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奥地利史》:哈布斯堡的挽歌与维也纳的变奏,帝国兴衰中的多重身份启示录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奥地利史》,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奥地利历史和文化专家史蒂芬·贝莱尔。
奥地利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8.3余万平方公里,与我国重庆市相当,但人口要少得多。2019年的数据显示,奥地利总人口约887万,比杭州还少一些。所以无论面积还是人口,今天的奥地利都是个小国。不过,在欧洲历史上,奥地利可着实风光过一阵子。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曾垄断中欧唯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长达355年。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主导的维也纳体系给欧洲带来了100多年和平。此后,奥地利的国力虽然有所衰退,但1867年成立的奥匈帝国仍然囊括了广袤地区,今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波黑等国都归其管辖,奥匈与英、法、德、俄并称欧洲五强。
奥地利还是文化大国,特别是首都维也纳,18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文化地标。古典音乐家海顿、贝多芬、莫扎特常驻维也纳,人称维也纳三杰。20世纪初的维也纳更是群星璀璨,精神分析学派奠基人弗洛伊德、分析哲学创始人维特根斯坦、文学巨匠茨威格云集于此。后来在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熊彼得,以及奥地利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米塞斯和哈耶克,也都是维也纳大学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庞大帝国,在一战后分崩离析,只剩下奥地利本土。二战中它又作为纳粹德国的帮凶,有过一段黑历史。所幸战后奥地利找准了自己在欧洲的位置,充当起欧美和苏联之间的桥梁,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欧洲最富裕国家之一。
今天要讲的这本《奥地利史》,完整叙述了奥地利从一个边缘地区成长为跨民族的大帝国,最终归于民族国家的曲折历程。我的讲述将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奥地利的起源和形成
第二部分: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部分:多民族帝国的困境
第四部分:奥匈帝国的成功与失败
第五部分:从纳粹帮凶到永久中立
好,现在开始讲第一部分:奥地利的起源和形成。
说起欧洲国家的历史,比如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都绕不开一个巨大的存在——罗马帝国。因为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其版图囊括了上面所有国家,罗马文明对这些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奥地利是个例外,除西南部个别地方,今奥地利大部分区域都没有被罗马人统治过。这跟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奥地利南部的阿尔卑斯山绵延上千公里,加上茂密的原始森林,构成一道天然屏障,正好挡住了罗马人。时至今日,奥地利都是一个森林覆盖率高达47%的绿茵之国,更别提几千年前了。在群山和森林面前,连强悍的罗马军团也只能停下扩张的步伐。所以如果说古代欧洲的文明中心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那么处于罗马版图外的奥地利,就是名副其实的化外之地。这里生活着一些日耳曼人部落和斯拉夫人部落,他们信仰原始宗教,过着半农耕、半游猎的生活。
一直到十世纪中后期,情况才发生了改变。从那时候起,来自乌拉尔山脉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经常横穿奥地利东边的匈牙利平原,侵扰德意志王国。公元976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二世封利奥波德一世为伯爵,守卫王国的东部边疆,其辖区从今奥地利西部延伸到利奥波德一世的老家——位于德意志巴伐利亚北部的巴奔堡。这是有史以来奥地利第一次出现正式的统治机构,奥地利这个词也于此时诞生,它原初早期德语意思正是东部边区。至此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地区的组成部分。利奥波德一世在位18年,死后将伯爵的爵位传给儿子,确立了巴本堡家族对奥地利的世袭统治。他们成功挡住了马扎尔人的进攻,而且不断东扩,夺取大片土地。到公元1000年,马扎尔人建立的匈牙利王国皈依基督教,不再与同样信奉基督教的德意志王国为敌,奥地利获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巴本堡家族开始将精力投入内政。他们鼓励德意志人移民奥地利,开垦农田、开拓商路,于是一座座庄园和城镇建立起来,奥地利迈入封建时代。
