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留美幼童》剪辫令下的哭声与华尔街的西装革履,肉体改造如何成为清政府“自我西方化”的荒诞注脚

铛铛铃2025-09-16历史36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留美幼童》。

在今天的中国留学,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为了能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同时认识世界、开拓视野,年轻人在大学期间去国外大学联合培养一下,或是本科毕业后出国读个研究生,甚至高中、初中就出国读书都很常见。但是你知道,中国第一次向外派出留学生,是在什么时候呢?

那是在将近一个半世纪之前,当时的中国还在清王朝统治下。一批有识之士意识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现了3000年未见的大变局。他们试图扛起国家的命运,愿意效法西方,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他们远赴重洋留学美国,在历史上被称作留美幼童。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启了中国人留学海外的潮流。

不过这批人的命运坎坷,他们中间虽然有著名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但幼童中的大多数人默默无闻,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美幼童》这本书说的就是这批人的故事。

不过想要讲好他们的故事并不容易。在这本书之前,关于幼童的历史信息分散在中美各地。《留美幼童》的两位作者花了很大精力,才把这些支离破碎的东西拼接起来。这两位作者,其中一位叫钱钢,是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另一位叫胡劲草,原先是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编导。这本书创作的同时,同题材的纪录片也在制作之中。可以说,《留美幼童》这本书,是让大众了解这段历史全貌的第一次尝试。

在本期节目中,就由我来讲述留美幼童的故事,看看这样一个陌生的人群,如何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在开始之前,有一点需要注意,当我说起这一批官派留学生的时候,哪怕故事中的人物已经年纪很大了,我还是会用幼童来称呼他们。在这里,留美幼童是一种身份,一种封号。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第一,留美幼童的计划是怎么诞生的;第二,留美幼童这个项目都遭遇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第三,历史上的留美幼童,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好了,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留美幼童的计划是怎么诞生的。

留美幼童的出现,和一个特别的人物分不开关系,他就是容闳。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这里也是孙中山的故乡。小时候,容闳的家里很穷,没办法供他上学,他的父亲只好把他送到澳门的一个教会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不用交任何学杂费。他的校长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牧师,名叫布朗。1847年,布朗牧师回到美国,他随行带回三个中国学生,其中一位就是容闳。

到了美国之后,容闳先是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所大学预备学校读书。3年后,他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历经4年寒窗,容闳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直到今天,耶鲁的校园里还悬挂着他的画像。

在耶鲁大学读书的时候,容闳就开始酝酿一个中国留学生计划。他觉得自己既然远赴重洋,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不仅要把自己的所学用在中国,还应该让更多的同胞复制自己的道路,让西方的学术帮助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

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到中国,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他在广州、香港转了一圈,最后来到上海经营生丝和茶叶生意。但无论做什么工作,他最憧憬的事情始终是帮助更多的孩子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不过容闳也知道,这件事靠他一个人是做不成的,他得打动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才行。容闳最初把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186011月,容闳冒险前往天津(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那里,他拜访了干王洪仁玕,向他提出了七点意见来推动中国现代化。洪仁玕曾在英国治下的香港生活过,在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中,是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他的《资政新篇》就是一部相当西化的政治纲领。洪仁玕对容闳非常赞赏,觉得他的七点建议与自己的《资政新篇》不谋而合。可惜的是,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做不了主,而天王洪秀全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容闳在天津等了很多天,最终等来的是洪仁玕的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个四等爵位的官印。这个意思很明白,你要做官可以,要做事儿不行。于是容闳对太平天国死了心。

太平天国不行,就只能寻找清王朝的可能性。1863年,一个机会主动找到了他。当时曾国藩从身边的学者那里听说了容闳这个人,于是主动约见了他,并把容闳收做自己的幕僚。此后,容闳对曾国藩派上了用场,他去美国购买机器,协助总办丁日昌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管理经营工厂。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容闳也不失时机,多次向曾国藩提议派遣幼童出洋留学,希望能得到这位封疆大吏的支持。

在江南制造总局的日子里,容闳还结识了另一位大人物,这个人就是李鸿章。大家都知道,在学习西方发展洋务这点上,李鸿章比他的恩师曾国藩走得更远、更着急。在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他的淮军就开始采用西法操练,甚至军队的口令都一律采取英语。1864年,在给皇帝的一个奏折中,李鸿章对洋务的想法非常明确,他认为中国要想自强,就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买来机器自己加工生产,另一个是培养通晓科技的技术人才。所以,李鸿章很容易就被容闳的幼童留学计划打动了。

