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马丁·盖尔归来》16世纪法国乡村的“身体规训”与“存在权争夺战

铛铛铃2025-09-16历史72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你讲的这本书叫做《马丁·盖尔归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

书中的内容呢,讲的是16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马丁·盖尔的法国人被人冒名顶替的离奇故事。

当然了,作为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戴维斯写这本书可不只是为了好玩儿。

这本书写于1982年,是微观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微观史学是当时的一个新兴的史学门类,它强调,历史书应该回归传统的办法,好好去讲故事,而且应该去讲那种耳目一新、充满细节的故事,启发人们自己去体会历史、思考当下。

通过马丁·盖尔的故事,戴维斯不仅向人们展示了,16世纪和今天的世界相比有多么不同,而且呢,作者戴维斯还讨论到啊,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为什么从古至今冒充他人的故事特别受读者欢迎,这反映了一种怎么样的心理?

另外呢,一个过去的故事,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真的可以百分之百地回到真相上去吗?

那么在接下来的讲解当中呢,我会先把马丁·盖尔的故事讲述明白,之后呢,我们再来讲戴维斯是怎么样通过马丁·盖尔的故事去思考上面两个问题的。

故事是这样的:

16世纪的法国农村,一个名叫做马丁·盖尔的富裕农民离家出走,抛弃了妻儿、父母和家业,一去就是很多年,杳无音讯。

后来突然有一天他回来了,其实啊,回来的这个人是一个冒牌货。

可是邻居、亲戚都把他当做是真正的马丁·盖尔,就连马丁·盖尔的妻子也是心甘情愿地和他同床共枕啊。

这又过了34年,这位冒牌货被翻脸的叔叔和妻子告上法庭。

就在这个冒牌货几乎说服了法庭,让法官相信他就是马丁·盖尔的紧要关头,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在了法院门前,戳穿了他的骗局。

你也许会怀疑,这样戏剧性的事情真的可能发生吗?一个人怎么可能骗过亲戚朋友啊,就算吧,自己的丈夫离家多年,一个妻子怎么会认不出来她呢?后来这一家人明明又过得好好的,这位妻子又为什么要翻脸不认人,要状告这个枕边人呢?

其实啊,如果说把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进去,这些问题呀,就不难理解了。

一切从头说起。

马丁·盖尔一家人原本是法国和西班牙交界上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马丁·盖尔小时候就跟随一家人搬到了法国内陆的一个叫做阿尔蒂加的村庄。

马丁·盖尔一家在村子里其实是外来户,阿尔蒂加离边境呢,有点距离,要步行三天才能到。那儿有六七十户人家,生活得很自在,他们拥有一定的经济自由权,不用向教会缴纳领地税,也不用为那个地区的领主服役。

此外呢,阿尔蒂加的社会风气也还算开放啊,比较乐意接纳外来户。

马丁·盖尔的父亲还有叔叔安定下来之后啊,就在村里开了一家砖厂。

11年之后,盖尔家站稳了脚跟,攀上了高枝,为家里唯一的男孩马丁,娶到了当地的大户千金贝特朗·德罗尔斯啊,也就是咱们故事的女主角。

结婚的时候呢,小两口都只有14岁左右,两家人呢,都希望这对小夫妻能够快一点瓜熟蒂落,可是事与愿违,结婚之后整整8年,小两口啊,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原因呢,很简单,马丁有阳痿的毛病。

这事儿呢,即使是放到今天啊,恐怕也会成为笑柄,在中世纪欧洲当然更是如此,所以很容易想象得到,这家人在村子里有多么的难堪。

虽然一家人成功地打入了当地社会,但是马丁·盖尔本人呢,却一直和这里格格不入。

他的口音和周围的玩伴不一样,他的名字马丁显得很特别,因为在当地呀,这是农民给驴,还有熊取的名字。

性格很活跃的他也不甘心当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离开村子是他必然的选择。

那么妻子贝特朗对他是个什么态度呢?

