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饶家驹安全区》:中国版“辛德勒”用“难民安全区”保护了数十万中国人民的姓名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5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饶家驹安全区》。
它是美国历史学家阮玛侠的著作。说起南京安全区啊,你可能不会陌生。日军攻陷南京后,欧洲侨民建立安全区,在疯狂的大屠杀中保护了很多中国老百姓。其中的代表人物约翰·拉贝被誉为“东方辛德勒”,受到了中国人的感恩与尊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南京安全区之前,外国人已经在中国创建过安全区了。南京的欧洲侨民实际上啊,是有借鉴的样板的,这就是位于上海南部的南市安全区。这个安全区的创建者是法国神父饶家驹,创建过程中呢,饶家驹投入了大量精力,自己还遇到过危险。饶家驹安全区拯救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后来,这个样板在1949年修订日内瓦公约的时候也被采纳进来,成了战时人道援助规则的一个重要源头。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饶家驹的事迹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历史学家阮玛侠《饶家驹安全区》一书面世,这段历史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阮玛侠,以及她为什么会写这本书。阮玛侠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研究员、美中政策基金会顾问、中国事务研究专家。20世纪上半叶,阮玛侠的父亲曾在上海生活过,所以她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上海很感兴趣,出过几本书。她对中国革命、外国侨民和上海犹太难民的研究广受好评。在阅读文献时啊,阮玛侠经常看到一个名字叫饶家驹,发现了这个人为中国平民做过许多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阮玛侠跑遍了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终于掌握了饶家驹的生平和事迹,让这个被埋没的人物重见天日。
介绍完成书背景,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围绕着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一、饶家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来中国;二、是什么促使他建立饶家驹安全区;三、为了保证安全区的正常运转,饶家驹做了哪些工作;四、饶家驹留下了哪些遗产,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遗忘。
顺着阮玛侠的研究,我们逐一讲述和分析这四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饶家驹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来中国。饶家驹是法国人,1878年3月15日出生在法国西部小镇桑特,饶家驹是他后来的中文名字。出生没多久,饶家驹随父母搬到了法国西北部的洛林地区,并在那儿上学。洛林有着很强的天主教传统,这对饶家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6岁那年,他加入了耶稣会,接受了完整而严格的教育。关于耶稣会的背景,我们稍微展开讲一下,因为这对理解饶家驹为什么来中国很有帮助。耶稣会啊,成立于1540年,是罗马教皇批准的天主教修会。耶稣会的传播速度很快,在将近400年的时间里,传遍了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耶稣会室遍布全球各个角落。耶稣会很早就向中国派出了传教士,我们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都是耶稣会的。所以说啊,耶稣会和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
1913年,饶家驹接受耶稣会派遣,抵达中国上海。耶稣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所有新任职的年轻耶稣会士都必须学习当地语言,这对于开展传教活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饶家驹一到上海,就被派往徐家汇教堂区语言学校,接受全日制汉语培训。饶家驹这个中文名字也是那个时候起的。学完了汉语,饶家驹成为虹口圣心堂的神父。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东北部,范围和今天的虹口区基本重叠,很多日本人住在虹口,饶家驹免不了要跟他们打交道。长期的接触让他掌握了日语,对日本人的心理、性格、习惯也比较了解,这些对他后来成功建立饶家驹安全区有着重要作用。
从1914年到1934年,饶家驹在虹口圣心堂服务了20年,期间由耶稣会开办的震旦大学邀请他任教,教授英国语言和文学,后来还教自然科学。饶家驹的同事和学生对他有着怎样的印象呢?在很多人眼中啊,饶家驹高大英俊,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格健壮,具有男子气概。另外,饶家驹平易近人,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最后,饶家驹独立性很强,讲话不绕弯子,勇于承担责任。他还热爱写诗,留下了不少作品。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饶家驹是一个自信开朗的人,一副贵族气派,很有魅力。这种性格之下,饶家驹后来的所作所为——挺身而出,帮助中国人也就不意外了。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饶家驹开始投身公益活动。到了1931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饶家驹就参与了救助平民的工作。随着局势越来越动荡,更严峻的考验在等待着他。
