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明成祖传》东方“朝贡体系”碰撞西亚“征服逻辑”,一个帝王的文明竞争焦虑
铛铛铃2025-09-16【历史】78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明成祖传》,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晁中辰。
在中国古代帝王当中,明成祖朱棣是非常特别的一位。论治国能力和取得的功绩,他可以说是一流的。他一生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把明朝带上巅峰,也巩固了中国的版图。他设立内阁机制,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他命人编纂的《永乐大典》,文化价值堪比乾隆的《四库全书》。可以说,如果把明成祖跟汉武帝、唐太宗,还有康熙这样的君主摆在一块,也毫不逊色。
然而,明成祖的名声却不能跟他的功绩相匹配。和唐太宗一样,他也是靠篡位才当上皇帝的。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里,这样上位合法性就大打折扣。唐太宗比较幸运,最终洗白了自己,成为一代明君。明成祖虽然也竭力想洗白这个污点,努力做个好君主,但还是给人留下了专制、残暴、多疑的负面印象。
那么,明成祖朱棣究竟是怎样一个皇帝呢?下面我们就通过晁中辰的这部传记,为您讲述明成祖朱棣阴郁的一生。我将通过三个方面来详细讲述:一、明成祖是如何篡位登基的;二、为了巩固皇位,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三、明成祖为了洗白自己,都有哪些积极进取的大作为。我们一个个来讲。
首先来看看明成祖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登基之路。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朱棣,成祖是他的庙号。我们知道,古代汉族政权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有皇后的第一个儿子,才有继承皇位的天然权利。明成祖排行老四,按理说是不可能当上皇帝的,但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
首先,太子朱标生性软弱,又奉行儒家思想,主张仁政,这跟朱元璋的铁腕统治很不协调,令朱元璋不满。与之相比的是,老四朱棣秉性刚毅,办事果断,朱元璋觉得他很像自己。恰巧这个时候,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必须重新考虑继承人。他原本想选朱棣,但由于大臣们反对,最终只好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太子,也就是最后的建文帝。事情虽然没成,但这无疑提示朱棣,爬上皇帝的宝座是有可能的。
其次,朱棣自己实力很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帮他打天下的功臣充满怀疑,担心他们会造反,所以他经常制造冤假错案,杀戮功臣。这样还不放心,朱元璋又把儿子们分到全国各地当藩王,藩王平时监督地方政府,如果京城有难就发兵援助。朱棣被封为燕王,驻扎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个地方很重要,因为他直接面对明朝最大的敌人,也就是蒙古。朱棣在这里积聚实力,最后成了众王之首。
1398年,20出头的建文帝继位,他感受了来自藩王的巨大压力,在齐泰、黄子澄等大臣的建议下,他开始削藩。建文帝先拿软柿子开刀,废了周王、齐王、代王这些人,这些废王被软禁起来,荣华富贵一下子没了。这等于告诉朱棣,不反抗下场就和他们一样。果然,公元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公开对抗朝廷。
从正统性来看,建文帝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对抗建文帝就是造反,朱棣当然知道,但他不能承认这一点,否则他就是乱臣贼子了。所以他一定要找一个正当理由,什么理由呢?就是“靖难靖绥”。“靖”的靖,“靖难”就是平定变乱的意思。平定谁的变乱?朱棣宣称,本来藩王跟皇帝相亲相爱,都怪奸臣挑拨离间,削什么藩,搞得天下大乱。我朱棣起兵就是依据太祖朱元璋的祖训,除掉齐泰、黄子澄这些建文帝身边的重臣,你们这些人才是离间朱家的乱臣贼子。
经过3年苦战,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登上帝位,改年号永乐,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战场上是赢了,朱棣的心病却没有消除,说到底就是个篡位的,所谓得国不正,最怕别人指指戳戳。从此,合法性不足就成了朱棣的心魔。
