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三国前传》从党锢之祸到董卓乱政,解码东汉崩塌前的二十年权力暗战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2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讲的这本书啊,叫做《三国前传》,它的副标题是《汉末群雄天子梦》。作者呢,是《文史知识》杂志编辑部的主任、历史学博士、三国专家于涛。
三国的历史啊,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三国演义》,它迷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像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有诸葛亮跟周瑜、司马懿的恩恩怨怨,这些故事虚虚实实,带有强烈的传奇色彩。
不过呀,今天我要讲的这本书,说的却是真实的历史。书中内容覆盖了东汉王朝的崩溃到三国局面形成这个历史阶段,讲的是魏、蜀、吴三国建立前的那段历史。相信啊,听完本期节目,你就会发现,这段真实的历史并不比虚构的演绎逊色。
下面呢,就让我带你回到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来,先看一看导致东汉崩溃的危机是什么。在这个危机当中,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还有士人这三股政治力量各自起到了哪些作用。那在危机过后,东汉的政治生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又如何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呢?
我们先来说导致东汉崩溃的危机。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黄巾起义。公元184年爆发的这场农民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东汉王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它对东汉王朝来说并不是致命的,因为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朝廷就基本把起义镇压下去,天下似乎又恢复了太平。
那么真正诱发东汉灭亡的事件,是皇位继承的危机。由于汉灵帝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人选,所以当他在公元189年去世的时候,局面一下子变得复杂了,各种政治力量都行动起来,为新皇帝的继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那么东汉末年都有哪些活跃的政治力量呢?当时有三股势力,他们分别是外戚、宦官和士人。
我们先来看外戚势力,也就是皇后或者太后的亲戚。一个人当上皇后,全家人沾光,跟着加官进爵,那这些新贵就叫做外戚。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但是东汉的外戚却构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那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啊,东汉总共才195年,其中有100年居然接连换了十个皇帝。这些皇帝登基的时候,年龄都很小,最大的汉桓帝继位时15岁,最小的汉殇帝登基时刚满百天,一岁就夭折了。皇帝年幼,那必须依赖母亲,也就是太后,于是呢,就形成了太后垂帘听政的传统。而太后为了巩固权位,必然要用自己的亲戚,让他们占据重要职位。所以东汉中后期,外戚左右朝政,甚至能决定皇帝的生死。
那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质帝时期的大将军梁冀,他仗着太后哥哥的身份为所欲为。汉质帝很不满意,私底下称他为跋扈将军,批评他飞扬跋扈,肆无忌惮。梁冀听到之后,居然下狠手,毒死了汉质帝,另立了汉桓帝。
我们呢,再看第二股势力——宦官集团。前面说过了,太后利用皇帝年幼垂帘听政,不过限制还是有的。不管太后再怎么强势,大臣都是男性,太后一个妇道人家,如果直接跟大臣商讨国家大计,那按照古代的标准,那是不成体统的。所以呢,太后必须通过宦官跟大臣通济,另外她也要身边亲近的人出出主意。这样啊,宦官就获得了参政的机会,他们跟外戚联手共同把持朝政。
