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政治学》剖析权力运转逻辑,探寻治国理政、维系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铛铛铃2025-09-11人文378人已围观

简介

政治啊,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蒙昧中觉醒之后,人类就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政治相伴相生。那么,这种状态是合理的吗?是永恒的吗?个人在政治的笼罩下,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还是无谓地消耗了生命?如果政治不可避免,那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是最优最好的呢?今天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就汇集了人类历史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它就是经典著作《政治学》。

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被誉为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许多方面,其中许多学说成为今天不少学科领域的源头。今天的这本《政治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政治学》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虽然讨论的是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但其中展现的一些政治原则,直到今天依然行之有效。好,那话不多说,接下来呢,就让我带你进入《政治学》这本书,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它的主要内容。首先,城邦的存在合理吗?其次,什么样的城邦才是最好的?最后,为了更好地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你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城邦的存在是否合理。在古希腊,人们的思想非常活跃,天马行空。因为除了宗教的内容,他们似乎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知识。那面对自然、星辰和人类社会,古希腊人有太多未知的东西,他们想通过理性的方式探索身边的一切事物。在古希腊人讨论的众多议题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类应该如何在一起生活。设想一下,如果世界上只有五个人,他们在一起生活的话,如何才是最好的安排呢?让最壮的男人打猎,让最会烹饪的姑娘做饭,让最聪明的男人发明工具。那诸如此类的思考,就是古希腊人谈论的政治,也就是当时的政治学想要探究的内容。与现代政治、精密的制度设置、复杂的权谋游戏不同,古希腊人的政治议题非常朴实,这种思考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极其重要。

但是,在讨论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之前,古希腊人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在一起生活。如果我们不需要一起生活,古典城邦和现代国家也就没有了合理性。对此呢,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是,有必要。他有一句名言叫:“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政治动物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城邦中的动物。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的合理性有着两重含义。第一,人类必须要进行分工合作,只有生活在一起,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每个人都绝不可能孑然一身,而不和其他任何人打交道。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才会说:“在本性,而非偶然的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只有超越了人性的神圣存在者,或者低于人性的动物禽兽,才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共同生活。第二,共同生活除了维系生存,还有更积极的意义。政治动物意味着人们只有共同生活在一起,才能成就彼此,成为真正的人。

那么,城邦到底是如何让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之中,人是与众不同的。与植物和其他动物相比,只有人才具有言谈与理性的能力,也就是罗格斯。罗格斯是一个专用的希腊术语,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汉语翻译。简单的说呢,它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运用理性的能力。而城邦正是人操练理性,在理性上实现卓越的场所。换句话说,人只有生活在城邦里,才能真正拥有罗格斯,才能实现幸福,拥有良好的生活。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的态度十分明确了,他认为城邦是人类生活的必然选择。打个比方,我有一双运动鞋,它的鞋带就是两根普普通通的绳子。假如鞋带丢了,这双鞋还是一双运动鞋,但是假如其他人仅仅拿着这两根绳子,你还会把它们看作鞋带吗?城邦和人的关系恰是如此,少了任何一个人,城邦还是一个城邦,但一个人如果不在城邦里生活,他就不再是一个人了。

不过在当时,并非所有人都同意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一些古希腊人就觉得没必要组建城邦,更没必要遵守城邦中的法律与习俗。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属于自然的事物才变动不居,才是权威的、合理的,而属于习俗的东西都不过是人为设定的,它们不断在变化,因而不具有任何权威性。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名著《历史》一书里,就描述过这样一个案例。说呀,波斯国王大流士召集了麾下的希腊人与印度人,分别让他们按对方的习俗行事。他要求希腊人按印度人的习俗吃父亲的尸体,要求印度人按希腊人的习俗为父亲举行火葬。但双方都认为对方的习俗是可怕的,难以接受。在希罗多德看来,习俗、法律或者说伦理是相对的,你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遵守。因此,假如城邦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习俗的产物,那么城邦也就是相对的、易变的。这样一来啊,历史中出现城邦也就不过是一种偶然现象,这样的城邦也就不值得人去认真对待,甚至为保护它而丧失生命了。

可见,如果认为世界是二分的,分别属于自然和习俗两个层面,有人就会觉得城邦不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虽然这些观点在《政治学》中很少涉及,但亚里士多德却在这本书的开篇就开始论证城邦的自然性,显然他是在回应当时其他人的看法。那知道了这一点,可以帮你更好地理解《政治学》这本书对城邦的态度。