本来按照法律和习俗,丈夫没有生育能力的妻子可以提出离婚,贝特朗的娘家人呢,也是鼓励她这么做,可是她严词拒绝了,这表明她性格固执,在乎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名声啊。

可能在她看来呀,作为已婚女人和丈夫分手是不体面的。

后来马丁·盖尔呢,找人治好了阳痿,妻子也生下了一个男孩,本应该一切正常了吧。

可是在1548年的某一天,家里人还是发现马丁不见了。

马丁的父母直到去世,仍然没有得到儿子的消息,父亲留下的遗嘱指定马丁为继承人,但是他本人不在,只好由马丁的叔叔皮埃尔作为遗产管理人,管理家里那一笔数量可观的财产。

那么我们的女主角贝特朗呢,她现在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但是按照法律,她却不能够算是一个寡妇。

当时的民法规定,除非妻子有丈夫死亡的确凿证据,否则她不能够再婚,即使丈夫离开超过20年也不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位可怜的妻子能做的就是遵守妇道,抚养儿子。

但是丈夫的失踪让孤儿寡母遭遇了困难,本来属于马丁的财产,现在都归马丁的叔叔管理,贝特朗难以染指。

她当然希望自己能有一个丈夫啊,回来为她主持公道,可是呢,他又不希望回来的是原来的那个马丁,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相当的淡漠。

所以最好的结局就是,一个性情截然不同的丈夫突然回到她的身边。

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没有想到啊,在马丁·盖尔离家整整8年之后,贝特朗的梦想竟然变成了现实。

一个男人出现在她面前,说自己就是失踪已久的马丁·盖尔。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这个男人不是马丁·盖尔,他叫做阿诺·迪迪尔,住在离盖尔家所在的村子骑马要骑一整天的地方啊。

这个人呢,有一个外号叫做庞赛特,意思是大肚皮。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啊,为什么会产生假冒马丁·盖尔的念头呢?

原来庞赛特和马丁·盖尔成长的环境正好相反,马丁·盖尔是家中独子,有四个妹妹,庞赛特呢,却是在一个全是男孩的家庭长大。

他家境平平,但是却口齿伶俐,喜欢交际,并且呀,记性特别的好。

除此之外呢,这个人还特别喜欢冒险,当他有机会扭转人生的时候,也许是会去赌一把的。

有一天这个机会就来了呀,庞赛特在外边游荡的时候,碰上了马丁·盖尔的两个朋友,他们把他错认为失踪的马丁·盖尔。

这件事启发了庞赛特,也许他真的可以借这个机会伪装成另外一个人。

他马上打起了精神,用话来套那两个人,让他们多透露一些马丁·盖尔的信息。

后来的几个月呢,他通过乡村之间的闲言碎语,了解了更多的有用信息,甚至把马丁·盖尔离开之前把一条白色紧身裤放在何处都掌握到手。

庞赛特这般处心积虑,他是为了霸占他人的家产吗?

在那个时候啊,为了经济利益伪造身份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庞赛特要达到的目的可能不仅是金钱。

从故事后面的发展可以看到,他更渴望的是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份啊,过上一种新的生活。

也就是说,彻彻底底地变成另一个人,感觉自己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庞赛特动身去见他的新家人。

他先是呢,住进了邻村的旅馆,让人给盖尔家带话,说马丁·盖尔回来了。

马丁的四个妹妹冲进旅馆,兴高采烈地围着他问这问那啊,他的叔叔皮埃尔先是冷冷地上下打量他,直到他说出他们共同的经历才接受了他。

那么马丁的妻子呢,她一开始惊讶地往后退,可能是察觉到其中有蹊跷。

庞赛特温柔地和她说话,唤起了她的记忆和柔情,当对方说起那条白色紧身裤的具体位置之后,妻子终于相信眼前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

她搂着庞赛特的脖子亲吻她。

难道庞赛特和马丁·盖尔长得真的非常像吗?

