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罗马盛衰原因论》从台伯河的沼泽到地中海的“文明癌变”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4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罗马盛衰原因论》。这不是一本描述罗马的历史书,而是一本理论著作。他剖析了古罗马政治得失的深层原因,给政治家们提供治国理政的现代思路。

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地标,它本来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城邦,名不见经传,后来逐步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到了公元前146年,罗马军团跃出意大利,毁灭了北非的迦太基和希腊的柯林斯,威震地中海。它独有的共和制度也逐渐被人们熟悉。随着军事的扩张,罗马的统治方式发生了变化,共和国变成了帝国。从公元前27年开始,帝国统治了整个地中海地区达500年,后来几经内外忧患,最终在公元476年灭亡。

纵观整个罗马历史,它是如何从一个意大利弹丸小城,发展到横跨亚非欧的超级帝国,又如何从一个超级帝国渐渐崩溃,最终陨落的呢?这些盛衰背后又有着哪些深层的原因?就像中国人喜欢品评王朝的盛衰一样,这些问题同样吸引着西方人。生活在18世纪的孟德斯鸠,就对这些问题很着迷。

孟德斯鸠出身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还担任过法院的庭长。同时,他也把启蒙思想家引为同道,坚信科学知识能够改善人类的状况。不过,这个科学知识并非物理、化学之类的自然科学,而是关于人类政治世界的科学。他要研究人类法律、社会和政治机构演变的内在规律,看看如何才能让人类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动机的驱使下,孟德斯鸠写出了《罗马盛衰原因论》。在这本书中,孟德斯鸠诊断了罗马的历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罗马的兴盛源于积极的军事扩张,还有与军事意图相得益彰的共和制度;而它的衰亡,恰恰也是因为罗马太过成功的军事扩张,既败坏了人心,也破坏了政体的平衡。

好,接下来就深入这本书中,看看孟德斯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从分析方法上说,孟德斯鸠研究罗马政体时,是从两个方面入手的。第一是民族精神,也就是维系着整个民族特色的某种精神气质,比如我们会说德国人做事一丝不苟,法国人天性烂漫。其实民族精神往往就是一定的风俗习惯。第二是政治制度,也就是政治框架的设计,采用的究竟是君主制、贵族制呢,还是民主共和制。

那么,民族精神和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孟德斯鸠看来,民族精神主导着政治制度的建立,如果民族精神变了,政治制度也会相应变化。就罗马人来说,他们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战争为业,不断寻求扩张,堪称战斗民族。当罗马还是台伯河畔边上的一个小部族时,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们有两条路可选:要么精耕细作,以和平的方式发展成农业国;要么靠掠夺其他部落的粮食、牲畜,还有土地过活,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在前有狼后有虎的情况下,罗马人最终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就这样,欧洲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架战争机器开动了。

罗马人有各种习俗,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性格。第一,罗马人全民皆兵。罗马的成年男性公民都要当兵服役,兵役既是基本义务,又是罗马公民才能享有的权利。罗马虽然也是一座城市,但它一开始的功能是用来贮藏战利品的。罗马人日常的心思都花在锻炼身体、改良兵器,琢磨作战方法上,就连跳舞和音乐也纳入到军事培训里。至于制造工艺品和做生意,那都是地位低下的人才干的活儿。

第二,罗马人靠战争掠夺维持生计。罗马人没有耕作的条件,也不擅长做生意,所以他们的收入全靠战争掠夺。但他们规定,夺来的战利品实行集体分配制度,将军也不能多拿一份。罗马人十分信守诺言,严格执行这一分配规定,形成了人人平等的社会风气。结果一方面,罗马人为了谋生获得战利品,不得不总是对外开战;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日子都过着军旅生活,他们的生活也就朴实无华,热爱荣誉胜过热爱财富。

第三,罗马的精英阶层也热衷发动战争。罗马的执政官要靠选举上台,每年还要被重选一次。执政官为了显示政绩赢取连任,就不断向人民提出战争建议,也不断向元老院指出新的外敌。军队凯旋归来,执政官自然就有漂亮履历。另一方面,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也乐于发动战争,这样一来,平民就不会抱怨社会上的不平等,从而把矛盾引向国外。

