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罗马帝国从巅峰走向毁灭的千年史诗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6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是英国人爱德华·吉本的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它讲的是罗马帝国从顶峰走向衰亡的过程。而这部书呢,译成中文接近400万字,是《史记》的八倍、《汉书》的五倍,比《资治通鉴》还要多出近百万字。

那为什么罗马帝国的兴衰史值得如此大书特书呢?我们说呀,这个帝国的兴衰在世界各地都有,但罗马帝国的地位有点特殊,这里边有两个原因。

第一,罗马之后,没有谁再把地中海周边统一起来。在西方人看来,曾经的罗马在这一点上有点神乎其神。所以啊,在进入现代之前,罗马的历史一直是西方世界关注的焦点。

第二呢,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很长。今天讲的这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讲到公元15世纪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这期间呢,横跨了13个世纪,对应中国的历史要从东汉算起,一直要数到明朝中期才算数完。

这样一个浩大的研究工程,作者吉本先后花了20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六卷71章的内容。书中呢,除了罗马帝国这个主题,还叙述了与罗马相邻的众多地区和民族的情况。能够驾驭如此复杂的历史情景,吉本在历史学家当中也享有了特殊的地位。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哪一本历史书有《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样的分量,也没有哪一位罗马史学者有吉本这样持久广泛的影响力。

下面呢,我先来讲一下罗马是怎么兴起的,再来谈一下罗马衰亡的三个原因,最后呢,我们再来专门聊一聊为什么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名著。

先来了解一下罗马是怎么兴起的吧。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写《政治学》的时候,他考察了希腊周边上百个城邦,但却未曾提到过罗马。100年后,一个叫罗马的共和国突然崛起,成为意大利半岛的霸主。又过了100年,这个共和国的军团杀出半岛,已经是所向披靡了。到了公元前一世纪,也就是中国的西汉时期,罗马逐一征服了地中海周边的所有地区。

罗马共和国的军团以勇武、好斗和凶残著称,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就开始染指罗马政治,手握兵权的将领们相互残杀起来。公元前二世纪末,内战一次又一次地爆发,前前后后持续了100年。打着打着呀,一个彻底改变罗马的人出现了,他叫屋大维,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罗马著名政治家凯撒的侄子。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内战中胜出,他创立了罗马帝国,维持了地中海周边的400年的统一。这400年中前200年,罗马帝国基本稳定,算是空前绝后的太平盛世。我们中国人常说“福兮祸所伏”,罗马帝国衰亡的第一个原因,就和为它带来繁荣安定的地质息息相关。

《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开篇从2世纪帝国鼎盛时期讲起,但是理解帝制的由来与运作,还是要深入了解一下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屋大维建立帝制前的100年,被称为罗马革命的时代。革命在拉丁语里是新事物的意思,在2000年前,罗马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对当时的罗马人来说,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

共和出现在意大利,并不是因为先进,而是因为其原始。作为深入地中海的半岛,多山的意大利土壤贫瘠,地形复杂,没有大河作为纽带,村庄和小镇分散各地。在这一环境中产生的城邦,组织上要比酋长部落可以说先进一些,但是规模上只有乡镇政府的大小。他们通常也就是拿一个有集市贸易的小镇做中心,占着周边的几个山头跟村庄而已。

这样的政体下,官员是业余的,只是愿意出面为大伙办事的热心人。他的武装是民兵队,种田的放下了锄头,扛起了刀枪,那就是勇士。那这个武器呢,像农具一样,还得入伍者自己配备。他的经济也不富裕,贵族也就是富农,卷起裤腿儿,乐于下地,配齐刀枪,勇于上阵,不存在养尊处优的奢望。就这样,一个军团有几百上千人,就算大军了,一个打谷场就可以容纳得下。

罗马城邦实行共和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君王,政治由贵族主导,几个大家族相互竞争。在人口有限的小镇子里啊,想要称王称霸,那本来就不是容易的事。罗马呀,却有更进一步的制度安排来防止一人独大。它的最高官员称之为执政官,特意设有两位,让这两位相互制衡,而且是年年改选。大家都有机会上台,退下的官员组成元老院,执政官做事需要经过元老院审议通过,遇着大事则要召开公民大会来商量讨论、投票解决。能上战场的,就是有投票权的公民,保留着原始的直接民主。

