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宅兹中国》从"中土"到"天下"——早期王朝疆域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铛铛铃2025-09-16【历史】67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宅兹中国》。
它的副标题是“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它的作者是复旦大学知名教授葛兆光。葛兆光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他的专著《中国思想史》被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学术世界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呢,他也倡导利用海外记录的中国史料,研究中国与周边世界的互动。今天要介绍的《宅兹中国》,就是这类著作当中一本概论性质的著作。
在葛兆光看来,中国这个概念,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当中逐渐成型的。这和我们每个人在人群当中生活,塑造自己,让别人认知自己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它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国怎么看待周边和外部世界,你去和别人比一比,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也就从中界定了自己;第二个方面是中国周边的民族和政权如何看待中国,别人对你不同的看法,也是你了解自己的一个手段啊。可以说,这两个方面都影响着人们对于中国的认知。
在进入这本书之前呢,首先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的书名——《宅兹中国》。这四个字源于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一段铭文,这段铭文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中国”两个字的地方。铭文的内容说的是周武王灭商以后,营建东都洛阳。因此,“宅兹中国”的本意是指定都在天下的中心位置,而这里“中国”也就是指天下的中心。到了后世,“中国”这一概念随着历史的推进不断发生着变化。
好,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正文,分两个部分来讲述“中国”这一概念的演进过程。第一部分是中国如何看待周边和外部世界的,第二部分是周边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的。
第一部分啊,中国如何看待周边的人和事,这里呢,有着两次大的转变,一次是宋代,一次呢,是明代末年利玛窦来华。
咱们先来看一看第一个节点——宋代。
在宋代以前,中国更多是一个礼仪文化上的概念啊。当时的中国人把自己称为华夏,周边视为蛮夷,这种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那个时候,中国人结合经验和想象,以自己所在的地方作为世界的中心、文明的中心,周边的民族是文明等级较低的野蛮人。这种观念呢,就像是把大地看作是一个棋盘,中心向外不断延伸,中心是天子所在的京城,中心之外为华夏,华夏之外为夷狄。因此,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给周边民族定了调啊,南方叫蛮,北方叫狄,东边的人是夷,西部的部族呢,又是戎。与东南西北这些非华夏人群相对的就是中国了。在宋代之前的典籍里边儿,经常能够看到古人把中国与四夷并举,例如《孟子》一书当中就有“立中国而抚四夷”,也就是说王者应该统治中国,然后安抚周边的非华夏民族。
不过那个时候呢,华夷的判断标准是文化上的,也就是说,只要周边认同华夏的文化,那么他就可以从蛮夷之人转化为华夏人、中国人。例如汉代的杨雄,他在谈到中国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说区分华夏夷狄的标准,是看他有没有中国的礼仪,没有礼仪的就是夷狄啊。这种看法一直到唐代依然十分盛行。显然在中国古人心中,由于很少遭遇其他强势文明的挑战,他们自信地认为,凡是吻合礼仪文明的就是华夏,不符合的就是夷狄啊,是不是同一个民族,到底是住在南边还是北边儿都不重要。举一个例子,史学家陈寅恪在研究南北朝的时候,就曾经提到,南北朝时候,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他们的血统出处和汉人有多大差异,在所不论。如果说你真要认真的追究起来,李唐的皇室身上啊,还有着胡人的血统,但是这对于唐朝作为一个传统的汉人王朝,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是这个以文化来判别是不是中国的方法,在宋代发生了变化。到了宋代,中国这个概念作为一种民族意识开始凸显出来。一提到中国的历代王朝,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汉朝、唐朝,然而葛兆光指出,中国这一概念作为一种民族意识,反而是在宋代才得到了凸显。前边说到,中国与四夷的区分主要在于文化,四夷愿意学习礼,就可以转为中华,然而到了宋代呢,这种以文化来区分华夷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了以民族来区分。
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和宋代面对的周边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唐代虽然面对过强大的突厥,然而呢,当时的国际形势只有唐朝君主称王,册封周边为藩国,唐太宗还被称为天可汗。然而到了宋代,事情反了过来,宋朝的北边先是有了辽和西夏,再时出现了金,更后来就是蒙古了。由于周边政权太过于强大,两宋朝廷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没有优势可言,汉人和非汉人的政权在外交上成为了对等关系,到了南宋时候,朝廷甚至跌落到向周边政权称臣的地步啊,还要每年送纳贡品。因此呢,宋代政权在越来越强的外夷压迫之下,变得越来越紧张了,越来越有了自我意识,和周边的差异进行了对抗,这种自我意识就是民族意识了。
在这种压力之下,宋代开始出现划定国界的行为,逐渐明确了相对明确的边界和边界意识,这是民族国家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进一步让中国作为一种民族概念成为可能。在宋代尤其是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勘定国界的记载,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就在宋神宗年间出使辽国,就宋辽划定边界的问题进行谈判。划分领土边界就是一个有限的国家了,便不再是无边的帝国了。