这样我们就来到了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促使饶家驹建立安全区。最直接的背景就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13号这一天,淞沪战役爆发,处于战争最前沿的上海立刻陷入火海。当时的上海分为租界和华界,由于战斗在华界进行,租界相对安全,所以老百姓纷纷涌入租界,这立即产生了新问题。上海租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短时间内就挤进了50万难民。为了应对越来越庞大的人潮,到1937年11月底,公共租界建了142座难民营,法租界建立了40座难民营,然而还是不够用。而且供应数十万难民的口粮,预防难民潮所引起的传染病,都是棘手的问题。租界当局呢,不得不采取限流措施,阻止新的难民进入。但是任难民自生自灭也不行啊,这个时候,饶家驹提议在华界建立安全区。
哎,为什么这个时候站出来的是饶家驹,而租界当局没有发生呢?这有一个重要原因,中日战争爆发后,欧美列强采取中立姿态,表面上不偏向任何一方,以免引火烧身。因此,租界当局虽然接纳了中国难民,却不想直接处理难民事务,他们希望国际红十字会、中国的救济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来接手。在这种情况下,饶家驹就成了合适的人选。他具备哪些优势呢?首先,他的身份是神父,没有官方背景,同时耶稣会一向制止神职人员干涉政治,这就让日本方面放心,不用担心政治风险。其次,由于热心公益,饶家驹已经是上海滩著名人物,他担任了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得到社会各界的信任,拥有广泛人脉,这对建立安全区、维持它的运作是很有必要的。饶家驹会说英语、法语、汉语和日语,也是很重要的优势,这使他跟租界当局、跟中日双方都能保持有效沟通。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饶家驹对安全区应该收容哪些人做了明确规定,他强调,进入安全区的只能是非战斗人员,也就是没有武器的老百姓,这就是告诉日军,安全区是中立的,不会容纳抗日力量,不用担心。
那么饶家驹准备把哪块区域划为安全区呢?他选中了南市地区,也就是老的上海县城,它位于今天上海浦西的西南角,知名的豫园就在这里。饶家驹选择这里的理由是:第一,南市与法租界接壤,方便救济;第二,相比受到猛烈攻击的闸北工业区,南市的损毁比较轻,完好的房屋比较多,方便安置难民;第三,进不了租界的难民大多聚集在南市,将这划为安全区,能避免日军炮火伤害平民。按照饶家驹的规划,安全区将紧紧靠着法租界,囊括上海老城乡在内的区域,面积约十平方公里,占整个南市地区的1/3,安全区内的难民人数约25万。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获得中日双方的认同和支持。由于双方正处于交战状态,让他们坐下来讨论如何安置难民,这个工作是有难度的。哎,好在啊,饶家驹的外国人身份和国际背景发挥了作用。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饶家驹首先请租界当局出面联系日本人,对租界来说,如果能划出一块安全区,妥善安置难民,将有利于租界本身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这个忙他们是愿意帮的。于是法国人联系了日军高层,在法国舰队副总司令的陪同下,饶家驹见到了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饶家驹提出了在南市建立安全区的设想,要求日军不得轰炸安全区,长谷川清表示会向日本当局请示。饶家驹则强调,不管日方同不同意,他都会建立安全区。果然,一回去,饶家驹就用上海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的身份,组建南市监督委员会,开始筹建安全区。
接着,饶家驹拜会上海市长俞鸿钧,深入会谈。会谈的成果是,饶家驹亲笔起草了一封信,信中说明了在南市建立安全区的想法,并且明确划定了安全区的地理范围,信末有饶家驹和俞鸿钧的签名。饶家驹把这封信交给了日本总领事冈本季正,冈本季正答应了与日军高层商谈,并向东京汇报。日方原则上同意设立安全区,但提出了三个条件要中国政府遵守:一、安全区必须紧靠法租界,不能随意扩大;二、中国政府必须保证中国士兵不会进入安全区;三、一旦日军占领南市,安全区自动归日本管辖。站在中国政府的角度,这样的条件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但是经过饶家驹的耐心劝说,上海市长俞鸿钧决定以难民为重,同意了这些条件。不过,中方坚持认为,安全区的安保工作事关主权,必须由中国的民政部门负责,届时中方将派出200名警察维持治安,这些警察只配左轮手枪和警棍,不携带其他武器。对这个要求,日方也默许了下来。
既然中日双方都同意,建立安全区的基础算是有了,但两国政府不可能签订协议啊,怎么办呢?饶家驹让国际红十字会出面,分别和中国政府、日本政府达成协议,而他组建的难民监督委员会,负责安全区的建立和运行,并对中日双方进行监督。安全区的名称就定为饶家驹安全区,尽量淡化政治色彩,以显示其中立性。
1937年11月8日,饶家驹安全区正式成立,滞留南市的难民终于得到了保障。同时,本来已经逃到公共租界的难民,也有一部分转来安全区。然而,维持一个安全区绝不是简单的事,从成立那天起,饶家驹就要面对各种危机,处理不好,安全区的运作就得不到保障。这就要讲到第三个问题,为了保证安全区的正常运作,饶家驹做了哪些工作。让我们仔细了解一下。
