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乾隆帝》:重新解读乾隆皇帝生平的每一处细节
铛铛铃2025-09-16【历史】34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乾隆帝》。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欧立德。
说到这儿啊,你也许就会问了,为什么要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呢?难道他们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吗?的确,外国人不会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但是就像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所说的,中国人看自己的历史,是站在屋子里面看屋子,而外国人看中国历史,是站在屋子外面看屋子。中国人能弄清楚中国历史的各种细节,而外国学者最突出的特色,是宏大的全球史视野,他们能更好地把中国历史放在全球历史中来审视。
本书的作者欧立德就认为,乾隆治理下的清代中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很好地参与了全球历史的发展。因此研究乾隆,就不应该预设中国处于孤立状态,而应该把清朝与他同时代的各个帝国进行比较,将乾隆皇帝和伊丽莎白一世、路易十四等众多欧洲君王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大程度地丰富我们观察乾隆的角度,了解乾隆在世界历史上的位置。
接下来呢,我们就来看看这本对乾隆的独到论述。这本书主要是从政治、军事、文化还有国际关系这些方面,讲述了乾隆的生平事迹。
我们先来看政治方面。大家都知道,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的王朝,但是在中国,满族人口只占据全国人口的1/250,这个国家绝大多数的人口还是汉人。所以不难想象,如何平衡满汉两族,是清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大难题。乾隆皇帝平衡满汉的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继承汉人的传统文化,以缓解汉人的敌意;二是努力保持满人自己的特色,防止满人被汉人同化。
那提到汉人的传统文化,当然首推儒家思想。乾隆展现自己继承儒家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弘扬孝道,二是祭拜孔子。祭拜孔子很容易理解,不过为什么要弘扬孝道呢?儒家说“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放在了“治国平天下”之前,可见家庭关系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性。而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古代中国社会,几乎所有的关系都是由上下等级构成的,比如君臣关系,比如官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这种关系体现在家庭中,就是父子关系。如果一个人可以孝顺父亲,就有理由相信他会忠于上级,从而忠于君王。弘扬孝道,可以说是维护王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汉族统治者喜欢,满族统治者当然不会放过。那既然孝道这么重要,皇帝当然要以身作则,所以呢,他经常想方设法向全天下展示自己的孝。
比如说乾隆皇帝在位60年时,就主动退位,当上了太上皇。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康熙当了61年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把这个记录保持者的位置留给祖父。那对待母亲,乾隆也是极力孝顺。比如说因为母亲信佛教,乾隆就专门为她建造了一座祠堂,里面供奉着有近800尊佛像。母亲去世后,乾隆还把母亲常年念佛修行时散落的头发,放在藏传佛教的匣子里,后来又专门建造了一尊金发塔,来盛放母亲的头发。根据记载,金发塔完全由金银构成,重达107.5 kg。再比如,母亲50大寿的时候,乾隆身穿缀满羽毛的彩色衣服,带着兄弟子孙为母亲表演舞蹈;母亲60大寿的时候,乾隆带着爱好旅游的母亲去气候宜人的江南游览;母亲70岁的时候,乾隆觉得不适合再带母亲去遥远的江南了,但是母亲又十分喜欢苏州,于是乾隆下令,在北京建了一个跟苏州一模一样的集市,让母亲在北京也可以找到苏州的感觉。
说完了乾隆对孝道的重视,我们再来看看乾隆对孔子的重视。你或许听说过,乾隆是一个狂热的旅游爱好者。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乾隆一生花在旅途中的时间多达15年,差不多是他在位时间的1/4,而他巡游的一个重要地点,就是孔子的老家山东曲阜,他一生中曾前后八次去到曲阜。不过,乾隆的巡游可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他又用这样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儒家圣人的尊崇,从而拉拢那些信奉儒家思想的汉族文人。
