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海昏侯刘贺》27天皇帝的死亡剧本,霍光专权与西汉中枢的致命博弈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2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海昏侯刘贺》。

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辛德勇。

2001年,江西南昌的一个小村子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由于已经有被盗掘的痕迹,文物部门决定立即展开抢救性挖掘。经过几年的挖掘,考古人员探明,该墓葬由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和一座陪葬坑组成,占地100万平方米以上。陪葬品的数量惊人,种类也非常丰富,目前已挖掘出1万余件陪葬品,包括成套的编钟、数量众多的高等级马车、大量竹简和木牍,以及数以千计的玉器、铁器、青铜器等。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了巨额货币,有汉代的通用货币五铢钱,共计400多万枚,还有80 kg黄金。按现在的市价每克350元换算,总价值达到了2800万人民币。如果再加上那些用黄金打造的器具,黄金总量就有115 kg。这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墓葬中,创造了两个第一:黄金数量第一、黄金制品种类第一。

这样一座富可敌国的汉代墓葬,墓主人究竟是谁呢?2015年,考古界正式对外公布,墓主人是海昏侯刘贺,所以该墓葬就被定为海昏侯墓。这一消息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很多人对于墓主人刘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刘贺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汉天子,可谓是人生赢家,谁知道风光了没多长时间,他就被权臣赶下台。满打满算,刘贺在位只有短短27天,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在讨论汉朝的时候,通常就当刘贺不存在,所以刘贺在大众中的知名度非常有限。但海昏侯墓的发现改变了这种情况,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汉朝还出过这么个皇帝。同时这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刘贺转瞬间从九五至尊沦落为被人监视的囚徒呢?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将为您揭开谜底。在本书中,作者细致讲述了西汉中期的宫廷斗争,还原了刘贺的神秘家世和离奇经历,以及最终结局。下面我们将一一为你揭开围绕在刘贺身边的三大谜团。

首先是身世之谜,我将探寻刘贺的家族史,讲讲家中长辈对他的命运造成了什么影响。其次是登基和被废之谜,我会讲刘贺是怎样当上皇帝,又是怎样在宫廷斗争中失败,黯然下课的。第三是结局之谜,这部分我会介绍刘贺是怎样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以及他为什么会被封为海昏侯。最后,我将总结刘贺的一生,探究他悲剧的原因。

接下来进入第一部分,海昏侯刘贺的身世之谜。

西汉征和元年,即公元92年,刘贺出生于昌邑,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巨野县。刘贺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父亲刘髆是汉武帝的第五子,被封为昌邑王,而刘贺呢,又是昌邑王的独生子,所以打一出生,刘贺就是如假包换的王孙,等着继承王位呢,生活待遇自然没得说。刘贺从小养尊处优,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也接受过良好的皇家教育。

