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史为鉴,明晰历代政制利弊,洞见王朝兴衰密码
铛铛铃2025-09-11【历史】37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钱穆。钱穆出生于清朝末年,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发扬,被尊为一代宗师。
辛亥革命期间,因为革命宣传的需要,革命党人将秦朝以后的中国政治贬低得一文不值,使得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政治产生了很深的误解。钱穆写作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是为了让国人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一个通盘的了解,进而能客观看待中国传统的价值。
下面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失的评价;
第二个方面是客观评价政治制度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是对秦朝以后中国政治黑暗专制的反驳。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方面。钱穆关注了中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他又是怎么看待它们的呢?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行政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赋税制度和兵役制度。而行政制度又可以分成中央和地方两部分。
来看,最重要的制度无疑是宰相制度。钱穆认为,宰相制度的废除,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一大倒退。
在人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就是皇帝独裁,无论皇帝做什么决定,大臣就只会磕头说“皇上圣明”。那如果是在明清两朝,这种说法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啊,如果是在明朝以前,这种说法就大错特错了。
在明朝以前,宰相才是政府的首脑,负责整个国家的行政大权,皇帝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宰相牵制。
在汉朝,宰相下属有一个叫做御史中丞的官员,专门负责监察皇帝的过失。另外啊,在汉朝,作为国家最高命令的诏书,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但其实是由宰相和他的下属官员拟定的,皇帝只负责同意,而没有权利对诏书的内容进行更改。所以在当时,一旦国家有大灾大难,皇帝就会处置宰相,这并不是皇帝推卸责任,而是国家的方针大政都是由宰相决定的,那出了问题理应向他问责。
汉朝以后,宰相的权力虽然有所下降,比如宋朝,皇帝对诏书不但有同意权,还有参与权,他们会对诏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总体来说,宰相一直是对皇帝形成有效牵制的。
但是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宰相的权力据为己有。那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宰相治理不好国家,皇帝可以让他负责,但是皇帝治理不好国家,谁能让他负责呢?这长此以往,皇帝无人牵制,就形成了皇权专制的局面。
所以咱们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清朝末年慈禧敢挪用海军经费大办生日宴,因为没人能在制度上限制她了。
说完了中央,我们再来看看地方行政制度。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制度最好的朝代是汉朝,汉朝以后啊,一代不如一代。那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汉代地方官的级别高,官员心态不容易浮动。汉朝的地方政府只分为郡和县两级,郡的长官叫太守,县的长官叫县令。太守的级别就已经和中央政府的九卿同级,那相当于是今天的部级干部,比宰相也只低一级。地方长官级别高,在京官面前不会觉得低人一等,那也就不会一心钻营着往首都跑了,能够安心地治理地方。这种局面在汉以后就发生了变化,比如唐朝一个一般的州刺史,那相当于是汉代的太守,也就一个四品官儿,级别低,总是不想待在地方,想方设法地要进京当大官儿。
其次,汉朝地方官的自主权很大,地方上的事务,太守基本都可以自己做主。比如任命官员,郡级政府内的官,完全由太守自己任命;县级政府内的官,完全由县令自己任命。而到了唐朝啊,地方上的官吏无论大小,都要由中央任命。地方官自主权大好处呢,是行政效率就会很高。比如说汉朝初期,匈奴连年骚扰边境,汉景帝就派酷吏郅都前往汉匈边境的雁门担任太守,匈奴得知消息,全军后撤,再也不敢靠近雁门。这个成果虽然主要是因为郅都本人有能力,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汉朝的地方官像清朝那样,从县令到总督分出五个级别,出了问题层层上报,而碰到战争一类的大事儿,总督还是不能做主,主要由中央另派官员,比如说经略大臣、参赞大臣之类的钦差来做主,那这样的环境下,恐怕两个郅都也阻挡不了匈奴。
不过这并不意味中央对地方完全就没有约束。汉朝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太守每年向中央递交工作报告,以考评地方官的政绩;二是派特派员对地方官进行考察,而且这个特派员级别比太守低很多,只是考察,不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但是这个做法在后来,却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代的初衷。比如唐朝的观察使,名义上是中央派到地方考察地方政绩的官员,但是却常年留住在地方,又因为级别比地方官高啊,实际上就成了地方上的更高一级长官。那这样一来,原本两级的地方政府,就变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三级,地方官的权力被削弱,地方行政出现了极大的麻烦。
说完了地方官员级别高、权力大,地方行政效率高的特点,你或许会说了,那这些地方官是不是能量太大了?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腐败啊,如果地方官权力过大,徇私舞弊,甚至割据一方怎么办呀?