除了马丁·盖尔要高一点、瘦一点、黑一点儿啊,他们俩也许长得很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还没有到辨认不出来的程度。

但是你要考虑到,那是在500年前的16世纪,那个时候没有照片啊,一般人家呢,也不会画肖像画。

你想要对比笔记吗?啊,可是会写字的人呢,又只是少数。

所以说啊,对一个人的相貌的判断,只有唯一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记忆。

但是记忆并不是可靠的,所以,当一个经历了多年颠沛流离,胡子拉碴的中年男人,他的身形体貌基本符合你记忆当中的那个人的样子,而他又能够毫无困难地回忆出以往生活的细节,谁又能够那么决绝地质疑他的身份呢?

于是庞赛特就成了假的马丁·盖尔。

不过呢,这个冒充者倒是比较谨慎,和妻子见面之后,他没有马上来到村子里,而是继续地待在旅馆里边养病,照顾丈夫的呢,自然是妻子。

在这个过程当中,贝特朗逐渐地习惯了她,在交谈当中为她提供了进一步了解马丁·盖尔的机会。

等养好了病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假的马丁·盖尔已经是游刃有余。

他和别人打招呼,叫出别人的名字,还聊起了他们的共同经历,他擅长与人打交道的特性帮了他。

即使邻居有什么怀疑,也只能私下里嘀咕,再说了,人家的妻子都没二话,外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你也许会问,女主角儿是真的被骗过去了吗?啊,还是她故意选择这么做呢?

这个问题呢,很难有确凿的答案,在历史材料欠缺的情况下,作者戴维斯只能依靠合理的猜测和想象。

从常理上来说呢,就算一开始是半信半疑,可是当妻子在床上接纳现在的这个丈夫的时候啊,她一定能够感受得到,这样的爱抚是来自于另一个男人的。

但是他为什么没有声张呢?

前边儿我们说到了,第一,贝特朗需要一个丈夫,第二,她不需要一个马丁·盖尔那样的丈夫。

所以冒充者的出现,满足了她不能说的愿望,而且在她眼里,这位新丈夫比原来的那位好多了,他们俩有共同的话题,经常一起聊天儿,这种夫妻之间的亲密互动,在中世纪的大部分家庭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总的来说呢,假马丁的出现对女主角来说呀,简直完美。

这种甜蜜和睦却始终让人感到提心吊胆的生活持续了3年多,夫妻俩呀,还生下了一个女儿。

但是这种生活状态最终还是被打破了,因为叔叔皮埃尔和冒牌的马丁·盖尔产生了矛盾。

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钱。

庞赛特鸠占鹊巢之后呢,真心实意地带入到马丁·盖尔的角色之中了,他一心为盖尔加扩大产业,叔叔一开始非常高兴,可是当这个假的马丁·盖尔提出,能不能够把家庭账本移交给自己的时候,叔叔不乐意了。

对这个侄子的怨恨,让皮埃尔的疑虑涌上心头,他越想越不对,为什么马丁小时候就会说的方言,现在反而全忘了,为什么他曾经热衷击剑,还有变戏法儿,现在没兴趣了,为什么他的体型比年轻时粗壮了那么多,为什么他的儿子和他长得不像呢?

于是叔侄儿俩撕破了脸,叔叔在村里逢人就说这个马丁·盖尔是假的啊,这件事呢,在当地是闹得沸沸扬扬。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和真正的马丁·盖尔做过战友的路过了村子,他说现在的这个马丁·盖尔肯定是骗子,真正的马丁·盖尔在战争当中负了伤,装了一条木腿儿。

