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正义论》于道德迷雾中辨正义,搭建理性思辨构建公平社会的基石

铛铛铃2025-09-11人文320人已围观

简介

1931年经济大萧条时期,

美国为了鼓舞人心,提出所谓“美国梦”的主张。大体内容是说,美利坚是个十分公平的国家,它给大家提供了平等竞争的平台,只要勤劳肯干、勇于拼搏,人人都能出人头地、发家致富。

但事实上,很多美国平民就算努力一辈子,一生的积蓄还比不上富豪一天的挥霍。到底是个别人还不够努力呢,还是整个社会出现了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就专门想过这个问题。而他的思考结晶,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正义论》。

在正式讲解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罗尔斯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一生的思考都围绕着公平和正义展开。1921年出生的他,在童年就碰到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到了青年时期,他又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罗尔斯应征入伍,在战争中目睹了各种人间惨剧。等到二战结束,从部队退伍的罗尔斯决定进入大学,想搞清楚这个世界为什么有不正义,我们怎么解决不正义。

1971年,已是哈佛大学教授的他,把十多年来的论文集结成册,修订编排,推出了他的第一本著作,书名是《关于正义的一种理论》,简称为《正义论》。

谁都没料到,这本理论大部头却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光是哈佛大学出版社所发行的英文版,销量就超过40万册。

虽然《正义论》的内容,是罗尔斯在不同时期写的,但从总体上看,这本书的结构还是非常清晰的。它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阐述了罗尔斯心目中的正义理论;第二部分是应用,罗尔斯在这里设想,从他构想的正义理论出发,一个正义的社会大概会是怎样的;第三部分则是补充,主要讨论一个正义的社会该如何维系。

综合考虑篇幅和重要性,我们今天的解读,在《正义论》的第一部分会花更多时间。

好,我们先看《正义论》的第一部分。罗尔斯在这本书里要研究正义,那么我们一开始就要问,为什么正义问题值得大费周章地讨论呢?

在罗尔斯看来,正义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就好比真理对于一个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无论一个理论里有多少的术语、多复杂的公式,只要它是假的,失去了真理,那就是伪科学。一个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评价一个社会,比如说它的治安好不好,它的国民收入高不高,它的环保工作做得到不到位。但是假如一个社会失去了正义,它就岌岌可危了,就算国民收入再高,就算治安条件再好,这些通通没用。

那么正义为什么最重要呢?罗尔斯认为,因为正义牵涉到所有人的利益分配。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每个人之所以选择加入社会,是因为这样做比单打独斗更有好处。但加入到集体社会,就面临权利义务如何分配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分蛋糕的问题。不管一个蛋糕由谁来切、怎么切,但在分蛋糕时必须公平。往极端里说,一个坏事做尽的黑帮团伙,在他们内部也不敢分赃不均,否则早就瓦解了。所以正义对于维持一个社会的运转,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我们知道,《正义论》要讨论的是公平分配问题。那么在罗尔斯那个时代,难道就没有人给出标准答案吗?有的,那就是功利主义思想,这也是罗尔斯的主要理论对手。

在西方思想史上,功利主义是个很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最早由英国政治思想家杰里米·边沁提出。边沁认为,以往的哲学家都在研究正义,但正义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导致大家的意见都很不统一。所以功利主义思想家就说,我们要看就看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的需求。你吃饭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你读书上学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是非常客观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存在争议。所以功利主义主张一个社会是否正义,就看它能不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多的满足。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有个政府想给山区里的村子修条公路,好盘活当地的经济,但适合修路的地形不多,为此不得不拆除掉一户村民的房屋,让他搬到其他地方去。比较下来,交通便利带来的经济受益,要大大超过了村民的拆迁和补偿费用。按照功利主义的思路,一户的拆迁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多数的幸福,因此这么做完全符合正义。

功利主义的思路并不难理解,它简洁高效,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决策中。不过,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容易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掉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这是个致命缺陷。

还是刚才那条公路的例子,假设公路建成后,这个村子要开通公交线路,不巧这个村子的人又少,位置又偏远,公交车开过去一趟的成本特别高。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最好就是让公交车绕开这个村,这样既省时又省钱,还很环保。但这么做的后果是,我们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出行权利。显然,这时再将功利主义作为唯一决策标准,就不太合适了。

