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文学文学

《追忆似水年华》于时光幽梦里徘徊,捡拾往昔琐碎拼凑灵魂的诗章

铛铛铃2025-09-11文学30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追忆似水年华》。

如果要在人类的阅读史评选出超级经典,却很难读完的书,《追忆似水年华》绝对排在前三名。这部小说篇幅巨大、信息繁多,夹杂着思维跳跃、时空颠倒,令无数读者望而却步。但是评论家却说呢,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已经超越了所有可以评判的西方经典,它具有无所不包的一切优点。所以本书作者普鲁斯特也成为世界上被谈论得最多,却被阅读得最少的作家。

这位天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出生于巴黎,是一位体弱多病、生性敏感的富家子弟。青年时代的普鲁斯特温文尔雅,交友广阔。35岁那年,由于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他开始闭门创作,与外界隔绝,完全沉浸到回忆中,将逝去的生活片段、回忆中所有矛盾和暧昧的印象都写进小说中,直至1922年离世。可以说,他的人生有1/3的时间都在写作。

这部《追忆似水年华》,都说这部小说很经典,也知道它很难读。普鲁斯特的狂热崇拜者毛姆曾说:“我宁愿读普鲁斯特的书读到厌烦,也不愿为了愉悦而去读其他作家的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开这部文学巨著呢?阅读普鲁斯特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好,下面呢,我将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普鲁斯特所展现的三个主题来进行解读。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本关于时间的小说,它以第一人称讲述,叙述者是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小镇青年马赛尔。马赛尔既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又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呢,也可以看作作者普鲁斯特。因此,《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体系庞大,一共有七卷的篇幅,中译本呢,有240多万字。法国作家法朗士就曾经说过:“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在这部小说里呢,仅仅是出场人物就有上百位之多,而它所涵盖的主题同样是数不胜数。它虽然缺乏长篇小说固有的连贯情节,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也会渐渐品味到其中的妙处。

好,下面就让我先简单地勾勒一下各卷的内容。

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作者从1902年的一天清晨写起,叙述者马赛尔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醒来,这时呢,他开始回忆自己一生中居住过的不同城市、不同房间。据说呢,《在斯万家这边》最初投稿的时候,遭到了出版家的断然拒绝,理由就是这本书太无聊了,开头30多页,竟然只写了一个少年入睡前的思绪。普鲁斯特写道:“这些盘旋错综的回忆最多只维持几秒钟,一时没有确定身在何处,就造成了各式各样的假设,而仓促间,我往往来不及辨认这一个接一个的假设,正如我们在看连续照片放映机放映的奔马时,来不及分清前后不同姿势的位置一样。”在这里,叙述者马赛尔首先就想到了童年时,父母因为接待来访的客人而不能上楼对自己说晚安,于是辗转难眠的那个夜晚。这种回响断断续续,他的记忆无法准确地复现过去,由此呢,他又想到了在一个冬日,由于品尝到了沾了茶水的玛德莱娜蛋糕,而产生了与过去相连的感觉。然后他又开始对贡布雷的回忆,贡布雷是主人公马赛尔的故乡。可以说呢,对贡布雷的回忆,是进入本书时间迷宫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以用它来打开这座恢宏的迷宫。马赛尔想到了1895年,他在贡布雷曾经爱上的那个姑娘吉尔贝特,他后来故地重游,来到他曾经游戏的地方,但那里早已是物是人非。为此呢,他感叹岁月的流逝。在第一卷中还穿插了一部《斯万的爱情》,这是独立成章的故事,讲述了斯万的恋爱,并且与马赛尔的恋爱形成对照。

第二卷《在花季少女倩影下》,她可以看作是对马赛尔上一卷1895年生活的补充。因为阴差阳错,马赛尔与吉尔贝特渐渐有了距离。1897年,马赛尔跟随外婆来到了海岸城市度假,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女朋友的阿尔贝蒂娜。

