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北洋军阀史》一部用军事强权撕裂传统帝制、却未能缝合现代国家裂痕的转型实验史

铛铛铃2025-09-16历史77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北洋军阀史》。

在解读本书之前,我先把镜头拉回到100多年前的天津,见证一场特殊的就职仪式。18951216日,一位个头矮小、精力充沛的男人来到天津小站,开始自己新的岗位。这个人叫袁世凯,他的新职务是奉旨督练新建陆军。当时人们也许很难想到,在立正稍息的操练声中,这支军队不久将改变中国的历史。

袁世凯用十余年时间,打造了当时中国最精锐的近代化军队——北洋新军。在这里,北洋是个地理概念,大致以长江、吴淞口为界,以北沿海地区称北洋,以南沿海地区称南洋。由于袁世凯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下将领多出自北洋武备学堂,后世就把他的部署统称为北洋军阀。

在乱世中,这支军队成为袁世凯最大的政治资本,由此在晚清政坛呼风唤雨,最后官至内阁总理大臣,权倾朝野。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又凭借这支力量,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对全国的统治。

北洋军阀统治的这段时间,一般叫做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从1912年袁世凯任总统开始,到1928年北伐军攻入北京结束,总共16年。这一时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武人专政,上至大总统、国务总理,下到各省督军,几乎都是军人;二是政局极为混乱,16年间出现了两次复辟帝制,三次解散国会,宪法一直难产,政治风潮不断,竟有多达46届内阁,32位总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因此,有人把这一时期比作唐宋之间纷乱不堪的五代时期,把当时的民国叫做五代时的民国。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深入研读大量史料,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算理清了这段纷乱如麻的历史,完成了这部100余万字的《北洋军阀史》,成了今天了解北洋军阀的入门必读书。

下面,我将从法统危机、派系之争以及北洋内部人物的新陈代谢这三条线索展开介绍,看看北洋军阀如何统治中国,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最终的败亡。其中,法统危机导致北洋军阀失去政府公信力,派系之争削弱了北洋军阀对全国的控制力,北洋人物的新陈代谢是北洋军阀走向灭亡的最终过程。

首先要说的是法统危机。法统就是一个政权的合法性。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权的合法性来自国家的宪法。当时由于时间仓促,只颁布了临时约法,但效力等同于宪法,政府的组织形式、总统、总理的职责、权力都由临时约法规定。

法统危机指北洋军阀上台执政后,为攫取更大的权力,不愿受临时约法的约束,由此引发种种政治动荡,最终北京政府权威扫地,不再被国民认可。北洋军阀时期一共有三次法统危机。

第一次法统危机发生在1913年到1914年,袁世凯当总统的时候,争议的焦点是国家的实权到底是给总统还是给内阁。一开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制,政府权力在总统手中。但由于革命党力量薄弱,无法和北洋军阀抗衡,南北双方达成妥协,袁世凯促成清朝皇帝退位,孙中山将总统职务让与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在解职前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匆忙起草颁布临时约法,把原本总统的权力转给了从国会中产生的内阁,也就是把总统制改为内阁制,由内阁发号施令,内阁的首脑叫国务总理,掌握了实际的行政权。

这么一改,大总统袁世凯就成为了没有任何实权的国家元首。作为一代枭雄,袁世凯怎么会甘心呢?他必定要想方设法打破约法的限制,第一次法统危机也就出现了。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第一任内阁总理是唐绍仪。唐是袁世凯的老朋友、老部下,共事20多年,于公于私,两人应该合作的非常愉快。可是袁世凯几次任命官吏都被唐绍仪否决,他就指使军人公然干政,让他们发表通电威胁内阁。不到三个月,唐绍仪就干不下去了,辞职走人。相交20余年的老朋友,最终分道扬镳。

不仅是内阁,袁世凯还要面对更难缠的国会。国会中,国民党议员占绝对优势,处处和袁世凯作对,天天质问总统,经常发布弹劾案,让他一刻不得安宁。要么继续和国会无休止的纠缠,要么像过去一样大权独揽,袁世凯决定放手一搏。他主导刺杀了宋教仁,用武力镇压了孙中山、黄兴发动的二次革命。191311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追缴议员证书,国会不足法定人数被迫停会,形同解散。

接着,袁世凯重新颁发了《中华民国约法》,赋予大总统无限的权力。从此,大权独揽的袁世凯以为自己胜利了,结果他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16年,他最终因为复辟帝制而身败名裂。

