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世家大族如何重塑帝国权力格局

铛铛铃2025-09-16历史91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给你讲的这本书叫《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作者裘锡圭是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致力于三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研究。

这本书啊,猛地一看,名字也太学术了。如果要我换个名字,那它应该叫做《司马懿逆袭记》才对,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司马家族的发家史。

大家知道,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历史的星空灿烂无比。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孙权、周瑜,他们就像闪亮的星星,吸引人们的眼球。同他们相比,无论治国才能、军事才能,还是传奇性和神秘性,司马懿都不算出挑。然而,当尘埃落定,一统天下的,竟然是司马懿后代创建的西晋王朝。这就非常令人好奇了,司马氏这个一开始不显山露水的家族,是如何逆袭成为人生赢家的?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正好解答了这个谜团。

据史书记载,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河内郡的辖区,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北部的焦作、安阳一带。在汉代地理版图中,它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脉以南,恰好是天下的中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汉光武帝刘秀就以河内郡为根据地,培育实力,进而夺取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由于经常爆发战争,河内郡民风彪悍,境内豪强纵横,崇尚武力是河内郡的显著特征。实际上,司马氏家族的发迹也是离不开武力。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在东汉安帝时多次参与西北方面的战事,累积军功,做到了征西将军。司马懿的曾祖父司马量,出任过豫章太守,也就是今天江西南昌的地方长官。正是这两个人,为司马氏家族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到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那一代,司马氏已经是河内郡的大家族了。

大家族归大家族,但司马氏的影响力还局限于当地。用本书作者裘锡圭的话说,直至东汉中期,司马氏都只能算地方大族,在家乡他们有发言权,到了洛阳这种帝国首都就无足轻重了。这主要是因为作为武将世家,司马氏家族没有学习儒家学说的传统。而在东汉王朝,不掌握儒家学说,是很难获得全国性影响力的。

儒术为什么如此重要?这跟汉武帝有关。当年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掌握儒术成为汉帝国选拔文官的重要指标。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儒学为业的世家大族。所谓世家,意思是某人依靠儒术获取高官厚禄,进入中央政府,最后他利用已经掌握的资源培养子孙,帮助他们继承自己的官职和人脉,这样传个两三代就成了世家。发展到东汉中后期,中央政府的主要官职,基本被几个世家大族垄断,比较著名的有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和颍川荀氏。其中汝南袁氏最为典型,东汉末年的袁绍就出自这个家族。袁世号称“四世三公”,即连续四代人占据了东汉王朝最高级的官位,他们因此积累了强大的实力和人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袁绍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割据一方,和他巨大的家族能量是分不开的。

对于儒术的重要性,司马氏家族很早就有认识。从司马懿的祖父司马儁开始,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那就是重文轻武,力图把武人的身份洗白,转型成儒生。据《三国志》记载,司马儁本人非常喜爱儒学,能把《汉书》中许多名臣的传记整篇背下来。《汉书》是按照儒家观点编撰的历史著作,说明司马儁用儒学的标准来教育子女。司马儁的儿子司马防,父亲没让座就不敢坐,父亲没法问就不敢说话。成年后,司马防十分注重威仪,保持着儒者风范。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司马懿就是他的二儿子。司马懿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他的弟弟司马孚更是忠实的儒家信徒。可以说到司马懿这代,司马氏家族已经从武将世家变身为儒者之家,在老家河内郡享有很高的声望。

当然了,就算努力转型,司马氏毕竟根基尚浅,跟汝南袁氏还不在同一个等量级上。可谁都没想到,从东汉末年开始,短短几十年间,以袁绍集团为代表的汝南袁氏土崩瓦解,而司马氏家族居然步步高升,建立了西晋王朝。历史的发展就是那样不可思议。那么司马氏家族为什么能完成逆袭呢?这里的关键人物就是司马懿了。

公元208年,29岁的司马懿进入曹操的政治团体,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那时起直到逝世,司马懿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和曹芳四个时代,成为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正是他的深耕,使司马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司马懿个人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曹操时代是第一阶段,司马懿崭露头角,初步搭建起人际网络。曹丕和曹睿时代是第二阶段,是司马懿上升的关键时期,期间他积累军工,拓展和巩固人际网络,成为功臣集团的代表。曹芳时代是第三阶段,以高平陵之变为标志,司马懿崛起,曹魏朝廷形成了司马氏专权的局面,为司马氏后代建立西晋王朝打下基础。

