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哈佛中国史·秦与汉》从郡县制到察举制的帝国治理实验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9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哈佛中国史:秦与汉》,它讲述的是秦汉帝国的历史。这本书33万字,我将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时代,秦汉帝国是怎么出现的,他们经历了哪些政治社会变迁,正是这些变迁塑造了当时的中国,并对未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时期的大体轮廓。秦汉帝国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从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开始,到公元220年曹魏接受汉献帝禅让结束,前后延绵400多年。秦朝终结了周朝持续了800多年的封建制,开启了后来延续2000多年的帝国制。不过,开创了帝制的中国秦朝却很快灭亡了,但是秦的成果被它的继承者汉朝接受并且发扬光大。

我们讲这本书要分五个部分来说。第一部分,秦国为什么能成为最终一统天下的那一个,秦国究竟做对了什么?第二部分,强盛一时的秦朝,为什么在一统天下十几年之后就迅速灭亡,消灭秦朝的刘邦,对秦始皇的政治遗产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第三部分,在世界历史中,秦汉时期的中国究竟和其他文明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它又在当时的世界文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第四部分,从秦朝到东汉,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对后面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五部分,我详细地说一说,在秦汉时期,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哪些变迁。

我们首先来说第一部分,为什么秦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们都知道啊,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算得上是前无古人的伟业。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如果往前倒几百年,你会觉得秦国是最没资格统一天下的诸侯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时的秦国,第一,它根基浅薄,东周建立时才受封立国,不像其他诸侯国,源头都在西周早期,晚了快300年。第二,秦的地理位置不好,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当时啊,这里是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地瘠民贫。第三,秦国文化相对落后,春秋时期,秦国比较有名的君主秦穆公,居然让100多人殉葬,其中竟包括被称为三贤的重臣,因此其他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认为它是夷狄。所以如果从头来看,谁也不会想到最后统一天下的会是秦国。

那么秦国为什么能成为最大的黑马呢?具体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核心与两次改革有关。第一次改革是我们熟悉的商鞅变法,第二次则是后来的范雎改革。为什么这两次改革很重要呢?因为啊,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完成了比较彻底的军事组织化,通过范雎改革,秦国则率先实现了中央集权。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商鞅是魏国的公子啊,这个魏是保卫的卫。当时的魏国呢,实力早已衰弱,商鞅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辗转来到秦国。一到秦国之后啊,他和秦孝公一拍即合,开始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扩大生产,第二是鼓励军功。先说扩大生产,前面我们说过,秦国的地理位置在当时不是很好,因此就有两个后果,第一,人口不多,第二,土地开发不够充分。在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手段的时代,这两个后果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致命的。那么商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首先,他鼓励人口发展,例如,如果有别的诸侯国人来秦国定居,秦国政府会白给田地和住房。同时他又强制一家如果有超过一个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这样呢,既可以鼓励生育,又能扩大耕种。另一方面呢,商鞅又鼓励生产,凡是耕种或织布产量超过一定标准的,可以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相反,产量不达标的家庭则会被罚当奴隶。

有了人有了粮之后,商鞅就设立了军功奖励制度,鼓励秦人参与战争,为国家服役。要知道,在春秋中期以前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战争的,战争是少数贵族才能玩的游戏,参战人数十分有限,主要作战人员只有几百上千,而战争形式也以礼仪和竞技为主,杀伐气不重,所以那时候的战争啊,一般都很短。有一次齐国和几个国家的联军作战,齐国君主在作战之前说了一句话,叫“灭此朝食”,就是把敌人消灭了再吃早饭,可见战争的烈度之低。但是商鞅破了这一规则,他要更多的人参与战争,并且从战争中获得好处。商鞅规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完全由他的军功所决定,即便是有血统的贵族也不行,最极端的时候,秦始皇的儿子没有军功,也只能和老百姓一样,不可能自动取得身份。军功一共分20等,从最低的公士到最高的彻侯,每一级都有不同的待遇不能逾越。这实际上啊,就产生了两条效果,第一是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的壁垒,平民可以变成新贵,旧贵族的利益则被削弱,第二,让秦国所有人都热衷于战争,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十足的虎狼之国。据统计,秦昭王在位的56年间,秦国消灭的军队数量高达96万,可见秦国人响应战争的积极态度。