民族国家的边界意识形成了之后,宋朝士大夫就不能够再简单地认为华夏文化可以笼罩天下了,他们要开始严肃地面对他国,还有不同于华夏的异域文明。这样一来呢,就有了两个结果:第一是限制外国人出入境,限制外国人居住区域,甚至不让他们进出口书籍;第二是反感甚至排斥外来的宗教习俗啊,这是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这样的民族主义立场。例如当时火葬传入中国,因为这个做法来自于外夷,不符合华夏土葬的传统,就遭到了司马光、朱熹等等呢他们的不断抵制,最终被禁绝啊。
到这里,宋代这个节点呢,我们就说完了。这个转折点是中国从文化概念向民族概念的转变,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这个概念有了清晰的边界。但是边界之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这就牵扯到了中国人的海外知识了。
古代中国人对海外认知的一个飞跃,是明代末年利玛窦来华的时候,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节点——明末啊。这次碰撞让中国人改变了对外夷的想象。按照葛兆光的研究,利玛窦来华之前,中国人获取外夷知识主要依靠旅行记、职贡图、神话传说这三类资料。
所谓旅行记,主要是指古代中国人海外旅行的记录,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记述了取经路上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到了明朝,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撰写的《瀛涯胜览》,对今天东南亚、南亚的人文风俗也有介绍。
第二类有关海外的资料叫做职贡图,这是描绘来华朝贡使者的形象,还有他们国家的方位啊、风俗啊这样的图册,那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形象的材料。
最后一类有关海外的资料就是神话传说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山海经》,书中充满了中国对周边民族的想象,比如说一些人面蛇身的民族形象。虽然中国人的海外知识在利玛窦到来之前不断增长,但是荒诞的想象依然十分流行,比如人人都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有一个唐僧师徒取经路过女儿国的剧情,其实这个传说的起源很早,在《山海经》当中就有女子国的记载,但是到了元代的《异域志》,仍然将其当作是真实的知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啊,主要是中国人对于传统典籍的崇拜,以及对海外人群的轻蔑。可以说这种混杂了真实和想象的异域风情,在利玛窦来华之前,在中国是一个主流。
那么利玛窦来华之后,让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了怎样的变化呢?首先他和上层官员沟通,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他和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还有和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最早的中文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动摇了中国人过去的想象,明朝人瞿世谷在看到这幅世界地图之后,就曾经说过:“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中国之外还有很多跟中国一样的地方之类,并不一定有着什么样特别的地方。”所以呢,瞿世谷特别批评当时把外国人看作蛮夷的做法,认为这是固守传统的看法,无异于井底之蛙。
在利玛窦之后,中国人对海外的认知开始了被西方地理知识主导的进程,那些来自传统典籍的想象,逐渐被西洋人传来的真实知识取代。到了乾隆年间,谢穗编绘的《职贡图》当中,已经没有了《山海经》当中所记载的那些神奇国度,取而代之的是英吉利国、法兰西国,各种人头蛇身的外国人,也被描绘逼真的写生图所取代。
好了,到这里第一部分就介绍完了。简单的来回顾一下,中国对周边的知识经历了两个关键的节点,第一个是宋代,宋代以前,中国人自信可以通过文化征服全天下,中国并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到了宋代,面对北方游牧民族,中国人开始为自己划定边界,中国的地理边界还有民族边界开始明确起来,在这一转变当中,中国这个概念开始从偏向礼仪文化的概念转向民族国家的概念。虽然有了边界,但是呢,中国对于外部知识尚未更新啊。到了第二个节点,也就是明代末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地理知识,中国成为万国中的一个,中国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越发真实了。
好,说完了中国对周边的看法,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周边的世界又如何看待中国的。第二部分也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个是明朝灭亡,一个是甲午战争。葛兆光在这两个节点上,特别讨论了中国的近邻朝鲜和日本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态度。
首先要看到的是明朝的灭亡,这一事件强烈冲击了朝鲜和日本的中国观念,中日韩三国从文化心理上发生了错位,就此分道扬镳。在明代以前,中国在东亚有着绝对的优势,朝鲜、日本、越南等等呢,都采用了汉字,并且从中国引入了各类政治体制,还有宗教学说。举个例子,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日本的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当时随遣唐使入唐的僧人空海在回国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此后的日本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16世纪末期,日本完成统一后,丰臣秀吉试图对外扩张,日军首先入侵的就是朝鲜,作为宗主国的明朝,承担起了保护藩属国的责任,多次出兵援助朝鲜,朝鲜认为明朝对自己有了再造之恩,一直将中国作为文明的中心,学习的对象。可是呢,到了1644年,明朝灭亡了,仰慕中国文化的日本和朝鲜,眼睁睁地看着来自东北的满族人主宰了中国,因此有一批接受了华夏夷狄观念的朝鲜、日本学者宣称清朝属于异族统治,文化上的中国和明朝一起灭亡了,货真价实的中华文明已经转移到了朝鲜或者日本。