那刘贺和祖父汉武帝的关系如何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般又不一般。怎么理解呢?说一般是因为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嫡长子刘据早早的就被立为太子,其余的五个儿子,除了还在襁褓中的刘弗陵,都已经封藩,去各自的封国生活了,他们也有子嗣,所以刘贺不过是汉武帝众多的孙子中的一个。那为什么又说关系不一般呢?因为比起其他孙辈儿,汉武帝对刘贺可能会更亲切一些,这不只是通常说的隔代亲,而是和一个女人有关,她就是刘贺的奶奶,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位李夫人。李夫人的父母兄弟都是倡优,什么是倡优呢?就是会唱歌、跳舞、擅长演戏的艺人。在古代,皇帝、权贵和富豪都喜欢养倡优,给自己找乐子。李夫人就出身倡优之家,她从小耳濡目染,也能歌善舞。李夫人有个哥哥叫李延年,擅长音乐和舞蹈,后来李延年犯了法,受了宫刑,被分配到皇宫里养狗。由于汉武帝喜欢音律,李延年受到赏识,经常陪皇帝唱歌跳舞。《汉书》记载,有一次李延年写了首曲子:“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意思就是北方有位绝世美人,亭亭玉立,回首一望能倾覆一座城,再回望能倾覆一个国。即便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孜孜以求,他们不知道倾国与倾城的下场吗?知道,但还是情不自禁,因为绝世美人实在难得呀。汉武帝听了心驰神往,就问李延年,世上真有这样的美人吗?一旁的平阳公主,也就是汉武帝的姐姐就插嘴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绝世美人呢。汉武帝召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就纳入后宫封为夫人,李夫人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深受汉武帝的宠爱,连带着她的亲戚也跟着沾光。很快,李延年被提拔为协律都尉,掌管宫廷音乐。汉武帝还想把李夫人的另一个哥哥李广利封为列侯。列侯是属于什么级别呢?汉代按军功大小把爵位分为20个等级,列侯是最高的一等,但封侯必须有战功,否则资历再老都不行。大家熟悉的飞将军李广,心心念念的想封侯,可是一直到死都没成,留下了“李广难封”的遗憾。名将李广都是这下场,汉武帝也不能为李广利破例呀。怎么办呢?他就让李广利领兵打仗,积累战功。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第一次惨败,第二次勉强获胜,给汉武帝带回了大宛宝马,李广利因功封海西侯。汉武帝时代名将辈出,有卫青、霍去病这种战神级别的将领,跟他们比,李广利只能算是平庸之辈,要不是汉武帝力挺,他根本没可能封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宠爱。李夫人自己也争气,入宫不久就为汉武帝生下了个儿子,就是刘髆,汉武帝亲自为刘髆选定了封地昌邑。作者认为,这也体现了汉武帝对于李夫人的恩宠。怎么说呢?昌邑是重要的后勤基地,楚汉相争时,刘邦的军粮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这里,可见昌邑物产丰富,汉武帝算是给爱子选了块风水宝地。所以刘髆、刘贺父子能过上好日子,跟李夫人是分不开的。

只可惜红颜薄命,生下刘髆后不久,李夫人就去世了。临终前她拒绝见汉武帝,还说了句名言:“以色示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意思就是靠容貌获得君王宠幸的人,一旦容颜憔悴,君王对他的爱就会减少,爱越减越少,最后就是恩断义绝。李夫人希望汉武帝只记得她最美丽的容颜,从而善待她的兄弟和儿子。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悲痛万分,以皇后的标准举办了葬礼。《汉书》还记载,由于太过思念,汉武帝甚至召唤方士为李夫人招魂。

既然汉武帝如此宠爱李夫人,那刘髆有没有可能立为太子呢?作者认为汉武帝曾动过这个念头,但打消了。因为刘髆出生前很多年,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就被立为太子。在古代,废立太子是非常敏感的事情,搞不好会引起朝野震荡,汉武帝考虑了一下,还是放弃了。

成年后,刘髆离开京城前往封国,当他的昌邑王,刘贺就是在昌邑出生的。按理说,刘贺的人生道路应该是继承父亲的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也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诸侯王。可人算不如天算,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宫廷政变,差一点改变了刘髆的命运,也差一点改变了刘贺的命运。