第三卷《盖尔芒特那边》,主要讲述了马赛尔一家搬到了盖尔芒特家族附近的故事。这段时间里,马赛尔经历了外婆的生病与去世,也看到了贵族伪善与冷酷的一面。

接下来的第四卷与第三卷同样是一种补充关系,并且延续了马赛尔对外婆的思念。外婆去世时,她对这种思念的体会并不太深。1900年一天夜里,当马赛尔脱鞋时,对外婆的怀念瞬间被唤醒了,因为外婆对她的宠爱,以往呢,都是由外婆来替她脱鞋。如果说外婆去世时,马赛尔仅仅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位亲人,那么在这个夜晚,当她自己将鞋子脱去时,他就意识到永远不会再有外婆替自己脱鞋,自己是永远地失去了外婆。这个段落写得非常动情,也称之为心灵的间歇,即失去与永远失去之间的后知后觉。在第四卷里,马赛尔谈到了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的同性恋现象,这也是小说阿尔贝蒂娜系列的开篇。马赛尔在海岸城市遇到了阿尔贝蒂娜,并爱上了她,但是呢,后来渐渐失去了兴趣。但是当阿尔贝蒂娜暗示自己与女友关系暧昧,即可能是同性恋时,马赛尔又一次对她产生了好奇,当然也不妨说是嫉妒。在好奇与嫉妒的折磨下,马赛尔决定迎娶阿尔贝蒂娜,与她一同生活。

小说就此来到了第五卷《女囚》。就如这卷的题目所示,这一卷里呢,马赛尔试图通过监禁女友不让她外出,从而消除自身的嫉妒。然而效果却很有限,他仍然遏制不住自己的怀疑。唯一例外的情形是,当阿尔贝蒂娜睡着时,或者说当马赛尔凝视着熟睡的女友时,他才会感到安心。《女囚》的故事只发生在几天之内,阿尔贝蒂娜最终还是不辞而别,仅留下一封信。

接下来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构成了阿尔贝蒂娜系列的最后一部,它延续着第五卷的情节。马赛尔在绝望与嫉妒的交织间挣扎,想要挽回阿尔贝蒂娜,且在得知阿尔贝蒂娜骑马摔死这个消息后,他的嫉妒也并未终止,最后还是时间与遗忘平复了她的心。

第七卷《重现的时光》,是《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也是全书画龙点睛的部分。在这一卷的开篇,故事的场景再次回到了小说第一卷,马赛尔在那个陌生的房间醒来,这是1902年。此后呢,他住进疗养院长达数十年之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马赛尔回到巴黎,参加了盖尔芒特王妃的宴会。马赛尔一直想记录这些回忆,但是呢,感到自己没有文学天赋,为此他很苦恼。但是正是在这次前往聚会的路上,曾经有小玛德莱娜蛋糕、脱鞋子所带来的启示再一次显现出来。盖尔芒特王府高低不平的石板让他险些摔跤,汤匙敲击碟子的声音,用上了姜的餐巾擦拭嘴唇,这些事都让以前的场景一一浮现在马赛尔眼前。石板路令他想起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汤匙的声音让他想起曾经坐火车时听到的声音。马塞尔由此意识到,这些启示如果能够通过艺术得到表现,本身就会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所以自己并不是没有文学天赋,而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入口。这个入口是什么呢?小说在这一卷最后的化妆舞会中揭示了出来。演出结束时,马赛尔看到客厅里的客人,也就是他过去的朋友们,全都老得不成样子。马赛尔忘了这是十多年之后的重逢,但时间却在人的脸上显现出衰老的形态,仿佛是戴上了面具。于是呢,在小说结束的地方,一面是富含拯救意味的回忆,一面是冷酷现身的时间,而马赛尔正是在这两者之间,开始书写他的作品,开始找回那失去的时间。