接下来呢,来看看《政治学》这本书的第二大块内容,也就是古希腊的政体问题。既然亚里士多德论证了城邦存在的合理性,那么下一步就要考虑什么样的城邦,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类来说才是最好的呢?那为了选出最好的政体,在《政治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考察了以往的城邦案例与城邦理论,之后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体这个词在古希腊人那里含义非常丰富,但是为了便于理解,我暂时把政体简化为权力的分配方式,或者说城邦应该由哪些人领导。这种理解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它能帮助你初步把握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咱们来设想一下,假如世界上只有五个人,谁要负责管理、分配其他人的工作呢?在这个小的共同体中,究竟应该一个人说了算,其他四个人都听他的呢,还是应该五个人共同讨论,还是应该最聪明的那两个人说了算,还是最强壮的那三个人说了算?那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导出了不同的政体。按照古希腊的流行看法,政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体,一种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政体。那么是什么区分了少数和多数呢?粗略地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少数对应的是优秀或者卓越的品质。不过,这个优秀的内涵并不是清晰的、一成不变的。看看贵族社会就知道优秀和宗族血缘有关,看看资本社会就知道优秀和财富的多寡有关,看看斯巴达就知道优秀和军事力量有关,看看雅典就知道优秀和理性智慧有关。然而,不管优秀或卓越的内涵是什么,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体是一种精英政体。相反,多数人统治少数人的政体则是一种平民政体。当时的人呢,把这两种政体命名为寡头制与平民制。在希腊原文里,它们的含义直接就反映在字面上。寡头制这个词,就是把少数人与去统治两个词连起来得到的。平民制也是把多数人与力量或权力两个词组合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两种政体都不令人满意,他更倾向于一种两者的混合政体。他说,我们首先需要掌握这两种政体的各种细节,然后从两个政体中各自抽取一些好的要素,然后结合在一起。那为了抽取不同的政体的要素,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清晰的政体分类方式,也就是政体六分法。这种政体六分的方法考虑了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区分统治者的人数,依照这个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统治者是一个人,统治者是少数人,统治者是多数人。区分政体的第二个标准,则是区分统治者的目的,他们是考虑城邦所有人的利益,还是只考虑统治阶层的利益。具体的说呢,就是下边的六种情况。如果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而且他只有一个人,这种政体就叫做僭主制。僭越的那个“僭”,意思是不合理、不应出现的君主。那如果统治者只考虑自己的私利,而且统治者是少数人,那就叫做寡头制。如果统治者是多数人,每个人依然只从自己的私利出发,那么这种政体就叫做平民制。刚才说的三种政体,统治者关心的都是私利。但如果统治者从城邦的共同利益出发,我们又会得到三个政体。比如一个人的统治就叫君主制,少数人的统治就叫贵族制,多数人的统治就叫做共和制。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考虑私利的前三个政体是错误的政体,后三个政体,也就是君主制、贵族制,还有共和制则是正确的政体。只要统治阶层考虑城邦所有人的利益,这个阶层是一个人,是少数人还是多数,并没那么重要。那么在这三个好的政体当中,哪种政体是最最好的,最值得当时的人去追求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给出了答案。如果只考虑绝对理想的情况,那么最佳政体是由一个人统治的君主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毫无缺陷的,像神一样,那么由他统治的国家就一定是最好的、最正义的。这个像神一样的人,无论在智力、品德、统治能力等所有方面都完美无瑕,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在城邦里就是人中之神。那么由他自己统治就再好不过了,他能保证每个人各司其职,城邦兴盛幸福。但是这个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啊,因为人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说了,常人不能消除兽欲,最卓越的人也被激情影响,在执政时受到干扰。

那最理想的情况既然达不到,就退而求其次吧,那就是在现实条件下可能实现,但对城邦有很高要求的政体,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是贵族制。在理想的贵族制当中,统治者虽然是少数人,但他们全部都是品德卓越之人。这种情况虽然在现实中有一定的几率存在,但却对城邦有着较高的要求,并非每个城邦都能做到。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在任何一个城邦中,符合要求的人都不可能找到100个。因此啊,只有再退一步了,这就是多数人统治的追求城邦共同利益的共和制政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政体或许在理论上没那么完美,但它更加现实,它在任何城邦之中都有实现的可能,并且在多数人统治的城邦里,不需要统治者全都是卓越的、优秀的人。那比起前两种的政体,共和制有两个最为重要的优势。第一个,共和政体能够发挥多数人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在许多事情上,众人的判断要优于一人的判断。但是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多数人智慧,与今天大家熟悉的少数服从多数,是截然不同的理念。以投票这种方式为例,今天人们强调互不干扰,你不要干预我的选择,我也不干预你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再根据数量的多寡进行最终的决定。但是古希腊人强调的多数意见,反而是经过辩论之后,人们进一步达成的共识,而不是对每个人独立的判断加权计算。你可以想象一下古希腊公民大会的样子,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通过分享彼此的经验与知识,弥补个人在经验和知识上的不足。这样的公民辩论、公开商谈,就能发挥多数人的智慧。

第二个,共和制的统治者是中间阶层,因而更加稳定。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个城邦都会有资源、人脉丰富的人,也会有说话毫无分量的人,但是一个城邦的多数人往往是夹在这两类人中间的阶层。这个中间阶层啊,往往没有野心,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富,也不像富人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嫉妒。富人与穷人之间既不互相信任一方,也很难屈从于另一方,中间阶层反而是两者之间的润滑剂。如果一个城邦的中间阶层势力薄弱,那么这个城邦就容易产生冲突。假如缺乏中间阶层,那么富人和穷人都更容易集结成党派,他们之间的内斗是导致城邦内部不稳定,甚至灭亡的常见原因。于是,一个城邦不仅要有中间阶层,而且要有足够强大的中间阶层。

