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未央宫的权力密码,西汉210年政治生态的君臣博弈解码
铛铛铃2025-09-17【历史】39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宠:爱的宠》,副标题是“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
听到这个书名,你可能会很自然地想起那些历史上曾经“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女子:妲己、褒姒、卫子夫、杨贵妃。但是回归到当事人的视角,宠是不分性别的。历朝历代有倾国倾城的宠妃,更有纵横朝堂的宠臣,比如彪炳史册的卫青、霍去病等都属此列。
当然,无论宠妃还是宠臣,能在某段时间呼风唤雨,甚至影响历史走向,除了个人才能的加持,主要还是因为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皇帝关系好,帝制时代和皇帝构建起信任型关系,往往意味着无边权势,所以吸引了无数臣民前仆后继,竞相求宠。围绕求宠、争宠、失宠、重新争宠的反复循环,激荡出了帝制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动力。
但遗憾的是,目前主流史学研究主要关注政治史、制度史等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从君臣关系视角对历史进行审视。本书某种程度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侯旭东,近十多年主攻日常统治史。宠,这本书就是作者近年来对汉帝国日常统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听完本书能帮你搞明白“宠”,或者说信任型君臣关系,为什么能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影响中国历史几千年。
好,言归正传,下面我就从以下三方面,由表及里地为你介绍一下信任型君臣关系的来龙去脉:
第一,什么是信任型君臣关系;
第二,信任型君臣关系是如何建立和终结的;
第三,信任型君臣关系的动力和他背后深层的历史意义。
先来看看信任型君臣关系是什么。想要清晰地定义一段关系是什么,特别是2000多年前的君臣关系,其实很困难。好在作者选择的西汉一朝,有着相对丰富的史料。仔细梳理之后,他发现,信任型君臣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外在表现:
首先是能够“与上卧起,出则参乘”。用大白话说就是,臣下和嫔妃能经常出入皇帝卧室,侍奉皇帝,或者驾车出行时,能和皇帝同坐一辆车,就表示受信任。因为在过去,无论是皇帝的寝宫还是出行时的车驾,都是非常私密的个人空间。如果臣下能进入其中,与皇帝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自然表示十分受信任。举个例子,汉景帝时期的梁孝王刘武,因为和景帝是异母同胞,最初颇受恩宠,经常和景帝同车出游。但后来因为想做景帝的接班人,和景帝产生矛盾,从此以后,景帝就再也不和他坐同一辆车了。可见,能不能和皇帝同坐一辆车,这样的细节,确实能反映关系的亲疏远近。
其次,信任型君臣关系是能够获得皇帝的额外赏赐,以及能让皇帝到你家里来。关于赏赐,当时西汉官员工资普遍不高,皇帝会有各种定期赏赐、庆典赏赐、功劳赏赐。当然,受信任的官员除了这些常规赏赐之外,还会经常获得各种额外赏赐。其中西汉历史上最著名的赏赐,可能就要数汉文帝赏赐给宠臣邓通的那座铜山了。话说当年汉文帝十分宠幸邓通,一次让著名的相术大师许负为邓通相面,许负说邓通最终会穷困饿死。文帝却说:“我怎么会让邓通贫困呢?”于是就把邓通家乡附近的大小铜山都赏赐给他,准许他自己铸钱。而且文帝实在是太喜欢邓通了,不仅给他巨额赏赐,还经常到他家里喝酒游戏,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好,到这里,史书中信任型君臣的几类典型表现,我们就聊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可以归纳一下信任型君臣关系的内涵。通过上面的论述,你会发现,信任型君臣关系是一种远超一般君臣关系的亲密关系。由此作者就将君臣关系分为了两类:在帝国体制下,大部分臣下是通过进入官僚体系,和皇帝建立君臣关系的。但你要知道,帝国官员千千万,能真正进入皇帝视野的官员是很少的。大多数官员穷其一生,不过是通过文书的上传下达,和皇帝维持某种联系罢了。作者将这种普遍性的君臣关系,称为礼仪型君臣关系。但是无论是皇帝为了加强统治,还是臣下为了施展抱负,都有动力在一般礼仪型君臣关系之上,去追求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作者将这种极少数臣下与皇帝之间发展出的亲密关系,概括为信任型君臣关系。当然,臣下受皇帝信任的程度也有亲疏远近之别,其中最极致的信任关系被称为“宠”,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到这里,关于信任型君臣关系是什么,想必你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去看看,你可能最感兴趣的问题:臣子如何才能和皇帝构建起信任型关系?根据作者书里,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
