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DK医学史》:医学演进之路,从迷信走向科学、传统迈向革新的千年历程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3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DK医学史》,副标题是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

今天,当你走进一家医院,就医环境干净整洁,医生、护士训练有素,诊疗流程规范,B超、CT等检查设备齐全。这一切都会让你对治愈疾病充满信心。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医学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的面貌的?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将带你领略医学发展史。讲医学史的书有很多,我们为什么会选这一本呢?因为它足够权威。书名中的DK”,其实是英国多林金德斯利出版公司的简称。DK以知识、亲和力为目标,其图文并茂的出版风格,深刻影响了世界出版业。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普出版公司,DK出品意味着数据准确、注重细节,DK出的书常被作为这一领域的参考资料。比如DK出版的《急救手册》《地球百科》等书,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了上千万册。

本书作者史蒂夫·帕克,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编辑,他曾参与了250多部人体、医学和药物等方面图书的创作。为奖励他在科普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2014年,英国医学协会颁发给他公众理解科学促进奖。

下面,我将用三个问题为你讲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古代医学是怎样的面貌?第二,文艺复兴之后,医学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科学化的?第三,医学未来的发展将会如何?

好,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问题,古代医学是怎样的面貌?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老病死,因此可以说医学和人类一样古老。在5万多年前的石器时代,穴居人类就开始粉碎浸泡草药,用来治疗疾病。当时人类还处于较为蒙昧的状态,宗教、巫术和医学常常混杂在一起。早期人类对于无法解释的现象,往往归因于神灵、鬼怪等超自然力量,对自身的认知也是如此。比如,对于疾病的起因,人们通常认为是有恶灵附体,或认为是罪恶行为的报应。为了能治愈疾病,人们会向魂灵和神明献祭,恳求其解除诅咒。在公元前3500年前的古埃及纸缩草纸上,就详细记载了数百条从患者身上驱除邪恶力量和疾病的符咒、祷文和咒语。对此你可能并不陌生,直到今天,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仍然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冲撞了魂灵、鬼怪,要找一些巫婆、神汉来跳跳大神,有时还要喝一些草木灰或者符水。然而,这种方式更有可能令病情加重,而非助人康复。即便偶然有一些效果,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慰藉,或者完全依靠患者自愈。

当然,排除这些迷信手段,人类祖先在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的已经相当成熟。比如,古埃及的医生掌握了较高水平的手术技术,这可能与他们制作木乃伊的传统有关。它们不但可以缝合伤口、修复断骨、截肢,甚至还进行过如切除肿瘤、气管切开等精细微妙的操作。

在古代,中国医学很早就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发展出气、经络、穴位等医学理论,并广泛采用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以及针灸、艾灸、刮痧等独特的治疗方式,中药也一直被广泛使用。到明代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了1892种药物,收集医方11096个。

说到古希腊的医学,就不得不提到伟大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他被认为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几乎所有医学院的学生入学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这是希波克拉底对医学界发出的行业道德倡议书,后世医务道德规范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出生在古希腊科斯岛上的一个医学世家。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底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希波克拉底的主要贡献是反对用超自然的原因来解释疾病,他认为,人的机体是由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组成,疾病正是因四种液体的不平衡引起的。比如体内血液过多时,疾病很可能有湿热的特点,表现为发红、肿胀、脉搏加速等,治疗时就要通过放血来减少血量,这就是放血疗法的最初理论由来。“四体液说”在西方医学上的核心地位保持了2000多年。除此之外,希波克拉底的许多医学成就,至今仍影响着我们。比如,他把疾病分成急性和慢性、地方性和流行性。再比如,他开创了临床观察、记录、患者问诊分析的医疗步骤,还主张医生应该清晰、客观、整洁地书写医疗记录,方便相关医生回顾患者病情、借鉴以往经验,这一举动可以说是21世纪健康和医疗大数据库的源头。