这些新兴城镇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维也纳。维也纳位于多瑙河中游,向西可进入德意志腹地,向东通往匈牙利王国、拜占庭帝国,所以很快,维也纳就发展成西欧和东欧之间的贸易枢纽。不过在德意志王国中,奥地利仍然只是个偏僻边区,直到亨利二世出现。1147年,德意志王国和法兰西王国联手发起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奥地利伯爵亨利二世率军参加,事后作为酬谢,德意志国王弗里德里希一世把亨利二世提升为公爵,奥地利升格为公国。亨利二世随即定都维也纳,由此至今870多年,无论风云变幻,维也纳始终是奥地利的政治中心。
只可惜巴本堡家族的好日子没能延续下去,奥地利公爵的头衔最终落入了另一个大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囊中。这个家族是什么来头呢?1020年左右,一位伯爵在今瑞士北部建了座城堡,有一天,伯爵看到一只鹰站在城墙上,于是用德语中的雄鹰一词将城堡命名为哈布斯堡。伯爵的子孙在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便以哈布斯堡作为家族名。可问题来了,一个瑞士的贵族怎么会取代巴奔堡家族,成为奥地利的统治者呢?这就要讲到奥地利公国的小环境和德意志王国的大气候了。
先来讲奥地利公国的小环境。1246年,奥地利公爵弗雷德里克二世逝世,没留下男性继承人,巴本堡家族绝嗣。奥地利贵族协商决定,邀请北边的邻居——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迎娶巴本堡家族的一位女性,让他兼有奥地利。通过这桩联姻,事情本来解决了,不料德意志大气候的变动又让局势充满了变数。说来也巧,一直世袭德意志王位的霍亨施陶芬家族从1254年起也陷入了绝嗣危机,导致王位空缺,史称大空位。地方诸侯趁机崛起,德意志分裂成许多封建邦国,他们互不买账,而且都觊觎王位。奥托卡二世的野心也被激发出来,凭借已经掌控的波西米亚王国和奥地利公国,他积极进取,大有问鼎德意志王位的势头。可是诸侯并不愿意出现一个强大的国王,因为这将损害他们的利益,于是德意志暂停内讧,准备推举新国王对抗奥托卡二世。他们选择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哈布斯堡家族源自瑞士,但长期为德意志王国效劳,鲁道夫一世本人能征惯战,由他领兵出征非常合适,而且正因为不是土生土长的德意志人,诸侯认为鲁道夫一世根基比较浅,容易控制。1273年,鲁道夫一世登基为德意志国王。5年后,他率领大军在维也纳东北部的原野上击败并杀死了奥托卡二世。获胜后,鲁道夫一世占据了奥地利公国,把它变成了家族领地。
事实证明,鲁道夫一世此举的价值比当选德意志国王更大,因为国王是选举出来的,未必能传给后代,鲁道夫一世的儿子就没能当上,领地则是世袭的,可以代代相传,所以他的后人始终占据着奥地利公爵的爵位。此后,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为基本盘,苦心经营了630多年之久。我的讲述也将进入第二部分:统治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在头100多年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致力于打造行政体制和税收制度,以强化对奥地利的统治,维也纳也被建设成一个繁荣的大都市。哈布斯堡家族还取得了一系列封建特权,比如拥有封地内的司法管辖权,不用向德意志国王缴纳赋税,服军役也是象征性的,一旦发生战事,奥地利只需要向国王提供12名军人。对外扩张方面,哈布斯堡家族夺取了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将势力延伸到意大利。不过此时哈布斯堡家族尚未挤进德意志贵族的最高圈层,他上面还横亘着七个选侯和一个皇帝。什么叫选侯呢?即享有选举国王特权的诸侯,德意志总共有七位选侯,包括科隆大主教、萨克森、维腾堡公爵、波西米亚国王等。皇帝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头衔起源于德意志王国的创建者奥托。公元961年,罗马教皇将奥托加冕为皇帝,这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由来。神圣二字代表君权神授,罗马二字则代表,如同罗马皇帝是所有罗马人的皇帝那样,神罗皇帝是全体德意志人的皇帝。13世纪中叶后,德意志诸侯割据,神罗皇帝早就名不符实了,可全体德意志人的皇帝这个称号实在太诱人了,而且它也是德意志和罗马教会的连接纽带,所以仍然传了下来。