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问题,为了巩固皇位,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首先做的当然是清算反对过自己的人,也就是那些建议和帮助建文帝削藩的大臣。明成祖开了份名单,把29个建文帝重用的大臣都列了进去,只要不服软,就会遭到残酷迫害,其中就包括主张削藩的齐泰和黄子澄。黄子成被砍去双手双脚,当场死亡,齐泰被斩首,他们的家人男的杀掉,女的被发往教坊司。教坊司是什么地方?就是官办的妓院。这些女性在教坊司饱受凌辱,命运非常凄惨。
另一位大臣方孝孺下场也很惨烈。方孝孺是翰林学士,深受建文帝器重,明成祖上位之后,他宁死不投降。明成祖威胁说,死你可以不怕,但不怕连累九族吗?方孝孺回答,即使杀我十祖也不投降。明成祖愤怒了,真的抓了他十族。九族指犯人本人这一代,加上他的上四代和下四代,诛九族是古代最严重的惩罚了,那十祖怎么算呢?明成祖把方孝孺的朋友、学生也算作一族,逮起来杀掉,最后方孝孺也被杀掉,他的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自尽。
到这时候,明成祖已经杀红了眼,发明了所谓“瓜蔓抄”,意思是顺藤摸瓜,无限牵连,只要跟犯人有点关系的,都可能倒霉。明成祖在位22年,这样的屠杀竟然持续了十多年,就是说他做皇帝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清除建文帝的势力。
清算反对派本来是可以理解的,只要是专制君主都会这么干,但是明成祖杀人杀到这个份儿上,而且手段极其残忍,就不能不让人觉得他的反应明显有点过激了。那么应该怎样解释这种近乎变态的心理呢?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外因,也有内因。
先说外因,建文帝并不是昏君或暴君,实际上他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明太祖朱元璋热衷于严刑护法,杀起臣民来毫不手软,搞得人人自危。建文帝继位后,改变了这个做法,他崇尚儒学,提倡礼教,鼓励大臣们畅所欲言,朝野风气活泼宽松了许多。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减轻人民负担,所以建文帝是很得民心的。他被推翻后,不仅有方孝孺这样宁死不屈的大臣,有些普通士兵依然对他忠心耿耿,这就不能不让明成祖担忧,生怕建文帝余党暗地里聚集能量,卷土重来。
再来看内因,前边说过,明成祖取代建文帝本质就是篡位,所以他的合法性很成问题。为了掩盖这个事实,明成祖编了许多理由,比如他宣称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和建文帝一样,都是嫡系出身,都有当皇帝的资格,说到底这是皇族之间的家务事,做臣子的没权利干预。理由是有了,但也得别人相信才成,这时建文帝旧臣的作用就凸显了。从前他们是明成祖的敌人,如果连敌人都承认他应该当皇帝,合法性不就没问题了吗?所以明成祖迫切渴望建文帝身边的重臣带头拥护他,而让全天下信服。他抓住方孝孺后,不是先迫害,而是千方百计的逼迫他认同自己,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方孝孺他们是硬骨头,不但不服软,还痛骂朱棣,一点情面都不给。明成祖的期望落空了,恼羞成怒,这才对不肯投降的人展开了疯狂报复。
所以可以肯定,明成祖那样残忍的对待建文帝的重臣,除了清除敌对势力的考虑,也有宣泄情绪的成分。说起这种血腥,内中还有一个理由。南京被攻占后,传说建文帝自焚而死,但人们只找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无法辨认是谁。为了安定人心,明成祖把这具尸体当作建文帝安葬,但是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建文帝死没死成了明成祖的心病。此后他一直派人寻找建文帝,声势浩大的郑和下西洋也暗含着这个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郑和是宦官,他的副手王景弘、侯显也是宦官。明成祖选择宦官去找建文帝,是有什么讲究吗?有的。因为建文帝对宦官很严苛,所以在靖难之役中,他们纷纷投靠明成祖。明成祖认为宦官对建文帝有仇恨,害怕他回来惩罚自己,所以一定会尽力搜寻他的下落。
经过20多年的折腾,直到临死前一年,这种寻找还是没有明确的结果,朱棣对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除了清除建文帝的残余势力、花大力气追踪建文帝下落这两件事,朱棣还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皇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项。
第一项政策是削藩。朱棣当年造反借口就是建文帝削藩,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放手一搏,怎么现在倒要削藩了呢?这就叫屁股决定脑袋,做藩王的时候,削藩对自己不利,必须坚决反对,一旦自个儿当上皇帝,藩王就成了威胁,不打击怎么行呢?