那针对这个问题啊,汉朝也有防治的方法,这就是官员任命的回避制度。汉朝规定,官员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地方长官,而地方政府里,除了最高长官之外的其他官吏都要是本地人。比如说你是北京人,那你就不能当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去上海市当市长。不过呢,除了你之外,上海市政府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必须是上海本地人。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担任长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地方上徇私舞弊,或是借助自己的人际网在地方上盘踞。其他官员都是本地人,就可以和长官相互牵制,那还可以防止官员都是外来户,不了解当地风俗文化,而和当地百姓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汉朝的防范监管措施啊,算得上是考虑得很周到了。
而汉朝以后的防范措施就有些过头了,比如宋朝就规定,官员不仅不能在自己的家乡担任地方长官,还要在工作3年期满之后立刻要调任。咱们都知道啊,治理一个地区是需要时间的,很多政策可能两三年内无法见效啊。因此,如果一个地方官知道自己3年之后要离开,就不太可能愿意为百姓谋长远福祉了,不然等自己走了之后才出成果,那岂不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裳吗?所以呢,宋朝时期,官员在地方上基本都不图政绩,只求自己不犯大错,等到3年任期满了,拿着自己的俸禄和当地特产准备调职。由此可见,钱穆说汉朝以后的地方制度都不如汉朝,着实不算冤枉。
中国的行政制度,从中央一级宰相的消失到地方上防范官员的手段越发严苛,中国的行政制度啊,确实在得失方面走了下坡路,越来越偏向失而不是得。
下面呢,我们再来说说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一大创举。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中国的人才选拔经历过贵族垄断、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和科举制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方便特权阶层。
贵族垄断发生在汉朝初年,当时的官员主要是从俸禄2000石,相当于今天省部级以上高官的子侄中选拔。而后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都是通过官员的主观判断来选拔人才。那这样一来啊,能上位的肯定大多是官员的亲朋好友、门生故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士族阶层,参政的机会都被士族垄断,下层百姓没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朝定下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在唐代开始发挥作用。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使用相对客观的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有没有当官的亲戚朋友,只要你肯下功夫读书、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当官。
科举制度的出现,让士族阶层开始没落,到了宋朝,科举成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士族阶层随之彻底消失。据统计,宋朝状元的门第比例是寒门子弟和官二代一比一,中进士的比例则是寒门远高于官二代。可见啊,科举制度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参政机会都趋向平等。
那当官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说说税收的问题。
中国的赋税制度可以粗略分为两段,唐朝中期以前是上半段,核心思想是平均地权,唐朝中期以后是下半段,核心思想是自由经济。
先秦的井田制和北魏出现的租庸调制,都是典型的上半段制度。井田制是把土地划分成井字形之后,分配给百姓,周围的八块是私田,中间一块是公田,大家种自家私田的时候,顺便把公田种了,就是交税了。而且田地只能家族传承,不许买卖。租庸调制异曲同工,政府给每个成年人分配田地,等到其年老之后再收回,而在其拥有田地的期间,要承担政府分派的劳役赋税,显然田地也是不能买卖的。
平均地权这一思想的好处就是不让国家有太穷的人,每个人都有田地有收入,再穷啊也穷不到哪去。缺点就是太难实现,以租庸调制为例,咱们且不说每年都要重新统计人口分配田地,这工作量有多大,那单说和平时,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土地不够,这个问题政府就没法解决。所以到了唐朝中期,政府就废除了租庸调制,改用两税制。那此后的1000多年里,中国一直在使用两税制。
跟租庸调制相比啊,两税制简单粗暴,国家不管你有没有土地,也不管你卖不卖土地,总之,国家每年向有土地的人收两次税,土地多的多收,土地少的少收,没土地的不收。两税制允许民间自由买卖田地,国家经济自由度扩大,民间经济活力随之攀升,但是同时豪强兼并土地的问题日益严重,没有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标志着均田地思想的结束,自由经济的开始。但是从两种制度的优劣比较来看,并没有哪个制度能让钱穆更满意。