神罗皇帝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七大选侯推举德意志国王,随后国王前往罗马,由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前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当选了德意志国王,但是没有去罗马加冕,所以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一世之后,哈布斯堡家族只世袭了奥地利公爵,由于奥地利公爵并非选侯,所以在德意志只能算二等贵族。但是15世纪之后,哈布斯堡家族不仅爬上了神罗皇帝的宝座,还垄断皇位超过350年,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是政治联姻。这里要说一下,中世纪的欧洲各国王位除了世袭传给下一代,也可以通过联姻的方式转让给女婿,哈布斯堡家族走的就是这条路。1419年,波西米亚,也就是今天的捷克,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波西米亚国王大为恐慌,向近邻奥地利求援。当时的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趁机以迎娶波西米亚公主为条件,帮助波西米亚镇压了农民军。后来,阿尔布雷希特就以女婿身份继承了波西米亚王位,并且当选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死后,位子传给堂弟弗雷德里克三世,他进一步提升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1452年3月18日,教皇在罗马为弗雷德里克三世举行加冕礼,宣布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是哈布斯堡家族出的第一位皇帝。
弗雷德里克三世在位超过半个世纪,政绩乏善可陈,不过他的联姻策略让哈布斯堡家族收获颇丰。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娶了勃艮第公爵的女儿,公爵死后,马克西米连继承爵位,并且伙同法国瓜分了经济富庶的勃艮第。弗雷德里克三世驾崩后,马克西米连继位,他同样是政治联姻的高手,先是通过联姻让孙子当上了西班牙国王,此后又如法炮制,将另一个孙子扶上匈牙利王位。要说哈布斯堡家族运气真是好,每次娶人家闺女,都能顺带把亲家的产业给接收了。通过眼花缭乱的政治联姻,到16世纪初,哈布斯堡家族已具有今奥地利、德国、西班牙、荷兰、捷克、匈牙利等在内的广阔地区,如果算上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神圣罗马帝国已然是世界性帝国。所谓盛极而衰,风光背后危机悄然孕育。我的讲述将进入第三部分:多民族帝国的困境。
任何一个大帝国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神圣罗马帝国也不例外,它的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成为德意志诸侯的领袖;二、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领袖。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广阔,可真正实施有效统治的地方十分有限,像巴伐利亚、萨克森这样的德意志诸侯,只是名义上臣服,神罗皇帝根本就管不了。即便在自个儿的世袭领地,奥地利皇帝的权力也要受制约。举个例子,神罗皇帝曾经试图在奥地利加强中央集权,向各地派出官员直接管理政务和收税,这遭到了封建主的强烈抵制,半途而废。德意志领袖眼瞅着当不成了,那基督教世界的领袖呢?更没谱。16世纪上半叶以来,宗教改革兴起,基督教世界开始分化,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尊奉罗马教会的天主教联盟,另一方是抛弃教会的新教联盟。以哈布斯堡家族跟罗马教会的关系,自然是天主教阵营的领头人。当时的神罗皇帝马蒂亚斯极力压制新教,恢复天主教的权威,终于引发了战争。从1618年到1648年,天主教联盟和新教联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30年战争,德意志诸侯各自站队,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瑞典等欧洲主要国家也相继卷入,德意志沦为各方厮杀的战场。
最终,天主教联盟战败,新教的地位得到确认,德意志则被分割成1800多个独立的小邦和骑士领地。这意味着哈布斯堡家族的两大目标——成为德意志领袖和成为基督教世界领袖统统落空。打击不止于此,30年战争中,法国强势崛起,不仅攫取了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还可以任意干涉神圣罗马帝国的事务。并且由于奥地利与法国接壤,在后者的压制下,奥地利国力被严重削弱,这进一步削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相应地,远离法国的德意志东北部,一个名叫普鲁士的小邦悄然兴起。1740年,普鲁士从奥地利手中夺取纺织业发达的西里西亚。1785年,普鲁士联合萨克森、汉诺威等15个,组成德意志诸侯同盟,大有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趋势。换言之,法国和奥地利鹬蚌相争的结果是普鲁士渔翁得利不断壮大,神圣罗马帝国已徒有虚名,只待致命一击。