上面几个因素综合起来,罗马人就培养起了热爱集体、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性格。因为全体公民是罗马的中流砥柱,那么最适合罗马人性情的政治制度,就是共和制。共和在拉丁文中就是公共事务的意思,共和制的特点就是公民都把集体的事情摆在第一位。最早的罗马也实行过君主制,政治是君主的事情,后来对外征战主要靠公民,平民的势力也就越来越大,最终罗马人民决定把国王放逐,相比起其他民族来,很早就建立起共和制度。

反过来,罗马采取共和国的制度,也为它早期的开疆扩土提供有利条件。孟德斯鸠举了两个实例来说明,在军事崛起中,罗马的共和制度的确起到重要作用。第一个例子是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第二个则是罗马与地中海东部那些君主国的战争。

先来看看罗马与迦太基的大战。迦太基是北非的商业强国,也是罗马崛起之路上最大的敌人。罗马跟它打了三次大战,其中第二次战争最重要。那时候,迦太基阵营里有军事天才汉尼拔,他通过以少打多,在意大利的东南部几乎全歼罗马军队。但孟德斯鸠指出,是制度的力量拯救了罗马。罗马人热爱荣誉胜过生命,只要敌人还在罗马境内,就一战到底,坚决不议和。罗马元老院拒绝赎回战俘,重新集结人马投入卫国战争。而靠贸易起家的迦太基,国内的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面对战争总是患得患失,一会儿让汉尼拔继续进攻,一会儿又让他采取防守。迦太基人的雇佣兵在获得大胜后也不肯再卖命。后来把集体利益摆在第一位的罗马人,反而不断打出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最终赢得战争。

至于罗马同地中海东岸君主国的较量,实际上是共和制与古代君主制的交锋。这些君主国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是他的继承者们建立的。因为君主只考虑自己的统治和享受,所以当战争爆发时,平日受压迫的平民就会顺势起义,再加上奢靡浮夸之风盛行,所以君主国的军纪和训练远远比不上罗马人。最终罗马毫无悬念击败了这些君主国,当上了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就像中国老话说的,攘外必先安内。罗马对外征战的成功,必定也离不开良好的国内政治环境。可是习惯戎马生涯的罗马人,脾气都十分暴躁。孟德斯鸠说,罗马共和国是一座沸腾的火山,只要多一分的东西投进去,这座火山就会爆发。有趣的是,就是这群火爆的罗马人建立的国家,并没有出现足以分裂国家的冲突,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政体中有三股势力在相互制约。

那么这三股势力究竟是什么呢?第一股势力是贵族。罗马的国王被放逐后,共和国设立了执政官,执政官最开始是由大家族的领袖来担任的,有势力的各大家族瓜分了原先国王遗留下的权力和荣誉,从而代代相传,产生了世袭贵族。在罗马共和国的制度设计中,元老院这一机构就是贵族势力的代表。罗马贵族的特点是处事稳重,享有权威,对古老的习俗也更加具有敬畏之心。他们除了凭借身份来垄断权力,还会用各种方式来阻挠公民大会的召开。

第二股势力是平民。这里的平民是那些没有贵族背景的大众。对国王的驱逐,激发了他们对自由的热爱,但革命的结果却全部转移到贵族执政官手里。于是平民就与贵族针锋相对,推选出保民官这个职位,代表他们的利益,并且平民还能召开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用投票来放逐他们不喜欢的人,甚至可以拒绝服兵役,从而与贵族制衡。

第三股势力是监察官。因为平民与贵族间的政治斗争太过激烈,经常干扰到共和国的运转,长此以往还有可能撕裂国家。因此就需要一个中间势力来平衡,这就是监察官。首先,监察官没有政治实权,但他可以审核元老的资格,确认低级贵族也就是骑士的身份,必要时把贵族请出元老院。其次,他还负责纠察共和国在道德层面的败坏。最后,监察官还负责划分平民们的选区,防止保民官长期连任,以免野心家篡权。