最后呢,来说一说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转折,一次是南北朝中期,从全民皆兵转入自愿从军;一次是唐朝中期,从军队自给自足转入国家养兵。
在南北朝以前,中国的主流兵制是全民皆兵,就是说呀,没有战争的时候,大家伙都是农民,一旦有了战争,每个农民都有可能被国家征调上战场。这个制度的问题很明显,就是平时训练太少,打起仗来战斗力差。所以到了南北朝中期,西魏权臣宇文泰发明了府兵制。府兵制就是国家将愿意当兵的人集合起来,培养成职业军人,这些人农忙的时候还是要种地,自己养活自己,但是农闲的时候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操练,当兵可以免除劳役,退役后国家还会给你分一定的田产养活自己。府兵制在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想必不用我多说了。
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府兵制有问题了。从南北朝到唐朝初期,中国一直战乱不断,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多,朝廷对军队也十分重视,所以愿意从军的人很多。但是随着唐朝进入鼎盛期,国家安定,战争越来越少,军人不再受到重视,愿意当兵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面对严重的兵源不足,唐朝放弃了原本的府兵制,改用募兵制,这也是古代兵役制度的第二次大转折。原本无论是全民皆兵还是府兵制,军人都要种地,自己养活自己,而募兵制则改变了这一传统,改为由国家养兵,也就是说,以后军人不用种地了,平时你不打仗,国家也发工资养活着你。那这样一来,愿意当兵的人自然就多了。募兵制的缺点也很明显,和平时期还要白白养着那么多军队,实在太费钱。
唐朝以后,使用募兵制和府兵制的朝代都有。在钱穆看来,这两个制度并不存在谁比谁好、谁比谁差的问题,它们相互取代,主要是因为任何一项制度,在使用了两三百年之后,都很难保持一开始的活力,只能通过改变制度来重新注入活力。
前面讲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项政治制度,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中人才选拔、赋税和兵役三项制度的转折点都发生在唐朝。事实上啊,唐朝也正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而且这场转折一直延续到了宋朝,所以学术界通常把唐朝和宋朝并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唐宋转折期。
前面提到了,唐朝中期,军制从府兵制转为募兵制,从而招募到了足够的士兵。不过这其中不但有本国士兵,还有外国士兵。咱们都知道唐朝很强大,周边的国家都臣服于唐朝,所以唐朝人头脑中民族界限很弱,唐朝有外族的宰相、外族的将军,连镇守边疆的士兵,也有很多人不是汉人。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原本就是唐朝故来镇守边关的胡人。但是没想到啊,安禄山一朝造反,把唐朝一只脚拉进了鬼门关。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形成了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的局面,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了宋朝。
为了收拾这个局面,宋朝统治者扩大了唐朝的科举制度,用大量科举出身的文官取代武将镇守地方,从而形成了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也成就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巅峰地位。
与此同时,宋朝又不得不继续使用唐朝的募兵制,优待军人,给当兵的发工资,防止他们逼急了造反。宋朝有一句俗语,“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意思就是说呀,每逢天灾,朝廷就会在当地招募军队,目的是抽调走可能形成造反势力的兵员,先养起来,以免有人借着天灾、饥荒煽动叛乱。由此可见,宋朝的这个募兵制,本质上就不是为了养兵打仗,而是为了把可能造反的人全都养起来。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军事实力,才会在历朝历代中出了名的孱弱。
对此,钱穆认为,这并不完全是宋朝统治者的问题,而是唐朝留下的烂摊子,宋朝不得不收拾。
说到这儿呢,你可能不免要问了,宋朝一边要供养文官士大夫,一边又要养着大批军队,那这么多的钱都是从哪来的呢?这还是可以从唐朝找起源。前面说过了,唐朝两税制兴起之后,经济趋向自由发展,到了宋朝,经济之发达历代罕见,宋朝政府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税收,这才有大把的钱养官又养兵。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制度转型往往是从唐朝开始,而在宋朝形成主流,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可见,学术界对这个唐宋转折期的说法,是对中国历史走向的深刻把握。
前面把中国古代的重要制度介绍评价了一番,那么到底怎么样评价一项制度,才能算是客观公允呢?对此,钱穆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标准:
首先要明白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
其次,在评价制度时要考虑时代背景;
最后要分清楚一项规定到底是法术还是制度。