除了商鞅变法之外呢,在《哈佛中国史》里,还着重写到了另外一次变法,也就是范雎改革。范雎是魏国人啊,这个魏是魏、蜀、吴的那个魏。因为仇家报复,他躲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范雎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君主集权,在当时啊,秦昭王虽然是秦王,但是大权却握在一些外戚和宗室贵族手中,这些贵族手里分有兵权和领地,等于削弱了秦国的力量,于是秦昭王在范雎的协助下,把他母亲宣太后在内的贵族全部打倒,把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成了一个真正的集权君主。范雎改革的第二点是改变秦国的战略方针,以前秦国战略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不仅扩张效果不明显,还吃了很多败仗。范雎制定了一个战略,叫远交近攻,也就是和不直接接壤的国家就尽力搞好关系,安抚他不捣乱,而对于附近的几个国家则往死里揍,一直要打到爬不起来,最后被消灭为止。所以啊,我们可以看到,商鞅让秦国有足够的战争资本和意愿,而范雎则让秦国有了统一的指挥和正确的战略,这就是原本羸弱的秦国最终在秦始皇手里一统天下的原因。

统一天下之后,在秦始皇的想象中,秦朝可以从他开始,一世二世永无尽头,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后几年时间内,秦朝就天下大乱,最终走向灭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消灭了秦的刘邦,对秦始皇的政治遗产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唉,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二部分内容。

关于秦朝的灭亡,我们听过最多的解释,就是统治手段太残暴啊,像什么修阿房宫啊、修长城啊、修秦始皇陵啊,动不动就调动几十万人。不仅如此,当时的刑法也非常残酷啊,像陈胜、吴广就因为遇到大雨耽误了行军期限,本来是不可抗力,但还是要被处以死刑。这些事儿啊,在历史上确实都发生过,但是原因并不是秦始皇性情残暴那么简单。秦始皇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把原来治理和管理秦国的方式原封不动地拿来治理全天下。在原来领土只有两三倍那么大的秦国里,军队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并不是困难的事,所以才会有失期当斩的规定,但是当统治范围从小小的秦国变成全天下时,这种律法规定自然就不合时宜了,但是秦朝人却没做出任何改变。至于大兴土木之类的事,并不是为了骄奢淫逸,而是为了将之前那种军事化组织进行到底。《哈佛中国史》中说,秦国有一个令人震惊的观念,就是国家内部任何多余的人最后都会变成自我放纵的寄生虫,也就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时刻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国家事务中,也就是战争和生产,而且不能有多余的财物。在秦国,多余的人力和物力可以投入战争去消灭六国的军队,但是当天下统一之后,除了匈奴和百越,就没有其他的战争要打了,那多余出来的人力和物力怎么办呢?那就投入到大型的建筑工程中去。所以,将管理秦国的经验直接拿来管理全天下,是秦始皇和秦朝大臣所犯的最大的错误,这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时代观念的冲突,大家不认可新产生的帝国制度。我们习惯上把1912年以前的中国历史称为封建时代,以至于封建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是对封建这两个字的误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时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主要指周代,而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帝制时期。也就是说,秦始皇的功业并不是消灭六国那么简单,他终结了封建制,开创了帝国制。那么什么是封建制,什么又是帝国制呢?简单来说啊,封建就是封土建国。我们都知道,武王伐纣灭了商朝,成了天子,可周王呢,虽然是天子,但天下太大了,他一个人管不过来,于是就把土地分给亲族和功臣,让他们当诸侯,但诸侯的领地也有点大,所以诸侯就会把自己的领地也封给自己的亲族和功臣,这些人就是大夫。大夫的领地一般不会再分封了。注意,诸侯和大夫在自己的领地上是有全部权利的,包括军权、治权和财权,而且天子、诸侯、大夫都是世袭制的啊,我死了传给我儿子,我儿子死了传给我孙子,其实呢,就相当于独立王国,只不过对上一级尽点义务罢了。这是封建制,这种状态下,一个国家的权力是松散的,搞不好处处都是山头。而帝国制呢,则刚好和封建制相反,它不是分权,而是集权,以前地方上的诸侯和大夫都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级地方官员。和诸侯相比,地方官员只有治权和部分财权,也就是主要负责管理地方,而不是统治地方,而且地方官全部是由中央政府指派,随意调任,不能世袭。全天下能通过世袭来继承的职位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以前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而且原来的天子、诸侯、大夫、士这条通过血缘连起来的贵族之路也全部消失了,真正的贵族只剩下皇室。那你可能会问,秦始皇为什么要把封建制改为帝国制呢?原因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大势所趋。因为到了战国末年,无论是治理黄河还是抵抗匈奴,都必须要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和政府才行。