这可言重了,骗局眼看就要被戳穿了,多半是假戏真做的夫妻俩可要打起精神面对考验了。他们俩是怎么样商量的,商量出了什么样的结果,没人确切知道。

最可能的推测是,他们把马丁·盖尔早年的生活从头到尾地温习了一遍,这样两个人的口径就可以完全一致了。

这个时候,叔叔这一边取得了突破,他呢,根据传言,把假侄子和庞赛特这个名声不好的人联系了起来,他决定采取行动,冒充侄子媳妇儿的代理人,把假侄子告上法庭。

15661月,假的马丁·盖尔,也就是庞塞特,被叔叔和他的女婿们抓了起来,押送到监狱。

然后叔叔转过头来,对侄子媳妇儿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他威胁贝特朗,如果不站在他们那一边,就要把她赶出家门,马丁的妻子贝特朗只好答应,以原告身份去控告自己现在的丈夫,但是另一方面,她却暗自希望自己这个原告能够输掉官司。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在庞塞特入狱期间,给她送过衣服和钱,可以想象她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复杂而微妙。

接下来,官司从地方法院打到最高法院,你这该怎么审呢?

没有照片,没有录音机、没有指纹,只能靠证人的证词,法院呢,一共找了150个人来作证,结果呢,有超过45人说被告一定不是马丁·盖尔,其中有庞赛特本人的舅舅,和他以前的老相识,有30人到40人说被告绝对就是马丁·盖尔,其中呢,有马丁的妹妹们,还有大约60人不置可否,拒绝表态。

看起来呢,这是势均力敌,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

那最有力的证人当然是女主角了,可是贝特朗的态度很含糊,她告诉法官,眼前这位丈夫是骗子,可是当庞赛特对贝特朗说,只要你愿意为这句话起誓,我就甘愿去死啊,这个时候啊,她就一下子变得沉默不语了。

整个庭审期间,庞塞特的态度十分坚决,他一口咬定自己就是马丁·盖尔,在对峙的时候,他理直气壮,毫不退缩,这一下,法官可难办了。

初审的结果呢,庞塞特被定罪,但是上诉到最高法院之后,双方还是争执不下,被告的身份没办法百分之百确定,法官甚至准备判他无罪,这是依据当时的惯例,成全马丁的妻子和庞塞特的女儿,让这个小女孩可以有一个完整的家。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装着一条木腿的马丁·盖尔回来了。

这么多年,他去哪儿了?

原来,真正的马丁·盖尔离开村子之后,一直向南走,翻过比利牛斯山,到了西班牙,先是在一位红衣主教手下当跟班啊,之后呢,又参加了西班牙的军队,和自己的祖国法国打了一仗,他的腿是在战斗当中失去的。

但是他为什么要在整整十几年之后才回到村子里呢?

问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可能是他在路途中听说了另一个自己,这时正在法庭的被告席上。

作为证人,真正的马丁·盖尔来到法庭,试图夺回自己的身份,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他表现得非常差劲儿,对自己家庭的记忆还不如庞赛特的清楚可信。

然而整个案子的转折点,来自盖尔一家对这位木腿人的反应,叔叔在一群衣着相似的人中间,那是认出了他的侄子,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妹妹们呢,也是确认了谁才是对的人。

轮到女主角了,她只看了真的马丁·盖尔一眼,就全身发抖,开始哭泣,然后跑过去抱住她说,啊,自己犯了错,请丈夫饶恕。

她还说都怪假冒者的引诱,还怪其他人的误导,不过自己一知道贞洁被骗子窃取,就马上把他告上了法庭。

不过呢,马丁·盖尔可不吃这一套,他冷酷地说,别把其他人当借口,你应该更了解自己的丈夫。

在这摊子破事里,只有她才应该受到谴责。

对庞赛特来说呢,一切都结束了,虽然他垂死挣扎,仍然坚持不认罪,但是法庭还是做出了判决,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冒充他人姓名和身份,还有通奸。

而真正的马丁和他的妻子,还有叔叔都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庞赛特和马丁的妻子生下的女儿,依然跟着母亲生活。