刘贺一岁的时候,宫廷中发生巨变,史称巫蛊之祸。“巫术”的“巫”,“蛊惑”的“蛊”。具体事件是这样的,太子刘据遭人告发,说他把被巫师诅咒过的木偶埋于地下,祈祷汉武帝早点死,自己好登上皇位。汉武帝大怒,派人调查,牵连出了数万人,搞得人心惶惶。刘据慌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孤注一掷,发动了政变。不过这巫蛊之祸历来有争论,多数学者认为刘据是被冤枉的,是被逼谋反,事情的真相这里不做讨论,我只说一下政变的结果,刘据兵败身亡,他的母亲、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的亲信党徒全军覆没。经过这轮清洗,太子集团被连根拔除,汉武帝必须重新考虑接班人了。此时他还有四个儿子,老大和老二一向得不到汉武帝欢心,肯定没戏,这样只剩下老五刘髆和老六刘弗陵了。刘髆有年龄优势,那时他将近20岁成年了,刘弗陵呢,还是个孩童。考虑到汉武帝身体不好,不定哪天就会驾崩,选择年长的刘髆显然更明智。可结果是汉武帝犹豫了3年,拖到临终前两天才决定让刘弗陵继位。为什么大有希望的刘髆忽然出局呢?问题出在他舅舅李广利身上。太子刘据死后,李广利就想运作外甥刘髆为太子,于是他跟他儿女亲家、时任丞相的刘屈氂共同向汉武帝推举刘髆。这事儿本来有戏,没成想飞来横祸,不偏不倚砸中了这两个幕后推手。先是刘屈氂被告发说,他也曾用巫术诅咒汉武帝,紧接着他和李广利请巫师作法,帮助刘髆当太子的事情也被揭发了出来。汉武帝刚刚经历了巫蛊之祸,正敏感着呢,听说又有人搞巫术大怒,将刘屈氂腰斩,刘家灭族。正在前线跟匈奴作战的李广利,听到消息后十分恐惧,便投降了匈奴,他留在长安的家人也被杀光了。如此一来,刘髆也出局了。好在汉武帝念及对李夫人的感情,加上刘髆本人一向安分,总算没受牵连,还是老老实实的当他的昌邑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只有八岁的刘弗陵登基,也就是汉昭帝。同年,刘髆也病死了,刘贺继任,当上了第二代昌邑王。论年龄,刘贺还比汉昭帝小两岁,眼看是和帝位没什么关系了,没想到后来刘贺竟然登上了皇位,更出人意料的是,仅仅过了27天,他又被废黜,灰头土脸地回到封地,一切都是那么的戏剧化。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这就是围绕在刘贺身上的第二个谜团,登基与被废之谜。

公元前74年,22岁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他的皇后上官氏升格为太后。随后,这位新晋皇后发了道诏书,宣布皇位由昌邑王刘贺继承。上官太后跟刘贺非亲非故,怎么会想到他呢?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是站在太后身后的那个人,霍光。诏书虽然是上官太后颁布的,但权臣霍光才是真正的幕后操控者,刘贺的登基与被废都是出自他的决策,甚至可以说刘贺这一生成也霍光,败也霍光。

那霍光是什么人呢?他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想当年在同匈奴的战争中,霍去病屡建奇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封冠军侯,汉武帝对他是极为赏识。霍去病英年早逝后,汉武帝深感痛惜,就将对他的厚爱转移到霍家子弟身上,这其中,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因为性格谨慎,做事周密,最受器重。后来在汉武帝的栽培下,霍光一路升迁。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在西汉,这个职务是掌握军权的,这说明汉武帝十分信任霍光。当然,汉武帝可没糊涂到把权力通通交给一个臣子,他其实任命了五位顾命大臣,依次为丞相车千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车骑将军金日磾和御史大夫桑弘羊。这五人中,丞相车千秋管朝政,御史大夫桑弘羊管财政,他们对于管军队的霍光形成了制衡。在军队内部也不是霍光一个人说了算,上官桀和金日磾同样是将军,有一定的军权,汉武帝的意图是让这三人共同掌管军队,相互牵制。如此就保证了汉昭帝刘弗陵的地位绝对牢固。这样的人事安排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因为这意味着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结构就会松动甚至瓦解。

第一个出问题的环节是车骑将军金日磾,顾命大臣才当了一年多,他就患病去世了,掌握军权的三个人减少到两人,这简直是老天送给霍光的一份大礼。现在霍光只需要专心对付左将军上官桀。这个上官桀玩弄权术也有一套,他先让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和霍光结为亲家,后来上官安生了个女儿,刚满六岁,上官桀就忙不迭的送进宫,嫁给汉昭帝做皇后,这也就是后来的上官太后。经过这番操作,上官桀就成了皇帝的爷爷,开始忘乎所以了。例如汉昭帝给了他赏赐,他就跟别人夸口,我跟我孙女婿谈笑风生,真是痛快。上官桀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各种安插党羽抢霍光的权,霍光呢,他不动声色,摆出一副我就静静的看着你折腾的样子,以不变应万变。倒是上官桀按捺不住了,轻举妄动,犯下了大错。他联手燕王刘旦、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试图发动政变搞掉霍光,结果被霍光抓了个正着,以上官桀图谋篡位的罪名,把上官家灭了族,帮凶桑弘羊也被灭族,燕王刘旦则在恐惧中自杀了。不过霍光还留了个心眼儿,留下了上官皇后。霍光的算盘是这么打的,论关系,上官氏是自己的外孙女,论处境,她是上官家的独苗,孤立无援,只能依附他霍光,这都便于他日后在背后操控。

