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朱元璋传》从草根逆袭至九五之尊,揭秘朱元璋布衣称帝的传奇霸业

铛铛铃2025-09-11传记636人已围观

简介

清代史学大家赵毅曾经这么评论朱元璋,他说:“明太祖这个人身上圣贤、豪杰、盗贼的性情可以说是兼而有之。”为什么赵毅会有这样的看法呢?这是因为朱元璋本人的经历非常传奇,他从贫民子弟到流浪僧人,再到红巾军的首领,在元末的乱世里逆袭称王,创建了大明王朝,奠定了中国后来500多年的历史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元璋够得上千古一帝了。

那有什么比较严肃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朱元璋的一生呢?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书——著名明史学家吴晗写作的《朱元璋传》了。在书中,吴晗全面梳理了朱元璋的一生。比较特别的是,这本书关注的是朱元璋主导的波澜壮阔的明朝开国史,而不是那些关于朱元璋的历史传说、逸闻轶事。这一点让它成为了解朱元璋的必读读物,位列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中。

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带你进入这本书,一同领略这位时代风云儿是如何建立大明王朝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少几个出身贫民的皇帝,朱元璋的早年经历可以用“命苦”两个字来形容。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户朱姓人家养育了四男两女,一共六个孩子,他排行最小。元璋这个名字是后来他带兵发达以后才取的,他的本名叫朱重八。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做了一辈子佃农,一年的收成有时连租子都抵不上,一家人生活贫苦。朱元璋幼时没钱念书,做过放牛娃。15岁那年家乡旱灾,第2年又是蝗虫和瘟疫,家里父母兄子接连死去,剩下的亲戚也四散而去。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听了隔壁王大娘的建议,在家乡的佛寺皇觉寺当了和尚,混碗淡饭吃总比饿死强。朱元璋在寺里做的是行童,相当于一个杂工,每天出苦力清扫寺院。在皇觉寺不到几十日,皇觉寺粮食也不够了,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出去要饭。这一次,他走遍了淮河中上游,见惯了世俗的人情冷暖。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说当时的自己身如蓬逐风不止,心管管乎沸汤,生计无着,内心的煎熬根本打发不了。

乱世当头,身如飘蓬的不仅是朱元璋这样的小游僧,整个大元帝国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元朝实行四等人政策,最上层的是蒙古人,还有西域来的色目人,他们占据了统治的高层。至于元朝灭亡金国和南宋之后,把金国故地民众叫做汉人,汉族的汉,把南宋故地的民众叫做南人,南宋的南。这两类人是低等贱民,政治地位不用说,赋税又最重,民众怨气特别深。元朝从建国以来,就采取暴力措施,对这两片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严酷镇压各地反抗。

朱元璋早年当朝的皇帝是元顺帝,这个人笃信神灵,还供养过一个西藩湿婆,也就是一位女巫师。皇帝经常在她那里占卜吉凶。湿婆说舜帝将来要死于男人之手,舜帝听到这个,自然提心吊胆,于是他禁止汉人、南人持有军械,汉人男人如果有马也要没收入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时的旱地人们渴望极乐世界早点到来,尤其是朱元璋流浪乞讨的淮河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安徽、湖北交接的地方,这里民不聊生,不少人信奉白莲教、明教,期待冥王弥勒佛降世,解救尘世的痛苦。

到了1351年,元朝征发大量民工修治黄河,终于成了民众情绪爆发的导火索。当时白莲教主韩山童联合刘福通等人,在今天的安徽阜阳举兵反元,起义军头裹红巾,标志明显,因此历史上把这个起义军叫红巾军。一时之间,黄河以南群雄纷起。第2年,群雄中一个叫郭子兴的人,带着自己的部队来到凤阳,当时这一带属于濠州,濠州百姓积极投入郭子兴帐下,朱元璋的友人也写信,催他参加这支红巾军的队伍。朱元璋反复琢磨,觉得现在不投军,将来援军来了,报复性的烧杀抢掠,自己也逃不掉,于是他把心一横,投入了郭子兴部下,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这一年,朱元璋24岁以上就是朱元璋早年的经历。