在共和制度实践中,袁世凯开了个恶例,当自身权利受到约束,产生政治纠纷时,他不是寻求在法律范围内解决,而是动用武力来扫除一切障碍,以致后来的军阀纷纷效仿,引发了新的法统危机。

第二次法统危机发生在1917年,是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的府院之争,争论的焦点没变,还是到底总统说了算还是总理说了算。这个大总统黎元洪不属于北洋系统,他在武昌起义中被士兵抬出来,当了革命军的都督,阴差阳错获得了巨大的声望。中华民国成立后,他被胁迫进京,解除了兵权,对各方威胁不大,所以在袁世凯时期,一直当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副总统。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再造共和,按照法定的顺序顶上了大总统的位置,恢复了临时约法和之前瘫痪的国会。

这时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则是袁世凯的亲信,北洋嫡系,掌控军队。在段祺瑞看来,黎元洪只是个摆设。首先,根据临时约法,实权本来就在总理手里,只要黎元洪事事听命于自己,老老实实做个盖章总统就不成问题。可黎元洪却并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这个大总统合理合法,名正言顺,对段祺瑞没必要低头。根据临时约法,总统对内阁成员的任命有否决权,结果黎元洪对段祺瑞提交的内阁任命,只要不认同的就坚决顶回去,甚至段祺瑞亲自来找盖章,也绝不答应。久而久之,段祺瑞同黎元洪的隔阂越来越深,最后演变成不问是非原则,只要总统府赞成,国务总理就反对,只要国务总理反对,总统府就赞成。

前面说过,由于临时约法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匆匆起草,未加详细讨论,内容有许多缺漏,比如一方面强调是内阁责任制,另一方面又规定总统总揽一切政务,这就造成府院权限不清,互相指责、互相扯皮。可以看出,府院之争既是双方政见权力之争,也是临时约法没有具体明确而造成的恶果。

军人出身的段祺瑞对政治纷争不胜其烦,竟然又效仿袁世凯的做法,召集各省督军来北京名为开会,实际是以武力威胁。到了1917年,对于中国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双方再次争执不下,段祺瑞以辞职要挟,在左右怂恿下,黎元洪干脆将段祺瑞免职,进一步扩大了事态。各省督军借此纷纷独立,要求修改约法,解散国会。眼看国家就要解体了,黎元洪急了,临时约法没有赋予总统解散国会的权利,黎元洪只得非法解散国会,并急召督军中的领袖张勋进京,调停他和段祺瑞的矛盾。

结果这个张勋另有打算,他进入北京,赶走了黎元洪,复辟了帝制,把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请了回来。张勋复辟给了段祺瑞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立即在天津马场誓师,组织讨逆军,打败张勋,段祺瑞成为三造共和的功臣,重新出任国务总理。

由于段祺瑞吃够了府院之争的苦头,不愿再受临时约法和国会的约束,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被解散的国会。他另起炉灶,组织亲信,重新选举国会议员,组建由自己完全掌控的国会。因为这届的议员经常在北京的安福俱乐部活动,所以新成立的国会也叫安福国会。

到了1920年,段祺瑞在军阀混战中战败下台,贴有段祺瑞私人标签的安福国会也被视为非法,首当其冲被勒令解散。可以说,府院之争导致临时约法被废,国会变成军阀操作的机构,段祺瑞的所作所为是效仿袁世凯,用武力干政,他自始至终没能以合法途径解决总统和总理的权限问题,干脆玩起了拳术,这进一步削弱了北洋政权的合法性。

第三次法统危机发生在1923年,是曹锟用贿赂的方式当上总统。这次危机的严重性在于,贿选出来的总统非法,连带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也名声扫地。1920年,曹锟击败了段祺瑞,1922年,他又击败了张作霖,独自控制了北京政府。60岁的他急着要做大总统,但总统必须要由国会选举,所以曹锟宣布尊重临时约法,把回到老家发展实业的黎元洪请回来,复职总统,并且恢复了第二次危机时被解散的国会,当时舆论称为法统重光,也就是说法统重现光明。

但黎元洪的复职之路一点也不光明,他只是曹锟做大总统之前的铺垫,任职不到一年时,就只好出走天津。黎元洪临走前藏匿了总统的印章,结果被曹锟派人劫下火车,面对军人的威胁,他最后只好乖乖交代了印章的下落,换了自己平安离开。

