人分为大儒、雅儒、俗人、俗儒四等,与前面四等大体对应。可以看到,儒家所谓的礼,其实就是一套等级制度。荀子不仅不避讳,而且强调这套等级制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他甚至将其等同于自然法,有着天然的合理性,不言而喻,不可置疑。
好了,上面说礼能止争乱,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礼可以养民,“养”是滋养的意思。荀子的施政方针是“节用以礼,御民以政”。“节用以礼”是指用礼来节制欲望。请注意,节欲和去欲、寡欲不同,老子提倡去欲,孟子提倡寡欲,而荀子恰恰反对这两者。他认为把去除或者压低人的欲望,作为治国的法门,这么说的思想家都不合格。统治者必须正视人的欲望。荀子有这样的观点,因为在他眼里,人的欲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合法性。只要欲望能遵守礼法,懂得节制,欲望多还是少,都不影响国家的治理。荀子“御民以政”的核心举措是发展生产和流通,其实就是富民,目的就是让人的欲望和物质可以相持相长。
当然,礼法除了积极规划人的欲望之外,还会主动为社会分层,这体现在荀子心目中的理想制度。他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贵族的子弟,如果不能遵循礼法行事,就要降为一般的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孩子只要机文学,身行能属礼义,则归之倾向士大夫。简单来说,无论你是什么家庭出身,只要你德才兼备,就应该掌握权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荀子的礼治有着一定的程序正义性,也可以说,荀子开启了秦汉以后布衣卿相之风。所谓布衣卿相,就是说老百姓也可以当三公九卿宰相。2000年来,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布衣卿相,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的传统戏剧很多,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这些才子最后都能金榜题名,这些故事反映的确实是荀子的理想。在程序正义这一点上,荀子比孟子的观念进步得多。孟子虽然不反对平民地位上升,但却重视贵族利益,他自己就主张从政的过程中不要得罪“巨室”,“巨室”就是传统的贵族。
正因为礼治能够如此深刻地塑造一个社会,所以在荀子这里,制定礼治的君王是教化天下的枢纽,他要规定人民的权利义务,并监督之。如果没有极大的权力,这项职责就很难实施。所以荀子把君主抬得很高,也就是尊君。荀子说:“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君主必须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这样才能号令天下。如果不尊君,社会秩序就会崩溃,人间就会变成动物庄园,就会出现强者加害弱者,多数欺负少数的情况,天下马上就会崩溃。荀子如此尊君,已经离孔孟越来越远,而非常接近法家了。
在孔孟所主张的封建制度下,天下实际上是由君主与诸侯、士大夫这些贵族共同治理的,无论是尧、舜、禹,还是周文王、周武王,都没有绝对的专制的权利。而在荀子这里,君主必须专权。可见说荀子的思想导向了专制,并不是污蔑他。而他的学生中,除了李斯、韩非两个著名的法家人物,也绝不是因为偶然,而是荀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荀子虽然重视礼仪,但这个礼已经不是孔子所推崇的周礼,同时荀子也不断提到法,这更是孔子回避的话题。
那么为什么荀子不直接讨论法,而要强调礼呢?荀子强调礼这个概念,而不直接用法来代替礼,是因为他仍然把自己定位为儒家,他代表儒家批评墨子、惠施、庄子偏颇,认为只有儒家大中至正。他也强调修身仁义,轻徭薄赋,比如《荀子》中有一段话:“请问为国?曰:文修身,未尝闻为国也。”也就是说,修身比怎么治理国家重要得多。他也说过:“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也就是说得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仁义。另一方面,礼合法往往都有原则规范的意思,而礼是一个被人用得更广的概念,所以荀子借用了它,然后用旧瓶装了新酒。荀子的礼实际上是礼法杂糅,而更偏重于法。荀子事实上重法,所以他是法家,但他又舍不得抛弃仁义,所以他又是儒家。现实是很复杂的,荀子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上,也就不得不复杂。
正是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荀子极力反对神秘主义,一改孔孟对于天鬼神的暧昧态度,提出了他思想的第二个大方面,也就是“天人之分”的观点。他说天象变化、自然灾异与社会治乱没有关系,对于奇特的自然现象,可以感到奇怪,但畏惧就不对了。在此基础上,荀子又提出了“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天在中国思想家这里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如果细分,至少可以分为自然之天和主宰之天两种意思。自然之天就是自然规律,主宰之天相当于上帝概念。荀子主张的人定胜天,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这个天自有其运转的逻辑,他认为圣人是不要在这个上边胡思乱想的,君主的精力更应该放在人间社会的运转上,也就是培育礼治的方面。