接下来就是朱元璋的军旅人生了。朱元璋投军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他是如何击溃步为千里,最终夺取天下的呢?这里边有三个时间段:掌握兵权、鏖战群雄,再就是北伐中原。

首先,朱元璋在起义领袖郭子兴手下获得兵权,并成了这支红巾军的统帅、郭子兴的实际继承人。朱元璋投奔时,郭子兴一伙人的军队已经占领亳州,郭子兴见他身材魁梧,神色镇定,又与红巾军中的兄弟有往来,就把他收为亲兵。朱元璋在军中做事勤奋小心,很有担当,郭子兴对其十分赏识,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与他。马氏随朱元璋东讨西征,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便封她为皇后。朱元璋尽皆为元帅女婿,从此在军中被称为朱公,有了身份,于是他便起了一个官名叫元璋,还有了自己的字叫国瑞。

2年,为了解决濠州兵力不足,朱元璋回到家乡举旗招兵,他少年时候的伙伴,还有不同乡的乡里纷纷投靠。不下十天,朱元璋就招募了700人,这些人中有的一直同朱元璋并肩作战,被称为淮西旧部,以后元璋做皇帝,这批军人都成为开国功臣。有了自己的班底,朱元璋从一名亲兵变成了带兵官。此后他放手招兵买马,扩张军队,接二连三攻克了今天南京北边的滁州和州,每到一处都会收拾散兵游勇,壮大力量。经过重新编制,朱元璋的军队开始有体系的发展,军中开始出现文人幕僚。朱元璋最重要的幕僚李善长,就是在朱元璋南下滁州时投奔军门的,他后来出谋划策,沟通军队上下,为朱氏开国立下大功。

当时军队还流行收养义子,这样可以培育效忠自己的力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也把俊秀勇猛的青年,像沐英这些人留在身边做义子,加强自己军队的纽带关系。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355年,红巾军在今天的安徽亳州建都,拥立了自己的皇帝韩林儿,韩林儿自称小明王,是宋徽宗的第九代后人,所以这个政权就用宋做了国号。郭子兴的部队也活跃在安徽一带,成了这个小朝廷需要倚重的军事力量。但是小朝廷成立后没多久,郭子兴就病死了,小明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旭为都元帅,朱元璋、张天佑各为左右副元帅。朱元璋虽然做了军中第三把交椅,但郭天旭年轻,没有军事经验,张天佑遇到大事下不了决断,朱元璋做得了主,办得了事,成了事实上的主帅。

这一年9月,为了解决军队缺粮的问题,朱元璋决定渡过长江,占领了今天的南京。在这次战役中,郭天叙、张天佑双双阵亡,朱元璋顺理成章的继承了郭子兴全部军队,成为都元帅。经过4年的征战,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占领了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徽州、扬州等地,被小明王封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获得了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到这里,朱元璋算是完成了帝业的第一步,他用了8年时间拿到了自己的武装和地盘。

不过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实力在群雄之中并不突出,要想在这许多人中间胜出,他还有很多路要走,这就是第二步,鏖战群雄了。这部分在书中篇幅不小,在这里,我对朱元璋的敌手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梳理。首先,朱元璋的竞争者大概分为两类:政权。我们说过,1351年红巾军起事,黄河以南群雄并起,这些军事力量分作两个系统,一是红军系,一是非红军系。而且就算是红巾军内部,也分出来东西两个支派。东部的这一支,以淮河流域为中心,小明王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这一部分红巾军的核心力量,就是掌握了兵权的朱元璋。西部的那一支红巾军,以汉水流域为中心,占领了今天的湖北、江西一带,其中最有实力的陈友谅,他自己建立了汉国,也做了皇帝,如果他要沿江东下,第一个目标自然就是身在南京的朱元璋。非红军系统的,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曾经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张士诚占据了苏州、杭州一带,他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周。张士诚的势力正好在南京一带的东边,这样一来,朱元璋最大的威胁就明明白白了,他们分别是西边的陈友谅,东边的张士诚。这两大势力互有来往,目标就是夹在中间的朱元璋。