接着,曹锟以每人均价5000大洋买通国会议员,耗资千万通过贿选当上大总统,他也是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任总统。为了装点门面,1923年,他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华民国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在民国成立整整12年后才出台。总统选出来,宪法颁布,国会照常运作,看似法统危机得到彻底解决,实则留下了更大的隐患。因为曹锟的大总统是花钱买的,甚至连带宪法也被讥讽为贿选宪法,政权和宪法的合法性都遭到空前质疑。

果然,曹锟的总统宝座只维持了一年时间。192410月,和曹锟同一派系的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段祺瑞在冯玉祥的邀请下再次出山。此时的段祺瑞雄心依旧,他本来就对国会政治深恶痛绝,这次出山做得更彻底干净,直接宣称革命,以贿选的罪名取消国会,废除宪法。从此,北京政府既没有民意机构选举的国家元首,也没有国会和宪法,成了三无政府。段祺瑞上台后,只称自己是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属于临时过度,实在有点不伦不类。

在这里,三次法统危机就讲完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法统危机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最后连政府成立的宪法规则都消失了,政治完全成了玩弄权术。究其原因是北洋高层权愈大,私心重,这正是北洋军阀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说完了法统危机,接着来说北洋军阀的派系之争。如果说法统危机还是北洋军阀偏文斗的部分,那么派系之争就是北洋军阀真枪实弹、武力决胜了。

先来看看北洋派系的基本情况。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是他自己的私人武装,袁世凯擅长用地位、金钱、私人感情笼络部下。下一次张作霖前来觐见谈话时,偶尔瞥了几眼桌上的瓷器,袁世凯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当天晚上,这些精美瓷器就送到了张府。所以袁世凯在位时,部下都乐于为他所用,北洋集团能保持整体的统一。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失去了这个大家长,内部群雄并起,主要有皖系、直系、奉系三支实力最雄厚的军事派系。皖系军阀的皖是安徽的简称,首领是段祺瑞,他是安徽合肥人,势力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直系军阀直是直隶的简称,相当于今天的河北,首领是冯国璋,他本人是直隶河间人,势力范围包括河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段祺瑞和冯国璋是袁世凯最倚重信任的将领,他们都是北洋嫡系。而奉系军阀首领是张作霖,他是奉天海城人,奉天相当于今天的辽宁,奉系崛起于关外,并不是北洋嫡系,但拥有东北三省丰富的资源,军事实力雄厚,和直系、皖系鼎足而立。

其实一开始中国上下大小军阀很多,只是地方军阀为稳定统治,必须要在中央找个靠山,于是他们纷纷主动站队,和段祺瑞关系亲近一点就自称皖系,和冯国璋熟一点就说自己是直系。皖、直、奉三系虎视眈眈,都想打倒对方,控制中央政权,由此引发了军阀派系混战。

那么这些派系的斗争有哪些特征呢?这里头大概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各个派系都在重复袁世凯的家长模式,以私人的恩惠笼络手下,画出一个亲疏远近的同心圆。在这个同心圆上边,靠里的是可靠的核心,而滑向外围的关系就相对松散,经常有倒戈反叛的情况出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作霖扶持自己的儿子张学良。除了父子关系之外,就是师生关系,北洋军阀的高级将领基本出自北洋武备学堂、保定军官学校两所学校,师生关系成了后来效忠上司的重要纽带。

第二个就是各个派系之间看上去你死我活,实际上打起仗来都尽量不把对方置于死地,所以失败的一方往往是通电全国,宣布下野之后来去自由,不会被官被杀。这一方面因为派系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私人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害怕被报复,希望保留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据不完全统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16年期间,全国上下共发生了将近600起大大小小的战斗,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十天就有一次战争发生。在这里我只介绍三次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他们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了派系斗争的两个特征。