下面我先讲第一阶段,及司马懿崭露头角。进入曹操阵营后,司马懿担任丞相文学掾,负责为曹操起草文书,管理文件。司马懿能获得这个职位,幕后推手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史书记载,荀彧欣赏司马懿的才能,所以曹操当上丞相后,他就推荐司马懿做曹操的幕僚。荀彧此举对司马氏家族有着重要意义。第一,荀彧是颍川荀氏的代表,前面讲过,颍川荀氏是世家大族,他拥有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是司马氏家族无法比拟的。因此,荀彧对司马懿的推荐,算是让两个家族搭上了关系,这对于司马氏往更高层次发展极为有利。第二,丞相文学掾是丞相的秘书官员,虽然官职不大,但司马懿加入曹操阵营的时机不错。这时候,曹操已经控制住汉献帝,以丞相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8年后,曹操受封魏王,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曹操身边的人员,实际上就是东汉朝廷的中枢,资源和人才都掌握在他们手上。司马懿的加盟,相当于在中央政府里取得了一席之地。

有了这个华丽的出场,司马懿又将如何把握机会呢?他运用了两件法宝,一个是打造人际网络,另一个是出众的个人能力。先来看打造人际网络。首先,司马懿从结交丞相府的同事入手。举个例子,杨俊曾任南阳太守,政治经验丰富,是曹操的重要幕僚。更重要的是,杨俊也是河内人,而且在司马懿十几岁的时候就见过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个例子是同在曹操幕府中的崔琰。崔琰出身清河崔氏,属于名门望族,声誉卓著。他和杨俊都欣赏司马懿,经常人前人后夸奖他。司马懿的名声,在政坛高层和上流社会的圈子里越传越大,终于引起了曹操的瞩目。

在丞相府干了十多年后,公元219年,曹操让司马懿去辅佐魏太子曹丕,这就给司马懿机会,让他的人际网络得以超出丞相府的范围。当时曹丕身边谋士云集,司马懿跟他们关系都不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跟陈群结下了友谊。陈群和荀彧一样,也出身于颍川,他的家族颍川陈氏跟颍川荀氏齐名。陈群本人还娶了荀彧的女儿,可以说陈氏和荀氏两家,在政治和社会关系上都有着紧密联系。而司马懿呢,先获得荀彧推荐,后来又成为陈群的好友,等于说他同时被两个世家大族接纳。

当然,司马懿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赏识,根本原因还是在他的个人能力。辅佐太子曹丕后没多久,司马懿就被曹操调去担任军司马,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参谋,专门给统帅出谋划策。在军司马的职务上,司马懿展现了卓越的判断力。当时刘备的大将关羽占据荆州,对曹魏的襄樊地区造成严重威胁。司马懿分析形势,认为襄樊地区的曹魏将领才能平庸,战备松懈,一旦发生战事很难抵御。果然,公元219年,关羽向襄阳和樊城发动进攻,取得了水淹七军的巨大战果,名将庞德被杀,于禁被俘后投降,只剩下曹仁困守樊城。襄樊之战震动天下,甚至让曹操一度打算从许都迁走,远离前线。这时候,司马懿站了出来,认为襄樊之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并没有损伤元气,迁都反而会动摇人心。现在关羽气势正盛,不如耐心等待,静观其变。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局势的发展正如司马懿所料,东吴趁关羽后防空虚,偷袭荆州得手,关羽最终兵败被杀。

从这件事看,司马懿之所以能在曹魏政权里步步高升,除了擅长人际关系,跟他出众的个人能力也是分不开的。在曹操身边做军司马,还意外地给司马懿创造了一个立功的机会。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逝世,司马懿负责办理丧事,他从容淡定,把所有事项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曹操的灵柩,就是在司马懿的亲自护送下到邺城,也就是今天的邯郸安葬的。在这件事上,司马懿沉稳的性格和妥帖的办事能力,让曹丕对他刮目相看。

曹丕继承魏王后,提拔司马懿为丞相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这个职位在曹魏政权中很重要,魏王做什么重大决策,都要听取长史的意见。这标志着司马懿迈入了曹魏政权的核心圈。就是带着这样的成绩,司马懿迈入了政治生涯的第二阶段,即上升的关键时期。