通过上面三种势力的制衡,罗马政体有效防止了权力滥用的现象。在孟德斯鸠看来,这正是罗马这个军事共和国充满活力而又稳定的秘密,也是比其他国家更为优越的地方。

来小结一下:在孟德斯鸠看来,罗马兴起的原因,第一,来自罗马人尚武的民风和好战的民族性格,整个国家的制度是以这一点为基础发展起来;第二,罗马共和国的权力制衡体系,保证了国内政局稳定,让罗马有足够的精力对外征服。

既然罗马人的民族性格适合对外征战,又有相匹配的政治制度,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衰亡呢?孟德斯鸠一针见血地指出,恰恰是因为罗马人太早太快的完成了霸业,才导致了罗马的衰落。罗马通过南征北战,征服了亚、非、欧诸多民族,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的统治者,但谁能料到,这样一个超级大帝国,最终竟被来自日耳曼的野蛮民族冲垮。

当然了,都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它的衰落也不是骤然而至。我们要问罗马怎样逐步衰落的呢?同样,孟德斯鸠还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罗马人的共和精神日益解体;从政体结构的角度说,则是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瓦解了。

先看看民族精神的衰落。第一,原初的罗马只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如今随着帝国霸业的顺利展开,罗马人走得越远,需要外派驻防的兵力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它维持统治的成本越来越高。慢慢的,长期待在罗马城之外的士兵,失去了对祖国的依恋,更倾向听命于当地的将军,而不受罗马城的指挥。这样,罗马人的共和精神和爱国热情就慢慢丢失了。

第二,多元文化冲击下,罗马城出现分裂。因为罗马成了整个大帝国的首都,各个民族的人都涌进罗马城,他们带来了不同的风俗、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强烈冲击了罗马人原先的习惯。罗马好战的风气、团结和爱国的热情开始消失。同时,外来的不同族群也在罗马城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他们相互争斗,一天天撕裂着罗马政坛。

第三,罗马人受到金钱腐蚀。作为世界帝国的罗马,不仅仅掠夺了土地,被征服者年年的纳贡,也让罗马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孟德斯鸠说,这就好比美洲新大陆向西班牙输送金银那样,罗马也从新征服地区得到了巨额财产。这样,国家兴起了奢侈之风,罗马人无法坚持原先简朴的生活方式,变得贪婪起来。富人在挥霍中很快陷入贫困,而穷人则为了暴富不惜铤而走险。更要命的是,金钱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权钱交易司空见惯。这可不是件小事,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全体公民都要参与,政治腐败也意味着罗马公民人心的败坏。

第四,原先是战斗民族的罗马人,在享有了财富之后,对战争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失去了好战的性格。他们开始贪图享乐,放松了身体训练,军队纪律松弛,士兵们也不愿意为国捐躯。一旦有战事发生,就宁愿用金钱雇佣外族士兵来打仗。早期的罗马军队里,尽管也有外族的军人,但通常都是打辅助的,只占据了有限比重。但是到了罗马统治后期,蛮族雇佣兵反倒成了军队的主干。另外,罗马人还使用金钱购买和平,面对蛮族入侵时,不是积极应战,而是用金钱来安抚,也不会感到耻辱。

接下来,罗马共和国也就随着这些风尚的改变,变成了独裁帝国。政治制度转型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个别政治家在罗马政治生活中越来越瞩目。在罗马历史上,独裁国家初步形成于罗马三巨头时期,三巨头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克拉苏、凯撒和庞培。这三位政治家,在三巨头主政之前,官员们更替频繁,人民对从政人员十分陌生,也没什么感情。而到了三巨头主政时期,政治家的个人光环越来越强,这些政治家要么出身贵族,要么是军事将领,更关键的是,他们学会用财富来换取人民的支持。比如在执政官的推选中,就用金钱购买选票,而当选后也用金钱来对支持者投桃报李。这样,人民就越来越习惯把事情委托给个别政治家,不再把政治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有了前人的铺垫,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在主政时期确立独裁制度,就显得轻而易举了。元老院的贵族、公民大会的平民,为了换取长久的和平,倒向了屋大维。屋大维掌握了一切权力,他是元老院中的首席元老,同时还拥有执政官和护民官的一些权利。这样,罗马共和国原本几个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山头,现在合二为一,没有人能够防止权力的滥用,以至后来出现了罗马史上最声名狼藉的暴君——尼禄。

