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维米尔的帽子》维米尔如何用一顶帽子讲述大航海时代
铛铛铃2025-09-16【历史】79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啊,是《维米尔的帽子》。你可不要以为这本书是讲帽子、讲时尚的,这其实啊,是一本很特别的历史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啊,在本书中,作者并没有一味铺陈事实,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七件艺术品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隐藏了某些历史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作者把17世纪全球各地发生的孤立事件,放在了一个互相联系的大背景下去审视。
全球史研究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世界历史是互联互通的。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作者讲述了17世纪全球化萌芽的那一段传奇历史。那时候,欧洲的航海家和商人们冒着风险向亚洲出发,寻找通向东方的路线,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就这样形成了。中国的明朝,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是《维米尔的帽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你可能想问,维米尔是谁?维米尔啊,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你可能看过,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作品能代表他作品的特色,就是喜欢描绘一个安静的室内空间,人物主角通常是女性。维米尔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西方他可是家喻户晓的。
本书作者,加拿大著名全球史专家卜正民,他说他使用维米尔这个向导,主要也是为了照顾普通的西方读者。维米尔又刚好生活在港口城市,他的画作中透露了很多全球贸易的细节,你可以把他的这些艺术作品看成是引子,由它们引出每一个具体的全球贸易话题。作者用贸易这个关键词,追踪了每一种商品的起点,试图告诉读者,任何地方都暗含其他地方的影子。
好,接下来呢,我们就通过这几个引子,跟随作者把目光投向世界。我们从维米尔的一幅油画《代尔夫特一景》讲起。这是维米尔唯一一幅表现大空间的作品。代尔夫特是荷兰的一个港口小镇,也是维米尔的家乡。画面上半部分是蓝天白云,下半部分是港口水岸上的建筑群,阳光下的城门、教堂的尖塔在画面中央非常抢眼,教堂两旁是几十座层层叠叠的建筑。作者发现,画面中的一幢建筑,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仓库。画面右边还有两艘拴在一起的船,他主要是想通过这两个线索来讲荷属东印度公司的发展。
先讲画面右边这两艘船,它们可以说是17世纪全球降温的一个历史标志。那时候冬天气温越来越低,北极的海冰开始往南移动,北海鱼群也跟着向南游,向波罗的海,让飞鱼渔场落入了南边的荷兰渔民手里。这两艘捕捞船就是当时用来捕捞飞鱼的。荷兰人的飞鱼生意做大了,让荷兰人有资本投注在其他风险事业上,特别是造船和海上贸易,成就了荷属东印度公司。
画面中那栋建筑,经作者考证,正是荷属东印度公司的仓库。荷属东印度公司,是全世界第一个大型股份公司。在这之前呢,荷兰有很多小贸易公司都要和亚洲做生意,互相竞争很激烈。为避免恶性竞争,1602年,荷兰官方出手整顿了这些小贸易公司,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大型商业组织,荷属东印度公司诞生了。它在荷兰六个主要城市,比如鹿特丹和代尔夫特都设立了事务所,整合零散力量,拧成一股绳,开拓亚洲贸易。这个办法是成功的,才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荷属东印度公司就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贸易公司。