要说人的运气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刚当上长史没多久,司马懿又遇到了一个天赐良机。曹丕继承魏王后,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于公元220年,完成了以魏代汉的心愿,自称皇帝,这就是魏文帝。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积极参与,带着下属上表劝进,为曹丕的顺利称帝发挥了作用。他也因为拥立有功,因功步步高升,不仅做到了尚书,又补御史中丞,掌管朝廷的机密,还成了抚军大将军。

在曹丕手下,司马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曹丕对他的信任度也与日俱增。曹丕几次讨伐东吴,留在许都压阵的都是司马懿。曹丕把他比作汉代萧何,希望他能像萧何辅佐刘邦那样,帮助自己,稳定后方,保障前线的军事供应。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死前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辅佐儿子曹睿,这四个人是陈群、司马懿、曹休和曹真。这样的安排,使司马懿直接进入魏明帝曹睿的核心圈。在这个圈子里,司马懿很吃得开,因为圈子里的人跟他都有关系。陈群前面讲过,出身颍川陈氏,是司马懿好友。曹真是司马懿亲家母的哥哥。更有利的是,从公元226年到公元236年,短短10年,四位顾命大臣死了三个,只剩下司马懿。其中曹真的死十分关键,给司马懿创造了一个极大的机会。

在曹丕时代,曹真就控制了军权,曹睿继位后继续重用曹真。当时诸葛亮积极组织北伐,对魏国造成了很大威胁,曹真以大将军身份坐镇陕西关中对抗蜀汉,著名的街亭之战就是他指挥张郃打的。可以说在曹魏宗室中,曹真的军事才能最突出,为曹睿倚重。他的病故,让曹睿犯难,还有谁能坐镇关中抵御蜀汉的进攻呢?想来想去,他只有选择司马懿,理由是司马懿有跟蜀汉作战的经验。当年新城太守孟达暗通诸葛,准备谋反,司马懿获得消息,果断出手擒获孟达,轻松平定叛乱。

公元231年,曹睿把司马懿派往陕西,掌管西北地区军政,专门对抗诸葛亮。此举意义非同寻常,从曹操开始,曹魏政权就极其看重军权,掌握军队的不是曹氏子弟,就是夏侯氏子弟,司马懿能独当一面,可谓破天荒头一遭。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关中当做基本盘来打理。后来在司马氏颠覆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不管其他地方怎么反抗,关中始终保持稳定,使司马氏无后顾之忧。

在司马懿的镇守下,西北地区稳如泰山。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后面三次都是被司马懿挡住的。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就是坚守不出,耗光蜀汉的实力,迫使其主动撤退。蜀魏两国一直对峙到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可以说司马懿是把诸葛亮给熬死的。

这之后,曹睿将司马懿调往辽东,征讨当地的割据势力。这一次司马懿展现出他不只会防守,进攻也很有一套。一年不到他就彻底平定了辽东。熬死诸葛亮跟平定辽东这两件事,使整个曹睿政权上上下下,都认可了司马懿的能力,曹睿也对他信任有加,司马懿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最核心的人物。

不过本书作者认为,一直到这时候,司马懿的权力仍然是有限的,距离司马氏取代曹氏还远得很。原因在于,魏明帝曹睿虽然比司马懿小20多岁,但手腕高超,精明强干,执政后期他就想开始谋划,要削弱司马懿的权势,更多的任用曹氏子弟。如果曹睿长寿,可以肯定,司马懿只能乖乖的做臣子。然而上苍似乎有意给司马家族开了挂,公元239年,年仅30多岁的曹睿,居然比60岁的司马懿先走一步。至此,司马懿进入了政治生涯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建成司马氏专权的阶段。

曹睿临终前做出了一项人事安排,命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曹睿最初的想法是由司马懿代表功臣集团,曹爽代表曹魏宗室,双方既合作又制约,达到政治平衡,从而保证曹魏政权的长治久安。可曹睿漏算了一点,那就是司马懿早就今非昔比了。从208年加盟曹魏政权,到239年曹睿逝世,司马懿积累了30多年的人际网络,在曹魏政权内可谓根深叶茂,支持者众多。

