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从燕都到新京,时空褶皱中探寻都城文明的基因与现代性之路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6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它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
北京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其中包含了850多年的都城史。这个时间虽然比作为13朝古都的长安少了几百年,但是由于这800多年的都城史集中在了中国古代最后那段时间,历经了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因此,北京城在设计传统和建筑风格上吸取了很多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上的优点,算是古代都城中的后起之秀。所以说,北京城不仅仅是一座大都市,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书,浓缩着中国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那今天讲述的这本《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就是展现北京城市发展过程的知名著作。这本书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第一,北京城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首都的;
第二,北京的水系如何影响了首都的发展;
第三,今天大家熟悉的北京地名地标是怎么成型的;
第四,同样作为首都,北京城与华盛顿在城市设计上有哪些差异,而这种差异对北京城的发展又有哪些借鉴的价值。
好,那下面咱们就先聊一聊北京城是怎样变成首都的。
在没有成为首都之前,北京曾经经历过一段漫长的蛰伏期。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蓟”,做过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侯国燕国的国都。据考古发现,当时的燕国国都大概是在今天广安门以南的700米处,所以蓟城的城市中心应该是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蓟城失去了北方大都会的地位。但是,蓟城地处东北渔猎文明、西北游牧文明以及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角力的军事重镇。所以从秦代一直到唐代,蓟城始终都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只是总体来说,作为一个边境城市,蛰伏期的北京城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算高,所以这一阶段的北京城也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城市遗迹。
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京迎来了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当时,中原地区正处于分裂割据的战乱状态,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为了获得北方强国辽国的军事支持,便将北京和山西大同一带的边防重镇都割让给了辽国。而鉴于北京城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公元936年,辽国的第二任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把北京设立为了辽国的陪都之一,也就是辽国的南京城。辽的南京是在昔日燕国国都蓟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当时又称为燕京。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北京城已经很难找到辽南京的遗迹了。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辽代建筑,那就是位于北京西二环的天宁寺塔,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
在经过发展期后,北京城正式迎来了首都时代。第一个把北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的是金王朝。公元1125年,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创立了金朝。随后,金朝先后灭掉了强盛一时的辽国和北宋,统治了中国北方。伴随着国家版图的不断扩张,在哪里建都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金朝早期的首都那是在今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阿城区,那时候叫做上京会宁府。但问题是,这个上京会宁府位置太偏北了,首都设立在这个地方显然是不利于统治中原腹地的。于是,公元1151年,金朝的第四任皇帝完颜亮决定迁都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不过,对于离开祖宗故地,迁都到遥远的燕京,很多大臣都表示不同意。当时,完颜亮为了劝服那些反对迁都的贵族重臣,就下令在寒冷的上京会宁府栽种了200株莲花。结果呢,可想而知,200株莲花一株也没有活。然后,完颜亮还明知故问地询问大臣:“这莲花为啥就种不活呢?”于是,负责跟完颜亮唱双簧的大臣就说了:“莲花喜欢温暖的气候,如果移植到偏南的燕京,就可以成活了。”很显然,完颜亮这是在释放迁都的政治信号,希望反对派有敬酒就赶紧吃,别等他上罚酒。只可惜呀,这些老顽固根本不买账。完颜亮一看,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于是,直接派人挖了反对派的祖坟,先行一步迁到北京,连祖坟都迁到北京去了,这些反对派是不去也得去了。那最终,完颜亮靠着强硬的手段顺利地完成了迁都。那这也是北京第一次成为一个王朝的首都。