面对这一危局,朱元璋又是如何踏出一条血路的呢?朱元璋的取胜之道,首先在于建立巩固的后方大本营。1357年,朱元璋攻下徽州之后,有个叫朱升的儒生告诉了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句话意在告诫他,第一要巩固后方,第二要发展生产力,第三要缩小目标,为长远打算,对朱元璋后来的事业极有影响。朱元璋在攻下徽州后,的确没有采取冒进的办法,长驱直入江西,直接对上陈友谅,而是着手稳定后方。

稳定后方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两大挑战,一是发展生产力,解决内部粮食危机,二是做长远打算,消灭外部军事威胁。先说朱元璋面临的粮食危机,这个问题早在濠州从军的时候,就是部队的一大难题。朱元璋之所以从淮西南下,一路渡过长江,拿下江南,很大程度就是要用新征服的地区解决军队给养。但是经历这么多年的战争,参军的人越来越多,种粮的人越来越少,就算是江南这样的粮食主产区,征调军粮也非常困难。有什么办法呢?朱元璋想到了屯田。1358年,朱元璋任命元帅康茂才为营田使,要他执掌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供给军需。另外,他派诸将在各处开垦荒地,立下章程,用生产量的多少决定赏罚,同时抽点民间壮丁,农时耕作,闲时练习作战。这一套屯田措施很快见效,几年功夫,兵农合一,仓满粮足。

有了这个形势,朱元璋明令禁止各州县征收百姓粮食,每逢出征作战,也不再需要劫掠当地物资,由此军心稳定,民心拥戴。吴晗对朱元璋的屯田政策评价说,这一番作为,正是为什么当时群雄都先后失败,唯独后起的朱元璋成功的原因。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全国推广了这一军人屯垦的模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卫所制度。朱元璋本人对这个制度非常满意,说自己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粮。

内部的粮食生产有了办法,朱元璋开始认真思考缓称王的策略。元末群雄在南方割据,互相攻打,往往喜欢开国称帝,像陈友谅国号大汉,张士诚国号大周都是如此。一旦称帝,很容易成为被人打击的目标,不仅红巾军内部的势力会看不惯,元朝的军队也会把你当成首要打击目标。朱元璋衡量了自己的实力,名分都还远远不够,首先他是小明王麾下称帝的话就是背叛小明王,很容易让自己孤立起来。另一方面,元朝的军队当时南下击败了小明王,北方失守,朱元璋的据点直接暴露在援军身下,他没有称帝,反而给了自己和援军说和的余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他一度向援军察罕帖木儿求和,取得喘息的机会。所以积攒实力才是最关键的,朱元璋采取策略,对群雄一一击破。

1359年下半年,最先向朱元璋发动进攻的是朱元璋西边的陈友谅。陈友谅在群雄中军力最强,疆土最广,野心也最大,他派遣使者和东面的张士诚相约东西夹攻,打算瓜分朱元璋的领地。两面夹击,情势危急之下,朱元璋向自己的谋士刘基征求意见,刘基认为,张士诚出身私盐贩子,遇事斤斤计较,顾虑多、疑心重,陈友谅是打鱼出身,惯在风浪里过日子,野心大、欲望高,一个保守持重,一个冒险进取,因此对东北面和西线的攻势先分清先后缓急,陈友谅是主要敌人,拥有精兵大剑,而且占据上游有利地位,因此要集中力量,先除陈友谅,上游无事,下游的张士诚便不足为虑,一举可定,扫出这两墙之后再北取中原,可称王。刘基的这个看法,很得朱元璋的赞同,最后也成了真实的历史。