第一次是1920年的直皖战争,他开启了派系对中央政权的武力争夺。皖系直系的首领段祺瑞和冯国璋曾同期报考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同时被录取,这对上下铺的老同学在校期间就结为兄弟,感情非常好。军校毕业后,段祺瑞赴德国继续深造,冯国璋留在学校做教员。在以后的戎马岁月中,二人凭借军事才能,成为袁世凯最倚重的左膀右臂。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任大总统,段祺瑞继续任国务总理。当时舆论认为,两位老朋友共事应该能和衷共济,共渡难关。可是谁都没想到,就是这对亲如兄弟的老朋友,竟然上演了第二次府院之争。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南方不少本地军阀不愿服从北洋,他们借着法统问题,还有孙中山的政治能量,造成了分裂的局面。在如何统一全国的问题上,段和冯两人有不同政见,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段祺瑞派遣将领南下征伐,冯国璋不好明令阻挡,可又实在不愿打,只好拖着命令不发布,一来二去,双方隐隐有了裂痕。

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段祺瑞爱打麻将,有时候想请冯国璋加入联络联络感情,可冯国璋最厌恶赌博,从不应邀。段祺瑞觉得老兄弟做了大总统,就不给自己面子了,心里更不痛快了。再加上左右煽风点火,各自站队,冯国璋和段祺瑞最后竟然到了互不来往的程度。

因为两人的矛盾,中央决策朝令夕改,对南方的态度也是忽战忽和,弄得下面无所适从,最后双方只能同时下台,冯国璋不做总统,段祺瑞不做总理。冯国璋不久病逝,他手下的嫡系曹锟、吴佩孚就成为直系的新领袖。以前冯国璋、段祺瑞在位,还顾及点老兄弟的情面,直系、皖系尚不至完全破裂,后起的曹锟、吴佩孚则完全撕破脸皮,不断挑战段祺瑞的皖系把控的中央政府。一开始还只是使手腕玩政治,到了19207月,双方最终兵戎相见,爆发了直皖战争。

说起来,这场战争的结束还很有戏剧性。当时吴佩孚率领轻骑队迂回包抄,在大雨滂沱之中,沿着山间小路突入位于河北涿州松林店的皖系司令部。当皖系军阀前敌总指挥曲同峰正望着窗外大雨发呆时,吴佩孚已经进屋,一欠身,一抬手,一声轻呼:“请总指挥上路。”曲同丰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了俘虏,皖系军队全线溃败。结果开战不到两周,段祺瑞就被迫下野隐居天津。

第二次重要的战争是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这次战争规模空前,奉系军阀取代了北洋嫡系,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主宰中央政权后,曹锟在北京主政,吴佩孚专门在洛阳练兵,这引发了其他军阀的恐慌,尤其是关外东北的奉系。奉系领袖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积聚了巨大的力量,背后还有日本人撑腰,早有野心,想进军关内争夺中央政权。

不过,碍于奉系并非北洋嫡系,张作霖只能以掺沙子的办法,推荐自己的亲信到北京政府内阁任职,以此不断施加对中央政权的影响。面对奉系的咄咄逼人之势,直系不甘就范,双方矛盾最终激化,接连爆发了两次直奉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的失败告终,两年后,也就是1924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开打,这是民国以来北洋军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达十余万。直系领袖吴佩孚志在必得,放下豪言,三星期内结束战争。

就在直奉双方在山海关激战正酣的时候,直系的一位将领却从前线悄悄返回北京,突然发动政变。这位将领就是冯玉祥,他和吴佩孚都是直系的后起之秀,都为直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这引起了吴佩孚的记恨,结果冯玉祥被调到北京,担任没有实权的陆军检阅使,冯玉祥由此对吴佩孚深感不满。

19241022日,冯玉祥驻扎古北口,突然回师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把手下军队改成为国民军,直系后方大本营被连根拔起,最后全线溃退,吴佩孚只得率领残兵败将从天津渡海南逃,直系就此失去了对北京政府的控制权。

第三个重要的战役是郭松龄起兵反对奉系军阀,这次战争标志着整个北洋体系的没落。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张作霖不像直系和皖系军阀那样,有一定的政治声望,在北京政府中长期盘踞。对于关内的其他势力来说,他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而且张作霖更看重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他一味向全国进军,一度到达长江流域,破坏了大小军阀原有的军事格局,结果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反对奉系的浪潮。

就在这个档口,奉系内部也是暗流涌动,奉系将领郭松龄准备倒戈反奉。郭松龄是奉系第一战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尤其和少帅张学良是莫逆之交。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所立战功最多,却受到张作霖嫡系将领的排挤,他一向反对奉军入关,希望张作霖在东北开展现代化建设,与民休息,因此对张作霖极为不满。结果被冯玉祥趁虚而入,秘密和郭松龄结盟,反对奉系军阀。

