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商君书》从商鞅变法到现代管理,一本教统治者如何将人民驯化为工具的终极教科书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1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商君书》。
本书的来历可不一般,它和中国历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有关,这个人就是商鞅。
我们知道,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正是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变法,使自己强大起来,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商鞅为秦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还有实施过程充满了好奇。但是因为年代久远,商鞅变法留下的材料很少。《史记·商君列传》里有一些记载,主要是商鞅的生平经历,以及变法遇到的阻力,关于变法的具体内容不太多。另一份文献就是《商君书》了。
这本书收录了26篇文章,其中有两篇只有标题,正文已经丢失。这剩下的24篇,详细记录了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恰好可以弥补《史记》的不足。
不过,《商君书》本身也有些复杂,它并不完全是商鞅自己写的。据学者考证,战国后期,法家弟子搜集整理了商鞅变法相关的资料,汇集成《商君书》。其中有些文章应该是商鞅写的,例如《开塞》篇、《农战》篇,有些则是别人写的。所以说,《商君书》实际上是一部法家著作汇编,与商鞅变法本身不完全重合。
下面我们就来讲这本书,我们将围绕三个问题依次展开:
一、商鞅是怎样踏上变法之路的?
二、商鞅都为秦国支了哪些新招?
三、为什么笑到最后的是秦国?商鞅的变法可以复制吗?
我们逐一讲述这三个问题。先说第一个,商鞅是怎样走上变法之路的?
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商鞅这个人。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商鞅本名公孙鞅,是魏国的王室子弟。魏国保卫的那个,位于今天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处,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封地,在春秋时地位尊崇,但到了战国时期,它已经沦落为一个小国。
别看魏国弱小,却出了很多人才,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还有后来那个奇货可居的丞相吕不韦,都是从魏国出来的。商鞅也不例外。
商鞅从小喜欢行明治学,就是法家那一套治国理政的方法,但是自己的国家实在太小,没什么机会,于是他跑去了另一个国家魏国,这个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那个魏国。商鞅投到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当了中庶子。中庶子是什么官职呢?相当于丞相的秘书,为丞相整理文献、起草文稿之类的。
公叔痤很快就意识到了商鞅的才华,但由于魏国情况复杂,他并没有向魏惠王推荐,直到临终前,魏惠王问他:“如果你死了,谁来继任呢?”公叔痤在病榻上推荐了商鞅。然而魏惠王沉默以对,公叔痤见状,接着说:“如果你不能用商鞅,就杀了他。”魏惠王也没听,他显然是瞧不上这个年轻人,所以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杀掉他,而是把他闲置着。
商鞅知道自己在魏国没有机会了,打算改换门庭。去哪儿呢?这时候,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号召全天下的人才为秦国效力。于是商鞅果断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商鞅见到了秦孝公。祭祀谈下来受到赏识,商鞅是用什么打动秦孝公的呢?原来他详细讲述了强国之术,这让胸怀大志的秦孝公十分兴奋。
为了改变秦国落后被其他国家打压的局面,他准备变法。但是秦孝公担心保守派反对,所以安排商鞅和保守派大臣甘龙、杜挚当庭辩论。那么他们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当然就是要不要改变现有的制度。
辩论中,商鞅力排众议,阐述了他对变法的认识。《商君书·更法篇》记载了这些言论。当时秦国的保守派认为,秦国的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官吏百姓都很熟悉,顺应传统进行统治,不会费什么力气,何苦变法把国家搞乱呢?商鞅反驳说,每个时代情况不同,照老办法做事怎么能行呢?在商君看来,聪明的人制定新法律,愚蠢的人才受旧制度束缚,贤能的人变格礼,无能的人才因循守旧。这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法律,推行变法的观念,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家学说的核心。
