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中国哲学简史》溯五千年思想长河,撷华夏哲学精粹启智明心
铛铛铃2025-09-11【人文】69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这本书由赵复三翻译,有32万字。接下来大概会用35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华,看看冯友兰是如何描绘儒释道三教演义的中国哲学江湖。
在正式解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冯友兰和他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写作背景。
冯友兰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贞元六书”,堪称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神的继承与反思。但是在此之前,我们更加应该了解到,他实际上更是一位哲学史家。纵观冯友兰一生的治学历程,就是从研究中国哲学史开始的。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冯友兰就写出了《中国哲学史》,分为上下两卷。1946年到1947年,冯友兰受邀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主讲中国哲学史,他便将上下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缩写成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当时是用英文完成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中文本,就是由此翻译过来的。此外,冯友兰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里,又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样一来,冯友兰的一生,先后共出版了三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著作。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影响之所以尤为突出,主要在于,本书原本是冯友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的,其内容更加精炼、简洁,更适合作为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性读物。尽管冯友兰本人说,这本书中是简史又或是小史,但实际上,这本哲学史包含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内容十分丰富。
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我们就接着讲《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的历史线索,去勾画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看作是一部江湖派别的发展史,或是斗争史。江湖一词出自于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哲学江湖的三大派,第一大派是儒家,第二大派是道家,第三大派是佛教。一般来说,这三大派包含在我们通常所说儒、释、道三教之内。
首先我们来说说三大派中的第一大派儒家。儒家的理论主要经历了三段历史时期的发展:第一,先秦时期,准确的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第二,汉唐时期,集中在两汉以及隋唐这两个时期内,代表人物有西汉的董仲舒,以及唐代的韩愈和李翱;第三,宋明时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周敦颐、邵雍、张载,后有程颐、程颢、朱熹以及陆九渊,再有就是明代的王阳明。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时代顺序,依次来看看儒家这一派的发展情况。
第一,先秦时期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各路诸侯都抢着要做霸主,这就相继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历史局面。当时的中国哲学江湖也涌现出了众多门派,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子百家。要知道诸侯相互征战,诸子这些读书人也没有闲着,他们也互争长短,这就有了百家争鸣。儒家历史上最牛的三位大佬——孔子、孟子、荀子就先后出现在这一时期。
我们先来说儒家的第一位大咖孔子。在今天可以这么说,孔子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古代的文人们也不乏对孔子的赞誉,最著名的莫过于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显然这简直将孔子奉若神明。但在哲学史家冯友兰的眼里,孔子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是一位伟大的教师。当然,这个教师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人民教师。我们知道,孔子号称有3000门徒,其中有72贤人,也就是这72个人学得好,比较出名。颜回是这72人之一,这个人很有意思,《论语》说他“一担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用今天的话说啊,颜回简直是穷得叮当响,但即便如此,他自己却不以为然,而且还拜在了孔子的门下。要知道,拜孔子为师是要自带束脩的,“束脩”是无拘无束的“束”,修身齐家的“修”,本意就是干肉,这个束脩就是拜师礼,相当于十条干肉。简单来说,在当时想要拜孔子为师,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儒家特别强调仁和义,这是孔子提出来的,他说这是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忠恕之道。忠是忠心的忠,恕是宽恕的恕,这个忠恕之道,用儒家的话说“以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自己出人头地了,得要好好的帮助别人,也就是儒家的忠。至于恕,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能强加给别人,这便是儒家的恕。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忠恕的话,就能够练就仁义这样的品质。对于个人来说,想做到忠恕之道,就得有知命的人生态度,《论语》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们知道孔子有强烈的圣人情怀,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做圣人,首先得做到君子的程度,然后是贤人,最后才有可能成为圣人。知命的人生态度就是君子应该有的。从国家和社会层面上来说,忠恕之道需要用礼仪来进行规范和引导,这也是孔子重视周礼的原因之一。因为有礼,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名正言顺这个道理,孔子认为诸侯抢着当天下的霸主,是不符合君臣父子纲常之理的,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以上是关于孔子的简单介绍,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作为儒家的第一位大咖,孔子确实是个了不起的老师,他广收门徒,强调以仁义待人,重视忠恕之道,讲究知命明理等,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性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儒家的第二位大咖孟子。