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BBC苏格兰史》:千年纠葛中的血脉与疆界,苏格兰独立思潮背后的历史解码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1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讲的书叫《BBC 苏格兰史》,作者为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尼尔·奥利弗,他同时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资深主持人,这本书就是他为同名历史纪录片而撰写的。
我们知道,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个大不列颠由三块地方组成:南方的英格兰、威尔士和北方的苏格兰。从法律上说,他们都是政治实体,在联合王国中地位平等,只不过英格兰经济发达,而且拥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所以成了英国的代名词。可如果你去问苏格兰人,他们一定会说:“我们跟英格兰人不一样。”最明显的例子,从单词到语法,苏格兰语同英语都有极大差异,不经过翻译,难以交流。在社会风俗、民族文化、政治传统等方面,苏格兰也不同于英格兰。实际上,直到300多年前,双方才合并为联合王国,换算成中国人熟悉的时间段,那就是清朝康熙年间,不算太远。
合并归合并,苏格兰在内政上仍然拥有很大自主权,要求独立的呼声也从没断过。2014年9月,苏格兰曾举行独立公投,结果55.8%的选民投了反对票,苏格兰这才继续留在联合王国里,否则恐怕连英国国旗都得改,因为米字旗就是由英格兰国旗和苏格兰国旗叠加组成的。
从2014年公投也能看出,苏格兰对英格兰的心态非常复杂。一方面,苏格兰人强调自身的独特性,以防止被英格兰同化;另一方面,作为交往了上千年的邻居,两者又很难割裂。这种矛盾心态自有其历史根源,今天要讲的这本《BBC 苏格兰史》,作者通过梳理苏格兰的发展变迁,对此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
下面我将分成五个部分来讲这本书:
第一部分,早期历史:苏格兰王国的诞生;
第二部分,抗击侵略与英格兰的恩怨情仇;
第三部分,独立岁月:不平坦的自由之路;
第四部分,走向联合:从失败统治到全球化红利;
第五部分,身份困惑:英国人还是苏格兰人。
好,现在开始讲第一部分——早期历史:苏格兰王国的诞生。
今天,人们称作苏格兰的地方,位于不列颠岛北部,加上周边小岛,总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苏格兰的地理环境呈现为北高南低的特点,北方俗称苏格兰高地,那里高山起伏,海拔从600米到1000米不等;南方俗称苏格兰低地,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海拔50多米。显然,低地更适宜人类居住。
考古显示,约1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大陆上的人就迁移到苏格兰低地,他们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捕捞鱼虾。公元前4000年左右,随着气候转暖,北半球变得温润,涌入苏格兰的人越来越多,资源紧张起来,一部分人开始向北拓展,进入苏格兰高地。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还带来了农耕技术,到公元前2000年,农业已取代采集和渔猎,成为人们最主要的谋生手段,生存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类要往有食物的地方走,所以居无定所,农业则把人牢牢地钉在土地上,过起定居生活。相应的,稳定的家庭关系出现了,并且逐渐形成了宗族和部落。至公元一世纪初,大大小小的部落已遍布苏格兰。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罗马人来了。从凯撒时代起,罗马人就试图征服不列颠岛,这个过程持续了100多年。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才将不列颠南部纳入版图。紧接着,罗马人向北扩张,进入苏格兰。在低地地区,罗马人进展比较顺利,可越接近高地,遭遇的抵抗就越顽强,反抗者是本地土著,他们喜欢在脸颊和身上刺青,被罗马人称作皮克特人,就是彩绘者的意思。