罗马的共和在意大利半岛上的扩张期间运作良好,解决派别争议、调和贫富矛盾、鼓舞民众外出征战的热情、公平分享缴获的战利品,周边四邻力量不断扩充壮大。但是当军团冲出半岛之后,却渐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执政官带兵远征,没有3年五载,那完不成任务。以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在外的将领必定是自行其是,元老院难以约束。而将士们常年在一起拼杀,成为听令于指挥官的私人武装,指挥官呢,也就成了不把政府放在眼里的军事强人。不同地区指挥官之间出现了矛盾,不是元老院开会或者投票选举就可以解决的,内战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也就是说,小城邦的共和制无法应付大帝国的政治问题。到内战结束时,获胜的屋大维是唯一的军事强人,有着一人独大的先决条件。但是他还是要顾及罗马贵族反对王治的传统。他的舅舅凯撒打赢内战之后,让人感觉有称王的意图,结果最后在元老院开会,被人给捅死了。由此教训在先,屋大维放软身态,一再声明维护共和制度,对元老院表现尊重,施政大事还是要请贵族代表们讨论通过。虽说大家都知道讨论归讨论,但是通过不通过,哎嘿,元老们说了呀,已经不算了。保留这么一个元老院表示尊重,屋大维实际要做的就是把军权集中在手上。士兵向他宣誓效忠,军饷和奖赏都以他的名义来发放,退伍时分配的土地和安置由他安排,将官的位置更是由他亲自任命。有这样的权力基础,称呼反倒不那么重要了。他从来就没有称过王或是帝,也没有走过加冕的仪式。他所拥有的指挥权在拉丁文中的单词是imperium”,拥有指挥权的人则被称为“imperator”,如果翻译成皇帝,意思有些走样,翻译成总指挥或许更为贴切。元老院承认他为奥古斯都,意思就是“高贵者”,而不是帝王。一般百姓则干脆称他为凯撒,因为他被舅公收养为义子,之后以凯撒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虽然出现了改朝换代,当朝者也常以奥古斯都或凯撒自居。

总的来说呢,罗马帝制因为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味道,基本则直接称屋大维是骗人的暴君。根据他的不同需要,他可以当罗马的敌人,后来可以当罗马的国父。屋大维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骗术高明。经过一个世纪的内乱,罗马需要休养生息。元老院的贵族很清楚,屋大维是独裁者,但是共和制度在那个时候意味着罗马军团自相残杀。许多名门大户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里,已经是断子绝孙了。幸存下来的人,早已接受了独裁者的现实。

在意大利之外的地中海周边,帝制带来难得的和平。当罗马军队征服这些地方的时候,他们的确非常残忍,军团所到之处是烧杀抢掠、荡平城市、杀光当地人,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帝制实施之后,罗马军团从热衷于抢劫变成了吃皇粮、守边疆的专业国防军队,各地的战火平息,只要定期向帝国交税,就甭再流血牺牲了。

到了二世纪,罗马接连出现了五位好皇帝,他们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安敦尼王朝。皇位的继承都是由皇帝挑选有能力的将军作为养子,交接顺利,帝国的官僚机构运作稳定,各地的贵族已经适应和平带来的好处,外围边界呢,也逐渐的稳定下来。吉本这本书的开篇就是从这里讲起的。

基督纪元二世纪,罗马帝国涵盖地球上最好的区域,与人类最为文明的部分。王治之下,辽阔的土地得到素负盛名与纪律严明的军队的守护,法律与习俗虽然温和,却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渐渐将各地融合一体。生活太平的居民尽情享受祖先留下的财富与奢华,共和制看起来受到尊重,元老院似乎主权在握,实权则已全部交到皇帝手中。