其实打一开始,朱棣就对藩王们加以防范。起兵的时候,他也兼并了宁王朱权的军队,增强实力。为了安抚宁王,朱棣许诺将来得了天下,分给他一半。在靖难之役中,宁王的精锐骑兵立下汗马功劳,贡献很大。但是等到真的取得天下,朱棣不仅没有兑现承诺,还要把宁王的封地从河北迁到江西的南昌。宁王当然不满意,发了几句牢骚,结果被人告发意图谋反,差点被明成祖废掉。宁王吓坏了,从此彻底放弃了参政的念头,潜心研究道教,成为著名的道教学者。
对其他藩王,朱棣同样严加防范,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把封地在边疆的藩王全部撤回内地,免得他们离中央太远,尾大不掉。同时,朱棣规定,藩王不再掌握地方军权,禁止干预地方政务,这就从制度上消除了藩王的威胁。如果藩王仍然不守本分,朱棣处置起来可就雷厉风行了,代王、敏王、齐王、肃王通通被他废掉了。经过一系列操作,朱棣事实上颠覆了朱元璋设立的藩王制度,有明一代藩王基本上成了吃闲饭的寄生虫,不再对皇权产生威胁。
夺了自家兄弟的实权,明成祖觉得位子还是不稳,于是他使出了第二个手段,就是加强特务政治。朱元璋创立锦衣卫,搜集情报,监视和抓捕臣民,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明朝最早的特务机构。朱元璋用锦衣卫整肃朝纲,打击功臣,中书省丞相胡惟庸谋反,大将蓝玉谋逆,这些子虚乌有的案子,都是锦衣卫操办的。这两起大案过后,人们听到锦衣卫三个字,都会吓得面如土色。锦衣卫这个班子,也成了明成祖巩固皇权,驾驭臣民的工具。
明成祖任命纪纲为锦衣卫指挥使,监视大臣,清除异己分子。纪纲是有名的酷吏,手段毒辣,死在他手上的人不计其数。《永乐大典》总编纂谢晋,因为立太子的事得罪明成祖,被关进大牢。大冬天里,纪纲把谢晋灌醉,拖到雪地里活埋,谢晋就这样被活活冻死。
纪纲做的坏事,明成祖不知道吗?不可能。其实纪纲是他用来干脏活儿的一条狗,等到异己分子被清除的差不多了,明成祖找个罪名把纪纲杀了,平息众怒,这是专制君主常用的手腕。
有了锦衣卫,明成祖还不满足,他觉得比起锦衣卫,身边的宦官更亲近、更忠心,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永乐18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明成祖下令成立东厂,由宦官负责。东厂可以只根据皇帝的旨意就去监视、逮捕,甚至审讯臣民。由于宦官更接近皇帝,东厂的权力往往比锦衣卫还大。东厂的特务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上至太子、亲王、公主、驸马,下到普通官吏和百姓,都受到严密监控。一个大臣哪怕私底下发几句牢骚,都会很快传到明成祖耳朵里。他通过这个渠道,随时掌握臣民的言行和思想状况,进行专制统治。
除了削藩和特务统治,明成祖巩固皇位的第三项政策,就是修改史书。建文帝继位后,立刻组织人手编纂了《明太祖实录》,但明成祖登基后,对这个版本很不满意,命人将原本焚毁,重新修订。明成祖的用意很明显,他企图修改《明太祖实录》,把自己打扮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改变篡位者的形象。所以今天留存的《明太祖实录》已面目全非,使用其中的材料需要非常小心。
采取了上面三项政策后,明成祖的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巩固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他的全部作为,那就错了。明成祖并不是那种只顾坐稳位子,享受生活的皇帝,他是有壮志雄心的,想做一个能跟秦始皇媲美的皇帝,他也想依靠政绩,用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确实有资格做皇帝。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讲三个问题,明成祖都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我们分成两面来讲,一是武功,二是文治,二者合起来就是文治武功,是古代帝王追求的最高境界。
先说武功,明成祖最大的武功就是五次北征蒙古。我们知道明朝是推翻元朝后建立的,但蒙古政权并没有被消灭,他们跑到了漠北,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是明朝国防安全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当年封燕王驻守北部边疆,就是为了抵御蒙古的入侵。所以说明成祖对蒙古是知根知底的,因此他的政策就很有针对性。
当时蒙古分成了好几个部落,他们经常互相攻击,这给了明成祖分化瓦解的机会。明成祖的策略是鼓励这些部落斗来斗去,然后自己在旁边观察,哪一方落了下风,就帮助他,反之,对强势的一方进行削弱,这样就能保持蒙古各部落之间的平衡,使他们永远处于内斗状态,没精力对付明朝。
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的,明成祖先后五次亲征漠北,打击比较强大的部落,这五次亲征都取得了胜利,所以在明成祖时期,蒙古没有对明朝造成严重威胁。
当然,明成祖如此热衷亲征蒙古,还有其他的目的。据说当年朱元璋带兵攻破大都,元顺帝北逃,也带走了传国玉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多次对蒙古用兵,想要得到玉玺,明成祖的动机就更强烈了,因为得到传国玉玺,就等于获得天命,笼罩在他头上的篡位阴云不就烟消云散了吗?
为了方便讨伐蒙古,明成祖还把首都从南京迁往了北京。他在元大都的瓦砾上重新设计北京,他建了紫禁城,也就是今天的故宫,另外他还建造天坛、先农坛,奠定了北京城的基本格局。为了保障后勤,明成祖下令疏通大运河,从东南运粮进京,这叫做用东南之财,统西北之戎马,用东南的财力物力供应北方的军队,抵御外敌入侵,这成为明清两代的一项基本国策,几百年来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稳固北部边疆的同时,明成祖也大力营造南部边疆,这里要说的就是征服安南。当时越南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叫安南,南部叫占城。从秦汉开始,安南长期都是中国的行政区域,唐朝末年,安南脱离中国,但依然奉中国为宗主国,定期朝贡。论实力,安南对中国构不成威胁,那明成祖为什么要征服他呢?