我们再举一个伦理难题,假设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个医生和一个流浪汉都被车撞到重伤,同时被送往医院急救。但很不幸,医院碰上血库告急,剩余的血量只够一个人用。那么我们应该救谁呢?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应该全力拯救医生,因为救活了医生,他以后能帮助更多人,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从朴素的道德情感出发,都会觉得功利主义的考虑太冷冰冰,甚至会觉得这种想法很不人道。生命不分贵贱,就算他是流浪汉,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也不应该被轻易剥夺。所以功利主义乍看之下虽然很有说服力,但如果贯彻到底,就会让很多人不能容忍。

正是从功利主义的弊端出发,罗尔斯开始构建他自己的正义理论。而他的各种原则,可以从一个叫“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导而来。

“无知之幕”这个思想实验,是对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的改造。在近代西方,思想家用社会契约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起源,他们主张说,社会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最开始,大家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孤独而自由。后来因为独自生活很不方便,人类才决定聚集起来,共同制定出社会契约,一起过上集体生活。制定社会契约这件事,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没人知道,这也不是罗尔斯要关心的。在这里他将社会契约论改造了一下,用“无知之幕”来推导正义社会的原则。它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假设我们回到一个叫原初状况的地方,就类似社会契约论中的那种自然状态,然后一起商量,大家希望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对于处在原初状况中的人,罗尔斯设定了两个条件。第一,假设每个人都拥有正常的头脑,具有充分的理性。拥有正常的头脑,就是说大家都是智商在线,能正常地做决策,每个决定也都是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至于拥有理性,则要求决策是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我们是个风险厌恶者,会非常理性地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追求安全感,而不会像赌徒那样追求高风险的收益。

第二个要求是,除了上面讲到的正常头脑和理性,我们其他东西都被拿走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比如说不知道自己是比尔·盖茨,还是个在工地搬砖的普通工人;不知道自己会是个长跑健将,还是个残疾人;不知道自己是名校毕业的,还是高中没读完就出来混社会。你就像是被蒙上一块布,什么都看不见,这就是所谓的“无知之幕”。

在这两个前提下,人们就不会被自己的特殊利益左右去做“屁股决定脑袋”的决定。相反,大家在建立规则、分配利益的时候,先要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是这个社会中最弱势的人,我会希望这些东西怎么来分呢?

那么摆在大家面前的,有两种分配利益的传统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我们刚才讲过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接受功利主义,那么在制定规则时,就不考虑条件最差的那个人,甚至为了整体福利的提高,可以搞末位淘汰,牺牲掉最差的人。然而在无知之幕面前,既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队尾,每个人都可能被牺牲,所以功利主义肯定不是最佳选择。

第二种是自由放任的方案,比如说这种方案会认为,只要保证大家都有上学读书的权利,那就足够公平了,接下来能走多远,就看个人努不努力,社会没必要去干预。但话又说回来,假如你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那就可以去上补习班,请好的家庭教师,前途往往也比穷人家的小孩好。这时利益的分配完全就看投胎,这就不公平了,因为出身并不是我们选择的结果。说到底,自由放任的方案就是看运气,跟买彩票差不多。但无知之幕下的人是厌恶风险的,不能接受孤注一掷。

既然这两条老路都走不通,罗尔斯就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请大家注意,这套新方案也是《正义论》最重要的贡献,它主要由两条原则构成,第一条叫最大均等自由原则,第二条叫差异原则。

我们先讲最大均等自由原则。罗尔斯说,在无知之幕下的大家都会同意,每个人都有同等权利,拥有最大程度的基本自由。一个人所拥有的自由,要和其他人所拥有的相同自由兼容。根据这个原则,首先所有人的基本自由都是相等的,大家都应该有同样的权利,人人都有参加政治生活的权利,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每个人的私有财产都能受到法律保护。就算你是个穷人家的孩子,你依然能去投票,你的一票和富人的一票,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次,这个原则要求你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妨碍到其他人的自由。比如说,你虽然有说话的自由,也有看电影的自由,但在电影院时应该保持安静,否则就妨碍到其他人的自由了。

总的来说,最大均等自由原则比较好理解,它确保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尊严,享受同样的权利。这条原则看似简单,但罗尔斯认为,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一切社会政策都不能违背它。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天生就跑得快,有些人天生就聪明,有些人天生就长得更漂亮。就算大家在权利上是平等,但运气总会给人带来不平等。面对这种不平等,我们既不能搞一刀切强行拉平,又不能放任不管。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罗尔斯所提出的差异原则,就是为了处理这个问题。这条原则要求,社会地位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只能够和职业选择挂钩,并且不能基于天赋搞就业歧视。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不平等实在没法消除,那么不平等现象必须要对最弱者有利。这条原则致力于解决大家在财产、地位和天赋上的差异,所以被称为差异原则。

