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反犹主义》当宗教偏见、种族理论与地缘阴谋的叙事合流

铛铛铃2025-09-16历史39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反犹主义》,是牛津大学出版社一套通识读物中的一本。

这个“反犹主义”的“犹”指的是犹太人,他们是古代巴勒斯坦的重要民族,以信奉上帝的犹太一神教为荣,自认高人一等。因此,他们总是反抗入侵巴勒斯坦地区的其他民族。

到了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犹太人发起了两次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大起义。起义被镇压后,罗马皇帝下令把他们逐出巴勒斯坦,犹太人从此流落到世界各地。

当听到“反犹主义”这个词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大概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然而,那场犹太人大屠杀并不是什么随机的或偶发的事件。

首先,它有很深的根源,欧洲世界对犹太人的厌恶与仇恨,已经延续了将近2000年。其次,犹太人大屠杀是长达数百年的欧洲现代化,尤其是德国的现代化结出的恶果。

反犹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理解它可能尤为困难,因为许多中国人是非常喜欢、尊敬犹太民族的。大家觉得这个民族聪明绝顶、牛人扎堆,因此很难理解西方人为什么这么讨厌犹太人,讨厌到要把他们斩尽杀绝。

那么,《反犹主义》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去理解。本书的作者,历史学家史蒂芬·贝莱尔,用了很短的篇幅,对西方的反犹主义历史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和概括。

这本书大致讲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欧洲人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方面,18世纪以后,犹太人为什么成了欧洲各国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为什么现代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会诞生在德国。

先来看第一个方面,欧洲的反犹传统。这种传统起源于宗教的分歧,也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歧。基督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出的,信徒认为,他们通过耶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约定。按他们的逻辑,犹太人本来就信仰上帝,现在更应该与时俱进,皈依基督教。而犹太人拒绝这么做,而且犹太人还是导致耶稣被害的凶手,所以反对犹太教就是基督教与生俱来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因此罗马教廷认为,犹太人还是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就这样,犹太人成为基督教世界中一个特殊而尴尬的存在。他们被允许生活在基督教世界,但必须处在从属的低级的位置上。这样的一种地位,造成了犹太人被歧视、被厌恶。漫长的中世纪历史中,时不时就会有迫害犹太人的小插曲,犹太人还经常会被一个国家的王公贵族驱逐,简直是过街老鼠一般的存在。人们不但歧视他们、打压他们,还形成了对他们的固定成见,这种成见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认为他们无知而浅薄,这种偏见主要来自宗教的影响。

其次是认为他们很邪恶,中世纪流传着种种关于犹太人处心积虑要谋害基督徒的谣言。可以这样说,在很长时间里,欧洲只要发生了什么坏事,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这是犹太人干的”,即使心里明知道不是,也要找犹太人出来背锅,犹太人就是千年替罪羊。

最后人们还认为犹太人很贪财,见钱眼开,一个个都是守财奴和吝啬鬼。这个成见的由来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教会的歧视,犹太人在欧洲的职业选择非常有限,不能种地务农,不能读书当官儿,因此只能做小商小贩,或者搞些放贷的活儿。于是,犹太人的形象就和金钱挂上了钩。

犹太人就带着这样一种负面的形象,进入了欧洲的现代时期。这就是要谈到的第二个方面,18世纪以后,犹太人为什么成了欧洲各国的问题。

可以说,一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的犹太人依然和当地人分开,生活在自己的社群中。他们在社会等级中处于低等,必须付特别的税,承受着许多压制性和羞辱性的禁令。那么多年,犹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到了18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觉得这样不行。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欧洲人已经经历了启蒙运动、科学知识、人道主义和大革命的洗礼,一个自由的、世俗的、反天主教廷的文化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那些基督徒们,也许在内心深处还是对犹太人怀有偏见,但他们的理性在压制这种偏见,这种理性认为,一个现代社会必须容忍人们具有不同的信仰。

欧洲人对犹太人转换态度,还出于一种现实的考量。以现代政治与社会的标准,犹太人那样一个准独立的、小群体,格格不入地存在于一个民族、国家和公民社会中,明显是有问题的。那既然犹太人构成了一个问题,就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应该将犹太人完整地纳入他们各自所在的国家与社会。