600多年以后,也就是公元129年的古罗马时期,另一位对医学影响深远的人物——克劳迪·盖伦诞生了。盖伦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据说盖伦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有一次梦见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医神命令盖伦去学医,父亲认为这是神明的指示,不得违背,于是盖伦16岁就开始学医。盖伦继续遵循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他考察了心脏的作用,认识到人体有消化、呼吸和神经等系统,并对骨骼、肌肉做了细致的观察。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盖伦的理论对西方医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直到19世纪,一些医学院校依然依赖他的学说。盖伦曾在他的家乡帕加马担任角斗士的内外科医生,由于角斗士在决斗场上经常受伤,因此他比其他医生有更多机会积累伤口处理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人体解剖尚属禁忌的古罗马时代,盖伦通过这些伤口可以了解一些人体解剖学知识。他更多的解剖学知识靠的是动物解剖,盖伦先是解剖了鱼类和爬行动物,以及狗、山羊、猪,据说还有一头皇帝驯养的大象,后来他又解剖了猿猴这类与人类更为相似的哺乳动物。于是,他把动物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人体中,并自信地编制了一张人体解剖图。现在我们知道,动物即使是猿猴和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在当时,这张图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人体解剖图了。这是由于盖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具有显著的目的论特色,他认为人体的构造和生理功能都是大自然有目的的创造和安排的,这完全符合上帝造人的教义,因此得到基督教的鼎力支持。盖伦还被尊为医学教皇,教会像保卫圣经一样保卫他的著作,任何人不得发表违背盖伦学说的言论。对于整个医学发展来说,不幸的是,盖伦所提倡的实验方法渐渐被后人遗忘了,反倒是他的许多错误观点被奉为真理,不可更改。

以上就是古代医学的基本情况。在古代,人们常把疾病归因于一些超自然现象,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呼吁用自然的原因解释疾病,并提出了四体液说。古代医学发展到古罗马时期达到了最高峰,这一时期,医学的集大成者盖伦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药学等。然而,在接下来的1000多年时间里,由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战乱、天灾和瘟疫不断,科学活动几乎全部停止,而理性医学的根基尚未牢固,曾一统医学世界的超自然主义又一次卷土重来,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精神再一次强势介入,才彻底让医学与超自然主义分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文艺复兴之后,医学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科学化的?在这一部分,我会给你介绍医学界的五个重大成就,正是这五大成就,才让医学发展成今天的面貌。

第一个重大成就是正确认识了人体结构。前面我们提到,文艺复兴之前,人们对盖伦的许多错误观点深信不疑。比如当时如果有一位医师解剖了一具尸体,发现与盖伦描述的不一样,那么人们会认为,不是这位医生的眼睛有问题,就是这具尸体是畸形的,甚至是人体的结构自盖伦时代以来发生了变化。无论如何,盖伦绝不可能有错误。然而,医学要想进步,就得有人敢于挑战权威。出生在医学世家的意大利医生安德烈亚斯·维萨里就是其中之一。维萨里的祖父、曾祖父都曾是皇室御医,从小耳濡目染,维萨里一直对人体结构和解剖学有浓厚的兴趣。1540年,他得到意大利一名法官的支持,获得了很多死刑犯的尸体。在解剖过程中,维萨里发现他观察到的情况与盖伦的描述有很多差异,比如他发现人的下颚是由一整块骨头组成的,而不是盖伦认为的两块;胸骨有三部分,而不是七部分。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差异源自盖伦以动物代替人体进行研究,然后假定人体的内部结构与动物相似。在认识到盖伦的一些错误及其原因之后,维萨里决定自己撰写一部解剖学著作。1543年,年仅30岁的他出版了七卷本巨著《人体构造论》,系统总结了他对人体结构的认识。维萨里还凭借自己的美术功底,为这套书设计了400多幅插画,插画清晰细腻,震惊了当时的读者。由于维萨里的观点激进,无视宗教信仰和教条,也受到不少攻击,但这并未影响他的研究工作。1543年,维萨里在巴塞尔大学当众解剖了一具尸体,并拼装成标本展出,让人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今天,这具被称为巴塞尔骷髅的骨架,仍然放置在巴塞尔大学的博物馆中,见证着医学史上的伟大进步。维萨里被誉为现代解剖学的创始人,他纠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人体结构的错误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建立了新的科学准则和道德标准,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