在冯玉祥鼓动下,192511月,郭松龄突然倒戈,率奉军的精锐之师反攻东北,直逼沈阳,张作霖统治岌岌可危,甚至做好了下野的准备。后来在日本人暗中帮助下,郭松龄也兵败被杀,张作霖才转危为安。奉系军阀经过这次动荡,实力大损,开始衰落,整个北洋体系也就再没有特别强有力的势力了。

说到这里,北洋军阀的派系和冲突就介绍完了。直皖战争、两次直奉大战,还有郭松龄反奉,是北洋时期规模最大的几次混战。虽然开战前各方都互相指责对方穷兵独武、祸国殃民,实际大家并无是非原则,根本目的就是打倒政治对手,夺取中央政权。除此之外,各派军阀内部也非铁板一块,许多新面孔登上了舞台,这就引出了第三部分要讲的内容,北洋军阀的新陈代谢。这是北洋军阀不断裂变,最终走向消亡的过程。

北洋军阀经过几次大的混战,内部不断分裂,大小军阀不断更新。出生在1850-60年代的老军阀,像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一个个淡出政治,出生在18701880年代的新军阀,像吴佩孚、孙传芳等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这里边有两个趋势,一个是人事上更替,是指北洋军阀内部出现了新的政治领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吴佩孚和孙传芳。另一个趋势是北洋人物思想主张上发生了变化,这里边的代表人物是冯玉祥和郭松龄。

先来看看人事上更替的代表人物,吴佩孚是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阀里最能打仗、人气最高的将领。1874年,他出生在山东蓬莱,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满腹经纶,曾考取秀才,但吴佩孚以抗倭名将戚继光自诩,志向是文武兼备,封侯拜相,于是他后来投考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这些经历让吴佩孚不仅能打,而且还是个很有头脑的政客,知道如何收买人心。

1917年,段祺瑞不承认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南方发起护法运动。1918年,吴佩孚任代理第三师师长率军南下,行进到湖南境内,和南方护法政府的军队展开大战,双方血战6日,吴佩孚攻陷重镇岳州,之后他一路南下,势如破竹,相继攻克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再往南就要进入护法政府的大本营广东了。接下来的事情可以看出,吴佩孚这个人不简单,他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了解到民众的厌战心理,率先提出罢兵主张,声称不愿再打内战,这引起了全国各界热烈响应。

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吴佩孚又成了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学生的军人,他向全国发出通电,痛斥北洋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要求立即释放学生,这些都为吴佩孚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让他成为中外瞩目的政治明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吴佩孚蛰伏了一段时间,到1925年,在全国反对奉系军阀的浪潮中,他通过运作再次出山,成为直系的领袖,控制了河南和湖北两个省份。

说完了吴佩孚,再来看看另一个北洋新人孙传芳。孙传芳虽然出自直系,却并非曹锟、吴佩孚的嫡系。1885年,孙传芳生于山东泰安,1908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颇有军事才能和政治头脑。孙传芳平时喜欢阅读历史典籍,《史记》和《资治通鉴》常放在案头,他常手不释卷,以儒将自居。

1922年,直系夺取北京政府的控制权后,孙传芳第一个通电主张恢复法统,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这件事让他为大众所熟知,有了一定的声望。后来,孙传芳转战福建、浙江,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1925年,奉系军阀南下江南,由于军纪极坏,不得人心,率部驻扎在浙江的孙传芳抓住时机,以操练为名,组织精锐部队3万人,分五路突袭奉军,将他们赶出江南地区,并一鼓作气拿下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之后,孙传芳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控制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他虽然名义上归顺吴佩孚,实际自成一支被称为新直系,坐镇东南,人称东南王。

吴佩孚和孙传芳两个军阀新人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他们代表了北洋内部上升的力量,如果没有后来的北伐,北洋体系还会不断出现这样的人,就像一个打不破的循环,纷乱不会停止。

说完了北洋军阀的人事上的更新,再来看看北洋军阀内部一些思想主张上的新陈代谢。这里涉及到两个人物,分别是冯玉祥和郭松龄。

冯玉祥1882年生于河北沧州,他出身贫苦,14岁入营当兵,辛亥革命时参与了同盟会在河北滦州发动的起义。他虽识字不多,但极爱读书,在军营中利用点滴时间勤奋自学军事,渐渐脱颖而出,成为直系军阀的著名将领。

