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草原帝国的文明裂变,游牧铁骑如何悄然锻造现代世界秩序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1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作者是美国蒙元史专家、人类学家杰克·威泽弗德。
古往今来,地球上出现过很多伟大的帝王,比如将中国打造成大一统王朝的秦始皇,席卷东欧和中东的亚历山大大帝,创建了罗马帝国并征服大半个欧洲的奥古斯都。不过,要论带给世界的冲击和震撼,他们恐怕都比不上蒙古帝国的创始者——成吉思汗。
从13世纪初开始,成吉思汗指挥的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和最富裕的势力,如金朝、南宋、俄罗斯诸王公、阿拉伯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先后沦为蒙古人的手下败将。鼎盛时,蒙古帝国总面积3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日俄罗斯的近两倍,帝国总人口约1亿。这可是在交通简陋、通信落后的古代,靠着区区十几万骑兵,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居然征服和统治了如此辽阔的地域。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几百年来,历史学家潜心研究,力图揭示蒙古帝国崛起的奥秘。今天要讲的这本《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就是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杰克·威泽弗德除了致力于蒙元史,还是一位人类学博士,这使他比起一般历史学家,更能理解蒙古人的行为方式。
举个例子,一次战斗中,成吉思汗脖子中箭,血流不止。夜深后,他的侍卫溜进敌营,取来一桶马酪,正是这桶马酪挽救了成吉思汗。这件事很有名,但有个细节令人困惑,史料记载,侍卫是脱光了再跑进敌营的,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凭借丰富的人类学知识指出,当众裸体对蒙古人是奇耻大辱,敌人绝想不到成吉思汗的侍卫会这么干,所以当他光着身子走过来时,敌人误以为是起床解手的同伴,连忙转过身去,当作没看见,侍卫得以从容地拿走马酪。
类似的精彩解读,书中还有不少,这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成吉思汗的功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下面我将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这本书:
第一部分,帝国前传:铁木真的人生逆袭;
第二部分,帝国崛起: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
第三部分,帝国机密:蒙古人凭什么战无不胜;
第四部分,帝国遗泽:蒙古帝国为何崩溃,又给后世留下了哪些遗产。
好,现在讲第一部分,帝国前传:铁木真的人生逆袭。
公元1162年春的某天,蒙古草原东部的一座小山丘上,降生了一个小男孩,父亲管他叫博尔济金·铁木真。博尔济金是氏族名,表示这个小男孩属于博尔济金家族,铁木真是名字,寓意勇往直前、不可驯服。
如果这时候有人说,这个小男孩将征服欧亚大陆,并以成吉思汗的称号永垂后世,人们一定会觉得他疯了。因为铁木真出生时,博尔济金家族已然衰落,他的父亲要依附其他部落才能养家糊口。就连这种日子也没能维持,七岁那年,铁木真的父亲被仇家所杀。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这跟蒙古草原的社会格局有关。当时的蒙古草原并不存在统一的蒙古部落,蒙古人分成许多小部落,靠游牧为生。由于环境恶劣、资源稀缺,不同部落间常常为了草场、牛羊乃至人口你争我夺。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就是他父亲从塔塔尔部抢来的。被抢的一方当然不甘心,塔塔尔部终于找到机会,毒死了铁木真的父亲。
这样一来,家中顶梁柱倒塌,留下了两个妻子和七个未成年的孩子,而原先收容铁木真一家的部落,则打算抛弃他们。因为这孤儿寡母的没多少劳动力,只会白白消耗食物。于是当部落首领举行祭祀的时候,故意不通知诃额仑。按照蒙古风俗,这家人算是被扫地出门了。
两个寡妇带着七个孩子,要在弱肉强食的蒙古草原存活可不容易。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仑日夜奔波,寻找食物,最困难的时候,一家人靠诃额仑挖来的草根充饥。因为母亲的努力,铁木真顽强地活了下来,所以终其一生,他对母亲都极为尊重。