除了人体结构,现代解剖学还帮助人们建立了血液循环理论,这是医学发展的第二个重大成就。自古以来,血液这种红色液体就一直被视为生命存在的关键要素,失去血液就会失去生命,但血液是如何输送到全身的呢?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猜想。比如中国的《黄帝内经》和古罗马的希波克拉底都认为身体内部可能存在一种循环,将血液送至全身。古罗马的盖伦认为,血液产生于肝脏,并在体内呈潮汐式的涨落,这就是著名的血液潮汐论。这一理论统治医学界长达1500年之久,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受到质疑。15世纪初,达·芬奇突破教会的禁忌,精确地画出了心脏的内外结构,区分出了四个腔室,而不是盖伦认为的三个。16世纪50年代,维萨里也公开宣布,他并没有找到盖伦所说的连接左右心室的隔膜孔隙。而真正颠覆盖伦理论的是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哈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系,后来又到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专门学习解剖学,据说他还解剖过他父亲和妹妹的尸体。那么,他是如何发现血液循环系统的呢?哈维找来一个身体消瘦、手臂动静脉清晰可见的人,然后用绷带绑扎他的上臂血管,发现绷带下方的静脉鼓了起来,动脉却变得扁平,在绷带上方,动脉膨鼓起来,静脉变平。这表明动脉和静脉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相反。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动物搏动着的心脏,哈维还对血流量进行了计算。他发现心脏就是一个泵,它每半小时泵出的血量超过全身所含的血液总和。之前盖伦认为血液是由肝脏制造出来的,哈维从血流量的计算得出,肝脏靠消化食物不可能在半小时内造出这么多血,而且血液也不可能在肢体末端这么快被吸收掉,唯一可能的是,血液在全身沿着一个闭合路径在做循环运动。1628年,哈维出版了历史性著作《关于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研究》,描述了血液循环系统和它的功能,以及心脏如何泵送血液到全身。血液循环系统其实是两个子循环,一个叫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通过各级动脉到达全身,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再经各级静脉流回右心房;另一个叫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在肺部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变为动脉血,再流回左心房。然而,哈维的观点并没有被立即接受,也不符合当时流行的放血疗法。放血疗法就是依据盖伦的血液潮汐说,认为血液由肝脏制造,流动到器官并且被消耗,如果血液淤积就会造成疾病,据此,外科医生会对病人采取放血措施,去除淤积的血液,让身体恢复健康。但渐渐的,理智占据了上风,尤其是当意大利人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血液循环理论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其他机能,为许多疾病,像冠心病、心梗、中风、高血压、败血症、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后世无数病人将永远因此受益。