因此,从19世纪开始,欧洲掀起了犹太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最先在西欧开始,进行得比较顺畅,犹太人被无条件地接受为正常公民,参与到国家、社会、文化、政治的方方面面。以英国为例,英国作为现代化的老大哥,在18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宽松的社会环境和相当开放的政治制度,法律保护私人对财产的绝对占有权,社会承认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合理性。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犹太人被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一位名叫迪斯雷利的英国犹太人,最能体现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群的包容。迪斯雷利在1855年成为伦敦的第一个犹太市长,1858年成为第一个进入议会的犹太人,随后在1874年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犹太人首相。犹太人还可以购买土地,获得贵族头衔,并与英国蓝血的贵族通婚,著名英剧《唐顿庄园》中就有这样的剧情。

而在欧洲的东边儿,犹太解放运动遭遇了相当的阻力,犹太人除非改变信仰,否则就不被当做公民看待。以沙俄为例,沙皇的犹太政策是歧视性的、镇压式的,甚至经常是暴力的。1880年代,俄国境内的犹太居住区甚至出现了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在东欧的其他地方,情况也差不多。

西边的和东边儿的都说完了,接下来来看中间的。在中欧的现代化进程中,犹太人问题始终是一个强有力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犹太人人数众多,体量很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欧国家,尤其是德国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带着国家强力的集权色彩,是一种统治式的国家主义。这就引出了本书的第三个部分,为什么现代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会诞生在德国。

在德国,人们对犹太人究竟如何融入国家和社会,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犹太人想要得到平等的公民权利,必须拿东西来交换。犹太人必须证明自己配得上那些现代国家的公民权利,因此他们必须放弃那些犹太的生活方式,成为和德国人一样的现代人。

面对这样的要求,犹太人几乎是毫无抗拒地接受了。犹太社团的领袖纷纷站了出来,号召同胞积极进行自身的现代化改造,甚至奉劝犹太人不要老是做生意和贸易,而要去从事一些更高级、更受人尊敬的行业,比如医生、艺术家、记者和学者。

犹太人相信,如果自己充分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现代人,就一定会被德国社会承认和接受。犹太人的这一番努力,看上去非常成功。在18世纪末,德国的犹太人除了少数非常有钱的金融家,大多都是穷人和边缘人。但到了19世纪末,德国的犹太人除了一部分非常有钱的金融家和实业家,其余的大多是中产阶级,教育背景和文化水平远远高于德国民众。中欧的犹太人中出现了许多卓越的人物,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卡夫卡、门德尔松等等。在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人对于犹太人很聪明、出天才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和中欧犹太人在19世纪极尽全力的自我提升、自我证明有关。

那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努力,犹太人在中欧的社会和经济身份有了剧烈的提升,他们变得有声望、有地位。但是,犹太人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宗教身份,而且还滋生出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并用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方式确认自己的信仰和骄傲。在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的街头,出现了越来越多巨大的东方风格的犹太会堂,这让犹太人的宗教身份不再是一个私人的信仰,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也就是说,犹太人尽管出色地完成了自身现代化的任务,但是他们并没有融入和消失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社会中,他们依然是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甚至比过去更为扎眼。

如果说在过去,中欧地区对犹太人的感觉主要是鄙视,那么现在这种态度成了记恨,而记恨可能是一种比鄙视更为致命的情感。在所有中欧地区的国家中,德国对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式及结果,为传统的反犹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最终催生出了现代反犹主义那疯狂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偏偏是德国,而不是其他的欧洲国家,在上个世纪发起了犹太人大屠杀。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一层一层的去看。

首先要看到19世纪德国的主流经典文化,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反犹主义的烙印。换句话说,在德国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能打上德意志标签的文化,几乎都是本质上反犹的。

先来看哲学,德国的主流哲学家们为反犹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弹药。比如费希特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声称犹太人将侵蚀德国,应该驱逐出境。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而犹太人缺乏纯粹的意志,只会简单的服从。还有尼采,按理说尼采对基督教那么恨之入骨,应该站在犹太教那边,然而在尼采看来,基督教在宣扬一种奴性,而这种奴性的缘起正是犹太教的旧约。