好了,荀子思想的两个突出方面,礼法和天人之分就介绍完了。接下来看看荀子思想在后世的反响。这要从先秦思想的融合说起。人们现在一提到春秋战国,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家争鸣,但必须指出的,诸子百家之间既有争鸣的一面,也有融合的一面。事实上,早在战国时代,百家之间的融合就开始了。所谓百家,其实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墨家的兼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在战火纷飞、列强争雄的时代并不现实,具备一定现实性,也就是儒法两家。因此,百家的融合又主要体现为儒法两家的融合。荀子思想体现的就是以儒家为主,融合法家的思想。
到了秦汉时代,荀子因为融合儒法两家,成为了思想上的经典,这与荀子对汉代政治的影响关系很大。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专注法家,结果秦朝只延续了15年就灭亡了。继承秦朝的汉朝,如果不想重蹈覆辙,在意识形态上就要做出调整。许多深受荀子影响的思想家,由此进入了中央朝廷,参与了汉政权的塑造。比如在汉文帝面前论证的贾谊,就是那个鼎鼎大名的《过秦论》的作者,他有关礼治的看法,就受荀子影响很深。再有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也是受荀子影响,反对孟子性善论的学者。甚至连司马迁对礼治的理解,也是出自《荀子》,《史记》的《礼书》这一篇主要就是摘录《荀子》中理论的内容。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汉代政体的许多地方都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尤其是在政府中建立礼制等级,在行政理念上礼法并用。这一点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就讲得很明白,他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所谓王道德教周政,就是儒家思想,所谓霸道就是法家思想。
但东汉末年以后,天下秩序崩溃了,汉王朝尊奉礼治、儒法并行的意识形态也随之瓦解,荀子不再受儒生待见。唐王朝崇尚佛道,并不以儒家为唯一的意识形态。到了宋朝,新儒家诞生,程朱理学接续的不是荀子的传统,而是孟子的传统。从那以后,自命儒家的人,要么对荀子避而不谈,要么批评他的儒学不够纯粹。一方面荀子思想一直是君主专制时代事实上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儒家又不愿意提他,仿佛荀子就是儒家的犹大,出卖了儒家。但实际上汉以后的历代王朝,多少都在传承汉代的制度,儒法并用的思想一直在后台起着作用。荀子的思想实际上是帝制中国的政治前流。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瓦解,西方的政治思想传入中国,给了中国人评价荀子的全新机会,让我们得以一窥《荀子》这本书的局限。
首先,荀子是一个精英主义者。史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荀子是一个傲慢的智识主义者,讲的都是冷冰冰的道理,他是不跟你讲感情的。在我看来,荀子的根本问题在于蔑视老百姓的智慧。因此他理想中的那套礼法制度,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这套制度对老百姓而言完全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必然得不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
其次,荀子主张人性恶,但却指向了君主专制。在西方政治传统中,人性恶的预设导向了对政治权力的规制约束,这正是西方现代政治的起点。但戏剧性的是,在东方,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美化了君主,让君主凌驾在礼法之上,把规则作为自己操弄社会的工具,这是在鼓吹君主专制。
如果说孔孟主张的封建制,还试图矫正当时缺乏自由、平等的社会现实,荀子主张的君主权威,就是在论证一种不自由、不平等的合法性。他实际上把封建等级制下的贵族分权,变成了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
了解荀子的思想,对今天的人们理解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还有儒家思想产生的多重影响,都有极大的帮助。
好,《荀子》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