18世纪末,法国爆发大革命,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受此影响,莱茵地区脱离神圣罗马帝国,成立美因茨共和国。大敌当前,奥地利和普鲁士放下夙愿,与英国、西班牙等组成反法同盟,将美因茨共和国推翻。可好景不长,随着拿破仑上台并称帝,法国积极向外扩张,反法同盟连战连败。1805年11月,法军占领维也纳,哈布斯堡家族仓皇出逃。战后,拿破仑迫使弗朗茨二世取消了神罗皇帝头衔,并宣布神圣罗马帝国解散。这个欧洲历史上少有的千年帝国寿终正寝,而对哈布斯堡家族来说,连名义上的全体德意志人皇帝的称号也没能保住。弗朗茨二世将神罗帝国更名为奥地利帝国,他头上的皇冠则换成了奥地利皇帝。而事实上,这个所谓的帝国已经沦为法国的附庸。
对此,弗朗茨二世自然不甘心,但他采纳了外交大臣梅特涅的建议,暂时隐忍,并且祭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看家本领——政治联姻。1810年,弗朗茨二世将女儿玛丽·路易斯嫁给拿破仑。一年后,路易斯为拿破仑生下了唯一的继承人——拿破仑二世,这极大地改善了法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当然,梅特涅知道,仅凭奥地利的力量扳不倒拿破仑,他能做的就是静观其变。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惨败,梅特涅立即重新组织反法同盟,对法国展开反攻,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国联军获得了莱比锡战役的胜利,拿破仑倒台,法兰西帝国灭亡。
在战后举行的维也纳会议上,奥地利与普鲁士、汉诺威、巴伐利亚等38个邦组成德意志邦联,以制约法国,奥地利则担任邦联的永久主席国。领土方面,奥地利也有斩获,北部它具有今捷克及波兰部分地区,往南则囊括了匈牙利和北意大利,由于奥斯曼帝国衰落,奥地利还得以蚕食其领土,向巴尔干半岛推进。至19世纪中叶,奥地利面积超过6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600万,维也纳也成为同巴黎、伦敦并列的大都市。单纯看规模,奥地利已经再度成为大帝国,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奥地利靠镇压法国大革命爬起来,也将因此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
维也纳会议虽然将法国大革命压了下去,但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等革命思想早已随着拿破仑战争传遍欧洲,而靠镇压法国大革命起家的奥地利,自然成了革命的对立面,统治者哈布斯堡家族则被视为落后反动的代表,这也不算冤枉,因为梅特涅构建的维也纳体系,就是要恢复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旧秩序,竭力维护君主制。当然,奥地利也有苦衷,他是个多民族帝国,境内除了德意志人,还有意大利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等等,如果每一个民族都要独立,帝国就只能瓦解。哈布斯堡家族的策略是淡化自身的民族属性,将奥地利皇帝打造成各民族共同的皇帝,这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该策略同法国大革命以来日益高涨的民族意识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奥地利始终无法消除各民族的独立诉求,这在1848年达到高潮。
这一年,意大利北部、捷克、匈牙利等地都出现了独立浪潮,同时,以资产阶级为主的自由派也强烈要求实现君主立宪制,两股潮流相结合,对帝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最终皇帝同意设立帝国议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君主立宪,民族独立的诉求则被武力镇压了下去。不过各方口服心不服,危机并未根除,只是隐藏了起来。屋漏偏逢连夜雨,奥地利被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重新崛起的普鲁士目标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取代奥地利的德意志领头羊地位。普鲁士拉拢80%的德意志邦国,建立关税同盟,独独把奥地利排除出去,这就从经济上切断了奥地利同德意志各邦的联系。与此同时,普鲁士大力扩充军备,准备用战争手段搬掉奥地利这块绊脚石。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当时普鲁士已完成工业化,军队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革,相形之下,奥地利仍然是个农业国,军队的组织和训练还停留在半个世纪前,所以结局可想而知,奥军每战必败,被普军打得落花流水。