187185日,当时的南洋通商大臣曾国藩和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就留美幼童的计划联名上奏。在这份奏折中,曾国藩和李鸿章把留美幼童计划称为“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势”。他们提出的具体规划是,在各省选拔10~15岁的聪颖幼童,每年选30名,4年共选120名,让他们分批搭船赴美留学,留学的期限长达15年,期间政府负责幼童的衣、食、住、行等全部开销。另外,政府还会资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大学毕业后在美游学两年。15年后,这些留美幼童按年分批回国,听候总理衙门调用。那个时候幼童正值30上下,正是年方力强,可以报效国家的时候。

187199日,总理衙门收到了皇太后的批复:“依议钦此。”短短的四个字却字字千钧,前无古人的幼童留美计划,从容闳的梦想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现实。

好,就像一开头说的,留美幼童这件事和容闳这个人息息相关,为了这个计划,他奔走了17年。但是我们不应该把留美幼童的缘起全放在容闳一个人的身上,否则这就成了一个好莱坞式的励志故事,历史永远不会这么单纯。通过容闳这个直接的原因,我们应该还能看到实质的因素,那就是当时中国的历史大势。

那个时候中国师法西方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高层不得不放下天朝上国的身价,承认西方的先进和自身的落后,并决定以西方为参照,对中国的未来做一些设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了洋务派,开始把“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付诸实践,而留学计划也是洋务运动中很自然的一招棋。换句话说,留美幼童这个计划是容闳在清政府高层人士曾国藩、李鸿章的帮助下竭力促成的,是历史的合力。

不过,留美幼童是前无古人的一个计划,那么它都遭遇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了。

首先,这个留美幼童的计划在刚开始招生的时候并不顺利。清政府对于留美幼童给出了非常优厚的待遇,那些孩子们可以在外国留学15年,期间一切衣食住行皆由政府开销,学成归国后,总理衙门还会安排好仕途。比起我们现在留学要自筹经费,回国后又要自己找工作,那条件真是好到天上去了。但是那么好的条件,在当时竟然吸引不到足够的人报名。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是187几年,人们认为科举才是正途,而出洋留学被视作异端。容闳他们花了好大的功夫,才将120个名额凑足。这120个幼童中,没有一个是八旗子弟,也没有汉人高官的孩子。

1872年开始,这批年龄在九岁到15岁的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陆续前往美国,很快他们就会遭遇新生活与旧传统的碰撞。

一开始一切看上去很美,这些留着长辫的少年来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他们惊奇于美国的铁路、电话和留声机。为了让这批年纪尚小的中国幼童能够尽快学习英语,并获得家庭的关怀,与容闳对接的康涅狄格州教育局决定把幼童分成35组,直接寄宿到美国人家中。那些报名接受中国幼童的美国人多是牧师、医生和律师,他们的家庭比较体面,也热情友善,乐于和人打交道。

根据幼童李恩富的回忆,他当时被分配到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家庭,家中的女主人和蔼可亲,一看到李恩富,就把她拉进怀里亲了一口,这让李恩富面红耳赤,因为那是他出生以来得到的第一个吻。之后,他们被安排进入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学习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到了1876年,这些留美幼童还出现在费城的世界博览会上,受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当地报纸说,这些孩子个个聪明伶俐,举止端庄。

但是这些留美幼童在西方学习的同时,还被要求不能丢弃中国的传统,这个要求直接来自曾国藩和李鸿章。在这些洋务派的代表人物看来,中国遇到危机需要向西方学习,但是这个学习有一个限度,那就是“中体西用”,留学生的精神世界要讲求传统的人伦,是不允许西化的。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这些留美幼童不忘本呢?清政府为了看管留美幼童,专门派出了官员,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买了一栋楼,成立了叫留学事务局的办事处。在美国家庭寄居的留美幼童,必须定期回到这个留学事务局学习中国功课。这些传统必修课首先是经典作品,包括传统的五经,也就是《诗》《书》《礼》《易》和《春秋》五本书,另外还有一本《孝经》,启蒙的读物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编写的课本《小学》。另外,朝廷颁布的法规、《国朝律例》、康熙皇帝在17岁那年对老百姓讲的《圣谕广训》也在其中。每隔一段时间,留学事务局的楼房便会传出诵读的声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幽牧”,应有尽有。

但是,这种方法能保证留美幼童身在美国,心在大清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学事务局的官员看着幼童们越来越洋派、越来越西化,他们剪去辫子,梳起了小分头,脱去了锦缎校袍,穿上美国学生的运动装。在寄宿家庭,他们参与美国家庭的餐前祈祷和周末礼拜;在学校,他们划船、溜冰、跳舞、唱歌、野营,不亦乐乎。