吉本写的是帝国的衰亡,首先要选定帝国的鼎盛时期,他在这一片盛世之中嗅到了帝国衰落的味道。吉本对历史的理解继承的是人文传统,读的是拉丁经典。共和时期的罗马贵族相互竞争官职与指挥权,主导城邦的政治。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割据的政治体系,虽然与罗马城邦完全不同,但是权力也是分散在各据一方的贵族首领。进入近代,欧洲连年征战,逐渐走出封建社会,出现了国王推行中央集权,这些国王拿走贵族的特权,加大税收力度。对此不满的贵族时常以维护自由、反对暴政作为抗拒的口号。拉丁经典之中,这些罗马贵族反对君王独大的描述很对欧洲贵族的胃口。从吉本的语调之中,我们不难读出他对罗马帝制有意见上的保留。这是因为吉本所推崇的制度既要有秩序,也要有合乎理性的自由。共和制度下的罗马没有秩序,以致天下大乱,帝国制度下的罗马恢复了秩序,但是皇帝大权一把抓,不把元老院放在眼里,只是维持了一个自由的表象。

在安东尼王朝时期,罗马帝国进入盛世,君主的绝对权力握在贤明的皇帝手中,没有被滥用,但是那只是因为皇帝个人的性格,以后的君主换一副脾气,就难免变成暴政,将帝国引向衰败。在吉本看来,帝制成全了罗马的盛世,也压抑了人们精神的活跃,成为后来罗马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讲完帝国衰落的第一个原因之后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帝国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蛮族的挑战。

从开国的屋大维开始,罗马皇帝就以久经沙场的军人居多,御驾亲征时常出现在历史记载上,给人一种骑在马背上治天下的印象。这其中呢,有两条原因,一条是皇帝权力的根基在军队的统一指挥,另一条是罗马帝国的防务繁重。

在北边,罗马有两条边界,一条是莱茵河,另一条是多瑙河,二者加起来有4000 km。河的北边是化外之地,占据欧洲的大半儿,是日耳曼蛮族的天下。在东边,罗马帝国的边界已经到达了两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和叙利亚之间,那里的情形是两强对峙,一强是罗马帝国,另一强则位于波斯的政权,前有安息帝国,后有萨珊王朝。

沉重的防务需要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罗马的边防军最多时达到了50万人上下,帝国的财政之中军费开支占到了70%。后世再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已经是千年之后的拿破仑战争了。

与波斯的对峙是国家之间的较量,军队的部署与集结都很显眼,对手明确,要打的时候打,打不动的时候也知道去何处找人谈判,商讨割地、赔款或者是联姻等等事宜。北边的两条边界却没有明显的对手,日耳曼蛮族还是部落社会,占地面积很大,从西欧一路到乌克兰都有他们的足迹。日耳曼人组织松散,来去无影。共和时期,他们就已经给罗马找麻烦。屋大维建立帝国之后,派人渡过莱茵河围剿,反倒中了蛮族的埋伏,痛失三个军团、上万人马。

吉本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描述日耳曼部落,它所依据的是古罗马时代留下的史料。在古罗马看来,蛮族没有文字,不事耕种,以狩猎采集为生,定居点规模小,还没有建立政府。他们的财富主要以牲畜数目来计算,居住的是草棚,崇拜的是日月星辰。他们还保留了人祭,被俘的罗马士兵有时候就会不幸成为祭品。对蛮族的原始生活方式,吉本明确地表示了轻蔑和厌恶,但他非常佩服这些简单的野蛮人,因为他们为自由、荣誉与独立,竟敢和强大的罗马一拼死活。相形之下,罗马帝国的贵族对追求战场上的荣誉没有兴致,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只是私下享受他们的悠闲与乐趣。当年罗马帝国的公民勤俭朴素,为保卫家园与自由参加军队尽职尽责,无人可以匹敌。到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已被奢华与文明腐蚀,也就很难对付蛮族的侵扰了。

安敦尼王朝过后,人类进入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危机。吉本可以写历史的材料多了起来,这其中皇位继承是老问题,禁卫军政变,不同军团起兵夺权,引发内战。皇帝啊,就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多半是来自军营,大多数皇帝做不到几年就死在军刀之下。为了讨好军团,皇帝大幅增加军费,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与恶性通货膨胀,罗马经济因此衰落。