我们呢,先来看看朝鲜。明朝灭亡之后,朝鲜虽然迫于实力臣服于清王朝,但是他们从心底觉得自己才是中华,他们到了北京,不是来朝见华夏的天子,充其量不过是来到燕地出个差。于是朝鲜的使者们把自己的旅行记录,从明代的《朝天录》改为名叫《燕行录》,哈。此外呢,朝鲜人仍然是坚持穿明朝衣冠,一不剃发,二不穿满族的服饰,他们对清朝汉人改义服装,顺从蛮夷衣冠表示蔑视。因此呢,一些朝鲜人宣称:“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和朝鲜人一样,日本人对漂洋过海而来的清朝人也十分诧异,因为清朝人的服饰和装扮和他们心中的华夏文明差异太大。当这些清朝的船员打听日本情况时,日本人对他们充满了警惕,特别担心清朝会入侵日本。所以从明朝灭亡开始,东南亚三国就分道扬镳了。尽管清王朝还期待万国来朝的局面,但是中国对周边的认知和朝鲜、日本对中国的看法已经错位了,周边国家已经不把大清看作是中华文化继承者,东亚文化共同体开始解体。
不过这一点在当时还不怎么影响中国对自己的认知,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真正冲击到中国人自己,是要到第二个节点,也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了。它的标志是日本主导的亚洲主义代替了中国中心观念,开始左右东亚的政治格局。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一跃成为现代化国家,之后日本诞生了亚洲主义,亚洲主义是要以日本为中心、为盟,来控制中国、朝鲜这些所谓的落后的亚洲国家,来与西方殖民主义抗衡。为此日本主动挑起了对外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日方获胜,强化了亚洲盟主的观念。1904年,日本在日俄战争当中又战胜了俄国,更使这种盟主意识膨胀成霸主的野心。
那么,中国是如何看待日本提出的这种亚洲主义呢?简单来说,中国并不接受。按照葛兆光的说法,虽然当时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反对西方侵略,也主张亚洲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但是他们心目当中的亚洲,还是以中国而非日本为中心的。从根本上来说,日本构建的亚洲主义是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只是日本的一厢情愿。因此,所谓亚洲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亚洲主义,而不是中国的亚洲主义。把中国、朝鲜等国纳入日本构建的亚洲,正是日本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传统格局的挑战。这种宣扬东亚同文同种的亚洲主义背后,实际上是大日本主义,最终,亚洲主义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
在宣扬亚洲主义的同时,日本学界也开启了满蒙回藏之学。所谓满蒙回藏之学,就是日本学界关于中国东北、蒙古、新疆、西藏还有朝鲜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日本人这么做,其中的一个意图是否认中国的边疆地区属于中国,进而把清王朝统治下的满蒙回藏区域,纳入到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东亚新秩序之中。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对中国的领土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尽管现代学术强调学术与政治的分离,保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实际上学术与政治仍然难以一刀两断,这在近代日本学术界非常的明显。比如说日本著名学者白鸟库吉等人,从1908年开始,深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进入调查研究,到1915年编撰出版了《满洲历史地理报告》。到了16年后的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这套资料就成为了帮助日军入侵中国,在东北亚实施殖民统治的重要资料。
那么中国学者又是怎么样回应这套满蒙回藏的研究的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918事变之后,针对日本学者对中国东北的研究,中国学者对东北问题的回应。以提倡史学便是史料学著称的史学家傅斯年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东北史纲》,用来驳斥日本学者“满蒙非中国论”的说法。傅斯年之所以坚持用“东北”一词,而非“满洲”一词,正是因为他认为“满洲”这个词儿和“亚洲主义”等词汇一样,是日本专门为了侵略或瓜分中国而造之名词,毫无民族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根据。此外,历史学家顾颉刚在1934年《禹贡》杂志创刊时的发刊词当中指出,日本用“本部”这个词来称呼中国内地18省,暗示边疆地区不属于中国,而许多不明白日本意图的中国人,竟然就傻傻地接受了。因此,他之所以要创办《禹贡》这样的历史地理杂志,就是要加强国人对中国国土的研究,以便驳斥一些日本学者含有政治意味的满蒙回藏研究。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矮化中国、拆解中国的做法,伴随着侵略的脚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危机。这一次,中国不仅坚决不接受这种看法,还要全力做出应对。首先就是巩固国防,直接抵御日本的侵略,更进一步,就是要在知识和思想领域上彻底反击,让中国这个概念变成现代意义上的领土国家。
到此为止,从周边看中国的方面就讲完了。小结一下,首先,明朝的灭亡让东亚文化共同体解体,中日韩三国对中国这一概念的认知发生了错位,三国就此在发展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其次,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提出了亚洲主义和满蒙回藏之学,学术研究和政治意图不可能毫无瓜葛,日本极力矮化中国、拆解中国,希望自己在政治、军事上主宰东亚,这一局面深深刺激到中国人,逼迫中国人在知识和思想上理清中国概念的来龙去脉,作出清晰的回应。
由此可见,中国这一概念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流变。从中国一方看,从古至今,他经历了一个由文化概念最终演变为民族国家概念的变化过程,把中国这个概念彻底与现代意义上的领土、国家等同起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明确这些观念可以让我们看待中国的时候,把属于历史的用历史去看,把属于现实的从现实角度审慎地进行思考,这也许就是这本书对今天的人最大的价值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