孟子单名一个柯,对于他,民间广为流传,要数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了。其实在孔子过世之后,儒家内部便开始有了分化,孟子代表了其中的理想派,他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提出人性起初都是善良的,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这就是他著名的性善论。在这点上,孟子显然不如孔子表现的那么中庸。至于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孔子的儒家学说遭到了诸子百家如墨家和道家的批判,作为后继者,孟子自然回应这些批判,在回应的过程当中,孟子发展出了性善论。
提到墨家,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墨子,这位墨家祖师,可是直接开怼孔子学说的,冯友兰就将墨子看作是孔子的第一反对者。比如说孔子主张厚葬,墨子就极力反对,因为他认为民众生活不易,应以勤俭为本。此外,孔子“未知生焉知死”,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墨子却说天地是有意志的,而且鬼神也是存在的。总之,儒家说东,墨家偏说西,就是对着干。说到底,这两派的差别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简单的说,到了孟子的时候,儒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而墨家则代表平民百姓。
言归正传,我们接着说孟子。相比于孔子这个教书匠,孟子甚至有心做帝王师,最为我们熟知的是,孟子曾经拜访过梁惠王,可惜的是,对于孟子兜售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王道政治,一心想做天下霸主的梁惠王并不买账。对此孟子自然不免会有挫败感吧。政治上找不到门路,孟子转而钻研他的“浩然正气”了。说起来,这个浩然之气颇有些神秘色彩,以至于到了宋代,儒家那里被无限的放大,倒成了解释宇宙世界的本体。
以上是关于孟子的简单介绍,现在回顾一下,我们知道到了孟子的时候,儒家内部出现了一些分化,孟子代表其中的理想派,具体到他个人对儒家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人性论上,他明确提出性善论,关于政治,他极力主张王道政治,在个人修行方面,他追求修养浩然正气。
接下来我再来说说儒家的另一位大咖荀子。荀子本名荀况,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脍炙人口的《劝学》有所谓“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名句,就出自他的笔下。虽然荀子和孟子同为儒家,但相比于理想派的孟子,荀子却恰好站到了孟子的对立面,是儒家中最务实的代表,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我们知道,荀子有两个了不起的学生,一个是李斯,一个是韩非子,单从这两个学生的历史成就来看,荀子确实是个能够教人务实的好老师。不同于孟子天真的认为人性本善,荀子算得上是个腹黑主义者,他直接推翻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这就是性恶论。正因如此,人类社会才需要礼乐文化来制约和平衡,在这点上,他继承了孔子重视礼仪的观点。
以上便是先秦时期儒家三大咖的主要内容,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可以说,孔子开创了儒家这一派,后继的孟子代表了其中的理想派,而荀子则代表了务实派。集中以人性论的差别来说,不同于主张中庸之道的孔子,孟子耿直的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则又不免腹黑地认为人性本恶。
好,下面我们就接着说说汉唐时期的儒家。到了西汉时,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一,急需实现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在充分吸取秦王朝因为严刑峻法而迅速消亡的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主张,正式宣布儒学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也由此取得了中国哲学江湖的霸主地位。汉代之后相继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由于这一时期中国长时间处于政治上的割据状态,儒家的霸主地位稍有松动。直到隋唐时期,天下一统,儒家再次制霸中国哲学江湖,这个时候,接管儒家的掌门人相继有韩愈和李翱。在发展自家理论学说的时候,先后都引入了道家和佛教的理论内容,特别突出的就是,这两者借鉴了佛教禅宗的传承谱系,说用此来构建儒家的道统理论。通俗来说,这个道统就是儒家给自家的祖宗修族谱,排座次。在韩愈和李翱的眼中,孔子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开山祖师,紧接着就是孟子、荀子,再到汉代的董仲舒等人。因此冯友兰主张用“新儒家”这个名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儒家,表明这一儒家不仅继承了孔孟学说,还吸收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内容。
唐代之后,紧接着便相继是宋明时期,这是新儒家理论发展最精彩的时期,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三人,他们都对宇宙发生论进行过讨论,简单的说就是讨论宇宙的起源是什么。周敦颐主要吸收了《周易》的理论内容,用太极生阴阳两仪的观点,来探讨宇宙的起源。在精神修养方面,周敦颐又根据太极的特点,主张静态的修行,并认为这是达到圣人境界的有效方式。邵雍也采用了《周易》的内容,来讨论宇宙发生论,不同的是,邵雍根据《周易》的八卦内容,演绎了更为细致的宇宙起源说,并用来解释他的历史倒退观。说到这个历史倒退观,我们需要稍再提及的是,在传统的中国哲学叙述当中,我们多将老子“小国寡民”一类的政治思想,理解为是一种历史倒退观,因为在老子这类思想家看来,人类最初贴合自然的原始社会状态,就是最好的,好比尧舜禹所处的上古时代,就强过老子自己所处的春秋战国。在历史观上,邵雍也基本持这类观点。不同于周敦颐和邵雍各自的太极理论,张载直接将“气”这一颇具物质特性的名词,代替太极,用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在他看来,气有两种,一种是清澈的,另一个则是浑浊的,因此气也就有了升降运动,有了聚散的功能,天地之间的万物就是因气聚而生成,因气散而消亡的,这就是张载的气本体说。实际上这气中的一清一浊,就相当于太极中的一阴一阳。