不过呀,人的观念总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当时,很多人并不认可秦始皇的帝国制,原因很简单,第一,封建制已经运行了将近1000年,帝国制则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第二,以前我是楚国人,而且是贵族,唉,现在怎么一下就成了秦国的平民了。所以我们看到,陈胜、吴广和后来的起义并不是想推翻秦朝,取而代之当皇帝,而仅仅是要恢复从前的六国,因此有人自称楚王,有人自称齐王,有人自称赵王等等。项羽则把这种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灭了秦国天下初定之后,项羽一口气封了十几个诸侯王,而自己呢,只做西楚这个地方的王,天下又恢复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样子。不过这种形势没有维持多久,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取得了天下之后采取的政策不是项羽的分封制,而是秦始皇的帝国制,他自己当了皇帝,然后设置各级政府官员。所以我们说,刘邦实际上是秦始皇的继承者。当然,刘邦的时代彻底实现帝国制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刘邦采取的是半帝国半封建制,他也分封了一些诸侯王,直到后来汉武帝的时候,汉武帝极力打压诸侯,通过削减和拆分的办法,把越来越多的地方收回中央,成为直辖的郡县,分封制才彻底没落下去。

这就是我给你讲述的第二部分内容,秦朝在统一天下后迅速灭亡,刘邦作为秦始皇的继承者,采用了帝国制,这个制度成了此后2000多年历史的主流,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个地大物博、国力和文化都很昌盛的帝国在欧亚大陆的东部建立了起来。如此强大的一个文明,不仅引起了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的注意,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了世界,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部分内容。

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当时的秦汉帝国处在怎样的位置,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刚才说,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了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化圈,那秦汉帝国所在的那个世界,当时是个什么样子呢?几乎与秦汉同时在欧亚大陆的东边,位于欧洲的罗马也逐渐强大起来,最后也形成了一个帝国。两个帝国一东一西,再加上这一时期控制了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安息帝国,三大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欧亚大陆的秩序。

了解了秦汉时期的世界格局,我们再来看看当时中国对周边世界的探索,说探索倒不如说是军事对抗更为准确,这样我们就不能不提一下汉朝的头号劲敌——匈奴。我们都知道,中华文明是一个农耕文明,因此对土地和气候有一定要求,太贫瘠或者太干旱的地区,都在我们的兴趣之外,中华文明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长城为界限,以长城以南为主要活动区域的,这并不是一个巧合,长城一线差不多就是气候上的400mm等降雨线,越过长城就是游牧民族的主要活动场所,而秦汉时期,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就是匈奴。匈奴本来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一群分散部落,并没有强大的政治组织,他们常来中原进行掠夺,所以在战国的时候,北方的诸侯国就要抵挡与自己邻近的匈奴部落。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匈奴进行了一次集中打击,让他们退却700里,不敢南下牧马。但是就在秦末天下大乱的时候,草原上出了一位冒顿单于,单于呢,是匈奴首领的称号,这位冒顿单于非常狠辣,为了权力不惜杀死自己的爱妾和父亲,他当上单于之后,迅速壮大匈奴的实力,先吞并了东胡,后降服了西域,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草原帝国。