皮克特人处于部落阶段,生活简陋,文化落后,但他们依托山地展开游击战,令强大的罗马军团一筹莫展。公元117年,哈德良成为罗马皇帝,他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性价比实在太低了,因为即便征服苏格兰,面对连绵的山脉,罗马人又能收获些什么呢?于是哈德良下令停止攻击,随后,罗马人从东起泰恩河,西至索尔维湾,建立了一道城墙,防范皮克特人的侵扰,这就是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既是罗马帝国向北扩张的极限,后来也成了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界。
皮克特人保住了自由,代价是失去了罗马化的机会。罗马人统治不列颠南部400多年,建造了包括伦敦在内的数十个城市,大力促进商业文化交流,还培养出一批能够用拉丁文读写的本地精英,不列颠南部从部落文明跃升至城镇文明。而作为罗马文明的化外之地,苏格兰依然处于部落社会,不列颠的北方和南方开始显著分化,这也是苏格兰人自认为不同于英格兰人的重要依据。
五世纪前后,局面再度变化。为了应付国内危机,罗马军团主力陆续撤出不列颠,罗马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最终,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取代了罗马人,不列颠南部自此有了英格兰这个称呼,意思是盎格鲁人的土地。在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挤压下,英格兰原住民纷纷北上,来苏格兰落脚,他们聚居在低地地区,自称布利吞人,其实就是不列颠人的意思。同时,一部分爱尔兰部落渡过海峡,在苏格兰西部登陆,他们被称为盖尔人。历史学家考证,这个词带有海上掠夺者的含义,这意味着盖尔人的出身可能不怎么光彩。
到公元六世纪,苏格兰形成了三大势力并立的格局,皮克特人统治东部和北部,布利吞人控制南部,西部由盖尔人占据,其中皮克特人最强大,他们不仅迫使另外两个民族臣服,还多次击退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侵犯。假以时日,他们或许有望统一苏格兰。没想到,皮克特人突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怎么回事呢?原来他们遇到了天敌——维京人。
维京人发源于今天的挪威,八世纪末,他们横渡北海,对不列颠大肆劫掠,皮克特人统治的苏格兰北部和东部首当其冲。考古显示,维京人每到一地都要杀戮或驱逐当地男性,霸占妇女,孩童则被贩卖到其他地方,这持续了几十年,给皮克特人造成了沉重打击。公元839年,致命一击来了,这一年,皮克特人的统治集团与维京大军决战,结果全军覆没,随后维京人大开杀戒,皮克特人惨遭灭绝。
这给盖尔人的崛起提供了空间。盖尔人住在苏格兰西部,受到的侵扰比较少,而且他们本来就是海盗,对维京人那一套熟门熟路,知道怎么对付。在部落首领肯尼斯·麦卡尔的率领下,盖尔人同南部的布里吞人,以及残余的皮克特人组成联军,制服了维京人。肯尼斯的声望达到顶峰,大约在公元843年,他创建了阿尔巴王国,自任国王。阿尔巴王国又叫SCOTTLAND,意思就是盖尔人的土地。一般认为,苏格兰这个称呼和苏格兰王国就是这时候诞生的。同样是从这时候起,苏格兰的命运同英格兰纠缠到一起。
第二部分,抗击侵略与英格兰的恩怨情仇,我就详细地讲一讲。
新生的苏格兰以王国中部的斯昆为首都,那里还有块大岩石,历代苏格兰国王都要坐在这块石头上加冕,所以它叫命运之石。苏格兰王国的统治范围囊括了今天苏格兰大部分地区,古罗马人的杰作——哈德良长城则成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边界。苏格兰人无意越过边界,英格兰人可不这么想。从十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400年间,英格兰屡屡入侵苏格兰,双方的争斗旷日持久,这其中有四次战争最为重要,我一个个讲。
第一场战争发生于十世纪中叶。此前盎格鲁-萨克逊人建立的威塞克斯王朝基本统一了英格兰,同当年的罗马人一样,他们的下一个目标锁定了苏格兰。苏格兰人当然不肯就范,他们奋力抵抗。公元93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在哈德良长城附近决战,战斗进行了一整天,双方都拼尽全力,伤亡惨重。据史料记载,战场上躺满了已死和将死之人,战斗还没结束,野狼和乌鸦就忍不住啃食士兵的尸体了。最终,英格兰人被击败,撤出苏格兰。
一次胜利并不足以保住苏格兰,因为英格兰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经济和文化实力也更强,从长远来看,苏格兰很难与之抗衡。但运气站到了苏格兰这边。1066年,法国北部的诺曼人渡过英吉利海峡,入侵英格兰,他们摧毁抵抗,建立起诺曼王朝。王朝初建,诺曼人忙于巩固统治,没有余力同苏格兰打仗,而是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联姻。诺曼王朝的第三位国王亨利一世娶了苏格兰国王的妹妹,亨利一世的一个女儿则嫁给了苏格兰国王。通过这种方式,英格兰王室和苏格兰王室紧密地连接起来。