作者欧立德认为,乾隆尊崇儒家的手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汉矛盾,但是与此同时,他也被儒家刻板守旧的观念拖累了。因为一个尊崇儒家思想的王朝,讲究的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乾隆很难有意愿和能力对政府机构进行彻底的变革。在这一点上,作者把乾隆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进行了比较。彼得大帝是俄罗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对俄罗斯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使俄罗斯走向了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作者认为,乾隆没有像彼得大帝一样推行变革,就是因为被代代相传的儒家传统束缚了。
努力继承汉人传统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满洲人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们弓马娴熟的勇士精神,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开国勇士的子孙们不再擅长骑马射箭,而开始沉溺于安逸的城市生活。他们手里拿的不再是刀枪剑戟,而是骰子和画笔,有些人甚至不再骑马,还有越来越多的满洲士兵因为花销太大,被迫典当了他们的武器和盔甲。宫廷中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说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种种迹象都表明,满洲人的民族特色在逐渐衰退,身份认同面临着巨大危机。
欧立德认为,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先人的成功滋生了自满,导致后人很难保持祖先开拓进取的精神。14世纪的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就指出,王权会在第四代以后走向腐朽。开创者知道建国的代价,所以在建国之后能继续保持开国精神,他的儿子跟随或者至少看到了父亲打天下的过程,在父亲言传身教下,能学习父亲身上的品质。这到了第三代,打天下的艰辛已经远去,富贵安逸的生活开始让人沉溺,从第四代开始,国家在各方面都会大不如前。到了乾隆时代,八旗子弟已经入关六七代人了,他们的情形自然是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汉族人口众多,历史漫长,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这就导致满人在利用汉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汉人的文化征服,汉化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了。
乾隆认为,满族的特色才是大清的立国之本。那为了保持民族特色,不让本民族被汉人同化,乾隆主要推行了四项措施,一是强化八旗体制,二是推广满语,三是重塑满洲历史,四是举行盛大的围猎。
我们先说第一个,强化八旗体制。八旗体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单位,这个制度将满洲人划分成不同的队伍,便于指挥和管理。清朝主要就是依靠八旗军队取得了天下,清朝建立之后,被编入八旗的旗人作为清朝的军功贵族,享有诸多优越的待遇。但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八旗子弟人口增多,开始腐败堕落,旗人变得越来越贫穷,生活越来越糟糕。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满人的八旗传统,乾隆给旗人发钱、划拨土地、投资建设,还帮助他们创造产业。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清理八旗人员的名单,把那些冒名顶替的人清除出去。另外,被编入八旗的汉人,有时候也不得不为新生的满人腾出名额。
再来说推广满语。在乾隆看来,语言是影响民族认同最关键的因素。面对逐渐忘记了自己语言的满人群体,他实施了很多推广满语的手段,比如创办教授满语的官方学校,将中国古代的经典翻译为满语,编制满语词典等等。
保持满洲特性的第三个措施,是重塑满洲历史,激发满洲人的民族认同感。比如说,乾隆曾亲手创作《圣谕广训》,竭力地赞美满洲的起源地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市。为了扩大文章的影响力,乾隆还下令把这篇文章用32种汉文篆字和32种满文篆字雕刻刊行。此外,乾隆还让人编撰了一部叫做《满洲源流考》的历史书,书中全面地梳理了满洲的发展史,并且着力炫耀满洲的历史悠久、部族众多。
乾隆保证自己民族特性的最后一项措施,就是举行盛大的围猎。围猎啊,也就是打猎,满族人早期就是通过大规模的围猎,逐步创建起精锐的八旗军队的。乾隆想要通过围猎,让当时的满人感受到祖先的勇敢强健,从而将这些优秀的民族特性传承下去。乾隆在位期间,一共进行了50多次围猎,参与人数动辄上万,相当于50多次小规模的军事演习。乾隆皇帝最后一次参与这种围猎,已经是八十四岁的高龄,离他去世仅有5年而已。