然而宦官是最接近皇帝的人,当皇帝跟外戚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宦官又往往站到了皇帝的一边。外戚梁冀毒死汉质帝,立了汉桓帝,企图永保富贵。可是没过多久,汉桓帝就跟宦官合谋诛杀了梁冀。因为立下大功,宦官深得汉桓帝信任,得到重用,逐渐就有了宦官专权。
汉桓帝的下一任汉灵帝经历啊也很相似,他登基的时候只有12岁,是被外戚操纵的傀儡。后来汉灵帝也在宦官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夺回皇权。所以汉灵帝对于宦官同样十分信任,他晚年重用宦官集团的核心力量——十常侍,也就是十位地位尊崇、侍奉在皇帝左右的宦官首领,让他们把持朝政。
东汉王朝的控制权,就这样在外戚跟宦官之间来回切换,而每一次切换都弄得血雨腥风、乌烟瘴气,这严重损害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所以历史上把汉桓帝和汉灵帝当政的时期,看作是东汉衰落的转折点,叫作“桓灵之世”。
那对于王朝的衰落,最焦虑的就是士人集团了。两汉时期,重要的官职基本上是被世家大族垄断,这些大家族世代读经做官,他们彼此联姻,收罗门生,积累了深厚的政治资源。特别是当时的颍川郡和汝南郡,也就是今天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那里的大家族啊,在朝野编织了庞大的人脉网。
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士人对于宦官专权的局面极为不满,他们上下通气,结成一股势力,着手压制宦官。然而皇帝对宦官的信任不可动摇,结果东汉后期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皇帝听从宦官的意见,把士人集团看作是结党反对他权威的一群人,把他们抓的抓、关的关,进行残酷打击。这样宦官和士人双方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所以当汉灵帝驾崩的时候,东汉王朝存在着三大政治集团:外戚势力、内廷宦官和士人集团。这个时候灵帝的嫡长子才13岁,谁当皇帝也没定好,外戚主政看来势在必行,而内廷宦官和外朝的士人又是水火不容,表面上的平静能维持多久,实在是个大问题。
现代的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如果你担心某种事情会发生,那它一定会发生。果然,最坏的情况出现了。皇帝宝座的争夺,让东汉王朝动荡起来。原来汉灵帝时候的外戚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它其实应该分成两大势力,分别是灵帝的何皇后,还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
何皇后生有刘辩,是汉灵帝的嫡长子。嫡长子继位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吗?问题在于啊,汉灵帝并不喜欢这个嫡长子,觉得他要文化没文化,要风度没风度,没有皇家风范。这汉灵帝啊,更喜欢聪明伶俐的小儿子刘协。可是废长立幼这个事不符合传统,会遭到士人集团的反对,所以汉灵帝一直在犹豫。没想到还没犹豫完,自个儿就给死了。
这下麻烦来了,何皇后当然想让亲儿子刘辩继位了,但是刘协也不好对付,因为他背后站着董太后。当年何皇后在宫廷斗争中,害死了刘协的亲生母亲,董太后就收养了刘协,那自然的董太后希望刘协能继位。这要成了,何皇后母子就危险了,因为刘协一定会报复,所以双方的争斗啊,是你死我活,谁成功都不会饶过对方。
两支外戚斗起来各有靠山,何皇后有两个哥哥,大将军何进跟车骑将军何苗,他们有兵权,而且啊,何进还跟士人们保持着良好关系,袁绍、曹操、孔融等名士都是被他招入府中。董太后的侄子是骠骑将军,也有兵权,但是呢,跟何进一相比啊,实力和声望都差得远。所以董太后采取了一个步骤——和宦官结盟,她把蹇硕拉到自己这边。
这个蹇硕呀,不是十常侍之一,在宦官集团里比较边缘,但是他是汉灵帝晚年最信任的宦官,掌管着禁军。汉灵帝临终前,蹇硕是唯一陪在身边的宦官,汉灵帝还把遗诏交给了他。也就是说,蹇硕可以编造遗诏的内容,反正别人没见过。形势可以说对何皇后很不利,但这时候宦官内部出现了分歧。前面提到过的十常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们担心蹇硕威胁自己的地位,站到了何家这边,除掉了蹇硕,逼死了董太后。
这样汉灵帝的嫡长子刘辩,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他就是汉少帝。东汉王朝似乎又能运作下去了,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前面讲过了,由于党锢之祸,士人和宦官水火不容。现在汉灵帝死了,大权落到大将军何进手上,这个何进身边都是声名显赫的士人,他们怎能不利用这个机会,消除宦官这个祸患呢?