当时啊,很多荷兰人都希望为荷属东印度公司效力。1595~1795年,这200年间,有近百万人从荷兰走海路前往亚洲,与印尼、日本、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开展贸易。维米尔的亲戚里,至少有三个搭了荷属东印度公司的船,出去闯天下。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前往亚洲呢?这就要归功于马可·波罗带来的中国热。13世纪后半叶,马可·波罗在元朝生活回到欧洲后,写下了著名的《中国游记》。拜他的精彩描述所赐,中国成为欧洲大众心中的宝地。16世纪开始,欧洲人前仆后继地寻找通往中国之路。到了本书重点描述的17世纪,欧亚之间人员流动频繁,欧洲和中国之间形成了制度化的定期贸易,两个地方之间有了互动。所以虽然维米尔一辈子也没出过荷兰,在他的画面中却留下了对外贸易的蛛丝马迹。
好,接下来呢,我们讲第二件艺术作品,维米尔的另一幅油画《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这幅画呀,描绘了一个向女子求爱的军官,他穿了一身鲜红的外套,头戴一顶大大的帽子,坐在窗前跟他对面的年轻女子聊天。从女子脸上的笑容来看呀,似乎两人聊得挺投机的。作者通过画面中军官戴的这顶超大的帽子,想讲的是当时的欧洲人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热情。
为了筹集寻找通往中国之路的经费,欧洲人拼命开拓可以挣大钱的生意。北美、加拿大地区出产上好的海狸毛皮,这种毛皮是做帽子的上等材料,这对当时正想在北美建立第一批殖民地的法国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他们在加拿大地区收购毛皮,运到欧洲出售,这一桩生意为法国人提供了很好的收益,可以用来支付勘察线路的庞大开销。
作者重点讲了一个叫尚普兰的法国人,他是众多寻找中欧航线的欧洲人之一,也是入侵北美大陆的第一波欧洲人之一。1603年,他以法国考察队队员的身份,进入北美五大湖区,也就是今天的加拿大和美国边境,就是为了寻找做帽子用的海狸毛皮。为了争夺毛皮资源的独占权,尚普兰同五大湖区的土著印第安人展开战斗,他们有独门制胜武器——火绳枪。
那时候火绳枪还是相当新的发明。稍微岔开个话题,这个发明还得感谢中国人,因为最早制造火药、利用火药发明武器的是中国人。不过欧洲的铁匠也有本事,将中国人发明的火炮按比例缩小,制造出便于携带的小型火枪——火绳枪。火药的出现引发了影响全球的连锁效应,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让欧洲人可以发明火绳枪,帮助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在那儿开采了大量白银,然后用这些白银又在印度、中国采购大量货物,运回欧洲销售。
好,我们回到海狸毛皮。法国人利用火绳枪的武器优势,夺取了他们需要的毛皮,再用毛皮的下层绒毛制作毛毡,海狸毛毡是制造上等帽子的好材料。15世纪之前,欧洲人用欧洲出产的海狸毛皮做帽子,但因为过度捕捞,海狸数量减少了十之八九。尚普兰弄来的加拿大海狸毛皮出现在欧洲市场之后,需求暴增,海狸帽大为流行。这个行头首先在商人圈流行,过了几十年,就扩大到宫廷、军方的上层人士。不久,凡是讲究派头的人,必须有顶海狸帽。买得起海狸帽的人比派头、比身份,制作海狸帽的商人比货色、比设计,于是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稀奇古怪的帽子,整体趋势啊,是帽子越来越大,还要加上彩色帽带,帽带上嵌入靓丽的装饰,就像《军官与面带笑容的女子》画中那位主角,他的帽子可以说是当时最时髦的样子。