刚刚说到的这些举措,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满洲的民族特色最终也没能保持下来。对于乾隆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但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满汉的融合却对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里呢,不妨把清朝和印度的莫卧尔帝国进行一下比较。清朝的统治者是占人口少数的满人,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是占少数的穆斯林。那和乾隆吸收并继承汉人传统不同,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从来都没有接受过印度教,最终两个国家的结局也大不相同。满洲人逐步汉化,虽然失去了民族特色,但最终维持了一个版图辽阔、中央集权的国家。而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则是因为疏远了多数人,支持者减少,到18世纪,国内的教派纷争和民族起义此起彼伏,最终被英国人征服。
那说完了乾隆皇帝在政治上平衡满汉,希望保留满人特色这一方面,下面呢,我们再来看一下乾隆在军事文化上的功业。乾隆在军事方面的关键词是“十全武功”。那所谓“十全武功”,就是指乾隆在位的时候,发生在边疆地区的十次战役,有点十全十美的含义。具体来说呢,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发生在新疆的有三次,西藏两次,四川两次,台湾省、缅甸、越南各一次。那正是这些战役,让中国疆域扩大了1/3,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本形状。
那这十次战争有多大的规模呢?我们可以跟同一时期的欧洲做一个对比。单把发生在新疆的战役拿出来看,就足以和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相媲美。从战场的辽阔程度来看,巴黎到莫斯科有2400 km,而从北京到新疆塔里木盆地则有3700 km,而且一路上有一半的地区地处荒漠,禁军和后勤的难度可想而知。从征战的时间来看,拿破仑入侵俄国持续了九个月,而乾隆在天山南北的战争前后超过3年。从战果来看,拿破仑50万远征大军浩浩荡荡前往俄罗斯,最终却损兵折将,只剩下一两万人灰溜溜地退出了俄罗斯国境,而乾隆则成功平定了新疆各个部族,扩大了清朝的领土。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清朝国力足够强盛,兵源充足,能够经得起这样长久的拉锯战。
这些大规模的胜利让乾隆非常自豪,他骄傲地把自己称为“十全老人”。那不仅如此,他还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伟大,比如说大型的凯旋仪式、阅兵、办庆功宴、撰写诗歌、绘制地图等等。在众多手段中,雕刻文字的石碑能最直接的让人感到震撼。在巨大的石碑上雕刻皇帝的话语,一面用汉语书写,一面用满语书写,有时候还包括蒙古语和藏语。这些石碑有的竖立在边境上,有的则安放在北京的国子监里。即使看不懂石碑上的意思,仅仅是仰视这些石碑,就能让参观者感受到清朝统治的威严。
那除了石碑,乾隆还喜欢让皇宫里一些画师绘制战争主题的绘画,尤其喜欢让画师画他自己。其中呢,有一张画是乾隆身披戎装,头戴银盔,骑在马上,左手握缰绳,右手握马鞭的形象,英武非凡。这些画被复制了很多,有的赏赐给寺庙,有的赏赐给重要官员,还有的流传到朝鲜半岛,甚至欧洲、美国。
不过单军事上的成就啊,还不能满足他。为了获得文人的尊敬,巩固个人的权威,乾隆还努力让自己在文化方面有所成就。他热衷于创作诗歌,一生写了4万3000多首诗,是中国从古至今写诗最多的人。那这么多诗是什么概念呢?假如他呀十岁开始写诗,到89岁去世,平均每天都要创作两首诗。像他在鉴赏王羲之书法的时候,就曾想象王羲之创作时的情景,写道:“惠风和畅生,峨溪辉御馆。”他在游览西湖的时候,写诗称赞南屏晚钟,说道:“青莲观疏倚翠屏,霜中断续送来生。”至于他最痴情的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在去世之后,也经常出现在乾隆的诗中,比如“其来不告去无辞,两字平安报我知”,表达了自己思念故人的惆怅。乾隆皇帝几乎是随时随地都会诗兴大发,整部《全唐诗》一共也才收录了4万8000多首诗,而乾隆一人作诗的数量可以与整个唐代流传下来的诗歌数量相当。和他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还曾说过,他非常欣赏乾隆诗词中透出的那种轻柔和美德。
那除了自己创作,乾隆还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包括书法、绘画、瓷器、玉器、钱币,甚至欧洲钟表。他还让人对这些宝贝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呢,对这些宝贝的各方面情况加以记录,包括尺寸、颜色、材质、收藏地点等等,甚至还会画图记录,最终编成非常细致的目录索引。乾隆皇帝这么喜欢搞收藏,表面上看呢,是因为他是一个文物爱好者,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来看,这还反映出他的一种近乎偏执的想法,那就是他要拥有整个世界,哪怕只是在紫禁城内创建一个微缩的世界。这种想法并不独特,在欧洲,随着皇权的扩张,统治者们也产生了这样的心态,从而诞生了大型的博物馆,号称要展示阳光下的万物。不过不同的是,博物馆开放程度更高,可以展现出皇权向普通民众的延伸,而乾隆的皇家收藏仅能向有限的官员开放。