在周敦颐、邵雍和张载三人之后,新儒家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实际上是由程颐和程颢两兄弟开创的。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称之为程朱学派,就是理学;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学派,由陆九渊继承发展,再由明代的王阳明完成,称之为陆王学派,就是心学。简单的说,这两派的根本差别在于,一个以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一个以心来观照世间。不同于心这个纯粹主观的宇宙本体,理则包含了对张载气本体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换句话说,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以上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描述的儒家一派的大致情况,我们简单来回顾一下,在中国哲学江湖中,论江湖地位,儒家自然是武林至尊,但这位至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经由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咖的发扬,渐露峥嵘。到了两汉时期,儒家逐渐赢得了当政者的青睐,取得了哲学江湖的盟主之位。到了隋唐时期,在吸收道家和佛教的理论内容基础上,儒家的理论内容有了新发展,冯友兰所说的新儒家应运而生。宋明时期,新儒家继往开来,进而又发展出了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派。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的就是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一大派儒家。说完这个,我们接下来说说哲学江湖的第二大派道家。相比于儒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强大气场,道家实在是有点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也恰恰体现了道家凡事不争的处世态度。这里冯友兰主要介绍了道家的两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是先秦时期,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下面我们就遵循这两个时期,去看看冯友兰是如何介绍道家的。
根据冯友兰的介绍,先秦时期的道家先后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杨朱,木易杨,杨朱砂的朱;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杨朱,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但是“不拔一毛”这个成语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成语就出自杨朱所说的“不拔一毛而利天下”,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杨朱应该算是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了。之所以说杨朱是先秦道家第一阶段的代表,主要因为道家哲学主张趋利避害,杨朱的观点恰恰将避害最大化,突出表现了早期道家哲学这一基本的特点。
紧接着,先秦道家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老子,这个人物我们就很熟悉了,我们今天主要通过阅读他的《道德经》,来了解他的思想。根据冯友兰的解读,这本5000言的著作,既包含了对宇宙本源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是一本处世指南。我们知道老子指出,水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特性,这就好比告诉世人要做水一样的人,就是要有益于他人,不与他人相争相斗。又或如老子“反者道之动”,就是说物极必反,所以凡事都要有个度。与此同时,这本《道德经》也是一本充满了政治智慧的著作,所谓“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老子描绘的小国寡民的世界。
老子之后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相比之下,老子的学问对于现实的生活,显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到了庄子那里,道家似乎表现得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本人就是一个特立独行者,时髦点说,庄子就是那种不管别人怎么说,只管走自己路的人。比如说他跟他的好基友惠施,就有过这样一段特别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一天,庄子跟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上漫步,庄子看着水中的鱼说:“这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的,真是快乐啊。”惠施听后问庄子:“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接着说:“是啊,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而你不是鱼,所以你也应该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解释说:“回到我们一开始讨论的,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实际上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然后再来问我的,而我是在濠水这座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实际上,从这段对话当中啊,我们或多或少的能够感受到,庄子那种贴近自然的怡然自得,而这也正是庄子获得自我幸福感的基本途径。因此,主张顺其自然的庄子,对一切具有人为性质的,比如法律、道德、制度等,都是报以批判态度的。在个人心性的修养层面,相比于儒家诉求的内圣外王境界,庄子更加在意对内圣境界的追求,因此他主张以心斋坐忘,作为自己修行的基本方法,进而达到他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我们需要略带提及的是,庄子的这个好基友惠施,惠施属于先秦百家中的名家,这个名就是姓名的名,名词的名表示概念的意思。除了惠施之外,先秦的名家代表人物还有公孙龙,冯友兰认为名家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诡辩家、逻辑家或者是辩证家。比如公孙龙曾经与人辩“白马非马”,硬生生的说白色的马不是马,实际上这就有一些诡辩的意味了。
以上是关于先秦道家的三个阶段,简单回顾一下,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主张“不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杨朱,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我们特别熟悉的老子,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庄子。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由于春秋战国长期的战争,加之秦朝的酷政以及楚汉争霸的影响,西汉之初民不聊生,为此统治者提及黄老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好让百姓休息养生,后来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景象,史称文景之治。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之学渐渐的走向了玄学化,我们知道《道德经》里有一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可以说是道学玄学化的理论源头。对应唐代儒家发展出新儒家,冯友兰将南北朝时期的道学称呼为新道家,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竹林七贤,他们一般都不屑于儒家君臣父子纲常这些礼教的。当然新道家内部也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为主理派和主情派的不同。拿竹林七贤来说,向秀和郭象是竹李派的代表,而阮籍、嵇康则是主情派的代表。我们知道“青眼有加”这个成语就是说的阮籍,但凡他能瞧得上的人,他便青眼有加,至于那些他瞧不上的,则就白眼相向了,不得不说啊,这个人实在是狂傲的很,甚至于他还曾经在光天化日之下,狂放的玩裸奔。