屋大维实行帝制,最大的功绩在于实现一统天下的和平,此时的帝国却已经是内乱频繁,最严重的时候,竟然把帝国分成了三块。帝国的内乱的同时,边防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北方蛮族屡次进犯,甚至深入帝国境内,波斯的军力也在加强,罗马相对周边的军事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在接近公元四世纪的时候,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帝国重归一统,但是在经济上是元气大伤。给罗马带来复兴的皇帝名叫戴克里先,他也是军人出身。他意识到罗马边防线太长,从莱茵河到多瑙河,还要深入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布防,军心又不稳,一个人实在是忙不过来。于是呢,他把帝国一分为二,自个儿管东边,西边呢,则由另外一个皇帝治理,罗马帝国从此就有了东西之分。之后呢,他觉得两位皇帝还是忙不过来,每位皇帝下面再安排一位副皇帝,变成了四帝共治。可见帝国的政治已经难以承担整个环地中海大区的治理了。

戴克里先皇帝为了收拾民心,强调恢复罗马的宗教传统。这个时候,帝国发现了一个更棘手的敌人,也就是基督教。这在吉本看来,是罗马帝国衰落的第三个原因。

在《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中,吉本对基督教的描述站在了启蒙时代的高度,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特别是讲述早期教会发展的两章内容,在当时招来了许多批评,甚至恶意的攻击。吉本对基督教的确不太客气。

在第15章的开头,他写道:“当帝国庞大的身躯,在外遭受暴力的公然入侵,在那历经衰败的逐渐腐蚀之际,一门淳朴卑微的宗教不动声色地潜入人心,在幽暗之中默默成长,在对抗之中不断壮大,最后终于将画着十字架的胜利旗帜,插在罗马都城的废墟之上。”显然,吉本把帝国的衰亡与基督教的兴起扣在了一块。

如果说皇位的争夺、军团的内讧是帝国内在的问题,蛮族入侵是帝国外在的威胁,那么基督教的兴起,则在精神上渗透了整个罗马社会。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信奉它的人认为上帝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其他民族信仰的神灵都是假的。耶稣是上帝之子,来到人间受刑,是为大家赎罪。不过这个救赎要等到末日审判才能兑现,到时好人进天堂,坏人下地狱。基督教中“基督”两个字是希腊语“救世主”的意思,指的就是耶稣。耶稣基督的故事成为了这个宗教的核心。成为信徒的第一关,就是要相信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描述了一个天上的权威对罗马政治的挑战。

作为一个大帝国,罗马境内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与宗教,官方对多元的信仰态度宽容。吉本对此有一个总结:在民众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真;在智者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假;在官员的眼里,所有的神灵都是一样的有用。帝国官员把宗教当做统治工具,并不排斥。当然了,基督教也没有公然对抗罗马的统治,教会倡导“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完全愿意服从世俗的权力。但是基督教的一神崇拜,他们所信的是真理、福音、通往天堂的救赎之路,其他宗教都是神话迷信,是走向地狱的堕落之徒。连罗马官方一些简单的仪式,比如向皇帝雕像敬香或者是宣誓,他们都拒绝参与,国家的庆典他们一般也都会缺席。这其中的别扭难免招来麻烦。

到戴克里先时期,罗马刚从内外交困中恢复,容不得对皇帝的不敬,基督教自然成为严打对象。教会被取缔,主教教徒被抓,逼迫他们放弃信仰。那些宁死不从、慷慨就义的教徒,被教会尊为殉教烈士。但是三世纪的全面危机,使更多的心灵倒向了基督教,殉教的烈士反而点燃了教徒对末世的期盼。

戴克里先之后,四皇共治的架构无法持续,几位皇帝打成了一团,最后君士坦丁在混战中胜出。出人意料的是,君士坦丁在宗教政策上来了一个大转弯儿,不但停止了迫害基督教,还公开赞助教会,临终前更是受洗,成为了教徒。君士坦丁为什么会支持教会呢?后世有许多争论,有的说她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有的说她遇到了奇迹。吉本在书中却主要讨论他的政治算计。如果他的所有臣民都接受基督教义,学会忍耐与服从,皇帝的宝座更为巩固与永久。说得难听一点,君士坦丁把教会的祭坛,当作皇位边上的一把方便的垫脚凳。