罗马从共和国转变为独裁国家,最糟糕的结果就是国家陷入了长期的不稳定。不稳定的根源就是军队,罗马独裁者通过给士兵物质好处,得到军队的支持。比如说罗马皇帝动用国家财政给军队发放军饷,士兵再也不用外出打仗,就能获得土地和财产了。罗马帝国史上的黄金时代,也就是安敦尼王朝,其中多位皇帝就出自军旅,而且他们收养军中将领作为义子继承皇位,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但是枪杆子里既能出政权,也能推翻政权。结果安敦尼王朝之后,罗马皇帝经常因为军队的哗变倒台,甚至军队将领也会拥兵自重,黄袍加身。

但是罗马皇帝光靠金钱来收买士兵,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再加上军人干政的现象太严重,皇帝时常朝不保夕,于是皇帝们终于开始改革。有一位皇帝叫戴克里先,他借口国事繁重,要多设几个将军来辅佐政务,所以把帝国的军队一分为四,让这四支军队相互制衡。再后来的君士坦丁大帝,他让禁卫军的长官只负责行政工作,不许插手军队,还把他们的人数从两个增加到四个。通过这些分化权力的改革,皇帝们终于摆脱了军队的威胁,但也让皇帝疏远了军事活动,削弱了帝国进取的可能。皇帝们变得贪图享乐和怯懦,只喜欢和宫廷大臣打交道,不愿意管理帝国军务,他们只听从身边的亲信,所以大权落到了少数宠臣手中,罗马大臣和将军都得照着这些人的喜好办事,毫无规则可言。罗马在崛起时曾经击败了东方的君主国,但到这个时候,罗马的皇帝们过得像东方的波斯国王一样,既要讲究奢侈和排场,又要获得臣民的崇拜。于是罗马的政治风气也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来小结一下:罗马的共和制度变成独裁制度后,国家权力集中在独裁者手里,民众开始远离政治,罗马军队带来了政治动荡,宫廷政治加剧了权力滥用。为了加强有效的控制,罗马帝国后来不得不划分为东西两半,也就是所谓的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后来因为蛮族入侵而灭亡,而东罗马帝国也只能退居一方,苟延残喘,早已配不起罗马的名号了。

在介绍《罗马盛衰原因论》这本书的开篇,我就说过,孟德斯鸠研究罗马,是为了得出一套关于政治世界的科学看法。那么通过这本书,孟德斯鸠都找到了哪些政治科学的结论呢?

第一,尽管政治舞台看似充满偶然的事件,但进行分析,可以深入到政治结构、民族性格等深层原因。比如观察罗马的兴起与衰落,就不能只盯着个别军事将领或者政治人物,而要看到罗马靠军事立国的基本国策,民风淳朴、全民皆兵的共和国很容易实现崛起,一旦国家强大后停止征战了,民族性格发生转变,那国势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第二,孟德斯鸠初步提出了权力制衡思想。罗马的共和政体之所以牢固,原因就在于内部各个势力能相互牵制,一方面避免权力滥用,另一方面又让公民保持活力,使政治生活在斗争中达成和谐。孟德斯鸠在他的另一本书《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分权制衡理论,可以说它的灵感来源就是罗马共和国。

第三,孟德斯鸠重新阐发罗马历史,一再指出军事扩张道路的危险。17世纪的欧洲,旧的政治秩序经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的冲击日渐衰落。那么新的政治秩序如何形成,国家的崛起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军事帝国道路,还是选择商业帝国模式,是选择绝对君主制,还是选择人民共和制。孟德斯鸠通过《罗马盛衰原因论》一书,就是想指出罗马道路的不可复制,军事帝国路线不可持久,在现代社会,走英国那样的商业帝国路线才是正确选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