以上是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对道家情况的基本介绍,简单回顾一下,冯友兰集中介绍了道家两个时期的发展,一个是先秦时期,一个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的道家先后经历了杨、朱、老子、庄子三个阶段的发展,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之学突出了玄学化的理论特征,发展出了新道家,内部又有主理和主情两派的差别。
好了,上面为您讲述了中国哲学江湖的第二大派道家,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冯友兰在这本书当中,是如何介绍中国哲学江湖第三大派佛教的统观。
冯友兰在这本书中的内容,相比于佛道两大派的介绍,冯友兰对佛教这一派的描述,就显得简略的多了。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冯友兰自身是个儒者,我们也多以现当代新儒家来定义冯友兰本人的学问,他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论述,自然也多是以儒家为主线的;第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特别复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多半选择简单处理佛教的内容。比如说胡适当年也曾经写过《中国哲学史大纲》,但是这本书只能称得上是半部中国哲学史,之所以说半步,就是因为胡适自己也觉得他说不清楚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
我们知道,儒家和道家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属于本土文化,而佛教呢,则是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是外来文化。那么作为外来文化,佛教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哲学江湖中叫得上号的门派呢?并且还与儒家和道家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呢?根据冯友兰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先来说说传播这个问题。一般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的时候,这个时期正是道家逐渐转向玄学化发展的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开始就是借着一股玄学之风发展的,换句话说,佛教起初就注重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进行自身的传播与发展。对于这一时期的佛教,冯友兰着重介绍了僧肇和道生这两个中国僧人。僧肇是著名僧人鸠摩罗什的弟子,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僧肇本人的著作《肇论》,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这本《肇论》,主要解决了中国对佛教般若的理解,般若就是般若,这是音译,就是佛教所说的智慧。在僧肇之前,人们多用道家玄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一智慧,但是在僧肇看来,这些人的解释都还不够清晰,也不够透彻,他的工作就是重新解释清楚佛教言语所说的般若智慧是什么。不同于僧肇重视对佛教义理的解释,道生则更加在意修行成佛的问题,比如说他特别在意佛性这一问题。我们知道佛教有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乘就是乘坐的乘,有运载的意思,佛教就是要运载修行者度过人生这个生死之河。简单来说,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是大船和小船的不同,大乘自然是要运载更多的人,度过这个生死之河。我们拿《西游记》来说,观音姐姐来到东土大唐告诉唐僧说,中土流行的只是小乘经典,西天还有大乘经典,所以唐僧便不远万里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就是想要帮助更多的人,度过人生的生死之和,得到最终的解脱。当然这是文学上的戏说,但这也说明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先小乘后大乘的这么一个过程。最初传入中国的佛教多属小乘,所以当时的中国僧俗还不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道生却提出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后来随着大乘佛教的传入,中国人们认识到了道生的先见之明。
以上是冯友兰对佛教传播这个问题的简单介绍,主要涉及到僧肇和道生这两位僧人,僧肇比较关心如何解释般若这个问题,道生则更在意修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佛性这个问题。
说完佛教的传播,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关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集中来说,就是佛教的中国化问题。对此,冯友兰在书中较多的叙述了禅宗,毕竟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代表,就属禅宗了。我们都知道达摩祖师这个特别传奇的人,通常来说,他被认为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之后的第六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祖慧能,他最为人乐道的就是他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诗。要知道禅宗内多说他目不识丁,而他却凭借这句诗文,成为了中国禅宗的祖师,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佛教禅宗特别强调顿悟成佛这种修行方式。此外,慧能尚有《坛经》这部著作传世,这是佛陀之外,唯一一本能够被称得上是经的著作。慧能之后,禅宗又相继发展出了各门各派,进而遍布天下,流传至今。用禅宗自家的话说,叫“一花开五叶”,这一花是指慧能,五叶便是曹洞林、临济、云门等五个禅宗分支。
尽管佛教是源自古代印度,属于外来文化,但它在与中国文化进行碰撞的过程当中,二者之间始终是相互作用的。我们之前说,唐代以后的儒家发展出了新儒家,就是因为引入了佛教的内容,而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扎根,就是因为吸取了中国本土文化,完成了自身的中国化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