庞塞特始终坚持自己就是马丁·盖尔,直到被绞死前才交代了一切,向人们忏悔自己的罪过。

这就是真假马丁·盖尔的故事。

这样一个发生在500年前异国他乡的故事,除了一地鸡毛,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它的魅力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人们对冒名顶替这种事儿的恐惧了。

冒用别人的名字行骗是很严重的罪行,这种事儿在古今中外都是很犯忌讳的,因为它动摇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对个人情感和社会关系,都会产生令人困扰的后果。

咱们举个例子啊,西游记当中有一回讲的是,唐僧师徒路过乌鸡国,那儿的国王被一个青毛狮子怪秘密杀害,并且推到了井里,狮子怪摇身一变,在国王的宝座上坐了3年。

虽然3年间乌鸡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这件事还是引起了唐僧师徒的强烈愤慨,根本原因可以用孙悟空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坏了多少纲常伦理。

这坏了多少纲常伦理,就是动摇社会秩序的另一种说法。

而对于皇后来说呢,虽然假国王还算厚道,没有趁虚而入和她发生关系,但是对他的态度却“三载之前温又暖,3年之后冷如冰”,给她造成了极大的情感困扰,连枕边人都会被调包啊,这种可能性让人恐惧,这样的恶劣案件当然会人人喊打。

不光是中国古典文学,冒名顶替的故事也是西方文学的常见题材。

美国小说《天才雷普利》讲述的也是一个擅长模仿别人举止的年轻人,是如何杀死一个富家公子,然后取而代之,堂而皇之地用别人的身份生活。

后来呀,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由好莱坞知名影星马特·达蒙主演,在当年就以4000万的制作成本获得了1.2亿美元的票房,在国外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好评度达到83%,可见人们对这个类型的故事有多么的乐此不疲。

文学来自现实,西游记中的乌鸡国,还有天才雷普利,这类故事就是因为现实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古时候有马丁·盖尔的故事,当代的冒名顶替呢,也是屡见不鲜呐。

在美国就有一起持续半个世纪的公案,引起世人瞩目,这个案件和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海难有关。

1940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28年后,一个31岁的女子突然出现,自称她是早已遇难的女孩儿罗兰,她说自己当时只有三岁,其实没有死,而是被泰坦尼克号的设计者救下,之后他们一直隐姓埋名,罗兰还改名叫做海伦。

罗兰的父母和管家早在海难当中遇难了,她口中的救命恩人呢,到了1940年也不在人世了,谁能够证明她所说的离奇故事呢?

面对这样的孤证,罗兰的叔叔不买这个海伦的账,因为这个宣称自己是罗兰的人,明显是在觊觎遇难者庞大的家族财产。

这件事一直闹了50多年,海伦到处接受采访,宣扬自己受到的不公,叔叔却忍辱负重不为所动。

1992年海伦去世,风波仍然没有平息,直到2013年,科学家用罗兰家族后代的 DNA 和海伦后代的 DNA 进行比对,证明他们根本没有遗传学的关联,也就最终证明,海伦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

海伦案引发了持久而强烈的反响,可以反推,为什么马丁·盖尔案件在当时也引起了巨大关注。

因为这个故事里的某些东西触及了围观群众的不安,让他们意识到,也许自己的生活离虚假带来的危机仅有一步之遥,而且冒名顶替一旦发生,后果绝不会在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

马丁·盖尔案了结后不久,一个法官就在自己的书里讨论了庞赛特和马丁·盖尔的妻子生下的那个女儿啊,是不是来自合法的婚姻内生育,这个小女孩未来有没有权利继承马丁·盖尔的财产。

著名的随笔作家蒙恬几乎全程旁听了整个审讯,后来他写了一篇随笔,题目叫做《论瘸子》,也是对马丁·盖尔一案有感而发。

在这篇文章里面呢,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了解事物的真相是如此困难,人类的理性作为一种工具,不见得那么可靠。