现在五位顾命大臣只剩下霍光和车千秋了,车千秋可不敢跟霍光斗,他明哲保身,甘心服从。至此,汉武帝的人事安排土崩瓦解,这也意味着汉昭帝被彻底架空,连枕边人都是霍光的耳目。不过小皇帝总要长大,长大了就要亲政,让霍光交出权力,那时候怎么办呢?巧的是,汉昭帝20出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居然驾崩了。所以历史学家们怀疑,这也是霍光搞的鬼。当然,同大多数宫廷黑幕一样,这事也是查无实据。但是在选择新皇帝这件事情上,霍光的私心就暴露了出来。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所以新皇帝只能在汉武帝的直系后代中找。当时汉武帝的四子广陵王刘胥尚在人世,他理应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朝臣们也是这个建议,可霍光却选中了比刘胥小一辈的刘贺,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广陵王刘胥已经年过半百,且身强力壮,政治经验丰富,他要当皇帝,霍光的权位很难保住,弄不好还有性命之虞。而昌邑王刘贺只有十八九岁,又缺乏政治经验,容易操纵。另外,刘贺玩心还很重,还在当昌邑王的时候,他就成天外出游玩,曾经在不到半天的时间里跑了200多里。汉昭帝病重期间,刘贺还照常吃喝玩闹,完全是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作者认为,刘贺的纨绔子弟作风,霍光是知道的,知道了还选他,就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什么呢?很简单,纨绔子弟比政坛老手好对付,你只要伺候好他,让他玩物丧志,朝政大权不就牢牢握在你手里了吗?

霍光预料的没错,刚接到诏书,刘贺就前往长安。《汉书》记载,他策马狂奔两小时,跑了135里,马都累死了好几匹。之后几天,刘贺一边赶路,一边沿途索要财物、女子,一路上闹得鸡飞狗跳。抵达长安城下时,按照礼法,刘贺应当哭泣,表达对汉昭帝的哀思,他却回答说,我吃饭的时候噎着了,不能哭。看上去刘贺不是来继承皇位的,倒像是一个出门玩耍的孩子。这一切霍光看在眼里,她心里说不定窃喜不已,但霍光忽略了一件事情,就是权力的诱惑太大了,一个再不着调的人,只要尝到权力的滋味,就很难放手。刘贺也是这样,自从登上了帝位,短短27天就发出了1000多道诏书,诏书的内容大多是涉及个人享受的,有的甚至非常荒唐,比如刘贺召集从昌邑跟过来的倡优,在宗庙里唱歌跳舞,每日和宦官寻欢作乐,夜夜笙歌。他还让人从市场上买来鸡和猪,在宫殿里边养着,他甚至招来上官太后的小马车骑着玩乐,这对于太后是一种极大的侮辱。传统史学家认为,这充分证明了刘贺确实是昏君。不过作者指出,上面的这些行为虽然荒唐,但是没有对霍光的权位构成挑战,甚至可以说,刘贺的这种表现很符合霍光的预期。问题在于,刘贺并不是完全玩物丧志,对权力他还是有点想法的。刘贺做出了一次人事调整,就流露出了这方面的信息。原来刘贺下令更换长乐卫尉,这个职位是负责宫廷安保工作的,属于禁卫军,很重要,也很敏感。之前担任长乐卫尉的是霍光的女婿,现在刘贺要换成自己人,这说明刘贺已经对霍光产生了戒心,那下一步岂不是就要铲除权臣,永绝后患了吗?作者认为,在刘贺所下的1000多道诏书中,就属这条最致命,他等于是向霍光泄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以霍光的经验,怎么能察觉不出来,他肯定会想刘贺的种种荒唐之举,说不定释放烟雾弹迷惑自己,等时机成熟就会痛下杀手,于是霍光决定利用刘贺权力还不稳固的时候,先下手为强。