在对人体结构和血液循环有了正确认识之后,到了19世纪,医学发展又获得了第三个重大成就,发现了微生物。人们开始认识到很多疾病,特别是令人闻之色变的霍乱、炭疽热等传染病是由我们看不见的微生物,比如说细菌、病毒造成的。在微生物被发现之前,千百年来,人们常将传染病归咎于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瘴气理论,瘴气是指能够以某种方式传播疾病的污浊的、有毒的空气;第二种理论是自然发生说,就是说生命物质可以由非生物成分产生,比如吃剩的面包突然长出的霉菌,腐烂的肉上看似从无到有的蛆虫。今天我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在当时没有显微镜的条件下,瘴气理论和自然发生说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观念。挑战这些观念的第一人是英国医生约翰·斯诺,她毕业于伦敦大学医学院,曾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私人医生,斯诺被认为是现代流行病学的创始人之一。1854年夏天,伦敦爆发了霍乱,苏豪区的疫情尤其严重,三天之后就有超过100人死亡,两周后死亡人数超过500人。斯诺仔细研究了这次流行病的模式和影响因素,认为病源并不指向瘴毒空气,而是指向了水里的某种东西。这是因为霍乱最初的症状出现在肠道中,而不是在肺部或血液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斯诺调查了附近大街上的水井,发现来自布罗德大街一口水井里的水连日来都非常浑浊,并且散发着恶臭,这口水井靠近一个陈年的粪坑,粪坑渗漏的污浊排泄物污染了井水。调查还发现,在布罗德大街上,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使用的都是自家水井中的水,而有一户离此地较远的家庭使用布罗德大街水井的水后,全家丧生。斯诺提议禁止人们继续使用这口井里的水,霍乱病例果然立即减少了。1855年,斯诺出版了《论霍乱的传播方式修订版》,提出了水源污染导致霍乱传播的观点。然而,当时瘴气理论仍然盛行,政府对他的主张置若罔闻,霍乱继续横行于世。直到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的出现,巴斯德被认为是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就。直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在业界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859年,巴斯德进行了一组实验,实验中使用了煮沸的肉汤和多个玻璃烧瓶,他将一些烧瓶的瓶颈向下弯曲,允许空气流动,但可以将空气中的很多浮尘和污染物质阻挡在外,最后发现,这些烧瓶中的肉汤保持不腐的时间最长,而颈部上弯的烧瓶污染物质更容易进入,因此肉汤更早的长出了霉菌。巴斯德的实验直观地说明了,肉汤腐化的原因来自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而不是由无机物自然产生的,这就沉重地打击了自然发声说的支持者。19世纪60年代初,巴斯德与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合作,解决了饮品变质的问题,就是用高温杀死污染物却不改变饮品的味道,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巴氏灭菌法。到了19世纪70年代,巴斯德开始致力于疫苗的研究,人类霍乱疫苗也终于在1900年问世,疫苗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降低了传染病大流行的概率,让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在微生物被人们广泛接受之后,科学家就致力于研究杀死有害微生物或阻止它们生长的方法,这就不得不提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这是医学发展的第四个重大成就。人类发现和使用的第一种抗生素是青霉素,和大多数医学发现不同,青霉素的发现不是科学团队兢兢业业研究的成果,而是出于偶然。它的发现者,苏格兰医学研究员亚历山大·弗莱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皇家军队医疗团,他发现战争中大量士兵因为伤口感染得不到救治而死亡。战争结束后,弗莱明回到了圣玛丽学院的研究岗位,开始致力于杀菌药物的研究。1928年,弗莱明和家人度假归来,开始整理他的实验室。由于她不太爱干净,在他的实验室里,等待清洗的试管、烧瓶和培养皿搁置成堆。之前,弗莱明一直在研究葡萄球菌,这种有害的细菌会引起身体脓肿、生疖、呼吸道感染和食物中毒。在整理实验室的过程中,他偶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其中一个应该生长细菌菌落的平皿中,却有一块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生长细菌。显然,霉菌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出于好奇,弗莱明保留了这个平民采集样本并培养它们,最终鉴定出这种霉菌是青霉菌属的一种。弗莱明后来通过一系列标准的实验来测试他的发现,并从真菌的提取物中提纯出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这种药物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弗莱明的伟大发现,让他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被封为爵士,但她谦虚地说:“不是我发明了青霉素,而是大自然发明了青霉素,我只是偶然发现了它。”20世纪5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抗生素,比如磺胺、链霉素、氯霉素,被发现并用于临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除了抗生素,20世纪医学界另一个重大成就是医学成像技术的发明,这让人类具有了在不切开人体的情况下看见人体内部结构的能力。首先发明的是X射线成像技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发现了X射线,并很快应用于医学领域。因为X射线很容易穿透人体软组织,如皮肤和肌肉等,但骨头等高密度的组织会使X射线受阻,因此高密度组织能清晰地显示在生成的图像上。1906年,科学家又发明了能阻碍X射线的造影剂,造影剂注入人体后,可以使一些原本X射线可以穿透的组织显示在图像上。之后,医学成像技术在20世纪不断发展,比如CT扫描,可以一次从数个不同角度拍摄X光片,建立三维器官图像;另一种电磁成像技术MR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磁共振,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力排列患者体内的氢原子核,从而生成一系列横截面图,能显示出软组织、硬骨和软骨的结构。现在医学成像技术多到令人眼花缭乱,全世界每天都会进行数以百万次的医学扫描。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可以极大程度地放大图像,并且能够以电子数据方式瞬间传遍全球,它们可以帮助识别或排除疾病,计划、手术、检测、治疗,而这一切全在体外进行,无需动刀。