君士坦丁信教或许是历史的偶然,却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教会的地位。此前基督教是受迫害的教会,此后呢,教会却成为了皇帝特别关爱的组织。大批官员、贵族和民众投皇帝所好,纷纷受洗成为教徒。基督教徒数量的增长难以阻挡,成为多数人的宗教。在君士坦丁死后43年,也就是在公元380年,基督教正式确立成为罗马的国教。感激不尽的教会不但称他为大帝,更尊他为耶稣的第13位门徒。

不幸的是,在同一时期,罗马帝国的边防形势却在恶化。公元376年,受罗马招安,在多瑙河边定居的蛮族部落造反问题愈演愈重。蛮族先侵占了希腊,又入侵了意大利。在公元410年,连罗马城也被他们攻破,而罗马其他省份也被蛮族渗透。领不到军饷的罗马军团要么解散,要么加入混战。罗马帝国统治地中海地区四个世纪的历史终于走向终结。

吉本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从几个主要方面批评基督教的负面作用。教会宣扬忍耐与服从,削弱了罗马的尚武精神;教徒向往死后的世界,对现实帝国反倒不够在意;社会的资源与精力被拿去追求教会倡导的奉献慈善,而不是巩固国防;教会得到官方扶持后,教士们却为教义争执起来,引发教派冲突,造成社会分裂。在他看来,基督教就成为罗马衰亡的第三个原因。

更有意思的是,在蛮族的冲击之下,曾经强大的罗马,却没有成为国教的基督教会那样有生命力。教会拥有稳固的基层组织,兵荒马乱之中,反倒能以来世的救赎安慰现世受苦的民众,连蛮族勇士都纷纷接受福音。与罗马衰亡同时发生的,是封建制度的兴起和基督教对精神文化的主导。用吉本在全书结尾处画龙点睛的说法,一部罗马衰亡史,描述的就是野蛮与宗教大获全胜,这一胜利塑造了欧洲未来1000年的历史。

好了,到这里,罗马衰亡的三个原因——皇帝独裁制度压抑人的自由、蛮族的挑战,还有就是基督教弱化了罗马人的精神品质,我们就交代完了。不过日耳曼蛮族的入侵并没有终结罗马帝国的本身,吉本继续追踪了这个帝国残余部分的发展变化。

君士坦丁在位时,把帝国的首都移到了连接亚欧大陆的拜占庭,在那里新建都城,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地中海有东西之分,西部包括意大利、高卢、西班牙与北非,在经济与文化上要落后于东部的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罗马帝国初建时,靠罗马军团从四周抢来的财富,意大利得以繁华一时。三个世纪过后,形势却回归基本面,抢来的财富又渐渐回流东部。特别是经过第三世纪的危机,意大利经济已经是撑不住了。君士坦丁沿用戴克里先的做法,依然将帝国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但是迁都之后,罗马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已经移至希腊,连官方语言都渐渐换成流行于地中海东部的希腊语。

我们中国读者时常有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欧洲是罗马的继承者,即使欧洲只是西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且是较为落后的一部分。五世纪的日耳曼入侵也只是冲垮了西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并没有倒下,依然统治着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就法统来说呢,东罗马才是帝国的正牌继承者,君士坦丁堡也一直打着罗马的旗号。不过到了七世纪,他们遭遇了另一波蛮族的入侵,这些入侵者来自帝国东南边的阿拉伯沙漠,他们不但骁勇好战,而且还创立了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夺走了罗马的埃及和叙利亚,东罗马只剩下今天的希腊与土耳其的部分,一直维持到1453年,奥斯曼苏丹攻陷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才彻底从人间除名。