乾隆在文化方面最重要的举动,还要数编撰大型百科丛书《四库全书》。乾隆下令从1773年开始,面向全国征收各种经、史、子、集,然后选择优质版本抄写、核对、纠错,最终形成了规模达3万6000卷的宏大丛书。欧立德认为,乾隆之所以会劳民伤财地编撰如此浩大的丛书,主要是有四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藏书,第二是为了通过大型的文化事业,让自己在儒家的殿堂里有一席之地,第三是为了给文人提供精确的文本,许多古籍经过几代人的传抄,往往存在很多错误,《四库全书》所选的文本,都是当时最有学识的学者仔细挑选出来的,最接近古籍原貌的版本。
那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不就是一些文字差异吗?有那么重要吗?是的,非常重要。比如在欧洲,不同教派之间非常重要的差异,就是对圣经的某些记载的理解不同,可以说圣经的一字一句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中国,儒家经典具有和圣经一样的地位,经典的文字直接影响了什么是正统思想,什么是是非对错。那如此重要的文本,乾隆皇帝自然要掌握话语权,成为权威。
那说到《四库全书》的成书,还有一个理由啊,绝对不能回避。乾隆皇帝这么做,是为了搜寻并销毁民间的反清著作。前面说到了,编纂《四库全书》之前,乾隆先下令搜罗全国的书籍作为参考,而这些搜集上来的书籍,有些被抄写留存,有些则被销毁焚烧。被焚烧的主要都是反对清朝统治的作品。不过皇帝的旨意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被推向极端,而这次极端的后果就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严酷的文字狱。欧立德认为,这些文字狱很大程度上是底层官员和地主士绅玩弄权术的结果,已经偏离了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本意。
好,那到这里呢,我谈到了乾隆在国内政治、文化方面的考量,和实际产生的影响。其实在18世纪,中国已经与周边各国甚至欧洲国家产生了联系。接下来呢,就来说说乾隆朝的国际关系。
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傲慢是众所周知的,但是要明确一点,乾隆是承认在清朝之外还存在其他国家的,比如荷兰、印度和俄罗斯,而且他知道自己对这些国家并没有控制力。说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啊,这种想法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其实啊,并不是。比如从成吉思汗与欧洲中世纪的国王和教皇之间的通信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将全世界都视为自己统治的范围。那相比之下,乾隆还没那么傲慢。
不过乾隆也不认为自己只是统治了中国,他认为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都处在他的统治之下,比如东亚的朝鲜、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中亚地区的许多国家。当然,这种统治并不是直接的,清政府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委派官员,也没有把当地百姓纳入户籍制度,而是通过朝贡体系,将周边国家纳入自己的统治。所谓朝贡,是指周边国家每隔一段时间,要派使者到北京朝拜进贡。朝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者首先要等候好几个小时,等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地位的高低。那轮到觐见的时候,不同地位的人行礼方式不一样,有人只是右腿屈膝,有人要下跪,还有人要磕头。然后就是进贡和赏赐,使者把金、银、珠宝和一些中国难以得到的物品,比如高丽参、犀牛角等等献给清朝皇帝。那作为回赠,皇帝也会把玉器、茶叶、丝绸等赏赐给使者。最后还有宴会,皇帝会赏赐一些皇家的菜肴给使者。跟等待时间、行礼方式一样,各种赏赐也是有等级的。清朝给这些小国划分等级,并且通过利益诱惑,使这些小国都乐于遵守这种等级秩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井然有序的臣服状态。
现在看来,朝贡带来的优越感是很虚的,但是当时的乾隆皇帝却似乎对这种统治方式十分的陶醉,陶醉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1754年,一个叫苏禄的菲律宾岛国,为了避免西班牙人的入侵,请求正式并入中国版图,让自己的百姓纳入清朝的户籍登记制度。但是呢,乾隆却果断拒绝了这个请求。因为在乾隆看来,通过朝贡体系,苏禄国的领土和百姓本来就在大清朝的统治之下,这种松弛的朝贡统治已经让乾隆很满意了,献上地图户口请求并入大清,纯属多此一举。