既然在无知之幕的处境下,谁都有可能成为境况最糟的人,那么接受这个原则就是最理性的决定。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进一步谈谈差异原则。差异原则的第一个方面,强调工作机会要对所有人的开放。罗尔斯不否认,有的工作收入多些,有的收入少些,况且每个人天赋不同,擅长的工作也不一样。假设在美国,白人的数学要比黑人好,更容易当上程序员,那么他们的收入自然会比黑人高。但是这不能成为就业歧视的理由,互联网公司的招聘不能设置就业歧视,说黑人进来后很可能工作不行,干脆一律不要只招白人。如果有的黑人的确不适合这项工作,完不成任务,收入比别人低,最终自己离职,这都是可以的,因为这一切都是他选择的,愿赌服输。但基于偶然的天赋就把人拦截在外,这就不正义了。

差异原则的第二个方面,强调不平等现象要对弱势群体有利。比如一位大牌电影演员的收入,确实比一名环卫工人高,演员一天赚的钱,可能比环卫工人一辈子攒的还多。但不是说让这两个人互换岗位,就能解决这种收入差距,相反,这还可能让两人的经济状况都变差。那么我们就要尽力让不平等对环卫工人有利,比如说环卫工人可以不交税,而收入高的演员则要分摊环卫工人的赋税,甚至要承担劳动津贴。这样通过赋税的巨大不平等,收入上的巨大不平等就变得可以容忍,最终也有利于弱势群体。

罗尔斯提出的这两条原则,合并起来的表述就是,社会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财富、尊严、工作机会等,都应该对所有人平均分配,除非某种东西的不平等分配,对最弱势的人来说是有利的。因为罗尔斯聚焦于分配上的公平,所以把自己对正义的理解称为“公平即正义”。

到这里,《正义论》的第一部分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功利主义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但这一主张往往忽视少数人的自由和权利。罗尔斯为了反驳功利主义,从一个思想实验入手,提出了新的正义原则。它让我们进入一个原初状况,一起给社会制定一套公正的游戏规则。在那里,人们都被无知之幕遮蔽,只能知道自己是有理性的独立个人。从这种状况中,我们得出了最大均等自由原则,这是所有规则的基础。接着我们又同意制定差异原则,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正义论》的理论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那么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出发,一个正义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正义论》的应用部分,看看怎样用正义原则来设计一个社会。

不过还是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正义论》的主要工作是理论建构,在第二部分讲应用,更大程度也只是一个框架。罗尔斯把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叫“良好秩序的社会”,主要涉及政治框架、经济框架,还有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讲政治框架,这个板块主要体现正义理论的第一条原则,也就是最大均等自由原则。罗尔斯认为,要保障每个人的基本自由,最起码要做到两点。首先需要一个民主代议制,政府保障平等的选举权,确保一人一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这一点看似平平无奇,也是西方现代政治的共识,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地方。但不要忘了,在号称民主国家的美国,一直到1920年,妇女才真正拥有选举权,而美国的黑人,甚至要到1965年才获得这一权利。罗尔斯在写《正义论》的过程中,目睹了美国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所以才特意再把这一点拿出来讲。要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其次是需要一个公平的法律体系。罗尔斯认为,一个有良好秩序的社会,它也是一个法治社会。比如说法律应该公开透明,让所有人都知晓;法律的制定应该通过理性讨论,不能随意立法;法律给大家提供一个基本保护,我们也都需要在这个框架里行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经济制度。在罗尔斯这里,个体的自由是最优先的,所以他不主张计划经济,支持财产私有、自由贸易制度。但为了照顾少数人的福利,实现分配上的正义,这就要以差异原则为核心来进行制度设计。罗尔斯认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安排必须有四种职能。第一种职能是配置功能,主要是防止垄断企业的出现,确保企业能自由竞争,商品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第二种职能叫转让职能,它负责一般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防止自由竞争带来的弊端。第三种职能叫稳定职能,也可以理解为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调控,它要减少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让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避免美国大萧条时的那种大规模失业。最后一个职能就是分配职能,负责税收方面的事务,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等。罗尔斯认为,税收的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财富,而是要调节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

关于良好秩序的社会,最后要讲的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罗尔斯提出的正义原则,不仅是用来建立一个新社会,它还能用来评价现存社会。所以,当一个人根据正义原则,发现现存的社会制度是不正义时,到底该怎么办呢?罗尔斯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公民不服从”。如果这个社会是不正义的,我们可以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公开表达自己的立场,发起社会运动,拒绝同流合污。但另一方面,我们终究是违背了法律,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罗尔斯提出“公民不服从”,有很深的时代烙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作为一名公民,大家都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但是如果国家把你召集过去,是为了去打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个时候拒绝服兵役虽然是违法的,要接受国家的制裁,但这个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正义的。罗尔斯希望通过大多数人的公民不服从,我们能够用最小的代价,去改变坏的社会制度。