普奥战争的后果是德意志邦联解散,奥地利被踢出德国的统一进程。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建立德意志帝国。这是否意味着奥地利就此和德国分道扬镳了?事情没那么简单。下面我们讲第四部分:奥匈帝国的成功与失败,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奥地利输掉普奥战争之后,境内其他民族的独立诉求再次涌现,匈牙利人闹得尤其凶。匈牙利人占帝国总人口约20%,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敢怠慢,为了安抚他们,约瑟夫于1867年将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被提高到和奥地利同等的地位,它拥有自己的议会、军队和行政机构,内部事务不受奥地利干涉,相当于半独立状态。唯一能把匈牙利和奥地利连在一起的,是奥匈帝国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弗朗茨·约瑟夫和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女公爵,也就是茜茜公主。奥地利贵族普遍瞧不起匈牙利人,认为他们野蛮粗俗,茜茜公主是个例外,与保守沉闷的奥地利宫廷相比,她更喜欢热情奔放的匈牙利人。她长期住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会说一口流利的匈牙利语,茜茜公主的亲和赢得了匈牙利人的爱戴,她也成为奥匈之间的粘合剂。
可搞定匈牙利人远远不够,在奥匈帝国5200万人口当中,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加起来也只占50%,剩下50%统称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波兰人、塞尔维亚人、乌克兰人等。约瑟夫向匈牙利人妥协,却没有给予斯拉夫人相应的地位,后者自然十分不满,这等于摁下葫芦浮起瓢,越发削弱了奥匈皇帝的权威。话又说回来,一个弱势的皇帝未必全是坏事,加上约瑟夫生性宽厚,对具体政务管得很松,反倒给民间社会很大的空间,这从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就能看出来。
先讲经济,奥地利中央集权程度比较低,中央对地方的干涉也少,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帝国内部的分工。比如奥地利遍布铁矿、铜矿,能为捷克的重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以农业为主的匈牙利则充当着帝国粮仓,维也纳的粮食全靠它供应,铁路网的铺设更是将帝国各区域的经贸连成一片。此外,同蒸蒸日上的德国做邻居也是有好处的,德国企业经常来奥匈投资,奥匈帝国的电力、机械和汽车工业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至1900年前后,奥匈帝国的经济增长比英国还要高。
再来讲文化,多民族共存的现实促使哈布斯堡家族提倡包容、多元的文化政策,这给文化和艺术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帝国首都维也纳成为汇聚各种文化的世界之都,约翰·施特劳斯在这里创作了古典名曲《蓝色多瑙河》,艺术家克里姆特背离古典绘画传统,创立维也纳分离派,喊出了先锋艺术第一声。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于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宣告精神分析学诞生。就在同一年,哈耶克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后来考入维也纳大学,师从经济学家米塞斯,两人将成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以主张自由市场著称,哈耶克还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维也纳还孕育了音乐家勋伯格、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经济学家熊彼得等人。20世纪初的维也纳可以说是生机勃勃,既有老一辈的文学家、艺术家,也涌动着方兴未艾的新艺术、新思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里将这段岁月描绘成太平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维也纳民众富足、文化繁荣,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安宁。茨威格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的普遍感受:谁也不相信会有革命、战争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变化降临时,整个奥匈帝国都猝不及防。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近代以来,奥斯曼帝国持续衰落,哈布斯堡家族趁机掠夺了不少土地,到20世纪初,弗朗茨·约瑟夫把目光投向了巴尔干半岛的波黑地区。波黑紧靠亚德里亚海,由此出发可进入地中海,在威尼斯被意大利收回后,奥匈帝国迫切需要这样一个港口,免得退缩为内陆国家,这就同巴尔干半岛上的另一个新兴国家塞尔维亚发生了冲突。塞尔维亚原属奥斯曼帝国,1878年取得独立,此后塞尔维亚致力于统一巴尔干,波黑自然包括在内,岂容他人染指。塞尔维亚还挖奥匈墙角,煽动其境内的塞族人搞独立,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塞尔维亚的背后是沙俄,弗朗茨·约瑟夫深知奥匈难以与之抗衡,当务之急是寻找同盟,恰巧此时的德国因为加速殖民扩张,遭到英法两国的联手抵制,在欧洲陷入孤立,也急需盟友,于是双方捐弃前嫌,结成同盟国,与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相互对立。