艺术家也不甘人后,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音乐家瓦格纳。瓦格纳激烈地攻击和他同时代的犹太作曲家,比如梅耶贝尔和门德尔松,表示他们永远不会真诚地表达自己,只会机械的学习。瓦格纳还大力抨击德国音乐界的商业化,说那都是被犹太音乐家带坏的,犹太人那根深蒂固的贪财本性,让他们只知道迎合顾客的需求,写出娇柔造作、肤浅无聊的曲子。瓦格纳的反犹态度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还特意写了本书,叫《音乐中的犹太主义》。

在文化精英的引领下,德国对犹太人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第一轮攻击的重点是,犹太人过于理性、过于现代。有人可能会说,理性、现代,这听起来不是什么坏话呀,但要知道,那个时候,德国主流的文化风潮是非理性主义。刚刚提到的叔本华、尼采、瓦格纳,还有之后的海德格尔,都是这个阵营里的德国人,要用这种非理性主义对抗英国的工业主义和法国的启蒙运动。而他们在国内的靶子,就是代表着工具理性的犹太人。

当德国人以过于理性、过于现代来攻击犹太人,犹太人可谓是躺着也能中枪。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都在遵循启蒙、进步和自由主义的理念,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梦、所想,就是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有用的、理性的现代公民,这曾经是他们融入德国社会的条件,不是吗?然而犹太人努力融入德国社会的结果,一转眼就成了他们身上的罪状,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就这样,德国反犹者以理性和现代为名,攻击了犹太人一阵子,但过了段时间,他们回过神来觉得有点不对。毕竟德国不能反对现代呀,现代化那就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于是他们改变了口径,说犹太人代表的现代性是低级的、肤浅的或是坏的现代性。这是第二轮攻击。

具体来说,犹太人代表的现代性,首先是那种破坏性的大工业资本主义,那种毫无束缚的经济增长方式,催生出邪恶的城市中心,摧毁了优美的田园环境,实在是罪大恶极。犹太人那邪恶的现代性,还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德国反犹者把它称为“犹太社会主义”。这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本人是犹太人,还因为很多犹太人都抱有左倾的政治立场,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民主运动。于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对不共戴天的仇敌,双双成为德国反犹者口中的“犹太性”。这听上去不可思议,甚至荒谬绝伦,但当时的情况就是那样。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二战期间,不管是苏联的布尔什维克,还是美国的参战,都能被希特勒解读为犹太人的阴谋。

伴随着德国的强力现代化,德国针对犹太人的攻击也越来越激烈,而且那些攻击的话语变得越来越现代了。他们开始使用最时髦的科学语言,尤其是达尔文生物学的语言,种族成为德国反犹主义第三轮攻击的关键词。在种族主义的言论中,白色的雅利安人,尤其是日耳曼人,站在人类种族的最高处,而犹太人是低等的、孱弱的、肮脏的。

这样三轮攻击下来,犹太人已是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到了20世纪上半叶,反犹主义的声浪在德国达到了顶峰。经济反犹主义者害怕和嫉妒犹太人的富有,号召剥夺犹太人的财产;文化反犹主义者批判犹太人的浅薄,说他们在伤害德意志的灵魂和精神;科学反犹主义者认为犹太人是劣等种族,应该被淘汰;而政治反犹主义者则声称,犹太人在酝酿一桩可怕的阴谋,通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摧毁西方文明,最终统治世界。

偏偏在一战后,许多德国的政治家都是犹太人,而他们拼尽全力,也没有让德国的经济有所起色。在这种背景下,希特勒及其党羽上台了,这最终成了压倒犹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希特勒似乎真的相信,犹太人是苏联红军和西方盟军共同的幕后黑手,是伟大的日耳曼民族最重要的敌人。不仅如此,他和纳粹党高层还是种族学的忠实信徒,认为去除犹太人会改良出一个纯洁健康的欧洲种族。而德国那特殊的国家主义现代化模式,让希特勒铲除欧洲所有犹太人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纳粹党不但坚定地执行着元首的命令,而且在屠杀犹太人的过程中,展现出令人不寒而栗的高效。

不可否认的是,纳粹的犹太人大屠杀有着许多现代的元素,它采用高度工业化的方式,架构合理、效率惊人。

反犹主义的历史告诉我们,以大屠杀为巅峰的现代反犹主义,究其根本是德国式现代化,是那种集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极权主义于一身的国家现代化的产物。要预防这类悲剧再度发生,需要一个自由、包容、多元的政治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们要容忍和支持差异的存在,每一个小团体的权力都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好,《反犹主义》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