生活的艰辛磨练出铁木真的一些特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不愿久居人下的性格。被部落驱逐后不久,铁木真干了一件大事,杀死同父异母的哥哥别克帖尔。理由呢,蒙古方面的史料称,别克帖尔从铁木真手里抢走了一只云雀和一条小鱼,激起后者的杀心。可为这么点冲突就杀死哥哥,很难说通。本书作者认为,兄弟俩的矛盾其实在于家庭领导权。蒙古家庭实行父权制,父亲对子女拥有绝对权威,父亲不在了,这个角色就由兄长担当,谁去打猎,谁去放牧,食物如何在兄弟姐妹间分配,都由兄长决定,其他人必须服从。作为长子,父亲死后,别克帖尔自然成为一家之主,对弟妹们发号施令。或许是别克帖尔处事不公,又或许是铁木真生性不服管,总之他老想着取而代之。一次,别克帖尔坐在山上眺望草原,铁木真带着弟弟摸上去,前后夹击打死别克帖尔。这样铁木真接过了家长的权利。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在团队里,铁木真可能暂时屈居二把手,但眼睛始终盯着头把交椅,他生来就是当老大的。
第二,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并且善于寻找同盟者。谋杀兄长,违背了蒙古人的道德,理论上任何一个蒙古部落都有权惩罚铁木真。不久他就被逮住,部落首领给铁木真带上枷锁,命人严加看管。身陷囹圄,铁木真展现出了超凡的个人魅力,他跟看守打成一片,博得他们好感,随后在他们的默许甚至帮助下逃出生天。这只是小试牛刀,对一个被驱逐的家庭来说,要在草原上立足,当务之急是与人联盟。幸运的是,铁木真结识了札木合,由于年纪相仿、意气相投,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还结为了兄弟。这改善了铁木真一家的处境,因为扎木合所在的扎达兰部实力比较强,能提供一定保护。铁木真还吸纳了两个小伙伴,博尔术和者勒蔑,这两人后来都成了一代名将。不过在当时,铁木真只是个破落户,他们就甘愿追随,说明在笼络人心方面,铁木真的确很有一套。
16岁那年,铁木真迎娶弘吉剌部特薛禅的女儿孛儿帖为妻。按照蒙古人的婚嫁习俗,岳父送给她一件珍贵的黑貂皮外套,铁木真舍不得穿,而是想到了一位长辈汪罕。当时的蒙古草原有三股重要势力,乃蛮部占据西部,塔塔尔部控制东部,中部统治者则是汪罕领导的克烈部。想当年汪罕谋夺克烈部汗位时,铁木真的父亲出过大力,有了这层关系,铁木真决定恢复两家的联系,让自己有大树可靠,敲门砖就是那件黑貂皮外套。果然,收到外套的汪罕非常高兴,认铁木真为义子,这意味着强大的克烈部成为铁木真一家的保护者。此举的价值很快就显露出来,前面讲过,当时的蒙古草原劫掠成风,铁木真这样的小团体很容易成为劫掠目标。某天清晨,蔑儿乞惕部突袭铁木真一家,男人们逃脱了,铁木真的母亲、妻子却落入对方手中。铁木真赶紧向汪罕求助,获得准许,札木合也出兵相助,铁木真得以击败蔑儿乞惕部,救回家人。这次胜利还让铁木真俘获了大量财物和奴隶,摆脱了一穷二白的窘境。
随后,铁木真一家加入札木合的部落,通过征战,铁木真的战斗力和领导力都得到加强,家族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不过,铁木真与札木合的联合只维持了几个月,原因很简单,一山难容二虎,两个都想做老大的人,必然难以共事。1181年夏,铁木真带着人马离开了札木合。此时,铁木真已不再是那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了,他率领着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博尔济金家族开始复苏了。
第二部分,我就来讲述帝国崛起:统一蒙古草原和横扫欧亚大陆。
铁木真在今天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南部安营扎寨,他领导的部落迅速扩大,来投靠的人越来越多。1189年,众人推举铁木真为可汗,自此他产生了统一蒙古草原的愿望。这个愿望随着现实的变化而日益强烈,并最终成为现实。其中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三个关键性事件,即为父报仇、兄弟反目和父子成仇。
先讲为父报仇。铁木真的父亲是被塔塔尔部毒死的,他一直想报仇,只是力量太小,不敢轻举妄动。好在地缘环境的变化创造了机会,塔塔尔部占据草原东部,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接壤。长期以来,金朝利用塔塔尔部实现对蒙古草原的控制,随着塔塔尔部羽翼渐丰,金朝开始担心他们不听话,转而扶持汪罕的克烈部作为制衡。1196年冬,金朝鼓动汪罕偷袭塔塔尔部,铁木真率部参加战斗。战斗中,铁木真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塔塔尔部的富庶令他震惊,而这种富庶是因为他们同金国做贸易。铁木真认识到,想要致富就要冲出草原,靠近金国、南宋这样的繁华之地,这促使他下决心征服塔塔尔部。经过数年征战,1202年,铁木真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将身高超过车轮的塔塔尔人全部处死,算是报仇,剩下的分配给部下,充实实力。至此,铁木真取代塔塔尔,成为金朝的合作对象,并在同金朝的贸易往来中获益颇丰,这提高了铁木真的地位。