那作为士人集团的代表人物,袁绍向何进就提出,征召四方猛将进入京城洛阳,彻底终结宦官干政。其实呢,以何进的实力,洛阳的军队完全够用,没必要调兵,他的谋士曹操、陈琳都反对这种做法。那么袁绍为什么做出这个建议呢?而何进又为什么会接受呢?秘密呀,就藏在袁绍的心里。
袁绍出身汝南袁家,是东汉的世家大族,几代人的经营使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关系网。他提出调入洛阳的八支军队,几乎都跟他们袁家有关系。显然袁绍是想彻底消灭宦官,进而架空何进把持朝政。
对于何进来说,他一方面采纳袁绍的建议,从各地调军队进京,摆出了接纳士人这边的姿态,一方面呢,又故意做的很张扬,提醒宦官要小心注意。何进自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居中获得好处,两边都不得罪了。可是啊,他没料到此时的宦官集团已经是惊弓之鸟,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他们不明白何进的苦心,反而认为这是动手的前兆,于是先下手为强,骗何进进入宫觐见,然后封闭宫门,把他给杀了。
袁绍听到消息,领兵杀进宫,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就这样,东汉中后期三大政治势力中的两个——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竟然戏剧化的同归于尽。而这一切都是汉灵帝生前不立太子的连锁反应。可以说,汉灵帝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酿成了继承人危机,进而拉开了东汉灭亡的序幕。
接下来呢,我们就来讲东汉是怎么走向灭亡的。这是一个国家全面军事化、政治斗争转向武力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武将董卓主政、袁绍等地方实力派出现,还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我们先来看看东汉灭亡的第一阶段——武将主政。前面提到了,原本朝廷中央的三大集团瞬间就垮了两个,现在只剩下士人集团。凭借铲除宦官的功劳,袁绍顺理成章的成为士人领袖,本应该是接管朝廷,但是东汉的政治局面开始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局面。袁绍之前调入京城的八支军队,并不都听他的,其中最大的变数是董卓。
董卓是武将,长期掌管凉州的军事,他可不像《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无能。实际上啊,董卓的军事才能很强,是保障东汉西部边疆的重要将领。董卓军作风彪悍,被称为是虎狼之师。而且董卓跟袁绍一样,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那进入洛阳之后,董卓干了件惊天动地的事——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表面的理由是汉少帝没有皇帝的样子,而刘协处变不惊,有天子风范。其实董卓是冲着士人去的,要知道啊,士人集团当初可是拼了站在汉少帝这边,废掉他,那等于给士人一个下马威。
对此,袁绍他们当然是不满意的,但是在洛阳,袁绍已经不是董卓的对手了,只好逃去冀州。他这一走,董卓马上改立刘协,他就是汉献帝,也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这样一来,董卓就以武人的身份入主中央。
在对待皇室的态度上,武将跟外戚和宦官有本质区别。外戚和宦官自身并没有力量,他们需要依靠皇权从中分一杯羹,无论他们怎么折腾,都不可能取皇帝而代之,这就是为什么东汉动荡了100多年,却迟迟没有灭亡的原因。那武将就不同了,武将手里有军队,能为所欲为,甚至废除现任皇帝自己登基。所以董卓的崛起意味着武力成为政治斗争的决定性力量,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
在董卓的淫威下,士人们采取了两面手法。一类人表面上与董卓合作,暗地里策划推翻他,比如司徒兼尚书令王允;另一类呢,像袁绍那样到地方上组织武装,地方实力派跃上政治舞台,这就进入了东汉灭亡的第二个阶段。
以袁绍为例,离开洛阳之后,袁绍去了冀州。为什么选择冀州呢?首先是汉代冀州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相当于今天河北省,足够积聚实力。另外,袁绍家族号称是门生故吏遍天下,而当时的冀州刺史韩馥就是袁氏的门生,袁绍去投奔他,一定以礼相待。所以一到冀州,袁绍就当上了渤海太守。接下来,袁绍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鸠占鹊巢,逼走了韩馥,自己当上了冀州刺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从此冀州成为袁绍的大本营。
在袁绍的牵头下,对董卓不满的地方人士联起手,组成关东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向洛阳东边的虎牢关进发。在关东联军的压力下,董卓放弃洛阳,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最后在长安,董卓本人也被司徒王允设计除去。
尽管武将很强悍,但终究被先前的士人群体内外联手干掉了。这是不是表示朝政将回到正轨呢?恰恰相反,作者认为经过董卓之乱,一切都回不去了。这是因为士人的能量和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简单的说,他们从汉室的忠臣,变成了拥兵自重的地方实力派,也就是军阀。
关东联军在讨伐董卓时的表现,就很能说明这些地方实力派都在想什么。关东联军由冀州、兖州、荆州等地方实力派组成,包括袁绍、袁术、曹操、刘岱这些人。然而打一开始,他们就各打各的算盘,内斗不断。比如说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乔瑁,长沙太守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而当孙坚攻打董卓的时候,负责后勤的后将军袁术不发军粮,导致他战败。那这时候盟主袁绍在干什么呢?他也在观望,按兵不动。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啊?因为对于地方实力派来说,保存实力,扩大地盘,那才是最重要的,有机会的话,最好自己能当皇帝。而讨伐董卓其实只是个幌子。所以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做《汉末群雄天子梦》。那在成为地方实力派以后,士人们开始觊觎更大的权力,不过这个梦啊,不能公开说出来,因为大家实力差不多,谁当皇帝,其他人都不服。