眼见这些幼童们迅速融入了美国社会,清政府官员的感觉不是欣慰,而是担忧。差不多到1880年的时候,留学事务局的官员觉得留美幼童的西化已经非常严重,如不采取行动严加约束,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们开始加强对幼童的管教,甚至采用了体罚的方式。但是,那些责罚非但不管用,反而激起了孩子们的叛逆和反感。背地里,留美幼童开始把哈特福德的留学事务局大楼称为“地狱之屋”。

而当官员在教训的时候,幼童们直接盯着他们的脸,甚至当场反驳。这样的行为让官员大为震惊。话说回来,是不是留学事务局的官员错判了局势,小题大做呢?也未必。在美国学习生活的几年,确实让不少留美幼童西化到了忘本的程度。

比如一个叫荣奎的幼童,他是荣宏的侄子,到美国时12岁。在1880年,19岁的荣奎写信回国,告诉父亲自己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不仅如此,他还和当地一个比他小六岁的姑娘谈起了恋爱。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的国人眼中,当然是数典忘祖、惊世骇俗的。荣奎的父亲收到信后暴跳如雷,随即写信给留学事务管理局,请求他们把自己的儿子遣送回国。

而留学事务管理局的官员呢,也以此为证,借机向总理衙门建议终止幼童的留美计划。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留美幼童已经忘本,他们目无师长,很难再希望他们成才。其实,就算能够成才,这些已经不再传统的青年也很难回归当时的中国,为朝廷效力了。

留学事务管理局建议终止留美幼童计划,让一心促成这个计划的容红心急如焚。要知道,那个时候,幼童中已经有50多人进入了美国的一流学府。如果这个时候把他们强行召回,整个计划将会前功尽弃。但荣宏也没有更多的办法,只好在美国到处奔走,希望能挽回此事。后来他说动了耶鲁大学的校长波特,让波特写信给清政府,说明其中的利害。波特校长在信中说:“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今天听说要招令学生回国,真是无比遗憾。对学生来说,目前正是最重要的时期,他们像九兽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进气前宫吗?”可惜吗?当然可惜。不仅美国的大学校长觉得可惜,中国的高官,比如李鸿章也觉得可惜。

但是李鸿章并没有花大力气去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为什么呢?首先曾国藩在那个时候已经离世,李鸿章一人面对朝廷中的顽固势力,有点独立难支。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幼童们在美国学的东西并不太满意,因为它没有满足李鸿章派人留洋的初衷。原先李鸿章的计划是,留美幼童能进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校,如果实在学不了军事就学工程。1872年,留美幼童计划刚刚实施的时候,李鸿章就告诉美国驻华公使洛斐迪,他们的留学项目会选择美国,因为美国在教授应用知识方面比欧洲的学校更具有优势。当初留美项目开始的时候,李鸿章就授以荣宏写信给耶鲁大学校长,明确表示,中国政府最希望留美幼童学习军事、航海、医学、法律和建筑工程。

然而,当留美幼童从美国的高中毕业,陆续进入美国高校时,美国政府却没有安排他们进入军事学校。这时的美国,因为西海岸中国移民的问题,对中国的态度有所变化,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要想就读军事院校,已经变得不是很容易。留美幼童未能进入军事学院和海军学院,让李鸿章的初衷大打折扣。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他不得不再派留学生去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学习军事。这样一来,他对留美幼童这个计划,也就不再有当初那么热衷了。

1881年,总理衙门向皇帝呈递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同一天,尚谕也批了下来,还是那四个字“一义钦此”。这四个字和当年批准留学计划的上谕完全一样。于是,这个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在进行到第10年的时候半途夭折。留美幼童中除了两个人抗旨留美,其他人全部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了中国。

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那篇文章是1881723日发表的,但今天读来依旧颇有深意。文章写道:“清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影响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美国人甚至断言,如果当时的中国不引进政治上的改革,派员留美这种事情,最后连朝廷想要的效果都不可能达到。

被洋务派寄予厚望的留美幼童,最终成为了一个非常尴尬的计划。受制于顽固的传统,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没能得到社会的积极响应。从清政府来说,它希望幼童一方面学习西方的知识,一方面还能束缚在传统精神世界里,这样的希望最终落了空。再加上美国没能满足清朝的初衷,没能输送幼童进入军事院校,计划最终被朝廷叫停。这样一个项目没能达到朝廷的意图,那么这批留美幼童归国后,各自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这就是我要讲述的第三个问题。

根据留美幼童黄开甲的回忆,这些幼童的归国之旅,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在轮船抵达上海的时候,这些归国游子曾幻想有隆重的欢迎仪式,结果什么都没有。他们被安排坐独轮车回到驻地,一路上遇到的都是惊异嘲笑的人群,有路人甚至跟着车跑,取笑他们的短发与洋装。在海关道台衙门,他们被安排住在一所书院里,不得擅自外出。这所书院有10年没有开放过,那里的门窗都已经潮湿腐烂,两条板凳上摆一块木,就是一张床了。这些留美幼童丝毫没有衣锦还乡的感觉,相反,他们一回到中国就被关了禁闭。