再来讲兄弟反目和父子成仇。铁木真部不断壮大,让扎木合深感不安。1201年,扎木合召集13个蒙古部落发动进攻,铁木真战败逃脱。这一仗,扎木合赢得战斗,却输掉了人心。原来他命人架起70口大锅,把俘虏丢进去煮死,他的目的是将敌人的肉体和灵魂通通消灭,起到威慑作用。可如此残忍的手段,反而让铁木真部拼命抵抗,因为谁都不想当俘虏。扎木合对自己人也很暴虐,搞得人心涣散。相反,铁木真善于笼络人心,越来越多的部落脱离扎木合,投奔铁木真,胜利的天平悄然转向。1201年,两军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决战,铁木真完胜。这期间汪罕在干什么呢?他在铁木真和札木合之间挑拨离间,期望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可惜铁木真愈战愈强,等汪罕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的铁木真不再是需要庇护的义子,而是反过来要老父亲臣服,汪罕拒绝,于是父子成仇。1203年,铁木真击败克烈部,第二年又击败了乃蛮部。这样蒙古草原上的三大势力——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部相继被铁木真征服,其余小部落也纷纷降服,蒙古各部归于一统,蒙古草原实现统一。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建立大蒙古国,推举铁木真为最高领袖,并奉上尊号成吉思汗,意思是强壮无畏、不可动摇。以规模来说,1206年的蒙古已经算是帝国,它的面积相当于欧洲,涵盖整个蒙古高原,并且向北越过贝加尔湖,向西扩展到今新疆地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约100万游牧民、2000万牲畜以及一支强悍的骑兵。谁也没想到,未来60年,这支骑兵将横扫欧亚大陆,建立世界帝国。其过程可以成吉思汗1227年逝世为界,分成两个阶段。
先讲第一阶段,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蒙古无法自给自足,只能对外扩张。北方的西伯利亚被原始森林覆盖,没吸引力,摆在成吉思汗面前的只有东南面和西面。东南面是女真人的金朝,他们统治着今天中国的东北、华北及内蒙古大部。长久以来,中原输入蒙古的货物都要经过女真人之手,女真人据此控制了蒙古草原的经济命脉,所以蒙古要对外扩张,首先得解决金朝。1211年,成吉思汗主动出击,那时金朝建国已近百年,朝政混乱,人心萎靡,军队早已失去了灭辽灭宋时的锐气,面对蒙古铁骑,金兵节节败退。金朝皇帝吓破了胆,一口气把首都从今天的北京迁到开封,只能苟延残喘。
随后,成吉思汗的目光转向了西面的花剌子模王国,这是个大国,疆域从中亚延伸到黑海,囊括了今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伊拉克等广大区域。这意味着,东亚与西欧的贸易通道及丝绸之路就掌握在花剌子模手中,这是成吉思汗决意要夺取的。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蒙古铁骑所到之处,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座名城,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大不里士相继陷落。第一次西征历时7年,蒙古铁骑一直冲到高加索山脉,初次震撼了欧亚大陆。而成吉思汗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终年66岁。他一生娶了近40名妻妾,子女无数,其中有四个被承认有继承权。临死前,成吉思汗任命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
至此,蒙古帝国的扩张进入第二阶段。在巩固权力之后,窝阔台继续扩张,方向仍然是南面和西面。向南,蒙古人灭了金朝残余势力,随后入侵南宋;向西则发起第二次西征。1236年,蒙古铁骑越过伏尔加河,对俄罗斯各公国发起猛攻,短短3年,蒙古铁骑席卷俄罗斯和乌克兰,攻占莫斯科、基辅,还一路杀进匈牙利平原,要不是窝阔台忽然病故,蒙古大军撤退,东欧恐怕也难保。此后,为争夺汗位,蒙古帝国陷入了短暂的内乱。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继位,局势得到稳定。次年,蒙哥派弟弟旭烈兀发起了第三次西征。鉴于欧洲太穷,打赢也无利可图,这一次,蒙古大军将目标换成了阿拉伯帝国。数百年来,阿拉伯人占据了阿拉伯半岛及北非部分地区,并通过波斯湾同亚洲进行着贸易往来,对此,蒙古人垂涎已久。战争打了6年,蒙古大军攻下当时伊斯兰世界最大、最富裕的城市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三次西征基本结束。
西征顺风顺水,向南却打成了持久战。从1235年开始攻宋,到1279年崖山之战,南宋小朝廷撑了足足45年。即便如此,蒙古人只用了60多年,就把欧亚大陆上的一系列政权消灭干净,建立起空前庞大的蒙古帝国,成绩也非常惊人了。要知道,鼎盛时期,蒙古铁骑不过区区十几万人。于是问题来了,蒙古人究竟凭什么战无不胜?第三部分就将揭示个中奥秘。