首先要有与皇帝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日久自然生情,这一点想必很多人都有感受。比如你最信任的人,想必也大多是曾经一起生活的亲朋好友,毕竟日久见人心。皇帝也是人,他们最信任的,往往也都是从小陪伴自己一起长大的宦官、乳母、外戚、师父等人。比如汉武帝很小的时候就在宫中,长期和舅舅田蚡一起生活,建立起来亲密的信任关系。后来随着武帝亲政,田蚡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最后更是位极人臣,做到了丞相。
其次,与皇帝因缘际会,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其中最负盛名者,可能还要数咱们前面提过的邓通了。话说当年邓通不过是为文帝撑船的一名船夫,但有一天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想登天,却怎么也上不去,最后幸亏有一名船夫模样的人从后面推了自己一把,才成功上天。梦醒后,文帝偶然间就发现为自己撑船的邓通和梦中人十分相像,所以对其一见倾心,十分宠爱。
最后就是通过投其所好,媚上以求宠。皇帝喜欢美女,那你就可以通过贡献女色的方式,赢得皇帝的青睐。比如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就为此下足了功夫,在府上储备了十多名美女,希望借机献给武帝,只是没想到武帝都没看上,反而是歌女卫子夫被武帝相中了,她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卫皇后。
当然,以上谈到的这些方法仅适用于少数人,对大多数普通人并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别急,西汉时还有最实用的一条路,可以让普通臣子受到皇帝的信任,那就是上书言事。如果你对治国理政有什么高见,可以给皇帝上书,以言辞高论打动皇帝。例如武帝时期,东方朔、朱买臣、董仲舒等名臣都属于此类。其中最著名的非武帝晚期的宠臣田千秋莫属。汉武帝晚年相信奸臣的谗言,逼得太子刘据造反,结果叛乱很快被扑灭,刘据兵败自杀。结果回过神来的汉武帝十分懊恼,但又不方便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时,看明白皇帝心思的田千秋主动上书为太子刘据鸣冤,给足了皇帝台阶下,由此得到武帝赏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一名管理刘邦陵墓的小官儿进入中央高层,可谓一步登天。
以上就是作者梳理出的一些求宠的典型路径。实践中求宠之法可能远不止这些,但究其根本,都是投其所好罢了,也就是所谓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当然,无论何种措施,也不过为受宠增加一些可能罢了,还要再加上各种偶然的幸运,才能最终赢得皇帝的信任。
任何一段关系,有始必有终,信任型关系也是这样。聊完了信任型君臣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接下来我们看看它是如何终结的。
首先,君臣一方死亡了,信任型关系自然终结。如果皇帝先死了,除非受临终委托担任辅政大臣,否则这种信任关系很难延续到新皇帝身上。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才是历史的常态。至于宠臣能否善终,主要受制于和储君和大臣的关系,只有小心翼翼维持好多方关系者,方可全身而退。现实中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比如咱们前面提到的邓通,虽然在文帝时期十分受宠,但景帝一即位,便把邓通革职并追夺铜山,没收了他的所有家产。可怜曾经富甲天下的邓通,最后竟真应了项氏许负的话,身无分文,饿死街头。如果受宠的大臣先死,皇帝虽然可能会对其后代有所优待,但与其父辈的信任型关系,也很难延续到子女身上,信任型关系自动终结。
其次,皇帝变心了,信任型君臣关系也就终结了。很多宠幸来得突然,去的也令人猝不及防。比如武帝时期,卫子夫曾备受宠幸,但最终也难免色衰而恩绝,毕竟后面还有王夫人、李夫人、钩弋夫人轮番等待宠幸。君臣之间也是这样,曾经的宠臣一旦现实政治情势发生变化,很可能就会被无情的抛弃。例如景帝当政前,最受宠的大臣非晁错莫属,但由于晁错推行的削藩政策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为了平息诸侯叛乱,就不惜腰斩晁错,向诸侯王谢罪,哪怕他什么都没有做错。