不过呀,尚普兰的跨国冒险不仅仅是寻找毛皮,他还有个更大的梦想——寻找通往中国之路。他买下毛皮是为了挣钱做经费用,来找出一条更安全方便的线路,和东方人做生意。因为啊,当时的海员前往中国要几次经过酷热地区,非常艰苦和危险。但尚普兰的伟大梦想没有成功,他没有找到更好的通往中国的路线,但是他追寻梦想的副产品——毛皮帽子却大获成功,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接下来呢,我们讲第三件艺术品,也是维米尔的一幅油画,叫《在敞开的窗边读信的年轻女子》。和上一幅的主题大同小异,也是讲男女恋爱主题。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女子,站在窗边低头读情书。为了让窗内的小房间更有纵深感,画家用一块红色窗帘挂在窗子上方,另外一块绿色的窗帘垂在画面前景的右侧,加强了景深效果。前景的中央呢,是一张桌子,上面铺着红色花纹的土耳其毯子,还摆了一只装着水果的中国瓷盘。
通过画面上这个小小的磁盘,作者解读了17世纪中欧的瓷器贸易。和中国进行贸易啊,一开始进行的并不顺利,基本上只是欧洲国家剃头挑子一头热,中国的明朝政府完全不感兴趣。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在瓜分完美洲土地之后,欧洲各国都急着向亚洲出发,试图抢先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取得贸易立足点。但是明朝政府一再拒绝开放正式的贸易通道,直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才抢先通过一个非正式的协议,在澳门取得了一个小基地。不久后,荷兰人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的雅加达成立总部,作为他们在亚洲的贸易基地。
通过这两个基地呀,受到欧洲人欢迎的亚洲商品,比如中国瓷器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17世纪的头50年里,荷属东印度公司运回欧洲的瓷器总数超过了300万件。瓷器刚刚抵达欧洲的时候,属于珍稀商品,价格高到大部分人都买不起。不过过了10年,中国瓷器开始大量涌进欧洲市场,到了1640年,拜航运大发展所赐,几乎所有的荷兰人家里都买得起中国瓷器了。
反过来,从西向东的贸易其实也有。17世纪时,外贸商品也流通到了中国,却没在中国引起抢购。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双方收藏舶来品的目的很不一样。在欧洲,经过一个世纪的全球旅游和贸易,已经把欧洲人训练成外国货的粉丝,维米尔画中的那个盘子和土耳其地毯,都是外国货。荷兰官方全力支持本国商人行走全球,中国瓷器出现在荷兰人家,也象征着荷兰人看待外部世界的开放心态。但在明朝政府眼中,海外世界是一种威胁,中国人不欢迎国外来的东西,更不会像维米尔画中的荷兰人那样,把他们放在家里欣赏。
接下来呀,我们讲第四件艺术品,维米尔的油画《地理学家》。这幅画中的地理学家正在窗前埋头研究地图,一张海图松散地卷在他的右手边,地上还有两份卷起的海图,他身后的墙上还挂着一幅欧洲沿海图,整幅画最上方摆着一个地球仪。通过画中的地图这个线索,作者讨论了欧洲人和中国人看待外部世界的两种不同态度。
作者先讲了17世纪欧洲地图出版业的状况。那时候欧洲人不断地进行海外扩张,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他们对海外世界的地理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且要求不断更新,保证精确。这个需求使得欧洲的地图出版行业迅速发展。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的欧洲各国正在积极拓展欧亚间的海洋通道。1625年,葡萄牙一艘货船“及亚号”帆船在前往澳门采购亚洲商品的途中,突然被大风吹到了一个地方,海图上没有标明这是哪里,后来才知道是在澳门附近的海域。船坏了,200来个水手和奴隶好不容易游上岸,就被当地的中国军官羁押了,因为当地官府的基本态度就是,那么多外国人聚在一起,肯定不干好事。过了一年多才释放回国。
这些经历过海难的欧洲商人带回了很多航海信息,在欧洲,这些信息特别受到重视,像维米尔画中的那位地理学家,就会收集、分析这些新的信息,综合成新版海图,商人们拿着新版海图再继续出海。17世纪,欧洲地理学家的职责就是不断根据反馈修正地图。