在北洋军人中,冯玉祥注重为军队灌输思想,这个做法十分特别,是以利益为重的各派军阀中非常少见的。为此,他用了两本书,一个是湘军领袖留下的《曾胡治兵语录》,还有一本是《圣经》。冯玉祥自己是基督徒,他把中国的传统伦理和基督教教义结合,发扬仁义、博爱、牺牲、团结、服务精神,所以被当时的人称作基督将军。

1921年,冯玉祥率部进入陕西,就任陕西督军。1923年,冯玉祥开始与苏俄代表有了接触。一年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控制了中央政权。这次政变非同小可,他打破了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阀固有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权的态势,而且冯玉祥还把自己的军队改名叫国民军,说明他想在政治上标榜一些国家责任的东西,一些超越利益的价值,以此打破原有的军阀面貌。

1925年,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他开始聘用苏俄顾问,并从苏俄获得武器支持。到了北伐时期,他干脆和南方的国民政府成为盟友,彻底打乱了旧有的北洋正统格局,加速了北洋军阀集团的溃败。

说完了脱离直系军阀的冯玉祥,我们再来看看起兵反对奉系的郭松龄。郭松龄这个人有些特别,他并非一开始就在北洋体系内部。1883年,郭松龄出生在辽宁沈阳,早在辛亥革命的时期,他就是同盟会会员,曾经回到辽宁发动起义。到了1917年,段祺瑞击败复辟的张勋,但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在南方发起护法运动,郭松龄投奔了孙中山,代表南方的护法军与北洋军阀作战。

1919年,张作霖在东北重建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又回到东北,成了讲武堂的教官。通过这个机缘,他结识了张学良,张学良对他的能力和见识十分佩服,在少帅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取得了张作霖的信任,一生再生,先是成了张学良卫队旅的参谋长,最后做到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的代理参谋长。

1924年,奉系掌握了北京政权之后,军队开始向全国推进,很快全国上下出现了反对奉系的浪潮。郭松龄得知张作霖这么做背后是日本在起作用,他非常反感,也非常失望。恰好,郭松龄的夫人和冯玉祥的夫人是燕京大学的同学,通过这层关系,郭冯二人开始联络起来,准备以苏俄为后盾,彻底实现华北地区的和平。

19251122日,郭松龄公开起兵反对张作霖,一个月后他兵败,张作霖害怕有人出来保郭松龄不死,于是命令前敌将领把郭松龄夫妇就地枪决。从郭松龄的例子可以看出,到了北洋后期,许多新的政治因素开始出现,北洋内部在思想理念上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陈代谢。

就在北洋高层出现新陈代谢的时候,时代的步伐走得更快,埋葬北洋军阀的决定性力量开始在中国的南方崛起,这就是孙中山在广州成立的国民政府。从1913年到192310年之间,孙中山凭借自己的号召力,一直试图把北京政府拉回政治正轨,但这些努力并不成功。到了1923年,曹锟贿选大总统之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彻底抛弃了旧有的法统和国会,他们在广州另起炉灶,成立了国民政府。

在苏俄的帮助下,广州国民政府创建了黄埔军校,吸引大批知识青年和学生,以新思想、新精神训练军队,这支军队就是国民革命军。192679日,广州国民政府发动了北伐战争,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先打吴佩孚,中立孙传芳,最后进攻张作霖。北方,冯玉祥的国民军也在陕西的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南北遥相呼应,北伐军仅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彻底打垮了吴佩孚、孙传芳。此时北洋军阀仅剩奉系一支困守北京,由于国会早就解散,无法选举张作霖做总统,只能成立战时机构,也就是安国军政府,张作霖自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军阀的末代元首。

到了19286月,北伐军挺进北京城,张作霖被迫退往关外。由于张作霖拒绝日本侵占东北的全部要求,引起日本关东军的嫉恨,当时盛传日本人对他不利,出行之前,张作霖费尽心思故布疑阵,几次改变出发日期,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日本人的毒手。192864日凌晨05:30分,当张作霖乘坐的蓝色钢甲车厢经过皇姑屯车站附近时,日本人引爆了炸药,一声巨响,张作霖被炸身亡。

半年后,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东北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这样一来,从1895年小站练兵,到1928年皇姑屯事变,一共33年,北洋军阀左右中国政局的时代,最终在血与火之中烟消云散。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