客观来讲,这对苏格兰具有积极意义。诺曼人带来了欧洲大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苏格兰人第一次学会开发银矿,铸造货币,有了钱就能展开商业和贸易,苏格兰人的生活逐渐改善,精英们还努力学习法语,效仿法国礼仪和生活方式,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不过,英格兰从没打消过征服苏格兰的念头,他只是在养精蓄锐。终于,第二场战争爆发了。1174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俘虏苏格兰国王威廉,逼迫后者签订了法莱条约,条约规定,苏格兰国王必须永远服从英格兰国王,这实际上是要把苏格兰变成英格兰的附庸。苏格兰自然不甘心。1215年10月,苏格兰进攻英格兰,第三场战争爆发。苏格兰大军很快占领了诺勒姆、纽卡斯尔等重镇,并且包围伦敦的门户多佛。
苏格兰人何以如此神勇?原来是英格兰内部出了问题。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约翰同法国大打出手,为筹措军费,他不断征税,这引起了主要纳税人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发动起义,要求对国王的权力进行限制。迫于压力,约翰王同贵族签订了大宪章,承诺未经贵族同意,国王不得加税。字是签了,可约翰王老想反悔,导致他跟贵族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苏格兰人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发起进攻,由于得到了英格兰贵族的协助,所以打得顺风顺水。
正当苏格兰人得意的时候,约翰王病死了,他的儿子亨利三世继位。一上台,亨利三世就明确表示将遵守大宪章,这一来,英格兰贵族就没有必要反对国王,相应的,他们撤回了对苏格兰的支持。苏格兰人见势不妙,只得撤军。好在也有收获,1237年,苏格兰和英格兰签订《约克条约》,有史以来第一次进行划界,自此,哈德良长城正式成为双方的永久性边界。
和平的外部环境让苏格兰经济获得了发展,苏格兰的鱼类、羊毛、木材、兽皮大量出口欧洲大陆,带来了巨额利润,邓迪、爱丁堡、格拉斯哥等城市开始兴起。然而,和平没能持续下去,苏格兰同英格兰之间的第四次战争日益临近,而这同一个人有关——爱德华一世。此人精明强干、野心勃勃,他于1274年加冕为英格兰国王,用了将近10年时间,彻底征服了不列颠西南部的威尔士,随后将目光投向苏格兰。
苏格兰人赶紧同英格兰的宿敌法国结盟,希望借此自保,这惹恼了爱德华一世。1296年春,他率领3万英军大举入侵苏格兰,英军很快攻克了边境城市贝里克,爱德华一世下令屠城,杀害7500多名平民,连小孩子都不放过。此举产生了震慑效果,爱丁堡、罗克斯堡等地相继投降。7月初,苏格兰国王巴里奥尔宣布投降,爱德华一世将巴里奥尔关进伦敦塔,许多苏格兰贵族被捕入狱,他强迫苏格兰各地的领主宣誓效忠,他还夺走了苏格兰王冠,以及苏格兰国王加冕时端坐的命运之石,此举的目的就是摧毁苏格兰的独立性。
苏格兰人屈服了吗?没有。在严峻的亡国危机中,人们纷纷拿起武器抵抗侵略,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威廉·华莱士。华莱士生于何时,有过怎样的经历,已经无从考证,一般认为,他原本是一名下级骑士,生活在苏格兰南部。1297年5月,华莱士的妻子被当地的英格兰治安官杀害,为了复仇,他砍下对方的头颅,跟同伴杀死了在场的所有英格兰人。这次抗争吹响了苏格兰起义的号角,早已心怀不满的人们像是找到了一面旗帜,纷纷聚拢到华莱士周围,短时间内,他就组建起一支由农民、市民、商人构成的军队,一些贵族也加入了起义军,席卷苏格兰南部,并且向当时的苏格兰首都斯特林推进。
英军前往镇压,双方在斯特林附近的河边摆开阵势,英军有数千名重装步兵,几百名重装骑兵,作战经验丰富。在英军眼里,华莱士大军只是一帮乌合之众,轻敌的英军连地形都不了解,就开始过河,上岸后才傻了眼,岸边的泥土潮湿松软,别说马跑不起来,步兵也因为装备太重举步维艰。华莱士立刻发起攻击,在苏格兰长矛面前,陷在泥地里的英军成了活靶子。斯特林之战,英军损失数千名步兵、上百名骑兵,这是历次对苏格兰战争中最惨痛的失败。
这一仗让威廉·华莱士名声大振,被推举为护国者,领导苏格兰军队。爱德华一世这才意识到,遇到了真正的对手,他不敢怠慢,1298年7月,爱德华一世率1.5万名英军御驾亲征,他不仅带上了精锐骑兵,还配备了当时最厉害的武器——英格兰长弓。长弓射程远,杀伤力大,曾在同法军作战时大显神威。7月底,华莱士率领苏格兰大军,同英军在福尔柯克决战,这一次,幸运之神不再眷顾苏格兰人,仗着兵力优势和精良装备,英军获胜,华莱士逃进山区进行游击战,坚持到1305年,由于叛徒出卖,华莱士被捕,他被送到伦敦斩首,尸体切成好几块,随意抛掷。爱德华一世以为,连坟墓都没有的华莱士很快会遭到遗忘,可他打错了算盘,华莱士的事迹被口口相传,他成了苏格兰民族英雄,鼓舞着苏格兰人继续抗争。不久,新的反抗者就出现了,并且最终实现了苏格兰独立。