司马懿的人际网络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巩固和拓展。前面提到,在政治生涯的第一阶段,颍川荀氏和颍川陈氏都给予了司马懿支持。在曹丕和曹睿时代,这种支持仍然延续。与此同时,司马懿努力和其他世家大族建立联系,采取的主要办法就是联姻。首先,司马懿为长子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在征战南北的过程中,曹家和夏侯家结成稳固的同盟,几乎亲如一家。曹操的爱将夏侯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跟司马懿结亲的这个夏侯尚,正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跟魏文帝曹丕的关系也不一般,从孩提时代起,两人就是好朋友。夏侯尚的妻子则是大将军曹真的妹妹。可以说,一个夏侯尚,就把曹魏政权最有权势的人物连了起来。司马懿给儿子定下的这门婚事,真可谓费尽心机。

讲完了政治关系的经营,再来看另一部分,这就是司马懿新开辟的了。司马懿南征北战数10年,劳苦功高,他提拔的将领不计其数,司马懿也有意通过这种方式笼络人心,打造基本盘。例如后来在灭蜀之战中,表现抢眼的名将邓艾,镇压淮南地区反叛的名将王基,都是司马懿一手提拔的。西晋灭东吴之战的主将杜预还成了他女婿。这些人加上在曹魏政权创建过程中立过功的老臣,构成了功臣集团,司马懿就是这个集团的代表。

跟司马懿比,曹爽只能算菜鸟,他没多少政治和军事经验,世家大族跟功臣集团都不怎么买他账。曹睿希望由曹爽代表曹魏宗室,跟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形成政治平衡,但实际上,以曹爽的能力和经验,完全不能跟司马懿对等。这样的格局,要求天子必须拥有高超的驾驭能力。问题是继位的曹芳才八岁,不可能具备这种能力。果然,司马懿跟曹爽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脆弱的政治平衡最终被打破了,标志性事件就是高平陵之变。

事变的起因还要从曹爽这边说起。曹芳继位后,曹爽开始排挤司马懿,他奏请曹芳同意,任命司马懿为太傅。太傅是个荣誉性职位,地位尊贵但不管事,显然曹爽是在剥夺司马懿的权利。同时,曹爽进行了两项调整,首先把禁军将领全部换成曹魏宗室,跟司马懿有关系的人都被排除出去。其次,调整关中的军政格局,司马懿不再负责该区域,改为曹氏子弟主管,司马懿被派往东南方向对付东吴政权。

面对曹爽的夺权,司马懿如何应对呢?他选择了隐忍,主动淡出核心圈,除了抗击东吴入侵,多数时间他都在装病。转机出现在公元243年,那一年禁军的重要职务中护军空缺,可能是为了安抚一下司马氏家族,曹爽任命司马懿长子司马师担任这个职务。中护军掌管一部分禁军,这就让司马氏家族重新占据了关键位置。有了这张牌,司马懿开始谋划反击。

机会终于来了,公元249年,大将军曹爽带着天子曹芳离开洛阳,去魏明帝的陵墓高平陵进行祭拜。司马懿趁洛阳空虚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政变的结果,司马懿诛杀曹爽,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为什么能获得胜利呢?总结起来原因有两个。第一,拥有一支武装力量及中护军司马师手上的禁军,利用这支禁军,司马懿得以迅速占领曹魏政权的中枢机构,达到了以小博大的目的。第二,司马懿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人际网络,简单的说,他获得了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的支持。颍川荀氏和陈氏,以及一些元老重臣,都对高平陵之变持肯定态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早就对曹爽心怀不满。曹爽排挤司马懿,实际上颠覆了曹睿生前的布局,造成了宗室专权的局面,这是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都不愿意看到的。他们认为曹爽不断扩张权力,既威胁皇权,也损害了自身利益,所以他们支持司马懿。他们把此举跟汉代历史作比较,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吕氏子弟把持朝政,吕后死去,老臣周勃和陈平发动政变,消灭吕氏,将朝政大权还给了刘氏。在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看来,高平陵之变的性质与之是相同的。

政变结束后,应该回到功臣和宗室平衡共处的格局,只是他们没料到,历史的剧本就此更换。司马懿当政后,不顾舆论杀掉曹爽,清除曹爽党羽,宗室受到严重削弱,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了。同时,司马懿控制住中枢机构和禁军,将中央决策权握在手里,进而他让司马氏家族的成员占据关键职位,取得全国的军政大权,把天子架空。到这一步,宗室专权变成了司马氏专权。

不过一直到死,司马懿都没能取代曹魏政权,这是因为人心还向着曹氏,朝堂上的人都认定曹氏为真命天子,司马懿就算有了足以改朝换代的人际网络,也还没有改朝换代的大义名分。权臣变成皇帝,这个任务要由司马懿的后代来完成。