以上是小说的主要情节。

1908年,普鲁斯特给一位朋友写信,介绍他正在做的事情:一项关于贵族的研究,一部关于巴黎的小说,一篇关于圣伯夫和福楼拜的文章,一篇关于女人的文章,一项关于彩色玻璃窗的研究,一项关于墓碑的研究,一项关于小说的研究。如果有一部小说囊括了这全部的内容,实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为了方便理解呢,我从三个根本性主题入手,以此来贯穿小说的情节,并且大致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内涵。

小说的第一个主题是时间,也就是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的岁月流逝,我们对此都深有体会。曾经相爱的人再无可能重逢,昔日居住的城区物是人非。但是普鲁斯特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他正是用艺术的眼光看待这种时过境迁,将生活铸造成为一部3000多页的文学。这种转换不仅让他寻回了失去的时光,也让她强烈地体验到了幸福。这种生活的艺术是小说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1912年,作者呢曾想用《失去的时间与重现的时间》来命名他最初构想的两卷本作品,这个题目很能表现小说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有两重时间,一重是现实的时间,人们会变老,也会在年岁中失去这种时间;另一重则是心理时间,是通过我们的记忆重新发现的现实,这是可以被找回的时间。在这两重时间之中,就是心灵的间歇,它使得我们同时意识到衰老的临近与年轻的可能。

关于第一重时间

作者写到过很多次。比如小说第一卷结尾,他重新来到布洛涅树林。童年时期,他曾经在这里无数次地遥望散步的斯万夫人。而18年后,这里的一切都变了模样,马车早已被汽车取代。

又如在写阿尔贝蒂娜的爱情,以及最后一卷重现时光时,马赛尔在人们脸上看到了现实的时间的痕迹,才惊觉这已经是10年后的重逢,大家都变老了。

关于第二重时间,简单地说,指的就是记忆为我们保存的昔日的情境。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啊,偶尔听到一首老歌,会让曾经听这首歌的年月浮现在眼前。那段日子的内容可能早已经被我们忘却,但又因为一段不经意的旋律而复现。又如在春日的傍晚散步,一股暗暗的花香,就让我们年轻时爱过的人涌上心头。

对此呢,作者认为,我们真正的生活同我们所以为的差别如此巨大,以致当一次巧合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回忆时,我们心里会充满如此巨大的幸福感。也就是说,当你触景生情,想起某个人或某件事,此时你为这个人或某件事所赋予的形态和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日,而你现在正经历的这一刻,同样也会在下一个真正的回忆中为你带来不一样的幸福感。

正因为这个道理,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天堂是我们失去了的天堂。当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的味道让马赛尔回忆起贡布雷小镇时,心理时间就战胜了现实时间。也就是说,那失去的时间被我们找回了。

但是呢,找回失去的时间,并不能依靠我们理智的思索。在小说开篇,马赛尔努力回想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房间,之所以这种回忆断断续续、不够连贯,就是因为理智的回响无法让往昔全部浮现。

为此,作者特别区分了两种回忆。首先是理智的记忆,其次是无意识的回忆。理智的记忆不仅不够连贯,也由于缺乏感情,没办法让人们感受到当日的心境。在普鲁斯特看来,只有第二种回忆,无意识的回忆,才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间歇,感受到重新回到过去的惊喜。

可以说啊,每一次印象的萌生都是借助于物才实现的,它既不是空想,也不是理智推论的结果。普鲁斯特反复地提到了这一点:“我真希望能像以前在盖尔芒特家那边散步时一样,竭力去参透骤然抓住我的美好感受,凝神屏气,探求着悠远的气息。我感到,我将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区区的愉悦感,而是她尚未向我揭示的真谛。”

普鲁斯特这种通过物品来捕捉回忆的执着,会让人想起西欧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凯尔特人。据说呢,凯尔特人有一种信仰,他们认为,逝去的人会将他们的灵魂寄托在物品之中。普鲁斯特的无意识回忆与此十分相似,他似乎同样认为,我们生活过的日子,以及那些日子的美,也藏在器物里,而这些器物正等待着复活。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一共有11处这样的例子,它无一例外地与物相关联:马德莱娜小蛋糕、马丹维尔钟、公共厕所里的霉味儿、躬身脱去鞋子的动作、高低起伏的石板路、汤匙敲击碟子发出的声音、上了浆的毛巾、水管里的水声等等。器物与人的相遇,就是我们与过去的相遇。这种相遇既显得永恒奇妙,仿佛在现实时间之外他突然显现,又转瞬即逝。