第三部分,独立岁月:不平坦的自主之路,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1306年3月,罗伯特·布鲁斯加冕成为新一代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出身贵族世家,曾追随华莱士抵抗英军,失败后,他见风使舵,投靠英格兰。为了安抚苏格兰人,对投诚者,爱德华一世采取宽大政策,他还牵线搭桥,让罗伯特同英格兰贵族联姻。但罗伯特的志向不止于此,他渴望得到苏格兰王位,恰好爱德华一世年事已高,又饱受病痛折磨,罗伯特趁机暗中培植势力,取得其他贵族支持,爬上了王位。
爱德华一世大怒,再度入侵苏格兰,罗伯特战败逃亡。故事就这么结束了?没。罗伯特躲进山区继续抵抗,爱德华一世御驾亲征,要亲手把这个叛徒处死,结果病死于行军途中,其子爱德华二世继位,这对罗伯特简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跟父亲相比,爱德华二世才能平平,而且因为连年征战,英格兰已经负债累累,再打下去,王室就要破产了。于是英军调转头回去了,苏格兰逃过一劫。
接下来,轮到罗伯特发威,他陆续收复了苏格兰大部分地区。事情到了这一步,爱德华二世脸上挂不住了,老爸留下的遗愿,就这样拱手送人了?爱德华二世集结近2万大军,打算再度征服苏格兰。1314年6月23日,两军在班诺克本决战,苏格兰大胜。此战过后,英格兰无力北上,苏格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罗伯特并不满足,他一定要英格兰正式承认苏格兰的地位,经过十多年努力,1328年3月,英格兰国王宣布,苏格兰应当与英格兰永久分离,苏格兰的完整与自由不受干涉,苏格兰终于获得了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不久,得偿夙愿的罗伯特离开人世,他同威廉·华莱士一样,成为苏格兰民族英雄。
罗伯特的儿子大卫继承王位,他还获得了罗马教皇送来的一壶橄榄油。中世纪,欧洲国王在加冕仪式上都要举行涂油礼,也就是往额头或胳膊上涂抹教皇恩赐的橄榄油,以此象征君权神授,这是苏格兰国王头一次享受这种待遇,这意味着他跟英格兰国王、法兰西国王一样具备神性,能同他们平起平坐。
你可能会问,难道英格兰果真安生了?其实,历代英格兰国王仍然想控制苏格兰,问题在于,从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英格兰同法国打得难分难解,史称百年战争。此后,英格兰又陷入内战,实在腾不出手,这对苏格兰是件好事。1371年,罗伯特·布鲁斯的外孙罗伯特·斯图亚特登基,开启斯图亚特王朝。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斯图亚特的君主们,在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有所建树。
对外,一是与英格兰、法国、丹麦等王室联姻,保护良好关系;二是控制周边岛屿,如设德兰群岛、奥克尼群岛等,这确定了今天苏格兰的基本疆域。对内,大力发展教育,从15世纪开始,苏格兰最古老的四座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格拉斯哥大学、阿伯丁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相继成立,他们最初是神学院,为教会培养神职人员,普及基督教信仰,渐渐地也开始教授文学、艺术、科学,这为苏格兰培养了一批知识精英。
眼看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苏格兰又出现了危机,问题出在王位继承上。斯图亚特王朝的第七位君主詹姆斯五世两个儿子早夭,直到晚年才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玛丽·斯图亚特。1542年底,詹姆斯五世驾崩,还在襁褓中的玛丽加冕为苏格兰女王,由他母亲摄政。从那一刻起,玛丽女王成为欧洲各国王室竞相追求的对象,因为大家知道,她的嫁妆是整个苏格兰。最起劲的,当属老邻居英格兰,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先跟玛丽订婚,等成年后再完婚。亨利八世打什么主意,苏格兰人心知肚明,所以拒绝的非常干脆。
为了摆脱纠缠,玛丽被送往法国,为什么是法国呢?因为英法是宿敌,每当苏格兰要对抗英格兰时,就会跟法国结盟。就这样,玛丽在法国宫廷长大,接受法兰西教育,她精通法语、西班牙语、古拉丁语、古希腊语,擅长文学、音乐、舞蹈,又因为长得漂亮、性格乖巧,成了法兰西宫廷里最耀眼的明星。1558年,16岁的玛丽同法国王子弗朗索瓦在卢浮宫举行婚礼,第2年,弗朗索瓦登上国王宝座,苏格兰国王加法兰西王后,玛丽达到了人生巅峰,她还梦想着将英格兰的王冠也戴到头上。