对此,秦孝公十分赞赏,他压制了保守势力,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封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左庶长是国君身边参赞机要的官员,这是商鞅第一次变法,主要是废除贵族特权,编户齐民,建立军功制度。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任大良造,这个官爵的级别非常高,几乎是秦国的最高长官了。此时的商鞅已经掌管了秦国的行政和军事,两年后,他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次的主要内容是在秦国建立郡县制度,开垦土地,吸引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到秦国。
两次变法雷厉风行,重新组织了秦国的社会结构,扫清了各种障碍,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秦军战斗力迅速提升,成为令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师。
在商鞅的策划下,秦国多次击败魏国,夺回了大片被魏国占据的土地。因为这些军功,秦孝公把今天的陕西省商洛一带赐给他,作为封地,那个地方当时叫做商,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商鞅来称呼他了。
商鞅让秦国成功崛起,声望如日中天,与此同时,他的身边又危机四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变法严重损害了王公贵族的利益,而且商鞅执法公正,不管你是王子还是权贵,只要犯法都要受到惩罚,这更让贵族痛恨,他们对商鞅恨得咬牙切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商鞅失去了靠山。不久,有人诬告商鞅造反,商鞅被迫跑到老东家卫国避难。然而魏国人怨恨他帮助秦国打败了自己,而且害怕秦国怪罪,又把他遣送回去。最终商鞅被处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的残酷刑罚,商鞅的家族也被灭族。
尽管商鞅死了,但变法并没有废除,历代秦王都严格地执行商鞅定下的规章制度。在商鞅死后100多年,秦国终于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宏愿。
不过我们也知道,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富国强兵,魏、韩、赵、楚等国也都进行过变法,可为什么最终胜出的是秦国呢?商鞅变法究竟隐藏着哪些让国家强大的秘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方面《商君书》记载特别庞杂,有时候它会罗列秦国的政令,有时又会讲一些原则,显得不是很系统。但只要掌握一个关键词,我们就能对商鞅变法有个整体的掌握,这个关键词就是农战。农是农业的农,战,是战争的战,农战两个字就是商鞅变法的精髓,其他的举措,如法制、赏罚、愚民政策、军功、爵制,都是为农战这个根本目的服务的。
那什么是农战呢?就是农业和军事。在战国时代,这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商君书》里有一个专门的《农战》篇,对此专门做了讨论。商鞅指出,国家要强大,靠的是农战,而且农业和军事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为什么呢?只有保证农业的繁荣,国家才能积累足够多的财富去供养军队,进行对外战争。反过来,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国家吞并了大量土地分给农民,农业的生产力会越来越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节节提升。
所以商鞅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需要通过农战得以安定,君主需要凭借农战获得尊崇的地位。在竞争极其惨烈的战国时代,谁能将农战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谁就能消灭其他国家,统一天下。
但老百姓愿意服从农战这一治国规划吗?不一定。商鞅承认,种,老百姓觉得太辛苦,打仗老百姓又怕死,这是实际情况,符合人性。相比之下,经商既能获得利润,又没有生命危险,大家都乐意干。可如果人人经商,谁来务农,谁去打仗呢?所以国家必须采取措施,让老百姓只能去种地当兵,没得可选,答案就是立法。
商鞅变法的第一个措施就是颁布垦草令,鼓励农业生产。《商君书·垦令》就记载了这份法律文件的基本内容。《垦令》篇里说,既然经商的利润比种地要高,那政府就增加商人的税,对经商行为做出种种限制,让商人赚不到钱,无利可图,商人会灰心,觉得还不如去种地吧。对于努力种地的则要进行奖励,上缴的粮食、布匹达到一定数额就可以免除劳役,这就是强本抑末,即鼓励农业,抑制商业,这也成为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
垦草令还把矛头对准了王公贵族,商鞅认为,贵族不用劳动,就能从自己的封地中收取租税,养很多食客,这跟寄生虫有什么区别?所以他规定,你养多少食客就要缴多少税,食客还必须为国家干活,而且都是脏活累活,这样食客就没法混饭吃了,只能去种地。
通过一系列法令,商鞅强本易末、不养闲人的逻辑就清楚了。接下来就轮到搞军事了,那商鞅有什么办法把老百姓送上战场呢?这就要提到军功爵制。
秦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只要立下军功,都能获得相应的爵位,这种凭借军功获得爵位的制度,就叫军功爵制。军功爵制共分为20级,级别越高意味着军功越大。根据《商君书·境内篇》的记载,如果士兵斩获了一名敌军军官的首级,将获得爵位一级,增加田地一顷,得到仆从一个,军功积累下去,爵位也就跟着提升,你能获得的好处也就越多。另外要是你犯了罪,还可以用爵位来抵消、减轻处罚。