1363年,陈友谅起倾国之兵,东下长江围攻洪都,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如果洪都陷落,陈友谅再攻南京就轻而易举,到时候朱元璋就彻底失败了。朱元璋被迫进行决战,他亲率20万大军在鄱阳湖迎战陈友谅60万大军。这一战是生死存亡的大战,朱元璋在军队规模和装备上都不如陈友谅,但吴晗认为朱元璋有三大优势:第一,陈军在洪都苦战三个月,不能前进寸步,死伤惨重,精疲力竭,朱元璋的军队千里救危城,士气高涨;第二,陈军的船只很大,转动不便不快也不灵活,而朱元璋方面虽是小船,但操纵灵活,运动方面占优势;第三,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将士不敢陈说意见,上下隔绝,内部不团结,而朱元璋虚心谨慎,有经验丰富的谋臣和作战勇敢的将军,下上一心。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发起火攻,用大量火器焚烧敌方大船。朱元璋把水军分为11队,每队配备火铳、长弓、大弩,打起仗来分作几层,先发火铳,再射弓弩,最后士兵才短兵相接。最后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全军溃败,朱元璋解除了称霸天下最大的敌人。

就在陈友谅败亡后不久,也许是出自上天的眷顾,元军统兵南下平定叛乱的察汗帖木儿死了,元朝内部陷入内乱,几个主将打得不可开交,北边的压力突然消失,朱元璋全力以赴平定江南。1364年正月,36岁的朱元璋被百姓推举为武王。2月,吴军攻占武昌,陈友谅的大汉国灭亡。3年后,朱元璋攻陷苏州,俘虏了张士诚,加上其他小军阀被纷纷击破,朱元璋基本统一了江南地区。

1366年,朱元璋在登上权力巅峰的路上,已经不需要太多的顾虑了。这一年,他派大将廖永忠迎接小明王渡江,途中,小明王溺水身亡,这无疑为他解决了称帝的合法性问题。1368年正月,40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朱元璋出兵北伐,这年8月,明军攻陷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顺帝北逃,天下一统的格局就此奠定。后来的20年里,朱元璋继续推进收辽东、山西、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最终形成了明代的基本版图。

说到这里,吴晗这本书的一大块重心,朱元璋从士兵到皇帝的历程就介绍完了。那么接下来天下平定之后,朱元璋就面临着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和中国历史上每一位开国皇帝一样,朱元璋也试图在王朝建立之初,确立一套政治体制,作为万世不拔的基业。不过,朱元璋建立的新秩序,处处都能看到他独特的阅历和个性,其中有两个方面特别明显,分别是嫉恶如仇和视权如命。这两个因素,反复出现在洪武一朝的政治当中,对明清两代的基本制度影响深远。

下面我就用朱元璋的两个性格特点做引子,来谈谈朱元璋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构想。先来看看他嫉恶如仇的性格。朱元璋生活的元朝靠军事征服,消灭了金宋两个王朝,实现了大一统,这和其他王朝有点区别。其他王朝建立的时候,往往是自然经济崩溃,农民揭竿而起,新的统治者平定天下后,对民众会做出让步,会打压土地兼并,澄清吏治,稳固自己的统治。元朝的建立没有面临这个局面,在基层民政方面没有根本的改革,结果可想而知,中原朝一带,尤其是到了元末,官场贪腐横行,豪强欺压百姓成了社会的常态。朱元璋一家本来就是社会最底端的农民,被敲诈勒索有着切肤之痛。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于侵夺百姓、贪污腐化的处理手段特别狠辣。虽然“剥人皮”这个说法有人认为有,也有人认为它并不真实,但朱元璋一朝确有贪官被凌迟处死,凌迟本来是用来处理谋反一类的重罪的,但如今却被用在了贪官身上。朱元璋杀贪官的血腥程度,确实超过了以往的王朝。

对于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朱元璋往往强迫他们迁徙到别处,这样连根拔起,豪强们就不能再作威作福了。朱元璋当政期间,发生了多次这样的大规模迁徙,比如把苏州、松江一带的富户强令迁往淮河流域,把云南的豪强势力远迁到山东一带,让他们失去根基。这一迁徙的过程,经常把原本地方上的头面人物搞得家破人亡,有时真的和抄家、没收财产没什么两样。