好,关于信任型君臣关系如何建立即终结,就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继续追本溯源,聊聊君臣双方建立信任型关系的根本动力在哪里。
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谋求和臣下建立信任型关系,主要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满足个人偏好。首先,皇帝虽然是国家最有权力的人,但也有其脆弱的一面。要想维护自身安全,有效统治帝国,必然需要一批值得信赖的臣子。例如,当年汉文帝以代王的身份被中央实权派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为皇帝时,由于在朝廷毫无根基,所以感到很不安。即位当晚,就连夜将自己的亲信宋昌任命为卫将军,负责长安地区的卫戍部队,将张武任命为郎中令,负责皇宫警卫事宜。其次,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许多个人偏好需要满足,渴望身边有一些值得交心的朋友或长辈。比如武帝出于对长辈的依赖,十分信任舅舅田蚡;因为感觉和对方情投意合,十分信任韩嫣;由于宠幸卫子夫而爱屋及乌,十分信任卫青、霍去病等外戚。
聊完了皇帝的需求,咱们再换个视角去看看,臣下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和皇帝建立信任型关系,毕竟在这段关系中,臣下远比皇帝更积极。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跟皇帝搞好关系有各种好处。在帝制时代,皇帝掌握着一切名号、资源与利益的最终分配权,大臣想要快速获取高位,赢得皇帝的信任,是一条终南捷径。所以积极迎合上意,与皇帝构建亲密关系,成为很多臣下实现弯道超车的小法宝。举个西汉时期的案例,武帝当年为了北击匈奴,千方百计筹钱,出台了很多竭泽而渔的财政政策。当时负责国家财政的大农令严义就表示这样不太好,这可惹怒了武帝,但他也找不到对方什么过错。通晓法令、主张严刑峻法的大臣张汤为了迎合武帝,就举报说:“有人对严义说国家新政策的坏话,严义嘴巴动了动,没有回应。嘴巴动自然就是有话想说,但最终又没有说,想必想说的一定是坏话,这就是诽谤。严义对国家政策有意见,不向皇帝反映,却在那里诽谤,这是死罪。”就这样,严义被判了死刑,而为武帝解忧的张汤自然更受宠了。
此外,在帝制格局下,大臣想要施展抱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必须得到君主的信任,所谓“得君行道”。所以很多正直的大臣也会刻意迎合皇帝。比如霍光死后的第2年夏天,长安下大冰雹,大儒萧望之就将其解释为阴阳不和,是大臣任政宜兴善事之所致,也将矛头对准了霍家。众因宣帝即位起,便生活在霍光阴影下,对其早已不满,只是力量单弱,不得不隐忍苟安。霍光一死,宣帝早就想除掉霍氏一族了,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此时萧望之上书,不仅道出了宣帝的心声,还给了宣帝一个处置霍家的借口,因此迅速赢得了信任。
总之,在帝制时代,一君、重臣、万民的格局下,君臣双方的需求共同构成信任关系存在的基础,并通过这个关系重新分配社会名望和财富。
聊完了君臣双方构建信任型关系的动力源泉,接下来我们就跳入历史洪流,去看看信任型君臣关系是如何深刻影响历史的。
首先,信任型君臣关系为皇帝介入朝政提供了力量。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点困惑,皇帝不是手握至高无上的皇权,乾纲独断吗?为什么还需要依赖别人介入朝政?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西汉时期的朝廷格局。西汉一朝,皇帝虽然是最高权威,但实际日常政务主要是由丞相负责的。皇帝要想干预某事,需透过丞相来施加影响。这种格局被历史学家称为君相委托制,最初对皇权形成了有效制约。历代皇帝为了摆脱这种制约,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不断任用亲信,插手传统上由丞相负责的事务,以此扩张皇权。最典型的就是武帝,他不仅通过频繁更换丞相,削弱其根基,而且在中央和地方都大量安插亲信,直接干预朝政,有效削弱了相权。比如在中央层面,武帝宠臣张汤担任御史大夫期间,不仅负责司法监察工作,甚至还参与国家财政决策制定,一度权倾丞相。在地方上,武帝为了加强控制力,甚至还直接委派身边亲信担任刺史,作为中央巡视员直接监察地方。这一系列任用身边亲信,直接插手朝廷日常事务的做法,有效扩张了皇权。