在大清朝还处在朝贡体系的时候,欧洲逐步形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国家之间的外交更多的是针对领土、贸易等进行谈判,然后签订条约,而不是朝拜、进贡。这两种外交体系啊,各玩各的。还好,这一旦相遇啊,必然会产生摩擦。我们所熟知的马嘎尔尼使华,就是这两种体系的一次碰撞。
乾隆时期,中国与欧洲国家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欧洲对于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特色产品需求量很大。比如说中国每年有1/7的茶叶,都出口到了英国。但是反过来,中国对欧洲的工业产品却没多大需求,这就导致了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专业的说法就是,英国对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在这样的贸易背景下,英国派出了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这些来自欧洲的使者,秉持着欧洲国家之间的外交理念,打算来中国进行谈判,忽悠清朝答应一些能增加中英贸易量的条约,比如增加对外贸易的港口数量,给英国设立一个经商基地,设立一个常驻北京的英国代表等等。不过呢,咱们都知道啊,乾隆脑子里可没这些东西,他依然是按照朝贡体系的流程,来接待英国使团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候,马嘎尔尼终于等到了觐见乾隆的机会,但是在礼仪上却遇到了大问题。在马嘎尔尼看来,磕头这样的礼仪,会严重损害他和英国国王的尊严,所以坚决不从。经过多次交涉之后,清朝终于答应免除了马嘎尔尼的磕头礼仪,马嘎尔尼这才见到了乾隆。然后双方互赠礼物,并举行了宴会。宴会结束,按照乾隆的想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结束了,清朝已经接待了他们,倾听了他们的问候,也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可是在英国人看来,使团的任务才刚刚开始,终于可以开始和清帝国进行贸易协商了。但是马嘎尔尼多次试着和清朝官员约定会谈时间,却总是被拒绝。这迫不得已,他只好把想要讨论的问题写好,交给清朝官员。在英国使团将要离开北京的那天,乾隆回复了他们。他先傲慢的回复英国国王说,你们带来的礼物我都收下了,但是大清朝经常收到来自各个国家的宝贝,什么都不缺,以后也就不需要你们带东西了。接着,乾隆皇帝一条不落地拒绝了英国使团所有的要求。
那对于这次事件,很多人都批评乾隆盲目自大,看不到英国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的威胁,才让中国在半个世纪之后遭受落后挨打的屈辱。但是作者欧立德却认为,从根本上看,这次访问不存在谁对谁错,两个完全不同的外交体系,就像两种不同的语言,初次接触无法沟通,没什么奇怪。但是人们站在20世纪以后,当然可以批评乾隆的迟钝,但是乾隆生活的是18世纪,在当时乾隆皇帝所统治的清帝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政治实体,领土面积堪比整个欧洲,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1/4,国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长期存在国际贸易顺差。总的来说,乾隆统治时期至少前2/3的时期,中国是一个繁荣的帝国。所以生活在当时的乾隆,对自己统治的国家自信满满,这也在情理之中,不可能预料到半个世纪后的鸦片战争。不仅乾隆不能,就连当时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包括英国人自己,恐怕呀都没办法预料,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会在19世纪中叶让整个世界翻天覆地。
所以我们在批评古人的时候,更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盲点,毕竟他们也不是预言家。
那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来对乾隆皇帝做一个总结。从清朝灭亡到20世纪末,乾隆皇帝一直被当成历史罪人,人们都认为,是乾隆让中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境地。20世纪末,随着当代中国的逐渐强大,人们又开始认识到乾隆时代的强盛,转而对乾隆赞誉有加。作者欧立德说,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总会存在或好或坏的评论,有些评论看上去啊,还是相互矛盾的。无论是谴责乾隆还是赞美乾隆,都非常容易,真正困难的是深入到乾隆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乾隆一朝做出全面的评价。他的这本书,希望能够给西方的读者,同样也能给中国的读者提供这样一个机会。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气候文明史》改变世界的8万年气候变迁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