这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可是个惊天动地的事情。从前国家的官位爵位都被贵族垄断,并且由贵族们一代代世袭下去,打仗的时候,军官由贵族和士大夫担任,老百姓只能充当服从命令的炮灰,想要获得个一官半职几乎不可能。商鞅变法打破了这个世袭制,开启了身份流动的可能。
而且秦国的军功爵制执行的非常严格,严格到了什么程度?举个例子说,商鞅本人对秦国的贡献够大了吧,但是仅仅凭借主持变法,他还不可能获得封地,他获得的商的封邑,最终靠的是帮助秦国夺回了被魏国占据多年的土地。所以如果你想获得爵位,就必须立下军功,没有军功的话,哪怕你祖宗是贵族,你也很难再享受到特权。
诱人的激励措施和公平的执行,使普通士兵满怀出人头地的希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令六国闻风丧胆。
小结一下,通过强本易墨和军功爵制,商鞅把秦国打造成了一个兵农合一的国家,社会结构扁平,上层是统治者,下层是农兵,采用普遍兵役制,平时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供应军队,战时他们就组成军队对外作战,扩张土地,建功立业。这使秦国成为一部高效的战争机器。
但是说到这里,我们忍不住好奇,秦国人真那么听话,就没有一点反对的声音吗?其实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得多,商鞅变法的过程,一开始反对的人还是很多的。根据《史记·商君列传》的说法,变法推行的第一年,秦国老百姓觉得受不了,有几千人跑到国都去申诉,秦国的王公贵族更是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变法。然而执行10年以后,秦国老百姓就非常高兴了,衷心拥护变法,这是循循善诱的结果吗?当然不是,真相是商鞅运用了法律手段,坚决推行变法。
那他都用法律做了哪些事呢?简单说有三条:一、严刑峻法;二、法律公开化、透明化;三、执法公平公正。下面我们来一条条说。
先说严刑峻法,商鞅认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所以强大的国家一定要使民众变得弱小,怎么做到呢?那就是用严刑峻法制服民众。商鞅主张,即便民众触犯了一点点法律,也要严厉处罚,长此以往,民众将不敢违反任何法律,老百姓服服帖帖,小心谨慎,违法的事自然被消灭了,这就叫以刑去刑,让你知道厉害,不敢再犯。
例如,对于抱怨变法的人,商鞅指责他们不遵守法律,是乱民,通通赶到边疆去。既然对民众的处罚要重,那么对民众的奖赏就要轻,不能随便给,为什么呢?因为人民要是不拼命就能获得奖赏,那国家就要被掏空了。商鞅主张行重赏轻,这样民众一方面不敢犯法,另一方面努力为国贡献,国家就能控制民众了,民弱国强的格局也就形成了。
再来讲法律公开化、清晰化,尽管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但他并不认同将法律神秘化,弄得老百姓都不知道、看不懂。正相反,商鞅认为,圣人制定法律务求简单明确,不管是笨的还是聪明的,都能看明白、照着做。鉴于秦国的法律又多又详细,一般人很难完全掌握,商鞅还设立专门的官吏,向老百姓讲解法律知识,防止人们因为不知法而犯法。所以秦国的法律虽然严格,但是当民众适应了以后,要遵守并不困难,而且法律条文公开而且清晰,也能避免官吏利用民众的无知,从中浑水摸鱼。
最后我们来讲执法要公平公正,商鞅制定严刑峻法是针对所有人的,他认为如果选择性执法,法律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商君书·赏刑》篇提出,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法律都一视同仁,凡是触犯法令的都要处死,不能赦免。如果法官胆敢网开一面,也要被判死刑。同样,给臣民赏赐也要按照法律来,法律规定立了功给多少赏赐,就必须给多少赏赐,不能因为你是君主的宠臣,就获得超过法律规定的赏赐,也不能因为君主讨厌某个人,他立了功就没有赏赐,这就叫赏随公罚随罪,如果随心所欲,国家就会混乱。
在执法方面,商鞅是一板一眼的,他干的最绝的一件事就是惩罚太子的老师。前面说过,变法之初,秦国上下一片反对声,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犯了法,商鞅要惩罚太子,但太子是未来的君主,法家再怎么强调执法公正,君主犯法到底是不完全按规则来的。可太子犯法又不能不罚,怎么办呢?商鞅拿太子的两位老师开刀,一位被处以黥刑,被割掉鼻子,一个被处以劓刑,在脸上刺了字。商鞅的用意是杀鸡儆猴,连太子我都不放过,何况别人呢?果然,这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反对变法了。
到这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就介绍完了,变法的核心就是通过立法改变风俗,通过政策鼓励农战。从公元前356年启动变法,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秦国用130多年统一了天下,商鞅变法的效果可见一斑。可为什么当时的六国没能照葫芦画瓢,复制商鞅的办法?为什么以后的朝代里,虽然不乏变法图强的努力,但人们也很少再提到《商君书》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商鞅变法很难被复制?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第一,为什么六国没能复制商鞅变法?第二,《商君书》在后世又是被人们怎么利用的呢?