在横扫欧亚大陆的几十年里,蒙古大军最大的王牌就是骑兵。蒙古骑兵骁勇善战且不知疲倦,令对手闻风丧胆。而蒙古人养成骑兵的方式,扎根于草原部落的生活方式,是其他社会无法复制的。在蒙古,无论男女,刚会走路就要学习骑马,四岁的蒙古小孩就可以坐在马背上疾驰,连马鞍都不要,他们还站在马背上比试枪术,试着把对方击倒。等腿长得足够长,够得着马镫,他们会练习骑马射箭,用套索捕捉牲口。这样长到十几岁,蒙古人就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骑手了,能直接拉出去打仗。而农耕社会要培养骑兵,只能从成年人中挑选,跟蒙古骑兵相比,在起跑线上就输了。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更是让一般军队望尘莫及,蒙古人有本事连续奔驰几天几夜,他们随身携带干奶团、干肉和干凝乳,一边行军一边吃喝,累了就趴在马背上睡觉,所以十几万蒙古骑兵出动完全用不着后勤,连生火做饭都免了,这让他们的行踪具有高度的隐蔽性,总能出现在对手料想不到的地方。蒙古骑兵还掌握了许多小技能,比如冬天,蒙古猎人会把野兽的骨头绑在马脚上,这样马就能在结冰的水面上追逐猎物了。这项技能看似平常,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次西征,蒙古骑兵打到伏尔加流域时,已是秋冬季节,河流冻结,俄罗斯诸王公与蒙古大军对峙,他们满以为蒙古人将望河兴叹,没想到蒙古铁骑飞驰过冰面,从天而降般的出现在俄罗斯联军面前,导致后者全线崩溃。
如果你以为蒙古人的强项只有骑兵,那就错了。在同金朝的战争中,蒙古人掌握了一件大杀器——火器,他们组建炮火部队,投入攻城战。事实上,很多城市是被蒙古人的炮火轰塌的。蒙古骑兵还将火器运用到野战中。1241年4月,在波兰和德国边境地区,蒙古骑兵对阵波兰日耳曼联军,战斗打响后,联军骑兵向蒙古军发起冲锋,一度取得优势。突然间,蒙古人喷射火器,雷鸣般的爆炸声和呛人的火药味,让联军骑兵陷入混乱,蒙古骑兵展开反击,联军大败。此役,欧洲人集中了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包括波兰、西里西亚、日耳曼等地的骑兵,著名的三大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也悉数上阵,可结果3万联军阵亡2万5000。作为统帅的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还被蒙古人砍了脑袋。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其实也不算新闻了,汉代的匈奴、唐代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都曾盛极一时,但他们也没有强大到打谁灭谁的地步,可为什么蒙古骑兵能做到呢?这要归功于成吉思汗的改革,正是通过改革,蒙古社会拥有了无与伦比的组织动员能力,再配上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才能天下无敌。
在成吉思汗的青少年时代,蒙古草原上抢劫成风,今天你抢了我的部落,明天我抢他的部落,后天他又来抢你,如此无休无止。抢劫的目的是掠夺财物和人口,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获胜方只顾着抢粮、抢妇女,任凭失败一方逃跑,甚至重新聚集,反戈一击。这种低水平的战斗一再重复,导致论单兵作战,蒙古人个个是好手,但无法组织起来,形成战斗力。成吉思汗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并着手改变。征讨塔塔尔部时,他下令必须在摧毁对手以后才能进行劫掠,而且抢来的东西都要交给他统一分配。战争中有部下擅自抢劫,为严肃军纪,成吉思汗剥夺了他们应得的财物。从此,蒙古骑兵摆脱劫匪色彩,向正规军转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成为了首要目标。这个变化看似有限,效果却是惊人的。当时很多军队都热衷于劫掠,举个例子,从11世纪末开始,罗马天主教会组织过多次十字军东征,明面上的理由是夺回被穆斯林占据的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可实际上,东征过程中充斥着掠夺和屠杀,十字军洗劫了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等名城,把一场打着信仰旗号进行的宗教战争,变成了赤裸裸的大型抢劫。面对这种军队,蒙古骑兵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通常,他们先派出小股部队与敌人交锋,然后佯装战败,向后撤退,一路上,蒙古人不断丢弃财物,吸引敌军追击,等敌人进入伏击圈,蒙古骑兵全面出击,将其歼灭。从中亚到中东再到东欧,蒙古人靠着这套战术击败了很多对手。