作者又对比了中国的地理学家,他们的处境就大不一样了。中国没有像欧洲这样的反馈和修正机制,因为没有人实际在使用,也没有什么人对探索外部世界和外来事物有强烈兴趣。明朝的海外地图没得到很好的修正和补充,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对待外国人到访和外国的贸易和技术,绝大部分人的态度都是拒绝和恐惧的。所以啊,在这种环境里,海外地图在中国当然就没什么市场了。
接下来呢,我们讲第五件艺术品,也是维米尔的一幅油画,叫《称骋的女人》。画面上,一个年轻女人正拿着一杆秤准备称东西,整幅画面色调比较暗,窗帘挡住了大部分光线,唯一的亮点就在这个女人身上,她看着手里的小秤,表情非常专注。这个女人要称什么呢?靠近桌沿的部分泄露了答案,这里有四个小金币和一个大银币,显然这是她唯一可称的东西。
作者通过银币这个小细节,解读了17世纪白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当时中国政府限制银矿开采,只发行铜钱,本意是希望降低市场对白银的需求,让银价在中国维持一个低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量扩大,白银需求也跟着大大上升。为了满足市场对交易货币的需求,中国需要输入白银。正好欧洲要购买中国的货物,要输出白银,这两大需求创造出了巨大的白银流通量。17世纪的全球经济基本就是围绕这个供需结构在进行,所以啊,17世纪又被称为白银世纪,白银将东西方连成了一个经济整体。
菲律宾的马尼拉作为一个主要贸易港,是这个经济体的连接点。1570年,最早来到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就发现,这里已经有大概300来个中国商人,在马尼拉从事丝绸和瓷器买卖。后来啊,西班牙人大力建设马尼拉,供西班牙人和其他欧洲人居住活动,他们还仿照欧洲城市设立犹太人居住区的做法,在马尼拉圈了一小块地方供华人活动。每年春天都会有一艘西班牙大帆船,满载着来自南美的白银来到马尼拉,然后换来几十船的纺织品和其他中国商品。据可靠的估计,17世纪上半叶,中国通过此类贸易收入了5000吨白银。
中国官方控制白银,但是海外白银却通过贸易源源不断地来了,这让民间商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新贵阶层花大把银子购买住宅和古玩,生活很是奢侈。和维米尔这些荷兰人不同的是,中国主流观念认为银子是虚幻之物,是道德沦丧的万恶之源。这种由白银带来的奢靡风气,让保守的士大夫们十分头疼,但是白银已经成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中国住宅里面,相信也有不少称银子的女人。
我们要讲的第六件艺术品,就不是维米尔的油画了,而是一个欧洲陶工仿制的中国式青花盘子,叫《代尔夫特磁盘》。盘子上画了十来个姿态各异的中国人物,有人漂浮在云端,有人在过桥,有人在抓鹤,盘子左边画了一个拿着长烟杆抽烟的秃头神仙。这个抽烟仙人就是作者抓取的一个线索,通过他,作者讲了17世纪的烟草流通和大流行。
从明朝的文人杨世聪在1643年写成的《玉堂会记》这本书的记载来看,那时候啊,中国已经开始有人抽烟了。北京的很多农民不种粮食,改种烟草,因为烟草收入是种植粮食的十倍。这个现象引起了崇祯皇帝的注意,1639年,他下旨京城不准贩卖烟草,违者处死,但是这项规定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3年后就废除了。
那么中国的烟草是从哪里来的呢?因为有了17世纪的全球贸易网,烟草从美洲这个原产地,通过欧洲水手到了欧洲,最初是作为药品用来治疗感冒等疾病的,后来欧洲上层人士喜欢上了烟草的味道,逐渐形成了一种抽烟的文化。欧洲农民也开始在本土种植烟草,但质量还是比不上美洲货。欧洲殖民者就在非洲购买奴隶,运到美洲大规模种烟草,但欧洲各政府又提高了烟草进口的关税,他们就把种出来的烟草卖到亚洲,挣来的白银直接花在亚洲购买商品。
就这样,烟草通过欧洲商贸通道进入了亚洲。17世纪初,抽烟的习惯在中国牢牢扎根,甚至连儿童都染上了烟瘾。19世纪时候,欧洲人到了中国福建,看到八九岁的女孩子都带着烟草大吃一惊。中国上层妇女也特别爱抽烟,据记载,苏州小姐叫佣人趁他们还在睡觉的时候,先替他们梳好头发,这样就可以在起床后省出时间抽会儿烟。有地位的人还发展出一套高雅的文化体系,买昂贵品牌的烟草,写诗把抽烟定义为高尚的消遣,甚至把烟雾与道家、仙人、天地、宇宙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也是盘子上仙人抽烟图案的灵感来源。