金朝的新首都被称为金中都。金中都在选址上跟辽南京基本是重合的,都在今天北京的西南角丰台一带。但是在城市布局上,他效仿的却是北宋的首都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因为此前的辽南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所以在城市布局上主要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比如为了取水方便,辽国就将国都设置在了方便就近取水的西南角,而非城市中心。但是如今,作为正式的国家首都,政治需求显然要高过便利需求。所以金中都在规划上跟北宋首都汴梁是一样的,设计成了三层嵌套式结构,分别是皇帝居住的宫城、为皇帝提供休闲保卫作用的皇城,以及官宦平民生活的内城。而其中皇帝居住的宫城毫无疑问地设置在了城市中心。同时,金中都还规划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城市中轴线,皇帝的居所以及朝见使臣的正殿都分布在这条中轴线上,以此来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也是几乎所有中国古代首都的一大特色。
遗憾的是,金中都只存在了61年就被摧毁了。公元1215年,金中都遭到蒙古军队的入侵,宫室、殿宇被悉数焚毁,金朝统治者金宣宗被迫迁都汴梁。不过,北京城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在金中都被摧毁后半个多世纪,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决定将元帝国的统治重心从蒙古本土转移到富庶的中原地带。于是,北京城再次被确立为元朝的首都。公元1267年,元朝首都正式完工,我们通常称为元大都。不过,元大都并不是在金中都的原址上兴建起来的,而是转移到了金中都东北方向的郊外,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市中心了。这次建都意义重大,可以说今天北京城清晰的轮廓,那就是元朝时候建立起来的。
元朝灭亡后,元大都也随之被摧毁。50多年后,也就是公元1421年,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为了更好地抗击北方游牧部族的骚扰,便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在元大都皇城的遗址上建起了我们所熟知的紫禁城。不过,紫禁城的布局跟之前的元大都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比如紫禁城建筑群统一安置在中南海东侧,而元大都的宫城建筑则分布在这片湖泊的周围。此外,紫禁城和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也有一些差异。明朝初期,北京城仍是宫城、皇城与内城三层嵌套式的格局。直到明朝中期,蒙古的瓦剌部族崛起,多次威胁首都北京的安全。于是嘉靖皇帝决定在北京城的外围兴建一圈新的城墙,来强化国防安全。却没想到施工开始之后才发现这工程量巨大,最终新城墙只勉强完成了南面的一小部分。那这样一来,北京就又多了一重外城,这就是后来人们熟悉的南城。南北二城的城墙轮廓最终成了今天北京城的二环环线。可以说,到了明代,老北京的城市格局发展成熟,直到近代以来,再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
从金代到明代,北京城的选址一直存在浮动。前面提过,元大都并不是在金中都的遗址上修建的,而是转移到了金中都的东北方向。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和北京城的水文条件有关。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聊一聊这本书的第二个话题——跟着河流走的北京城。
其实,几乎所有国家的首都和大中型城市都会选择有河流的地方来营建。比如法国的首都巴黎有塞纳河,英国的首都伦敦有泰晤士河,咱们中国的古都长安有渭河,南京有长江。那么,为什么首都与河流会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作者认为,这里有两点原因是重中之重。首先,临水建城可以解决皇城和城市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其次,可以发展漕运,供应首都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除此之外,漕运发达可以繁荣城市经济,并且河流有排污作用,还能改善城市局部气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美观和舒适度。再有,河流还能为扑灭火灾提供及时的水源。不夸张地说,失去天然水源的古代都市都会丧失新陈代谢的能力,成为不适宜居住的死城。一旦作为城市配套设施的河流出现了变化,比如改道、枯竭、泛滥等等,城市也要跟着做出调整,甚至要迁徙。因此,古代统治者在规划首都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水源的问题。