成吉思汗的改革内容不止于此,它还更广泛、更深刻。从前,血缘和宗族在蒙古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一家之长对家庭拥有绝对权利,一族之长对宗族拥有绝对权利,也就是说,对普通蒙古人来说,服从家长和族长是首要的,至于部落首领,倒可以往后靠。成吉思汗打破了这一传统,他将蒙古人划分为95个千户,由他任命的千户长管理,千户长承担各项职责,如分配牧场、征收税赋、统领军队等,并且绝对服从成吉思汗。千户之上设万户,万户长也由成吉思汗亲自任命,那必须是忠心耿耿的名将,比如少年时代就追随成吉思汗的博尔术,在灭金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木华黎。成吉思汗还挑选了1万名勇士组成禁卫军。通过这番改革,成吉思汗将权力集中到大汗手里,整个蒙古部落如同一架战争机器,根据大汗的指令,冷酷无情的扫灭面前的一切障碍。
反观蒙古人的对手,很多都存在着严重的内部问题,甚至是一盘散沙。进攻金朝时,蒙古人就利用契丹人对女真人的不满,煽动叛乱;进攻俄罗斯时,蒙古人挑拨大公之间的矛盾,以便各个击破;第三次西征时,阿拉伯帝国已进入晚期,濒临崩溃,根本无法拧成一股绳,蒙古大军只是加速了他的灭亡。
1279年,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大军灭亡南宋,蒙古帝国的版图格局正式确立,那就是四大汗国和一个帝国,即占据今俄罗斯大部分地区的金帐汗国,占据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占据原阿拉伯帝国广大区域的伊利汗国,占据蒙古草原西部的窝阔台汗国,以及几乎囊括整个东亚的元帝国。鼎盛时期,蒙古帝国总面积33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亿,拥有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
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它又是如何崩溃的呢?第四部分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普遍认为,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杀戮,无数人在蒙古铁骑下丧命,大量城市被摧毁。所以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成吉思汗就是一群暴虐的猛兽,以杀人和毁灭为乐。本书作者则认为,战争固然残酷,但蒙古铁骑的残忍可能被夸大了。这首先同蒙古人的作战策略有关,每取得一次胜利,蒙古人总会刻意渲染自己杀了多少人,抢了多少财物,目的是制造恐慌,瓦解对手的意志。这些夸大之词通过幸存者的转述和再加工,口口相传,就成为真实的历史,被大众记忆。其次,蒙古人对待平民和精英的态度不一样,平民只要服从,一般不会被刁难,而王公贵族、妇人被剥夺了权位、财富乃至生命,恨透了蒙古人,而这些精英断文识字,有关蒙古人的文献材料,相当一部分是他们整理撰写的,很自然的,他们倾向于保留对蒙古人不利的陈述。
然而,蒙古人并不是对手笔下那种毫无理性的魔鬼。在作者看来,蒙古人的扩张有着非常现实的理由——占领贸易通道,获得财富。正是顺着丝绸之路,蒙古铁骑一路冲过中亚、中东,征服了靠这条商路发财的花剌子模王国、阿拉伯帝国。同样,在探明商品的来路后,蒙古铁骑消灭了金朝、南宋,占据了丝绸之路的起点。蒙古帝国建立后,各区域的统治者都极力促成贸易往来,北亚草原的牛羊、马匹、奶制品大量输入元帝国,中国的丝绸、瓷器、柑橘通过海路出口到波斯和中东,相应的,那里的香料、珍珠、骆驼也不断地运往东方。欧亚大陆被编织成一张巨大的商贸网络,整个蒙古帝国都在做生意。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贯通欧亚的商贸网络,一方面促进了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将负面效应急剧放大,比如可怕的瘟疫。14世纪30年代,元帝国爆发鼠疫,人口锐减1/2,而一支接一支的蒙古商队,又将鼠疫传遍了欧亚大陆,这就是让欧洲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据本书作者统计,从1340年到1400年,世界总人口多损失了7500万以上,平均每年超过100万人。大瘟疫阻断了贸易,摧毁了农业,劳动力也大幅度减少,作者认为,这是导致蒙古帝国崩溃的直接原因。
1368年,蒙古帝国的经济中心元朝因为无法应对天灾人祸所产生的社会动荡,被明朝推翻。这之前,四大汗国中的两个也已经寿终正寝,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虽然幸存了下来,但自顾不暇,无力再维系庞大的帝国体系。至此,蒙古帝国宣告终结。
但蒙古帝国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明清两朝继承了元朝的疆域和制度,而在伊利汗国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伊朗,在金帐汗国的基础上形成了今天的俄罗斯。这种延续比语言、宗教和生活习惯上的影响更加普遍。
好了,《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就讲完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