先来看看为什么六国没能复制商鞅的变法。其实进入战国以后,变法图强是各个国家的共识,而且率先变法的是魏国,在商鞅的前辈,早期法家代表人物李悝的主持下,魏国的世袭制被削弱,农业得到发展,军事实力迅速上升,魏国一度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在魏国的带动下,韩国、赵国、楚国、燕国也进行了变法,并取得了很大成效。所以从时间上看,在变法方面,秦国是后来者。
那为什么秦国后来居上,成为最终的赢家呢?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秦国的变法最彻底,执行最严格,持续性也最好,这是其他六国无法相比的。李悝死后,魏国的变法陷入停滞,吴起在楚国进行的变法,因为遭到贵族势力的强力反扑,也半途而废。相比之下,秦国历代国君都遵循商鞅确立的制度,而且不断加以完善,这就是秦国国力在100多年里保持上升势头,和六国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量变成质变,秦国对六国具有了压倒性优势。
我们再来放宽历史的视野,来谈谈,为什么后面的朝代也没能复制商鞅变法。我们讲过,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农战,具体来说就是强本抑末和军功爵制。强本易墨好学,事实上,后世的朝代都把打压商人作为基本国策,这是商鞅变法得到继承的部分,但秦国的军功爵制很难照搬。
根据军功爵制,士兵立了军功,将获得爵位和土地,这意味着必须不断进行对外战争,这样士兵才能加官进爵,也才有更多的土地分给士兵。在战争年代没问题,可一旦统一天下,无仗可打,无功可立,普通士兵失去了咸鱼翻身的机会,整个军功爵制就会停摆。如果继续扩张,士兵和国家付出的代价都会很高,因为军队调度要越出中原核心区域,实现南北东西的大跨越,而且一旦开战旷日持久,士兵有家难回,必然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新的战争地区也未必有适合耕作的土地。所以后来秦国北退匈奴,南征越地,反而成了灭国的根源。
由此可见,军功爵制的执行,有它的限度和特定的历史条件,连秦国也要进行调整,后来的统治者更是吸取教训,继承了商鞅变法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放弃了其他部分。
说过了《商君书》,来谈谈另一本法家的重要著作《韩非子》。《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两本书都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那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内容来说,两本书存在传承关系,《商君书》反映了早期法家的实践,《韩非子》则归纳总结了法家学说,所以《韩非子》比《商君书》更完备,观点也更抽象、更深刻,这是很自然的,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看得更远。但韩非有韩非的短板,我们知道韩非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学说,商鞅就不一样,他亲自主持秦国变法,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所以《商君书》记载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法令制度,这是《韩非子》缺少的。
另外两者的侧重点也有区别,《商君书》重点关注社会改革,怎样把社会组织起来,怎样把民众动员起来,怎样富国强兵,这是他关注的重心,要达到这些目标,主要依靠制定法令,并且严格执行法令,而且要光明正大的来,阴谋论的东西比较少。《韩非子》则更关心君主的权位,要求君主运用权术,一方面防止臣夏威胁自己,另一方面驾驭臣下,使他们为自己服务。
所以这两本书可以说是2000多年来,法家思想的双壁,合在一起来读,才能充分理解法家人物是怎么回应战国时代激烈的变革诉求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