那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北京城的水源问题。北京地处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汇处,流经城区与郊外的河流均发源于西北山地,由西向东分别有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被称为是北京的五大水系。历史上的永定河经常爆发洪灾,威胁北京城的安全,是重点治理对象。北运河是在天然河流的基础上经人工开挖的运河水系,今天的北京城城区就处在这一流域内。让北京第一次成为首都的金中都是在洗马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洗马沟本身也是北运河的支流之一。洗马沟河道从当时城市西北角流入,流贯皇城西部,形成了一片园林区,然后又从城南流出,这样就有效解决了皇家和城市居民的用水问题。但是洗马沟只是一条水量有限的小河,供给生活用水尚有富余,但是想要靠它维持首都与粮食产地之间的漕运,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当时金中都周边也有不少天然河流可供利用,但是这些河流各有各的问题。比如金口河流速平缓,但水量较低;而永定河流量够大,但容易形成洪水。金朝的工程人员为了解决漕运用水,根据这两条河的特点,开凿了连接金口河与永定河的运河,以此来提升金口河的水量。但是,金口河与永定河之间存在着高度差,开闸放水后泥沙俱下,导致河道淤塞。后来永定河的洪水更是波及到金口河,进而危及北京城。最终,工程人员只好把运河填塞回去,饮水计划就此破产。
由于始终没能解决好漕运的问题,金中都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一直到后来金朝灭亡前,金中都始终都只是20万左右人口的中型城市,比起后来元大都的百万人口,差的那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它留给今天北京的水文遗迹,也只剩下北京西站附近的莲花池了。
那到了元朝,解决首都水源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元朝人又是怎么做的呢?简单地说就是放弃洗马沟,转战洗马沟东北方向的高梁河。说来,这也是占了金朝的便宜。因为早在金朝的时候,当时的工程人员就发现,高梁河的上游有一片山泉可供利用,但是它与高梁河之间有一片高地阻隔。于是工程人员便将这片阻隔凿开,将水引入河道,这就大大提升了高梁河水系的流量。而高粱河的中下游又有一片洼地,经过河水灌注,形成了一大片湖泊,当时被称为太液池,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改造后的高粱河水系对于皇家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来说那就已经差不多了。
再说漕运的问题,元大都面对的漕运压力远比金中都要沉重得多。咱们前面说过,金中都的人口始终只有20万左右,粮食需求量有限,所以并没有迫切打通首都漕运网络的需求。但是元朝的时候,元大都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了,粮食需求量骤增,所以改造首都周边的漕运条件就迫在眉睫了。公元1291年,元朝统治者采纳了水利专家郭守敬的意见,开凿了通惠河,并且引入白浮泉、翁山坡、积水潭三处水源为之供水,以保障首都的漕运通畅。
可惜的是,通惠河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元大都的漕运压力,但是部分河道随时可能被洪水冲毁。所以在全力保证漕运的同时,元朝还积极开拓海路运输,以分担漕运的压力。这也是北京东南部的沿海城市天津崛起的原因。后来的明清两朝继承了元大都的城市格局,继续在高梁河水系的基础上建都。但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开发,北京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水源枯竭问题。
明朝初期,昔日为通惠河供水的三条水源中,白浮泉已经断流,积水潭则因为明成祖营建皇城而与通惠河失去了联系。如此一来,翁山坡就成为了通惠河供水的唯一水源。在供水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通惠河频频淤堵。在明朝统治的200多年间,统治者曾反复派人疏通通惠河,但屡次疏通又屡次淤堵,最后明朝统治者索性就放弃治疗了。
明朝疏通失败还能放弃治疗,但是等到清朝,想要放弃治疗都不行了。因为清朝面对的水源枯竭的问题比明朝更严重。所以如果清朝还想要保住北京城的首都地位,那就要选择是继续改造旧城,还是抛弃旧城,另建新城呢?最终,清朝统治者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在不改变皇城位置的情况下兴建皇家园林,从而分担皇城的政治功能,以缓解皇城一带的水资源匮乏。
所以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们就开始在北京西郊的一片水资源丰富的地带上建立皇家园林,比如著名的颐和园、圆明园就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的。此后紫禁城虽然依然是皇城,但是皇帝却有近半数的时间都是在西郊的皇家园林中处置政务的。雍正帝继位后,甚至在圆明园的南侧增建了内阁六部乃至军机处的值守班房。也就是说,此时的西郊园林至少是半个国家政治中心了。而政治中心的转移自然要带动一大批人的转移,这也就大大缓解了皇城一带的用水压力,让清王朝又顺畅地在北京城运转了200多年。
好了,第二部分北京城随水变迁的历史就介绍完了。