至于官员群体,朱元璋非常刻薄。在朱元璋看来,官员本来就该清心寡欲、苦行苦修,磨砺自己的品格,才能做好父母官。为此,朱元璋确立了贯通明清两代的一个重要做法,最大限度压低官员的正式俸禄,用这个办法压低官员的欲望,让他们变得廉洁。这个俸禄低到什么程度呢?一个七品知县,一年也就80担大米,当时的一担相当于现在百斤左右,换算一下也就是七八百斤大米,这在副食品匮乏的古代社会,靠这点儿米养一大家子,真的有点困难。到了明代中晚期物价飞涨,能靠这个过日子的,也就海瑞这样极少数的人了。就算考虑到洪武年间物价没那么高,当时也有人提出,和宋朝一比,如果你要是当了一个朱元璋需要的清官,退休之后不要说过得滋润一些,能不能维持体面的生活,都要打个问号。这个低薪养廉的做法,背后的逻辑是道德严苛主义,实在是有些违背人性,所以明朝初年的官员的贪腐行为非常多。

对于这些不法行为,朱元璋往往掀起大狱,用严刑峻法来应对。一旦出事,杀官员,杀到几乎清空一个部门的行政人员。这里头比较典型的有两个,分别是空印案和郭恒案。所谓空印是元代官府的一个惯例,每年地方上都要派员来京和户部交割上交的物资数量,如果先前提交的文书和收到的东西一比对,数目对不上,就要把地方上的财报发回,重新造册。物资在运输过程中损耗非常正常,数目对不上几乎是必然的,如果严格按照这个制度执行,这一来一回,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地方上会让来京人员多带几份盖好了地方官府印章的空白文书,到了京城先填数字就不用来回折腾了。这个变通的做法兼顾到了效率问题,但这也确实存在一定操作的空间,方便官员上下其手,从中间捞好处。朱元璋发现了这个问题,非常震怒,把这个案子定为欺君,把与此关联的几百人下狱追究。

如果说在空印案上,朱元璋牵连打击的范围还不算太广,那么郭恒案这个案子,就能看出朱元璋素贪的杀气有多重了。郭恒是当时的户部侍郎,他和地方上下其手,侵吞各地收上来的粮食,而且巧立名目收取其他钱款,中饱私囊。朱元璋一开始还只是怀疑他有贪污,但是后来一查,郭恒贪污的财富,折合粮食竟然到了2000多万石,而且六部主要官员、12个省的高级官员都有牵连。一怒之下,朱元璋掀起了清查全国官员的大案,全国各级官吏有几万人死在这个事情上,不少衙门几乎是谁也没剩,很多负责征粮的人,为了补回这笔黑账都破了产。

除了这些不省心的官员,最让朱元璋头疼的还有皇亲国戚和跟从他打天下的一帮功臣。朱元璋立国的这套班底出身都很低,谈不上什么教育和信念,在社会底层生活了快20年,居然登堂入室,成了达官贵人,这让他们总有点飘飘然,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侵吞明财、草菅人命的事情非常多。对这批勋贵,朱元璋没有手软,办了很多这样的案子。他把这些案件汇编起来,叫做《大诰》,颁布天下,敲打功臣勋戚、各级官吏。这部法典在效率上高于当时的大明律,等同于一部特别刑法。朱元璋甚至规定,普通百姓只要手持《大诰》,前来京城举报贪官污吏、不法之人的,各地不许阻拦。

朱元璋对官吏贪腐、欺侮百姓这些事情的办理手段严酷,牵连打击面非常大,在皇帝和臣子之间拉开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从此君主对臣子有了绝对的杀伐权利,臣子只能彻底的服从君主的意志,这一点基本奠定了明清时代的君臣关系模式。