有德国支持,约瑟夫的胆子肥了,1908年强行吞并波黑,一时间,塞尔维亚群情激愤,将奥匈视为头号敌人。1914年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访问波黑首府萨拉热窝,结果被激进的塞族民族主义者刺杀,弗朗茨·约瑟夫认为这是塞尔维亚政府策划的,随即宣战,这引发了连锁反应,俄国向奥匈宣战,德国向俄国宣战,英法则向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说来可笑,挑起战端的奥匈帝国根本没做好战争准备,首先占总人口50%的斯拉夫人就不愿意同俄国和塞尔维亚的同胞打仗,匈牙利人则觉得波黑关乎的是哈布斯堡的家族利益,干我何事,也提不起兴致,军队也是一团糟,装备简陋、纪律涣散、士气低落。更要命的是,斐迪南访问塞尔维亚,试图架空约瑟夫,皇帝一口气撤掉16个军长,换成自己人,结果他自个儿死在塞尔维亚,导致奥匈军队实际上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低调才是上策,可坏就坏在老皇帝约瑟夫已87岁高龄,年老昏聩、举止乖张,而身为皇帝,又没有人能制止他的任性。就这样,奥匈帝国乃至全世界都被他拖入了战争泥潭。
对奥匈帝国来说,一战就是彻头彻尾的灾难,奥匈军队被塞尔维亚和沙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刚打了几个月就损失了90%受过训练的老兵和将近一半的资深军官,直到德军支援才稳住了战线。鉴于奥军的表现太差劲,德军接管了奥军指挥权,这意味着奥匈帝国逐渐沦为德国的附庸。1916年末,弗朗茨·约瑟夫驾崩,奥匈帝国最后一根主心骨垮了,帝国失去了维系境内各民族关联的纽带,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战败,战后的凡尔赛会议上,协约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进行了严厉惩罚,德国总算保住了大部分领土,奥匈帝国则被彻底肢解,按照民族自觉原则,他的领土被分割成许多新国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南斯拉夫等,奥地利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政体方面,奥地利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国会代表由选举产生,国会最大党派组建政府执政。至此,存续50余年的奥匈帝国灭亡,哈布斯堡家族对奥地利长达640多年的统治也宣告终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可历史果真把那一页翻过去了吗?下面进入第五部分内容,我就来讲述奥地利这番转型的曲折过程。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奥匈帝国,奥地利人一直以境内各民族领袖自居,也习惯了多民族共处的生态,可战后,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各自建国,奥地利降为普通国家,奥地利的官方语言从德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等六种语言缩减到只剩德语,奥地利人无所适从,用本书作者的话说成了无根之人。可个人也好,民族也好,总希望落地生根,于是奥地利人把根追到了德国,道理很简单,两国的主体民族都是德意志人,两国又同为一战战败国,共同的屈辱把两国人民连在了一起。更令奥地利人愤愤不平的是,凡尔赛条约肢解奥匈帝国的理由,所谓民族自觉,即每个民族都有权独立建国,既然如此,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被分开,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国境内也有数百万德意志人,为什么不能加入德意志大家庭,德奥合并的思潮由此萌芽。
奥地利人还有实际考虑,奥匈帝国时期,奥地利依赖捷克的煤炭、匈牙利的粮食,两国独立后,对奥地利的供应明显减弱,加上战后经济危机,奥地利迫切需要同德国合作渡过难关。1931年,德国和奥地利谈判,准备建立关税同盟,结果被法国否决,奥地利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大幅度上升,这更增加了奥地利人的怨念。1933年,纳粹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德国尝试摆脱凡尔赛条约的约束,这让奥地利人看到了曙光,特别是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林茨,这让奥地利人颇有亲近感,法西斯主义开始在奥地利民众中蔓延。与此同时,面对德国的重新崛起,英法采取绥靖政策步步退让,两国政府首脑都公开宣布不会干涉奥地利事务,这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史称德奥合并,奥地利成为纳粹德国的东方省。对此,大部分奥地利人是欢迎的,德军进入维也纳,受到热烈欢迎,当希特勒在维也纳英雄广场发表演说,宣布“我的故土归入德意志帝国”,群众爆发出狂热的欢呼。之后举行的全民公投中,97.5%的人投了赞成票。