当时的局势对霍光有利,朝中大臣要么是霍家子弟,要么是霍光提拔的党羽,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刘贺之前的荒唐举动,也确实引起了不少大臣的不满,多次加以劝诫,刘贺却依旧我行我素,这也是为什么霍光料定废黜刘贺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关键是谁出面呢?前面说过,霍光特意留下了上官太后这个活口,现在是时候把她召唤出来替自己办事了。

公元前74814日,霍光以上官太后的名义写了份诏书,然后把刘贺召进太后居住的未央宫,让尚书令宣读诏书。这份诏书罗列了刘贺的各项罪状,有1000多条,前面提到的那几个荒唐之举,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平均一下,刘贺才当了20来天皇帝,每天就犯下40多项罪行。作者研究这1000多项罪状,发现刘贺改任长乐卫尉一事,诏书中只字未提。宫廷斗争就是这样,拿到台面上的竟是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实原因却不可告人。最终,太后诏书以昏乱、狂妄、淫乱等罪名,宣布废除刘贺的帝位。刘贺还想争辩,霍光一把抓住他的手,解下他身上的玺印绶带交给太后,刘贺身边的人早就被控制起来,动弹不得。紧接着,在霍光的挟持下,刘贺被送出宫,坐上马车。事情到了这一步,刘贺明白大势已去,只能放弃反抗。霍光和朝臣商议,让他回到昌邑去。至于刘贺从昌邑带来的旧臣,霍光就不客气了,一口气杀掉200多个,刘贺彻底沦为了孤家寡人。

从巅峰跌落谷底,刘贺27天的皇帝生涯,就像做了场春秋大梦,以梦被击得粉碎告终。那么他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样的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又为什么会被封为海昏侯呢?我这就来解开第三个谜团,刘贺的结局之谜。

重回昌邑后,刘贺连诸侯王都没得做,经霍光授意,上官太后下旨,昌邑国降格为山阳郡,刘贺的王位被取消,法律上跟平民是一样的地位。汉朝制度,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太守,由中央政府委派。朝廷派往山阳郡的太守是积极主张废黜刘贺的张敞,他显然是来监视刘贺的。从此,刘贺过上了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的日子。所幸霍光没有太为难他,他的财物全部被保留,可以继续过着公子哥般的潇洒日子。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状态,实际上,人在经历过这么大的风波以后,很容易垮掉。果然,刘贺很快得了一种怪病,当时叫萎病,枯萎的“萎”,这是一种会导致人肌肉萎缩的疾病,患者手脚伸不直,严重的还会瘫痪。作者推断,刘贺得的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种病非常折磨人。公元前66年,也就是被废后第8年,山阳太守张敞向朝廷报告,刘贺脸色青黑,头发眉毛稀疏,平时弯腰屈膝,连走路都十分困难。要知道当年的刘贺可是纵马奔驰的好手,可见被废对他的打击有多大。

就这种身体状况,刘贺也不能完全脱离政治漩涡,宫廷政治的巨大变化还会牵连到他,并直接影响他的生活。废黜刘贺后,霍光要立新皇帝,这次他选中了刘病已,即汉宣帝。这个人的经历也非常传奇,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政变失败被杀,他侥幸活了下来,由生活在民间的祖母抚养,所以汉宣帝是在民间长大的,无权无势,这是霍光选择他的主要原因。汉宣帝也很识相,毕竟前任刘贺就是活生生的教训,汉宣帝处处小心,什么事儿都听霍光的。史书记载,有一次霍光陪汉宣帝去祖庙祭奠祖宗,两人同坐一辆车,搞得汉宣帝很紧张,好像有根刺儿扎在背上,成语“芒刺在背”就是从这儿来的。