咱们先说第一项。钱穆认为,这世界上没有永久不坏的制度,也没有只有利而没有无害的制度。任何制度使用两三百年之后,都会因为时势的变化而出现问题。比如说先秦的戍守制度,先秦时候中国实行全民皆兵,每个成年男子都要轮流去边疆当三天的戍守边疆。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很小,方圆百里就算是大国了,所以从中央到边疆,最远也就是半天路程,加上三天的戍守工作,前后也不过四五天的时间,可以说这个制度没什么不合理的。但是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全中国,还让老百姓戍边三天,那这可好了,从江苏到热河,对于政府说来,只是让你服役了三天,但是你来回路上得走半年。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就跟这个过时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制度,不能只看眼前,它是坏制度,就断定制度的建立者黑心黑肺,而是应该去看制度建立之初是否合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合理的。如果制度建立之初就不合理,那是制度的问题,如果是后来才逐渐变得不合理的,那就应该追究后代统治者没有及时调整制度。刚提到的这个戍守制度,显然就应该追究后代统治者秦始皇的责任。
我们再说另一方面,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制度是只有利而没有无害的。比如说有人觉得近代西方的制度特别好,政治透明,民主决策,但是如果整个国家面临紧急危机,尤其是面对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刻板的民主透明也许会缓不济急,容易耽误事儿。这也是为什么,从中国古代的秦国到近代的德国,往往是崇尚独裁的军国主义国家容易打胜仗。所以说,在评价一个制度的时候,不能只看它的优点或只看它的缺点,而是应该从总体上看,实行这项制度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显然,权衡总的利弊之后,独裁制度是要不得的。
我们再来说第二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时代背景,人们在评价历史制度的时候啊,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看问题,而不考虑古人面对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经常批评中国的皇帝制度不如西方的选举制度先进,却完全不考虑中西方的差异。古代的西方国家人口稀少,一个城市的民众都叫出来,那一个广场也就能装下了,大家现场投票,领导人很快就选出来了。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啊,就是人口大国,一个省的人口比西方一个国家还多,按照当时的通讯水平,要靠投票选举领导人,那真是天方夜谭啊。所以钱穆提出,我们评价一个制度的时候,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要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评价来做判断。
我们要注意的最后一项是分清制度和法术。钱穆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规定都能称之为制度,那些有正当理由的规定才是制度,而没有正当理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者特权独裁的规定,只能称为法术。
比如说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要求考生必须使用固定的格式、固定的语气写文章,而且只能使用圣人的观点,不能抒发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公认的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考试工具,一直被后人所诟病。但是八股文的出现是有原因的,明清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越来越多,让知识分子各抒己见当然是好事,但是形式各异、内容各异的文章,录取标准难以确定,这就给阅卷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政府才规定了一个固定的格式,从而减少阅卷的困难。总体来说,八股文无疑是一个十分糟糕的规定,但是由于事出有因,我们还是应该将八股文归类为制度。
那么什么是法术呢?比如清朝的寄信上谕。历朝历代皇帝发布的最高命令,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比如在明朝,军事命令都必须让兵部知道,财政命令都必须让户部知道。但是到了清朝,皇帝下发的最高命令变成了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就是跟明朝一样的,该让谁知道就让谁知道,寄信上谕则是皇帝把命令直接下发给执行人,其他人都不让知道。那一开始这种方式是为了保护军事机密,也还算合理,但是发展到后来,差不多所有重要命令都要用寄信上谕,那这样一来,相当于整个国家的政治都成了暗箱操作,除了皇帝和受命人,其他人都不知道,也就无法监督。这种规定显然没有正当理由,只是清朝皇帝加强皇权专制的一种手段,所以不能称之为制度,只能归类为法术。
最后来说说这本书的第三个核心内容,钱穆对秦朝以后中国政治黑暗专制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
对于这个问题,钱穆有三条反驳:
第一条,中国古代的皇权受制度节制,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条,中国古代的特权阶层在逐渐消失;
第三条,中国虽然没有民主选举,但是有知识分子代表民众发声,保障民权。
第一条,在说宰相制度的时候就提到过,中国的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他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宰相节制。比如宋朝初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离职,朝廷没了宰相,宋太祖赵匡胤就想任用赵普做宰相,但问题是,当时规定,皇帝的诏书一定要经过宰相签字盖印才能生效,而现在一个宰相都没有,皇帝的诏书没办法生效。为此,朝廷上下反复商讨了很久,最终决定由当时的开封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临时承担宰相的工作,对皇帝的诏书进行签字盖印,这才勉强完成了一道诏令的法定手续,让赵普这个宰相走马上任。这虽然算不上什么正面的例子,但你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人都倾向于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越权搞特殊。
嗯,咱们前面还说过,明朝以后宰相制度被废除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权就完全不受节制了。明朝有一个官职叫做给事中,是专门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书的,如果给事中觉得一道诏书的内容不合理,予以驳回,那么这道诏书就无法执行,即使是皇帝也束手无策。可见啊,哪怕是到了没有宰相的明朝,皇权也是受到节制的。
除了皇权受限,钱穆反驳秦以后中国黑暗专制的第二条理由是,中国古代的特权阶层在逐渐消失。先秦时候,中国采用的是世袭制度,天子的位置传给天子的儿子,诸侯的位置传给诸侯的儿子,其他人永远也别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世袭制度基本被取消了,从此除了皇帝的位置是世袭的,其他官位都不世袭了,宰相的位置不能传给儿子,县令的位置也不能传给儿子。但是当时朝廷的官员主要还是要从官二代中选拔的,咱们在讲人才选拔制度的时候讲过,继官二代垄断之后,中国又出现了察举制度、科举制度,朝廷选官的范围也随之从官二代扩大到士族阶层,再从士族阶层扩大到了所有人。在科举制度下,不管你是什么出身、什么阶层,只要考试考得好,你就有机会当官。所以你看啊,秦朝末年的时候,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还让人觉得呀,石破天惊,而到了宋朝,“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样的诗句,却成了人人习以为常的劝学诗。
据说南宋年间,大奸臣秦桧的孙子秦埙参加科举考试,秦桧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跟主考官说“我是宰相,你让我孙子当状元吧”,而是先无意中让主考官看到自己孙子的文章,这个“无意中”啊,当然是带引号的。那等到考试阅卷的时候,主考官发现有篇文章跟宰相的孙子写的一样,这才明白宰相这是在暗示自己,帮他孙子作弊呢。由此可见,中国的特权阶层在宋朝,也就是公元十世纪前后就已经消失了,哪怕你官至宰相,子孙也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当官儿。反观西方的特权阶层,要等到几百年后的17、18世纪才能消失。
钱穆反驳中国古代专制黑暗的最后一条是,中国没有民权。一直以来呢,有观点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选举才能保障民权,而中国的传统政治只有皇权专制,没有民权。但是钱穆却指出,保障民权的方式并不只有民主选举一种,中国古代选拔优秀的知识分子当官儿,然后由这些知识分子代表民众做决策,也是一种保障民权的手法。因为中国传统政治讲究的是贤君从众,也就是说哪个人贤明,我们就采纳哪个人的意见,如果双方都贤明,在少数服从多数。两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的民主选举一人一票,讲究的是数量上的平等,而中国的贤君从众,把决策权交给优秀的人,重视的是质量上的民权。从理论层面上来说,中国的民权未必比西方的民权差。所以近代以来认为中国没有民权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好,到这里呢,这本书的内容也就说的差不多了。钱穆在全书结尾提到,就近代历史来看,让我们羡慕不已的西方政治制度,其实都还很年轻,英国算是最久的支撑了300多年,其他很多国家,一两百年甚至几十年就垮台一次。从这里来看,甚至可以大胆地说一句,整个西方在政治经验上都还比较短浅,他们的制度本身有什么致命问题,会演变到什么程度,他们自己也未必能全然知觉,何况是一直跟在后面模仿的中国呢?而中国的传统政治已经发展了数千年,虽说每几百年会有一次改朝换代,但是整体的政治制度却只有一两次大型的转折。所以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是有一定优越性的,而且中国传统政治曾经一度比同时代的西方政治先进,也是历史事实。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的得与失,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方便我们理解过去,面对未来。
好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