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艺复兴之后医学发展的五个重大成就。第一大成就,对人体结构的正确认识,后续所有的医学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第二大成就,血液循环理论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人体的其他机能,为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大成就,微生物的发现,揭示了传染病产生和传播的真正原因;第四大成就,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拯救了无数生命;第五大成就,医学成像技术的发明,无需切开人体,就能看见人的内部结构。可以说,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不同的人物之间既有学术传承,更有革命性的创新,医学就是这样传承至今。

回顾完历史,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问题,医学的未来发展将会如何?我将从治疗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社会公平这三个方面,给你讲讲医学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

我们先来说说治疗方法,未来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将治愈很多现在的不治之症,造福于人类。首先是基因疗法,可能你听说过,任何基因的遗传缺陷或基因突变都会给身体机能造成影响,现在人类已发现的与基因有关的疾病就有3000多种,比如大部分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探索基因治疗方法,就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目前基因疗法比较活跃的领域是疫苗接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预防结核病、疟疾、艾滋病等疾病的DNA疫苗就已经投入实验,这些DNA疫苗中含有人造的制造抗原指令的基因,当抗原被制造出来后,身体的防卫机制便开始发挥作用,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疫苗就能投入临床使用。除此之外,未来基因疗法还可以从根本上纠正各种各样的遗传缺陷,并治疗可能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

我们再来说说细胞疗法,尤其是干细胞疗法,干细胞是一种通用细胞,它具有无限的或者永生的自我更新能力,它就好像植物的茎或根,可以长出枝叶和花朵,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变成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进而发展出组织和器官,来替换人体受损的部分。当前干细胞疗法中最常见的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将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的骨髓中,重新开始生产血细胞,以治疗白血病等疾病。除此之外,目前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治疗的疾病已经有成百上千种,像阿尔茨海默症、脱发、听力和视力缺陷、不孕不育、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损伤等。人们设想,未来可以通过提取一位病人的干细胞,就制造出新的心、肝、眼睛等器官,当然,这还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关,但干细胞疗法依然代表了医学界的一次革命。

除了新的治疗方法,未来信息技术也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领域,这将大大促进医学的发展。比如远程手术技术,第一台远程手术实施于2001年,手术横跨了大西洋,在纽约的外科医生通过远程系统为一位68岁的法国女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当前,远程手术的复杂程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触摸敏感性技术和触觉反馈技术,这使得远程手术越来越成熟可靠。随着远程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甚至在太空里,医生都能给你做手术。信息技术的另一大应用是进行辅助诊断,目前,计算机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分析影像病例,快速给出药品、药效和副作用数据,还能给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甚至能挖掘数据追踪传染病的爆发,为流行病学家分析其因果联系。这不但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还能有效缓解医院人手不足的现状。除此之外,辅助诊断可以帮助缓解医患矛盾,有实验数据表明,病人回答计算机的提问要比他们回答医生的提问更真实,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如流产、毒品摄入等方面。相信在未来,辅助诊断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甚至有可能替代很多医生。

但是,医学的未来并非全是蓝天白云,艾滋病、埃博拉、SARS,从动物身上传播开来的新型传染病让人猝不及防,特别是2019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已经导致全球数十万人死亡,重创了全球经济,其长期影响也将难以预测。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引起的糖尿病、帕金森症、肥胖症和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引发的抑郁症、亚健康等健康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疾病都让医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除此之外,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说,21世纪可能将是迄今为止医疗形势最极端、最不平等的一个世纪。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就曾这样描述:“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漂亮、更健康,还可以延长生命、升级身体,成为高级人类,但如果你没有钱,你就做不到。”这种极端不平等的现象会出现吗?其实未必,比如,要缓解大医院负荷重、基层医疗薄弱的现状,各国政府可以加快建立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网络。除此之外,医疗的技术发展将可能大幅度降低疾病的治疗费用,比如青霉素诞生之初是靠生物培养生产,价格堪比黄金,后来实现化学合成生产后就变得很便宜,大部分人都能用得起。

以上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医学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古人的荒诞尝试到现代的理性进步,从巫术、针灸到基因编辑,人类还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像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说的那样:“尽管我们遭到了很多批判,但我们还是会为我们的病人拼命奋斗。”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