第三部分,我们来聊一聊今天大家熟悉的几个北京的地名地标是怎样一步步成型的。在这里,最有代表性的是海淀区,还有天安门广场的诞生。
先来看海淀区。如今的海淀区是北京城中最富经济活力与科教资源的一个区。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直到明朝前期,这里还只是一座不起眼的郊外小镇,是一片水源相对丰富的沼泽地。海淀区真正获得大规模发展是在清朝早期,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皇城一带水资源枯竭,清朝统治者为了分散用水压力,才将目光转向了这个水资源丰富的小镇。
公元1684年,康熙皇帝下令在今天海淀公园正北方向的一片浅湖旁边修建畅春园,这也是海淀区大规模开发的起点。4年后,畅春园落成,从此,康熙皇帝每年几乎一半的时间都生活在这里。畅春园落成后不久,康熙皇帝又在畅春园以北修建了一批园林,并将其中最大的那个赐给了他的四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个园林是以雍正皇帝的佛教法号“圆明”命名的,不错,这个园林就是后来的圆明园的起始了。
后来,接任雍正的乾隆皇帝又在这个园林的基础上新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这就形成了圆明三园的基础格局。海淀的园林区建立起来后,清王朝的政治中心一再向这一区域偏坠,所以清朝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在这里发生的。比如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乾隆皇帝在圆明园接见外国使臣,炫耀国力昌盛和园林的富丽堂皇,道光皇帝甚至病逝在圆明园中。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者在攻克北京城后会把圆明园作为洗劫目标。因为此时这里已经成为了清王朝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收藏着海量的皇家艺术品和珍贵典籍。
1912年,清王朝被推翻,但海淀区的故事还在继续。1921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充分利用此前皇家园林的遗存,为燕京大学设计了主校园燕园。1949年后,高校院系调整让北京大学迁移到了燕京大学校址内,并与周边的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组成了享誉全国的高等教育中心。20世纪80年代后,位于海淀区中部的中关村依托海淀区密集的人才资源,发展成为高新产业园区,海淀区从此成为全国教育、科技乃至新兴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
聊完了海淀区,咱们再来看看大家最熟悉的天安门广场。先来说天安门广场的设计,天安门广场是沿袭北宋首都汴京城的一项设计。北宋的宫城南面有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名叫千步廊。因为宋朝的皇帝普遍比较亲民,逢年过节喜欢出宫去看一看,以示与民同乐。所以这个千步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充当皇帝出巡时行走的御道。同时这条千步廊也是群臣上朝的必经之路,所以为了方便朝廷,就直接将中央政府的官署设置在千步廊的东西两侧。
到了元朝,首都的设计者没有在工程规划的过程中给千步廊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于是元朝统治者索性将千步廊从宫城与皇城的夹层中间挪到了皇城的南门外,也就是今天天安门广场的位置。不过那个时候,天安门广场还是封闭的独立区域,周围设置有栅栏和门,普通人那是不能随便出进的。
清朝灭亡后,民国建立了,千步廊的政治功能不复存在了。为了方便交通,1914年千步廊被拆除,这让天安门广场成为了当时北京城少有的开阔场所。在一番整修之后,广场开始对所有人自由开放。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爱国学生、知识分子迫切地需要一个开阔、庄严并且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所来发表个人观点,宣传政治主张。北京大学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从此,北京城的政治活动中心便从紫禁城转移到了天安门广场上。不过,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依然是一个由东、西、南三面城墙环抱的封闭式区域。直到1958年,经过大规模改造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广场的格局。
好了,前三部分我们一直将目光重点放在北京城的历史变迁上。那最后一部分,这本书把北京与美国首都华盛顿做了一个对比。作者这么做是为了对比两座城市异同之处,为北京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参考。对比的内容主要在规划和营建上这两个方面。
先来看看华盛顿的选址。华盛顿位于美国东部的波多马克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地带,全称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的位置是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和以他为代表的美国国父们于1790年共同选定的。城区的规划者是一名叫做朗方的法国设计师。在考察选址的时候,设计师朗方注意到,波多马克河流三角洲的中央有一座小山丘,当时被称为詹金斯山,也就是后来的国会山。于是,朗方就以詹金斯山为中心,规划出了华盛顿特区的东西中轴线。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华盛顿与北京在城市建设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着严整的城市中轴线。但是,华盛顿和北京在城市的设计理念、城市定位和城市特色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也正是这些不同,为北京的城市改造提供了很多借鉴。