我认为啊,以上有关政体的分类,还有亚里士多德对共和制的推崇,可以说是《政治学》中诸多思想的重中之重。当然,在政体六分法中间,我们还能看到好的政体和坏的政体是互相对应的。君主制对应于僭主制,贵族制对应于寡头制,共和制对应于平民制。坏的政体是由好的政体蜕变来的,比如僭主制就是君主政体蜕变的结果,是君主政体的反面。可以说呀,政体是变动不居的,人们需要维持它的运转,必要时甚至需要发动变革,既有的政体。这类话题,亚里士多德在书中也有讨论。不过这类讨论,大多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具体问题,在这里我只选择政体变革的两个重要原因,简要介绍,它们至今依然具有普遍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不同。平民有平民眼中的正义,富人有富人眼中的正义。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如说有12斤米用于两个人进行分配,A体重100kgB体重50kg。那这个时候呢,就有两种分配方式了。如果按照数量分配,那么AB每人得到六斤米。如果按照比例分配,由于A的体重是B的一倍,那么A应该得到八斤米,B应该得到四斤米。可以说呢,这两种分配方式似乎都有一定的正确性,也都体现着某种正义。如果把体重看作是经济上的、地位上的优势,那么城邦中的富人就是胖子A,他们在社会上确实能量更大,肯定希望获得更大的权利,更多的发声机会。毕竟政府很多事情通过他们才可以运转起来,于是他们会支持让一部分人更有决定权的原则,而不会赞同每个人都平权,只按照人头来分配一样的权利。而按照人头数目平分权利,有点像一人一票的制度,是城邦的穷人愿意看到的。这样的分法也有它自己的道理,这个分法可以制衡少数人、富人,避免他们把城邦变为自己牟利的工具。两种权力运作的倾向,都能找到正义的根据,于是社会中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进而诱发政体的变革。

政体变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权者傲慢、贪婪,无视被统治阶层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政体的变革。亚里士多德强调,统治阶层一定要尽可能的让被统治阶层受益,并扩充城邦的中间阶层。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使城邦各部分的人都能怀抱着让城邦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好,那关于政体的简要介绍就到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政体的选择不仅仅是《政治学》这本书中最重要的一个议题,也是古希腊所有政治探讨中的重要内容。说到这里,你也许会想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道理似乎也并不难懂吗?其实啊,不然。阅读西方的古典作品的时候,异国的语言文字,还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面对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争论的具体问题,对今天的人来说,距离啊,还是有点远的。

接下来呢,我就来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第一个是历史环境的陌生。如果对古希腊历史一无所知,如果对亚里士多德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政治观点一无所知,你可能无法准确了解《政治学》里边的一些内容到底在讨论什么。比如在历史上,希腊人普遍信奉精英主义,崇尚荣誉和尊严。那在他们眼中,高尚并且享有荣耀的永远只是少数人。他们认为战争是获得荣耀的手段,奴隶不能参加战斗,只有公民才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才有可能成为城邦的英雄。因而,古希腊人常常是居高临下,俯视异乡人,把他们视为蛮族。可以说,这种高高在上的荣誉感使得希腊城邦的人口扩张特别缓慢,这影响了古希腊人对城邦规模的看法。他们提出了一个观念,叫城邦的自足,作为衡量城邦优劣的标准。所谓自足,就是城邦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要方便统治,又不至于资源匮乏。那在这个原则下,柏拉图甚至计算出了最佳城邦的人数,就是5040人。在《政治学》之中,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最佳城邦的看法,都与这个自足的原则息息相关。

那说完了历史环境的陌生,接下来呢,就是语言翻译的障碍了。比如古希腊人的“善”概念,《政治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这里的为善而建立,并不是说城邦的建立是为了实现某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在这里“善”的本意更接近“好”,亚里士多德只想说明共同生活对人是有好处的,是有好的效果的。如果呀,你只是想当然看字面的话,可能啊,就和亚里士多德真实的想法失之交臂了。

最后,在阅读《政治学》这类古典作品的时候,你最好还能具备一定审视的态度。亚里士多德的很多作品都是讲稿的汇编,不是一次写成的。这些讲稿可能出自不同的时期,你可能看到亚里士多德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重复的讨论,这些讨论里边甚至还会出现彼此矛盾的说法。比如寡头制和平民制两个概念,本来是古希腊人根据经验,对当时不同的城邦的制度做的两分,寡头制对应精英政治,平民制对应非精英政治。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六分法当中,他们又有了新的含义,寡头制和平民制变成了以私废公的恶劣政体。但是通贯全书你就会发现,当亚里士多德宣讲自己的理念时,寡头制这样的概念有时是二分法下的概念,有时呢又是六分法下面的概念,这和他谈话的对象不同有很大关系。如果说不做区分,就会出现基本的理解错误。

你看,要想真的理解好《政治学》这本书,你和书之间得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一种必要的警惕。这个陌生和审视的态度,是获得智慧的过程,一定不可能轻松。好,《政治学》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