从法理上说,玛丽确实有这个资格,当时的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被认为是私生女,不具备当国王的资格,而且英格兰信奉新教,同信奉天主教的法国、西班牙不对付,罗马教廷更是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而玛丽呢,她在法国长大,信仰天主教,此外,由于上百年的联姻关系,玛丽也是英格兰王室成员,跟伊丽莎白属于表亲关系,于是各方势力煽动她取代伊丽莎白,成为英格兰女王,玛丽的野心随之膨胀。
可她的好运已悄悄溜走,不幸开始降临。1560年,当政仅两年的弗朗索瓦病逝,玛丽返回苏格兰,当时大多数苏格兰人信奉新教,玛丽却试图恢复天主教,这使她的统治不得人心。紧接着,玛丽犯了第二个错误,嫁给苏格兰达恩利勋爵,达恩利高大英俊,还是一位舞蹈家,玛丽被迷得神魂颠倒,为此拒绝了奥地利大公、西班牙王位继承人等追求者,执意同达恩利结婚。没想到达恩利风流成性,婚后多次出轨,并且野心勃勃想要夺权,两人的关系很快破裂,最终达恩利遭谋杀,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人们普遍认为玛丽女王是主谋,执行者则是她的情人——博斯维尔伯爵。
这样的大好机会,伊丽莎白女王怎么会错过呢?她立刻宣称玛丽涉嫌谋杀亲夫,无权再讨论英格兰王位问题。玛丽的反应是与博斯维尔结婚,这等于坐实了自己是幕后黑手的传闻,这下连苏格兰贵族都坐不住了,他们本来就对玛丽扶持天主教深感不满,趁此机会逼宫。1567年7月24日,内外交困中的玛丽将王位让给儿子詹姆斯一世,被伊丽莎白女王软禁,可玛丽没有死心,晚年她参与英格兰宫廷政变,这一次,伊丽莎白女王逮捕玛丽,判处她犯有叛国罪,砍下了她的脑袋,一代传奇女王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伊丽莎白松了口气,她终于消灭了最大的王位竞争者。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四部分——走向联合:从失败统治到全球化红利。
处死玛丽女王16年后,即1603年,伊丽莎白也走到了人生尽头,由于没有子嗣,按照继承法则,英格兰的王冠将交给玛丽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说来讽刺,为这顶王冠,伊丽莎白跟玛丽斗法大半辈子,把对方的脑袋都给砍了下来,可笑到最后的还是玛丽的后代,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苏格兰人当英格兰国王,效果如何呢?两个字——失败。
一上任,詹姆斯一世就提出要将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两国臣民地位平等,拥有共同的公民权、宗教和法律,他还亲手将苏格兰的X字形图案同英格兰的十字形图案相结合,构成了一面新旗帜——米字旗,米字旗后来成为英国国旗,可在当时并没获得认同。英格兰人素来瞧不起苏格兰人,要合并也是我们合并你们,凭什么双方平等啊?对苏格兰人来说,好不容易才独立,为什么又要跟英格兰绑在一起呢?所以詹姆斯一世的提议是两头不讨好。
詹姆斯一世的统治方式也让英格兰人不适应,签订大宪章以来,英格兰的王权就受到议会限制,不能任意妄为,詹姆斯一世呢,鼓吹君权神授,不断同议会发生冲突,而议会由教士、贵族、地主、商人组成,也就是说,英格兰的精英阶层都不喜欢詹姆斯一世。当然,詹姆斯一世也有贡献,他主持编写的《英王钦定版圣经》,成为现代英语的基石,并且至今是印刷量最大的书籍之一。
1625年,詹姆斯一世驾崩,查理一世继位,比起父亲,他更冲动、更专断,而且热衷于战争,先后与法国、西班牙开战,为了筹措军费,查理一世让议会增加税收,被拒绝后强行解散了议会。查理一世和英格兰精英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更糟的是,苏格兰人对他也没好感,这是因为查理在英格兰长大,言行举止就是个英格兰人,他还试图在苏格兰推行英格兰国教,这自然遭到了广泛抵制。
所以当1642年查理一世同英格兰议会决裂,大打内战的时候,苏格兰也不愿意站到他一边。最终查理一世战败,被送上断头台。在内战中崛起的军事领袖克伦威尔废除君主制,实行独裁,1658年,克伦威尔逝世,刚体验过铁腕的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达成共识,不能再搞独裁了,于是他们拥立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继承英格兰和苏格兰国王,他逝世后,查理一世的另一个儿子詹姆斯二世继承王位。