蒙恬认为,假冒马丁·盖尔的庞赛特被判处死刑,未免太鲁莽了,除非你能够百分之百证明他是假的才算合理,但是在当时的时代,没有充分的技术条件和足够的证据链条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见在16世纪法国最优秀的人看来,这个案件足够新奇、足够挑战,让人怀疑理性是不是能够给所有事物带来一个完美的结局。

你看,情感、法律、风俗、历史,直至形而上的哲学,这些亘古不变的话题,都可以在马丁·盖尔的故事当中得到体现,这就是为什么真假马丁的故事一直充满魅力。

另外,从蒙恬的观点中,还可以引出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既然了解事物的真相是如此困难,那么500多年之后的今天,马丁·盖尔归来这本书,对于了解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又有多少帮助呢?这份研究又提供了多少历史的真相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呀,就要从马丁·盖尔归来采用的史学方法说起,这就是微观史学的角度。

微观史学的提倡者认为,历史研究的本来面目就是讲故事,而且还要尽量去讲普通人的故事,通过挖掘历史上的家长里短,呈现出那个时代鲜活的社会历史风貌。

但是凡夫俗子的生活极少被系统地记载下来,要重现马丁·盖尔这类平民的生活,很多细节根本无从考证。

为此,本书作者用到了两种做法,旁征法和演绎法。

所谓旁征法,是尽量从相近时间、相近地区的资料当中找出线索,比如马丁·盖尔阳痿在村里会受到什么样的非议,这一点没有直接材料,但是16世纪的法国不乏类似的情况,而且还被记载下来,这些同时代的经验是可以当做佐证的。

所谓演绎法是合理推断事情发生可能性,做出符合情理的解释,比如庞赛特和女主角儿私定婚姻的一个心路历程,不可能白纸黑字写在庭审记录上,在这里,戴维斯就运用了猜测和推断。

这些做法,虽然都不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是他们确实从当时的社会风貌补足了人们对马丁·盖尔事件的一些认知。

这种带有创作感的手法,说明历史充满了缝隙、错位甚至是断裂,不是人们惯常想象中的那样,是坚固的、平滑的、延绵不绝的。

任何一个探寻历史真相的人,都不可能完完全全重现当时的情形,那种绝对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只是人们永远在追求,却又永远追求不到的完美状态。

历史学家能做的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小心翼翼地去创作一个接近真实的历史叙述。

所以马丁·盖尔归来这类书,说明史学不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而是一种尊重真实的创作。

即便戴维斯的著作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直到现在,马丁·盖尔的故事依然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而且这个创作空间,在艺术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在当代,至少有两部电影就是根据他改编而成的。

一部是1982年的法国电影,名字就叫《马丁·盖尔归来》,戴维斯就曾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担任了这部电影的顾问。

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这部电影运用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是马丁·盖尔归来这本书里没有的。

在电影中,真、假马丁·盖尔曾是战友,真马丁无话不谈,泄露了自己的全部生活,而我们的假马丁·盖尔呢,起初的确起了贪心,后来他良心发现,想坦白自己的虚假身份,抽身而退,但是同时呢,他又可怜孤儿寡母,要为他们主持正义,争取利益,结果他越陷越深,到最后人们反而同情起他,这个冒充者,不忍揭穿一切,假的马丁·盖尔也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

另一部电影呢,是1993年的美国电影《四世故人来》,这部电影把故事的背景放到了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也修改了马丁·盖尔一世的故事线。

在电影中,美国版的马丁·盖尔没有归来,冒名顶替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发生了真正的爱情,最后男主角为了维护他顶替的那个人,还有女主角和他自身的荣誉,甘愿付出了生命。

这些意味深长的改动告诉我们,马丁·盖尔的原型故事有着多么大的张力,只要人们一直在讲述它,它就可以在不同的时代里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学家戴维斯,和当年那些流言蜚语的村民,做出评述的法官、沉思的蒙恬,还有后来拍摄电影的导演们,都是一样的。

所有这些人讲的故事,都不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但同时他们讲述的也都有历史上却曾发生的真实一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