到了19世纪,中国人从抽烟草开始变成了抽鸦片,提炼鸦片的原料是罂粟,会让人上瘾,对健康的危害可要比烟草大得多了。早先,人们将烟草放进罂粟汁里浸泡,烟草其实充当了一个媒介,让鸦片吸食更加顺口,后来鸦片脱离了烟草这个媒介,人们直接将小块鸦片放进烟枪里,点燃鸦片,通过烟管吸食鸦片燃烧的烟。英格兰商人发现了这个商业机会,他们为了降低从中国买茶叶造成的贸易赤字,把鸦片从印度大量输入中国,鸦片就在中国社会各阶层流行了。从荷兰盘子上抽烟仙人图案就可以看出,连远在荷兰的头工都知道中国人好这口了。
好,接下来呢,我们讲这本书提到的最后一件艺术品,画家亨德里克的油画作品《玩牌人》。亨德里克也是17世纪荷兰的著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玩牌人》里,有很多维米尔作品中出现过的元素,比如窗户、土耳其地毯、青花图案的罐、地图和戴帽子的男人。不过我们在这幅作品中要关注的是,中间那个穿着紧身上衣的非洲男孩,他举着一只中国式青花图案的酒壶,正在往杯子里倒红酒,要递给他面前的女主人,但是这个女主人正专心地看着对面戴帽子的男人,好像在催他快点打出扑克牌。
这幅画中的非洲奴隶小孩,就是本书提到的最后一个线索,通过小奴隶这个缩影,作者讲了17世纪人员全球大流动的故事。当时很多荷兰画家的作品中,都出现了非洲仆人的形象,因为在当时一个家庭拥有非洲仆人,还是挺了不起的事情,说明这一家人有钱有地位,所以当时拥有非洲仆人的家庭都想要炫耀这一点,画画的时候也流行把仆人画进去。
从15世纪起,就开始有非洲人陆续来到欧洲,到了17世纪,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非洲人数量显著增长。非洲人来到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港口城市,做劳工和仆人,虽然法律允许他们取得自由,但他们除了做仆人,仍然别无出路,还是脱离不了买下它们的主人。
作者还讲到,17世纪是一个以跨洋旅行为特征的时代,人们开始四海为家。书中提到,有中国人跟着欧洲人从澳门前往葡萄牙,有大量欧洲人远航来到遥远的亚洲,不少人在途中遇难,还有个荷兰水手因为船难被困在济州岛,住了39年,娶妻生子。一个意大利修士为了在中国传教,在福建落脚生活,还修建了两座教堂,最后病死在中国。
这些17世纪人们四处漂泊的经历,就好像维米尔家里挂的那幅《三博士图》的主题内容,画里描绘的是东方的三个博士不远千里去膜拜新生的耶稣。和东方三博士一样,17世纪的这些远游者,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因为一段旅程聚在一起,共同迈向不可预知的未来。他们带来了跨区域的交流,这些交流推动了世界发展,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连为一体。
好,现在我们已经讲完了本书提到的七件艺术品。作者的目光一直集中在贸易这个点上。首先,17世纪时,跨洋贸易的路线迅速扩展,欧洲人满怀着对东方财富的向往,扬帆前往亚洲开展贸易。接着,亚洲的商品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和抢购,欧美的白银和烟草也在中国打开了市场。随之而来的是,17世纪的人依靠航海技术的发展,奔赴各地,通过贸易往来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网络就形成了。
贸易将原来孤立的各地连接成了一张网,商品、人员和观念在这张网络中交流。中国,也就是当时的明朝,因为出产大量欧洲人喜欢的商品,比如丝绸和瓷器,也成为了这张全球贸易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17世纪初,英格兰诗人邓恩写道:“人非孤岛,无人可以自权。”在17世纪,随着航运的发展,世界不再是一个个彼此隔离的孤岛。全球化的点点滴滴,从17世纪开始,就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顶帽子或者一个瓷器盘子,都有地球另一端的痕迹。这场全球化变革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