这是因为安南发生了政变,有人像明成祖一样篡了位。安南国王原来姓陈,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安南的权臣黎季犛趁明朝无暇他顾,篡位成功。明成祖登基后,局势逐渐稳定,陈氏后人向朱棣控诉,要求宗主国主持公道。公元1406年4月,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派兵护送陈氏后人回安南,不料卫队中途被安南军队截杀,陈氏后人也被凌迟处死,这让明成祖觉得必须用武力解决问题了。
明军动作很快,陈氏是4月被杀害的,这一年7月,80万明军就兵分两路开进安南。明军屡战屡胜,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占领了安南。战争结束后,明成祖把安南改为交趾,设布政司、按察司,把它变成了一个省,这意味着安南在400年后重新纳入中国版图。
能开疆拓土,明成祖是很得意的,而且征服安南还满足了他的某种心理需求。要知道,黎氏是篡位者,明成祖讨伐他,恰好证明自己得到天下是正当的,所以对篡位者毫无同情心,一定要消灭他们,伸张正义。
讲完武功再说文治,这方面值得展开讲的有三件。第一件是设立内阁制。朱元璋废除丞相,独揽大权,不过这也导致皇帝事情太多,过度劳累。为解决这个问题,明成祖建立了内阁班子,帮助他处理政务。进入内阁的成为大学士,大学士的主要任务是,把底下递上来的奏章整理归类,草拟处理意见,然后上呈给皇帝批示。
跟丞相比,内阁大学士的差距在哪里呢?最大的差别是权力严重缩水。首先,明代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没有得到正式授权。从前丞相下有六部,丞相能对六部尚书发号施令,但明代六部直接向皇帝汇报,内阁是拦不下来的。其次,丞相是正一品大员,位高权重,而大学士的品级很低,只是个正五品的中级官员。所以综合来说,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负责执行皇帝的旨意,这样就可以在避免出现权臣的前提下,让大臣承担秘书性工作,减轻皇帝的压力。
这个思路贯穿了明清两代,从内阁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官员们都把成为秘书作为最高梦想,它的诱惑力在哪呢?首先,大学士都是最接近皇帝的官员,能和皇帝讨论政务,进而影响决策,这是士大夫梦寐以求的。其次,从明成祖开始,大学士几乎都出自翰林院,甚至有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所以虽然大学士官位不高,但社会地位很高,受人敬仰。
文治的第二件事,郑和下西洋。据统计,郑和的船队多达200多艘,人员2万7000人,他们远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东非和红海。如此精心策划,明成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还是跟篡位有关。对明成祖来说,篡位始终是一件心病,损害着他的声望。因此,他希望通过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向海外宣扬他才是大明朝的真命天子,树立良好形象。其中最有象征性的做法是,对海外的国王进行册封,因为这是大国皇帝才有的权利。郑和船队还让一些遥远国度的国王对中国心生向往,千里迢迢来朝贡。据统计,明成祖当政期间,迎来海外使节318次,有四个国家的国王先后七次来华,其中三位还在中国逝世,分别葬在今天的南京、山东德州,还有福建福州。这种万国来朝的场面,增强了明成祖的自信。
第二,明朝建立以来,面临多个方面的外患,东海和南海的海盗一直威胁着明朝,明成祖登基后,崛起于中亚的帖木尔帝国已经扩张至印度,跟中国的冲突随时可能爆发。明成祖派郑和航行印度洋,带有夸耀明朝财力、兵力的思想,想以此打消对方侵略的念头。应该说这个策略是有效果的,明成祖时期,海疆没有出现重大危机。与此事有关的,当然这样做的成本很高,明成祖时期郑和六下西洋,其中前三次就至少花费了600万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没有雄厚的国力是无法支撑的。明成祖死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朝廷考虑到耗资巨大,采取收缩策略,明朝再也没有成祖时代的气魄了。
说完政治和外交上的作为,我们再来看文治的第三件事,是编纂《永乐大典》。明成祖一即位,就任命当时知名的学者解缙负责编纂这套大型类书。解缙组织了将近3000位文士,用了5年时间,终于编成《永乐大典》,收录了13经、21史、诸子百家等典籍,有2万多卷,总字数约3.7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现代学者认为,因为《永乐大典》照录原书的内容,甚至连曲词之类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书,也照单全收,所以它的价值甚至高于清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
遗憾的是,由于战火破坏,《永乐大典》现在只剩下不到800卷,占总数的3%,即便是这样,其中仍然有不少珍贵资料。可以说,这部书是明成祖留给后代最丰厚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