就在冒顿单于统一草原的时候,刘邦也在长城以南建立了汉朝。刘邦为了讨伐背叛他的诸侯,一路向北,终于遭到了匈奴的挑战,刘邦敌不过冒顿,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七夜,虽然最终用计策走脱,但从此以后,汉朝对匈奴就只能屈服,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100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才重新向匈奴挑战,汉武帝和他的后继者们数次出击漠北,最终将匈奴击溃。失败的匈奴分裂成南北两支,南匈奴进入长城以南投降汉朝,北匈奴则被迫离开东方草原向西迁徙,引起了一连串骚乱,甚至几百年之后,在被称之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的带领下,横扫欧洲。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并没有十足的信心战胜匈奴,他听说在匈奴西边有一个叫月氏的民族,和匈奴有深仇大恨,所以想和他联合共同对付匈奴,但在当时,没有人知道月氏具体在什么地方,于是汉武帝派一个叫张骞的人前往西域寻找月氏。张骞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但这次西域之行意义远在打压匈奴之上。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各个文明之间的联络是相对薄弱的,虽然有一些商业往来,但都是零星交往,所以同样是强大的文明,但罗马和汉朝并不知道对方的多少信息,所以张骞出使西域、出使中亚,也带回来许多当地的使臣来到中原,唉,这样一来一往,不仅让中原人知道了其他文明的存在,也让其他文明知道东方还有一个强大的汉朝。后来汉朝又组织了第二次西域之行,这一次汉朝的使臣直接穿过中亚地区,差一点抵达非洲。因此张骞开拓西域,推动了一种欧亚各个文明之间的强联系,罗马帝国甚至先后几次专门派使者出使汉朝。所以我们可以说,张骞开辟的西行之路不仅仅是商业之路,更是欧亚文明之间的枢纽。

除了开辟向西的丝绸之路之外,在东方汉朝更是逐渐成为了文明中心。匈奴被击溃之后,北方的游牧民族都臣服于汉朝,接受汉朝的封赏,现在的朝鲜半岛啊、越南地区也基本都处在汉朝的控制之下,中原文明在这里广播和发展,对这些地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在当时也处在文明建设的前期,还专门派使者前来汉朝进贡,接受了汉朝的赐封,那颗刻有“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至今仍然收藏在日本的福冈市博物馆。

在当时的汉帝国的周边,西南的羌族和东北的乌桓,还有南边的诸多民族,都开始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了解了汉帝国在当时世界影响之后,接下来我将为您讲述第四部分内容,秦汉帝国内部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政治、社会变迁,这个变迁又对后来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我们刚才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终结了封建制,消灭了从前的贵族阶层,像刘邦本人只是一个小小的秦朝亭长,而相国萧何则是一个小官,曹参就是一个看管监狱的,但一种变相的贵族体制却从这里开始慢慢形成。首先是这些开国的功臣们,他们对国家有功勋,有世袭的封地,在政治上,即便没有明面上的世袭规定,但是他们的子孙依然会被优待,汉朝有位开国功臣叫周勃的高居丞相之位,他的儿子周亚夫后来也做到丞相,这就相当于贵族了。第二种变相的贵族就是刘氏宗亲,前面说到啊,刘邦在打败项羽取得天下之后,迫于形势只能采取半帝国半封建的模式,先是把一部分功臣分封为诸侯王,随后又想办法把他们干掉,用刘氏的兄弟子侄代替。这一部分刘氏宗亲分封出去之后呢,就跟周代的贵族没什么两样了,这些人的后代在汉朝社会上,也享有很大的经济和政治特权,例如我们熟悉的三国时期的刘表、刘璋,都是西汉诸侯王的后裔,这个身份在200多年后依然好使,刘备也是顶了个汉室宗亲的名号,才能行走天下。

不过这两种贵族啊,差不多在汉武帝的时候就不再是皇帝的威胁了。首先,在中央政治上,汉武帝一方面任用公孙弘这样完全平民出身的人,打破了之前不成文的功臣特权,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大肆启用他夫人们的家里人,也就是外戚,像卫青、霍去病和后来的李广利与霍光,建立了平民政府。其次,对于刘氏贵族,汉武帝更是尽可能的打压,他颁布了推恩令,要诸侯王把领地平分给所有的儿子,这样一来,单个诸侯的实力就会越来越小,另外,汉武帝还找各种借口来剥夺诸侯的爵位,例如他就曾用贡献黄金的成色不足为借口,削了100多个人的爵位。《三国演义》中解释刘备为什么那么落魄,就说他祖上因贡金的成色不足而没了爵位的。所以啊,无论是变相的功臣贵族,还是刘氏宗亲,都逐渐淡出了舞台的中心。