好,这是小说的第一主题——时间。

那下面进入小说的第二主题——爱情。

小说中马赛尔遇到过许多女人,或是暗恋,或是追求,或是因误解而分手,幸福好像从未真正降临在她身上。小说最初写到,他与吉尔贝特青梅竹马的那段岁月,却因为一段误会而渐行渐远。许多年后重逢,两人才惊讶地发现,当时彼此对对方都有好感。

如果说在这里,马赛尔与吉尔贝特之间还是两小无猜的爱情,那么接下来,她与阿尔贝蒂娜的爱情就复杂许多了。马塞尔与阿尔贝蒂娜的相遇,发生在小说的第二卷,他在海堤上看到了一群姑娘,而其中一位就是阿尔贝蒂娜。但此时的他们完全还没有了解彼此,也就是说,马赛尔选择爱上阿尔贝蒂娜,完全是偶然的。

后来阿尔贝蒂娜也对马赛尔产生了兴趣,但不许他亲吻自己。马赛尔的外婆去世后,阿尔贝蒂娜来巴黎找马赛尔,但此时的马赛尔正在许多夫人之间摇摆不定,她依然不清楚自己该喜欢谁。她说:“我丝毫也不喜欢阿尔贝蒂娜,它是由外面的雾气产生,只能满足新的季节在我心中唤起的假想欲望。”因此马赛尔对阿尔贝蒂娜几乎是冷落的。

这种冷落,等到马赛尔意识到她可能是一位女同性恋时,或者说要等待阿尔贝蒂娜成为一个谜面之际,才告一段落。马赛尔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情,与其说是因好奇而起,不如说是想象的产物。马赛尔在徒劳地论证他的爱情,论证爱情有着某种不可知的必然性。然而,事实上,这更像是一种想象。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马赛尔真正拥有了阿尔贝蒂娜,他就感到日子非常乏味,而一旦得不到或者处在等待中,她又绝望不已。

这与第一卷中穿插的斯万的爱情也正是一样的。无论是马赛尔还是斯万,他们爱的都是自己想象中的恋人,而不是真实的恋人。真实的恋人只会让想象黯然失色。正因如此,在普鲁斯特笔下,恋人必须长久地处在等待的处境中。这真是一个双重的悖论,当她将阿尔贝蒂娜囚禁时,她就希望与其分手,等待她的离去。然而,她的离去呢,毫无疑问会重新刺激她的好奇心,让她又一次等待他的归来。

这部小说里的爱情,由于嫉妒这个主题变得更为棘手。嫉妒是由期待产生的,而关于嫉妒的想象又反过来延续了期待的想象。极度坚持保留对方不忠的形象,每当恋人为占有的实现而感到乏味时,嫉妒就会来刺痛我们。这一点马赛尔自己也非常清楚,他说:“我的嫉妒却促成我尽量不要离开阿尔贝蒂娜,虽然我知道要完全根治这嫉妒的毛病,只有跟她一刀两断。”

简单地说,嫉妒让恋爱的人不知如何是好。嫉妒最重要的意义是,将占有的无聊也予以消除。它令普鲁斯特笔下的恋人无时无刻不感到痛苦,而另一方面,正是痛苦让他们意识到爱情的存在。

马赛尔并没有意识到,她的情人不过是一个影子,不过是他想象中的一个观念。后来阿尔贝蒂娜不幸骑马摔死,嫉妒仍然折磨着马赛尔,他甚至请密探去继续调查恋人的过往,直到时间慢慢让她大梦初醒。她终于意识到她的爱情与想象与嫉妒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马赛尔最终意识到,我们的喜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误解,甚至于误解本身就是喜爱的前提条件。他说:“现在阿尔贝蒂娜只是一连串我们无法弄清真相的事件,一连串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注定是要被征服的。那些及早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有福了,他们不会苦苦地去进行一场被想象的极限所围困的徒劳无益、精疲力尽的争斗。”