这个詹姆斯二世几乎是父亲的翻版,他作风专横,老想着恢复王权,这让贵族倍感威胁。1688年,英格兰贵族邀请荷兰统治者威廉三世兼任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眼见众叛亲离,狼狈逃走,这次政变没有流血,所以史称光荣革命。苏格兰人主政英格兰的历史至此终结。从1603年詹姆斯一世登基,到1688年他的孙子失去王位,苏格兰人统治英格兰超过80年,事实证明,由于两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这种统治并不成功。
而且从詹姆斯一世起,国王就常驻英格兰,不怎么回苏格兰,资源也更多地倾向英格兰,这导致苏格兰长期得不到发展,苏格兰人多有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精英提出,干脆将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组成联合王国。他们的理由可以从血缘、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来讲。
先看血缘,新任英格兰国王威廉没有子嗣,他死后王位传给了七妹安妮公主,安妮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身上流淌着苏格兰王室的血脉,这意味着,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依然有紧密的联系,这成为合并的基础。
再看经济,18世纪初,苏格兰的经济仍然落后,城市也没几座,加上持续多年的饥荒,导致人口不断减少,而英格兰早已是欧洲强国,拥有印度、北美等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仅伦敦就聚居了50多万人,几乎是苏格兰总人口的一半,所以与英格兰联合,加入其全球体系,对苏格兰利大于弊。
再说政治,光荣革命后王权得到有效限制,国王不能任意征税或发动战争,这保证了苏格兰的安全。英格兰方面还承诺,合并后,苏格兰只需要取消王国,上交国防权和外交权,司法和教育仍然保持独立,苏格兰的文化传统也不会被英格兰同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苏格兰人的顾虑。
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签署联盟条约,宣布合并,加上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这才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英国。客观来看,苏格兰人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从那时起,苏格兰得以享受英帝国的全球红利,从而高速发展。
经济上,因为加入英帝国的全球贸易体系,苏格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亚洲和美洲,其中流传最广的就要数格子花纹,这原本是苏格兰高地某些部落的传统服饰,在工业化时代被企业家看重,批量生产,销往全球成为流行时尚。今天许多人喜欢的格子衫、格子呢大衣等,都是从苏格兰格纹演变过来的。与此同时,全世界的商品也纷纷涌入苏格兰,本地人的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起来。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萌芽,随后如火如荼,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迅速崛起,成为欧洲的钢铁和造船中心,苏格兰还贡献了一位杰出人物——詹姆斯·瓦特,由他改良的蒸汽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至19世纪中期,苏格兰已经是欧洲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格拉斯哥、爱丁堡等都已跻身欧洲名城。苏格兰人还前往英帝国的各个殖民地,足迹遍布亚洲、美洲、非洲等,这是苏格兰人第一次大规模走向世界。