《罗马帝国衰亡史》后三卷写的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跨度也有1000年。更有趣的是,吉本记录了地中海东西两侧分道扬镳之后,彼此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碰撞。对欧洲来说,东罗马属于外围,双方既有交往也有冲突。君士坦丁堡自认为是罗马正宗,欧洲人却时常称其为拜占庭帝国。两边的教会本是一家,以后呢,也分成了讲拉丁语的天主教和讲希腊语的东正教,一个在西,一个在东,互怀敌意。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东罗马对抗穆斯林,但是欧洲的勇士却卷入了东罗马的内征,洗劫君士坦丁堡,大伤东罗马的元气。

东罗马经济比欧洲富裕,读的是古希腊的经典,把欧洲的拉丁人看作野蛮的老土。欧洲的读书人在文艺复兴之后呢,读的是古罗马的拉丁经典,对古希腊有几分居高临下,就算希腊文化发达一些,最后还得臣服于罗马。即使到18世纪,许多欧洲文人还是不熟悉希腊语,吉本自己也是如此。他对希腊文献了如指掌,但在写东罗马历史时,却读不大懂相应的希腊文资料,因此他对拜占庭的描述受到过许多的批评。要到18世纪末,在德意志文人的推动之下,欧洲才出现崇拜古希腊艺术与文化的热潮,才有那些言必称希腊的文人。

好了,到此呢,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呢,我们就算介绍完毕了。那这么一本描述罗马衰亡的史书,为什么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会被后世称作经典呢?这里边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这本书提升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水平,有划时代的意义。18世纪人类进入启蒙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了解简单的历史事实,或者某个历史人物的简单生平。很多历史学者希望通过对过去的观察,探究复杂世界的运行机制,从道德和人性这些哲学思辨的角度来看历史的进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现之前,欧洲流行一种叫做古物研究的学问,这个学问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在清代时候的考据学。大家找到一个罗马时期留下的残卷,或者一段铭文,就会去挖掘他们背后的掌故,比如某某人是不是基督徒,某某名人的主人是不是某个历史书上记载的名人。这种研究很有点智力游戏的意思。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探讨的问题复杂得多,它涉及政治上纷繁复杂的因果关系、宗教的流变,还有社会发展和道德文化的关系,整个趣味一下就高了很多。我们现在对历史的认知模式,追溯根源,深受《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影响。

《罗马帝国衰亡史》成为经典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它承载了吉本的许多个人智慧。很长一段时期,这本书的风格是用英语写作的典范。吉本的个人智慧来自于他丰富的阅历和他生活时代的风气。我们先说他丰富的阅历。爱德华·吉本1737年生于英国伦敦市郊一户殷实家庭,终其一生有着安稳满意的生活,虽说算不上富豪,却是衣食无忧。1753年,15岁的他来到瑞士,接受了启蒙思想的熏陶,对宗教失去了热情,立志要著书立说。5年后,他回到英国,当时英法爆发7年战争,家人送吉本去军营里,一呆就是3年,跟人操练巡逻。这通业余的军旅生涯,让吉本体会到罗马军团的生活还是有所帮助的。

1774年,他谋求到下议院的席位,在贸易殖民局担当礼仪事,不用做什么事,一年就可以领750英镑。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把罗马元老院当摆设,让吉本觉得愤愤不平,也与他在议会的经历有关。历史的写作需要想象力,这一点上吉本的经历绝对支撑得起来。

我们再看吉本所处的环境。在自传之中,吉本有着几分自满,庆幸自己生来不是奴隶、蛮族或农民,而是生在文明与自由的国度,生在科学与哲学的时代,生在一个有地位的家庭,享受财富带来的礼物。18世纪的英国,社会政治风气平缓,不像同时代的法国处在革命动荡之中,学者们和政府有激烈的冲突,著作里充满了火药味儿。英国的平和、中庸,让吉本在探讨历史的过程中从容不迫,有一股难得的超然与镇定。这让《罗马帝国衰亡史》和时代的风浪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成为英文写作的范文风格,影响了几代文人。直到二战时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演讲中,依然会引用《衰亡史》中间的句子。

当然吉本最为重要的影响还是在于,它讲述了欧洲历史上的超级大国是怎么衰落的。即使到了现在,西方人理解大英帝国的解体,或者是美国霸权的没落,最常使用的历史参照还是罗马帝国,总是难免要提到吉本与他的这一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