最后我们来看看小说的第三个主题——写作。

小说中马赛尔通过无意识的回忆找回了失去的时间,它们既处在现实时间之外,有置身永恒的感觉,又稍纵即逝。玛德莱娜小蛋糕让贡布雷的岁月浮现在茶杯中,但是不一会儿就消失了。另一方面呢,马赛尔又反复地悲叹自己的天赋不足以创作一部文学。

写作这个主题在这里的出现是决定性的,它使得前两种困惑——时间的困惑与爱情的困惑同时得到了解决。记录下无意识回忆的内容,从而将稍纵即逝的感触转化为永恒的文本,这就是文学的主题,文学的作为。

罗兰·巴特在《哀痛日记》里曾将文学比作为逝者立碑:“写作是为了回忆吗?不是为了自我回忆,而是为了与忘却之痛苦作斗争。因为忘却是绝对的,很快就没有任何痕迹了。不论身在何处,也不论是何人,这是立碑之必要性——请你记住,他曾生活过。”

在这里呢,写作是为了抵抗遗忘。不过呢,还有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写作就是遗忘之后的事业,是再造新的现实。然而,无论如何,普鲁斯特都将写作视为通往绝对的道路。他说:“现在我觉得这种生活值得一过,因为我觉得有可能阐明它,阐明这种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断遭到歪曲的生活,还他真实的本来面目,总之,实现在一部作品中。”

此外呢,写作也让爱情真正变得圆满。叙述者意识到他爱的是自己的想象,也因此意识到自己同现实之间的敌意。逝去的时间再难重来,只有从美学意义上阐明过去的秘密,我们才能摆脱痛苦,也才能让逝去的时间并不白白逝去。

普鲁斯特写道:“我明白文学作品的所有这些素材,那便是我以往的生活。我明白他们在肤浅的欢悦中,在慵懒中、在柔情中、在痛苦中,来被我积存起来,还来不及期待他们的归宿,甚至不知道他们竟能幸存,没想到这些种子内储存着将促使植物成长的各种养料。”

也就是说,我们所经历生活的点点滴滴,哪怕最卑微琐屑的细节,都不会平白消失,说不定在什么时候,他们会被重新激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回忆中,出现在我们的笔下。所以,生活是一种阐明生命意义的感召,是一种写作的感召。

从这一点来看呢,《追忆似水年华》既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表现文学作品意义的努力,或者说是一种将生活转化为文学、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努力。

马赛尔曾经觉察到自己拥有写作的意志,但他又感到自己没办法准确地复述体验。就这样,马赛尔渐渐放弃了写作的努力,同时呢,身体的情况也使得他不得不放弃。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小说最后的聚会上,他再一次体验到玛德莱娜小蛋糕的情形,并且意识到,逝去的时间对于写作来说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与前提。时间积存的感觉,恰恰是写作的方向所在。于是他又一次抓住了写作的意志。

在小说结束的地方,马赛尔开始了他的创作。在永恒的岁月之间,普鲁斯特写了衰老的阴影,那是时间留给我们的痕迹,也写到了遥远的爱情,它让我们经历一次次的重生。

对普鲁斯特来说,《追忆似水年华》的漫长写作是一次自我救赎。人类本初的冲动是追求永恒,而似水的年华总在无情消逝,唯有艺术化的回望、追忆或者写作,才能把这种心理与现实连接起来。生命里有一种绝对,哪怕再细微琐屑的事物,它的意义也不会在时间的绵延中湮灭。这种艺术的救赎过程赋予过去的时间以真正的价值,让我们重新追上时间的脚步,让我们从来不曾远离自己的过去,而我们的生命,也由此展现出其丰富的真实面目。

好,《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