在思想文化领域,苏格兰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方面过去几千年苏格兰都没什么存在感,但随着经济提升、教育普及,苏格兰人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了苏格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两个:第一,解放思想,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批判,这就将人们从中世纪的宗教枷锁中解放出来,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休谟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还启发了后世的哲学家,比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是站在休谟的肩膀上思考的。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第二个主旨是对经济发展作出解释。18世纪以来,英国的飞速成长,短短几十年创造和积累的财富比过去数千年的总和还多,这简直是奇迹,秘密是什么呢?亲眼见证奇迹的苏格兰学者开始寻找答案,其中以亚当·斯密的学说影响力最大。在《国富论》中,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意思是只要人们为了个人利益去生产和消费,市场会越来越繁荣,社会也会越来越富裕,这一切都不需要人为规划,政府要做的是保障个人权益,为经济活动提供安全稳定的土壤。“看不见的手”理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后世的经济学家无论赞同还是反对,都绕不开他,时至今日,亚当·斯密依然被尊为经济学鼻祖。
进入19世纪,苏格兰的文学成就也广为人知,爱丁堡是欧洲最重要的文学中心之一,诞生了诸多作家,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就出生于此。经济腾飞,文化输出,苏格兰迈入了黄金时代。
不过,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自己究竟是英国人还是苏格兰人,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又是什么关系?第五部分——身份困惑:在英国和苏格兰之间,我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苏格兰人绝不会自认为英格兰人,就算抛开历史恩怨,仅仅是语言,双方也存在着极大差异,苏格兰语发源于盖尔语,英语则起源于日耳曼语,单词发音、语法很少有相似之处。本书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假如一个英格兰人去了一家苏格兰酒吧,满耳都是苏格兰语,保准他一头雾水。
不过,对联合王国,也就是英国,苏格兰人是认同的,毕竟自从成为英国的一部分,苏格兰的发展有目共睹,所以苏格兰人愿意说自己是英国人,这种认同感经过战争洗礼更是成倍增加。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与法国、美国等结盟对抗德国,共同敌人的出现激发了苏格兰人的爱国热情,他们积极参军,一战期间,超过70万苏格兰人投身军旅,约10万人阵亡,考虑到苏格兰总人口才400多万,这一参军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二战中依然随处可见苏格兰士兵的身影,英军最著名的特种部队——SAS(特种空勤团)就成立于苏格兰,他在北非战场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战后,英国政府大力投资苏格兰地区,整个英国也进入福利社会,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凡此种种,都有利于强化苏格兰人对英国的认同感。可事情开始起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北海海域发现储量巨大的油田,一部分苏格兰人觉得自己将拥有足够的资源,自主发展,不必再靠英国,独立意识萌芽。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更是让苏格兰群情激愤,撒切尔夫人认为,苏格兰经济过于依赖中央,于是她取消政府补贴,削减社会福利,还强行转卖甚至关闭国有企业,这导致失业率飙升,给苏格兰人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从那时候起,苏格兰独立的呼声高涨起来,不少人渴望再次同英格兰分家,免得受欺负。
可话说回来,自1707年合并,联合王国已历经约300年,总体上对苏格兰利大于弊,而且撒切尔夫人之后的历届英国政府依然给予苏格兰很多扶持,所以普通苏格兰人的独立意愿并不太高,独立议题很大程度上是政客为拉拢选票,或者向英国政府索取更多利益的话术。作者指出,像苏格兰这种自然资源匮乏,又处于欧洲边缘的小地方,只有通过英国才能进入国际市场,因此留下是明智之举,这也是苏格兰可以预见的未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