说完了朱元璋建立统治的第一个个人要素——嫉恶如仇,我们再说说他建立统治风格的第二个个人因素,就是视权如命,他要用尽一切办法,从肉体上消灭可能威胁他权力的人。说起对权力的渴求,我们都知道,明清两代是中国专制制度的巅峰,开启这个巅峰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观点在明朝灭亡后,就有学者黄宗羲提出,朱元璋开启了皇帝把天下当作私产的风气。所谓私产,简单来说就是天下是我的,是我朱家的,别人不能染指,武将不能造反,文臣不能窃国。就算这些臣下服服帖帖,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们,要让他们感到恐怖,随时都会降临。

朱元璋是马上得的天下,深知兵权如果出于一人之手,能有多大的威力,于是他对全国军事制度做了调整,拆解兵权,防患于未然。在他的制度安排里,兵部有调兵权,却不能统兵,兵员的管理操练则归另一个机构,叫五军都督府的机构负责。当然,拆分兵权还是一个防御性的手段,对于声望很高、战功赫赫的武将,他采取了肉体消灭的办法。这里比较有名的蓝玉案,蓝玉是明朝的王牌将领之一,他北出塞外,追击蒙古残部,彻底摧毁北元朝廷,平定四川、云南,他都参与其中。当然,蓝玉这个人很快就居功自傲起来,一次他北征回师,半夜抵达喜峰口的时候,军力按规定半夜不能对大军放行,结果蓝玉竟然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纵兵毁了喜峰口的关隘,破门而入,这可是犯了大忌讳的事情。最后,朱元璋终于找了个由头,让特务机构锦衣卫里边的人举报蓝玉谋反,说他想在皇帝外出的时候发动兵变,然后杀了蓝玉,还牵连出15000多人,一同被清洗。明初的开国将领大都是儿女亲家,这么一场清洗基本浇灭了可能威胁到朱元璋和他后世子孙的军人力量。

蓝玉是不是真的有谋反之心呢?这个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举报蓝玉谋反的过程耐人寻味,这就牵出了明代最大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少年时期就长期一人独自生活,而且后来常年处于战争环境,所以他对周边的人和事都有一种戒备感,而到了洪武朝中后期,日渐年迈的他越来越多疑,于是朱元璋在司法体系之外,设置了特别的特务机构,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锦衣卫,专供他搜集证据,先发制人。

说到先发制人,朱元璋对文官系统的改造,给历史留下的印记特别深。在中央,朱元璋以擅权结党、理通蒙古的罪名,处死了宰相胡惟庸,连带着处理了大批开国文臣,之后他永远停废了宰相制度,从此皇帝直接面对六部,独揽大权。宰相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里权力核心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职位总揽政务,对皇帝一人负责,很多政治决定不是皇帝一个人能决定的,而是宰相和皇帝商量出来的。宰相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大到可以调转君臣关系的程度,你像西汉的霍光、三国的曹操、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不是废了皇帝,就是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丞相的相权在朱元璋这里被皇权彻底吞没,就算后来明代出现了内阁,清代出现了军机处,这些机构做的是宰相的事情,但在政治上没有独立的权威,完全在皇帝的控制之下。

搞定了文臣武将,朱元璋算是达到了他权力的巅峰,成了这后代历代皇帝的榜样。不过在把天下当作私产的路上,朱元璋给他自己上了最后一道保险,就是把他的儿孙们都分封出去,让诸王在国家的各个要害地方驻守,给他们丰厚的俸禄,配备了近万人的护卫部队,边境上的藩王,向后来的永乐皇帝朱棣更是接手防务,截至边境上的将领。对自家人如此放心,对异姓武将又如此防范,真的是有天壤之别。可以说到了这一步,天下最终变成了朱元璋的私产了。

1398年,也就是洪武31年,这年5月间,虚岁71的朱元璋病倒在床上,在病床上躺了30天后,他离开了人世,一代传奇皇帝的故事就此落幕。不过他的统治手法,还有他个人风格鲜明的君主专制制度,还会继续影响未来500年中国的历史走向。

好,《朱元璋传》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