好,到这里,我们来小结一下《正义论》第二部分的内容。虽然罗尔斯没有给我们具体的操作建议,但对于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长什么样,他还是提出了一些设想。首先,这个社会应该是个民主和法治的社会,这样才能保障大家的基本权利。其次,在经济活动上,一方面要尊重私有财产权,另一方面也不允许放任垄断,让穷人受欺负的状况出现。最后,公民用正义原则去评价社会制度,如果社会制度不正义,那么我们就可以发起公民不服从运动。

好,罗尔斯心目中的正义社会,大致的框架就介绍完了。但是一个社会的框架如果搭建好了,但没法长久维持,这也不行。所以罗尔斯在《正义论》的最后一个部分,就要讨论这个社会该如何才能稳定。

大家知道,任何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小到一个学生社团,大到整个国家都是如此。当一个团体里人心不齐,很多人不认同集体的价值观时,这个团体就会慢慢解体。这个道理,对于罗尔斯心目中的正义社会也一样适用。所以,为了维持正义社会的稳定,就要培养社会成员的正义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正义原则,把正义当做自己该做的事。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罗尔斯提出了三个步骤。

首先,要人们把理性当做好东西。正如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好东西,都各有各的偏好。有人认为金钱是好东西,有人认为学历才是好的。但不管怎样,大家基本都有个共识,那就是通过理性来制定计划,能让我们获得心目中的好东西。比如说,你要想通过理财来赚钱,就会制定规则,理性地进行投资,而不会一直购买跌停的股票。所以从理性能带来好东西这个角度讲,理性是善的。

第二,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那么我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正义感。为了证明这一点,罗尔斯引用了很多社会心理学理论。尽管相关的理论很复杂,但罗尔斯想说明的观点倒是很符合常识,那就是人类如果经常受到别人的帮助,也会慢慢变得与人为善。所以生活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人们享有正义社会带来的好处,也就会慢慢地重视这些正义原则,成为一个正义的人。

第三,人们会意识到,接受正义原则是理性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正义原则都能带来好结果。因为罗尔斯所提出的正义原则,允许个人充分发挥天赋,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与此同时,大家施展才能时出现的不平等,会经过社会调节,变得对弱势群体有利。所以弱势群体不会对社会产生不满,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就随之消除了。

到这里,《正义论》这本书我们就介绍完毕了。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全书内容。罗尔斯认为,正义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德性,失去了正义的社会很容易就瓦解。对他来说,正义就是公平,于是他通过一个叫“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来推导正义原则。“无知之幕”使每个人都从最弱势者的角度思考自己的选择,从而推出两条原则,第一是最大均等自由原则,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都是平等的,容不得冒犯;第二条原则是差异原则,一个社会里如果出现不平等,那么这种不平等只有是最有利于弱势群体,我们才能接受。

《正义论》的第二部分,就是尝试将正义原则投入到实践中。罗尔斯把他心目中的正义社会,称为有良好秩序的社会,他从三个方面去展开设计,分别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正义论》的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他要让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正义原则,这样才能维持这个正义社会的稳定。

虽然《正义论》这本书洋洋洒洒40万字,但一言以蔽之,正义就是公平,这就是他的核心主张。

最后,我们简单点评一下《正义论》的影响。第一,通过这本《正义论》,罗尔斯发展了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正义论》成书的那些年,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鼓吹自由至上,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则看重平等,这两种意识形态打得不可开交。《正义论》努力结合这两种思想,想要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资源分配的平等。后来西方福利国家的兴起,就跟《正义论》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人们认为,《正义论》带动了20世纪政治哲学的复兴。自《正义论》的第一版出版以来,全球有超过5000本专著在讨论这本书。它让西方世界认真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也让不同立场的学者加入到对正义的讨论。因为罗尔斯杰出的理论贡献,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并在1999年为他颁发了总统自由奖章。

1971年《正义论》的发表,到2002年罗尔斯去世,甚至一直到今天,罗尔斯期待的正义社会尚未实现,美国社会仍然饱受不平等现象的困扰。但人类对正义社会的追求从未停止,而《正义论》这本书,无疑是人类追寻正义之路中绕不开的里程碑。

好,《正义论》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