当然,汉宣帝登基没多久,霍光突然表示要退休,把权力交出来,这明摆着是试探小皇帝的态度。汉宣帝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极力挽留并下旨,从今往后,大小事务先告诉霍光,再由他向天子禀报,这就等于说,汉宣帝收到的信息,都得经过霍光的过滤。就这样苦熬6年,公元前68年,汉宣帝终于把霍光熬死了。这头汉宣帝厚葬霍光,转过头,就将霍家子弟的官职一一罢免,把军权和政权都收到自己手中。霍家子弟见状铤而走险,发动政变,遭到汉宣帝的镇压,霍光的弟弟、儿子、女婿及其党羽全部被杀,数千个家庭受牵连,一时间长安血流成河,汉宣帝用极其血腥的方式铲除了霍氏家族。

不过如今霍光死了,霍氏灭族对刘贺不是好事吗?说不定他还能恢复名誉呢。可惜宫廷政治的逻辑不是这样的,要知道,汉宣帝再痛恨霍光对他废黜,刘贺也必须支持,因为如果承认霍光错了,岂不是说他自己的皇位也来路不正。所以不管霍光倒不倒台,刘贺都是汉宣帝严加防范的对象,刘贺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他的余生都将在软禁中度过。

不过汉宣帝也没起杀心,首先,萎病已经把刘贺折磨的不成人样,留着这么个废人,让全天下赞美汉宣帝宽宏大度,何乐而不为呢?更重要的是,除掉了霍氏家族后,朝野动荡,汉宣帝迫切的需要笼络人心,稳定局面。为此他采取了三大措施,第一是维护霍光的形象,把他和图谋造反的霍家子弟区分开来,霍光被认为忠心耿耿,是辅佐汉宣帝的第一大功臣。通过这种方式,汉宣帝也向天下表明,清除权臣的运动至此结束,不会扩大化,人心渐渐安定下来。第二是改名儿,汉宣帝原本叫刘病已,但在公元前64年改名刘询,询问的“询”。皇帝改名儿,这可稀罕了,汉宣帝的理由是,病和疾都是常用字,老百姓一不小心就会犯名讳,按法律就会受到处罚,为了与人方便,他干脆改名儿。那为什么叫刘询呢?汉宣帝没说,作者推论“询”有谋划、请教之意,汉宣帝是在表示今后会倾听民意,要干什么事情,多跟臣民们商量着来。第三就是提高刘贺的待遇,封他为海昏侯。

就在改名刘询的这一年,汉宣帝派特使去了山阳郡,交给太守张敞一封信,信的内容很平常,只是要张敞戒备盗贼,查往来过客,意思就是防备盗贼,留意往来山阳郡的各色人等。不过汉宣帝最后特意加了一句,叫张敞不要把信的内容泄露出去。这句叮嘱看起来莫名其妙,你又没说什么机密话,为什么要防止泄漏啊?只有张敞读懂了汉宣帝的深意,警备盗贼查往来过客,是让他密切注意刘贺,搜集他平时的言论,跟哪些人交往,然后汇报上来。张敞当然照办,他去刘贺府中观察,回来后给汉宣帝写报告,张敞说,哎呀,可能是因为这个萎病愈发严重的缘故,刘贺的举动、言辞处处显得呆傻。张敞还在报告中提到一桩旧事,刘贺的父亲刘髆死后,留下十几名歌女,被刘贺派去守陵,张敞认为这不符合法律,应当放他们回家,刘贺却说,对这些人生病了,我不给治疗,互相伤害我不进行处罚,目的就是让他们早点死,太守为何要放了他们呢?张敞据此认为,刘贺生来就不仁不义,喜欢干伤天害理的事情。看到这份报告,汉宣帝明白了,刘贺还是那样不靠谱,成不了气候,他终于松了口气。