与之相反,影响最大的反而是第三种变相的贵族叫豪族,也被称作世家大族。什么叫做世家大族呢?就是在地方上啊,至少是郡一级的行政单位里有很大的势力,在政治圈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家族。顺便说一下啊,汉朝的郡的大小呢,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而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有时可以和中央政府派来的地方官对抗,甚至还可以在对抗中占到优势。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和他的功臣们,实际上啊,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他们在天下大乱开始的时候,就有相当的财力和人力,自然就比其他的起义军有优势,所以最终能取得天下。这些人既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地方财力和人力,就必然会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干出侵占土地、隐匿人口、赋税的勾当。

那么,这样一个阶层究竟怎么出现和兴起的呢?唉,这就要说到汉朝选拔官员的制度。我们都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很熟悉,就是通过层层考试,考过的就可以获得当官的资格,但是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才出现的制度,而在汉朝呢,选拔官员用的是察举制。所谓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负责发现各种人才,如果他觉得一个人品行很好,或者在某一方面的能力特别突出,就可以推荐他做官,之后再经过一些简单的考察,就可以正式进入官场。这样一来,一个人能不能当官,核心要素就不是个人能力,而是有没有推荐人,也就是关系。所以啊,再到后来就形成了另外一套逻辑,首先,作为一个有资格推荐人的官员,我肯定首先推荐我的亲人呢,啊,其次是学生朋友,然后才是其他人。而那些被我推荐的人呢,在进入官场之后,自然对我是感恩戴德,会对我进行政治回报。这样一来,汉朝的政府虽然名义上不是通过血缘来世袭的,但实际上啊,还是会被一群人世世代代给垄断了,这些人就成了世家大族,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贵族。例如东汉末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袁绍,他们家就是四世三公,也就是连着四代人做过宰相一级的高官,在四世三公的后面还跟着一句话,叫门生故吏遍及天下,也就是说,被袁家提拔过的人数不胜数,你想他们家的政治势力有多大。这些还只是大的豪族,各个地方比他们实力小的更是不计其数。这种变相的贵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发展,就像我们下一本书中会要讲到的,汉朝的灭亡和晋朝的衰落,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支势力直到唐朝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通过刚才的讲述啊,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在社会结构方面,仕宦出身的世家大族渐渐形成了社会的主要力量,政治、经济、人口的资源全部在他们的掌握之中,所以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又引起了另一种变化,也就是思想文化的变迁。唉,这就是我要给你讲的本书的第五部分内容,在思想文化上,秦汉时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都知道,秦朝从商鞅变法开始就任用法家思想,所谓法家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整个国家全部用律法的手段进行控制,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秦朝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就灭亡了。作为继任者的刘邦自然不敢走秦朝的老路,至少不敢光明正大的走,而当时的中国经济残破,田地荒芜,甚至到了连找四匹纯色的马来给皇帝拉车都做不到,所以这个时候,刘邦和大臣们选择黄老思想作为国策,黄老思想是道家思想的一种,具体内容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政府尽可能的不做干预。果然,采用黄老之术之后,汉朝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民间甚至出现了仓库里的粮食吃不完、腐烂的情况。而在这个时候,刚好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最大的目标就是击败匈奴,而要击败匈奴,就必须要一个强大和有作为的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征集军队和社会资源,所以在政策上,汉武帝就需要更多的权力,既然如此,之前的政府不干预民间发展的策略就不行了,必须要以另一种思想作为替代,这种思想呢,就是儒家思想。当时董仲舒就提出,皇帝是身负天命来统治国家的,地位非常高,责任也非常大,因此,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法来修改之前的黄老之术。不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仅仅是从政府的顾问团里把儒家之外的人全部剔除,而不是把其他思想全部封禁,但即便如此,儒家还是渐渐的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原因很简单,既然中央顾问团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全天下的读书人啊,也就是通过察举制进入官场的人也纷纷学习儒家思想,政府甚至开办中央大学,也就是太学来教授儒家思想,到了西汉末年,太学已经拥有3万学生,到了东汉,儒家的地位进一步地奠定了,因为包括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在内的开国功臣都是太学出身,世家大族也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所以东汉儒学已经重要到皇帝要定期主持学术会议的地步。

就在儒家思想兴起的同时,另外两种思想文化也在中国悄然崛起,就是佛教和道教。佛教起源于印度,此后渐渐在中亚地区传播,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佛教就在公元前后传入了中国,而道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的影响,也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文献和组织制度,像三国时期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是最早的民间道教组织。这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思想变迁会在未来继续发酵,留待后面的历史时期再做讨论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