公元251年,司马懿逝世,终年73岁。他的长子司马师出任大将军,成为司马氏家族的新掌门。从这一年起,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宗室的步伐逐渐加快。司马师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人际网络,不过这个网络并不会自动支持他称帝,因为网络里大部分人仍然自认是曹魏臣子,他们可以接受司马氏专权,却未必能接受司马氏家族取代曹魏宗室。司马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的做法是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要官职,都握在司马师手里,他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利用这个丰厚的政治资源,将官职分给功臣子弟和世家子弟。这些人的父辈可能还对曹魏政权感恩戴德,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官职都是司马氏给的,他们的效忠对象也就慢慢发生了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充,贾充的父亲是豫州刺史贾逵,他对曹氏忠心耿耿,是功臣集团的重要成员。贾充呢,则由司马师一手提拔,成为司马师的心腹。在司马氏家族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做出了突出贡献。

司马师笼络人心的举动,引起曹氏的反弹。公元254年,支持曹魏的大臣、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联手曹魏宗室图谋打算发动政变,司马师提前获得消息,将参与者全部灭族。随后,他废黜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天子。在中国历史上,大臣废立皇帝往往是改朝换代的前奏,所以此举意味着,司马氏已经取得了功臣集团跟世家大族的认可,做好了取代曹魏政权的准备。

然而,一次意外延缓了司马氏家族登顶的时间。曹芳被废除后,淮南将领起兵宣布独立,秦王司马师亲自领兵扑灭了叛乱,他自己却在回来的途中病死。公元255年,司马懿次子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出任大将军,成了司马家的掌门。跟司马懿和司马师相比,司马昭有优势也有短板。优势在于陆武、富雄都铺好了,他这个大将军当得顺风顺水,短板则是缺少历练,威望不够,他自己也底气不足。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更加损害了司马昭的声誉。对司马氏专权,曹氏深恶痛绝,新上台的皇帝曹髦很清楚,司马氏早就打着取而代之的主意了。他曾愤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司马氏家族的紧逼下,曹髦放手一搏。公元260年,曹髦率亲兵攻打司马昭府地,结果兵败被杀。而杀死曹髦的,正是前面提到过的功臣子弟贾充。

曹髦之死震惊朝野,一时间,司马昭背负了极大的舆论压力。尽管曹髦只是傀儡,但毕竟顶着天子的名分,在古代弑君是滔天之罪,就连司马氏家族的支持者,都觉得司马昭做得太过分了。其次,朝野上下都有了改朝换代的心理准备,但大家希望过程是和平的,就像曹魏取代东汉汉朝那样,通过禅让而不是暴力来完成。杀死曹髦,直接违背了支持者的愿望。

面对内部危机,政治人物的惯常做法是转移矛盾,司马昭也不例外。他决定讨伐蜀汉。司马昭的想法是,消灭蜀汉政权后,自己的权威将大幅度增长,足以压服反对势力。从这个角度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不是因为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是想要摆脱内部危机,为正式取代曹魏政权做好铺垫。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初战告捷,司马昭就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天子的任命,当上了晋公。一年后,蜀汉灭亡,司马昭趁机接受晋王封号,他同时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从称王到称帝只差一步了。这个过程中,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司马昭。这里讲两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荀顗,看姓氏就知道此人出自颍川荀氏,在高平陵之变中,荀顗支持司马懿,后来他成为司马昭的幕僚。另一个是羊祜,出自泰山羊氏,荀彧和羊祜都是司马昭的重要谋臣,为他称帝做准备工作。他们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说辞,表明司马昭称帝是顺天应民之举。同时他们联手世家大族制造舆论,不断劝进,要司马昭早日登基。

从中可以看出,在司马氏家族的夺权过程中,功臣集团和世家大族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功臣集团是硬实力,他们掌握军队,以武力支持司马氏。世家大族呢则是软实力,他们为改朝换代提出种种理由,并且代表所谓的民心和民意,对司马氏表示支持。既有硬实力又有软实力,司马昭登基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了。可惜还没也没等到这一天,他就病死了。

但是事情到这一步,个人的生死存亡,已经改变不了历史大趋势了。司马昭死后,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在荀彧和羊祜的协助下,司马炎威逼魏元帝曹奂禅位,取代了曹魏政权。公元265年,司马炎登上帝位,史称晋武帝,西晋王朝拉开了帷幕。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