我们先说设计理念。虽说两个城市都有中轴线,但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南北走向,有南面而王、统治天下的意味,皇城则是整个中轴线的中心,代表着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华盛顿的中轴线呢,是东西走向,这主要是基于当地的地理特征设计的。东西轴线的中心则是立法机构国会大厦,总统官邸反而要靠边站。这意味着设计者宣扬的是主权在民的理念,推崇法治在国家中的至高地位。
同时,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不仅位于中轴线的中央,还是整个城市的制高点,城中的所有楼房和建筑都不能超过它。这意味着,不论是市民还是外来游客,走在华盛顿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以国会大厦为代表的建筑群,这就很能体现出国家权力机构的神圣地位。事实上,这种城市设计理念已经得到了我们国家的认可。比如于2007年在北京竣工的国家大剧院,由于毗邻代表中国政治中心的人民大会堂,所以早在设计之初就反复强调建筑高度不能超过人民大会堂。
我们再来说城市定位。华盛顿的东西中轴线上有国会大厦、最高法院等权力机构,中轴线两侧则分布着白宫、国家档案馆、自然博物馆等建筑群。此外还在市中心开拓出大片的广场,供游客和行人休息。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加上大量基本没有经济效益的广场,意味着城市规划者从一开始就期望将首都打造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非经济中心。所以直到现在,美国东海岸的经济中心仍然都是纽约,而不是华盛顿。而纽约虽然毗邻华盛顿,但是两座城市却从未在经济领域发生过交集和冲突。这样的规划既有利于展示国家的软实力,也能避免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重合,引发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环境污染以及水资源枯竭等问题。这一点显然很值得北京学习。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城市特色。封建专制时代的北京皇城,作为天子脚下皇帝的地盘,建有高大厚重的城墙,进出都有严格的规定,是一座以皇权为中心的封闭城市。而相比于北京城的封闭,华盛顿特区却始终都是一座开放型城市。哪怕1812年美国跟英国爆发战争,英国远征军一度攻克华盛顿,并且焚烧了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也没有改变这座城市的开放型特色。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的北京城也成了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华盛顿的城市特色也为北京城的改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1949年后,北京继南北中轴线之后,又新兴了一条东西轴线,它以天安门广场为中间点,以长安街为轴线延伸开来。在长安街的南边,有作为政治中心的人民大会堂、供人瞻仰的毛主席纪念堂,还有文化地标的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在长安街北边、天安门的两侧,早先封建时代的社稷坛和太庙也被改造成为对外开放的公园,一边是代表现代国家的宏伟建筑,一边是对外开放的休闲空间,这一点与当年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何其相似,算得上是北京城打破旧有格局,为自身生命注入的新鲜活力。
好了,说到这儿,《北京城的生命印记》这本书也就说的差不多了。不过北京城的发展还在继续,不断用新的元素注入他的生命之中。
《生命印记》这本书是由多篇研究论文和散文组成的文集,主要是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到80年代撰写的作品。所以书中只提到了北京的东西南北两条中轴线。但是21世纪后,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迫切的要求,北京规划者们还进一步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理念。这所谓“两轴”自然是指两条中轴线,所谓“两带”就是指北京东部平原是发展带,与天津、保定等周边城市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合作关系,西部山区则是保护带,侧重生态环境开发。那“多中心”则是指建设多个城市职能中心,分散单一城市中心的资源拥堵等城市压力。这里边就有中关村产业中心、奥林匹克中心,还有郊区新城的发展。如此一来,城市的规划将超出议程范围,成为与周边地区开展联动的总枢纽,高科技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也将会给北京城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