你像当时占据淮南的袁术,就破了这个忌讳,自称皇帝,结果搞得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最后惨淡收场。所以在名义上,大家还承认汉献帝的地位,这就让曹操看到了机会,搞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这就是东汉走向灭亡的第三阶段了。
严格来说,曹操并不是士人出身,但是通过结交名士以及自身的努力,他被士人群体接纳。董卓之乱爆发之后,曹操逃离洛阳,来到陈留,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一带,招兵买马加入关东联军。联军瓦解之后,曹操四处征战,最终在豫州站住脚,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四省交界的地区,成为地方实力派之一。
在汉末群雄当中啊,曹操不是最强的,冀州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孙权兄弟,论实力都比曹操强。而且曹操对豫州的统治也不太稳固,那就在这个当口,董卓被王允杀掉,长安大乱,汉献帝在军队的护卫下重返洛阳。而豫州靠近洛阳,于是曹操的谋士毛玠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要曹操奉迎天子之后,就能用天子的名义号令不听话的地方实力派了。
另一位谋士荀彧则说的更大胆一些,汉高祖刘邦为楚国的义帝扶桑获得了民心,这个义帝是秦末起义军共同推举的皇帝,后来被项羽杀害。刘邦讨伐项羽的时候,就指责他大逆不道,害死义帝,得到了广泛响应。荀彧举这个例子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刘邦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起兵,胜利之后,自己却登上皇位,开启了汉王朝400年基业。这无疑是提醒曹操,奉天子的好处是自己有可能成为天子。
十几年之后,曹操和荀彧产生矛盾,荀彧离奇死亡,所以有人就认为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但曹操想篡位就逼死了荀彧。但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取代汉室的建议恰恰是荀彧本人提出的。
那么曹操是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呢?公元196年,曹操在洛阳奉迎汉献帝,鉴于洛阳已破败,随后迁都许昌,那也是曹操的根据地。这一年,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军事掌管百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此后又用五六年的时间统一中国北方。在一系列战争中,他都用了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有了别人没有的大义名分。
208年,曹操自任丞相,独揽大权。同一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打断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尽管遇到了挫折,但曹操已经具备了取代汉室的威望和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也是给东汉朝廷大换血的过程。
军事上,曹操老家,也就是今天安徽亳州一带的人,包括曹操的亲戚曹仁、曹洪、夏侯惇,他们是曹操的子弟兵。几年下来,这些子弟兵积累军功,步步高升,牢牢控制了军权。
政治上,曹操获得了颍川士人的支持,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荀彧。在荀彧的引荐下,郭嘉、荀攸、陈群等名士纷纷投靠曹操。可以说,颍川士人跟曹操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成为他称帝的幕后推手。
这样,军事上、政治上,曹操都做好了准备,所以他加快了称帝的步伐。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建魏国。216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一切礼节待遇离皇帝也就差一步了。走到这一步,曹操就差一个皇帝的名号了,东汉王朝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但是两场战争意外地让东汉多活了几年。第一场是汉中之战,公元217年,曹操跟刘备争夺战略要地汉中,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结果曹军失败,丢掉了汉中。之后刘备自称汉中王,以汉中为屏障,巩固了他对四川的统治。对此啊,曹操无可奈何。
第二场战争是襄樊之战,公元219年,刘备手下的关羽进攻襄阳和樊城,创造了水淹七军的经典战例,曹军惨败,军心动摇,曹操被迫亲自救援前线。这一次战役,曹操心力憔悴,返回洛阳的第2年,他就病逝了。
频繁的战事,让晚年的曹操没腾出手来考虑登基的事情,他失去了亲手取代汉室的机会,但是道路已经铺平。就在曹操逝世的公元220年,长子曹丕迫使汉献帝让位,以魏代汉,并且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到这里,东汉王朝灭亡的三步彻底走完,一个统治中国百余年的帝国寿终正寝。
此后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后世称为蜀汉。一年之后,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当时的武昌,也就是今天的湖北鄂州称帝,国号吴。我们常说的三国,严格来说这个时候才算真正确立。
所以这本《三国前传》,实际上就是一本东汉灭亡史。灭亡的导火索是汉灵帝的继承人问题,外戚、宦官和士人三大政治力量为此展开争夺。灭亡的过程共有三步,总结起来就是地方军事力量控制了中央权威,让皇帝变成傀儡,最终由曹氏家族完成最后一击,取刘氏而代之。在没有征服所有地方实力派的情况下,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