安全区面临的危机可以分成两类,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先来看外部危机,最大的外部危机当然是战争。安全区成立三天后,即11月11日,日军开始向南市进攻,由于南市地区以木结构房屋为主,日军的轰炸摧毁了大量住宅、学校和工厂,虽然日军没有攻击安全区,但随着火势蔓延,安全区也十分危险,有些地方已经发生火灾。饶家驹组织力量控制火势,将它熄灭。通过努力,安全区没有出现太大的伤亡。值得一提的是,战争期间,饶家驹一直待在安全区的天主堂里坐镇指挥,这当然是冒着风险的。当时周边不少地方还在交战,日军的炮弹经常在安全区上空飞来飞去,稍有差错就会对安全区造成损害,但是饶家驹表现得十分冷静镇定,而他的存在也给了人们极大的安慰。
上海沦陷后,饶家驹马上就面临了日军的挑衅。日方提出,他们已经是上海的真正主人,安全区内的治安应该由日本宪兵维持。从内心来讲,饶家驹并不愿意,但是考虑到现实,又不得不做出让步。这样,中国警察撤出安全区,日本宪兵入驻了。然而日军还不满意,他们想方设法要把军队开进来。12月4号,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在安全区附近遭到枪击,他们进入安全区,并挨家挨户搜查。日方还表示,既然上海战事已经结束,安全区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感觉到形势有变,日军可能撤销安全区,饶家驹提出要和日军高层谈判。谈判中他会说日语,熟悉日本人心里的优势起了作用。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商店、金融机构、领事馆,住着好几万外国人,其中不少还是外交人员。那时日本还没有和欧美国家开战,对自身形象有所顾忌,所以必须考虑到欧美人的利益。饶家驹是法国人,身后呢又有租界当局,他在日本人心目中是有一定分量的,他的意见日军高层不可能轻易忽视。同时,饶家驹很注意使用谈判技巧,跟日军谈判时,他态度温和,总是从人道主义出发,避免让日本人觉得他站在中国人一边。饶家驹用词也非常谨慎,从不在语言上刺激到日本人。为此,他不得不隐藏了内心对这场战争的真实想法,但从实际效果看,确实很管用。正是凭借特殊的身份,加上高超的谈判技巧,饶家驹与日方达成和解,保证安全区继续由难民委员会管理,日军继续遵守协议。
好不容易解决了外部危机,再来看内部危机,最大的内部危机就是难民的衣食住行。当时安全区内涌入了25万难民,其中有10万穷人,而且随着沿海城市相继沦陷,青岛、天津、宁波等地也有难民跑了出来。据统计,难民区中工人占49%,农民占13%,其他还有商人、学生等等,因为战争,他们丢掉了工作,没地方住、吃不饱,处境很艰难。更令人担忧的是,进入12月份,上海气温骤降,衣衫单薄的难民急需御寒物资。难民委员会马上行动起来,他们把公共建筑、学校、教堂和寺庙改建成难民营,安置难民。整个饶家驹安全区共有104座难民营,为了方便管理,难民委员会把安全区分成九个区,每个区由难民选举一名中国人担任区长,区长们负责管理各自辖区内的难民营。每一位区长下面设11个部门,分别承担登记、住宿物资、食物、水、卫生、医疗等工作。其中啊,水和食物是难民最需要的东西,但安全区最缺的就是水和食物,怎么办呢?饶家驹先去说服法租界当局为安全区供水,让难民每天领两桶水,取来的水不能直接饮用,饶家驹联系了一个中国救济组织,建造开水房,最终整个安全区建了24个开水房,大大缓解了难民的用水问题。
与此同时,饶家驹动脑筋找食物。租界当局和一些西方慈善组织都提供了食物,难民每天能分到两个馒头和两块大饼干,法租界的居民还自发地将食物送到安全区,但饶家驹明白,安全区里有25万难民,这点食物远远不够。他还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现象,因为缺乏组织,年轻力壮的人更容易抢到食物,老弱病残就不行了,常常没东西吃。为此,饶家驹采取了两个措施,一方面,他积极呼吁社会各界援助,另一方面,他在安全区里开办了24个大米分发中心、24个集体食堂。根据规定,难民每天都要先去分发中心领粮票,然后凭着粮票领取相应的大米。对于那些生病或残疾的难民,难民委员会派出专人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送饭、水和食物,总算解决了。
那御寒物资从何而来呢?国际红十字会送来了1500条毯子和5000件棉衣,但缺口仍然很大。在饶家驹的推动下,社会各界组成了医务分发委员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董事会主席徐艺珍女士担任负责人。徐艺珍通过关系获得了从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捐助。据统计,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医务分发委员会为安全区提供了4万件棉衣,还给公共租界提供了1万7000多件,帮助难民熬过了寒冬。
到这里,饶家驹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他挽救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受到高度评价,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特地接见了他,表达感谢之情。但饶家驹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多,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去美国募款。