元康3年,即公元前63年,汉宣帝下诏封刘贺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海昏县,海昏县就在今天江西南昌附近。如何理解这一举措呢?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汉宣帝是在羞辱刘贺,目的是彻底的否定他,以突出汉宣帝本人的皇位来得正大光明。证据就是,“海昏”这两个字都含有贬义,“海”是通假字,通“晦”,晦涩的“晦”,指昏暗,见不得阳光,“昏”字的含义更加明显,昏乱、昏沉、昏君,总之都不好。所以海昏侯这个封号是说,刘贺这人糊里糊涂的,只会乱来,活该被废除。但本书作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认为汉宣帝并无恶意,为什么呢?理由有两个,第一,海昏其实是地名,即海昏县,海昏县的得名同鄱阳湖的前身彭蠡泽有关,彭蠡泽是个大湖,而古人习惯把大湖称作海,“昏”呢,则指太阳落山的方位,就是西方,海昏县恰好位于彭蠡泽的西南方,所以它叫这个名字一点也不奇怪。第二呢,刘贺当皇帝被废后没名分,封侯意味着他恢复了贵族身份,仍然被认为是皇室成员,而且汉宣帝还允许刘贺把财产都带去海昏,前面我们讲过,昌邑是一个十分富裕的地方,而刘髆、刘贺父子加起来总共当了23年昌邑王,积累了巨额财富,所以作者推断,考古人员在海昏侯墓里发现大量的黄金、瓷器、钱币,有相当一部分是刘贺从故乡带过去的。从这些举措来看,汉宣帝是在向刘贺释放善意,而不是要打压他,汉宣帝的目的是显示自己的气度,笼络人心,这跟维护霍光名誉和改名叫刘询性质是一样的。除此以外,汉宣帝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自汉武帝驾崩以来,朝政就被权臣霍光把持,皇帝大权旁落,还闹出了刘贺闪电式登基,又闪电式被废的闹剧。如今权臣势力彻底铲除,皇帝重新掌握了大权,朝政步入正轨,是时候对那段历史做一个总结和交代了。封刘贺为海昏侯,就表明他的历史地位已经明确,他只是汉宣帝封的一个列侯,仅此而已。

公元前59年,即被封为海昏侯的第4年,年仅33岁的刘贺去世,这并不意外,痿病在当时是绝症,患者只能在漫长的痛苦中死去。

好了,围绕在海昏侯刘贺身上的第三个谜团,结局之谜就揭开了,刘贺的传奇一生至此就讲完了。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刘贺的悲剧,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呢?有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用在刘贺身上正合适。从现存史料来看,刘贺确实具有纨绔子弟一些特点,比如心浮气躁、玩物丧志,对宫廷政治也缺乏基本的常识。如果把它同汉宣帝对比,两者的差异格外鲜明。同样是面对权臣,刘贺操之过急,想一夜之间扳倒霍光,结果适得其反,被霍光反击一手,彻底沦落。汉宣帝则认清形势,他明白自己的优势在于年纪,你霍光再跋扈,也比我大几十岁,先死的肯定是你,所以汉宣帝采取隐忍策略,整整忍了6年,等到把霍光熬死才动手,而且他是一击必中,斩草除根。从过程来看,汉宣帝的性格要比刘贺稳重成熟得多,宫廷斗争的手腕也高超得多,这跟汉宣帝的经历是有关系的,汉宣帝生长在民间,经历过磨难,年纪轻轻就四处游学,锻炼出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学识也不错,这些是刘贺这个公子哥望尘莫及的。所以刘贺惨败给了霍光,汉宣帝却能将霍氏家族一网打尽,这个结局早就由两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决定了。

当然,刘贺也不像史书里记载的那样荒淫无道,加在他头上的1000多项罪名,是霍光为了废除他而硬凑出来的。所以作者认为,以刘贺本来的资质,就是专制王朝中一个普通的诸侯王,他不比别的权贵优秀,也不比他们更荒唐,是命运把刘贺推上了不属于他的宝座,结果转瞬间就从云端跌落,再也爬不起来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