德国对奥地利也确实不薄,经济上,德国在奥地利兴建军工厂,吸纳大量劳动力,有效缓解了失业,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将匈牙利变成附庸国,也有利于奥地利恢复经济。军事上,由于都是德意志人,奥地利人受到充分信任,奥地利军队成建制的编入德国国防军。可见二战爆发前,奥地利人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根正苗红的德国人。相应的,纳粹的诸多战争罪行,奥地利人也参与其中,纳粹入侵挪威,奥地利山地部队起了关键作用,巴尔干战役中,熟悉当地情况的奥地利人充当了急先锋。此后,奥地利人军队还积极参与了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镇压。1941年,进攻苏联的德军也有大量奥地利人,而最骇人听闻的是对犹太人的迫害。由于包容的民族政策,奥匈帝国时期犹太人十分活跃,在文化、金融、工业等领域都有很多贡献。德奥合并后,形势逆转,纳粹强行没收犹太人的房屋和资产,迫使他们逃亡,走不掉的则被关进集中营,结局可想而知。据统计,维也纳曾居住着20万犹太人,到二战结束,只剩下8800多人。此外,不少奥地利人加入纳粹党卫军,负责集中营的管理,而他们正是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者。有学者统计,二战期间,纳粹屠杀了超过600万犹太人,奥地利人对其中约300万人的死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
犯下如此罪行的奥地利人,本该像德国那样在战后受到审判,然而他们逃过了法网,怎么回事呢?说到底是因为国际政治。二战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关系日趋紧张,逐渐形成对抗之势,冷战拉开序幕。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加上民主德国,都成了苏联的卫星国,于是奥地利首当其冲,成为阻遏苏联势力的第一道屏障,一旦奥地利有失,整个西欧就很危险了。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要做的是扶持奥地利,而不是清算罪行,奥地利战俘受到宽大处理,未经审查就释放,这待遇可比德国战俘强多了。1947年夏,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国家提供巨额援助,其中奥地利收到了10亿美元,美军还向奥地利政府支付了3亿美元占领费,算下来,平均每个奥地利人拿到140美元,而联邦德国人均仅19美元。这笔巨款一半以上投资工业和基础建设,对奥地利的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奥地利人也很知趣,着手掩盖历史罪行,他们把德奥合并说成德国首次侵吞他国,这样奥地利就成了纳粹的第一个受害者,数10万曾加入纳粹党的奥地利人,被说成是被胁迫的,对此,西方国家予以默认,甚至帮忙涂脂抹粉,最典型的就是好莱坞影片《音乐之声》,男主角冯·特拉普上校被描绘成一个热爱音乐、向往自由、和平的奥地利人,德奥合并后,他拒绝同纳粹合作,带着一家人逃出生天。本书作者指出,奥地利固然有反抗纳粹的人,但并不多,而这部电影给公众造成了奥地利人普遍痛恨纳粹的印象,是对历史的扭曲。当然,奥地利人也有反思,两次世界大战中沦为德国附庸的教训让奥地利政府认识到,只有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冷战中,作为西方对抗苏联的前哨基地,奥地利尽量保持平衡,他于1955年宣布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过度依赖西方,也不刻意刺激苏联,这样,奥地利在东西方之间扮演了缓冲角色,它本身也因为和平的外部环境,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富裕国家。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实力急剧下降,西方阵营明显占据优势,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开始转向,随着两德统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于是在1995年,奥地利加入欧盟,正式融入欧洲一体化过程。至此,这个曾经雄踞中欧的帝国,在历经波折后,终于找准了定位,那就是欧洲大家庭中的一个中立国。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