当我们拉长时间,你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那就是皇帝身边的宠臣,会不断经历制度化的过程,成为承担实际政务的机构。比如,汉武帝最初派出的刺史,只是作为中央巡查人员存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刺史深受信任,职责越来越多,最后逐步演变为州一级的行政长官,并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此外,东汉乃至魏晋时期的尚书省,南北朝时期的中书省,还有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最初都只不过是由皇帝身边亲信组成的参谋机构,但最后都逐步演变成了掌握中央核心权力的固定机构。
其次,信任型君臣关系深深植根在传统人情社会之中,是全国行政得以实施的根本动力。在古代社会,百姓平素大都安居乡里,以耕织为生,只有缴纳赋税与购买物品时,才会去县城转转,很少有机会短时间内大范围流动。那么王侯之家的情况呢?其实他们的活动范围也很有限,主要生活在数道宫墙圈定的空间之内,随意外出、嬉戏、游玩等都会受到各种限制。比如武帝晚期,连皇后和太子想要见她一面都很难。缺乏流动的社会,必然导致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相互之间都很熟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代基本都属于熟人社会。当然,虽然大家都比较熟,很容易产生信任,但信任程度并不一样,在此基础上还会有亲疏远近之别。毕竟你家里的亲戚,大概率比外人更值得信任,从小和你一起玩到大的邻居,肯定比村东头的老王更值得信任。这种依据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形成的亲疏有别的关系网,也就是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大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日常事务,明面上讲究按规章礼法办事,但暗地里其实更信奉关系,讲究看人办事,王公贵族也不例外。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我们逐渐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为了管理这个广土众民的大帝国,统治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最高效的治国利器,那就是官僚制。毕竟帝国实在太大了,靠皇帝及其亲属根本管不过来,只能找一群帮手,这就是官僚制的源头。那么官僚如何帮皇帝管理国家呢?官僚是流动的,在当地也没有熟人关系网,而且山高皇帝远,啥事都请示也不现实。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皇帝就依据自己的意志和理念,制定了各种法律和制度,然后和广大官僚群体说:“遇到事情你们就按规矩办,咱们对事不对人啊。”听到这儿你是不是感到有点熟悉?没错,这就是皇帝与大多数臣下建立礼仪型君臣关系后,普通官僚所遵循的原则。他们围绕文书、制度等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听上去好像还不错,但是你站在皇帝的视角想一想,就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帝国太大了,绝大多数官僚对于皇帝都是陌生人,他们会不会阴谋造反,有没有中饱私囊,有没有秉公执法,皇帝信不过呀。怎么办?缺啥补啥,既然信不过,就努力培养发掘一批信得过的小助手,也就是与个别臣下建立信任型君臣关系,然后这个模式就开始在各个层级的行政中被复制。所以郡县有自己的长官,他们自己也有自己的下属,长官和下属之间既有照章办事的一般关系,也有亲密信任的私人关系。就这样上行下效,最终整个国家的运转实际上依然高度依赖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绝不是一个简单照章办事的透明机器。
说到底,信任型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是皇帝在利用熟人世界中形成的关系资源与行为方式,维护自身安全,进而统御陌生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顺道还可以用来结男女之欢,深一己私益。而且皇帝所宠的臣下,虽然常产生于熟人亲友之间,却也并不限于此,具有半开放性,所以吸引无数臣民竞折腰,积极投身到信任关系的追求中。最终这种关系被复制到全国各个层级,实际上主宰了汉代国家,甚至后来帝制时代行政运转的基本逻辑。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