不过清政府还是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总理衙门负责安排这些幼童的出路。有70个幼童被李鸿章分派到了北洋体系里面,这其中有41人被分配到海军系统,包括北洋水师、广东水师、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和大沽鱼雷局,成了中国最早的新式海军军官。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大展身手的可能,只是见证了中国近代海军的惨败。

1883年,法国海军以保护商业为名进入福建闽江,企图控制台湾海峡的制海权。823日,海战爆发,仅仅半个小时,福建水师就全军覆没,船政学堂和造船厂被彻底轰毁。有六个留美幼童参加了这场海战,四人阵亡,其中三人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而更惨烈的失败则发生在甲午海战。那场战役中,日本和中国实打实展开了一次较量。这次海战双方都投入了西方的军事装备,依靠西方的军事战术指挥,双方阵营中各有数十位留学英美的中高级指挥官。从某种角度来说,甲午海战可以看作是中日两国第一批留学生的正面相逢,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西方化道路几十年历史竞赛的最终对决。

那场对决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不少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留学幼童死在战场之上。济远舰上的沈寿昌是甲午海战中牺牲的第一人,他的头部被弹片击中,脑浆和鲜血飞到旁人的衣服上。致远号的陈金奎和邓世昌一起落水牺牲,广丙舰上的黄祖连在激战中重炮阵亡。甲午海战的结果使李鸿章数10年心血毁于一旦,中国海军中的留美幼童或死或伤,或是被日军俘虏,或是被朝廷搁置,这些从军的幼童成了洋务运动的陪葬品,被整个社会所遗弃。

不过在海军之外,还有几位幼童硕果仅存,这当中最杰出的恐怕就是詹天佑了。这位铁路工程师和京张铁路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詹天佑取得这样的成就,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1881年,留美幼童被叫停的时候,只有两名幼童完成了大学学业,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耶鲁大学学铁路和土木工程,回到中国后不久就被派去修建铁路,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1906年,詹天佑在接受京张铁路这个工程的时候,曾写信给诺索布夫人,这位女士是她在美国读书时寄宿家庭的家长。在信中詹天佑提到:“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中国自己的铁路,好像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们将来不会再被人们信赖。”当然,詹天佑最终成功了。原计划6年完成的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工程不但没有超支,还结余白银28万多两。在通车典礼上,平日不苟言笑的詹工程师显示出了美国式的幽默感。有人问,在整个京张铁路的工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哪一段,詹天佑回答说:“是今天我的致辞。”

幼童中取得很高成就的另一个人就是唐绍仪。唐绍仪是第三批留美幼童,后来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他没能毕业,就同其他人一道回国。回国后,他在天津的税务衙门当翻译,后来,唐绍仪远赴朝鲜处理公务,他处事勇敢、临危不乱,和当时也在朝鲜的袁世凯成了莫逆之交。1900年之后,他得到北洋大臣袁世凯的重用,成为北洋大臣的外交负责人。唐绍仪在天津处理涉外事务,督查、税务、清理、金融等工作,还创办了新的电报学堂。他洞悉洋务处事果决,被称为清末外交新秀。1912年,唐绍仪促成南北议和,并出任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国务总理。

像詹天佑、唐绍仪这样的人,虽然只是留美幼童中硕果仅存的几位幸运儿,但他们成了历史的标杆,指明了留学这件事对于中国来说是多么的必要、多么的重要。

1901年,清王朝开启新政,鼓励各省派学生出洋,一夜之间风气大开。当年曾国藩、李鸿章招学生去美国的时候,没有一个满族子弟和高官子弟报名应考,而到了这个时候,八旗和高官的子弟一个个踊跃报名,唯恐不能出洋。1904年末,曾为留美幼童的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政府郑重提出减收庚子赔款的要求。1907年,退还庚子赔款的议案在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不过,这些美元必须用于中国派遣学生留学美国,这就是庚款留学计划和清华大学的由来。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赴美,重新踏上了40年前留美幼童的路线。他们在美国旧金山登陆,然后坐火车横穿美国,下车的第一站是麻省的春天。而在那里迎候他们的,是当年那个改信基督教,回头还娶了美国姑娘的荣奎。

说到这里,留美幼童的故事也就落下了帷幕。留美幼童这个计划,从短期来看他失败了,他是洋务运动的陪葬品,但是从长期来看,他是成功的。这不仅仅因为留美幼童中走出了詹天佑、唐绍仪这样的杰出人物,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中国人的留学之路。这条路并不总是顺畅的,甚至偶尔会被关闭,留学只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第一步,幼童留美的挫折,也就成了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