1938年5月2日,饶家驹动身了,他坐船横跨太平洋,先到加拿大,随后去了美国。饶家驹拜访了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斯坦利·霍恩贝克,介绍上海地区的难民情况,呼吁美方援助。在法国大使的牵线下,5月26号,饶家驹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两人谈得非常成功,罗斯福批准了一项70万美元的救济计划,这笔钱将通过美国红十字会转交给中国。这次会面让饶家驹信心倍增,他开始筹划巡回宣传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饶家驹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募捐方式,举办慈善晚宴。他给慈善晚宴起了个名,“一碗饭晚会”,只要付六美元,人们就能享受一顿有七道菜的晚宴,这六美元将用来帮助中国难民。这点钱能发挥多大作用呢?饶家驹告诉人们,一美元就能解决一个中国人一个月的衣食住行及医疗费用,六美元就能帮助六个人。“一碗饭晚会”得到了热烈响应,美国各地举办了几千场晚会,募集了大约100万美元。这笔钱交给了中国平民救济联合会,这个联合会的负责人是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小罗斯福,他慷慨地表示,不收一分钱管理费,所有捐款都转交中国的救助机构。饶家驹还走遍美国东部和中部各州,发表演讲,呼吁人们捐款。据不完全统计,他大约筹集到了32万美元,这些钱也都交给了中国政府。
1938年7月,饶家驹认为任务基本完成,启程返回上海。此次行程总共花了三个月,取得的成果总结下来有两条:一、募捐到百万美元,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实质性帮助;二、向美国、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暴行,宣传了中国人坚定的抗战意志。
回到上海后,饶家驹继续管理安全区。随着战火向中国内地蔓延,上海周边的局势稳定下来,难民纷纷离开,到1940年6月,安全区内只有1万5000难民了。鉴于历史任务完成,饶家驹安全区宣布关闭。饶家驹本人则被耶稣会召回法国。耶稣会为什么非要召回饶家驹呢?时隔多年,我们很难知道具体原因。作者阮玛侠分析,为了让安全区顺利运作,饶家驹必须经常和政界、军界打交道,而耶稣会历来强调不甘于政治,所以他们对饶家驹的行为感到担忧。另一方面,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入战火,作为一个法国人,饶家驹自己也有回国的念头。于是在1940年6月16日,饶家驹从上海登船前往法国。就在三天前,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投降,可以设想,这一路上,饶家驹的心情应该是很沉重的。
回到法国后,饶家驹也做过一些工作,但总体并不显眼,原因很简单,他离开家乡太久了,事业、人脉都在中国,在法国没什么根基,想取得好成绩很难。1946年9月10日,饶家驹神父逝世,享年68岁。
饶家驹的传奇一生,他为中国人所做的贡献基本介绍完了。最后我们来讨论第四个问题,饶家驹留下了哪些遗产,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遗忘。饶家驹最重要的遗产是将安全区落到实处。安全区这个概念不是饶家驹发明的,但是在他之前,安全区的规模都很小,救不了多少人。饶家驹安全区拯救了25万难民,这之后啊,中国的南京、杭州、汉口等城也相继建立了安全区。据统计,中国各地的安全区保护了超过50万中国平民,这是空前的壮举,饶家驹在其中的贡献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1948年8月,鉴于二战期间出现的大量暴行,国际红十字大会起草了新的日内瓦公约,公约明确规定了战争中安全区的设立性质和维护,要求各方必须保证安全区的正常运作。公约特地将饶家驹安全区作为样板,供人们参考。中、美、英、法、苏、德、日等国都签订了日内瓦公约,饶家驹安全区成为各国都要学习的经典案例。
奇怪的是,尽管日内瓦公约奠定了饶家驹的历史地位,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名字却被大众遗忘了。饶家驹的名声远远比不上辛德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饶家驹过早逝世,又没有什么人为他做宣传。另一个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人对东方战场缺乏了解,不清楚饶家驹具体干了些什么。我们知道,辛德勒拯救犹太人的事之所以广为人知,和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息息相关,他们大力宣传辛德勒的事迹,犹太裔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了经典影片《辛德勒名单》,这部电影轰动世界,也让辛德勒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相比之下,饶家驹拯救的大多数人影响力完全不能跟犹太人相提并论,再加上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限,最终导致大众媒体没有关注他。而在现代社会,得不到大众媒体关注,就等于被人遗忘,这一点实在让人惋惜。
好了,讲到这里,全书的内容介绍完毕。最后我们简单总结一下:1913年,耶稣会神父饶家驹来到中国,一呆就是2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饶家驹在上海南市地区建立安全区,挽救了约25万难民的生命。他还远赴美国,向美国民众宣传中国抗战,呼吁捐款。受饶家驹影响,中国多座城市也设立了安全区,总计收容了50万中国平民。由于贡献突出,新的日内瓦公约明确将安全区纳入条款,并以饶家驹安全区为榜样,要求各股参照学习。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帮助过中国人的友人,因种种原因被人遗忘,直到美国历史学家阮玛侠从档案文献中发现了他,他的生平和事迹才渐渐被大众了解。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